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许多变迁和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家族伦理观念、政治制度以及社会经济状况。

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发展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我们理解当代婚姻家庭观念和法律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考。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进行浅析,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

在古代人们的婚姻观念中,婚姻是家族利益的一部分,与社会和政治制度息息相关。

古代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婚姻的形式与程序、家庭的组织形式、婚姻的离合、夫妻互相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在形式与程序方面,古代婚姻通常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礼仪之定来决定的。

婚姻的离合也受到严格的限制,离婚通常需要借助官府的审判来决定,同时也需要遵守一定的程序。

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则主要包括男方的家长权、女方的贞操权、夫妻间的互助义务等方面。

就家长权而言,古代中国男性家长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妻子与子女对丈夫与父亲的服从义务被确立在法律之中。

妻子的地位通常是次于丈夫的,她在家庭中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更不用说独立的权利。

而在女性方面,她们通常只能依附于自己的父亲直到依附于丈夫,并没有自己的财产和财产继承权。

对于祖父和外祖父来说,他们是家庭中的权威代表,可以对家族中的成员进行严格的约束,同时也可以对家庭财产和继承进行管理。

在离婚制度方面,古代中国的离婚通常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和程序。

婚姻的稳定性被社会和法律高度重视,离婚通常需要有严重的理由,如婚姻有害的、重婚、婚内通奸等。

即使是有了理由,离婚也需要通过正式的法律程序,不能私自解除婚姻。

对于双方夫妻财产的分割和子女的抚养问题也会根据当时的法律对双方做出相应的安排。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也渐渐开始影响着婚姻家庭制度的发展。

儒家强调家族伦理和孝道,提倡以人道、仁爱之心对待家庭中的成员。

这一思想对于夫妻、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古代的家庭法律制度的发展带来了某种程度上的正面影响。

中国古代的婚姻与家庭制度

中国古代的婚姻与家庭制度

中国古代的婚姻与家庭制度一、封建等级社会下的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等级社会中,婚姻制度是严格约束的,受到了传统礼教和等级制度的限制。

婚姻被视为家族之间联姻亲和的方法,具有经济和政治的目的。

1. 多元婚姻制度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存在着多元化的特点。

除了一夫一妻制外,还有一夫多妻制和一妻多夫制。

一夫多妻制在贵族和富裕阶层中较为常见,而一妻多夫制则相对较少。

2. 父权婚姻制度父权婚姻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

按照这一制度,女性必须服从父亲的安排和选择。

亲家政策经常被用来维持社会地位和政治联盟。

二、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征。

1. 婚姻有明确的规范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有着明确的规范和程序。

例如,男女双方的姻亲要在婚事上达成共识,进行媒人的介绍,经过一定的筹备和准备后举行婚礼。

2. 婚姻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根据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婚姻也受到了等级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一般只能进行近亲结婚,贵族和富裕阶层的成员通常只能与同等社会地位的人结婚。

3. 家族利益至上在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中,家族的利益往往被置于个人意愿之上。

婚姻往往是通过家族的安排和决定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巩固家族的地位和利益。

4. 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念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着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念,婚姻制度也受到了这种观念的影响。

女性在婚姻中往往处于从属地位,需要服从丈夫和家族的安排。

三、中国古代家庭制度的特点1. 多代同堂中国古代家庭制度以多代同堂的形式为主。

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子女、祖父母和其他亲属分别居住在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

2. 男权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家庭制度中,男子通常是家庭的主要管理者和决策者。

他们拥有家族财产的继承权,并在家庭中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

3. 家族观念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家庭制度中,家族观念非常重要。

家族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重视家族的延续和贡献。

维持家族的尊严和权威对于每个家庭成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法制史 简述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中国法制史 简述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中国法制史简述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中国法制史简述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1. 婚姻制度的历史背景婚姻制度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畴之一便是探讨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法律文献和历史记录。

通过这些文献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对于婚姻的态度、法律规范以及社会习俗的变迁。

2. 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1)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最早出现在封建社会中,婚姻嫁娶都是由家族中长辈来安排的。

这种形式的婚姻制度以维护家族利益为核心,强调婚姻关系的稳定和传宗接代的重要性。

(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政权的变迁,婚姻制度逐渐趋于个体化和自主化。

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的明清时期,法律开始规定了公民自由选择配偶的权利,取消了对于婚姻的家族干涉。

(3)然而,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仍然存在着种种限制和不平等的现象。

婚姻中男性相对于女性具有更大的权力和地位,女性在家庭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

贫富不平等也常常导致社会阶层的限制和婚姻选择的不平等。

3. 婚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组织形式,更是社会发展、男女地位与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

婚姻制度的变迁对于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婚姻制度对于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作用不可忽视。

通过婚姻制度的规范与制约,社会中的各个家庭成员可以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和社会规范下,维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从而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

(2)古代的婚姻制度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家族秩序和家族延续的重视。

婚姻的方式和规矩,使得家族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维系了社会秩序和家族的传统价值观。

(3)然而,婚姻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婚姻中女性权益的得到不足,女性常常在婚姻中面临诸多不公平待遇。

婚姻制度的束缚也限制了个人选择和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和个人自由。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中国法制史中的婚姻制度,我认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婚姻制度不断地与社会环境变迁相适应。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探析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探析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探析本文旨在从多个角度探析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包括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期深入了解古代婚姻制度的内涵及其演变过程。

在古代中国,婚姻制度与社会制度紧密相连。

宗族制度、家庭制度、礼俗制度等方面都对婚姻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

下面将从这几个角度展开分析。

宗族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单位,对婚姻制度有着重要影响。

宗族内部的通婚是古代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血缘关系的亲疏和嫡庶之分。

在宗族制度的影响下,婚姻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感情结合,更是一种社会关系和政治联盟。

