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法兰克福学派简介

法兰克福学派简介

法兰克福学派概述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

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支。

其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阿多诺、马尔库塞、霍克海默、弗洛姆以及第二代的柏格、尤尔根·哈贝马斯等人。

社会研究中心成立于1924年,但要到1930年由霍克海默成为机构主任之后,才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考方式,包括以马克思及黑格尔、卢卡奇、葛兰西等人的理论为基础,对于20世纪的资本主义、种族主义及文化等等作进一步的探讨,并借助马克斯·韦伯的现代化理论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他们最大的特色,在于建立所谓的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相较于传统社会科学要以科学的、量化的方式建立社会经济等等的法则规律,他们则更进一步要探讨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哈贝马斯提出的哈贝马斯沟通理性等,都是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

法兰克福学派形成和发展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创建于1923年,A.希特勒上台后曾先后迁往日内瓦、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迁往纽约。

1950年,部分成员返回联邦德国重建研究所,部分成员仍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社会政治理论研究。

霍克海默1930~1958年任研究所所长,并于1932年创办《社会研究杂志》(1932~1941)。

参加研究所工作的有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

除上述几名代表人物外,较有影响的还有: E.弗罗姆、W.本杰明、F.波洛克、A.施密特、O.内格特等人。

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发展与社会研究所的成长历程具有密切联系,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创立和形成“批判理论”阶段;战后至60年代末过渡到“否定的辩证法”阶段;19 69年以后,研究所逐渐解体,批判理论的主旨仍以不同的形式保持在新一代理论家的著述中,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哈贝马斯。

批判理论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

通俗文化的视界及其价值

通俗文化的视界及其价值

通俗文化的视界及其价值内容提要:通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系统中一支非常重要的社会文化形态,历史久远,影响力强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特别是今天,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娱乐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论文时常见诸报刊,但对通俗文化的性质和社会价值的研究,仍然众说纷纭,各执其辞。

本文是关注这一问题的千虑之一得,不揣浅陋,以求教于专家。

关键词:通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传播力场商品化通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精神建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是今天,可以说是由现代媒介所传播的通俗文化,如电影、电视、视频广告、网络文学、娱乐中心……铺天盖地,无所不在。

相对而言,目前对通俗文化在理论上的深入研究,还未全面展开。

为了促进和引导通俗文化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从理论上去关注,去认识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对人们精神生活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何谓通俗文化什么是通俗文化,这至今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稍举几例。

郑振铎先生:“何谓‘俗文学’?俗文学就是通俗文学,就是民间文学,也就是大众问学。

换一句话,所谓通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

”①杨义先生:“所谓俗文化,是指在各领域,各民族广泛存在的富有泥土味的民风、民俗、民间技艺、世俗信仰和风俗心理。

俗文化是一种日常身边的文化,无人不染有俗世的烟尘。

”②多米尼•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例如,一系列一般都可以得到的人工制品:影片、录音带、服装、电视节目、传输方式等等。

”③从以上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对通俗文化的性质的认识和界定,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立场,有人从历史形成的角度看,有人从媒介传播角度看,有人从意识形态角度看,可能各有所是,但分歧明显。

当然,要对一个相对复杂的文化现象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分歧是难免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对人类这种重要的精神文化现象,我们还要不断努力去认识去把握,给其明晰而准确的概括。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研究的趋势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研究的趋势

一、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系统论方法影响、随着地域文化研究的发展,在文学和文学史研究方面,东北少数民族文学逐渐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和东北地域文学研究中被析出,而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版块或文学系统也逐渐成为研究对象并成为新的学术关注点。

在此过程中,马学良《重视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一文是较早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体系中析出东北少数民族文学,并特别以辽宁的满族文学为实例进行了阐述(《满族研究》1988年1期);赵志忠《东北少数民族中流传的《尼山萨满》传说比较研究》则是较早的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个案研究成果(《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4期);隋书今在《〈满族文学史〉评价》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满、鄂伦春、赫哲、鄂温克、达斡尔、朝鲜和锡伯等民族的文学已经开始了专门性研究,而《满族文学史》的面世为东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起到了划时代的推动作用(《学习与探索》1991年6期);1993年周惠泉《东北古代文学研究小议》率先以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为关键词(《文艺争鸣》1993年3期);翌年,他又在《东北古代文学研究初论》中指出“东北夷”的许多少数民族在生产东北民族文化过程中创造出民间长诗、民间故事、英雄史诗“伊玛堪”之类的东北文学,是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学现象(《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2期)。

与此相呼应,关纪新《1994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就《蒙古族文学史》等东北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成果给予了综述(《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3期)。

之后,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个案研究成果逐渐增多:郭崇林发表了《中国东北地区赫哲、鄂伦春族与蒙古族民间英雄讲唱的比较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2期)、韩任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填补之作》认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的《鄂温克族文学》《鄂伦春族文学》《赫哲族文学》出版,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园地增添了三枝绚丽的奇葩(《博览群书》2002年1期);2006年中央民族大学陈永春以硕士论文进行《科尔沁萨满神歌审美研究》;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呼唤又以硕士论文《唐代中日文献中有关渤海诗文的整理与研究》开辟出古代东当代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研究是从传播学角度和视野、立足传播学理论方法和价值尺度,对当代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播内容、传播者、传播形式与媒介、传播功能、受众与传播效果加以研究,在描述说明当代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和构成要素的同时,评价揭示其文学发展意义,归纳总结当代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播的规律表现和理论质素等方面或层次的研究。

