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辑出版史之名词解释
中国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中国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4dbf54d77232f60ddcca1cb.png)
中国编辑出版史一、名词解释1,甲骨文:甲骨文又称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朝政治和经济的情况。
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文字。
殷墟甲骨文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具有完备体系的文字﹐殷墟甲骨刻辞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时王记实文辞。
2,杀青:将竹简放在火上将水分烘干,以防蠹朽的工序,在烘烤的过程中,新鲜的竹条上有水分的渗出,类似人的出汗,且颜色由青变黄,故又称汗青。
3,帛书:是指写在缣帛上的书籍,缣帛是丝织品,包括帛,素,缯,缣等,故帛书又称为素书或缣书。
4,藩刻体:指明代各地藩王所刻的书。
5,馆阁制度:在宋代修史时正式形成。
宋初,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三馆,秘阁,崇文院统称馆阁,是国家的藏书机构,兼有国家典籍的编校和收藏功能。
6,史馆制度:太宗贞观三年,于中书省置秘书内省,专职撰修五代史。
另设史馆于门下省,开我国设馆修史之例。
史馆的主要职责是受命编修前代史书和本朝国史典志等,即官修史书。
7,史官制度: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
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
8,宋初的四部大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9,坊刻:指古代书坊的刻书活动,所刻图书称为“坊刻本”。
10,殿本:武英殿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所刻大多为皇帝钦点之书,然后通过赏赐,颁行,发卖等多种渠道流通天下,世称殿本。
11,活字印刷术:毕昇总结雕版印刷术的经验,发明出活字印刷术,即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12,陈起:从事编著、出版、卖书和藏书诸业,书铺所刻图书在当时负有盛名,流通古藉数万计。
以刻技精湛、字体俊丽、工料上乘,成为坊刻精品,为后世珍重。
二、填空1,铜器铭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具有历史内容的篇章,又称金文。
10 中国编辑出版史
![10 中国编辑出版史](https://img.taocdn.com/s3/m/14e91ed2240c844769eaee8b.png)
10.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传播扩大的具体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传播扩大的具体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传播扩大的具体表现 11.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文化及技术条件;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文化及技术条件;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文化及技术条件 12.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13.人类的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 人类的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 人类的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 14.手写传播时代的特征; 手写传播时代的特征; 手写传播时代的特征 15.隋唐五代时期在编辑出版方面所发生的重 隋唐五代时期在编辑出版方面所发生的重 大事件; 大事件; 16.《资治通鉴》的编纂体例、编辑方法及其 《资治通鉴》的编纂体例、 重大影响; 重大影响;
17.监本在古代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 监本在古代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 监本在古代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
18.宋代坊刻本的文化影响; 宋代坊刻本的文化影响; 宋代坊刻本的文化影响 19.宋版书的文化价值; 宋版书的文化价值; 宋版书的文化价值 20.元刻本的特点; 元刻本的特点; 元刻本的特点 21.明代刻书的特点; 明代刻书的特点; 明代刻书的特点 22.《永乐大典》的价值; 《永乐大典》的价值; 23.《四库全书》的编纂和流通的意义; 《四库全书》的编纂和流通的意义;
24.民国时期民营出版机构及出版特色; 民国时期民营出版机构及出版特色; 民国时期民营出版机构及出版特色 25.新文学运动与编辑出版; 新文学运动与编辑出版; 新文学运动与编辑出版 26.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过程 27.1921-1927年大革命时期党的出版发行机 年大革命时期党的出版发行机 构及其出版活动。 构及其出版活动。
中国编辑出版史 期终复习
中国编辑出版史相关知识
![中国编辑出版史相关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b5e3546fe4733687e21aa4e.png)
1.编辑二字联用,始见于《南史.刘苞传》2、《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二仪凤元年676年《颁行新令制》:“然以万机事广,恐听览之或遗,四海务殷,虑编辑之多缺”,其中编辑的意思是资料的收集、整理。
3、出版一词在中国始用于19世纪4、出版活动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时期5、中国现有的地方志有8500种6、《永乐大典》现存本为原书比例的4%7、我国的雕版印刷术产生于唐代8、汉字产生于大约距今5000年9、最早的文献产生于距今约4500年10、一篇卜辞的内容由四个部分构成,经常被省略的部分是验辞11、战国中后期,诸子大多在生前即将其作品以篇为单位进行编辑传播,待去世后再由其弟子将单行的篇目编辑成书12、《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有明确,务实的编辑意图,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有所取舍,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
