1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

合集下载

古代官员如何考核?

古代官员如何考核?
的手 续 办 理完 毕 , 不再 过 问对 于 老百 姓是 否 带来 了实 惠 。 却 ……结
果, 现在 无 论 朝廷 颁 布 任何 良法 美 意 , 下人 都 知 道 不过 是 虚 设 空 天
文。 这种 欺 罔诞 谩 之 弊 , 至今 不 能革 除 , 下 各级 普 遍如 此 , 上 只图应
诸州 刺史 . 尝分其 善恶 , 以 中上考 褒 之 。 某 些人 因身 份地 位不 未 悉 ” 同, 基本 是 未考 核 已定级 。负责 地方 军 政 、 民政 、 政 重务 的官员 , 行 其 课 绩基 本 都定 在 上 考 范 围之 内 . 谓 的“ ”实 际 是 花 费 人力 、 所 考 , 物 力 。 形式 认认 真 真演 诵一 遍 , 把 然后 堂 而 皇之 地 在上 考 中再 区分
历 宽 f1 圜1 史 带 20o亘 0 . 02 3
对 官吏 考核 的方 法有 定期 、 不定 期 , 逐级 考 核 和专 项 考核 等 多 种 。从 汉代 至唐 宋 , 大抵 一年 ~小 考 , 三年 一 大考 。明朝规 定 , 三年 初考 , 年再 考 , 六 九年通 考 。 当然 。 定期 考核 、 不 逐级 考 核 、 项 考核 单
平 常算 ; 次 不称 职 , 两 或两 次平 常 , 次称 职 或一 次不 称 职 的 不 一 按
称 职 计算 等级 。 官吏 考核 方式 方法 虽 然不 一 定很 完满 ,但 能 作 为一 种 制度 延 续 下来 。 自有可 取之 处 , 对官 员 的管 理肯 定 发挥 了积 极作 用 。凡 事 都 有 吊诡 之 时 , 实行 既久 的官 吏 考核 也是 如 此 。到 了唐 代 中后 期 , 监督 、制 约机 制 的不 完 善 ,官僚 体制 的各种 弊 端表 现 得较 以前 突 出 ,考绩 在很 大 程度 上逐 渐 流 于形式 ,将 被考 核 的官 员一 律 定 为 “ 中上考 ” 的情 形越 来越 多 。 唐会 要 》 考 功 郎 中” , 德 宗贞 元六 《 “ 条 记 年(9 7 0年 ) 正月 事说 : 自至德 以来 , “ 考绩之 司 , 多失实 。常参 官及 事

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

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

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行政的一项重要的治理手段,也是中国古代官员的一项基本规定。

这种考核制度,是不同地区和时期对官员治理的重要依据,是基于“廉政、公正、严格”等立政思想构建官制而设置的一种把关手段。

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存在于中国历史上一段时期,但其具体内容却有很大的不同;古代官员考核制度一般由考核制度构成,考核办法上可以包括鼓励、虚怀若谷、聆听百姓言、坚决纠正等措施。

首先,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的主体为君主,它以君主的德行为政令的执行基点,以评议书、行使权力责任、舜权责任、建功记异事等机制为基础,实现对官员的德行的监督、檢討和公正衡量。

评议主要是对官员的行为或言行进行评论和评点,其中,书面评议案例最多,案例有数千种,后世铭记。

其次,古代官员考核制度还包括审查和考,其中审查是当局对官员出任前,按其家世、学识、德行等方面,进行深度的审查;考试是中国古代的政治考核制度,采用考试的形式,对考生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水平进行考核、考察和考察、挑选出最有价值的人才。

此外,古代官员还根据称号、衣服等内容进行考核,最典型的是中国古代称号考核制度。

该制度以称号制度为核心,设立各级殿、太宰,按照仪礼礼仪考核官员。

它既可以作为衡量官员业绩的一种方式,又可以作为区别职位的标志。

最后,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也开始逐渐对社会秩序进行规范,出台“劝学制法”,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严厉打击犯罪,出台《大汉律令》系统地规范了官员行为,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也是培养、考验官员的前车之鉴,它塑造了一个良好的政治氛围,有效的实施了官员的治理,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

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评价

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评价

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评价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官员考核制度也逐渐形成。

这一制度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官员的选拔、管理和监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度特点、实际效果等方面对古代官员考核制度进行评价。

一、历史背景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制度可以追溯到周代。

周朝时期,官员考核以“三独”为主要标准,即“独善其身、独善其家、独善其乡”。

这一标准主要注重官员的品德、家风和地方管理能力。

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考核制度逐渐完善,唐代开始实行科举制度,明清时期则采用了九品中正制和三纲五常等考核标准。

二、制度特点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文化程度和品德为主要标准。

在唐代科举制度中,考试科目包括经史、子集、礼、乐、易、书、诗、礼、春秋等,注重官员的学问和才华。

而在明清时期,九品中正制则注重官员的品德和政绩。

此外,古代考核制度还注重考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例如科举制度中,考试过程严格监管,考题随机抽取,考官由中央任命,确保了考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三、实际效果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在实际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它促进了官员的选拔。

通过考试和评定,能够选拔出一批文化程度和品德都较好的官员,保证了政府的高效运作。

其次,它促进了官员的学习和进步。

官员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和政绩,会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最后,它促进了政府的监督和约束。

通过考核制度,政府能够及时发现官员的不足之处,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和监督,使政府更加规范和高效。

然而,古代官员考核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考试内容过于注重经典和文化,而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会导致官员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不适应的情况。

其次,考试过程中存在舞弊和权力干预的问题,导致考试结果失去公正性和权威性。

最后,官员考核制度过度强调文化程度和品德,而忽略了官员的政绩和实际工作能力,导致政府管理水平不尽如人意。

综上所述,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官员的选拔、管理和监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官员如何考核政绩-

古代官员如何考核政绩-

古代官员如何考核政绩?古代官员政绩考核很少唯GDP论,更多的时候是综合官德、财赋、功过等于一体。

政绩考核,自古以来就是官员考核办法。

然而古代官员政绩考核更多是一种封闭、自上而下的考核制度,有诸多弊端,但很少唯GDP论,更多的时候是综合官德、财赋、功过等于一体的综合考核制度,对今天不无启示。

张居正的“循吏”与白居易的《纳粟》“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中国古代地方官号为父母官,治下的百姓都成了“子民”。

