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本理论与史观
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史观教学为例
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史观教学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并以史观教学为例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史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阐述其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我们将重点分析史观教学的内涵、特点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广大历史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高中历史教学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史学理论概述史学理论,作为研究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学科,旨在探讨历史的本质、目的、方法和价值。
它不仅是历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指导历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工具。
史学理论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学理论的运用至关重要。
史学理论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方法论指导。
通过运用不同的史学理论,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内在逻辑,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史学理论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形成更加客观、公正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史观教学作为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之一,强调以史观为指导,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宏观分析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历史认识框架。
史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使学生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历史事件,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史观教学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和探究历史事件,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见解。
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史观教学等具体实践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史学概论
第一章名词解释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
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概论的核心内容。
4.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和一般规律。
所以,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历史观。
5.爱德华·吉本:(1737--1794)是十八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启蒙时代西方史家的杰出代表。
传世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了十八世纪西方历史学的最高成就,上自古罗马帝国的全盛时代---安敦尼王朝奠基,下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轫,共6卷71章,约300万字,可谓体大思精、卷浩繁。
尽管吉本仍然恪守着政治·军事史的旧传统,但把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当作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连接起来,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极大。
6.奥古斯丁:(354---430)罗马帝国末期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代表人物。
曾信奉摩尼教。
387年皈依基督教,并在故乡希波获任主教职。
奥古斯丁用新柏拉图主义哲学论证基督教的教义,提出“上帝之国”与“尘世之国”和“上帝的选民”与“上帝的弃民”等理论。
主要著作有《上帝之国》《忏悔录》等。
简答:1.什么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什么是史家描述的历史?二者的关系。
客观存在的历史,它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它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
描述历史它是历史记录者、研究者、认识者通过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描述研究而形成的历史著述,它是客观历史经过记录者和研究者主体加工而形成的含有主体烙印的历史。
2.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例谈史实、史论与史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例谈史实、史论与史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史实、史论与史观是历史学研究的三个基本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首先,史实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指的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事实。
它是通过史料的收集和分析得出的客观存在。
史学家通过对史料进行研究和解读,力图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史实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可靠的史实支持,任何史论和史观都是空洞的。
其次,史论是对史实的解释和阐释,是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的理性思考。
史论可以运用各种理论和观点对史实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不同史学家、不同学派的史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甚至存在互相对立的观点。
史论的提出扩展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
最后,史观是对历史全局的总体把握,是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进程的理性认识。
史观是一种宏观的、系统性的思考方式,是一个学派或一个时代的历史思想风格的集中体现。
史观超越了具体的史实和史论,提出了更抽象、更宏大的历史认识。
不同时期的史观可能会有不同的趋势和特点,反映了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的变迁。
史实、史论和史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史实为史论和史观提供了依据和证据,史论通过对史实的解释和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认识,史观则是对史实和史论的更高层次的概括和总结。
同时,史论和史观又会影响对史实的选择和解读,不
同的史论和史观可能会对同一史实进行不同的阐释和评价。
总之,史实、史论和史观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交织的关系,在历史研究中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深化。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什么是历史观 《史学概论》 马工程
什么是历史观
2. 历史观决定着历史研究的方向
1.历史观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最初的历史观,带有朴素的、直觉 或直观的性质,因为它们只是对部分历 史现象或具体历史进程的零碎、片断的 认识和反映。
○不同的社会历史时代和不同的阶级 地位决定了人们不同的社会生活,因而 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阶级之间,会有 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历史观。