13、《吕氏春秋》首次使用二级排目法编排14、战国时期的“三尺律令”一般长度是55厘米15、版牍一般不用于书籍,而用于公私文书,信件16、现存的最大的帛书实物是战国中晚期的遗物17、书同文统一天下的文字,被称为秦篆,也称为小篆18、西汉取消挟书令的皇帝是汉惠帝19、汉章帝曾亲临白虎观主持古今文两派辩论20、汉初,由萧何主持修建的图书典藏编纂机构有石渠阁、天禄阁和麒麟阁21、东汉政府创建了我国封建中央政府中第一个主持图书校著的专门机构是秘书监22、据文献记载,后苍曾在曲台校书,并随手著记,最后汇成一部《后氏曲台记》23、刘向、刘歆的整理藏书活动的第三个步骤是杀青定稿,缮写上素24、汉朝的儒家学说分为今文经和古文经两在派别,总的来说,今文经学者较为保守,一味遵循“师法”,缺乏创见。
25、熹平石经的直接触因是兰台漆书事件26、汉朝建立时将秦朝的识字课本《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进行合并,编成《仓颉篇》27、字书《急就篇》是识字课本,只罗列一些生字而不加注释28、《尔雅》为何人所编?不详29、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字典是《说文解字》30、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字典是用部首检字的31、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著者是许慎32、我国古代第一部方言辞典的著作者是扬雄33、汉朝史籍数量可观,仅东汉就有196部史书上。
00 中国编辑出版史:绪论
![00 中国编辑出版史: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444a4bf2fab069dc50220129.png)
• 蝶装的优点是折口与版心向里不易损坏, 翻开书册可以看到书页的全貌。现在一些 精致的整张画册、军事地图或海洋图等最 适用这种装订形式。这是因为折缝中间没 有订痕和针眼,不影响图面的内容,阅读 时摊得开,便于保存和收藏。
• 包背装
• 包背装盛行于元明时期,它的折叶方式与蝴蝶 装正好相反:将书叶版心向外对折,纸叶背面 相对,版心向外。各书叶左右两边的余幅向内, 装订时在此部位穿孔,用绵性的纸捻订住。最 后,用整张纸将书从封面到封底整个包裹粘牢, 类似现在的平装书籍。
平装书
精装书
第三节
中国的图书分类
• 中国古代的书籍浩如烟海,据不完全统计,尽 管经历了数千年的销蚀淘汰切实了解、把握这一伟大成 就的具体内涵,就需要从熟悉图书分类知识体 系入手。
• 书籍积聚多了,在阅读、查考和管理上,都会 产生建立图书分类体系的需要。关于图书分类 编目的学问,古代名之曰“目录学”。据文献 记载,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体系产生于公元前1 世纪末西汉成帝时期的一次大规模图书整理活 动。
中国编辑出版史
绪 论
• 编辑出版史,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出版工作发 展和演变的历史。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门以 中国编辑出版事业产生、发展、演变历史为 研究内容的学科。
• 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对象是明确的,就是 研究我国历史上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编辑、 出版活动。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内容则可 分两大方面:一是编辑出版内部诸方面的相 互联系,二是编辑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 2.装帧
• 雕版印刷,一块版印一叶纸,分左右两面。册叶 装帧就是将书叶沿版心中线双面对折,积叶成册。 宋元以来,书叶折叠和粘装的方法不断改进,先 后形成了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3种样式。
中国编辑出版史——历史发展的印记
![中国编辑出版史——历史发展的印记](https://img.taocdn.com/s3/m/5ee1383d6bd97f192379e90a.png)
中国编辑出版史——历史发展的印记——读《绪论》浅感08编辑出版班何璐谈到文化,总是不能不联系到书籍等出版物的发行与传播,在当代中国,编辑出版已经是一个发展日趋加快的行业,然而我国对于编辑出版历史的研究依然有待进一不的推进和完善。
读过了《绪论》这一章,对于中国古代图书编辑出版史有了一些浅薄的感想想一吐为快。
中国是编辑出版活动最先发端的国家之一,而且一脉相成,从未中断,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也是我们民族值得骄傲与自豪的历史。
在中国编辑出版史上,可以看到文化的兴盛与衰弱不断交替出现,可以看到朝代的更替与变换的影子,它反映着时代的兴衰。
所以我认为,编辑出版这一文化领域的上层建筑物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鲜明的反映了社会不同时期发展的状况。
根据历史阶段来划分,中国编辑出版史可以划分为:上古至西周的萌芽时期,春秋战国的草创时期,秦汉的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的初兴时期,隋唐五代的发展时期,宋辽金元的壮大时期,明清前期的壮大时期,清代后期的变革时期和中国民国的斗争时期共九个阶段。
从各阶段的形容定位不难看出,这基本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走向。
举例来说,商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刚刚起步,编辑出版业也在这个时期悄然兴起;秦汉王朝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局面,中华民族开始形成,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有力的支持编辑出版业的进一步规范,编辑出版也进入了有计划的奠基时期,并初步成为封建君主统治国家的有力工具;隋唐时期我国进入了中国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中华民族内部和外部各国之间的交流空前频繁,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对文化的需求也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决定了我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空前发展,卷轴制度日益完善,并向册页制过度。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图书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将产生新的飞跃,编辑出版工作跨入了一个新阶段;宋辽金元时期,虽然中国社会大多处于动乱和纷争,但是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古典文化的发展达到鼎盛,图书形态已完成由卷轴制向册页制的过度;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达到鼎盛并日渐衰落的阶段,可以更清楚的看到经济因素对于编辑出版事业的影响,能够明确的把编辑出版业氛围兴盛和变革两个时期。
中国编辑出版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https://img.taocdn.com/s3/m/2f011374783e0912a2162a3d.png)
