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模仿和学习不 良行为模式
不良的认知
心理因素
行为因素 选择不良的行 为方式
意志的两极性
缺失的个性 倾向性 有害的行为 习惯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
社会风气
工作场所和 职业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宏观环 境因素
家庭 社会微观环 境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不良群体 学校
定型阶段
消失阶段
犯罪行为实施后,犯罪目的达到,犯罪动机消失。或者,犯罪目的未达到, 犯罪人产生新的犯罪动机,原来的犯罪动机消失。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三、犯罪动机的冲突斗争
犯罪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三节 罪动机的形成及发展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教学建议
自测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四、实施犯罪过程中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恶性转化 良性转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四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生

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生

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生对于大多数的一般犯罪人来讲,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犯罪心理会逐渐地、自觉地演化,越来越强烈,直到最后产生犯罪的行为。

对于这个过程的研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第一个步骤是产生强烈的欲求和选择不同的满足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需求的强弱程度也是不同的。

如果一个人的需求是比较弱的,一般来说不会产生犯罪的动机。

但是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有着非常强烈的欲望,尤其是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很可能就会选择一种特殊的满足方式。

这种满足方式如果是以侵犯别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为前提,就会在之后逐渐形成犯罪心理。

第二个步骤是品德的缺陷和意志力的缺乏。

当一个人决定用非法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的时候,就基本上已经选择了一种即将犯罪的命运,这样的行为一定是与犯罪人的人格有很大的关系的。

犯罪人的人格一般都是不健全的,他们的人格一般都会因为社会化程度的不足而偏离社会的规范。

这类人一般认知水平比较低下,内心常常出现矛盾,欠缺法律知识,而且对于主流的文化和道德标准采取蔑视的态度。

一个人的品格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如果一个人不能够遵守自己应该遵守的社会规范,不能够严格遵守“克己”和“利他”的标准,不能建立自我调控的机制,最终可能就会产生违法犯罪的意向。

第三个步骤是形成犯罪意向。

犯罪意向指的是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具有的一种朦胧的冲动或者意图,这种违法犯罪的需要可能并没有被明显意识到,没有明显的分化,但是这种人的人格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陷,并逐渐会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

这类人在遇到外界的刺激的时候,很可能就会产生一种内心冲动,进而会萌发犯罪的意向。

犯罪意向的形成是犯罪心理的初步过程,从这个步骤开始,有关实施犯罪活动的各种因素就开始不断结合,并且朝着犯罪的方向发展。

于是只要有合适的犯罪条件和机遇,人很可能就会产生明确的犯罪动机,并且实施犯罪行为。

但是从法律的意义上来讲,这一阶段的人只有内在的犯罪意图,并没有实施真正的犯罪行为,没有造成对社会的危害。

第三章 犯罪类型

第三章 犯罪类型

第三章犯罪类型第二节不同动机的犯罪类型不同动机的犯罪,其犯罪的心理结构特征和犯罪行为特征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以下我们将从物欲型动机犯罪、性欲型动机犯罪、情绪型动机犯罪、信仰型动机犯罪和集合型动机犯罪的心理结构和犯罪行为特征加以介绍。

一、物欲型动机犯罪物欲型动机犯罪是指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要,或者为了聚敛财富而引起的犯罪行为。

随着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水平和劳动产品分配方式的改变,随着社会文化、科技的发展,犯罪的起因、手段、侵害的对象、犯罪者的心理状态都在不断地变化着。

目前,温饱满足了→盗窃抢劫↓;而获取钱财,追求享乐→盗窃、抢劫、诈骗、赌博、走私、行贿、受贿、贪污↑。

(一)物欲型动机犯罪的心理结构特征1.明显的利己主义此类犯罪人个性中存在着严重的利己主义的倾向,把自己的利益,特别是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对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利益漠不关心,他们认为,人性都是自私的,信奉“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信条。

2.畸形的享乐主义司法实践表明,我国目前大量的财产犯罪并不是因为生活困难,而是为了享乐,他们认为,有了金钱就有了一切,为了金钱就要不顾一切。

3.膨胀的物质占有欲是这一类型犯罪的需要特征。

犯罪人对物质利益的无止境追求,使得他们贪得无厌,大量聚敛财富。

4.强烈的虚荣心受犯罪个体虚荣心的影响,犯罪人总是希望获得他人的注意与羡慕→这是自尊心过度,变态性发展的表现。

5.意志薄弱少数国家干部曾有过艰苦创业的优秀表现,但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不能控制对金钱的贪欲→从小贪到大贪→是终沦为巨贪;另外,青少年犯罪人→往往因意志薄弱→受犯罪团伙的引诱、教唆→走上犯罪道路;而刑满释放人员→改造期间曾洗手不干→但在财物诱惑下→重新犯罪。

