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无线电信号的传播原理
无线电信号的传播原理无线电波是指在空间中传播的电磁波,具有特定的频率和波长。
无线电信号的传播原理是电磁波的传播原理,要了解其原理,首先需要了解电磁波的基本特性。
一、电磁波的基本特性1.频率和波长无线电波具有特定的频率和波长,频率和波长是电磁波两个基本参数中的关系。
频率越高,波长越短,能量越强。
例如,如果有两个无线电波,一个频率为1MHz,一个频率为2MHz,那么2MHz的无线电波的波长是1MHz的无线电波的一半。
2.传播速度无线电波是在真空中传播的,其传播速度为光速,即约为300,000 km/s。
3.极化电磁波的方向和振动方向之间的关系称为极化。
无线电波可以是水平、垂直或圆极化。
不同极化方式的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衰减程度也不同。
二、无线电信号的传播方式无线电波的传播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地面波、天波和空间波。
1.地面波地面波是指沿着大地表面传播的电磁波。
地面波的传播距离一般不超过数百千米,其主要特点是传输距离较短,适用于在负责的局域内通信。
2.天波天波是指折射在电离层上方的电磁波。
由于电离层具有反射和折射的特性,天波可以传播数千千米,其主要特点是传输距离较远,适用于远距离通信。
3.空间波空间波是指由天线向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其传播距离与地球曲率半径成正比,可以传播数百到数千千米。
空间波传输主要分为直射和反射两种方式,具体的传播方式取决于天线的高度和环境的情况。
三、无线电信号的传播影响因素无线电信号的传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1.频率无线电波传播的频率越高,传输距离越短,对障碍物的穿透能力越差。
2.反射和衰减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障碍物并遭到反射、折射和散射,这些因素会改变信号的传播方向和功率,导致信号衰减。
3.天气状况天气的变化会对无线电波的传播产生影响。
例如,电离层的变化会影响天波信号的传播,大气条件的变化会影响空间波信号的传播。
4.传输距离传输距离对无线电波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
电磁波谱可见光和无线电波的特性
电磁波谱可见光和无线电波的特性电磁波谱是指在不同波长范围内的电磁波的分布情况。
其中,可见光和无线电波是电磁波谱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在物理特性、应用领域和技术应用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介绍可见光和无线电波的特性,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可见光的特性可见光是指人眼能够感知到的电磁波,其波长范围约为380纳米到780纳米。
可见光波长短、波速快,具有较高的频率和能量。
以下是可见光的主要特性:1. 色彩丰富:可见光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即红、橙、黄、绿、蓝、靛、紫。
通过颜色的混合和变化,可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彩。
2. 光的传播:可见光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当光线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
这些特性决定了我们能够看到物体的原因。
3. 光的波粒二象性:可见光既可以看作波动,也可以看作微粒(光子)。
这种波粒二象性使得可见光具备了干涉、衍射和光电效应等特性。
二、无线电波的特性无线电波是一种波长较长的电磁波,主要用于通信和远距离传输。
无线电波的波长范围广泛,从几毫米到几百千米不等。
以下是无线电波的主要特性:1. 长波长:无线电波的波长较长,这使得它能够穿透建筑物并具有良好的穿透能力。
同时,长波长也决定了无线电波传播的范围较广。
2. 高频率:无线电波的频率通常较低,这使得其具有较低的能量。
与可见光相比,无线电波的频率较低,无法直接被人眼感知。
3. 大范围传播:无线电波具有远距离传播的特性,在通信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在地球的大气层内反射、折射和经过衍射,实现远距离传输。
三、可见光和无线电波的应用可见光和无线电波在不同的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可见光应用:a. 照明:可见光作为最基本的光源,广泛用于照明和照明设计领域。
b. 彩色显示:可见光的不同颜色可以用于显示器、电视等彩色显示设备。
c. 光学通信:可见光通信利用可调幅度和相位调制技术,实现高速、可靠的数据传输。
d. 光谱分析:通过对物质所产生的可见光吸收和发射的分析,可以获得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信息。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传播特性(一)移动通信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无线电波的传播,无线电波通过多种方式从发射天线传播到接收天线,我们按照无线电波的波长人为地把电波分为长波(波长1000米以上),中波(波长100-1000米),短波(波长10-100米),超短波和微波(波长为10米以下)等等.为了更好地说明移动通信的问题,我们先介绍一下电波的各种传播方式:1.表面波传播表面波传播是指电波沿着地球表面传播情况.这时电波是紧靠着地面传播的,地面的性质,地貌,地物等的情况都会影响着电波的传播.当电波紧靠着实际地面--起伏不平的地面传播时,由于地表面是半导体,因此一方面使电波发生变化和引起电波的吸收.另一方面由于地球表面是球型,使沿它传播的电波发生绕射.从物理课程中我们已经知道,只有当波长与障碍物高度可以比较的时候,才能有绕射功能.由此可知,在实际情况中只有长波,中波以及短波的部分波段能绕过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障碍到达较远的地方.在短波的部分波段和超短波,微波波段,由于障碍高度比波长大,因而电波在地面上不绕射,而是按直线传播.2.天波传播短波能传至地球上较远的地方,这种现象并不能用绕射或其他的现象做解释.直到1925年,利用在地面上垂直向上发射一个脉冲,并收到其反射回波,才直接证明了高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籍此电离层的反射作用,电波在地面与电离层之间来回反射传播至较远的地方.我们把经过电离层反射到地面的电波叫天波.电离层是指分布在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60km以上的电离区域.在这个区域中,存在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与正离子,还可能有大量的负离子,以及未被电离的中性离子.