家庭制度也是古代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婚姻是组成家庭的基础。

婚姻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婚姻对于家庭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因此社会对于婚姻的重视程度非常高。

礼俗制度则是一种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的文化传统。

在古代中国,婚礼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仪式,它既是男女结合的标志,也是家庭之间的联盟。

婚礼的礼仪和程序有着严格的规定,如“六礼”就是其中的代表性礼仪。

这些礼仪既体现了对于婚姻的重视,也约束了人们的行为。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受到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这些影响相互交织、相互制约,形成了独特的古代婚姻制度。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古代婚姻制度也随之改变,不断地适应着时代的需求和发展。

对于未来的研究,我们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第一,深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婚姻制度,了解其演变的内在原因和外部压力;第二,比较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婚姻制度,探究其共性和特性;第三,拓展研究视野,将婚姻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相结合,如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古代婚姻制度的复杂性。

总之,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通过对于古代婚姻制度的探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为现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和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国的古代婚姻制度

中国的古代婚姻制度

中国的古代婚姻制度中国的古代婚姻制度历史悠久且丰富多样。

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定,包括婚姻的形式、婚姻的意义、婚姻的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古代婚姻的形式古代中国的婚姻形式主要包括嫁与娶两种,其中嫁指女子嫁入男方家庭,娶则是男子娶妻成家。

嫁与娶都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周密安排和各种正式的仪式。

以嫁为例,一般来说,女子要通过父母或其他家族成员的协商决定婚事,然后进行彩礼的交换,最后在举行婚礼后女子嫁入男方家庭。

这一过程注重礼仪的规定和遵守,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尊重和礼让。

二、婚姻的意义在古代中国,婚姻被视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家族传承的重要手段。

婚姻的意义在于延续家族血脉、繁衍后代、巩固家族地位和维护家族荣誉。

古代中国注重血脉传承,男子需要继承家业并生育后代,女子则承担传宗接代的重任。

因此,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婚姻是家族生命力的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三、婚姻的礼仪古代中国的婚姻礼仪复杂而庄重,分为订婚和婚礼两个阶段。

订婚是正式确定婚姻关系,并签订婚约的过程。

而婚礼则是婚姻正式举行的仪式,通常包括迎亲、祭拜祖先、交换婚礼以及新娘进入新家等环节。

在婚礼中,男方家庭需要准备鞭炮、红布、花轿等水火不容的祥瑞物品,以示对新娘的敬重和欢迎。

而女方家庭则准备嫁妆和其他婚礼必备品,以示对新娘的祝福和送别。

四、古代婚姻的限制与责任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中有一些限制,例如同姓者不得通婚,堂兄弟堂姐妹之间也禁止成婚等。

这些限制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宗族规模和族谱传承的重视。

此外,古代婚姻还强调了夫妻之间的责任和义务。

男方需要承担维持家族生计和保护妻子的责任,而女方则需要尊重丈夫的地位和履行母妇之道。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在形式、意义、礼仪、限制和责任等方面都具备其独特的特点。

婚姻作为家族延续的重要手段,在古代中国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姻制度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但这些古代婚姻的影响和痕迹仍然深深地根植在中国的文化中。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社会制度,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婚姻的起源、婚姻的形式、婚姻的三从四德等方面进行浅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一、婚姻的起源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部落社会。

在那个时代,人们并没有明确的婚姻观念,而是以部落和氏族为单位组成家庭。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制度逐渐形成,并受到宗族制度和礼法制度的影响。

二、婚姻的形式在中国古代,婚姻的形式可以分为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两种。

包办婚姻是由家长或其他长辈代为安排的婚姻,多为合亲婚姻,即追求家族利益和地位的结合。

自由婚姻则是由双方自愿选择的婚姻,多为恋爱婚姻,即追求爱情和个人意愿的结合。

在包办婚姻中,双方往往没有见过面,全凭家人之间的安排来决定婚姻对象。

而在自由婚姻中,男女双方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伴侣,并可以通过相亲、约会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对方。

不管是包办婚姻还是自由婚姻,都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婚前准备和仪式,以确保双方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认可。

三、婚姻的三从四德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与伦理道德和社会地位紧密结合,对于妇女来说,婚姻还意味着要遵循三从四德的原则。

三从即指妇女在婚姻中要依从父亲、丈夫和儿子,不得有违背的举动。

四德则是指妇女在婚姻中要具备德育、言语、容貌和劳动这四个方面的美德。

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物。

婚后,妇女要安分守己,服从丈夫的安排和要求,维护家庭的和谐。

同时,妇女还要具备相应的德行美德,以维护个人和家族的声誉。

四、婚姻之变尽管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对于妇女来说存在一定的束缚和不平等,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变迁,婚姻制度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例如,近代以来,女性的地位逐渐提高,女性开始追求自主选择婚姻对象和理性婚姻。

同时,许多婚姻法律法规也逐渐完善,保护了妇女和婚姻的合法权益。

总结: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社会制度,包括婚姻的起源、婚姻的形式、婚姻的三从四德等方面。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婚姻观念和家庭观念一直都非常重要,因此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古代婚姻家庭法律的历史演变、法律内容和对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浅析。

一、历史演变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商周时期。

当时,婚姻家庭关系主要是由《礼记》和《周礼》等经典文献所规范的。

在战国时期,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开始盛行,家庭伦理观念进一步得到确立。

秦汉时期,封建思想逐渐成型,家族制度得到强化,同时各种家庭法律制度也开始逐渐完善。

隋唐时期,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开始具有了一定的法律形态,比如《开元礼》规定了婚姻家庭的结构、礼仪和仪式等。