6.不良行为习惯物欲犯罪者中,不少人在少年时期就沾染上了不良行为习惯,如贪占小便宜、小偷小摸等。

以后进一步发展→形成物欲型犯罪。

(二)物欲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1.根据犯罪行为手段的多样性是否需要较高的智力水平,可分为智能性手段犯罪(贪污、诈骗等);非智能性犯罪(抢劫、抢夺等)2.根据作案手段的技能性智能化、技巧化→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计算机→精心设计作案方式→增加了侦查工作的难度→如伪造身份证和各种信用卡→难查找,此外,麻醉抢劫、军警抢劫等。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一)侵犯性说
该理论主张,人之所以产生犯罪心理是 由于人的侵犯性本能突出发展之故。侵犯性 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本能之一,是生物演化的 结果。在愤怒、激情或激烈的争斗中,人与 动物一样,会表现出强烈的侵犯性。
但不能解释那些在平静状态下蓄意的犯 罪行为。
(二)利欲性说
该理论主张,人的求生存需求欲望是犯 罪心理的原动力。利欲是行为最基本的内驱 力。正常的欲求并不导致犯罪,谋求不正当 的补偿性满足是行为就成为犯罪行为。
(三)条件反射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于1964年将经典条 件反射理论用于解释犯罪行为。他认为新的 “良心”只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信差过程 是由于当儿童做了某种行为之后,父母、教 育者和他人给予时间上非常接近的奖惩。人 的社会化就是朝着正确的方向的探究反射的 形成,是学习社会规范的结果,是对道德性 和社会性行为的条件反射,没有完成这个过 程的人就容易犯罪。
二、大陆学者的观点
(一)内外因素论 (二)动力因素论 (三)系统模式论 (四)多因素论 (五)集合效应论 (六)综合动力论 (七)综合动因论
第三节 犯罪综合动因论
介绍犯罪综合动因理论。
一、犯罪综合动因论的含义
个体犯罪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由 若干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主体内外因素(子系 统)构成,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网络结 构。作为整体的个体犯罪原因,是其各子系 统因素整合形成的超越各子系统的整体现象 与表现。
生物化学因素包括: 人体摄入化学物质、营养成分 血糖水平、激素分泌水平(如睾丸激素、
雌激素、孕激素) 血液中的高铅含量 食物中某类维生素缺乏 气温
(四)神经生物因素与犯罪
该学说认为影响犯罪的神经生物因素包 括大脑结构、功能、化学、电活动等异常导 致犯罪。

犯罪心理学 第五版 罗大华 第3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犯罪心理学 第五版  罗大华 第3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学习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犯罪综合动因论含义和要点。

掌握:国内外各种个体犯罪原因学说的要点。

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主体内外因素。

难点:主体内外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犯罪心理结构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要深刻地理解犯罪心理结构理论,必须进一步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成因。

本章介绍了古今中外犯罪原因理论,并系统地分析了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内外因素和本书所持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理论——犯罪综合动因论。

第一节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说述评一、生物学的原因论生物学派从纯生物性的角度研究犯罪产生的原因。

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Sokrates,前470~前399)认为,“凡面黑者,大都有为恶的倾向”。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进一步发展了骨相学说,认为人的头部形象与人的心智有关,犯罪人头盖骨的形状与正常人不同。

后来的人相学(Physiognomist)者拉法特(Laoater,1741~1801)也致力于探讨脸部构造及位置与反社会行为的关系。

他发现没有胡须的男人或有胡须的女人,狡猾的眼神、薄弱的下颚及傲慢的鼻子等生理特征,是观察某些人有犯罪倾向的重要指标。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Cesare Lombroso,1835~1909)是这一学说早期代表的集大成者。