发现电离层后,尤其近三四十年来,随着火箭与卫星技术的发展,利用这些工具对电离层进行了深入的试验和研究.当前电离层的研究已经成为空间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的空间范围和频段也日益宽广.在电离层中,当被调制的无线电波信号在电离层内传播时,组成信号的不同频率成分有着不同的传播速度.所以波形会发生失真.这就是电离层的色散性.同时,由于自由电子受电波电场作用而发生运动,所以当电波经过电离层,其能量会被吸收一部分.而且,从电离层吸收电波的规律看,若使用电波的工作频率太低,则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作用很强.所以天波传播中有一个最低可用频率,低于这个频率,就会因为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作用太大而无法工作.传播特性(二)1.空间波传播当发射以及接收天线架设得较高的时候,在视线范围内,电磁波直接从发射天线传播到接收天线,另外还可以经地面反射而到达接收天线.所以接收天线处的场强是直接波和反射波的合成场强,直接波不受地面影响,地面反射波要经过地面的反射,因此要受到反射点地质地形的影响.空间波在大气的底层传播,传播的距离受到地球曲率的影响.收,发天线之间的最大距离被限制在视线范围内,要扩大通信距离,就必须增加天线高度.一般地说,视线距离可以达到50km左右.空间波除了受地面的影响以外,还受到低空大气层即对流层的影响.移动通信中,电波主要以空间波的形式传播.类似的还有微波传播.2.散射传播大气对流层中,除了有规则的片状或层状气流外,还存在有不规则的,这类似于水流中漩涡的不均匀体.相应的,在电离层中则有电子密度的不均匀性.当天线辐射出去的电波,投射到这些不均匀体的时候,类似于光的散射和反射现象,电波发生散射或反射,一部分能量传播到接收点的这种传播称为散射传播.这种通信方式通信距离可达300-800km,适用于无法建立微波中继站的地区,例如用于海岛之间和跨越湖泊,沙漠,雪山等地区.但是,由于散射信号相当微弱,所以散射传播接收点的接收信号也相当微弱,即传播损耗很大,这样,散射通信必须采用大功率发射机,高灵敏度接收机和高增益天线.3.外层空间传播电磁波由地面发出(或返回),经低空大气层和电离层而到达外层空间的传播,如卫星传播,宇宙探测等均属于这种远距离传播.由于电磁波传播的距离很远,且主要是在大气以外的宇宙空间内进行,而宇宙空间近似于真空状态,因而电波在其中传播时,它的传输特性比较稳定.我们可以把电波穿过电离层外面的空间传播,基本上当作自由空间中的传播来研究.至于电波在大气层中传播所受到的影响,可以在考虑这一简单的情况基础上加以修正. 传播特性(三)前面我们对电磁波的各种传播方式做了介绍,在这里,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各个波段的传播特点,我们按照无线电波的波长人为地把电波分为长波(波长1000米以上),中波(波长100-1000米),短波(波长10-100米),超短波和微波(波长为10米以下)等等.各个波段的传播特点如下:1.长波传播的特点由于长波的波长很长,地面的凹凸与其他参数的变化对长波传播的影响可以忽略.在通信距离小于300km时,到达接收点的电波,基本上是表面波.长波穿入电离层的深度很浅,受电离层变化的影响很小,电离层对长波的吸收也不大.因而长波的传播比较稳定.虽然长波通信在接收点的场强相当稳定,但是它有两个重要的缺点:①由于表面波衰减慢,发射台发出的表面波对其他接受台干扰很强烈.②天电干扰对长波的接收影响严重,特别是雷雨较多的夏季.2.中波传播的特点中波能以表面波或天波的形式传播,这一点和长波一样.但长波穿入电离层极浅,在电离层的下界面即能反射.中波较长波频率高,故需要在比较深入的电离层处才能发生反射.波长在3000-2000米的无线电通信,用无线或表面波传播,接收场强都很稳定,可用以完成可靠的通信,如船舶通信与导航等.波长在2000-200m的中短波主要用于广播,故此波段又称广播波段.3.短波传播的特点与长,中波一样,短波可以靠表面波和天波传播.由于短波频率较高,地面吸收较强,用表面波传播时,衰减很快,在一般情况下,短波的表面波传播的距离只有几十公里,不适合作远距离通信和广播之用.与表面波相反,频率增高,天波在电离层中的损耗却减小.因此可利用电离层对天波的一次或多次反射,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信.4.超短波和微波传播的特点超短波,微波的频率很高,表面波衰减很大;电波穿入电离层很深,甚至不能反射回来,所以超短波,微波一般不用表面波,天波的传播方式,而只能用空间波,散射波和穿透外层空间的传播方式.超短波,微波,由于他们的频带很宽,因此应用很广.超短波广泛应用于电视,调频广播,雷达等方面.利用微波通信时,可同时传送几千路电话或几套电视节目而互不干扰.超短波和微波在传播特点上有一些差别,但基本上是相同的,主要是在低空大气层做视距传播.因此,为了增大通信距离,一般把天线架高.。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分析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改善,人们越来越依赖于无线电通讯系统。
无线电通讯试验表明,无线电波在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广播电视、雷达、导航、天文学、医学设备、物理实验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因此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研究是通信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进行分析。
一、无线电波的概念及特点无线电波是指具有从发射端到接收端传输信息的电磁波。
其特点是不需要空气、水、电线或其他物质介质的支持,具有穿透力强、速度快、方向性好等特点。
无线电波的振幅、频率和波长是测量其特性的重要参数。
二、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通常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可以分为地波传播和空气波传播两种方式。
1.地波传播地波传播是指在接收机基准面附近的地面或水面上以及建筑物等障碍物中反射、散射和直射而形成的波。
无线电波在地面或水面上远距离传输时,会遇到地球曲率、地形以及自然和人为障碍物的影响。
因此,地波传播适用于距离较短、发射功率较小的低频率无线电信号。
2.空气波传播空气波传播是指无线电波以大气为传导介质,经过电离层反射折射等多次反射模式,形成传播现象。
空气波传播分为天距通信和地距通信两种。
地距通信主要指空气波与障碍物的地面相互作用,而天距通信则是指空气波穿透电离层达到对地通信。
三、无线电波的频率对传输距离的影响无线电波的频率对于通信质量和可靠性具有很大的影响。
从传播距离和功率来看,如果无线电波的频率越高,那么穿透障碍物的能力就越弱,信号的传输距离就越短且对障碍物更敏感;如果无线电波的频率越低,传输的距离则越远,而穿透障碍物的能力也越强。
因此,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适用于不同的场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信号的频率。
四、无线电波的衰减和传播损耗无线电波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一系列的影响,如传输途经的障碍物、电离层、大气层摩擦阻力等。