按照传统的礼教和法律,父母对于子女有教训惩戒的权力,也有获得子女供奉的权利。

作为父母官,教训惩戒的权力就是司法审判权力,获得供奉的权利,即征收赋税的权力。

能不能给皇帝源源不断地收税赋,是对地方官员的一大考验。

秦汉时期,对官吏实行考课制度。

考课就是对官员政绩的考察,即今天的考绩。

考课是用于将职位责任同官员的能力行为联系起来,以考绩的标准来约束和激励官员,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黜陟,以便劝善戒恶,使考绩得以发挥作用。

秦代的考课是通过上计制度进行的。

上计制,即郡臣于年初将一年的赋税收入预算写在木券上,呈送国君,国君把木券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券,臣下执左券。

到了年底,合乎标准的留任,不合乎标准的则罢免——也就是说,预算完成了,留任;完不成,滚蛋。

所以,能够超额完成弄钱任务的官员,从来都是颇受青睐的。

明朝张居正当政之初,面对吏治败坏、财政危机、赋役不均、军心涣散之困局,痛下决心,雷厉风行推行系列改革,使大明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数十年。

张居正当政期间,朝中大臣极力推荐以清正廉洁而闻名天下的海瑞,张居正却对海青天很不感冒,一再不允,问其原因,说了如下一句话:“应多用循吏,少用清流。

”所谓“循吏”,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指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官员,与普通的“清官”、“好官”大有不同。

但在张居正一朝,“循吏”则意指不择手段去达到上级目的的官员们,例如户部尚书王国光,因任人唯亲、鬻官黩货、损公肥私等罪状屡遭弹劾,却又是谙熟财政的理财高手,主政户部五年,朝廷赋税年年攀升,这种人恰恰为张居正所喜,而不是那个认死理的海瑞。

古代官员工作制度

古代官员工作制度

古代官员工作制度一、引言中国古代官员工作制度是古代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从夏商西周的封建制度,到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制度,再到唐宋以后的官僚制度,中国古代官员工作制度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官僚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官员的选拔、任用、考核、监察等方面,探讨古代官员工作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二、古代官员的选拔与任用1. 选拔制度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主要有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等。

世官制是指官职世袭,即父亲担任官职,儿子继承父职。

察举制是指地方官员向朝廷推荐有才德的人选,由朝廷决定是否录用。

科举制是指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有才学的人担任官职。

科举制始于隋朝,盛行于唐朝,宋朝以后逐渐成为主要的选拔制度。

2. 任用制度古代官员的任用制度主要包括任命制、选拔制和考课制。

任命制是指皇帝直接任命官员,选拔制是指通过科举考试或其他选拔方式选拔官员,考课制是指根据官员的政绩考核决定其升降去留。

三、古代官员的考核与监察1. 考核制度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主要有考课制、监察制和保举制。

考课制是指定期对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去留。

监察制是指设立监察机构,对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监察。

保举制是指官员相互推荐,朝廷对其进行考核。

2. 监察制度古代监察制度起源于战国时期,发展于秦汉,完备于唐宋。

主要监察机构有御史台、都察院等。

监察制度的主要职责是监督法律的实施,审查官员的违法行为,参与司法审判,向皇帝报告朝廷政治得失等。

四、古代官员的工作时间与假期1. 工作时间古代官员的工作时间根据朝代和官职不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官员每天早上七点到单位,晚上五点下班。

但具体情况会受到皇帝、官职、政务等因素的影响。

2. 假期制度古代官员的假期制度较为完善,主要包括春节、冬至、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假期,以及官员生日、婚丧嫁娶等特殊情况的休假。

此外,还有长期的休假制度,如唐朝的休假制度较为宽松,官员每年有十天的休假时间。

中国古代如何考核官员

中国古代如何考核官员

中国古代如何考核官员作者:王雪竹来源:《公务员文萃》2018年第05期中国古代官吏铨选和管理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出现官员一词的古籍可追溯到《周书·卢辩传》。

为官总是要讲究政绩。

考核在中国古代也称为考绩、考课、考校或考功,其含义就是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计划,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因此考课不仅是国家对官吏实施奖惩、升降、俸禄的主要依据,也是激励官吏奋发向上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国家机关行政效率的杠杆,是我国古代整顿、改善吏治,惩恶扬善的一项重要措施,与各朝政治以至盛衰兴亡都有着直接关系。

一套系统的官吏考核制度据史籍记载,在中国古代原始社会,黄帝时设置了百官,尧、舜时就有了考课制度。

据《尚书·舜典》记载,舜提出了“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的考核制度。

商代中期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官制。

商朝的职官就任以后,就要进行考绩,一般三年实行一次,主要从政务、管理、法纪三个方面着手,对在任职官的从政能力、行政水平进行鉴定,并在考绩的过程中发现人才,破格录用。

对在任官员的违法犯罪行为,商朝设立了刑狱官,制定官刑给予惩戒。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官吏考核制度也不断完善,强调以实际政绩对官吏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赏惩的依据。

春秋时期对官吏的考核制度大致可分为年终“会政致事”和“三年大比”两种。

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平教治,正政事,考夫屋,及其众寡、六畜、兵器”。

到了战国后期,以秦为代表的考课制度开始出现,主要有“上计制度”“法官法吏制度”和《为吏之道》。

“上计制度”是国家通过预、决算的方式来考核地方官吏,以此控制地方行政。

“法官治吏制度”旨在使“吏不敢非法遇民”、使“民不敢犯法”。

汉承秦制,秦之后的西汉和东汉王朝,不仅继承了秦王朝初创的考核制度,而且根据这一制度在许多方面加以改革、完善,使之发展并逐渐趋于定型。

到了唐代,政治制度较前朝日臻完善。

有关我国古代官吏绩效考核

有关我国古代官吏绩效考核

有关我国古代官吏绩效考核一、古代考核机制的特点早在三代时候已经有考核机制的雏形,战国以来,初具规模,秦汉以降,历代不断加以完善,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且运作有效的考核机制。