龙勃罗梭早年学医,并获得了医学和外科学学位,后来曾在军队作为军医服役,在都灵大学教授精神病学、临床精神病学和法医学。

龙勃罗梭的教育和职业背景使他对犯罪问题产生了兴趣,并且也具备研究犯罪问题的便利条件。

他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多次犯罪的人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他们在生理特征上表现出一种返祖(atavistic)现象,由于这些身体上的缺陷使他们退化到原始野蛮阶段的人类一样的生活方式,并据此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理论。

龙勃罗梭所称的天生犯罪人,在生理上有一些特殊标志,如面部不对称,颚骨和颧骨过大,嘴唇肥厚和外凸等。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
“擂肥”
2、性别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1)犯罪倾向差异 男性犯罪的数量远远超过女性 (2)犯罪类型的差异 男性犯罪较多的是杀人、抢劫、强奸、重伤
等暴力犯罪,而女性犯罪一般都是一些不需 要太大体力的非暴力犯罪,如卖淫、偷盗、 贪污、诈骗、重婚、伪造等。
(3)犯罪的年龄差异 男性犯罪集中于25岁以前的青少年期 女性犯罪大多集中于中老年 (4)犯罪手段的差异 女性犯罪手段的特点表现为间接性、非暴力
第二节 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个体的人格倾向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在犯罪人的心理因素中,需要、动机、价
值观等人格倾向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它是决 定个人的态度和积极性的动力系统,决定了 个人活动的积极性和选择性。
1.需要和动机
犯罪人的需要突出表现为对需要强烈程度的失 控及满足需要的方式与社会规范的对立。强烈而畸 变的需要是犯罪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如强烈的物质 占有欲和挥霍享受欲,畸变的性欲,诸如报复、嫉 妒、逞强、团伙“义气”等不健康的心理需要,封 建迷信、权位欲、支配欲等不良的精神需要。犯罪 人正是在这些需要的激发、推动下实施犯罪行为的。
(3)在犯罪类型方面的差异 青少年犯罪一般集中于五个类型:即盗窃、
抢劫、流氓、伤害、强奸。
中年犯罪人是以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为主 老年人犯罪则多见于人身犯罪
(4)在犯罪的组织性方面的差异
团伙犯罪是青少年犯罪最突出的组织形态, 中老年犯罪人则多独自进行
(5)在犯罪动因方面的差异
青少年犯罪动机的形成具有偶发性、冲动性、 情境性、互感性、易受暗示性等特点
1.性格与犯罪心理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在人格特征中具 有核心的、主导的意义。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违法犯罪者在性格特征上一般有 以下特点: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 恶习较浅,矫治相对容易。
❖ 平舆县位于河南东南部的一个小县城.2001年9月,一 名高中男生失踪破了平静.到2003年,失踪的孩子突 然增多,且间隔时间越来越短,2月至4月不足百天时间 里,仅有11个孩子不见了!失踪的全是男孩,家多在农 村,在县城上高中,住校,平时喜欢在录像厅、网吧、
游戏厅等地方玩,身上没什么钱,被拐买和抢劫的 可能性不大……直到第18名被害人报案,真相才大 白于世!共有25人(警方公布17名)男孩遇害!
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 犯罪心理的形成 ❖ 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 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发生机制
一、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模式
渐进式
机遇式
突发式
(一)渐进式之一
❖ 从少年期开始,通过不良交 往和违法偿试,逐渐发展为 犯罪心理。
❖ 积习重,矫治难度大。 例:少年犯
(一)渐进式之二
❖ 早期无劣迹,但在人生经历 的某一个阶段,受错误思想 的腐蚀而走向犯罪。
❖ 犯罪行为有偶发性、突发性、极端性的特点,但犯 罪冲动的蓄积、爆发却有一定的必然性,犯罪心理 的构成既有教养、经历、性格因素,也有复杂的现 实因素,这就是“激情犯罪”的魔鬼诱惑——“心 魔”
❖ 所谓激情犯罪,一般被认为是当事人在某种外界因 素刺激下因心理失衡、情绪失控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认为,激情是一种强烈情感的表现形式, 当人在外界强烈的刺激下,由于认识范围缩小,内 控能力减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从而产生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和难以抑制性等特点 的行为。青年人易冲动、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更要 充分认清激情犯罪的特点、成因、危害和预防方法, 防止出现过激行为。
❖ 一个玩笑,一时冲动,一个家庭破碎。青年 小桑出现恋爱纠葛后,认为是一家小店的店 主韦某夫妇从中挑拨,遂产生不满。于是他 借机与韦某理论,当韦某拿其恋爱问题开玩 笑时,小桑怒气顿生,用木棍将韦某打倒在 地,酿成血案。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二)主体外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1)大社会环境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法 制环境等 (2)小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学校、工作环境、 居住环境等 2、自然环境因素 (1)地域因素 (2)季节因素 (3)时间因素 (4)自然灾害因素