中国编辑出版史1.编辑:食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者。
《中国大百科全书》2.出版: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物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3.图书: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的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
48页以上。
4.研究内容:其一,是编辑出版内部诸方面的相互联系;其二,是编辑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5.出版物的构成要素:1.被传播的知识信息2.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等符号体系3.用来负载文字、图像等符号的物质载体4.必要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工具5.出版物的装帧形式。
6.早期的文字载体:陶器,甲骨文,青铜器,玉石,竹木简牍7.两汉的图书机构: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兰台,东观,秘书监8.东汉政府创置了我国封建中央政府中第一个主持图书校著的专门机构——秘书监9.刘向父子编辑《别录》和《七略》: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学,方技,六分法10.东汉对儒家经典的大规模校正——《熹平石经》11.《熹》的意义:1.订误正伪,平息战争,为读书人提供了标准教材2.开我国历代石经之先河3.导致捶拓方法12.字书:《尔雅》是第一部辞典,《说文解字》是第一部以部首分类检字的字典,《方言》是现存最早的方言字典13.《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1.有明确、务实的编辑意图,2.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3.有所取舍,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4.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14.司马迁《史记》: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
书,独创。
15.班固《汉书》,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8表,10志,12帝纪,70列传。
区别:本纪—纪,书—志,列传—传。
16.《东观汉记》《史书》《汉书》在唐之前,并称为三史。
17.“槐市”作为西汉政权文化教育政策的产物,受到政府的直接影响和监督。
编辑出版史 名词解释
![编辑出版史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08c35dec8d376eeaeaa31d8.png)
编辑出版史名词解释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墟甲骨:甲骨文这种文字记录最早发现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至殷的废墟遗址。
周原甲骨:1977年陕西岐山凤雏(亦称周原)出土,直接记载了周初王室最高统治阶级的活动。
青铜器铭文:刻铸在钟鼎等青铜上的文字。
利簋:(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青铜器,记载了武王克商,腹内有铭文四行,32字,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毛公鼎: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为现在所发现的铭文最长的一件古代青铜器。
学术在宫:教育,文化均掌握在官僚贵族手中。
史官制度:上古史官为世袭。
都是图书档案编纂和保管者。
侯马盟书:1965年在山西侯马晋国都成遗址出土大批盟书,是春秋盟誓活动的“盟书”,反映新兴地主阶级想奴隶主贵族夺权过程中的斗争。
温县盟书:沙南省温县出土的盟辞碎片。
学术下移:(春秋后期,私人著作兴起,是古代流于王室的学术文化向外传播,打破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现象。
)中国的学术进一步打破贵族的垄断而得到解放,知识开始向平民普及。
稷下学宫:齐宣王在都城设置的,实为私学联合体,各派私学大师汇聚于此,议论讲学,发表不同的意见,相当于现在的“学术交流中心”。
百家争鸣:战国后期出现各种哲学理论和科学思想,从七国争雄----诸侯争霸----著书立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他首先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对六经进行了编辑,而非著述。
祭酒:是古代食必祭先,酒必敬长的意思,后用为官名,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
《吕氏春秋》:编成于秦王嬴政六年,由吕不韦集门下食客而编成。
该书具有战国末期各派学说资料汇编的性质,成功地使用两级公目法(览,注,纪与篇)。
竹木简牍:就是把文字写在经过整治的竹片和木板上。
一根竹片称为“简”,讲许多简编连在一起称为“策”(册),合称简策。
加工后没有写字的木片称为“版”,写了字的称为“牍”,细些的木条称为木简。
木质的合称“版牍”,竹木合称“简牍”。
中国编辑出版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https://img.taocdn.com/s3/m/d97cb9556137ee06eef91803.png)
中国编辑出版史一、编辑、出版、图书的概念: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于社会公众者。
出版: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我国最早使用“出版”一词的人:清代末年思想家黄遵宪。
)图书:图书是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地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
我国有关方面曾把图书的定义概括为: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地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均称为图书。
图书在狭义上的理解是带有文字和图像的纸张的集合。
广义的图书则是一切传播信息的媒体。
中国编辑史研究的图书是广义的图书。