由于这些变量的存在,无线电波会产生衰减和传播损耗。
当信号从透明的媒介中穿过非均匀材料时,无论是反射、吸收、散射还是折射,都会使信号发生衰减和传播损耗,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和可靠性。
无线电波的传播
无线电波的传播理论分析和实验都表明无线电波是横波,即电场和磁场的方向都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而且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的方向也总是相互垂直的。
无线电波在空间传播时,必然要受到大气层的影响,尤其以电离层的影响最为显著。
电离层是由于从太阳及其他星体发出的放射性辐射进入大气层,使大气层被电离而形成的。
电离层内含有自由电子是影响无线电波的主要因素。
电离层对无线电波的主要影响是使传播方向由电子密度较大区域向密度较小区域弯曲,即发生电波折射。
这种影响随波段的不同而不相同。
波长越长,折射越显著。
30MHz以下的波被折回地面;30MHz以上的波,则穿透电离层。
另外,电波受电离层的另—影响是能量被吸收而衰减。
电离程度越大,衰减越大;波长越长,衰减亦越大。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因波长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传播特性,分为地波、天波和空间波三种形式。
地波――沿地球表面空间向外传播的无线电波。
中、长波均利用地波方式传播。
天波――依靠电离层的反射作用传播的无线电波叫做天波。
短波多利用这种方式传播。
空间波――沿直线传播的无线电波。
它包括由发射点直接到达接收点的直射波和经地面反射到接收点的反射波。
超短波的电视和雷达多采用空间波方式传播。
各种波长的传播特性如下长波(见波段划分表)波长在3000M以上,中波在100—1000M。
长波段主要用作发射标准时间信号。
而中波主要用作本地无线电广播和海上通信及导航。
短波主要靠天波传播。
传送距离较远,甚至可以用作国际无线电广播,远距离无线电话和电报通信等。
超短波是波长在10M—1m的波,只能用空间波传播,其主要以直线传播为主,由于有地球曲率的影响,传播距离较短,不得不靠增加天线高度来增加通信距离。
如无线电视等。
利用对流层和电离层散射,超短波传播距离大大增加,使雷达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频谱的高端300兆赫以上,我们称微波,主要是穿过电离层,用于卫星通信与无线电遥感等。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与应用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与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线电波无处不在。
从手机通信到广播电视,从卫星导航到无线网络,无线电波在信息传递和通信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要实现高效、稳定和可靠的无线电通信,就必须深入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本文将对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无线电波是一种电磁波,其频率范围非常广泛,从低频的长波到高频的微波和毫米波。
它们在空间中以光速传播,不需要任何介质,可以在真空、空气、水和其他物质中传播。
但无线电波在不同的环境中传播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无线电波的直射传播特性。
当无线电波在自由空间中传播时,没有障碍物的阻挡,它会沿着直线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称为直射传播。
在直射传播中,无线电波的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遵循反平方定律。
也就是说,距离发射源的距离增加一倍,信号强度会降低为原来的四分之一。
这是因为无线电波的能量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扩散,导致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减少。
然而,在实际环境中,很难存在完全没有障碍物的自由空间。
建筑物、山脉、树木等都会对无线电波的传播产生阻挡和反射。
这就引出了无线电波的反射传播特性。
当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来。
反射的程度取决于障碍物的材质、形状和粗糙度等因素。
例如,金属表面会对无线电波产生强烈的反射,而粗糙的墙壁则会导致反射信号的散射和衰减。
除了反射,无线电波还会发生折射现象。
当无线电波穿过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不同,电波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这就像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会发生折射一样。
在大气中,由于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变化,会导致大气层的折射率不均匀,从而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路径。
这种现象在卫星通信和远程通信中尤为重要。
另外,无线电波还会发生散射传播。
当无线电波遇到尺寸小于波长的障碍物时,会向各个方向散射。
例如,雨滴、灰尘颗粒等都会引起无线电波的散射。
4-无线电波传播特性详解
极 化 特 性
极化: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其电场矢量的方向和幅度随时间 变化的状态。 电磁波的极化形式: 线极化、圆极化和椭圆极化。
线极化的两种特殊情况
水平极化(电场方向平行于地面) 垂直极化(电场方向垂直于地面)
极化反射系数: 对于地面反射,当工作频率高于150MHz 1 ,算得 ( 2m )时,
多径传播模型
无线电传播特性的研究
考虑问题
衰落的物理机制 功率的路径损耗 接收信号的变化和分布特性
应用成果
传播预测模型的建立 为实现信道仿真提供基础
理论分析方法(如射线跟踪法)
基本方法
应用电磁传播理论分析电波在移动环境中的传播特性来建立预 测模型
现场测试方法(如冲激响应法)
若移动台朝向入射波方向运动,则多普勒频移为正(接收信号频率上升); 反之若移动台背向入射波方向运动,则多普勒频移为负(接收信号频率下 降)。
信号经过不同方向传播,其多径分量造成接收机信号的多普勒扩散, 因而增加了信号带宽。
3、多径信道的信道模型
原理 多径信道对无线信号的影响表现为多径衰落特性。 将信道看成作用于信号上的一个滤波器,可通过分析 滤波器的冲击相应和传递函数得到多径信道的特性 推导冲击响应 只考虑多径效应 再考虑多普勒效应 多径和多普勒效应对传输信号的影响 多径信道的冲击响应
d
发 射 天 线
直射波
B
接 收 天 线
直射波
hb
反射波
C
hm