一、历史观是历史学的理论指导
1.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 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
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 性概括。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 心内容。
黑格尔:只有当我们能够提出一个确定 的史观时,历史才能得到一贯性。
(1770-1831)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德国著名哲学家,在逻辑学、历史哲学、美学、宗教、 形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学、辩证法等方面都卓有建 树。著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 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 哲学》 等等。马克思曾深受黑格尔影响,并吸收他的 一些思想。他的唯心主义则被马克思所批判和扬弃。
3.一些类似“历史观”的概念与观点
※ 历史心性 Historicity 参考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
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 文化决定历史 参考黄应贵《历史与文化——历史人
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
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
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
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近代化史观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唯物史观是史学研究基本理论和方法
Co e e c edPapersof History Studies2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唯物史观是史学研究基本理论和方法赫治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北京100101)新中国70年来,史学研究的一系列伟大成就,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指导下,正确运用历史唯物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取得的。
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研究,从唯物史观的形态、社在与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人民群众与杰岀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理论方面,唯物史观是史学研究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体会-一、社会形态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和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史学界曾就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和资本再次展开讨论。
这次讨论和建国初期大讨论一样,依旧,有的甚至声称明清时期并不存在资本主义萌芽。
在我看来,这涉及要不要和怎样运用唯物史观和方法论,特别是形态理论。
唯物史观揭示了生产力与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形态从低高级发展的规律-依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人由低高级发展,以划分为五种形态-形是人类社会发史过程中的阶段。
同一种形态发展过程,又呈现岀不同的阶段性-中国封建在期、中期、后期,经济形经历了不成熟、不成熟的过程,由低高级的不断发过程-明中叶以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或是、交换与分配关系,、、租佃关系、雇佣关系,都岀了-马克思还特别强调人在社会形态中的,提出经济关系人的:"产方式的人,资本家和人,本身不过是资本和劳动的体,人,是由产过程加在个人身上的一定的性质,是这些一定的产关系的产物。
”①有的学者主张,在考察中国封建期的明清时代,是岀现资本时,应该抓住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②是十的-,资本,定内涵,它指在中国封建期,随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在生产经营领域岀现的资本产方式的初级形态并处于状态,而非其他;中国资本岀现于明中后期,以16世的、;种资本产生,一直在缓慢成长-尽明清易代的性影响,但随着清政权向中的成功转型、按照中国进重建,国家治理的有效推进,资本重现生机,尤其在“盛世”的极盛时期,增长势头有所增强,一直19世中叶-清代资本,不于城市中的业行列,而且,在的农业中也已经岀现-战国以来的,中国封建经济结直以的特殊稳健运行,尽管发展缓慢,不于静止、停-明中叶以后,在清代,封建经济结构里还萌发了资本的新-中国封建仍然是沿着客观经济规前演进的。
历史学中的史学理论
历史学中的史学理论历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的过去,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而史学理论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框架,是历史学家进行研究和解释的理论指导。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介绍历史学中的史学理论。
历史学的宏观史学理论是指一系列理论框架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历史的大趋势和宏观模式。
其中最重要的宏观史学理论是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动力来自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史学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研究历史,揭示这种矛盾的演化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则更强调对矛盾的辨证思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矛盾的不断斗争和统一的结果。
宏观史学理论还包括结构功能主义和社会进化论。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组织和结构的功能,认为社会的变革是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和要求。
社会进化论则关注社会的演化过程,认为社会在历史发展中会从简单到复杂,进步的方向是不可逆转的。
除了宏观史学理论,微观史学理论则更关注历史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首先是证据和史料的运用。
历史学家需要准确收集和评估各种来源的史料,如文献、考古发现和口述历史等,确保其可靠性和客观性。
其次是历史学的解释方法。
历史学家可以采取不同的解释方法,如哲学解释、社会学解释和文化解释等,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
再次是历史学的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历史,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的共性和差异,为历史理论的建立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在史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学派和思潮。
其中最重要的有安娜尔学派、杜邦托学派和理性主义学派。
安娜尔学派强调历史是个体人物和主观选择的结果,主张历史研究应该关注人类行动的动机和意义。
杜邦托学派则关注经济和社会结构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强调历史研究应该采用科学的定性和定量方法。
理性主义学派则主张历史研究应该通过逻辑和推理来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对历史学的解释力度更强调。
总体而言,历史学中的史学理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方法,为历史学家提供了指导和支持,使其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理解和解释历史。
历史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历史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它主要关注人类社会的过去,并试图以此了解现在和未来。
要想真正掌握历史学,必须了解它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一、历史学的基础理论1.历史观历史观是历史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和认识。