3、情境因素
(1)侵害对象
第二节:我国学者的观点(自学) 第三节:犯罪综合动因论


一、犯罪综合动因论的涵义 个体犯罪原因是一个整体系统(母系统),这个 整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着的主体 内外因素(子系统)所构成的,形成多层次多维 度的原因网络结构。 二、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内外因素 (一)主体因素——犯罪人的因素 1、生理因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体 现在年龄、性别等因素。


(1)年龄因素:青少年、中年、老年 (2)性别因素:男性、女性 年龄和性别对犯罪类型和犯罪手段都会产生影响 2、心理因素: (1)个性倾向性因素 (2)性格结构因素 (3)控制系统的缺陷 (4)个性异常 3、行为因素 (1)错误的活动 (2)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 (3)有害的行为习惯 (4)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的成因 第一节: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说评述
一、生物学的原因论 1、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论” 2、克瑞奇米尔、谢尔顿的“体型说” 3、遗传学说 4、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 5、神经生理因素与犯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社会学的原因论 1、文化冲突理论 2、社会异常理论 3、副文化群论 4、标签理论 三、精神病理学的原因论 四、心理学的原因论 五、学习理论的原因论 六、多元性的原因论
(2)现场其他人 (3)现场条件和气氛 (4)机遇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专家讲座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专家讲座
一是由人际关系冲突而引发-比如,因恶 语伤人而发生口角进而升级为暴力行为,因 婚恋挫折而产生报复犯罪,等等.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专家讲座
第8页
2.突变模式
二是由特定环境气氛而引发。特定环境和 气氛会使一些是非观念和自制力差当事人情绪失 控,由此可引发犯罪行为。
三是由情境诱惑而引发: 一定情境激发了行 为人某种内在不良需要,潜在不良心理品质使其 为满足这种需要而产生犯罪动机。
B.应激反应和激情反应
在应激情境中,个体因为愤恨、恐怖、嫉 妒及怨恨等情绪到达极点,极易造成攻击性犯罪 行为。
C.习惯性行为
习惯是一个人后天习得,并经过重复刺激 与反应之后形成相对稳定动力定型。
D.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是犯罪人在变态心理支配下出现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专家讲座
第11页
二、犯罪心理形成规律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专家讲座
第28页
三、犯罪动机发展改变
(一)犯罪动机发展改变趋势
1. 良性转化
所谓良性转化,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碰到 了意外情况,经过内心动机斗争,造成犯罪动机消失, 中止了犯罪行为。良性转化是因为客观外界影响与内部 心理交互作用,动机斗争中主动性原因占优势结果。发 生这种转化,既要具备一定客观条件,又要有一定主观 作用(自动终止、被迫放弃)。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专家讲座
第19页
第三节 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最终经过犯罪行为得以表现,而推进 个体犯罪直接原因是犯罪动机。 一、犯罪动机概述 (一)犯罪动机概念.
“动”即行为、行动,“机”即原因,动机, 是指推进和维持人们活动内部原因或动力。
犯罪动机,是指促使行为人决定犯罪内心起因 和动力原因,它通常表现为犯罪意向、犯罪决意。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情绪不稳定、缺乏同理心 等情感问题可能导致犯罪 行为的产生。
个人经历对犯罪影响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不良、缺乏关爱和教育 可能导致个体产生犯罪心理。
教育经历
缺乏教育或教育质量低下可能导致 个体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技 能,从而增加其犯罪的可能性。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贫困 、暴力等,可能对个体产生负面 影响,导致其走上犯罪道路。
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依法惩处各类违法犯罪分子,坚决遏制刑事犯罪高发态势,营造良 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和方法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关系,注重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为孩子 的成长提供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
惩罚方式
体罚、心理虐待等不合理的惩 罚方式可能导致个体产生逆反 心理,进而形成犯罪心理。
父母榜样作用
父母的不良行为或犯罪史 可能对子女产生示范效应 。
家庭关系对个体影响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紧张、缺乏沟通 可能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问 题,增加犯罪风险。
兄弟姐妹关系
兄弟姐妹间的冲突、欺负 等行为可能对个体产生不 良影响。
Part
02
社会因素与犯罪心理
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贫困与经济压力
长期贫困、失业、经济不平等可 能导致个体产生挫败感、绝望感
,进而诱发犯罪动机。
财富与物质诱惑
对财富和物质的过度追求,以及通 过非法手段获取财富的诱惑,也可 能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社会经济变迁
社会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化,如城市 化、工业化等进程,可能导致社会 规范和价值观的混乱,增加犯罪风 险。