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中国编辑出版史以我国历史上的编辑出版活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编辑和出版事业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其一,是编辑出版内部诸方面的相互联系;其二,是编辑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研究任务:1.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2.著名编纂出版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3.杰出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4.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5.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科学地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产生与发展进程。
2. 编辑出版与理论课、技术方法课鼎足而立,共同支撑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构架。
3.借鉴和继承我国编辑出版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
注重图书质量,讲求精校精审。
4.深刻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社会作用,加强图书出版事业的建设,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文化的进步,都与编辑出版有密切关系。
5.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的因果关系,探讨其发展规律。
补充: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缺憾在编辑著述方式上,编纂注疏等形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样的学术文化带有极大的保守性、排他性和禁锢性。
中国编辑出版史(共计217页)
![中国编辑出版史(共计217页)](https://img.taocdn.com/s3/m/51786ce16c175f0e7dd137e3.png)
10.中国古代编纂了许多部可称为世界之最的巨 帙大书
(二)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缺憾
1.在编辑著述方式上,编纂注疏等形式占有相 当大的比例,提倡“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大部头类书强调“综贯群典”,以“征引浩博” 为善
2.在图书内容上,尽管类型丰富,但忽视自然 科学和应用技术的收集整理
2.第二阶段:曲折发展阶段(1950-1979年) (1)中国图书史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刘国钧《中国书史简编》 皮高品《中国图书史讲义》 张秀民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 (2)出版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取得喜人的成
就
张静庐《中国近现代出版专题史料》(七部, 共250万字 )
(3)有关图书、版本、印刷的知识随爱国 主义教育、文物图书展览和考古新发现 得到普及
3.构成图书的基本要素 (1)需要有被传播的知识信息 (2)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信号 (3)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
第节 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我国历史上的编辑出版活动(编
辑工作、出版事业的产生、发展和规律) 2.包括的涵义 (1)研究对象是明确的(但是“不包括新中国
港台研究学者群:李书华、屈万里、昌彼得、 吴哲夫、潘美月等 )
韩国清州古印刷博物馆
中国印刷博物馆
首图
国图
(二)编辑出版史研究现存问题的分析
1.编辑出版工作的环节上偏重印刷和收藏,不重视著述 编辑、发行和利用
2.历史时期上近现代比较薄弱 3.出版物研究偏重物质形态,内容分析不够 4.研究重点满足于材料的堆积和现象的罗列,没有注意
5.中国很早就编辑图书分类目录,建立起目录学,而且 还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
中国编辑出版学笔记整理
![中国编辑出版学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21d9e2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3.png)
中国编辑出版学笔记整理填空题(10个)名词解释(5个)简答题(4个)论述题(2个)第一章古代出版(上):竹木简牍时代第一节文字的产生及图书的起源一、文字的产生“有声无言”“有言无文”传说:1)神农结绳记事说2)庖牺氏(伏羲)八卦造字说3)仓颉象形造字说1、结绳记事2、契刻记事3、图画记事4、陶器刻符5、甲骨文字二、图书的起源(1)始于带刻划符号的陶器(2)始于“河图洛书”《易经》:“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3)始于《三坟》、《五典》、《八索》、《九丘》(4)始于甲骨、青铜、石头的书(5)始于简册书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图书的构成要件:知识信息;著作方式;文字;物质载体;文字制作技术;装订形式三、早期的文字记载载体1、甲骨和甲骨文2、青铜器和铭文3、石刻文字4、竹木简牍(简策)——制作过程:1)截制竹简2)杀青3)零简编连成册4)缮写正文5)收尾工作:切边、卷起、加帙5、帛书用于书写的丝织品统称,有素、绢、纨、缯、缣之分。
第二节上古至西汉的图书出版业一、古代“编著合一”现象1、编辑活动的起源1)起源于殷商许慎《说文解字》:“唯殷先人,有典有册”。
2)起源与春秋孔子“作春秋”、“删诗经”,而且主张“述而不作”。
3)源于五代至北宋时期雕版印刷普及兴盛于北宋2、“编著合一”古代编辑活动的一大特色,指作者既是著作者又是编辑加工者。
二、先秦的图书出版业1、史官制度与史书编纂1)起源于夏代《吕氏春秋·先识篇》:“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
2)秦汉以后史官制度改革:职能分化,出现注史官和史馆史官。
3)史官记事制度的发达,使先秦出现了一批由史官编录的历史文献,世族谱系和官方大事记。
如《尚书》2、私学兴起与子书的编纂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统于王官”——私学兴起2)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翟)、道家(李耳、尹文子、庄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名家(公孙龙、惠施)、阴阳家(邹衍)、兵家(孙武、孙膑)等。
中国编辑出版史考试重点
![中国编辑出版史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1f15183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9b.png)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肁—,名词解释衿1 印刷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原稿图文进行复制的技术。