Pr Pt G G 1 Re r t 4d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1、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及信号分析甚低频VLF 3-30KHz 超长波1KKm-100Km 空间波为主海岸潜艇通信;远距离通信;超远距离导航低频LF 30-300KHz 长波10Km-1Km 地波为主越洋通信;中距离通信;地下岩层通信;远距离导航中频MF 0.3-3MHz 中波1Km-100m 地波与天波船用通信;业余无线电通信;移动通信;中距离导航高频HF 3-30MHz 短波100m-10m 天波与地波远距离短波通信;国际定点通信甚高频VHF 30-300MHz 米波10m-1m 空间波电离层散射(30-60MHz);流星余迹通信;人造电离层通信(30-144MHz);对空间飞行体通信;移动通信超高频UHF 0.3-3GHz 分米波1m-0.1m 空间波小容量微波中继通信;(352-420MHz);对流层散射通信(700-10000MHz);中容量微波通信(1700-2400MHz)特高频SHF 3-30GHz 厘米波10cm-1cm 空间波大容量微波中继通信(3600-4200MHz);大容量微波中继通信(5850-8500MHz);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国际海事卫星通信(1500-1600MHz)ELF 极低频3~30HzSLF 超低频30~300HzULF 特低频 300~3000HzVLF 甚低频3~30kHzLF 低频30~300kHz 中波,长波MF 中频300~3000kHz 100m~1000m 中波 AM广播HF 高频 3~30MHz 10~100m 短波短波广播VHF 甚高频 30~300MHz 1~10m 米波FM广播UHF 特高频 300~3000MHz 0.1~1m 分米波SHF 超高频3~30GHz 1cm~10cm 厘米波EHF 极高频30~300GHz 1mm~1cm 毫米波无线电波按传播途径可分为以下四种:天波—由空间电离层反射而传播;地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直射波—由发射台到接收台直线传播;地面反射波—经地面反射而传播。
无线电的传播与干扰问题研究
无线电的传播与干扰问题研究引言无线电技术是现代通信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传输信息、通讯、导航和广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无线电设备的普及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无线电频谱资源的有限性、频段的拥挤、干扰源的增多等问题也日益严重,给无线电的传播和使用带来了诸多困扰。
对无线电的传播与干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保障通信质量,提高频谱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无线电的传播特性、干扰机制、干扰抑制等方面展开研究,希望能够为无线电通信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无线电的传播特性无线电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空间中的传播过程。
无线电波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波,它具有较长的波长和工作在高频段,因此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和广播覆盖能力。
无线电波的传播路径主要有地面波、对流层散射、电离层反射和空间波等多种传播方式。
在地面通信中,地面波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它的传输距离较近,通常用于较低的频段。
而对于较远距离的通信,通常会利用电离层反射或者空间波进行传输。
这些传播方式的存在使得无线电技术具有了一定的通信范围和能力,但同时也给无线电的传输带来了一些问题。
二、无线电的干扰机制无线电的干扰是指其他无关信号或者噪声对无线电信号的影响,造成通信质量下降或者无法正常通信的现象。
无线电的干扰主要包括外部干扰和内部干扰两种。
外部干扰是指来自外部环境的干扰源,如天线干扰、多径传播干扰、电源线干扰等。
电源线干扰是指电力线路上的电磁干扰信号对无线电通信的影响,它主要是由于电力线上的载波通信设备或者电气设备产生的电磁波对无线电信号的干扰。
内部干扰则是指来自系统内部的干扰,如信号混叠、多途径干扰等。
这些干扰机制的存在导致了无线电通信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如信号质量差、通信距离受限、通信速率降低等。
三、无线电的干扰抑制技术针对无线电的干扰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干扰抑制技术,以提高无线电通信的质量和可靠性。
干扰抑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频谱分离技术、调制解调技术、多址接入技术、自适应滤波技术等。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电波在不同的地形地貌和移动速度的环境下传播,表现为直射波、反射波、绕射波、折射波、散射波等传播方式。
首先在无阻挡物的自由空间中:电波以直射波形式传播,即视距传播LOS (line-of-sight) ,比如卫星通信。
在地面无线通信中,由于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通常不存在直接的视距路径,因此地面无线通信主要依靠的是反射、绕射和散射。
当电磁波遇到比波长大得多的物体时,会发生反射;当接收机和发射机之间的无线路径被尖锐的边缘阻挡时,会发生绕射;当波穿行的介质中存在小于波长的物体并且单位体积内阻挡体的个数非常巨大时,会发生散射。
一、反射反射发生在地面以及建筑物的表面,当电磁波遇到比其波长大得多的物体时就会发生反射。
通常,在考虑地面对电波的反射时,按平面波处理,即电波在反射点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电磁波的反射发生在不同物体界面上,这些界面可能规则也可能不规则,可能平滑也可能粗糙。
为了简化,我们考虑反射表面都是平滑的,也称为理想介质表面。
电磁波通过理想介质表面后反射,电磁波的能量会全波反射回来。
二、绕射绕射也指衍射。
绕射是指波遇到障碍物时偏离原来直线传播的物理现象。
当信号遇到大于波长的不可穿透物的边缘,如无线电波中途遇到的尖锐不规则的边缘物时,即使没有来自发送器的视线信号,也可接收到信号。
下图表示了无线电波的绕射现象。
三、散射在实际的无线环境中,接收的信号通常比单独绕射和反射模型预测的要强一些。
这是因为当电磁波在传播中遇到粗糙表面时,反射能量由于散射而散布于所有方向,像灯柱、树叶等这样的物体都会在所有方向上散射能量,这就给接收机提供了额外的能量。
四、传播路径在一个典型的蜂窝移动通信环境中,移动台总是比基站天线矮很多,接收机与发射机之间的直达路径被建筑物或其他物体所阻碍。
所以,在蜂窝基站与移动台之间的通信不是通过直达路径,而是通过许多其他路径完成的。