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 (1)经济体制改革的负面影响 • (2)商品经济的消极作用 • (3)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的影响
h
11
2.社会政治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 社会政治因素是指社会制度、社会变革、 社会稳定程度、阶级矛盾和战争等。这些 因素容易引发政治性的反社会的犯罪心理,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
h
2
一、生理因素
• 生理因素是人的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它包括年 龄、性别、神经类型以及异常的生物学因素。犯 罪心理与犯罪人的生理因素虽然没有必然联系, 但它却必须通过具有不同生理特点的个体行为表 现出来。因此,犯罪心理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 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一)年龄因素 • 1.犯罪率高低与年龄相关 • 2.犯罪类型、手段的选择与年龄相关
• 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的异常,会引起心理活动的变化,尤其是情绪情感 的变化,对犯罪心理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 另外,身体残疾者因生理缺陷,也会导致心理上的微妙变化,易形成 猜忌、孤僻、偏执的性格特点,更有甚者会产生报复的犯罪心理。
h
6
二、心理因素
• (一)认识方面的因素 • (二)不良的情绪情感因素 • (三)不良的意志品质 • (四)不良的人格因素 • (五)人格障碍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它是 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主要包括主、客观 两大方面,即犯罪主体因素和主体外因素, 这是本章要讨论的主要内容。此外,本章 还将简要介绍国内外学者有关犯罪原因研 究的各种理论成果。
h
1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 素
• 主体因素是指犯罪人犯罪心理赖以形成的 自身因素,具体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和行为因素。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 三 章
犯 罪 心
•犯罪心理形成 •犯罪者不良个性的形成 •犯罪动机的形成

•犯罪行为的发生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案例分析
• 强奸杀人犯曹某, 18岁, 身高一米八几,皮肤白哲,戴眼镜,外观文静。安徽 省某市2000年应届高中毕业生,高考之后,于2000年9月28日被该市中级人 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如果不是案发,此时的他,应该 坐在大学教室里学习,他的高考成绩已进入高校的录取线。
• 认知的选择加工机制 • 模仿学习机制 • 角色扮演机制 • 自我强化机制
2、犯罪心Leabharlann 的外化机制• 以主体具有的犯罪心理作为内因,在刺激和情景的诱发下, 产生犯罪动机,确定犯罪目的,进入犯罪决意,实施犯罪 行为。
3、内外化机制的关系与运行
• 内外化机制是相互衔接、渗透和相互作用的。
• 两种机制都以外部刺激和内部需要为动因,以不健全人格 和犯罪意向为中介,以特定情景和机遇为条件,其间,经 历若干心理环节和反馈作用,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犯罪心 理,引发犯罪行为。
案例分析
• 张某曾是某县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因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在家。在家劳动 的日子艰苦又枯燥,张某很快就厌倦了。 一天,张某去镇上一位同学家里 玩。已成大款的同学热情的接待了他,张某坐在沙发上,在沙发缝隙中无意 触到了一样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本有千元存款的活期存折,张某立即把 它放回原处,心里还咚咚直跳。张和同学继续谈话,同学说起最近借钱还钱 的人很多,他都记不清了,以后要建立专门账目,省得忘记。说者无意,听 者有心,张某一下想起了刚才摸到的存折,估计也是别人还的钱。“凭什么 你那么富我那么穷”,“一千元我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挣得”,“不拿白不 拿”,一连串的念头产生后,他竟坐不住了,手又鬼使神差的触到了那本存 折,如此几次,他已无心说话。同学正好因故离开房间,张某终于痛下决心, 拿了存折,告别同学走了。 揣着存折象揣着一团火,一连几天,张某坐立不 安,生怕被发现。结果却平安无事。张某终于到银行取出存款。一千元钱让 他潇洒了一段时间,钱花完了,他又到同学家以同样方法窃得一条金项链。 从此,张某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终于东窗事发,被捕入狱。