膆2 出版: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和社会专业化活动,包括排版、印刷、装帧和发售等环节。
薄3 语录体:一种以问答之语为主要内容,采用摘自名篇的标题方式而无严格的篇章结构的图书编辑体例。
蒂4 字书:解释汉字形体为主,兼及音义的书。
薁5 槐市:汉长安市场名。
最初为官学学生进行经传书记等书籍交换的综合市场,后来被借腿用为官学的代名词。
蚄6 书肆:由民间书贩组成,以牟取利润为目的的书籍销售市场。
既卖儒家经典,又买诸子各家的书籍,经营方法灵活,敞开售书,允许自由阅览,招买读者,有利于贫困知识分子买求知自学的需要,客观上还存在着当时还未存在的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袃7 佣书:中国古代受人雇佣以抄书为业的人。
聿8 类书:根据一定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别活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
羈9 总集: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螄10 别集:总汇一个人多篇作品的著作。
芄11 韵书:是一种按照声、韵、调三者关系来编次汉字的字书,在编纂上以分韵编排为特点,以审音辨调为目的。
螀12 图书: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手写或印刷于纸或其他载体之上,并且有一定篇幅的出版物。
螆1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述历史事件。
袄14 编年体:我国最早编历史的方法。
蒀15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相同材料聚在一起。
膈16 语录体汇编:以问答为内容,以篇为单位。
蒅二:可能是填空袄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正书(楷书)袁六分法来源于(汉)刘向刘欣《七略》。
六艺略、诸羀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编辑出版史》复习题及答案
![《编辑出版史》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e2fc8784868762caaed5ae.png)
《编辑出版史》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对“编辑”的界定: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稿、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者。
2、简策制度:简策在长达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其材料处理、形制规格、书写及工具、题记与编连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制度,史称简策制度。
它是中国书籍制度的滥觞。
3、卷轴装:是指将印页按规格裱接后,使两端粘接于圆木或其他棒材轴上,卷成束的装帧方式。
卷轴装由卷、轴、褾、带、签五部分组成。
4、经折装:将一幅长卷沿着文字版面的间隔中间,一反一正的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在首末两页上分别粘贴硬纸板或木板。
由于早期主要用于佛教经书的装帧,故名经折装,或称梵夹装。
5、蝴蝶装:简称蝶装,为早期册叶装帧形制。
其方法为,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中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浆糊粘附在另一裹背纸上,最后裁齐成册。
书籍打开后,版口居中,书叶朝左、右两边展开,有如蝴蝶展翅,故名蝴蝶装。
6、槐市:汉武帝设立太学后,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至成帝时,人数已达数千之众。
众多太学生聚集一地,扩大了对书籍的需求,于是,在太学旁形成了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槐市”。
槐市位于长安城东南,因其地多槐树而得名。
集市每半月一次,文士在此交流学术思想,互通有无,对当时的官方教育起了积极的作用。
更始元年(23),太学在战乱中解散,槐市随之消失。
7、别集:是指总汇一个人多篇著作的书,也称集或诗文集。
东汉以前,没有个人文集,文学著作都以单篇流传。
后来,文学作者增多,创作风格各异,后世之人为研究、欣赏某一家作品,乃将某人单篇流传别聚一起,故称别集。
8、通典:杜佑撰,凡200卷,记载上古至玄宗天宝年间典章制度的沿革,肃、代时代有关史事,附载于注内。
以“将施有政”为编纂宗旨,取材范围由经史百家博及汉魏六朝文集奏疏。
中国编辑出版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https://img.taocdn.com/s3/m/8f16040bbb68a98271fefae9.png)
中国编辑出版史一名词解释1 甲骨文:(P54)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即为甲骨文。
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是卜辞,内容涉及殷人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它是研究殷代历史的主要资料。
除了卜辞外,甲骨文中还有记事的刻辞。
甲骨文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在考古学、文字学、古代科学技术及古文献整理等方面也都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在校订古文献考证历史上也有不小的作用。
夏、商、周三代,甚至三代以前已经有了甲骨文。
甲骨文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系统成熟文字。
它的发现对研究文字的发展、图书的产生和编辑活动的起源均有重大意义。
多数学者认为,从本质上讲,它是档案不是书。
2 帛书:(P107)写在绢、缯、缣、帛上的文字为帛书,亦称素书。
现在发现最早的帛书实物是战国中晚期之交的遗物,即著名的长沙子弹库战国“楚缯书”。
帛书的使用是在春秋至魏晋之间,约有上千年的历史,而战国至三国则是其盛行时期。
帛书在简牍的影响下,形成帛卷,其后向卷轴制度过渡,到写纸本时达到完善。
帛书多用来记录有纪念意义的文字或重要资料,以示郑重和珍贵。
帛书的特殊用途:丝绸多用以绘画,丝帛可用来绘制地图,绘制简书中的附图,练书法。
优点:1)质地轻软,书写、舒卷、收藏、携带、阅读都十分方便2)体积小、容量大,还可据内容长短随意剪裁3)表面洁白,比竹木更易吸收墨汁,致使内容清晰4)克服了竹木简牍笨重的缺点缺点:成本高、价格昂贵3 敦煌遗书:(网络版)敦煌遗书指敦煌所出5至11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
从外形看,敦煌遗书主要有卷轴装、经折装和册子装3种。
从内部字迹看,可分手抄和印本两种,其中以抄本居多。
敦煌遗书是指清代以来,在古敦煌境内多次出土的古代文献和在外地发现的敦煌古文献。