第一,考核内容合理、完整、系统传统考核制度在内容上规定上,将责权一致的考核原则制度化,包括:按照职务分工制定考核的内容和标准、考核对象进行分类,考核人员和机构的实行责任制和专业化,考核期限明文规定。

首先,按照职务分工制定考核标准和内容。

考核的内容从实绩上讲,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各级行政主官的考核,另一类是对其他担任专门业务官吏的考核。

对各级行政主官的考核重点一般集中在民生与稳定上,对教育也十分重视。

对专门业务官吏的考核,其考核的内容则根据不同的职事制定不同的标准。

如唐朝的“二十七最" ,宋代的监司七事考 ,金代的十七最等都是考核不同职务官员的依据和标准。

其次,考核的对象实行分类。

考核对象涉及到京官与外官,文官与武官,高级官与中低级官等的分类。

隋唐以前,官吏考核的对象主要是地方诸侯和郡县长官,自唐朝开始,中央和地方官吏不论职位高低都要经过考核,又分京官考和外官考.宋代三品以上由皇帝和宰臣裁决,五品以上的文官由宰职负责,五品以上的武官由枢密院负责。

明清之际,京官、外官仍分别考核,对京官的考核称为“京察”,每六年一次;对外官的考核称为“大计”,每三年一次.此外,考核期限基本与任期制相结合。

历代对于考核期限的规定不尽一致,如秦汉实行有一年一考,三年一次总评定;唐代实行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宋代时候,定为一年一考,三年一大考;明清则实行三年一考,六年再考,九年考满。

再次,考核人员和机构实行责任制和专业化。

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三公,三公考核郡国守相,郡国守相考核县令长,县令长考核乡三老等,实行分级负责,层层考核的体制.此外,中央政府部门还按职能向全国实行单项考核。

唐代出现了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标志着官吏考核机构专业化的开始。

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

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

结果反馈
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官员本人和相关部门,以 便改进和提高工作效率。
考核周期与奖惩机制
考核周期
通常为一年或两年,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奖惩机制
根据考核结果,对表现优秀的官员给予奖励和晋升机会,对表现不佳的官员进行 警告或降职处理。
04
古代官员政绩考核制度的特点与问题
古代官员政绩考核制度的特点
重视德行
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 度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官员政绩考核制度概述 • 考核标准与考核指标 • 考核方法与考核流程 • 古代官员政绩考核制度的特点与问题 • 古代官员政绩考核制度对现代的启示
01
官员政绩考核制度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官员政绩考核制度是指对政府官员的工作表现、能力和成绩进行评估和考核的 制度。
对现代政府治理与管理的启示
加强监督和问责制
古代官员政绩考核制度中,对官员的监督和问责通常比较严格,现代政府治理和管理也应加强监督和问责制,确保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建立公正的评估机制
古代官员政绩考核制度中,对官员的评估通常比较公正和客观,现代政府治理和管理也应建立公正的评估机制,避免主观偏见和利益冲突。
官员的工作完成情况、工作效率以及政绩 表现等。
社会评价
行政能力
官员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和声誉,以及百姓 对其的评价等。
官员的行政能力、决策水平以及领导才能 等。
考核指标的量化与标准化
忠诚度
可以通过对官员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估,如是否遵守国家法 律、是否积极响应朝廷的号召等,以量化和标准化的方式 来衡量忠诚度。
考核制度的基本原则
公正公平
考核制度必须公正公平,确保每个官员都得 到公正的评价和考核。

1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

1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时间:2011-05-05 11:26:03 来源:学习时报为官总是要讲究政绩。

考核在中国古代也称为考绩、考课、考校或考功,其含义就是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计划,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因此考课不仅是国家对官吏实施奖惩、升降、俸禄的主要依据,也是激励官吏奋发向上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国家机关行政效率的杠杆,是我国古代整顿、改善吏治,惩恶扬善的一项重要措施,与各朝政治以致盛衰兴亡都有着直接关系。

据史籍记载,在中国古代原始社会,黄帝时设置了百官,尧、舜时就有了考课制度。

据《尚书·舜典》记载,舜提出了“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的考核制度。

商代中期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官制。

商朝的职官就任以后,就要进行考绩,一般三年实行一次,主要从政务、管理、法纪三个方面着手,对在任职官的从政能力、行政水平进行鉴定,并在考绩的过程中发现人才,破格录用。

对在任官员的违法犯罪行为,商朝设立了刑狱官,制定官刑给予惩戒。

进入西周以后,在官吏考核方面实行天子巡狩、诸侯述职和大比三项制度。

西周的考核主要是以“八法治官府”、“六计课群吏”。

《周礼》中明确记载了西周考核和检查各级机构和部门的措施:八法是对组织机构的考核,六计是对政府官员的考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官吏考核制度也不断完善,强调以实际政绩对官吏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赏惩的依据。

春秋时期对官吏的考核制度大致可分为年终“会政致事”和“三年大比”两种。

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平教治,正政事,考夫屋,及其众寡、六畜、兵器”。

战国时期对官吏的考核制度已较为完整,以便提高行政效率和作为官吏升迁的依据。

到了战国后期,以秦为代表的考课制度开始出现,主要有“上计制度”,“法官法吏制度”和《为吏之道》。

“上计制度”是国家通过预、决算的方式来考核地方官吏,以此控制地方行政。

“法官治吏制度”目的旨在使“吏不敢非法遇民”、使“民不敢犯法”。

我国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

我国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

我国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加强政绩管理,必须加快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和评估机制。

政绩考核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从秦汉时期就开始对官吏进行考核,到唐代官吏考核制度更是进一步发展成熟,积累了大量可供借鉴的丰富经验。

政绩考核和评估机制的建设也可以说是一个全球化的课题,不论是我国古代的考课法,还是西方各国的公务员法,各国都很重视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及其政绩的管理,英、美、法、日等国在公务员考核和晋升制度建设方面也各具特色。

同时,政绩考核和评估制度建设又是一个非常有时代意义的命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执政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新时期干部考核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和推进干部政绩管理制度建设。

我国古代的官吏考核,始于秦汉,熟于唐代。

随着历史的变迁,几经兴衰,在人事考核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不少精华对今天仍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历史上我国考核官吏的制度随着郡县制的推行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加强。