犯罪心理的产生过程

犯罪心理的产生过程
犯罪心理的产生 过程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 录
Part One.
犯罪心理的萌芽
Part Two.
犯罪心理的形成
Part Three.
犯罪心理的发展
Part Four.
犯罪心理的转化 与矫正
Part Five.
预防犯罪心理的 产生
Part One
犯罪心理的萌芽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犯罪 心理的影响:家 庭氛围、家庭教 育方式、家庭经 济状况等
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犯罪 心理,认识到其危害性
改变环境:改变生活环境,避 免接触不良影响,建立健康的
人际关系
自我激励:鼓励自己,相信自 己能够改变,保持积极的心态
持续努力:改变犯罪心理需要 时间和持续的努力,不要期望
一蹴而就
Part Five
预防犯罪心理的产生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预防犯罪心理产生的重要环节 家庭教育的方法:家长应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
会关系和信任
社会帮助与支持
家庭支持:家庭成员的理解、 支持和关爱
朋友帮助:朋友之间的互助和 陪伴
社区支持:社区提供的各种服 务和支持
专业帮助:心理咨询师、心理 医生等专业人士的帮助
个人努力与改变
寻求帮助:寻求专业人士的帮 助,如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 者等
设定目标:设定改变犯罪心 理的目标,并制定计划
能导致犯罪心理的萌芽
社会环境:社会不公、贫 富差距等不良社会环境可
能导致犯罪心理的萌芽
网络环境:网络暴力、网 络诈骗等不良网络环境可
能导致犯罪心理的萌芽
个性特征的影响
性格内向:容易 产生孤独、自卑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 犯罪行为有偶发性、突发性、极端性的特点,但犯 罪冲动的蓄积、爆发却有一定的必然性,犯罪心理 的构成既有教养、经历、性格因素,也有复杂的现 实因素,这就是“激情犯罪”的魔鬼诱惑——“心 魔”
❖ 所谓激情犯罪,一般被认为是当事人在某种外界因 素刺激下因心理失衡、情绪失控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认为,激情是一种强烈情感的表现形式, 当人在外界强烈的刺激下,由于认识范围缩小,内 控能力减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从而产生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和难以抑制性等特点 的行为。青年人易冲动、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更要 充分认清激情犯罪的特点、成因、危害和预防方法, 防止出现过激行为。
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 犯罪心理的形成 ❖ 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 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发生机制
一、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模式
渐进式
机遇式
突发式
(一)渐进式之一
❖ 从少年期开始,通过不良交 往和违法偿试,逐渐发展为 犯罪心理。
❖ 积习重,矫治难度大。 例:少年犯
(一)渐进式之二
❖ 早期无劣迹,但在人生经历 的某一个阶段,受错误思想 的腐蚀而走向犯罪。
独来独往的杀手吸引着他!
❖ 12岁时看过一部录像 《自由人》,感觉杀 手很酷!很想体验!
❖ 罪恶的种子开始播种 他的心田!
平淡无奇的生活
❖ 1990年,联中毕业。 ❖ 1991至1993年,在驻马店市一民办的电子技术学校
读书。 ❖ 1994至1995年,在驻马店市歌舞厅当音响师。 ❖ 1996年跟其姑父在驻马店市干建筑活。 ❖ 1997年在家务农,没有外出。 ❖ 1998年随父母在新疆伊犁打工。 ❖ 1999年在家务农,秋季到新疆拾棉花。 ❖ 2000年以后一直在家务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重功利,轻理想;
教学内容 易于 出现偏差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重理工,轻人文; 重知识,轻素质; 重求知,轻情感。
(3)、职业
职业和犯罪无必然关系,但职业影响犯罪手段 一些职业和职务比其它职业存在更多的犯罪机会 利用职业做犯罪的掩护,如制造假药,盗版
权力犯罪, 如权钱交易,行贿受贿,买官卖官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观念形成 指在接触客观事物时形成的相应看法或想法。 人生的基本观念源于早年 父母的唠叨 自己的行为 父母的坚持。。。 早期的观念不易改变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二、社会化缺陷导致不良人格的形成
不良人格的表现
社会化缺陷与不良人格的形成
导致个体社会化缺陷的环境因素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着家庭教育的成败, 教养方式不当,很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违法犯 罪心理。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犯罪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普遍缺少理解、情感和温暖 极端化
父母教养方式分歧严重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不给孩子任何规则 。 要么幼稚依赖、自私, 要么任性、野蛮、无礼、 反抗、攻击 。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言语发展 言语的发展为孩子后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基础
言语能力出现的早晚和发展情况取决于早年情 感抚养的程度 充满情感的抚养 言语的发展 缺乏情感的抚养 说话较迟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丰富的爱的语言 促进孩子
缺乏语言的背景 不愿表达,
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表明一个人是否擅长交往、是否喜好合 群的一种心理现象。 发展良好的人往往擅长交往,爱好交往; 发展不好的则不擅长或不喜欢与人交往。 社会性发展往往基于人的情感抚养水平和言语 发展水平。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性别
男性主要是暴力型犯 罪,女性主要是非暴 力犯罪 男性犯罪率明 显高于女性 性别影响 犯罪率和 犯罪方式 女性常见的犯罪 方式有投毒、放 火、诈骗等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女性易从家庭 暴力的受害者, 转变为犯罪者
美· 谢尔顿体型与犯罪说