试析《三国演义》在泰国的传播效果——从跨文化文学传播“反馈”的视角

试析《三国演义》在泰国的传播效果——从跨文化文学传播“反馈”的视角
功地 内化到 泰国本土文化之中。
[ 中图分类号 ]G 】 1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6 0 9 9( 2 0 1 3 )o 2 —0 1 0 7— n i c a t i o n E f e c t o f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S o u t h e a s t A s i a , P e k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B e i j i n g 1 0 0 8 7 1 ,C h i n a ) Ke y w o r d s :T h e R o m a  ̄e o f t h e hr T e e K i n g d o m s ; T h a i l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C r o s s — C u l t u r e ; F e e d b a c k
s o U T H E A s T A s I A N s T U D I E s
东南亚研究
2 0 1 3 年第 2期
试析 《 三国演义》在泰国的传播效果
从跨文化文 学传播 “ 反馈 " 的视角
金 勇
北京 1 0 0 8 7 1 )
( 北 京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东 南 亚 系
e r ”a n d“ Op i n i o n Le a d e r ”.a s we l l a s t he“Di lu f s i o n o f I n n o v a t i o n s ” wh i c h wa s i n s p i r e d by n 1 e m 。Ro ma n c e o f t h e Th r e e Ki ng d o ms i s h i g hl y a p p r a i s e d a n d a d o p t e d b y T ha i p e o p l e.a nd i t wa s d o me s t i c a t e d b y I ' h a i l o c a l c u l t u r e a nd t ur n e d i n t o a Th a i l o c a l l i t e r a t u r e ma s t e r wo r k.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跨学科范式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跨学科范式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科研热词 联结主义范式 翻译信息加工 神经网络模型 后现代主义 会计研究 人文社会学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科研热词 认知心理学模型 范式 翻译 社会可持续发展 洛文塔尔 文学传播理论 文化研究 文化生产 文化政治 文化唯物主义 性别失衡 基础与上层建筑 出生性别比 信息转换 中国人口
推荐指数 3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2014年 科研热词 跨学科 研究趋势 研究现状 知识生产模式 模式创新 文化研究 广西彩调剧 大学科学研究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范式 2 科技期刊 1 科学范式 1 科学生态批评 1 研究进路 1 研究范式 1 研究焦点 1 生态翻译学 1 生态危机 1 理论视角 1 理论发展 1 沙产业 1 概念系统 1 本土文化自觉 1 期刊 1 方法论 1 新媒体 1 文学人类学 1 文化的绿化 1 数据密集 1 数字化 1 开放获取 1 宏观比较 1 学术史 1 媒介研究 1 多学科范式 1 四重证据法 1 双语词典学 1 准高等教育学科范式 1 体育新闻 1 体育媒体 1 体育传播学 1 人类学转向 1 translation 1 paradigm 1 bilingual lexicography 1 "旧科举学" 1 "新科举学"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传播革新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传播革新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2014年 科研热词 革新 朗费罗 时代背景 文学经典 影视改编 常耀信 媒介 公共领域 公共性 传播革新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科研热词 阅读需求 阅读现状 新媒体环境 数字化 微博 实证研究 传播力 上海市民 阿尔托 阅读重要性 阅读时间 阅读方式 闽方言罗马字 近代 认知 社团化管理 男权制 生活方式 残酷戏剧 晚清 新媒介文化语境 文艺 文字革新 数字媒介 拳种 报刊 戏剧本体论 广告 小说 审美风格 审美研究 媒介(medium) 女色消费 女权主义 基督教会 内容一关系界面 内容-关系界面 修真小说 信息社会 传统纸 传统武术 人类社会 交叉分析 "后信息社会"
推荐指数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011年 科研热词 阅读 近代报刊 认知心理学 认知图式理论 界面设计 用户界面 王禹傅 消费者教育 文学期刊 手机 徽州 徽学 徽商 学科建设 四六文 同人刊物 同乡会 出版界 个性化 wang yucheng rhythmical prose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洛文塔尔的通俗文化思想述评

洛文塔尔的通俗文化思想述评

・现代外国哲学流派述介・(《哲学动态》1998年第2期)洛文塔尔的通俗文化思想述评陆小宁 (南京大学中文系210093) 自90年代以来,国内知识界对大众文化的关注与日俱增。

在对大众文化批判的理论阐释中,我们看到一个显著倾向,即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霍克海默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已成为国内学者文化思考的基本出发点。

其实,在法兰克福学派中最先涉及大众文化问题的是洛文塔尔。

较之于阿多诺,洛文塔尔的许多看法对我们深入理解大众文化更有启发。

我以为,超越阿多诺将是国内大众文化研究的关键,而洛文塔尔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大众文化研究的路径。

洛文塔尔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派别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

长期以来,洛文塔尔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对文化现象的分析上,他善于运用历史的、社会的和批判的方法来剖析传播及文学问题。

洛文塔尔的主要著作有:《文化与人的形象》、《欺骗的先知》、《文化与社会行为》,而作为他探索大众文化的顶点是1961年出版的选集《文学、通俗文化及社会》。

通俗文化历来是文化论争冲突的中心,在《文学、通俗文化及社会》一书的首章中,洛文塔尔通过现代人对无线电广播所持的两种不同态度(一些人痴迷于收听,认为广播是孤独者的伴侣;另一些人加以抵制,认为广播降低了人的心智水平),引出了贯串于通俗文化历史争论中的一个悖论:“一方面是对促进个人社会化的任何工具所持的积极态度;另一方面是对艰难地生存在闲暇活动巨大惯例形式压力之下的个人的智力和道德状况的关注”。

法兰克福学派以其“社会批判”理论对大众文化所进行的研究正是在这两方面展开的。

洛文塔尔是一位具有强烈历史意识的社会批判家,他主张“社会学的研究工作要借助历史的连续性,才能在社会有用性和理论方向的意义整体中得到准确定位”。

在他看来,通俗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并不是现代的特殊现象。

其根源可上溯到人类早期文明,如古代希腊、罗马舞台上的喜剧、中世纪市民集市中的民俗化娱乐等。

L14.3 洛文塔尔——其他资料引述

L14.3 洛文塔尔——其他资料引述

文献资料库:其他文献引述14.3、阿多诺、洛文塔尔——之洛文塔尔其他文献引述:洛文塔尔:文学、通俗文化与社会谭好哲洛文塔尔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派别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洛文塔尔长期以来主要从事文学社会学与通俗文化的研究。