在无线通信频段中,从发射机到接收机电磁波的主要传播模式有反射、绕射和散射。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 32 . 45 + 20 lg f ( MHz ) + 20 lg d ( Km ) 10 lg( g t g r )
上式可表示为:
Ls = Lbs Gt Gr
∴ Lbs = 32.45 + 20 lg f ( MHz ) + 20 lg d ( Km )
49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4.4 相干时间
多普勒频展的倒数定义为相干时间 多普勒频展的倒数定义为相干时间TC 相干时间T
1 9 TC = ≈ FD 16πf m
物理意义:相干时间是表征时变信道对信 物理意义: 号的衰落节拍。 号的衰落节拍。
50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4.5 衰落信道的类型
按多径时延扩展分
2
24
2
2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25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26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3.3 多普勒频移 3.3
移动台在运动中通信时, 移动台在运动中通信时,接收信号频率会 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 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多普勒效应。 由多普勒效应所引起的附加频移称为多普 由多普勒效应所引起的附加频移称为多普 勒频移( Shift)。 勒频移(Dopple Shift)。
自由空间路径传播损耗 慢衰落损耗 快衰落损耗
7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4种主要效应
阴影效应 远近效应 多径效应 多普勒效应
8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1.3 地形环境分类 1.3
地形特征定义 地形分类 传播环境分类
9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1)地形特征定义
中国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特点与原理
3.1.7 莱斯(Riceam)衰落分布
在移动通信中,如果存在一个起支配作用的 直达波(未受衰落影响),此时,接收端接
收信号的包络为莱斯(Riceam)分布。
P(r)
r
02
(r2 A2 )
e
2 2
I
0
(
Ar
2
)
A 0, r 0 r0
设
若
莱斯分布 瑞利分布
3.2 电波传播特性的估算(工程计算)
图3-4 绕射损耗与菲涅尔余隙之间的关系
3.1.4 反射波
电波在传输过程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光滑 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现象。
图3-5给出了从发射天线到接收天线的电波由反 射波和直射波组成的情况。反射波与直射波的 行距差为:
d a b c 2hT hR d
两路信号到达接收天线的时间差换算成相位差 为:
在求郊区或开阔区,准开阔区的传播衰耗中 值时,应在市区衰耗中值的基础上,减去由 图3-9或3-10查得的修正因子。
图3-9 郊区修正因子
图3-10 开阔区、准开阔区修正因子
⒊ 不规则地形上的传播衰耗中值
⑴丘陵地的修正因子
丘陵地的地形参数可用“地形起伏”高度 △h表示。其定义是:自接收点向发射点延 伸10km范围内,地形起伏的90%与10%处的 高度差。
⒋任意地形的信号中值预测
⑴ 计算自由空间的传播衰耗 根据式(3-1),自由空间的传播衰耗Lbs为:
⑵计算准平滑地形市区的信号中值
⑶计算任意地形地物情况下的信号中值
LA LT KT
(3.22)
KT k mr Q0 Qr k h k hf k js k sp k s
KT为地形地物修正因子
☆则不平坦的场强公式为
无线电测向技能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无线电测向,又称无线电定向,是一项集科技、体育、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
它要求选手在规定的区域内,通过无线电测向机捕捉无线电信号,判断信号源的方向,并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目标。
为了提高我国无线电测向运动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的无线电测向人才,我们学校开展了无线电测向技能实训。
二、实训目的1. 熟悉无线电测向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掌握无线电测向机的使用技巧;3. 提高无线电测向的实际操作能力;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三、实训内容1. 无线电测向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1)无线电波传播特性: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具有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绕射等特性,这些特性对无线电测向有着重要影响。
(2)无线电测向机原理:无线电测向机通过接收无线电信号,判断信号源的方向,实现定位。
其主要部件包括天线、接收机、控制器等。
(3)无线电测向操作方法:选手手持测向机,根据信号强弱变化判断方向,通过多次调整,最终确定目标位置。
2. 无线电测向机使用技巧(1)天线调整:根据信号源方向调整天线角度,使信号最强。
(2)灵敏度调整:根据信号强度调整灵敏度,保证信号清晰可辨。
(3)控制器操作:熟练掌握控制器按键功能,提高操作效率。
3. 无线电测向实际操作训练(1)模拟信号源:在规定区域内设置模拟信号源,选手进行定位训练。
(2)实际信号源:在指定区域内设置实际信号源,选手进行实际定位训练。
(3)团队协作训练:多人组队,共同完成定位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实训过程1. 实训准备:了解无线电测向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熟悉测向机使用技巧。
2. 实训实施:(1)模拟信号源定位训练:在规定区域内设置模拟信号源,选手进行定位训练。
(2)实际信号源定位训练:在指定区域内设置实际信号源,选手进行实际定位训练。
(3)团队协作训练:多人组队,共同完成定位任务。
3. 实训总结:对实训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五、实训成果1. 选手们对无线电测向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无线电波是一种无形的电磁波,它在空间中不断地传播,具有一定的传播特性。
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使用无线电系统,提高无线电通信的质量和效率。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三种:直线传播、地面波传播和天波传播。