中国古代在官吏考核方面实施过多种有效的考核制度,无论是起始时间、考核内容,还是实施效果,都大大超过欧洲诸国。

秦汉时期对官吏的考核主要是实行考课制度。

考课就是对官员政绩的考察,即今天的考绩。

考课是用于将职位责任同官员的能力行为联系起来,以考绩的标准来约束和激励官员,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黜陟,以便劝善戒恶,使考绩得以发挥作用。

秦代的考课是通过上计制度进行的。

上计制即:郡臣于年初将一年的赋税收入预算写在木券上,呈送国君,国君把木券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券,臣下执左券。

合乎标准的留任,不合乎标准的则罢免。

上级官吏对下级官吏的考课也采取同样的办法。

考课后分列等级,宣明优劣,决定升迁黜罚。

上讲考课事关国家大政,统治者非常重视。

唐代十分重视考绩,较之前代有很大发展。

唐代初期制定了考课法。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令:“房玄龄、王硅掌内外官考”;“凡百司之长,岁校其属功过,差以九等”。

我国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

我国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

我国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古代中国的政绩考核制度始于秦代,明确了官员的责任和义务,规定了一系列量化的考核指标。

在这一制度下,官员的工作成效被量化为政绩,并用于评定官员的晋升、升迁和惩罚。

在各个历史时期,政绩考核制度的具体形式有所不同,但核心理念一直是官员应为民众做出实际贡献。

早期政绩考核制度的核心是族诰制,即评定官员上任后的表现。

上任之初,官员需要向上级领导提交一个官员考核报告,详述过去的工作经历和政绩,并展望未来的工作计划。

之后,上级领导会对这份报告进行评估,并决定官员是否符合继续担任该职位的条件。

随着政府机构逐渐完善,政绩考核制度逐渐演变为考评制度。

这一制度包括官员的日常考勤、工作报告、公文处理速度等,并通过个人和集体评议等方式,来评定官员的政绩和职业质量。

高层领导会根据这些评定结果,进行晋升、奖励、降职和惩罚等决策。

在政绩考核制度中,廉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古代中国有着非常严格的廉政要求,官员被要求廉洁奉公,不能接受贿赂、索取馈赠和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如果官员被发现贪污行为,将会受到从轻惩罚到严厉制裁的处理,严重者甚至可能丧失官位。

政绩考核制度在古代中国起到了推动政府运行的重要作用。

首先,它鼓励官员尽职履责,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素质,为国家和民众做出更多实质性贡献。

其次,它促进了政府的健康发展,因为只有具备一定政绩和品质的官员才能得到晋升和奖励,从而激励了各级官员更加勤恳、努力。

最后,它为民众提供了一种监督机制,使得他们可以通过举报和诉讼等途径对不称职的官员提出质疑,有效防止官员滥用职权和腐败行为。

然而,古代政绩考核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有些评价指标和方法相对主观,在评定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准确的结果。

其次,一些官员可能会通过行贿和利用关系等手段干扰评定过程,使得考核结果失真。

最后,政绩考核制度可能会过分强调政绩和个人成就,导致官员为了追求政绩而忽视长期的发展和整体利益。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政府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一、德行考核德行考核是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包括官员的道德品质、言行举止、勤勉奉公、廉洁自律等方面。

德行考核是古代官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官员素质的重要手段。

在德行考核中,古代官员需要遵守道德规范,做到忠诚、公正、廉洁、奉公,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

二、政绩考核政绩考核是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主要包括官员的行政能力、工作成绩、治理能力等方面。

政绩考核是衡量官员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也是选拔任用官员的重要依据。

在政绩考核中,古代官员需要积极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效率,注重治理能力,以实现良好的治理效果。

三、才能考核才能考核是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包括官员的才干、能力、学识等方面。

才能考核是选拔任用官员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提高官员素质的重要手段。

在才能考核中,古代官员需要具备优秀的才干和能力,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以胜任工作岗位。

四、勤勉考核勤勉考核是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包括官员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勤勉程度等方面。

勤勉考核是衡量官员是否尽职尽责的重要标准,也是选拔任用官员的重要依据。

在勤勉考核中,古代官员需要勤勉工作,认真负责,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五、廉洁考核廉洁考核是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包括官员的廉洁自律、清廉程度等方面。

廉洁考核是维护社会公正和政府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选拔任用官员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廉洁考核中,古代官员需要遵守廉洁自律规范,做到清正廉明,不受贿赂,以维护社会公正和政府形象。

六、礼仪考核礼仪考核是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包括官员的礼仪规范、言行举止等方面。

礼仪考核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政府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官员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礼仪考核中,古代官员需要遵守礼仪规范,做到言行举止得体,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政府形象。

七、学习考核学习考核是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包括官员的学习能力、学习成果等方面。

古代官员考核举例

古代官员考核举例

古代官员考核举例古代官员考核是指对官员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和考察的一种制度。

它旨在选拔优秀的官员,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能。

官员考核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下面将列举10个古代官员考核的例子。

1. 举办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是古代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之一。

考生通过考试,获得功名,成为官员,以此检验其学识和才能。

2. 实地考察:官员在任期间,上级官员或考察团会实地考察其工作表现。

通过观察和了解官员的实际工作情况,评估其能力和素质。

3. 考核案卷:官员需要定期提交工作案卷,包括工作报告、文件资料等。

上级官员会仔细审查案卷,评估官员的工作能力和执行力。

4. 考核考试:官员在任期满或晋升时,需要参加考核考试。

考试内容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管理经验等,旨在检验其专业知识和能力。

5. 评议会议:官员会定期参加评议会议,通过与其他官员的交流和讨论,评估其工作表现和能力。

会议由上级官员主持,参会官员可以提出建议和意见。

6. 考核考勤:官员需要定期报告工作情况和考勤情况。

上级官员会根据考勤记录和工作报告,对官员的工作纪律和责任心进行评估。

7. 绩效评估:官员的工作绩效是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上级官员会根据工作成果和效益,对官员的绩效进行评估和考核。

8. 考核民意:官员在任期间,需要与民众保持联系,并了解民意。

上级官员会通过民意调查等方式,了解官员的民意反馈能力和服务态度。

9. 考核口才:官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口才和沟通能力。

上级官员会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考察官员的口才和表达能力。

10. 考核廉政:廉政是古代官员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官员需要遵守廉政准则,廉洁奉公。

上级官员会对官员的廉政记录进行评估和考核。

这些都是古代官员考核的常见例子,通过这些考核方式,可以全面评估官员的能力、素质和表现,提高官员的工作水平和管理效能。

官员考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古代政府的管理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历史趣闻“四善二十七最” 古代官员如何考核?