他善于运用历史的、社会的、批判的以及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剖析文学和文化问题,主要著作有:《文学与人的形象》、《欺骗的先知》、《文化与社会行为》以及《文学、通俗文化及社会》等。

洛文塔尔是文化社会学创始人——阿尔弗莱德·韦伯的学生,受到韦伯从社会历史哲学角度来研究文化问题的影响,洛文塔尔对文学、文化的研究从始至终都充满了社会学色彩。

在1961年出版的《文学、通俗文化及社会·导言》中,他引用法国哲学家与政治学理论家伯纳德的话概括了他对文学的看法:“如果一个人读到了关于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虽然他不了解那个民族的历史,但他会说出这个民族的生活状态;如果一个人读到了这个民族的历史,而不了解他们的文学,那么可以肯定地认为,他们的历史构成了他们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意思是说,文学是社会群体凝聚力的象征,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实际是艺术与社会历史效用的混合体,尤其是自18世纪起,随着社会商业的日益繁荣,文学本身的艺术性与商业性这两重特征越来越明显。

与文学的艺术性、商业性相对应,洛文塔尔认为,文学包含了两大重要的文化因素:“一方面是艺术,另一方面是具有市场导向性的日常用品。

”②当文学作为通俗日用品时,它表达的是群体的社会心理暗示,我们从中可以发现社会群体的行为、态度、通常的信仰、偏见以及愿望,然而深刻的见识与富有洞察力的真理却与它无缘。

因此,文学的日常性与商品性不能作为研究现代社会中人与社会关系的有效工具。

然而,当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时,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文学的艺术性体现的是个体非凡的创造力。

洛文塔尔的消费偶像观

洛文塔尔的消费偶像观

洛文塔尔的消费偶像观黄 芹 消费偶像作为大众文化的产物,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逐渐受到重视。

西方最早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的是洛文塔尔,并首次提出了“消费偶像”的概念。

在《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一书第四章《大众偶像的胜利》中他对大众偶像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他全面深刻的分析对我们理解消费偶像的构成及其社会效果甚至大众文化都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本文就主要对此作些分析和探讨。

运用内容分析法,洛文塔尔通过对20世纪美国流行杂志中的传记比较,发现了一个明显的重要转变——生产偶像转变为消费偶像。

他把传记文学分成三个领域:政治、商业及其他专业领域,娱乐业。

抽样调查发现,本世纪头20年中,杂志中传记的焦点集中在“生产偶像”:他们来源于生产性的生活,来源于工业、商业及自然科学。

没有一个传记主人公是来自体育界的,很少一部分艺术家和娱乐界人士,他们既不属于廉价、大众的娱乐领域,也不像卓别林那样代表着对艺术的一种严肃态度。

因此洛文塔尔称这些早期传记是“为每个人敞开的机会”和“被看作是可仿效的成功典范”的例子。

它们将成为教育模式,在社会学上,它们证明了一种“社会底层可以爬上大众层”的自信,并且颂扬了一种自力成功的个人主义。

但到了20世纪40年代,以前在传记中扮演微不足道的娱乐界人士,在传记中的数量已占据了第一位,体育界人士也成为被选率最高的人。

“虽然工业及专业的发展适合最高的速度和效率,但是,大众的偶像不像过去生产那样,是生产阵地的领导人物,而是电影界、夜总会、舞厅的头面人物。

¹他们每一个人都与娱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洛文塔尔称其为“消费偶像”。

这一转变表明此时消费已经取代生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兴趣的中心。

本世纪20年代开始,由于技术革命,机器、能源投入大规模商品生产使中低层阶级从前视为奢侈品的东西在社会上扩散,过去的奢侈品不断变为必需品。

人们开始只顾追求物质消费,精神价值对他们已逐渐失去吸引力,追求安逸和舒适成为他们生活的基本内容。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卷高三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的小说起源于说书,并不是什么高雅的事物。

高雅的人当时都去写诗了。

所以,小说自古以来地位低微,是“小道”“小技”,就连小说的作者本人,都羞于提及自己的写作,这就直接导致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白话小说,作者几乎都是存疑的。

现在普遍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但也有人认为证据不足,作者有可能是曹雪芹的父亲,或者别人;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但也有人认为不是。

《水浒传》《西游记》也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这些著名的小说,到现在都没弄清真正的作者是谁,就在于小说在古代是没有地位的,即便有人写了,也很少把作者的真实姓名署上去——说书、演戏、写小说,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不仅不能望重士林,甚至还会损及自己的声名。