直线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空间中直线传播,它只在传输距离较短、没有遮挡物的情况下才能应用。
地面波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地球表面沿地面传播,适用于传输距离较长、有遮挡物的情况。
天波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地球大气层内反射和散射,使其可以超越地球表面曲率传播,适用于较长距离和遮挡较多的情况。
无线电波在传播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频率、传播距离、天气、地形和人造遮挡物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首先,频率是影响无线电波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在传播时会有不同的特性,比如低频波能够穿透建筑物,而高频波则不行。
其次,传播距离也是影响无线电波传播的因素之一。
当传播距离增加时,无线电波的信号强度会逐渐减弱,最终无法被接收到。
第三,天气也会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
比如,雨、雪、霾等恶劣天气会使无线电波传播受阻,从而影响无线电通信的质量和效率。
第四,地形也会对无线电波的传播产生影响。
比如,在山区、丘陵和峡谷等地形复杂的地区,无线电波会遭遇反射、散射、衍射等现象,从而导致信号的衰减和失真。
最后,人造遮挡物也会对无线电波传播产生影响。
比如,高层建筑、电线杆、天线塔等都会使无线电波的传播受到阻碍,从而影响无线电通信的效果。
无线电波的应用无线电波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是无线电通信的重要手段,还被广泛应用于雷达、遥感、导航、远程控制等领域。
例如,雷达利用无线电波向周围发射脉冲,利用回波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性质,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气象等领域。
卫星导航系统也是利用无线电波,通过卫星向地面发射信号,以确定接收机的位置和速度。
总之,无线电波虽然看似无形无声,却具有重要的传播特性,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高中物理】无线电波的传播
【高中物理】无线电波的传播波长不同的电磁波有不同的传播特性,这里只介绍无线电波的传播。
通常,无线电波有三种传播方式:地波、天波和沿直线传播的波。
地波沿地球表面附近的空间传播的无线电波叫地波。
地面上有高低不平的山坡和房屋等障物,根据波的衍射特性,当波长大于或相当于障碍物的尺寸时,波才能明显地绕到障碍物的后面。
地面上的障碍物一般不太大,长波可以很好地绕过它们。
中波和中短波也能较好地绕过,短波和微波由于波长过短,绕过障碍物的本领就很差了。
地球就是个良导体,地球表面会因地波的传播引发感应电流,因而地波在传播过程中存有能量损失。
频率越高,损失的能量越多。
所以无论从绕射的角度还是从能量损失的角度,长波、中波和中短波沿地球表面可以传播很远的距离,而短波和微波则无法。
地波的传播比较稳定,不受昼夜变化的影响,而且能够沿着弯曲的地球表面达到地平线以外的地方,所以长波、中波和中短波用来进行无线电广播。
由于地波在传播过程中要不断损失能量,而且频率越高(波长愈长)损失越大,因此中波和中短波的传播距离并不大,通常在几百千米范围内,收音机在这两个波段通常就可以收听本地或周边省市的电台。
长波沿地面传播的距离必须离得多,但升空长波的设备巨大,耗资低,所长波很少用作无线电广播,多用作逊于远程无线电通信和导航系统等。
天波依靠电离层的反射来传播的无线电波叫做天波。
什么是电离层呢?地球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在地面上空50千米到几百千米的范围内,大气中一部分气体分子由于受到太阳光的照射而丢失电子,即发生电离,产生带正电的离子和自由电子,这层大气就叫做电离层。
电离层对于相同波长的电磁波整体表现出来相同的特性。
实验证明,波长长于10m的微波能够沿着电离层,波长少于3000km的长波,几乎可以被电离层全部稀释。
对于中波、中短波、短波,波长愈长,电离层对它稀释得越太少而散射得越多。
因此,短波最适宜以天波的形式传播,它可以被电离层散射至几千千米以外。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1、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及信号分析甚低频 VLF 3-30KHz 超长波 1KKm-100Km 空间波为主海岸潜艇通信;远距离通信;超远距离导航低频 LF 30-300KHz 长波 10Km-1Km 地波为主越洋通信;中距离通信;地下岩层通信;远距离导航中频 MF 中波 1Km-100m 地波与天波船用通信;业余无线电通信;移动通信;中距离导航高频 HF 3-30MHz 短波 100m-10m 天波与地波远距离短波通信;国际定点通信甚高频 VHF 30-300MHz 米波 10m-1m 空间波电离层散射(30-60MHz);流星余迹通信;人造电离层通信(30-144MHz);对空间飞行体通信;移动通信超高频 UHF 分米波空间波小容量微波中继通信;(352-420MHz);对流层散射通信(700-10000MHz);中容量微波通信(1700-2400MHz)特高频 SHF 3-30GHz 厘米波 10cm-1cm 空间波大容量微波中继通信(3600-4200MHz);大容量微波中继通信(5850-8500MHz);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国际海事卫星通信(1500-1600MHz)ELF 极低频 3~30HzSLF 超低频 30~300HzULF 特低频300~3000HzVLF 甚低频 3~30kHzLF 低频 30~300kHz 中波,长波MF 中频 300~3000kHz 100m~1000m 中波AM广播HF 高频3~30MHz 10~100m 短波短波广播VHF 甚高频30~300MHz 1~10m 米波 FM广播UHF 特高频300~3000MHz ~1m 分米波SHF 超高频 3~30GHz 1cm~10cm 厘米波EHF 极高频 30~300GHz 1mm~1cm 毫米波无线电波按传播途径可分为以下四种:天波—由空间电离层反射而传播;地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直射波—由发射台到接收台直线传播;地面反射波—经地面反射而传播。
无线电波传播手册
无线电波传播手册第一章无线电波传播原理1.1 无线电波的产生无线电波是一种由电磁场产生的电磁波,其产生过程基于电磁感应定律。
1.2 无线电波的特性无线电波具有波长、频率、速度等特性,其传播受到地形、天气、电离层等因素的影响。
1.3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直线传播、地面传播、天波传播、散射传播等。
第二章空中传播2.1 直射传播直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直接从发射天线到达接收天线的传播方式,适用于开放空旷地区。