宋元明清时期,婚姻家庭法律制度逐渐趋于系统化,尤其是婚姻法的出现,为家庭法律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二、法律内容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婚姻登记、婚姻结构、夫妻关系、离婚制度等方面。

在婚姻登记方面,古代法律规定了婚姻登记的程序和条件。

在婚姻结构方面,古代法律规定了婚姻的构成要件,包括男女双方的年龄、健康等条件。

在夫妻关系方面,古代法律规定了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包括男女双方在婚姻中的地位和责任等。

在离婚制度方面,古代法律也对离婚的条件和程序做出了详细规定。

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内容不仅包括了婚姻关系的权利和义务,还包括了对子女、家庭财产以及家庭纠纷等方面的规定。

三、对社会的影响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基础,如父权制、家族制度等。

古代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为社会稳定和家庭和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家庭关系得到了相对稳定和和谐。

古代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也为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保障。

古代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念,使得家庭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浅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制度

浅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制度

浅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制度在中国古代,男女之间结为夫妻并不像我们现代社会这样,讲求自由恋爱就可以。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明显存在着阶级性。

因此,也是一种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本文就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一些关键问题。

希望感兴趣的人可以了解了解。

1、结婚年龄在中国古代结婚年龄并没有明显的限制,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十七八岁。

当然也有帝王之家十一二岁就让皇帝取妻子的情况出现。

从结婚年龄的偏小,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古代封建社会人们还是普遍把结婚看做是一张传宗接代的方式,是缺少爱情因素的。

2、一夫多妻“一夫多妻”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制度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这种制度彻底的暴露了封建社会就是男权社会,女性在社会中是没有任何权利可言的。

在封建社会,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乡绅地主无不一夫多妻。

普通百姓家稍微有点能力的也要娶多个老婆。

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结婚绝对不是两个人自由恋爱就可以的。

一定要有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

只要父母不同意,那么婚姻就无从谈起。

另外,结婚还需明媒正娶,没有媒人做媒的婚姻也是不合法的。

这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正是封建社会家长制度的具体体现。

4、门当户对古代结婚讲究的是门当户对,绝对不可能出现贫家女嫁入豪门贵族的事情出现。

也绝对不可能有豪门贵族的千金小姐嫁给寒门子弟的的事情出现。

这种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对中国现代的男女婚姻还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5、同姓不婚同姓不婚是避免近亲结婚的重要手段,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里少有的积极正面的特点之一吧。

我们现代社会虽然不再讲求同姓不婚,但是还是在结婚的时候会禁止近亲结婚的。

6、结婚的程序古代结婚的程序叫做“六礼”,也只有进行完了这六个步骤才能算得上合法夫妻。

具体来说,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浅谈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浅谈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浅谈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话题,它直接与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息息相关。

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一直被视为社会稳定和家族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本文将从婚姻的社会功能、婚礼习俗以及性别角色等方面,浅谈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首先,婚姻制度在古代社会起到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婚姻被认为是社会关系的基础,是家族的延续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在古代中国,通常是家长或媒人为其子女做婚姻安排,双方这样的婚姻并不是出于爱情,而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和社会地位。

因此,古代婚姻制度强调婚姻的经济和政治目的,追求家族间的利益和联姻通婚,以维护社会秩序。

其次,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也是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婚礼通常包括聘问、纳采、过堂、请期、亲迎、冠礼、娶亲、入洞房等流程。

这些仪式在当时被视为非常重要的社会仪式,具有象征意义。

通常,婚礼上的各种仪式和习俗旨在显示家族的荣耀和社会地位,并为新婚夫妇带来祝福和祝愿。

第三,性别角色在古代婚姻制度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通常拥有更多的权力和特权。

比如,男性有权力决定婚姻对象,而女性往往没有这样的决定权,她们的婚姻安排通常是由家长或媒人来安排的。

此外,男性在婚姻中通常享有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女性则在家庭生活中承担更多的家务和孩子抚养的责任。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制度体系,与当时的社会风俗、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密不可分。

它既体现了家族和社会的利益,又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和道德规范。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如婚姻自主、平等、爱情至上等观念的兴起,使得现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与古代相比已有了较大的转变。

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概述

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概述

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概述首先,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具有强烈的血缘意识和封建礼教观念。

在封建社会中,世族之间的婚姻关系不仅是家庭利益的考虑,更是涉及到两个家族、两个势力的关系。

因此,婚姻往往被看作是朝廷政策的一部分,君主会通过政治联姻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贵族们通常掌握着统治权利,他们通过亲戚间的婚姻来维护家族利益,同时也会利用这种关系来建立和拓展他们的权势。

其次,古代中国的婚姻往往遵循严格的礼仪程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婚姻也不例外,整个婚礼流程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步骤。

婚礼通常从纳彩开始,即男方向女方或女方家族送上彩礼作为表示。

接着是过堂、过门、启发和拜堂等环节,最后是合卺和拜天地。

整个婚礼充斥着许多细致入微的礼仪,旨在彰显双方家族的地位和尊严。

同时,婚礼中还有着许多象征意义的习俗,如喜酒、喜糖、送嫁妆等,这些都是希望新婚夫妇能够幸福美满。

另外,婚姻在古代中国的家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对于中国古代的男性来说,继承家族血脉,传承家族产业是他们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之一、因此,在选择伴侣时,贵族们往往更加重视对方的家庭和社会地位,而不仅仅是个人的美貌或个性。

有时候,父母甚至可以代替子女做出婚姻决策,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对方的家世、品德等,并交换相关信息,以确保该联姻符合双方的利益和追求。

此外,在婚姻制度中女性常常承担着较弱的地位。

古代中国的社会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女性的地位通常被限制在家庭和家族之内。

女性常常被看做是子孙后代的重要媒介,她们负责传宗接代。

而对于女性本身来说,除了尽忠职守,孝顺丈夫和家族外,她们的社会角色也相对较小。

总体而言,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封建礼教和家族观念的影响,个人的意愿和选择受到了局限。