·
谢 尔 顿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体 格 类 型 分 类
1、不良人格的表现
片面,狭隘, 自我中 心; 不良的归因风格
不良的认知 认知 能力
体现个人差异,智 力低下或良好, 缺乏辨别是非的能 力
认知 方式
认知 方向
体现个人选择性,喜 欢选择逆反社会的, 接受并认可不良文化 和反社会的道德标准, 以此判断自己行为的 合理性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2008年7月1日上午,杨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心理学家陈会昌等研究发现
失去父爱
女孩会对男性产生陌生感,惧怕被 男孩变得胆小怕事。性格内向,怯懦 封锁,缺乏竞争勇气,办事优柔寡断, 男性抛弃,因而不肯接受男性,常 滋生出对男性的仇视或报复心理 只求暂时满足,缺乏远大抱负 失去母爱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
在一周岁内缺乏 母爱就会智力迟滞
美· 谢尔顿体型与犯罪说
体 型 气 质 类 型 内脏型 安乐宽容,喜社交, 身体圆胖柔软,易堆积 躁郁性气质 喜食物; 脂肪,消化器官发达
内胚叶
中胚叶
身体型 好动,喜冒险,控 身体健壮,骨骼肌肉发 癫痫性气质 制环境,好斗攻击 倾向; 达,皮肤粗硬 身体细长瘦弱,骨架狭 头脑型 窄单薄,塌肩,狭长脸, 分裂型气质 爱动脑筋,审慎拘 尖鼻,细发 束,厌恶社交,过 敏,喜独处。
服从、无主动性、消极依 赖、被动胆怯 ; 或者逆反、固执、神经质
溺爱型
控制 支配型
放纵 溺爱型
父母 教养方式 忽视 类型 冷漠型
民主 尊重型
冷漠、执拗、神经质 等个性,严重的甚至 具有攻击性、残酷、 反社会等心理问题 。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缺爱型
(2)学校因素
偏 爱 侮 辱
教育方法与态度失当
教育方法失当,轻则达不 到培养目标的要求,重则 会使学生心理受到伤害, 和学校、规范、社会对立, 留下犯罪的心理基础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外胚叶
遗传与犯罪
家谱分析的研究
双生子的研究
收养子女的研究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达格代尔(R.Dusdale),他在1877年对The Jukes家族的研究发现在这个家族的七代人中, 老老少少普遍大量犯罪。 戈达德 卡利卡克家族研究(低能是主要原因)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艾森克《犯罪和人格》书中写道在同卵双生子 中,有65%被同时确定为酒精中毒;71%同时被 判为成年犯罪;有85%被同时确定为少年犯罪; 87%在童年时同时表现出明显的骚扰行为。而 异卵的一致性只有同卵的一半 朗格 同卵双生子犯罪抑制率高于异卵双生子
许霆在被告席上听法官宣读判决书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一)动机的形成模式
需要达到一定强度(强度需要积累); 出现了与需要相适应的外部条件(诱因); 需要被激活,转化为动机
需要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诱因
动 机
指所有 能引起 个体动 机的刺 激与情 境
一些时候,动机的形成也很简单。当诱 因出现时,也会迅速激活需要形成动机。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依恋:依赖和眷恋,不愿其离开的情感现象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充分满足:知足、安静、快乐和健康
不满足:不安、焦躁、苦恼、拒绝吃饭、易怒、 敌对、封闭自己 。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依恋是
心理带 心理影响——控制力的资本 没有形成依恋的人会有终身的社会情感缺 陷,以致成年后表现出对社会或他人的冷酷和 残忍
不良的意志品质
盲从、独断 优柔寡断、草率 冲动、意气用事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不良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行为的动力性):强烈、畸变的 需要;不良的兴趣;错误的价值观和信念。 个性心理特征(行为表现特征):自私的性格 等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2、不良人格的形成与社会化缺陷
人格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人和环境的相互作 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人生活经 历的反映。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认知方式发展 处于情感丰富、言语刺激丰富的抚养环境中长 大的孩子 注意力外倾、活跃、倾向于 关注“人” 寂寞中长大的孩子 关注“物” 话少、安静、专注、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性格形成 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描述一个人社会性 的行为表现特征。 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12岁前,还处于依恋期,个 体会为求得依恋人的喜爱而改变自己(依恋_心 理控制的资本)
