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行为模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行为模型

整体信息行为模型、信息获取行为模型、信息查找行为模型

信息行为模型分层

信息行为、信息获取行为、信息查找行为

整体信息行为模型

Macro, global, general

信息行为模型有很多,其中最有影响是的威尔逊提出的行为模型 威尔逊信息行为模型(1981)

威尔逊信息行为模型(1995)

威尔逊信息行为模型(1981)

產生需求

資訊尋求行為

✓透過系統

✓尋求他人信息:有時候,讀者會不透過系統,而向他人尋求資訊協助。

信息交換:

✓較弱的互相依存關係:譬如年經的科學家往在同樣層級的資深科學家尋求資訊。

✓較強的妨礙進展關係:譬如在同一等級,較低程度的人害怕在較高程度的人前表現他的無知。

信息尋求如果成功,所找的資訊也許可完整或部分地滿足其所需,或者失敗後而重新檢索的流程(重新由產生需求開始)。

部分的尋求資訊行為也可藉由他人的資訊轉換而獲得資訊。

威尔逊信息行为模型(1981)

(一)该模型的贡献:

1勾勒了信息行为包括的研究领域

2信息获取行为始于信息需求,需求是信息行为的逻辑起点。

3信息行为之间的关系

(二)该模型的局限? 请大家思考

F i g u r e3-I n f o r m a t i o n n e e d s a n d s e e k i n g

I n f o r m a t i o n n e e d s a n d s e e k i n g

Wilson認為人類最基礎的需求可以歸納為三種

一、生理的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例如空氣、

水、食物。

二、情感的需求(Affective Needs, sometimes called

psychological or emotional needs):例如自我

實現、權威地位。

三、認知的需求(Cognitive Needs),例如學習新技

能、智能的滿足。

I n f o r m a t i o n n e e d s a n d s e e k i n g

在這模型當中,Wilson認為這三種需求是相互關連的,為了滿足人類生理、情感和認知的需求,一個人可能會搜尋資訊,甚至進行資訊尋求行為。

而以上所描述的需求,也會因時、因地、因人、因各種因素的影響而有所不同,因此接著探討影響資訊需求的因素。

Wilson認為資訊需求可能因個人特質、族群(如同一社區、工作環境)或國別、文化、政經、物質等條件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認為資訊需求形成受下列幾點因素影響:

1.個人因素:指個人心裡、生理和認知上的需求。

2.個人工作角色、工作的參與層次。

3.外在大環境: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的影響。

威尔逊信息行为模型(1995)

和81年的模型相比,该模型的特点?

除了情报学的理论,还引入了决策科学、心理学、交流领域的理论。 信息获取行为的类型划分

二信息获取模型

Ellis的信息查询模型

Kuhlthau的信息查询模型

Belkin的信息查询模型

日常生活信息获取模型

Ellis(1989)

Ellis模型中的特点

•Starting:用户通过询问同事等开始信息获取行为•Chaining:通过使用引文或者参考文献查找。•Browsing:浏览行为

•Differentiating: 区分信息来源

•Monitoring:跟踪了解最新信息

•Extracting:在某一信息源中选择相关信息; •Verifying: 对信息的准确性进行检验

•Ending:结束

该模型的意义?尤其是对于信息检索系统的意义?

库尔斯奥Kuhlthau's ISP

•库尔斯奥

•Rutgers University的终身教授

•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 and for the ISP model of affective, cognitive and physical aspects in six stages of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use

库尔斯奥的ISP(Information Seeking process)

ISP是從認知的觀點來分析人們的資訊搜尋過程,資訊搜尋是一種建構的過程,包括個人的情感、思維和行動之全部經驗。使用者的資訊搜尋是在一段時空下的一連串過程,而不是單一的事件,

概念架構經過了20 年的實證研究,開始於1983 年的高中生資訊行為質性研究,接著是從1989-2001 年經過大規模量化、個案研究、長時間、不同圖書館的研究.

所有的

參與者都是真實的人們有著真實的任務,在圖書館或資訊系統之中找尋他們需要的資訊

ISP 認為資訊搜尋過程可分為六個階段:開始(initiation)、選擇(selection)、

探索(exploration)、形成(formulation)、收集(collection)、呈

現(presentation)。

每個階段的活動包括情感上的感覺、認知上的思維、身體上的行動, (一)開始(initiation)

開始階段是當一個人覺知自己的知識不足,感到不確定、憂慮,此階段的任務是意識(recognize)到資訊需求,在思維上會考慮問題與先前經驗和知識的關係、試圖更瞭解任務,通常會採取討論各種可能性,搜尋背景資訊。

(二)選擇(selection)

選擇(selection)階段的任務是確認和選擇主題,心情上從不確定性到樂觀,在想法上會斟酌主題與個人興趣、作業要求、資訊可得性以及時間的問題,採取的典行的行動如與他人交換意見、確定資訊可得性、瀏覽主題(skim or scan)的可選擇性等。無論是什麼原因造成延宕了選擇,都會造成焦慮、緊張,直到確定了主題。

(三)探索(exploration)

探索階段在情緒上經常有困惑、沮喪、懷疑等,任務是調查一般性主題的資訊以擴展個人的瞭解,思想上會對於主題變成較有方向,有較足夠的資訊以聚焦及形成個人觀點。行動包括搜集一般性、相關性的資料、閱讀,並將新概念和已知的結合。

(四)形成(formulation)

形成階段是ISP 的轉捩點,不穩定的情緒會消失,信心會增加。本階段的任務是從資料中形成一個焦點。在思考方面包括確認和挑選想法,以形成該主題的焦點觀點(focused perspective of the topic)。

此階段是一個建構的過程,提供洞見(insight),尤其是情緒上的變化,從不確定到明確、自信心增加。

(五)蒐集(collection)

蒐集(collection)是讀者和系統功能最有效能(effective)和效率(efficient)的階段。此時的任務在於聚集(gather)焦點主題(focused topic)的資訊,思維的核心是定義、擴展、和支持焦點主題。行動包括搜尋與焦點觀點相關的資訊,並做詳細的筆記,如註記資訊的相關性等。伴隨著對於主題越來越深的興趣,信心繼續增加,不確定性會消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