婚姻往往不仅仅是一段个人感情的维系,更是多方利益的论衡。

不过,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婚姻制度不仅带来了种种的阻碍,也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传承和进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包办婚姻:古代中国的婚姻多数是由父母或亲族代理安排的,候选人的家庭出资提供嫁妆和彩礼。

2. 继承制度:男性继承制度占主导地位,男子继承父亲的家族名籍和家产。

女子通常只能依附于丈夫的家族。

3. 门当户对:古代婚姻非常注重家族地位和经济状况的匹配。

通常要求男女双方的家庭背景相当,社会地位相仿,以确保新婚夫妇之间的平衡。

4. 严格的礼节:在古代中国,婚礼程序非常繁琐,包括订婚、纳彩、过门、拜堂等环节。

整个过程严格按照礼仪进行,以确保婚姻的正式性和合法性。

5. 多妻制度:在古代中国,富有和有地位的男子通常可以娶多个妻子。

这种制度受到儒家思想的支持,认为男性的社会地位高于女性,且多妻制度有助于保证男性的后代。

6. 女性地位低下:古代中国是一个男权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女子在婚姻中通常被视为属于丈夫的财产,需要服从和依附于丈夫和夫家。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会有所变化,上述内容主要是对大致情况的概述。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探析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探析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探析首先,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鲜明地体现了尊重长辈的传统。

在封建社会中,婚姻往往是由父母或其他长辈主导的。

年轻人的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家族和社会的期望。

婚姻往往是为了家族利益而进行的,例如为了联姻巩固家族地位或扩大影响力。

因此,婚姻往往是一个社会集体利益的调节和追求个人幸福的权衡。

其次,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平等。

男性对于婚姻的选择权和支配权要远远大于女性。

封建礼教中,男尊女卑的观念使得女性在婚姻中处于从属地位,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属品。

女性往往没有权力选择自己的伴侣,而是由父母或其他长辈决定。

一旦结婚,女性往往失去了自主权和个人独立性,成为丈夫和婆家家庭的附属物。

然而,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也存在着一些对女性有利的方面。

婚前聘礼和婚后彩礼是被广泛实行的制度,让女方家庭从婚姻中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

此外,古代婚姻制度中还存在着一些可以保护女性权益的法律制度。

例如,古代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在婚姻中享有平等权利,丈夫如果对妻子实施家庭暴力,婚姻可以解除。

这些法规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权益的一定关注和保护。

此外,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还有一些形式上的习俗和仪式。

例如,婚姻的过程通常包括聘礼、婚礼和婚后的过门仪式等。

这些仪式不仅具有象征意义,更是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地位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

婚礼仪式也是家族面子和社交关系的一种体现,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体系,既体现了封建礼教的不平等和压迫,也存在着一些对女性有利的方面。

这些婚姻制度和习俗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个体和家族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演变,中国的婚姻制度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逐渐趋向平等和民主。

古代中国的家庭与婚姻制度

古代中国的家庭与婚姻制度

古代中国的家庭与婚姻制度在古代中国,家庭与婚姻制度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家庭与婚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迁,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家族观念以及婚姻仪式等方面,深入探讨古代中国的家庭与婚姻制度。

一、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

在古代中国,婚姻主要由父母以及社会关系决定,很少考虑个人的意愿。

婚姻被视为一种家族之间的联姻方式,旨在维系家族的荣誉和地位。

1. 男女角色分工明确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中,男女角色分工明确。

男性在家庭中承担着经济和家族责任的重任,而女性则主要负责照顾家庭和生育子女。

男性被要求持家有道,能够养家糊口,并为家族争取更多的资源和社会地位。

女性则被要求贤良淑德,以侍奉丈夫和养育子女为己任。

2. 门当户对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中,门当户对被认为是婚姻成功的基本前提。

这意味着双方的社会地位、财富状况和家族声誉要相当,才能缔结良好的婚姻关系。

门当户对的婚姻,不仅能够增进家族间的联姻关系,还能够确保婚姻的稳定性和和谐。

3. 父母包办婚姻在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中,父母在子女的婚姻选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会根据家族利益和社会关系,为子女安排婚姻。

子女往往不得干涉婚姻的选择,而只能顺从父母的决定。

二、家族观念对家庭与婚姻制度的影响在古代中国,家族观念对家庭与婚姻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族观念强调家族的荣誉和利益至上,婚姻被视为一种家族间的联姻方式。

1. 家族地位的传承古代中国家族观念中,重视家族地位的传承。

通过门当户对和联姻等方式,家族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良好的婚姻关系有助于加强家族间的亲密关系,维系家族的荣誉和利益。

2. 尊重长辈的权威家族观念中,尊重长辈的权威是至关重要的。

长辈在家庭中具有最高的决策权,他们扮演着家族中的重要角色。

婚姻的选择往往在长辈的决策下进行,个人意愿相对较少被考虑。

三、古代中国的婚姻仪式古代中国的婚姻仪式也是家庭与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

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

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引言: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系统,涉及到家庭、社会、经济等方面。

本文将从婚姻的基本概念、婚姻的形式、婚姻的仪式以及婚姻的意义等不同方面来介绍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

一、婚姻的基本概念在古代中国,婚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男女之间建立起的一种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关系。

婚姻是一种家庭组织形式的基础,旨在确保家族延续与社会秩序的维护。

婚姻的核心概念是男女之间的联姻。

二、婚姻的形式古代中国的婚姻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包办婚姻、自由婚姻以及媒妁之言的婚姻。