历史观主要有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种,前者强调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后者则认为意识形态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现代历史学中,唯物史观被广泛应用。
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基于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历史理论,它强调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基础,历史的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这些制度和方式是随着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历史唯物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合理的、有规律的进步过程,而不是偶然性的结果。
3.历史辩证法历史辩证法是一种基于辩证法哲学观点的历史理论,它认为历史发展是一种矛盾运动和斗争的过程。
在历史辩证法看来,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之间的冲突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历史辩证法也强调矛盾统一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为矛盾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因素。
二、历史学的方法1.史料收集史料收集是历史学的一项重要方法,它是指历史学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和分析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史料资料。
史料包括历史文献、实物资料、口述资料等等。
史料收集不仅要广泛涉猎,而且要具有科学、系统的方法和手段,以便在其中挖掘出所需的历史信息。
2.史料分析史料分析是历史学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它是指历史学家对史料进行筛选、分类、归纳和分析。
史料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找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从而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解读。
3.历史比较历史比较是历史学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是指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件、现象、过程进行对比和分析,以便从中发现规律性和共性。
历史比较可以帮助历史学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规律。
4.历史分类历史分类是历史学的一项重要方法,它是指将历史事件、现象、过程进行分类和系统化,以便在大量史料中找出规律性和内在联系。
高中历史基本理论常识、核心素养、史观分类、高考解析
高中历史基本理论常识、核心素养、史观分类、高考解析史学基础理论一、什么是历史1.中文“历史”.在古代“历”与“史”两个字是分开的.“历”的甲骨文写法.原意是“一块平地上长满庄稼,勤劳的农夫经常在地里巡视,留下深深的脚印”,引申为“人过去发生的事”。
“史”的甲骨文写法.原意是“一个器皿中放着竹简,一双手很稳重地端着”,引申为“人记录发生的事”,双手持中,强调立场中立,态度不偏不倚。
“历”与“史”合到一起的意思就是“人记录过去发生的事。
”历史包罗万象,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必然包含以下因素: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因为什么原因、具体做了某一方面的事,即5个w:when. where. who. why. What。
2.英文历史是“history”.“his”指“他的”,“he”可以指代“任何人”,“story”是“故事”,就是“人过去发生的事”。
综上所述,不管东西方,“历史”的含义就是“人记录的过去发生的事”。
注意,从这里可以看出,历史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
“人过去发生的事”是客观存在的;而“人记录”就带有人的主观性。
二,为什么学历史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与现在有时间间隔,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学历史呢?而且时间不能倒流,过去发生的事已经不能改变,学历史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关于学历史的意义说法纷纭,我们只牢牢把握一点,学历史的最大意义不是为了记住过去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指导今天的活动,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古鉴今。
三,怎么学历史历史有主观性,也有客观性。
也就是不能保证真实,学历史当然希望学到客观真实的历史,而不是虚构的历史。
如何才能做到呢?㈠正确的历史观指导,史观内容我后面有专门论述,这里不做阐发。
㈡史料搜集:确定主题后,要围绕主题进行史料搜集。
首先注意史料的分类:按来源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前者研究者亲自搜集,可靠性高,后者直接引用别人研究成果,可靠性不能保证.按类型分为实物史料、图像史料、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可信度依次降低.注意口述史料虽然可靠性低,但也有史学价值,它是对历史的扭曲的反映。
1历史学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史观
第一课时:历史学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史观一、阅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明确史料、史实、史论的概念;史料————历史资料(主客观都有)史实————历史事实(唯一性、客观性)史论————历史结论(多元性)二、懂得鉴别史料的基本方法1、剥离史料中的主观因素;2、分辨史料的证据力的强弱;(一手史料、转手史料)三、阅读当前几种主要史观,了解各种史观的所包含的内容;(1)唯物史观: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分析各种历史现象时,根源要从经济上去找,如康有为等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要变革政治制度,原因有诸多方面,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根源)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它集中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为例,以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为例讲解其中适配关系)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法国大革命为例解说这一史观,同时要明确指出,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与时代相吻合)(2)文明史观1、物质文明——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活领域的文明物质生产文明史——如农业生产、商业发展物质交流文明史——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交流物质生活文明史——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下各种生活方式2、精神文明——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文明科技文明史——如四大发明、工业革命学术思想文明史——如春秋战国时期、新文化运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学意识文明史——如各种文学流派(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宗教文明史——三大宗教、本土宗教3、政治文明史——人类社会政治领域进程中的文明政治观念文明史——民主、法制、人治、法治等政治制度文明史——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君主立宪制等政治组织文明史——如党派、革命团体等4、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他们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由低级走向高级,所有文明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应得到承认和尊重。
高考历史复习: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高考历史复习: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考点:史料价值、史学研究方法、历史认识论——史观一、选择题1.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
