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岛的曲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青岛的曲艺

吕铭康

(刊于:《青岛早报》2012、8、26—12版)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早在1922年以后,青岛就出现了许多曲艺曲种的演出,拥有了不少优秀的曲艺演员。最早的曲种是木板大鼓、梨花大鼓、西河大鼓、山东琴书、武老二(山东快书)等。随着来自北方各地的曲艺演员的相继来青演出,曲种又有了相声、渔鼓、京韵大鼓、河南坠子、单弦等。下面,就来回顾一下老青岛(一直到解放初期)的曲艺。

当时,最主要的演出场地是劈柴院,因地处最繁华的中山路,观众较多。1984年6月,相声泰斗马三立来青参加全国相声评比会期间,他在接受我采访时说:1932年中秋前夕,18岁的他为了度日糊口,与师哥张寿臣的弟子、后来的“单口相声大王”刘宝瑞(17岁)来到青岛劈柴院鬻艺,投宿在附近一家小店。一位来自北京变戏法30来岁的李来福表示:“出门在外不容易,穷哥们应该帮忙。我每天早些收场,这地方可让给你们演出。”他俩就撂地说相声、演双簧,收入极其微薄,生活非常拮据。两个月后,马三立、刘宝瑞又搭上了在劈柴院一个茶社变戏法王傻子(本名王鼎臣)的班子,说一段每人三角钱。他俩会的近60个段子,天天变换着说,决不重样,其中有《对对子》《三字经》《上大寿》等。就这样,他俩在青岛呆了3个月,也没剩下几个钱。因天气渐冷,王傻子给他俩凑了十几块钱盘缠,经济南回到天津。马三立颇有感慨地说:“那时,我们流浪艺人跟叫花子没有什么两样。”

被誉为“西河泰斗”的西河大鼓演员刘泰清,也于1932年来到青岛,在台东、市北等处演出。1934年他再度来青,经常演唱的书目有《五代残唐》《飞龙传》《岳飞传》《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封神演义》等。后于1950年定居青岛,落脚劈柴院,在劈柴院开办了泰清书场。1942年,小彩舞(骆玉笙)率班来青,在中山路(曲阜路口)的“兴亚讲堂”演出京韵大鼓等曲艺节目,其中还有相声名家小蘑菇(常宝堃)、赵佩茹的相声。1946和1947年,葛兆鸿在广播电台连续播讲长篇评书《三侠剑》。40年代末,贾贵清的相声班子来青,在劈柴院、西大森一带撂地演出。40年代至50年代初,山东快书的“高派”创始人高元钧和“杨派”创始人杨立德,以及山东琴书演员李金山(盲人)、高金凤等都来青岛,或撂地,或在书场演出。

青岛解放前的曲艺演出场地还有:北京路的洪泰商场(五起楼)、海泊路的广兴里、老台东的商业市场、台东八路市场、南山市场、青海路(普集路口)新市场、南村路市场等。解放后,1949年9月1日成立了大众游艺社,主要演出曲艺节目。演出场地在夏津路同乐戏院、第三公园一分场、李村路二分场。当时的青岛有8个说书场::四川路说书场,可容观众数十人;贵州路说书场,可容观众100余人;市场三路说书场,有小舞台和简单座席,可容观众200余人;延安路说书场,可容观众100余人;东镇南山说书场,可容观众100余人;四方说书场,有小舞台和简单座席,可容观众300余人;沧口广场说书场,是青岛最大的说书场,可容观众400余人。

2012-8-19青岛“夹缝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