这种局面现在已经彻底改观,文学界近年独领风骚的多半是小说家,但不等于说小说就成了多优雅的文体了。

说到底,小说还是俗物,也是和俗生活紧密相连的。

小说贴近日常生活的末梢,既描写人生中吃喝玩乐、喜怒哀乐的场景,也记录个体的经历、遭遇和命运。

一个没有俗生活之经验的人,往往写不好小说。

曹雪芹如果没有大户人家的生活经验和成长记忆,他是写不出《红楼梦》的。

因此,小说不应该拒绝俗事、俗生活,相反,只有以俗生活为底子,作家才能把一种人生写结实了。

古人云,“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这话说的就是小说,而非诗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批判传播理论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批判传播理论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科研热词 传播 闽南戏曲 负面形象 诠释 话语 认同 缝隙空间 空间碎片 空间生产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化媒体 生态知识 生态意识 生态审美 生态价值准则 现代性批评 消费社会 武林故事 武术文化 武术形象 武侠小说 文本 文化间性 拉布里奥拉 批判的共产主义 批判 意识形态 影视作品 媒介 反规范的正义 南茜·弗雷泽 公共观演 全球化 人类审美偏好 中国武术
推荐指数 4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科研热词 话语理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 陶渊明 通俗文化 途径 诗意 规范 经验研究 生活世界 生存 理论源起 理想的言谈情境 现实向度 殖民化 权力构成 普遍语用学 方法 批判理论 德国浪漫派 建构视角 媒介霸权 商谈伦理 哈贝马斯 历史定位 共识 公共领域 交往 乌托邦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 革命品性 2 列宁 2 马克思主义立场 1 马克思 1 资本主义文化批判 1 贡献 1 语境 1 罗蒂 1 网络政治 1 网络公共领域 1 瞿秋白 1 电视文化 1 理论家 1 理论反思 1 李汉俊 1 晚期资本主义文化 1 时尚 1 新实用主义 1 文本 1 文学研究 1 文学理论 1 文学性 1 文化革命 1 文化危机 1 撰述 1 技术至上 1 技术理性批判 1 技术主导 1 战争批判 1 微博 1 市民社会 1 实用主义者 1 媒介素养 1 和平新闻 1 后现代批判 1 后现代主义 1 变革契机 1 反思 1 公共领域 1 信念 1 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1 传媒权力 1 伊格尔顿 1 交互性 1 中国现代文艺批评 1 中共创建 1 "中产阶级" 1

《朗读者》的文学传播机制分析

《朗读者》的文学传播机制分析

2020/5下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成员、德国著名文学传播学家络文塔尔认为,文学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理解和对内在经验的分享,文学传播活动的核心就是意义的创造、理解和共享,“理解”和“分享”是文学传播的重要特点。

①本文对《朗读者》的研究,立足于洛文塔尔的文学传播观念,阐释《朗读者》在传播文学经典、传递人文情怀背后的作用机制。

《朗读者》的理解机制艾布拉姆斯曾提出经典的文学四要素说,即文学活动是由作品、作者、读者和世界这四个要素有机构成的,此后四要素说成为主流的文学活动范式。

但随着现代媒介的兴盛,及其在文学活动中发挥的不容忽视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媒介视为文学活动的存在性构成要素,并提出“世界、作者、作品、媒介和读者”的文学活动五要素说。

文学活动五要素的动态联结从《朗读者》中便可见一斑。

一、读者与读者。

《朗读者》的主要展开形式是“访谈+朗读”。

节目每期邀请四至五位朗读嘉宾,由主持人董卿先和他们围绕主题词进行个人访谈,由访谈引出读本,再正式进行朗读。

朗读嘉宾来自各行各业,既有运动员、企业家、演员、知识分子等社会地位较高的名人,如姚明、柳传志、胡歌、许渊冲等,也有籍籍无名的普通人。

在《朗读者》中,读者之间的理解得益于其双重唤醒机制。

首先是嘉宾的个人经历对观众生命体验的记忆唤醒,它主要通过访谈完成。

访谈在一种好友闲聊式的氛围下展开,朗读嘉宾将自己的故事与感情向主持人娓娓道来,这些讲述温情而真诚,紧密契合着“青春”“告别”“第一次”“陪伴”“故乡”等与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都息息相关的主题词,让观众产生情感和记忆共鸣的同时,也为将他们带入朗读语境营造了氛围。

然后是文本对读者的情感唤醒,它通过朗读达成。

“在文学活动中,作者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受和感情,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

②二、读者与作者。

《朗读者》的朗读嘉宾除了普通读者,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那就是作者。

作者作为文学创造的主体,是文学活动的重要基本要素。

艺术文学中的“虚构性真实”--洛文塔尔的文学社会学方法论启示

艺术文学中的“虚构性真实”--洛文塔尔的文学社会学方法论启示

第 43 卷第 1 期Voi.43 &No.1荷泽学院学报JouenaiofHeeeUnoeeesoty2021 年 2 月Feb.&2021艺术文学中的&虚构性真实'——洛文塔尔的文学社会学方法论启示**收稿日期:2020 - 10 - 15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80110)作者简介:孔晓静(1980—),女,福建福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孔晓静(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 要:法兰克福学派学者列奥•洛文塔尔在他的文学社会学研究中区分了艺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范畴,并针对二者提出不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他的文学社会学方法论对于如何发掘文学作品的社会文化价值以及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社会维度研究和批评的问题探讨具有启发意义:艺术文学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现在文本中所蕴含的“虚构性真实”;将文学作品中的“虚构性真实”解析与作家创作的原创性和对 文学传统的继承性的分析相结合是更为有效可靠的方法。

关键词:洛文塔尔;文学社会学;艺术文学;社会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1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103 (2021)01 -0104 -04列奥)洛文塔尔(Lee Lowenthal )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学术观点既体现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理论的批判立场,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是20世纪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1]o 洛文塔尔在文学社会学和大众文化研究领域都有突出的学术贡 献[2],他的两部代表性专著《文学、通俗文化和社 会》(Literature , Popular Culture , and Society , 1957 )和《文学与人的意象》(Literature and tUe Image ofMan , 1961)在欧美学术界颇受关注。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洛文塔尔的研究多集中在他的大众文化理论和 相关的实证上,而以他的文学社会学理论和实践为 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却极为少见,除了方维规在对西方文学社会学历史的梳理中介绍了洛文塔尔的主 要观点[3],以及甘锋从传播学角度探讨了洛文塔尔的文学社会学理论对文学研究新范式的启示之 外⑷/50,再无他人论及。