2.2 折射传播折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穿过不同介质界面时,由于光速的改变而发生弯曲的传播方式。
2.3 绕射传播绕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遇到屏障或障碍物时,在其周围或边缘绕过的传播方式。
2.4 天波传播天波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特定频段通过电离层反射和折射后传播到地面的方式。
第三章地面传播3.1 地波传播地波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地面与天线之间的接触面上沿地球曲率传播的方式。
3.2 多径传播多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由于地面反射、散射等产生多条传播路径,到达接收天线的方式。
3.3 衍射传播衍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遇到障碍物边缘时弯曲传播的方式,适用于山谷、城市建筑密集区等地形。
第四章天波传播4.1 电离层基本概念电离层是指地球大气中电离分子和自由电子较为密集的区域,对无线电波的传播有重要影响。
4.2 太阳活动与天波传播太阳活动引起的电离层变化会对天波传播产生显著影响,太阳黑子数量与无线电通信质量存在关联。
4.3 天波传播相关参数天波传播的状况可通过参数如电离层频率、MUF(最高可用频率)等进行描述和预测。
第五章散射传播5.1 散射现象及机制散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穿越大气中的气体、雾霾、云层等微粒时发生分散传播的现象。
5.2 散射传播的影响因素散射传播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频率、信号强度、物体粒径和散射角度等。
5.3 散射传播在通信中的应用散射传播在通信中常用于障碍物背后的信号传输、城市建筑物信号强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线有效高度hb
移动台天线 基站天线:沿电波传播方向,距基站3~15公里范围 内平均地面高度以上的天线高度。
11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2)地形分类
准平坦地形
不规则地形
12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3)传播环境分类
开阔地区 郊区 中小城市地区 大城市地区
13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2. 自由空间传播
49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4.4 相干时间
多普勒频展的倒数定义为相干时间TC
1 9 TC FD 16f m
物理意义:相干时间是表征时变信道对信 号的衰落节拍。
50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4.5 衰落信道的类型
按多径时延扩展分
平衰落
(1)信号带宽BW< 信道带宽BW (2)时延扩展 ” < 码元周期T
45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4.2 相关带宽
两个信号包络相关系数等于0.5时所对应 的频率间隔称为相关带宽BC
1 BC 5
46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例题:
47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48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4.3 多普勒频展FD
由于移动台的运动,接收信号会在收端产生多普勒频 移。在多径的情况下,这种频移会成为多普勒频率扩 展。
2.2 自由空间基本传输损耗:
2 ) gt gr 接收信号功率: Pr Pt ( 4d
Pt 4d 2 1 L ( ) 传输损耗: s P gt gr r
32 . 45 20 lg f ( MHz ) 20 lg d ( Km ) 10 lg( g t g r )
40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2. 定量描述:
时延谱 平均时延扩展 均方根时延扩展 最大多径时延差
41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1) 时延谱
42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2) 平均时延扩展
43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3) 均方根时延扩展
式中:
44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4) 最大多径时延差Tm
归一化的包络特征曲线P(Ä )下降到-20dB处 所对应的时差。
2
式中Ae是天线的有效面积
2 Gr Ae 4
19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20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3.1 什么叫多径衰落
多径传播的信号到达接收端时,有时同相 迭加而幅度增强,有时反相迭加而减弱, 即产生了衰落。这种由多径现象引起的衰 落,叫多径衰落
21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多径衰落的描述
E W Pt Gt EIRP E W Pd ( ( 2) 2) 2 2 m m 120 4d 4d
2
18
2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2.4 自由空间某点接收功率
用电场表示为:
Pt Gt Gr 2 Pr (d ) Pd Ae Ae (W ) 2 2 120 (4 ) d E
60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解:
(1) 先求中值路径损耗
LM 69.55 26.16 lg( f ) 13.82 lg(hb ) a (hm ) [44.9 6.55 lg(hb ) lg(d )]
a ( hm ) 3.2 [lg(11.75 10 m)] 2 4.97 8.742
上式可表示为:
Ls Lbs Gt Gr
Lbs 32.45 20 lg f ( MHz ) 20 lg d ( Km )
Lbs定义为自由空间路径损耗
16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17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2.3 功率通量密度Pd的定义
该图表明在自由空间中从一 个全向点源发出的功率通量 密度情况。
• 一阶矩 • 二阶矩
m 2 E r 2 r 2 Pr ( r ) dr 2
0
2
31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瑞利分布概率密度函数曲线