包办婚姻是指由父母或其他长辈为子女选择合适的对象,双方并未事先相识;自由婚姻则是指两个相爱的人经过相互了解和协商自行决定结婚;媒妁之言则是指通过媒人来撮合男女双方。

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地区对婚姻形式有所偏好和差异。

三、婚姻的仪式古代中国的婚姻仪式讲究繁琐而庄重,注重礼制和家族面子。

在大多数地区,婚姻的仪式通常包括聘礼、纳彩、过门和举办婚礼等环节。

聘礼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赠送礼品,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和礼貌;纳彩则是女方家庭举行的仪式,男方家庭需要派代表前去,并将礼物和彩礼赠予女方;过门是新娘正式进入新家,由于新娘离开亲生家庭,过门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婚礼则是举行婚宴和庆祝活动。

四、婚姻的意义古代中国的婚姻被赋予了许多意义,既有个人层面的意义,也有社会层面的意义。

在个人层面上,婚姻是男女情感交流和需求满足的一种方式,也是子孙承继和繁衍的基础;在社会层面上,婚姻是家族的延续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和地位。

结论: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在制度设计和实施上非常严谨,涉及到家族、社会、经济等方面。

婚姻的基本概念、形式、仪式和意义都给古代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现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内容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的先决和条件。

在古代中国,婚姻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被纳入礼的范畴,婚礼是中国文化的有形部分。

《礼记》中说:礼是“始诸饮食”,“本于婚”。

“饮食”包括物质的生产和分配的方式,“婚”是人本身的生产,包括男女交往方式和婚姻的方式。

婚姻沟通着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折射出社会的风尚和礼仪。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层论述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和解除条件。

首先,概述婚姻制度的形成。

其次,从中国古代的“一夫多妻多妾”制入手,依据史料,分层论述说明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形成条件和主要环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

再次,引经据典,分析说明古代婚姻制度的解除的条件。

本文试图诠释古老婚姻制度,寻找历史痕迹,纵观时代发展,维护婚姻道德风尚。

【关键词】古代婚姻制度,封建礼法,封建制度,婚姻条件。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宗法制度下的包办和买卖婚姻,婚姻是男女双方家族的事情,婚姻的成立和解除由家长决定。

在这种男子为中心的宗亲制度下,夫妻的关系是极不平等的,夫权至上,“夫者倡,妇者随”,女性附属于男性,没有独立的人格;婚姻和家庭是家族伦常关系的载体,所以在其中充满的伦理和道德的约束,而这造就了相对稳定的婚姻关系,女子要从一而终的要求培养了爱情的专一和忠诚的传统,家长制的控制使两性关系归于单纯,扼制了婚姻道德的沦丧。

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其实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夫为妻纲,妇女的一切只能服从和依赖其丈夫,从一而终。

一个男人一般有一个正妻,却有多个妾,同时男人娶几个女人都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其基本特征,父母有很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

正因为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不但没有带给中国古代男女感情生活的幸福,而成了束缚中国古代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沉重枷锁。

二、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主要形式为维护封建宗法和家族统治,形式上实行一夫一妻制,但这只是对女子的约束,男子尤其是贵族官僚实际上是可以合法纳妾的,事实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的特征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的特征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的特征婚姻家庭制度是指被一定社会所公认并被人民普遍遵循的婚姻家庭关系的规范统体系。

婚姻家庭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制度的共性。

也是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有机结合。

中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起源较早,逐步发展细致完善,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与文化特性,并且深刻影响现代婚姻观念和制度。

本文意在通过对古代各时期婚姻法律制度的简要分析,总结出以下中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的特征:一、引“礼”入制、恪守礼法原始社会早期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前婚姻时代,那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结成规模不大的群体共同劳动,共同生活。

在群体内部,男女成员在两性方面是没有任何限制的。

原始部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人与人完全处于自然状态,缺乏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及血亲婚配禁忌,部落内部男女间杂交群居。

古代文献的记载亦与此相印证,如《列子·汤问》中描述:“男女杂游,不媒不聘。

”我国苗、瑶、景颇等民族关于起源的传说,均为兄妹成婚,繁衍后代。

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早期人类社会以族内通婚,血亲婚配为主。

进入母系社会,我国的婚姻形式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外婚。

《商君书·开塞》中记载的“天地开而民生之,当此之时,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进入父系社会后历经夏商,到西周时期就发展成为一套以严格礼法为依据的婚姻制度。

西周是礼制社会,婚姻制度以礼的规范为指导,以宗法伦理道德精神为宗旨,无论婚姻关系的成立还是解除都必须符合礼的规范要求。

汉代由于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被统治者采纳,婚姻制度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为礼,体现在婚姻制度上也十分重视礼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规定婚姻缔结须严格依礼法而行,《晋律》规定:“崇嫁娶之要,以下聘为正,不理私约。

”北魏政权甚至规定“男女不以礼交皆死”。

《大明律·户律》中规定,男女双方要订立婚书,订立后如反悔,笞五十板。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指男女婚姻须由父母做主,并经媒人介绍。

中国历代婚姻制度

中国历代婚姻制度

中国历代婚姻制度
中国历代婚姻制度自古以来经历了许多变迁和演变,以下简要介
绍了中国历代的婚姻制度:
1. 夏商周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以父权制为基础,家族的利益
至上,婚姻多由父母或长辈安排。

婚姻制度强调血亲关系和家族的延续。

2.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国家的分裂,个人自由意识
逐渐兴起,土地私有和家族势力衰退,个人选择婚姻的权利逐渐增加。

3.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新婚姻制度,婚姻以男
尊女卑为原则,禁止私娶私妻的行为,实行婚姻制度的法律化。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婚姻制
度逐渐趋向于平等和尊重个人意愿。