应届2020毕业季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

应届2020毕业季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

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论文题目是全文给读者和编辑和第一印象,文题的好坏对论文能否利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好的护理论文题目应尽可能在一完整的的句子中囊括三个基本要素,即研究对象、处理方法和达到的指标,使读者和编辑对论文研究的内容一目了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分关于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一:1、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2、文学地理学:基于“空间”之维的理论建构3、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影响4、场外理论的文学化问题5、理论批评:回归汉语文学本体6、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7、中国文学理论的重建:环境与资源8、以文学批评为枢纽的文学理论建构9、现代小品理论研究10、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11、词风嬗变与文学思潮关系研究12、俄苏文学与“十七年中国文学”13、中国形神理论发展演变研究14、美国生态文学研究15、文学理论范式:现代和后现代的转换16、戏仿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概念及其流变17、当今的文学理论18、文学与政治的博弈--瞿秋白译介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纠结19、理论如何文学?--以乔纳森·卡勒理论观的调整为参照20、1898~1927:西方文学理论早期引介研究21、比较文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22、期刊媒介与文学理论关系问题研究23、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24、色·宝音尼木和《文学入门》之文学体裁理论研究25、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文学译者批评的理论探索26、希利斯·米勒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研究27、文学语篇的语用文体学研究28、弗洛伊德理论的自我矛盾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29、作为文学理论新范式的批判心理学30、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接受与新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31、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32、王学与中晚明文学理论的关系研究33、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范式研究34、罗宾·沃霍尔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研究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二:35、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构三十年36、论汤显祖的“唯情”文学观37、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影响38、海峡两岸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比较39、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五四前后的外国文学翻译40、胡适白话文学理论的现代语言学阐释41、试论西方的“女性写作”理论--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女性写作42、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43、七子派文学理论与阳明心学关系研究44、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45、从文学理论到理论--晚近文学理论变局的深层机理探究46、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47、韦勒克文学理论研究48、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理论49、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50、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理论透视51、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52、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53、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54、走向阐释的文学理论55、文学理论、理论与后理论56、重建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57、文学理论:从语言到话语58、文学理论的“泛化”与“发展”59、释意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60、穿越秩序后的犀利解魅61、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经典理论研究62、新时期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论争研究63、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儿童文学翻译64、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65、多元系统理论观照下的建国头十七年英语文学翻译研究66、文学翻译作为理解过程和对文学性的重构67、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非虚构类文学的汉译策略68、现代性视野下的冯雪峰文学理论研究69、多元智能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70、从神话原型批评到文学人类学理论71、文学想象问题研究:从理论观念到文学实践72、亨利·菲尔丁的文学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73、文学理论的未来74、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发展回望与补遗75、重审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76、从阿伦特的政治概念看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77、伊格尔顿:作为“事件”的文学--从《理论之后》到《文学事件》78、艺术学理论与美学、文学、文艺学理论关系之辨析79、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向与福柯的话语理论80、范式转换与理论反思--2013年度文学理论研究述评81、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评析82、20世纪西方文学文本理论流派纵论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三:83、外国文学理论研究与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夏仲翼教授访谈录84、语用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语用学探索之三85、文学理论反思与“前苏联体系”问题86、接受反应理论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应用87、理论中心论--从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说起88、赵景深翻译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研究89、墨菲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研究90、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与文学翻译基础理论应用研究91、伊格尔顿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92、胡适与中国的“文学革命”(1915-1935)-胡适“文学革命”理论研究93、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的影响研究94、《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95、功能翻译理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96、西方文论中文学与道德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97、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98、郁达夫文学理论批评探索99、论英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100、论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网络文学批评和理论的互动关系101、论接受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102、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103、文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104、论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社会性与政治性105、语言论视野下的文学理论研究106、现代西方压抑理论对当代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启示107、接受理论视角下儿童文学《彼得·潘》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108、当代文学理论中的反本质主义思想研究109、当代报告文学理论观念问题探讨110、哈罗德·布鲁姆文学阅读理论研究111、韦勒克《文学理论》在中国的接受研究112、《文心雕龙》的文学接受理论研究113、约翰·塞尔与文学理论114、在探索中前行115、言语行为理论视域下的文学语言观116、论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117、解析《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唯美理论与文学实践的关系118、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119、作为生产的文学120、“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几个论域121、走向“后理论”时代的文学理论122、文学欣赏·文学接受·文学消费--近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反思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四:123、冲动与尴尬: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中的体系建构--以杨春时《文学理论新编》、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为例124、文学语用学:文学批评理论的新动向--试析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125、文学和理论:“后理论”语境中的相关性126、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知识空间的重组127、齐美尔时尚理论与文学社会学意义128、操纵理论视角下任溶溶外国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129、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幼儿文学理论批评研究130、广西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理论研究131、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阈下国外当代儿童文学汉译规范研究132、迈克·克朗“文学空间”理论研究133、现代文学观念变革对文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影响134、从“文学流变”到“视角偏向”--强制阐释与文学理论的判定135、再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国际化战略及路径136、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之关系的后现代转折--从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到卡勒的《文学理论》137、从关联理论看西班牙语和汉语文学作品中幽默表达的翻译138、《文心雕龙》对先秦文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139、韦恩·布斯:修辞视角下的文学理论研究140、当代文学语言论观念嬗变研究141、当代文学接受理论观念嬗变研究142、文学理论类文本的翻译实践报告143、交际翻译理论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文学翻译144、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145、理论是如何讲述的146、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147、李东阳文学理论研究148、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范式反思--以记忆、空间和文化政治范式为例149、“理论”对文学的疏离与文学对理论的掌控--对近百年“理论”与文学的关系的一个考察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五:150、从理论回归文学理论--以乔纳森·卡勒的“后理论”转向为例151、中国文学理论元理论百年嬗变152、形象的政治学153、塞吉维克的酷儿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154、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观对文学阅读理论的影响155、从《道连·格雷的画像》三译本看释意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156、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在中国的影响研究157、新疆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理论研究158、金圣叹与李渔叙事文学理论之比较159、文学张力理论研究160、鲁迅的文学接受理论研究161、英美文学理论汉译的描写性研究(1917-1949)162、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生成及评价研究163、21世纪初中国文学理论教材发展的困境及出路164、怪异理论视角的文学批评研究165、精神分析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中国化进程透视166、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167、理论的旅行168、沈从文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品格研究169、论胡适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复杂性170、结构主义对法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赠送:毕业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根据参考文献的类型分类如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M/CD——光盘图书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2、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6、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7、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①期刊〔J〕②专著〔M〕③论文集〔C〕④学位论文〔D〕⑤专利〔P〕⑥标准〔S〕⑦报纸〔N〕⑧技术报告〔R〕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①磁带〔MT〕②磁盘〔DK〕③光盘〔CD〕④联机网络〔OL〕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文艺传播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文艺传播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明清时期 马克思主义美学 风格 韩湘子 青年亚文化 闺阁女性 道教 通变 适俗化 软文学 跨文化资源 走出去 诗态 译介 西化 藏族 经典 第四种方法 科学观 科学教育 短篇小说 知青生活 生活伦理 生命伦理 理想主义 现代社会文化 王祥 演出形式 湖北道情 汶川地震 汪伪当局 民谣 正变 模式化 楚文化 本体论承诺 普通人 时空性 日常生活 新形象 新媒介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 文艺学 文艺 文学智慧 文学创作 文学作品 文学 文化转向 文化建设 文化关系
改订 接受 手段 戏曲观众 戏曲演出 戏曲史 情性之正 思想重建 微博客 当代中国文学 异域中国文论 建设社会主义 底层 客观规律 审美趣味 审美特征 宗教 女性观 大变 堂会演剧 基本途径 在中国 唱道情 唐传奇 哲学 吴声 原因 历史与现状 功利主义 创新问题 农村题材 内涵价值 具体措施 关注农村 全球化问题 修改 佛教 佛家 传统文化 价值与意义 以西释中 代表作家 互联网技术 乡村软实力 乐歌 主流文化 中国文论 中国农民 中国农村 两种途径 世界主义文论话语 世变 上海沦陷时期 三农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