历史趣闻“四善二十七最” 古代官员如何考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四善二十七最”古代官员如何考核?导语:洪迈在《容斋随笔》“四笔”中说:“唐制,尚书考功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凡应考之官家,具录当年功过行能,本司及本州长官对众读议其优劣洪迈在《容斋随笔》“四笔”中说:“唐制,尚书考功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凡应考之官家,具录当年功过行能,本司及本州长官对众读议其优劣,定为九等考第,然后送省。

……今但付之士按吏据定式书于印纸,比者又令郡守定县令臧否高下,人亦不知所从出。

”粗略看来,此言是说唐宋两朝考绩方式多有不同,宋代考绩不如唐朝严谨。

考绩,也称考课,考核,课绩和考察,是对在职官吏政绩状况进行评价,确定等级和去留。

洪迈写这段文字是指责当朝不好吗?不是!思忖《容斋随笔》主旨,洪迈决不会有此意。

他不过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而已。

确实,考绩走过遥远的路途之后,形成了意味深长的情势,一面是高层千方百计堵塞漏洞,另一面则是在具体的操作中日益流于形式,严重程序化。

查阅史书,官吏考核的制度和方法在我国源远流长。

《尚书》中有“三载考绩,三年黜陟幽明”的说法,尽管此说未必真正实行过,但后来各朝大都采取了3年考绩的办法。

考核的标准和内容,从先秦到清,历朝历代虽有很大差别,但大多包含对官吏自身的要求,对农业生产、户口情况、财政收入、社会治安以及能否发现人才等方面的内容。

对官吏自身的考核,从先秦开始,就以德、能、功来要求官吏。

荀子提出“德以叙位,能以授官。

”唐代的“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着,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就是把官员自身的道德修养放在首位。

至于劝课农桑,户口增加,狱讼无冤,推荐人才等等,则是考核官吏具体的业务能力。

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官员的选拔》官员考核:政绩为先

《古代官员的选拔》官员考核:政绩为先

《古代官员的选拔》官员考核:政绩为先在古代,官员的选拔与考核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政权的稳定、社会的发展以及百姓的福祉。

其中,政绩作为考核官员的首要标准,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古代王朝在选拔官员时,往往会设定一系列的标准和程序。

在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占据主导,贵族凭借血缘关系世代为官。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它无法选拔出真正有才能、有作为的官员来治理国家。

到了秦汉时期,察举制逐渐兴起。

察举制通过地方官员的考察和推荐,选拔出有德行、才能的人进入仕途。

但察举制在实施过程中,也容易受到人情关系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这一制度由中正官根据家世、品德、才能等对人才进行评定,分为九个等级。

然而,九品中正制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操纵,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堵塞了下层人才的上升通道。

隋朝建立后,科举制应运而生。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广大平民子弟提供了入仕的机会。

在科举考试中,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儒家经典知识、出色的写作能力以及对时事的见解。

这种选拔方式相对公平、公正,使得许多有才华的人能够脱颖而出。

但无论是哪种选拔制度,官员上任后的政绩考核都是至关重要的。

古代对于官员政绩的考核,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税收征收、社会治安、教育教化等方面。

农业生产是古代社会的基础,因此官员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政绩是考核的重点之一。

他们需要组织百姓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开垦荒地,以增加粮食产量。

如果在官员的治理下,当地农业丰收、百姓衣食无忧,那么这便是一项显著的政绩。

税收征收也是考核官员的重要指标。

官员需要按时、足额地完成税收任务,同时要确保税收的征收过程公平合理,不加重百姓的负担。

若能做到税收充盈且民众无怨言,便是官员治理有方的体现。

社会治安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活安宁。

一个地区如果盗贼横行、治安混乱,那么当地官员必然难辞其咎。

相反,若官员能够维持社会秩序,使百姓安居乐业,那便是其政绩的闪光点。

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和弊端一、引言古代官员考核制度是古代社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制度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存在的弊端,本文将对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和弊端进行深入探讨。

二、特点1.考核内容广泛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之一是考核内容广泛。

官员不仅需要具备政治素质和才能,还需具备道德品质、政策执行能力、纪律遵守等多方面的能力。

这使得官员在执政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2.严格的考核标准古代官员考核制度下,官员需要根据一定的考核标准来进行评价。

这些考核标准一般由皇帝或朝廷设定,包括但不限于职务层级、政绩成败、德行表现等。

因此,官员不仅需要在政务方面表现出色,还需要守德、廉洁奉公。

3.提供晋升机会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提供晋升机会。

官员通过考核并表现出色,可以得到升迁的机会。

这种晋升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官员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促进了官员队伍的壮大和发展。

4.考核程序繁琐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一大特点是考核程序繁琐。

官员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考试、答辩和面试等环节才能进行评价。

这一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使得考核制度的实施变得复杂和繁琐。

三、弊端1.官员贿赂现象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一个弊端是容易出现官员贿赂现象。

由于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官员的晋升和发展,一些官员为了获得更好的考核结果,往往采取贿赂考官、操纵考试等手段,从而破坏了公平公正的考核环境。

2.官员仕途扭曲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导致官员仕途扭曲的问题也一直存在。

在追求晋升的过程中,一些官员更注重表面政绩而忽视了长期发展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这使得一些官员能够通过种种手段获取短期利益,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3.缺乏科学客观性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在科学客观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考核结果往往取决于一些主观因素,如考官的个人偏好和政治立场等。