婚姻多由男女自由选择和订约而成。

5. 唐宋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重视家族和门第,礼教约束
严厉,一夫一妻制开始确立。

婚姻多由父母或长辈安排,夫妻关系以
男性为中心。

6. 明清时期:在封建社会的制约下,家族的利益至上,家族成
员的婚姻多由长辈或媒妁安排,女性地位相对较低。

婚姻制度依然保
持着封建特色。

7.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婚姻制度开始向西方的
婚姻制度靠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封建婚姻制度逐渐改革,婚姻法的颁布实施,强调男女平等、自由恋爱、自由婚姻、保护妇女
权益等原则。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的婚姻制度在受到家族和封建思想的影响下,有时强调血亲关系和家族延续的父权制思想,有时又受到佛教和道家
等思想的影响,倡导个人自由意识和人性平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
会的变迁,中国的婚姻制度逐渐走向了现代化,重视个人意愿、男女
平等和法律保护妇女权益。

中国古代的婚姻与家庭制度

中国古代的婚姻与家庭制度

中国古代的婚姻与家庭制度中国古代的婚姻与家庭制度深植于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之中,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的婚姻习俗、婚姻方式、家庭结构以及婚姻对女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读者了解古代中国的婚姻与家庭制度。

一、婚姻习俗中国古代婚姻习俗博大精深,代代相传。

婚前,双方家庭会进行“过门礼”以表示双方进入婚姻的准备。

婚礼当天,新娘要穿上红色嫁衣,蒙上红盖头,与新郎完成交杯酒、对拜等仪式。

婚后,新娘被迎入新家,丈夫的家人会向新娘赠送礼物,并向她表示欢迎。

二、婚姻方式古代中国的婚姻方式主要有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两种形式。

包办婚姻是父母代为筹办婚事,经过相亲、卜算等程序最终决定婚姻的结果。

自由婚姻则是由男女双方自行选择彼此的伴侣,往往是因为彼此有较深的感情或其他各种因素。

三、家庭结构在古代中国,家庭结构主要以核心家庭为基础。

核心家庭由夫、妻和子女组成。

男性在家庭中扮演着主要的经济和社会角色,女性则负责照顾家庭事务和子女教育。

四、婚姻对女性的影响婚姻在古代中国对女性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方面,女性在婚姻中要服从丈夫和婆家的安排,履行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另一方面,女性的社会地位受到限制,尤其是贵族阶层中的女性更加受到束缚。

然而,婚姻对女性的影响也因时代和地域而有所不同。

在一些地区和时期,女性在婚姻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甚至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例如,南方的一些地方,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经济角色,她们可以作为家族的中心来传承家业。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的婚姻与家庭制度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从婚姻习俗、婚姻方式到家庭结构和婚姻对女性的影响,这些方面的内容都反映出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制度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源远流长,自古至今,婚姻家庭一直是社会基本单元之一,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也一直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这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婚姻家庭观念和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发展历程、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古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发展历程古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阶段。

最早的阶段是原始社会时期,这个时期的婚姻家庭制度主要是以部落联姻为主,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婚姻家庭关系较为松散。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农耕社会,各种家族制度开始逐渐形成,婚姻家庭制度也日益趋于规范化,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封建社会初期。

随着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婚姻家庭制度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产生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封建社会中期。

最后一个阶段是封建社会晚期,这个时期的婚姻家庭制度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但总体上依然延续了旧有的制度。

二、古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内容古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婚姻自由、配偶选择、婚姻登记、夫妻权利义务、离婚制度等方面的规定。

婚姻自由是古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存在着包办婚姻和父母之命的现象,但总体上还是尊重了个人的婚姻自由。

配偶选择是古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另一重要内容,根据封建社会的等级分明和家族观念,婚姻的选择往往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如门当户对、婚姻介绍等,但也存在着一些例外情况,比如文人墨客的文学爱情故事。

婚姻登记是古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形式上可能不如现代婚姻登记那样严格,但在古代社会中也存在着形式更加简单的婚姻登记制度。

夫妻权利义务和离婚制度也是古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内容之一,妇女地位的低下和封建家长权威的压制使得婚姻家庭制度中存在一些不公平和不合理的规定,离婚则是古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中的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

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制度

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制度

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制度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不断的演变。

从始于旧石器时代,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共和社会等各个历史阶段,直到今天,都留下了鲜明的文化印记。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

一、婚姻制度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往往与宗法制度和性别观念有关。

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男女双方最终达成婚姻所必须经过族长或家长的调停,并且家族之间婚姻也是核心。

此外,性别观念在古代中国也相当重要,以男尊女卑的思想为主。

在相亲、婚姻环节中,性别对立是不可避免的。

在汉代以前,女子在嫁娶时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尤其是贵族阶层,女子的地位更是十分低下。

然而,到了唐代,随着女性地位的逐渐提升,婚姻制度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唐代男女平婚,女性可以选择自己的伴侣,并且离婚制度逐渐得到了完善。

明清时期,相亲是中国婚姻习俗中最重要的一环。

相亲的目的是为了将两个家庭连在一起,让男女双方有机会认识彼此,并最终达成婚姻。

此外,婚姻形式也日益丰富,除了正常的男女婚姻,还有一些特别的形式,例如旁门左道的“委生”,以及富家子弟和妓女之间的“购春”等。

二、家庭制度古代中国的家庭制度也是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

在古代,家族和家庭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一般的家族包括祖、宗、族等等,而家庭则是社会组织中最基本的单位。

在家庭里,父亲是权威的代表,母亲则往往起着传递家族文化的作用。

在家庭中,男女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

男性往往被视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和事业代表,而女性仅仅是家庭中的一部分,对于家庭经济和社会影响力贡献往往不能与男性相提并论。