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

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

西方文学理论 马工程 15.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 马工程 15.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3、转型 20世纪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进入转型 期,理论向多元化发展。 4、转变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苏东剧变,西方马 克思主义逐步向后马克思主义转变。


概述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特点】

1、哲学思辨性比较强,与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关系密切。 2、就其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呈现出继承与修正并存、发展与误读共处的复 杂情况。 3、从思想倾向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学理论主要把 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反抗资本主义的思想武器,以马 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继承者自居。
(三)文学的历史分期

詹姆逊
“永远历史化”
詹姆逊主张“永远历史化”,即注重探讨事物本身的
历史根源,借以理解事物的概念和范畴的历史性。坚持马 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方式决定意识形态的原则,强调生产方 式影响一切意识形态产品,包括文学作品和思想观念,致
力于对资本主义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和文学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卢卡契、布莱希特、詹姆逊
第一节:卢卡契、布莱希特、詹姆逊
“把现实主义看作一个形式问题,把它同一种,唯一的一 种(而且是一种旧的)形式联系在一起,那就等于给它做 绝育手术。现实主义写作不是形式问题。一切有碍于我们 揭示社会因果关系根源的形式都必须抛弃,一切有助于我 们揭示社会因果关系根源的形式都必须拿来。” ——布莱希特《关于表现主义的争论》
——卢卡契《审美特性》
第一节:卢卡契、布莱希特、詹姆逊
3、最后,现实主义致力于创造典型。现实主义就是要深入 人的社会关系,去凝炼社会发展甚至整个人类发展的方向, 进而表现出人物与现实的丰富多样性中那些持久的东西。
第一节:卢卡契、布莱希特、詹姆逊

(一)现实主义与整体性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文学转向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文学转向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科研热词 洛文塔尔 文学传播理论 文化转向 文化研究 风格演变 钱钟书 进士 轻薄 转义 语言转向 认识论 认知 观念史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 范式 艺术语言 艳诗 翻译研究 经传结构 空间 石原慎太郎 理论旅行 现实主义 现代性 气论 民族主义 比较文学 柏拉图 朱光潜 本体论 晚唐 时空压缩 日本战后文学 文气 文学阅读 文学效应 文学性 文字审美 文人词 数字媒介 思想史 工具论 审美论 审美 学科 媒介变迁 地方 图像表意 哈维 后殖民 叙述文本 反映论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小报文人 小报散文 封面艺术 对位阅读 寓言 实践存在论美学 媒介研究 媒介 女性文学 女性小说 大变 呵护身体 吾谨 吕赫若 后殖民理论 台湾文学 叙述方式 叙事方式 变革与创新 十七年文学批评 创作转向 创作心态 何景明 二元对立 书写 乡野民俗 中西比较 世变 《性经验史》 《婚姻天使》 m·h·艾布拉姆斯 "转向"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观的学理演绎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观的学理演绎

象 。作 为人 之存 在 方式 的文 化其本 质 在于 它 的创 造 性 和超越 性 ,但 是在 商 品经济社 会 里 ,文 化却 沦落为 商 品 ,它不仅 被批 量 生产 ,而且 重 复性地 生产 ,“ 所 有 文化 工业 都 包 含着 重 复 的因素 。文
化工业 独 具特 色 的创新 ,不 过是 不断 改进 的大规
的和谐 中逐渐形 成 了对社 会 的认 同 ,而失 去 了对
过程 ,在本雅 明总体 上对 大众 文化 肯定 同时也 指 出了其存 在 不足 之后 ,洛文塔 尔 花费 了大 量 的时
间 和精力 较 深入 地分 析 了大众 文化 的产生 ,评 价
现实 的否 定 。 “ 文 化商 品 ,借 助 大 众传 播 媒介 无 孔 不入 ,极为惨 烈 地吞 食着 人们 的心 灵 ,人们 沉 湎于平 庸 的娱 乐和 无聊 的消 遣之 中 ,以暂 时逃 避 日常 生活 的责 任及 其单 调乏 味 的劳动 ,个 体麻 痹 的神 经 因而丧 失对 现存 社会 秩序 不合 理性 进行 质 疑和批 判 的敏感 及 兴趣 ,发 达工业 社 会借 此导 演 了一 次 成 功 的 温 柔 肃 杀 ,将 一 切 反 抗 意 识 削
化 主要 不是 指艺 术 ,而 是指 通俗 文学 。面对 “ 蒙 帕 之争 ” ,洛文塔 尔更 加 赞 成 蒙 田对 大众 文 化 的 辩 护 ,他认 为 ,现代 化转 型 给人 们带 来 了巨 大 的 心 理压 力 ,而适 时 出现 的通 俗文 学不 但可 以缓解 人们 的心理 紧 张 ,而且 可 以提高 人们 的素质 。 洛 文塔 尔不 仅分 析 了作 为大众 文 化初 期 表现 形式 的通俗 文学 产生 的历 史条 件 ,还 阐述 了随着 通俗 文 学读 物 的增加 ,作 者数 量 和读 者数 量也 随 之增 加 ,同时传 播者 如 书商 和传播 渠 道如 图 书馆 和 咖啡 馆 数 量 也 多 了起 来 ,这 说 明 了文 化 生 产 者 、文 化消 费 者 、文 化 传 播 者 都 在 发 展 。 因 此 , 从历 史 和现 实 的角度来 看 ,洛文塔 尔对 大 众文 化 总体 上是 客 观和 中立 的 ,没有 像本 雅 明那样 充 分 肯定 大众 文化 ,也没 有像 阿多 诺那 样对 大众 文 化 展开 无情 的批 判 ,当然他 也 注意 到 了大众 文化 的 商 品性 ,但 洛文 塔尔 只是 指 出 了这 一 现象 ,而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甘锋内容提要作为批判的文学传播理论的奠基人,洛文塔尔始终把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应用于文学、文化和社会问题的分析研究,在文学理论、通俗文化理论和批判传播理论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