32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莱斯分布
接收信号中有较强直射波时,接收信号幅 度服从莱斯分布:
r r rrs r Pr (r ) 2 exp( )I 0 ( 3 ) 2 2
36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可推导得电平通过率为:
N R 2 f m e
¡ 为电平归一化比值
R R 2 Rrms
2
37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3.7 衰落持续时间Ä R
信号包络低于某个给定电平值的概率与该 电平所对应的电平通过率之比叫平均衰落 持续时间。
P(r R) e 1 R NR f m 2
58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2)移动台接收信号功率计算:
根据已得出的中值路径损耗,可求出移动 台接收到的信号功率为:
Pr Pt LM Gb G m Lb Lm Ld
59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例题:
(1) 用奥村模型求中值路径损耗,已知d=50km, f=900MHz, 基站天线高度为100m, 移动台 为10m. (2) 如果基站发射1KW EIRP功率,求接收机收到的 信号功率(假定接收天线增益为0dB)。
2 2 s
33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莱斯分布概率密度函数曲线
34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3.5 衰落率
衰落率是信号包络衰落的速率 平均衰落率可表示为:
A 1.85 10 v f
35
3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3.6 电平通过率
信号包络在单位时间内以正斜率通过某一 规定电平R的平均次数叫电平通过率。
a(hm)为移动台天线修正因子:
a ( hm ) 3.2[lg(11.75hm )] 4.97
2
57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例题:
设基站天线高度为40m,发射频率900MHz,移动台天线高 度2m,通信距离15km,求中值路径损耗。 解:因是大城市,工作频率>450MHz。所以移动台天线修正 因子用上式计算。
• 阴影效应 • 远近效应 • 多径效应 • 多普勒效应
8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1.3 地形环境分类
地形特征定义 地形分类 传播环境分类
9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1)地形特征定义
地形波动高度” h
沿通信方向,距接收地点10公里范围内,10%高 度线与90%高度线之高度差
10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1.2.1 移动信道的3个主要特点 传播的开放性 接收环境的复杂性 通信用户的随机移动性
6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1.2.2 无线电信号在移动信道中受到的 3类损耗和4种效应 3种不同层次的损耗
• 自由空间路径传播损耗 • 慢衰落损耗 • 快衰落损耗
7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4种主要效应
LM 69.55 26.16 lg(900) 13.82 lg(100) [8.742] [44.9 6.55 lg(100) lg(50)]
69.55 77.28 27.64 8.742 [31.8] 1.698
164.47dB
(2) 接收功率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3.4 多径接收信号的统计特性
瑞利分布 莱斯分布
30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瑞利分布
1 接收信号幅度: Pr ( ) 2
2 r 2 P ( r ) e 接收信号相位: r 2 r2
接收信号包络r的累积分布函数: m 1 E r r Pr ( r ) dr 1 . 253 0
63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7.1 仿真方法
多径传播信道的仿真方法有两种:
1)硬件方法:用硬件实现信道的数学模型,然 后进行参数测试。 2)软件方法:用程序来实现信道模型。 一般令: 移动信道传输函数 冲击响应 H(f,t) 信道 h(Ä ,t)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64
7.2 平坦衰落的仿真数学模型
信号的多径衰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描述和 测量:
• 空域:幅度衰落变化 • 时域:时延扩展
22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3.2 两径传播模型
23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接收端电场强度:
2 E0 d 0 2ht hr k V ETOT (d ) 2 m d d d
接收点功率:
Gr 2 Pr (d ) Ae 120 120 4 E E
24
2
2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25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26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3.3 多普勒频移
移动台在运动中通信时,接收信号频率会 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多普勒效应。 由多普勒效应所引起的附加频移称为多普 勒频移(Dopple Shift)。
27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28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29
52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5. 阴影衰落 (慢衰落)
5.1 概念 5.2 统计特性
53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5.1 概念
移动台在运动中通过不同障碍物的阴影 时,就构成接收天线处场强中值的变化, 从而引起衰落,这种衰落称为阴影衰落。 因其变化速率较缓慢,所以又叫慢衰落。
Hale Waihona Puke 54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5.2 统计特性
2.1 什么叫自由空间 2.2 自由空间基本传输损耗: 2.3 功率通量密度Pd的定义 2.4 自由空间某点接收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