每个年龄段 年龄和犯罪 都有犯罪人, 初犯或屡犯 没有必然 联系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30岁以上的中 年人,犯罪率 较青少年低
60岁以上的老年人 犯罪率最低
年龄
中老成年人犯 罪多数非暴力, 如诈骗、盗窃 14岁以下青少年 违法行为多以盗 窃为主 年龄和犯罪 类型相关 25岁以下的青年 35-59岁,多为 除盗窃外,暴力犯 贪污等职务犯罪 罪也很多(杀人、 以及诈骗、重婚 抢劫、强奸、伤害 等类型 …)
讽 刺 体 罚 不公平 暴露隐私 ……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的期望必然影响着自己对学生的态度 和责任心,并由此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和行为。 教师对不良学生的低期望或不良预期会使 他们放弃对这些青少年的教育,思想往往将他 们与恶作剧、恶性事件、犯罪等联系起来。因 而会不自觉地用大量消极言语对其进行刺激, 极易激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成为青少年犯罪 心理的催化剂。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表达和实践社会上的因素
三、导致个体社会化缺陷的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
……
教养方式
父母榜样
家庭因素
家庭氛围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家庭的功能
家庭经济状况
好占便宜、生活放荡、行为粗野的母亲 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言传身教的影响, 这种母亲身边长大的孩子常常少年期就 违法犯罪。 父亲在家中起着权威和社会行为的榜样 作用。若父亲形象不佳,其子女容易出 现越轨行为
利用职业技能犯罪,如计算机犯罪,会计做假账贪污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失业和犯罪率相关,失业率每+1%,犯罪率+5%,
(4)、居住环境
肮脏拥挤居住条件恶劣 城乡结合部,边缘地带无人管理,多流窜犯
居民文化层次低,职业荣誉感低
居 住 环 境
居民对犯罪的认同感高,崇尚暴力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邻近富人区,经常受到高消费的刺激
LOGO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 第二节 主体犯罪前的心理演变 第三节 犯罪动机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第一节 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理基础研究 一、年龄、性别与犯罪
二、体型与犯罪
三、遗传与犯罪 四、其他的异常生物学因素与犯罪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年龄
犯罪的高发人群是 青少年
第三节 犯罪动机
个人形成的种种人格缺陷,虽是导 致犯罪行为的心理基础,但它不必然产 生犯罪行为。犯罪行为的发生,还需通 过主体与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相互作用, 并形成具体的犯罪动机,在犯罪动机的 推动下,犯罪机遇的诱惑下,犯罪心理 才外化为犯罪行为。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一、动机及犯罪动机的概念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三周岁内得不到 母爱就会性格孤僻
八、九岁时缺乏母爱就会个性执 拗古怪而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并 且终生难以补偿
家庭氛围 一般指情绪气氛,是由家庭中全体成员造成的, 但主要是夫妻关系所造成。 一般可分为融洽型和对抗型 融洽型家庭中的孩子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愉 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能很好 完成学习任务 对抗型家庭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 容易紧张和焦虑,长期忧心忡忡,担心家庭悲 剧将要发生,害怕父母迁怒于自己而受到严厉 惩罚,对人不信任,容易发生情绪和行为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