他的文学传播研究不仅揭开了西方文学研究的传播学转向的序幕,而且有效地把批判理论、文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综合起来,建构了“理论力场”方法论和“理解力场”等独特范畴,这使其文学传播理论形成了鲜明的理论特色和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理论力场”“理解力场”利奥·洛文塔尔(Leo L wenthal,19001993)是在大西洋两岸享有盛誉的批判理论家、文学理论家和传播理论家。

作为社会研究所的核心成员之一,他在一生的学术研究中,始终把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应用于文学、文化和社会问题的分析研究,在文学理论、通俗文化理论和批判传播理论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

他的文学传播研究不仅揭开了西方文学研究的传播学转向的序幕,而且有效地把批判理论、文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综合起来,“扭转了当时的研究立场,在文化社会学领域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1]成为批判的文学传播理论的奠基人。

一文学发展到大众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方式成为影响文学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学的大众传播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传播现象。

但是直到20世纪中叶还没有学者像洛文塔尔那样把文学传播问题作为思考的焦点,对其进行系统的论述。

洛文塔尔不但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注意到了文学传播问题,而且最迟到20世纪40年代就从理论上把握到了传播之于文学的重要作用,尝试着从“传播”入手来解开文学转型之谜,从而揭开了西方文学研究的传播学转向的序幕。

大众传播时代的文学呈现出了一种什么样的形态,与之前的文学有着怎样的区别,原因何在?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研究文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又如何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针对印刷传播条件下出现的文学转型现象以及当时各种文学研究方法的不足,通过反思传统文学理论中从再现论、表现论、生产论等角度对文学进行规定的各种文艺学观念的成因,洛文塔尔发现在大众传播时代从传播角度对文学进行研究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他试图从“传播”入手来解开文学转型之谜。

洛文塔尔认为,随着印刷传播成为一种普及了的文学传播方式,文学与传播的关系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众传播导致文学在雅俗二分之外,又产生了一个中间地带,即大众文化。

然而当时很多人没能认识到这个问题。

如丢贝尔在采访洛文塔尔时就坦率地承认:“在阅读《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时,才知道大众文化现象根本就不是首先出现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整个问题最初是出现于复制方式在技术上取得革命性飞跃的时刻。

”[2]洛文塔尔通过考察文学发展以及文学传播的知识谱系,通过梳理文学在传播系统中的位置,发现传播是文学发生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一部文学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文学传播史。

然而,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西方的文学研究却一直处于实证研究和内部研究的主导下,比如社会历史研究法、传记研究法、新批评研究法等,其研究重点一直在作家作品、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等方面,几乎没有注意到文学传播问题。

诚如埃斯卡皮所说:“这种方法即使抱着最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不足以揭示文学现象的种种奥秘。

”[3]因此洛文塔尔果断地“拒绝了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中采用这种传统的研究方法”,并且在1926年率先对19世纪文学采取了“一种新的和比较大胆的分析方式”。

[4]维格斯豪斯指出:“在那个时代几乎没有任何其他人从事这种研究。

”[5]洛文塔尔当时的研究中包括很多现在看来是传播学的研究,他之所以能够率先从传播角度研究文学,是因为“洛文塔尔认为日益成为流行的传播研究对象的大众文学产品一直以来都被文学研究忽视了”。

[6]霍拉勃在解释洛文塔尔之所以能够开创文学传播研究的缘由时,也提到了这一点:“洛文达尔注意到,人们对这方面的批评兴趣寡然。

事实上,在他看来,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是文学学状况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7]洛文塔尔指出:“结果正如我们在19世纪所发现的……那种对文学活动的实证主义研究使对文学史对象的孤立和简化达到了极端程度。

作家和作品被从历史环境中抽离出来……实证主义方法根本就不够。

”[8]因此“洛文塔尔反对占据支配地位的唯心主义的和语言学的立场……拒绝把文学作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客体来研究”。

[9]他认为研究文学的传统学院学科忽略了包括报纸杂志在内的通俗文学产品,没有意识到畅销书、通俗杂志等诸如此类东西的冲击,他们“对那些想象力水平较低的出版物保持了傲慢的冷漠态度,这就留下了一个挑战性的领域”。

他指出要填补这一领域,就必须调查“所有与艺术作品的激励和传播有关的因素”,[10]因此他“从印刷机的发展及其成为大众媒介的潜力开始讨论”。

[11]“洛文塔尔强烈主张文学社会学必须进行传播研究,他提出了一系列研究计划以加强学科地位,并且力争将文化和传播知识融入到这一学科知识中。

”[12]将文化和传播知识融入到文学社会学学科的尝试,意味着文学研究与传播研究必然会出现交叉,而二者的交融必然会产生文学传播研究这一交叉学科领域,从而使他有可能开拓出文学传播学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