这使得考核制度的公正性受到了质疑,容易引发不公平的对待。

4.忽视能力培养古代官员考核制度重视考核结果而忽视官员能力培养的问题也值得关注。

我国古代重视考核官员的官德

我国古代重视考核官员的官德

我国古代重视考核官员的官德、政绩和功过等情况,逐渐形成了一套官员政绩考核制度和办法。

我国古代统治者主要用惩罚和奖励的手段来管理和约束官员。

汉代通过考核区别官员的优劣,成绩显著的被称为“最”,给予重奖。

其余再按优劣排列名次。

对成绩优良者按口头褒奖、行文褒奖、增加俸禄、升官赐爵等顺序由低到高进行奖励。

考核成绩较差的被称为“殿”,要追究其责任,给予处分或刑罚。

唐代将考核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九级,根据等级分别给予赏罚。

清代根据考核成绩将官员分为称职、勤职、供职三等。

对一等称职官吏加官晋级;对三等怠惰渎职官员进行责罚。

我国古代各个朝代对官员的考核方法有所差别,但基本上遵循分级考核和定期考核的原则。

汉代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考核制度,即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丞相、三公刺史考核郡国守相;尚书考核列卿;御史中丞考核刺史;郡国守相考核县令、丞、尉。

中央政府部门还按职能向全国实行单项考核,如民事、军事、农事、工程漕运、司法断狱、学校礼仪等方面均另制定考核制度。

汉代的官员考核规定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

唐代实行一年一小考,三年或四年一大考。

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亲自进行考核,四品以下官员则分为京官、外官两大类,分别指定专人负责考核。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是封闭的、自上而下的考核制度。

这种制度在当时也起过一些积极作用,但由于劳动人民无权参与、监督官员政绩的考核,不可避免地弊端滋生,逐渐流于形式,最终名存实亡。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西晋时以五条标准考核郡、县官员,这五条是:正身(个人品质),勤民(为百姓办事),抚孤(抚恤孤老之人),修人(帮人改错)。

北魏考核官员分为三等:上上、中中、下下。

上上者提升,下下者免官,中中者不升不免。

北周考核官员制定了六条标准,这六条是:清身心,敦教化,尽地利(发展农业生产),擢贤民(推荐人才),恤狱讼(执法公平),均赋役(合理征收赋税劳役)。

唐代考核官员的具体过程是:各级官府的掌政者,先将属下官员一年来的功过作一鉴定,然后当众宣布,宣布后大家共同讨论,议其优劣,根据优劣,分为九等,然后到朝廷的尚书省进行汇报。

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篇一: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摘要:通过对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即萌芽、确立形成时期(战国、秦汉)、逐步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进一步完备(隋唐)、逐步完善(宋元)、集大成时期(明清)的阐述,以及对这些时期的考核方式进行总结分析,得出了一些经验教训用于借鉴,对当前的官员考核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启迪。

关键词: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借鉴一、我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概述考核,古代称之为考课,也称考绩、考查,是对在职官员政绩和功过的考核,通过考核分出优劣,加以奖惩。

考核是我国古代各个朝代选贤任能、赏善罚恶、奖勤罚懒、评价官员品行、政绩和年劳的重要制度措施,也是历代统治集团约束内部成员的基本手段。

我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历史悠久,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考核对象扩大化、考核管理机构统一化、考核标准兼容化、考核方式多样化。

古代官员考核制度从产生、发展到完善,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历代统治者集中王权、巩固自己的统治提供了保障;但它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再加上封建帝制的腐败,往往只能空有其表,最终随着王朝的覆灭而灭亡。

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它,它虽然存在诸多弊端,但也有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我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一)战国、秦汉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战国时期,各国都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考核制度。

秦国以考课严谨、赏罚分明的措施在当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秦始皇采用了韩非子的“明主治吏不治民”的政治主张,也就是说,国君只要把官吏管理好了,老百姓也就管理好了。

秦灭六国以后,继续沿用原来的制度,并把它推行全国。

秦朝实行一年一考,三年一次总评定的办法。

除了每年定期的地方对中央的上计制度外,还有对诸曹官吏结合具体职司进行的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并按照考核的结果,给予奖赏或惩罚。

汉朝对官员考核,主要是考核其政绩,所谓“政绩”,即官员的政治能力所要达到的效果。

我国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

我国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

我国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1. 引言古代中国的政绩考核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政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评估官员的绩效和能力,这一制度旨在建立一个公正、有效的官员选拔和晋升机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包括其概述、目的和实施方式。

2. 概述古代中国的政绩考核制度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秦代,但在随后的汉代和唐代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这一制度围绕着评估官员的政绩、能力和廉洁度展开,以确保他们的素质和才能符合政府的需要。

3. 目的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的目的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有助于确保政府的正常运行。

通过对官员的绩效进行评估,政府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不称职的官员,并加以调整和处理。

其次,这一制度也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政治素质和能力。

通过考核,官员将受到激励,以提高自己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表现。

最后,政绩考核制度还可以确保政府的廉洁度。

通过评估官员的廉洁状况,政府可以遏制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4. 实施方式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采取了多种方式和方法。

其中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定期考核。

政府会制定一套评估标准和程序,对于不同级别和职位的官员,会有相应的考核周期和内容要求。

官员需要提交相关材料和报告,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和检查。

此外,政府还会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和突击检查,以确保官员的廉洁和工作表现符合要求。

此外,在某些重要岗位上,政府还会组织考试和选拔,以选拔最优秀的人才。

5. 考核标准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通常是多方面的。

首先,政府会评估官员在推动政府工作方面的成就。

这包括官员在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社会进步等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实际效果。

其次,政府还会评估官员的廉洁度和诚信度。

这包括官员在财务和行为上的廉洁,是否有违反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

第三,政府还会评估官员的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

这包括官员在处理日常工作中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和协调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6. 考核结果根据官员的考核结果,政府会对于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

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

古代官员的政绩考核作者:关山远来源:《公务员文萃》2013年第04期政绩考核,自古以来就是官员考核办法。

古代官员政绩考核更多是一种封闭、自上而下的考核制度,有诸多弊端,但很少唯GDP论,更多的时候是综合官德、才赋、功过等于一体的综合考核制度,对今天不无启示。

张居正的“循吏”能不能给皇帝源源不断地收税赋,是对地方官员的一大考验。

秦汉时期,对官吏实行考课制度。

考课就是对官员政绩的考察,即今天的考绩。

考课是用于将职位责任同官员的能力行为联系起来,以考绩的标准来约束和激励官员,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黜陟,以便劝善戒恶,使考绩得以发挥作用。