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A. 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B. 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C. 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D. 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答案】C【解析】史料中真实可靠的是第一手史料,如原创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等。
展览的文字介绍属于对文献的再加工,不是第一手史料,故A项错误;两部经济著作对“每人每月定量”描述不一,故B项错误;馆藏的原始文件属于第一手史料,相对而言比较可信,故C项正确;现有史料只要确定是真实的,就能证明北京市曾经发放过“高脑油”,故D项错误。
2.表2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旧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新唐书·高祖本纪》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3.《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4.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D5.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高考历史常用六大史观
六大史观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正如西方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它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来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二、文明史观基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又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
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三、现代化史观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亚、非、美广大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
四、社会史观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五、革命史观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六、唯物史观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
高三历史专题——史学理论和方法(史观、史论、史法)一、史学理论和方法训练(一)历史方法论(探究历史的方法):(1)基本的史学要素: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
注意史料的分类:史料大体可分为第一手(原始)史料和第二手(间接)史料:具体可分为四类:①文献史料,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书以外的书籍;②文件史料,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③实物史料,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历史遗迹;④口述(口碑)史料,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文艺作品。
提取鉴别历史材料信息的方法:一是“读史征(发现)史”;二是“史论一致”、“孤证不立”、“无征不信”、“二重证据法”、原始史料信度较高、直接推理、跨学科研究等。
【训练1】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训练2】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训练3】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
史学概论-第一章 历史-历史观-历史学
材料 6 《明史》:兴宗、睿宗虽未尝身为天子,而尊号徽 称典礼具备,其实有不容泯者。史者所以记事也,记事必核 其名与实。曰宗曰帝者,当时已定之名,名定而实着焉矣。 爰据《元史》裕宗、睿宗列传之例,别为一卷如右,而各以 后附焉。
材料7 《明史》:近世论史者,莫过于日历,日历者,史之根柢也。自唐长 寿中,史官姚璹奏请撰时政记,元和中,韦执谊又奏撰日历。日历以事系日, 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犹有《春秋》遗意。至于起居注之说,亦 专以甲子起例,盖纪事之法无逾此也。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 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1. 二者的共同性
※就时间属性来说,自然史和人类史都属
于“过去” ,一去不复返。
※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历 史,不是所谓“精神”的产物。
(1889-1927)
李大钊,字守常,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 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 钊同时又是杰出的学者,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 经济、历史等系教授,所著《史学要论》初步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讨了“什么是历 史”、“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 “史学在科学中的地位”、“史学与其相关学问间 的关系”、“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 等专题,是当时最重要的史学理论著作之一。
二、唯物史观产生以前的历史观
什么是历史
一、“历史”的两种基本涵义 1.客观存在的过去——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2. 对既往事情的记载和研究——梁启超: 历史者,叙述 人群进化之现象也。
史学理论
史学理论1.历史意识:是人类对自然、人类自己在时间长河中发展变化现象与本质的认识。
人类的历史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认识能力。
这种能力逐步发展为继承历史、创造历史的能力。
2.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又称唯物史观。
基本观点: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③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可加: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的总和。
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
)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史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
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
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按照不同区域又可分为东亚文明、南亚文明、地中海文明、非洲文明等。
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他们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由低级走向高级,所有文明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应得到承认和尊重。
4.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3 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析版)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历史专题23 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考点:史料价值、史学研究方法、历史认识论——史观一、选择题1.(2018年江苏卷T11)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
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A. 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B. 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C. 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D. 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答案】C【解析】史料中真实可靠的是第一手史料,如原创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等。