敦煌遗书多为卷轴式,还有梵筐装、蝴蝶装、册子装、挂轴装和单张零星页等形式。
4 槐市:(P143)汉武帝令丞相制订设立太学的具体方案,太学不断发展,众多士人和太学生的聚集,扩大了对书籍的需求。
于是,在太学近旁形成了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槐市”——因其地槐树成林,无墙屋而得名。
中国编辑出版史2
![中国编辑出版史2](https://img.taocdn.com/s3/m/923724e4af1ffc4ffe47ac9b.png)
绪论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数据等项工作,使之传播于社会公众者。
出版: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图书:图书是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地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
编辑出版的萌芽时期(上古至西周)王国维在《释史》一文中说:然则史字从又持中义,为持书之人。
”史”是专门保管,研究及写作的官吏,它的另一个名称是”作册”,负责起草册命和记录宫廷中的重要事件,天子诸侯的言行和政府各机构的种种活动。
编辑出版的草创时期(春秋战国)史官: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
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
商周时代,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
史的初义是指古代记事之官吏,即史官。
金文有“作册内史”、“作册尹”的记录。
“作册”和“内史”是同样的官职,其长官称“尹”,都是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史官官学的衰落与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的原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私学兴起的意义:第一: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第二: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旧官学教育制度,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第三;私学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第四;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练。
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
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诗》《书》《礼》《乐》《易》《春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编辑出版史 名词解释
![编辑出版史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08c35dec8d376eeaeaa31d8.png)
编辑出版史名词解释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墟甲骨:甲骨文这种文字记录最早发现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至殷的废墟遗址。
周原甲骨:1977年陕西岐山凤雏(亦称周原)出土,直接记载了周初王室最高统治阶级的活动。
青铜器铭文:刻铸在钟鼎等青铜上的文字。
利簋:(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青铜器,记载了武王克商,腹内有铭文四行,32字,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毛公鼎: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为现在所发现的铭文最长的一件古代青铜器。
学术在宫:教育,文化均掌握在官僚贵族手中。
史官制度:上古史官为世袭。
都是图书档案编纂和保管者。
侯马盟书:1965年在山西侯马晋国都成遗址出土大批盟书,是春秋盟誓活动的“盟书”,反映新兴地主阶级想奴隶主贵族夺权过程中的斗争。
温县盟书:沙南省温县出土的盟辞碎片。
学术下移:(春秋后期,私人著作兴起,是古代流于王室的学术文化向外传播,打破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现象。
)中国的学术进一步打破贵族的垄断而得到解放,知识开始向平民普及。
稷下学宫:齐宣王在都城设置的,实为私学联合体,各派私学大师汇聚于此,议论讲学,发表不同的意见,相当于现在的“学术交流中心”。
百家争鸣:战国后期出现各种哲学理论和科学思想,从七国争雄----诸侯争霸----著书立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他首先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对六经进行了编辑,而非著述。
祭酒:是古代食必祭先,酒必敬长的意思,后用为官名,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
《吕氏春秋》:编成于秦王嬴政六年,由吕不韦集门下食客而编成。
该书具有战国末期各派学说资料汇编的性质,成功地使用两级公目法(览,注,纪与篇)。
竹木简牍:就是把文字写在经过整治的竹片和木板上。
一根竹片称为“简”,讲许多简编连在一起称为“策”(册),合称简策。
加工后没有写字的木片称为“版”,写了字的称为“牍”,细些的木条称为木简。
木质的合称“版牍”,竹木合称“简牍”。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2793fc0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d9.png)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一、解释名词:中国编辑出版史: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出版工作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门以中国编辑出版事业产生、发展、演变历史为研究内容的学科。
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圆满进入出版程序者。
出版: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的社会专业文化活动,包括排版、印刷、装帧和发售等环节。
图书:图书是人类记载事实、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由记录载体和表达一定知识内容的记录符号(主要是文字)组成。
编年体: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实录:实录是一种编年体大事记,记录各朝皇帝在位时的史事,作为编修国史的基本史料。
类书:是一种根据一定的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别或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