秦代的考课是通过上计制度进行的。

上计制,即郡臣于年初将一年的赋税收入预算写在木券上,呈送国君,国君把木券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券,臣下执左券。

到了年底,合乎标准的留任,不合乎标准的则罢免。

所以,能够超额完成弄钱任务的官员,从来都是颇受青睐的。

明朝张居正当政之初,面对吏治败坏、财政危机、赋役不均、军心涣散之困局,痛下决心,雷厉风行推行系列改革,使大明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数十年。

张居正当政期间,朝中大臣极力推荐以清正廉洁而闻名天下的海瑞,张居正却对海青天很不感冒,一再不允,问其原因,说了如下一句话:“应多用循吏,少用清流。

”所谓“循吏”,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指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官员,与普通的“清官”、“好官”大有不同。

但在张居正一朝,“循吏”则意指不择手段去达到上级目的的官员们,例如户部尚书王国光,因任人唯亲、鬻官黩货、损公肥私等罪状屡遭弹劾,却又是谙熟财政的理财高手,主政户部五年,朝廷赋税年年攀升,这种人恰恰为张居正所喜,而不是那个认死理的海瑞。

不过总体说来,古代对官员的考核,相对还是比较全面的。

西晋时以五条标准考核郡县官员,这五条是:正身(个人品质),勤民(为百姓办事),抚孤(抚恤孤老之人),敦本(注重农事),修人(帮人改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时间:2011-05-05 11:26:03 来源:学习时报为官总是要讲究政绩。

考核在中国古代也称为考绩、考课、考校或考功,其含义就是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计划,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因此考课不仅是国家对官吏实施奖惩、升降、俸禄的主要依据,也是激励官吏奋发向上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国家机关行政效率的杠杆,是我国古代整顿、改善吏治,惩恶扬善的一项重要措施,与各朝政治以致盛衰兴亡都有着直接关系。

据史籍记载,在中国古代原始社会,黄帝时设置了百官,尧、舜时就有了考课制度。

据《尚书·舜典》记载,舜提出了“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的考核制度。

商代中期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官制。

商朝的职官就任以后,就要进行考绩,一般三年实行一次,主要从政务、管理、法纪三个方面着手,对在任职官的从政能力、行政水平进行鉴定,并在考绩的过程中发现人才,破格录用。

对在任官员的违法犯罪行为,商朝设立了刑狱官,制定官刑给予惩戒。

进入西周以后,在官吏考核方面实行天子巡狩、诸侯述职和大比三项制度。

西周的考核主要是以“八法治官府”、“六计课群吏”。

《周礼》中明确记载了西周考核和检查各级机构和部门的措施:八法是对组织机构的考核,六计是对政府官员的考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官吏考核制度也不断完善,强调以实际政绩对官吏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赏惩的依据。

春秋时期对官吏的考核制度大致可分为年终“会政致事”和“三年大比”两种。

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平教治,正政事,考夫屋,及其众寡、六畜、兵器”。

战国时期对官吏的考核制度已较为完整,以便提高行政效率和作为官吏升迁的依据。

到了战国后期,以秦为代表的考课制度开始出现,主要有“上计制度”,“法官法吏制度”和《为吏之道》。

“上计制度”是国家通过预、决算的方式来考核地方官吏,以此控制地方行政。

“法官治吏制度”目的旨在使“吏不敢非法遇民”、使“民不敢犯法”。

上述规定,反映了秦对官吏考核制度是相当完备的,通过考核,加强了不同职务的官吏岗位责任制,检验了官吏的工作能力,对不称职的庸官能够及时淘汰,从而保证了行政管理效能的提高。

汉承秦制,秦之后的西汉和东汉王朝,不仅继承了秦王朝初创的考核制度,而且根据这一制度在许多方面加以改革、完善,使之发展并逐渐趋于定型。

西汉时期对官吏的考课,主要有“上计制度”、“监察制度”和“选举考课合二而一”的“仕进制度”。

三者相结合为一个整体,维系着当时的官僚体系。

而且还有比较固定的程序规则和机构。

魏晋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正常的考课无法进行,于是改由皇帝不定期地下诏考课百司。

东晋南北朝,考课与任期相结合,以三年为小满,六年为秩满。

其中考核卓有成效的要数北魏。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整顿吏治是一项重要内容。

北周则以“清身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民、恤狱讼、均赋役”六条为考核内容。

可见,这一时期已开始对官吏进行多角度的考核。

到了唐代,政治制度较前朝日臻完善。

伴随着科举制的形成,官吏的考核制度也有了很大发展,日趋成型,各项程序和技术指标更加严密和健全完备。

其标志和内容主要体现在考核机构的确立、考核标准相对精确化、考核方式的程序化及统治集团对考核黜陟的自如运用和灵活掌握。

唐朝官吏系统考评体制的完善性,为古代中国之首。

宋代很重视考核官吏,考核标准基本上沿用唐的“四善”和“二十七最”,但在机构设置和权力分配上都有所变化。

较能体现宋朝官吏考课制度特点的,一为考课法,二为磨勘法。

由于宋代的官吏考核制度基本上论资排辈晋升,导致官员大多因循守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满足于到期升迁。

这是造成宋代“冗官”的原因之一。

在元代,所有政府官吏的考满时限和升迁出职路线等管理,都由中央政府作出统一规定,这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尚属首次,表明中国官吏考核制度又向前推进一步。

明洪武年间,制定了百官考核之法,共分为考满与考察两种,二者相辅相成,均由吏部与都察院共同负责,亦以八法衡量。

处罚分为致仕、降调、闲住、为民四等。

明初,考课制度得以较认真严格地进行。

但明中叶以后,考课制度逐渐流于形式,百弊丛生。

清朝基本上沿袭明朝考核制度,进一步简化为京察、大计两项。

考核内容标准为“四格”、“八法”。

所谓“四格”,即守、政、才、年。

所谓“八法”,系指贪、酷、罢软无力、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八者,与明制同。

但官场上的腐败形势逐渐积重难返,纵使考核制度如何完善严密也不能挽救清王朝走向衰败。

中国古代统治者对考课内容的确定十分重视,在整个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史上,历代王朝都十分注重将德与绩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考核。