展览的文字介绍属于对文献的再加工,不是第一手史料,故A项错误;两部经济著作对“每人每月定量”描述不一,故B项错误;馆藏的原始文件属于第一手史料,相对而言比较可信,故C项正确;现有史料只要确定是真实的,就能证明北京市曾经发放过“高脑油”,故D项错误。
2.(2017年全国卷ⅠT26)表2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3.(2017年全国卷II T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4.(2017年全国卷II T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D5.(2017年北京卷T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历史学基本理论与史观一、学习目标了解历史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认识各种史观。
二、基础知识预习作业(一)历史学基本思想、方法1.什么是历史?(1)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如悠久的历史(2)历史著述,即经过人脑的思考,加工而成的主体化的历史。
如历史告诉我们。
(3)一门学科。
2.历史著述与客观历史本身的关系①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认识的产物(历史著述有两个层次:历史纪录、史学著作)②任何历史著述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客观历史本身*历史著述是以客观历史为基础*历史著述可无限接近客观历史,但二者的吻合不可能达到绝对的一致。
*历史著述有时也会背离客观历史因素:史料不足;政治立场;政治环境;人们的认识水平能力大小等。
3.历史研究方法(1)中国传统史学研究方法①史料搜集:运用文史工具书搜集;分类收集;调查,采访收集口碑史料等。
②史料辩伪:事证物证理证(内容有无矛盾,思想是否衔接,前代有无引用?)③史料校勘:依据善本(宋元刻本、清精校精注本);对校本校他校。
④史事考证:追寻史料的来源;举出有力反证判断是非;利用本书以外的史料予以补证或他证(考据中有“孤证不立”的原则);学理推证。
(2)历史研究的新方法①比较史学: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
②计量史学:最大的特征就是运用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
传统史学是运用定性的方法③心理史学:人的心理、情感等因素在历史上也起一定的作用;心理史学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它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了社会历史环境,仅仅从人的本能和心理活动去概括解释历史,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④口述史学:口述资料可以作为文献资料的补充,在一定条件下,口述资料反而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口述资料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有时可能脱离历史实际(遗忘、夸张和掩盖某些史实、记录者的误解等)4.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观点与方法(1)将人物、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2)用辩证的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3)具体事物具体人物作具体分析的方法(4)用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推动则肯定为主,否则相反)(评价人物主要是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
)(5)阶级分析方法(6)人民群众与重要人物辩证作用的方法: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重要人物在关键时刻起重要作用(7)主观和客观分别评价(8)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方法5.关于改革的一些认识(1)成功的改革首先是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需要。
改革和革命一样都是牵引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因。
(2)改革既是实践活动也是思想解放运动。
(3)改革要除旧布新,必然要触动旧制度和特权者的既得利益,往往会发生新旧势力的激烈斗争。
改革者不仅需要远见卓识、正确的谋略和方法,而且需要无私无畏。
6.关于历史人物的一些认识:时势造就英雄,英雄影响时势。
任何历史人物都不可能超越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超越所属的阶级的限制,也不可能超越其个人的能力和思想的局限。
(二)史观(范式)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社会史、生态史等多种范式。
1.现代史观即近代史观(范式)(1)含义及内容目前不少学者主张用现代史观来把握中外近现代史。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
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2)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①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
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②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③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2.全球史观(范式)(1)基本内容全球史观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因此又称为整体史观。
在较早提出这种史学观点的学者中,其中以美国历史学家的斯塔夫里阿诺斯最为著名,其代表作为《全球通史》。
在我国较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吴于廑教授,其代表作(与齐世荣合著)为《世界史》。
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
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
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
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2)“全球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①树立一种全球意识。
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
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何以可能和必要的根据。
②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
③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
④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
3.文明史观(范式)(1)基本内容文明史观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
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
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3)“文明史观”构建的几点认识:①“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
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②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
比如要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历史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的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等等。
③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时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我们不能过多地讲代价,从而忽略了人类坚韧不拨的追求文明的诚恳的步伐。
④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
⑤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4.革命史观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