不过,在明清时期,妇女地位逐渐提高,开始涌现出一批有才华的女性,例如李清照、柳如是等等。

这一时期,女性的教育逐渐得到普及,并且一些女性也开始出现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

三、夫妻关系在古代中国,夫妻关系往往被视为一种主仆关系,丈夫往往被视为家庭的主人,而妻子则是夫人。

妻子在婚姻和家庭中往往扮演着屈从、服从、忍让和自我牺牲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内容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的先决和条件。

在古代中国,婚姻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被纳入礼的范畴,婚礼是中国文化的有形部分。

《礼记》中说:礼是“始诸饮食”,“本于婚”。

“饮食”包括物质的生产和分配的方式,“婚”是人本身的生产,包括男女交往方式和婚姻的方式。

婚姻沟通着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折射出社会的风尚和礼仪。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层论述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和解除条件。

首先,概述婚姻制度的形成。

其次,从中国古代的“一夫多妻多妾”制入手,依据史料,分层论述说明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形成条件和主要环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

再次,引经据典,分析说明古代婚姻制度的解除的条件。

本文试图诠释古老婚姻制度,寻找历史痕迹,纵观时代发展,维护婚姻道德风尚。

【关键词】古代婚姻制度,封建礼法,封建制度,婚姻条件。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宗法制度下的包办和买卖婚姻,婚姻是男女双方家族的事情,婚姻的成立和解除由家长决定。

在这种男子为中心的宗亲制度下,夫妻的关系是极不平等的,夫权至上,“夫者倡,妇者随”,女性附属于男性,没有独立的人格;婚姻和家庭是家族伦常关系的载体,所以在其中充满的伦理和道德的约束,而这造就了相对稳定的婚姻关系,女子要从一而终的要求培养了爱情的专一和忠诚的传统,家长制的控制使两性关系归于单纯,扼制了婚姻道德的沦丧。

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其实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夫为妻纲,妇女的一切只能服从和依赖其丈夫,从一而终。

一个男人一般有一个正妻,却有多个妾,同时男人娶几个女人都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其基本特征,父母有很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

正因为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不但没有带给中国古代男女感情生活的幸福,而成了束缚中国古代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沉重枷锁。

二、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主要形式为维护封建宗法和家族统治,形式上实行一夫一妻制,但这只是对女子的约束,男子尤其是贵族官僚实际上是可以合法纳妾的,事实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在《礼记•曲礼》中给妻妾定了名号,“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平民才真正实行一夫一妻制。

《论语•宪问》载“别无媵妾,唯有夫妇相匹而已”,即所谓匹夫匹妇。

贵族内部还盛行媵嫁制度,《仪礼•士婚礼》解释道:“媵,送也,谓女从者也。

”可见媵就是诸侯女儿出嫁时随嫁的人。

媵嫁制度规定,诸侯女出嫁要由她的妹妹(娣) 、侄女(姪)随嫁,此外还有两个与女方同姓的诸侯国各送三女随嫁,这就是所谓“天子、诸侯,一娶九女”。

到战国时期,这种陪嫁制度虽逐渐废止,但陪送侍女、丫鬟的现象却一直都存在。

《礼记•昏义》上明确指出婚姻的目的是“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

有着“兴家族,广后嗣”的幌子,从皇帝开始,贵族官僚妻妾成群都是明正言顺的,如汉代丞相张苍的“妻妾以百数”,(《史记•张丞相列传》)甚至造成“内多怨女,外多旷夫”(《汉书•贡禹传》)的社会现象。

一夫一妻多妾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为这利于家庭和国家的稳定。

在宗法等级制度要求下,妻为嫡,媵为庶,嫡为家族的正宗。

如汉律“乱妻妾位”构成犯罪。

孔乡侯傅晏“乱妻妾位”(《汉书•恩泽表侯》)被免爵。

唐律禁止“有妻更娶”和“以妾为妻”。

而严明的嫡庶之分也为“嫡长子继承制度”奠定了基础。

正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正妻所生的长子是王位和爵位的当然继承人,不论他是否贤德。

这种继承制度使得继承人唯一而且明确,能够尽量避免权位之争,减少发生统治阶级内讧的机会。

所以实行一夫一妻多妾的制度不但有利于家族的政治身份继承和财产的继承,而且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和权力顺利移交,对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都有重要作用。

秦代是个例外。

秦代的法制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受儒家思想影响少,婚姻制度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特殊内容,比如实行一夫一妻制。

《法经•杂法》规定,“夫有一妻二妾,其刑聝(割耳) 。

夫有二妻则诛。

妻有外夫则宫。

”对于不符合一夫一妻制的行为均给严厉的处罚。

秦律继承了法经的内容,它要求男女相互忠诚,即妻子忠诚的顺从丈夫,同时要求丈夫要忠于妻子,对女性的保护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这是一种重大进步。

但秦代历史短暂,随后的封建王朝均以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强调礼教之下的夫为妻纲,要求女子三从四德,通过政权、族权和夫权的压制,使女性成为安分守纪、逆来顺受的庞大群体,以理顺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所以一夫一妻多妾制后代皆奉行不替。

任何事情都是利弊相间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古代主要是为了传承香火和传宗接代,而不是男女双方的感情结合。

按照宗法制度的要求,嫡妻只能有一个,嫡妻所生,是为“嫡系”,其他妾所出,是为“庶出”。

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在同一个家庭中嫡妻及其子女,与妾媵及所生子女,就有着明显地位的差距。

一方面,这种制度使得一大部分妇女在男权主义社会里没有地位和权力。

妾是中国传统宗法制度下的畸形产物,她们担当的角色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在封建社会是很没有地位的。