总集:是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唐代三大类书: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徐坚的《初学记》以及白居易的《白氏六帖事类集》,三者合称为唐代三大类书三通:南宋郑樵的《通志》和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与杜佑《通典》合称“三通”。
印刷:所谓印刷,是指用油墨把反体或翻转的文字或图形翻印到纸张或其他材料表面上去的技术。
摹拓:所谓摹拓,就是把石碑或器物表面上刻写的文字或图形复印到纸张上的一种方法。
官刻: 政府刻书的统称,指由中央政府机关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出资或主办的印刷出版活动。
家刻: 是指由私人出资校刻书籍的出版活动,所刻书籍称为“家刻本”或“家塾本”。
坊刻: 是指古代书坊的刻书活动,所刻图书称为“坊刻本”。
监本: 国子监是宋代中央政府主要的刻书发行机构,内设印书钱物所,主管刻印书籍和发行出售事务。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4dc7b5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e.png)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第一章思考题1、试析甲骨文的内容和价值(图书的起源)内容:少数为记事刻辞,多数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
价值:1) 可真实地了解殷商社会的方方面面;2) 可与古文献和其他文物资料相比较印证考证历史;3) 保存许多珍贵的科学和艺术资料、历法气象、图书音乐等;4) 与金文、篆字、隶书一脉相承,可检视汉字的演变发展规律;5) 早期图书在竹木简牍无存的情况下,可了解原始编辑活动。
2、为什么说殷商、西周时期的史官是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从商周时期史官的职守来看1) 商朝史官负有记录先公先王世系和商王行事、言论及国家大事的职责;2) 史官典藏朝廷的文献档案;3) 周初外史有“掌达书名于四方”之责。
从史官文化的特点来看1) 学在王宫,贫民百姓没有文化;2) 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3) 记载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4) 史官记录的目的是档案保存和向执政者提供国情咨询。
殷商时期史官的活动完成了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积累、编次和纂集,形成了我国早期编辑活动中最早的编辑体式——编年体,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的职责已涉及传播和出版问题。
(这一段是早期编辑出版活动的意义)综上所述,商周时期的史官是我国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
第二章思考题一、孔子编订六经的思想与原则1、广泛搜集材料,去除重复● 搜集诗3000余首,最后编定为305篇的《诗经》删掉重复篇目,按乐曲的正确音调进行篇章上的调整2、述而不作对待古代文化只是阐述而不进行创作,旨在传述历史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不去篡改、歪曲历史事实。
3、无征不信、多闻阙疑没有经过验证的证据,决不轻率下笔对阙文切忌独断妄改4、排除虚妄强调实事求是。
在编辑过程中,孔子对于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和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从不提及。
二、试论述先秦古籍概貌及其编辑特点先秦图书文献的编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主要成果:儒家六经、历史书籍、诸子著述。
中国编辑出版史上下册肖东发课后题
![中国编辑出版史上下册肖东发课后题](https://img.taocdn.com/s3/m/dc67ce2f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0c.png)
中国编辑出版史上下册肖东发课后题中国编辑出版史上下册是编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肖东发是该课程的主要教材作者。
该课程旨在系统介绍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发展脉络,以及编辑出版在中国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根据肖东发教授所提供的课后题,分析和回答相关问题,以加深对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理解。
一、编辑出版的定义和历史背景编辑出版是一种专业的文化产业活动,它涉及到对文本的整理、筛选、改写、校对、排版和发行等环节。
编辑出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整理和传播活动,如古代的儒家经典的整理和传抄工作。
在古代,编辑出版的主要目的是保留和传播重要文献,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传承文化。
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起源和发展中国的编辑出版事业起源于古代的文化传承和文献整理工作。
古代的编辑出版主要由官方机构负责,如史官、经师等。
他们负责整理和传抄重要文献,以满足政府和社会对于文化传播的需求。
随着印刷术的传入,编辑出版的规模和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明清时期,编辑出版业开始走向市场化,私人出版社逐渐兴起,大量的书籍开始在社会上流通。
同时,出现了一些知名的编辑出版家,如郑板桥、纪晓岚等,他们的编辑出版活动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编辑出版在中国现代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编辑出版在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编辑出版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了人们对知识和娱乐的需求。
另一方面,编辑出版也推动了社会的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
例如,五四运动时期,编辑出版业成为新思潮的重要平台,一些著名的刊物和出版物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革新和社会的进步。
四、编辑出版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编辑出版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捷和便利,传统的印刷出版模式面临着市场的冲击。