考核内容既注意全面性,又突出重点;既考察显性的经济和社会指标,也注重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判。

古代的考核实践始终建立在德绩结合的功绩制基础上,自宋以后将资历考核补充进来,最终形成了以德绩为主,年资补充的考核特点。

借古鉴今,我们在改革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时,应改变过去过分强调GDP的做法,不仅要看经济指标,更要看社会效益指标,注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素质和潜力的考核。

古代的考课机关又称考功院或考课院。

它起于西周,至唐逐渐建立专司机构,并实行责守责任制,至明清,考课的机构及职责已经基本实现法律化,是有效进行官吏考核工作的组织保证。

当前我国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也必须设置专门权威的考核机构,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制度建设,否则,考核会流于形式,劳而无功。

我国古代考核官吏的标准和内容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根据官吏不同的职务和不同的职事采用不同的考核体系,这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

除按职务分工外,对所有的官吏还有统一的标准,就是所谓清正、治行、勤谨、廉能等对官吏的基本要求。

而我国现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内容、个人能力等的差异,没有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不同职务和工作性质进行科学的分析,没有制定出明确的职位说明书,评价缺乏层次性,考核内容未分类别。

同时,古代官吏考核实践中所暴露出的缺陷也值得我们警醒。

例如,只唯上、不唯实,导致官僚作风;考核指标虽然全面但所占比重不合理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止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继续发展的桎梏。

但是,大凡对官吏的考核,无论其效果如何,目的都大同小异,必然是管理队伍的优化、廉政、高效,即便是这些制度、方法的消极因素也可以作为反面教训引起我们对历史的反思,吸取教训,为我们今天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借鉴。

(编辑:武桐)古代官员考核制度演变发表时间:2010-6-28 16:51:21 访问次数:540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从巩固政权出发,十分重视对官吏的考核。

早在战国时期,便以“上计”来考核官吏,即群臣于年终须将赋税收入写于木券,呈送给国君考核,以考核的优劣决定官职升降。

两汉对官吏的考核,仍以“上计”为主,各县令将该县的户口、钱谷出入等编为计簿,呈送郡国;郡守再加汇编,用副本上计于中央的丞相,每三年考核一次以定升黜。

魏晋南北朝时,对官吏的考核发生一些变化。

考核对象从地方官吏扩大到中央百官,考核办法改三年考核为每年岁终考核,到了第六年,总计历年考核结果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任免。

唐代具有严密而完备的官吏考核制度,以“四善二十七最”作为对官吏的考核标准。

所谓“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始勤匪懈”,这是各级官吏的道德规范。

“二十七最”则规定了考核百官职守的具体标准。

各个部门的长官依据这一考核标准,每年评定属官的行状,分别列为九等,并给予一定的奖惩。

宋代由于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官吏们只要在任内不出错就可升迁,因而各级官吏苟且因循,坐待升迁。

元代则沿袭了历代汉族地主政权的考核制度。

明代官吏考核制度更趋完善,对官吏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考察法”来实现的。

所谓“考察法”,即按“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罢、不谨”八法考察官吏。

考察又分为“京察”和“大计”。

“京察”是每隔六年对中央官员进行考察以决定去留。

从州县到府道司,三年一次,层层考察属官,再汇总至督抚复核,造册上报吏部。

这种考察地方官的制度称为“大计”。

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致使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逐渐成为虚文。

清代继续沿用明代的“京察”和“大计”制度,并一概改为三年举行一次。

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官僚集团的日益腐败,考核制度的作用也愈来愈小,最后终于名存实亡。

中国古代如何考核官员《中国组织人事报》(2012-01-20 07版:史事通鉴版)为官总是要讲究政绩。

考核在中国古代也称为考绩、考课、考校或考功,其含义就是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计划,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因此考课不仅是国家对官吏实施奖惩、升降、俸禄的主要依据,也是激励官吏奋发向上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国家机关行政效率的杠杆,是我国古代整顿、改善吏治,惩恶扬善的一项重要措施,与各朝政治以至盛衰兴亡都有着直接关系。

据史籍记载,在中国古代原始社会,黄帝时设置了百官,尧、舜时就有了考课制度。

商代中期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官制。

就任以后,一般三年实行一次考绩,主要从政务、管理、法纪三个方面着手,对在任职官的从政能力、行政水平进行鉴定,并在考绩的过程中发现人才,破格录用。

对在任官员的违法犯罪行为,商朝设立了刑狱官,制定官刑给予惩戒。

西周以后,官吏考核实行天子巡狩、诸侯述职和大比三项制度。

西周的考核主要是以“八法治官府”、“六计课群吏”。

《周礼》中明确记载了西周考核和检查各级机构和部门的措施:八法是对组织机构的考核,六计是对政府官员的考察。

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官吏考核制度也不断完善,强调以实际政绩对官吏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赏惩的依据。

春秋时期对官吏的考核制度大致可分为年终“会政致事”和“三年大比”两种。

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平教治,正政事,考夫屋,及其众寡、六畜、兵器”。

到了战国后期,以秦为代表的考课制度开始出现,主要有“上计制度”和“法官法吏制度”。

“上计制度”是国家通过预、决算的方式来考核地方官吏,以控制地方行政。

“法官治吏制度”旨在使“吏不敢以非法遇民”、使“民不敢犯法”。

上述规定,反映了秦时的官吏考核制度是相当完备的。

通过考核,加强了不同职务的官吏岗位责任制,检验了官吏的工作能力,对不称职的庸官能够及时淘汰,从而保证了行政管理效能的提高。

汉承秦制,秦之后的西汉和东汉王朝,不仅继承了秦王朝初创的考核制度,而且根据这一制度在许多方面加以改革、完善,使之发展并逐渐趋于定型。

西汉时期对官吏的考课,主要有“上计制度”、“监察制度”和“选举考课合二而一”的“仕进制度”。

三者相结合为一个整体,维系着当时的官僚体系。

魏晋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正常的考课无法进行,于是改由皇帝不定期地下诏考课百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