同时,大部分女子是由于生活所迫和外界施压才从妾的,并非自愿。

另一方面,为了维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阶级统治,封建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推行从上至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庶出”虽和“嫡系”同父异母,但他们在家族中的地位却是天壤之别,这只是因为他们的母亲的不同。

无论是财产的分配还是官爵的继承都轮不到庶出,他们一出生就带上了低人一等的不公的命运烙印。

所以,封建制度等级的森严,未尝不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的毒害。

三、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形成条件1、父母之命主婚人是婚姻的成立的必要要件,由当事人的尊亲属(主要包括祖父母,父母及伯叔父母,姑母,兄姐,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等期亲尊长)主婚。

婚姻目的即是在两个家庭间建立亲属关系,因而婚姻的缔结必须由家长决定、主持和操办,子女作为婚姻当事人完全丧失婚姻自主权。

周礼规定“男不亲求,女不亲许”,一般是男方主动请媒人提亲。

媒人是双方家长意志的代理人,既为男女双方的婚事奔走,也在双方出现纠纷时从中调停,左右周旋。

《礼记•曲礼》上说“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说明媒人在婚姻缔结中的地位非同小可,它反映了中国农业社会人与人,特别是男女之间相互隔绝的一种文化背景。

孟子也指出:“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空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不奉父母之命,没有媒证的婚姻,社会是不承认的,该女子的地位只能比同于媵妾。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关系成立的前提条件,反映了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

但是,这一制度在无形之中扼杀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宣泄。

中国传统婚姻的目的是以生育为第一位,以经济为第二位,而男女感情置于末位,其最终目的是传宗接代,生儿育女。

在宗法制下,婚姻大事必须父母主持,再加媒人撮合,才算循礼、合法,才能被宗族和社会所承认。

“父母之命”封建包办婚姻是古代婚姻的基本特征之一,尊亲长掌握卑幼的主婚权是法律明文规定。

男女恋爱婚姻,本是青年男女追求自身终身幸福的权利。

但这一主动权却握在了父母的手中,儿女没有主动权,只能在被动地去接受。

男女双方的结合都是靠父母和媒人的撮合,而男女双方没有接触和了解,就结合在了一起,这种不带感情的婚姻对男女之间和家庭生活的和谐是非常不利的,最终酿造了太多的悲剧。

同时,这种“以父母之命”的婚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包办婚姻、买卖姻、交换婚姻、赘婿婚姻、童养媳婚姻的盛行,且长久不衰。

2、门当户对中国古代婚姻的标准是“门当户对”。

西周时禁止贵族跟平民通婚,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度”,门第等级森严,士族与庶族之间禁止通婚,南朝士族王源嫁女庶族富阳满氏,被弹劾为“惟利是求”,并拟“禁锢终身”。

士族制度在隋唐时逐渐消失,“门当户对”逐渐成为古代婚姻的重要习俗。

从封建社会早期的“门当户对”制度演变而来了“良贱不婚”。

“良贱不婚”是指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某类人的身份或是职业会受到歧视,户籍上被编为“贱籍”,比如娼女、奴婢等,身家清白的良人是不能与“贱籍”人通婚的,否则会受到刑事处罚。

古代婚姻制度中的“门当户对”、“良贱不婚”都是指“娶妻”,而非指“纳妾”。

纵然是“秦淮八艳”的董小宛貌美如仙,也只能做妾。

古代婚姻制度承认妻的地位,必须经过“六礼”的程序娶进门的才为妻,所以叫做“娶妻”。

纳妾的形式等同于买卖交易。

在家庭中,只有妻子与丈夫有相对平等的权利。

如丈夫先亡,妻子便要守节。

妻子早亡,丈夫在精神上守节。

丧妻之后,男子再娶妻,称作“继室”或“续弦”。

第一任妻子称作“原配”。

墓穴之中的棺木,祠堂之中的牌位,正位只能是丈夫和原配妻子,继室只能居于偏位。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门当户对”的传统,还是结婚的程序的进行,都有明显的等级之分,这样就很大一部分约束了男女双方的自由结合,同时也让社会停滞不前。

四、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解除条件同婚姻的缔结必须要遵守“父母之命”一样,婚姻解除的决定权也完全操纵在男方家长方面。

据史籍记载,西周婚姻的解除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被称为“七出三不去”。

所谓“七出”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者,丈夫或公婆即可休弃之。

《仪礼.丧服》中载“七出”:“无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

”但是,已婚妇女在三种情况下,可以不被夫家休弃,即所“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三不去”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任意去妻作了限制,但更主要的目的是出于维护宗法伦理的需要。

“七出三不去”制度是宗法制度下父权和夫权专制的典型反映。

作为西周时期婚姻制度的重要内容,其影响也极为深远。

汉唐乃至明清,各朝法律中关于解除婚姻的条件和限制的相关规定,大体上都没有超出“七出三不去”的范围。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妇女在婚姻中是没有自主权、没有追求婚姻自由的权利,只能顺从这种婚姻制度的摆布。

而且所谓的“七出”条件也是很容易满足的,这样就给了男方抛弃女方开了方便之门。

而在唐朝,还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即为唐律,妻妾“背夫擅行,有还他志”,处徒二年;“因擅去而即改嫁者,徒三年”。

所以从中可以看出封建妇女在古代婚姻中是被动者,受害者。

结束语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在封建社会里,这一制度不但没有给男女双方带来结婚的幸福,而是成了剥夺他们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格独立的枷锁。

这种婚姻制度依托于封建道德伦理和礼法,附属于封建体制,所以到清末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随着男女思想的解放和封建体制的倒塌,很多中国青年男女从中解脱出来,特别是中国妇女,在男女平等的时代背景之下,她们有了追求婚姻自由的权利。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婚姻家庭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虽然它已远去,但我们仍能从这一制度中窥探古代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