此外,数字出版和自媒体的兴起也给传统的编辑出版业带来了竞争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编辑出版业需要积极转型,利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创新出版模式,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名词解释出版史
![名词解释出版史](https://img.taocdn.com/s3/m/9b79bc54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a1.png)
名词解释出版史尺牍:长一尺的木简。
古代用以书写。
一尺牍多用于写书信,所以书信古称“尺牍”。
竹木简牍:就是把文字写在经过整治的竹片和木板上,一根竹片称“简”,将许多根简编连在一起称“策”(册),合称简策。
加工后没有写字的木片简称“版”,写了字的称“牍”,细一些的木条称“木简”,木质的合成“版牍”,竹木合称为“简牍”。
简牍制度: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
从上古到造纸术发明前是竹帛并行时期,通行的是简牍制度。
一部简牍书籍的制作方式及其形式,大致分为:刮削整治、编简成册、长度内容、书写字体、收卷。
石渠阁:西汉皇室藏书之处,在长安未央宫殿北。
汉代重要的图书典藏编纂机构。
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都是汉初由萧何主持建造。
兰台东观:西汉时兰台为典藏御史台藏书之所,东汉后,兰台和东观开始成为重要的图书典藏编纂机构。
章帝以后,东观取代兰台成为国家藏书、校书及编纂国史的最主要机构。
秘书监:汉代重要的图书典藏编纂机构。
刘向父子: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巨大的文献整理工作。
刘向(约公元前77——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西汉后期著名的编辑家、经学家、目录学家、校雠学家和文学家。
刘歆(约公元前53——23年),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是刘向的小儿子。
他也是西汉后期著名的编辑家、经学家、目录学家、校雠学家和文学家。
父子二人均为西汉末年以淹博著称的大学者,是我国古代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奠基人。
他们主持编辑整理了西汉一代的国家藏书,对整理好的图书进行了比较科学的分类和著录,又相继编撰了综合性国家藏书目录:《别录》和《七略》。
他们的工作是对先秦以及西汉典籍存佚和学术发展情况的系统总结,是继孔子删定六经之后,第一次大规模全面地整理文化遗产的活动。
他们的编辑整理活动,不仅对中国传统的“治书之学” 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催生和促进作用,而且在中国编辑出版史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步骤:1、广辑众本,补缺去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学术下移:春秋时期,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动,周王朝的衰落,新兴地主阶
级的兴起,中国的学术开始打破贵族阶级的垄断,知识开始向平民普及,出现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种情形被称之为学术下移。
2、鲁壁藏书: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尚书》、《礼记》、
《春秋》、《孝经》等儒家经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
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刘启将他的儿子刘馀从淮南迁到曲阜,封为鲁王,史称恭王。
鲁恭王好治宫室,传说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忽然听到天上似有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结果从墙里面发现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书,一共几十篇。
3、祭酒:古代食必祭先,酒必祭长,后用做官名,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
4、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
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5、汲冢书:西晋武帝时在汲郡(今河南汲县)的一座战国古墓中发现并出土的
一批竹简古书。
这批竹简是当时一个名叫不准的汲郡人在当地盗掘一座古魏国墓冢(据说是魏安釐王墓)时发现的。
据说这批竹简的数量相当巨大,搬运时总共装了几十车。
其简文皆用“科斗文”(即战国古文字)写成,难认难读。
经过晋代学者荀勖、束皙等人多年的释读与整理,最终写定先秦古书约十余种共七十五篇。
这些古书被人统称为《汲冢书》。
或名《竹书》、《汲冢古文》等。
但《汲冢书》原简早已不传。
6、《方言》的释词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先举出一个词,作为话题,然后
逐一说明其其他各地的不同称谓,第二种是先举出一组同义词,作为一共同释义,然后分别辨析,指出何字为何地方言。
7、蝴蝶装:指先装每一印页由书口向内对折,即把有字的纸相对折起来,与
后来的线装对折方式恰相反,然后将每一书页背面的中缝粘连在一张裹背纸上,再装上硬纸作封面,便成一册书。
8、纪事本末体:即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详其首尾,
集中表述其过程。
使其首尾完整,得见成败,便观始末,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
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9、类书:是一种根据一定的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
别或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的图书品种。
10、四部分类法:是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把所有文献资料分为甲、乙、
丙、丁四部,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家等,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杂事等,丁部有诗赋,图赞等。
后来把乙和丙的位置互换,并改称为经、史、子、集四部。
11、政书:是一种典志体我书,专记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所谓典章制度,即
古代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制定的法规章程,其在纷繁封建社会秩序方面有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