他在发表于1932年的《论文学社会学》一文中指出“文学史的研究对象属于许多科学学科……学术界远远没有发展出一种公平对待研究对象复杂性的分析方法”,并且强调“文学研究方法的启蒙不能单凭诗学”。

之后他针对“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建构了“理论力场”方法论;针对实证主义的弊端,重新引进了狄尔泰的“基于历史语境的结构的概念”和“理解概念”,创设了“传播力场”和“理解力场”等文学传播研究范畴。

[13]不久后,他制定了一项研究大纲,其中包括许多文学传播研究的建议。

“尽管指向的是文学社会学,但是洛文塔尔在伊利诺斯大学传播研究所的演讲,仍然规划了批判传播研究的蓝图,并且提出了跨学科研究的要求。

”[14]在对大众传播语境中的文学传播方式、文学传播主体、文学传播对象等文学“传播力场”构成要素的历史变迁进行分析之后,洛文塔尔发现“创造艺术和评判艺术的社会体制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15]并且敏锐地指出:“文学传播世界在17世纪发生了决定性的改变,其实质是:从私人捐赠和有限的观众转向公众捐赠和潜在的无限的观众。

这种改变在美学领域和伦理领域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同时影响到了文学实体和文学形式,更不必说这对作家本人的日常习惯和所关心问题的影响。

一项较早的研究试图详细地描绘由这种改变引发形成的文学类型和文学制度,这种文学类型和文学制度反过来也促进了这种改变。

”[16]在明确提出“文学传播世界发生了决定性的改变”的观点后,他进一步分析了这一改变对文学内容、文学形式、文学观念、文学功能等的影响。

这是目前在文学研究中所能看到的最早明确地从传播角度提出文学转型观点的论述。

二霍克海默曾经这样谈到法兰克福学派获得成功的原因:“这个事业的成功仅仅是因为……对现存社会的批判性考察。

”[17]作为批判理论家,洛文塔尔的文学传播研究也绝非单纯的理论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把握文学的本质和传播的规律,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是一个更大的理论分析体系中的一部分,这个体系旨在理解意识形态,这种理解有助于“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从其一生的研究主题看,“人的自由与解放”问题是洛文塔尔及其所属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主题,也是他们的美学和文论的基本理论主题。

他的文学研究、传播研究和通俗文化研究都与这一主题密切相关,特别是他的文学传播研究与他对“人性的传播”、“真正的理解”和“交融共享”理念的追求须臾不可分离。

事实上,“关于美学、艺术、文化的问题始终是……社会批判理论的中心问题之一……他们所有的艺术理论都建立在这样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即艺术如何体现它的社会批判的姿态,如何成为解放意识、否定社会压抑的因素”。

[18]记住这一点是重要的,因为洛文塔尔屡次强调他“继承了黑格尔特别的否定形式的传统……我所尝试作的工作就是在完整地继承欧洲文学遗产的同时不间断地批评为了被操纵的大众市场而生产的商品”。

他因而将文学传播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关系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视域,从这一理论主题和问题视域出发,他认为“艺术是抵抗的信息,是创造性反抗社会灾难的伟大的蓄水池”,并且“只有艺术传达了人类生活和人类经验中真正好的东西;它是对尚未实现的幸福的允诺”。

[19]洛文塔尔对上述主题的切入点主要是对转型问题的研究。

他在探讨文学转型问题之前,首先分析了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变革所引发的社会转型。

他指出:“到19世纪初,蒙田时代还仅仅处于萌芽阶段的改变都发生了:封建制度的所有残余几乎都被摧毁了,至少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被消灭了,工业化及其导致的劳动分工在中产阶级社会中都占据了优势地位。

”[20]封建社会解体,中产阶级社会形成,作为西方社会的一次巨变,导致西方的社会生活开始全面步入转型期。

权力、资本和印刷传播技术共同形成一种强大的制约力量,使西方社会的高雅文化日益衰落,通俗文化迅速崛起,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艺术”与通俗文学的深刻对立似乎无法弥补。

对于作为一名文学理论家的洛文塔尔而言,对前述问题的研究,更多地是通过对文学转型问题的研究进行的。

而他之所以能够敏锐地揭示出文学转型的历史发展趋势,又与其文学传播研究密不可分。

他是从社会变革和传播技术革新的角度出发,来阐发文学转型的根本原因的,这可以说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层建筑的研究框架中来分析文学的典范性研究。

洛文塔尔在接受丢贝尔采访时说:“杂志的主要合作者把他们采取的立场——历史唯物主义观念——聚焦于并且应用在他们理解的最好的领域上。

霍克海默写了哲学部分,阿多诺写了音乐部分……我写了文学部分。

我向已经确定了的文学体制——唯心主义的傲慢态度,特殊的政治反动功能——发起挑战。

”[21]由此他开创了“一种对文学进行马克思主义解读的阅读方法,解释在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中经济的和阶级的结构如何得到表达”;[22]从而为那些试图从传播学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学者树立了典范。

洛文塔尔的批判理论、文学社会学和文学传播理论犹如鼎之三足,一起支撑起了他的文艺理论大厦。

从洛文塔尔三大理论的内部逻辑上来看,他的文学传播研究可谓是他全部理论研究的关节点,就如同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是其前两大批判的中介一样,洛文塔尔的文学传播理论则是沟通他的批判理论和文学社会学的中介。

之所以这样说,原因在于,当时在美国“文学社会学对艺术分析持有怀疑态度”;而在欧洲却“把艺术作品仅仅看作意识形态的表现,剥去了它特殊的完整性”,[23]这使“具有美国背景的人和具有欧洲背景的人在学术交流中遇到困难”。

[24]如此一来,在具有批判理论色彩的文学理论和具有美国实证主义色彩的传播理论之间,“就留下一条仿佛不可跨越的鸿沟”,“因此在理论上就必须找到一个沟通二者的桥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