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治疗心衰经验总结
邓铁涛心脾相关论治疗心悸临床经验总结(一)
邓铁涛心脾相关论治疗心悸临床经验总结(一)作者:刘泽银,邹旭,罗英,邓铁涛【关键词】心脾相关论;心悸;邓铁涛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
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搏动频率或节律发生异常,均可导致心悸。
邓铁涛教授运用心脾相关理论指导本病辨证论治,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良好疗效。
笔者现就此简要介绍如下。
1 关于心脾相关论脾胃与心的密切关系,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经脉关系。
《灵枢·经脉》云:“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胃居于中焦,心脏居于上焦,从形体上看,以膈为界,互不相连,但二者之间以脾胃之支脉、大络、经筋紧密联系,经气互通,相互影响。
②五行关系。
脾胃属土,心属火,心之于脾胃乃母子关系,联系密切;若子病及母或子盗母气,均可因脾胃之失调而波及心脏。
③气化关系。
《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脾胃主受纳、运化水谷,乃多气多血之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脏血脉气血之盈亏,实由脾之盛衰来决定。
邓老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五脏相关学说”,有助于较直观和全面地阐述、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其中“心脾相关”是“五脏相关学说”的一个子系统。
邓老认为,在心与它脏的相互关系中,心脾的联系在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治疗调节上最为重要。
2 从心脾相关论认识心悸病机历代医家对心悸的病机已有不少论述。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提出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证治准绳·惊悸恐》认为“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虚也,二者饮也”;《景岳全书·怔忡惊恐》强调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邓老在继承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从心脾相关立论,认为心悸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正虚(心气虚和心阴虚)是本病的内因,痰与瘀是本病继发因素。
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构成了心悸病机的4个主要环节。
邓老曾对数百例心悸患者做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病例都有心悸、气短、胸闷、善太息、精神差、舌质胖嫩、舌边见齿印、脉弱或虚大等气虚证候;或同时兼有舌苔浊腻、脉滑或弦及肢体困倦、胸翳痛或有压迫感等痰浊外候。
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治疗心衰经验总结
广东省中医院 吴焕林 邹旭
2021/8/18
1
内容
一、邓老诊治心衰经验 二、心衰证候规律研究 三、暖心方治疗心衰的临床研究
2
一、邓老诊治心衰经验
• 1.阴阳分治,阴阳互根; • 2. 补气重于温阳; • 3.五脏相关辨治 • 4.验方及加减
3
1.阴阳分治,阴阳互根
11
• 温阳可用桂枝、附片。对于心阴虚患者,也宜在 益气温阳的基础上,加用滋阴养血之品。这一点 从养心方即可看出,方中用人参、茯苓、法夏三 药益气祛痰通阳,而仅仅用麦冬一味滋心阴,退 虚热。若虚热已退,气虚突出之时,仍当以益气 扶阳为主。
12
• 心衰日久,穷必及肾。症见阳虚水泛,心肾两虚之证, 治疗必须心肾同治,予真武汤。 • 亡阳欲脱,救急用参附汤或四逆汤加人参。 • 若心肾阴虚 ,则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对 于阴虚阳亢者,则在益气养阴的基础
16
• 2.对广东省中医院217例心衰急性加重期病人进行 证候调查。
• 采用临床病例直接观察法采集心衰中医证候类型 与四诊信息,经多元统计分析,探讨心衰发生发 展全过程中涉及的辨证、辨病因素。
17
• 结果显示心衰的病性证候要素实证以痰证、瘀证 为主,虚证气虚、阳虚、阴虚为主。
• 气虚痰瘀证型,多与心脾肺相关;
两组再次住院情况比较
70.0%
60.0% 50.0% 40.0%
54.90%
42.50%
30.0%
23.90%
20.0%
22.50%
10.0% 0.0% 再次住院例率
心衰急性发作
5.50% 0 急性心肌梗塞
1.40% 1.40% 心绞痛
中医调理心衰、保养心脏的特色和小妙招
中医调理心衰、保养心脏的特色和小妙招很多人认为心衰是心脏病的终末期状态,其实慢性心衰往往是在不经意间慢慢发展的,心脏的状态不能只根据检查指标来判断,很多常见的症状都是提示心脏有待保养,特别是基础病有冠心病、心肌缺血、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患者,平时如果容易乏力疲惫、心慌气短、咳嗽白痰、不耐劳作、怕冷、手脚冰凉、下肢浮肿等。
这种情况就应该及时调理体质状态,只用一些基础降压降糖药是不够的。
中医认为心脏为君主之官,如一身之太阳,在冬季更需要温阳保暖,除了衣服的保暖,也可以借助药草阳气的植入,阳气不够时,心脏难以温煦自身和四肢,体内水液代谢更缓慢,如同阴雨连绵,水湿内蕴,水气凌心,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
中医古籍对于心衰症状的描述最旱见于《黄帝内经》,相关方药在《伤寒论》中有四逆汤,回阳救急汤,真武汤,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回阳通脉等,救治心衰疗效卓著、历久不衰。
李东垣认为慢性心衰以元气不足、清阳不升为本,病位在心、脾、肾,而以中焦脾胃为枢纽。
故其治疗心衰应以益气升阳法为治本之法,创立补中益气汤等方剂从中焦治疗,“执中央运四傍”目的。
火神派郑钦安认为元阴元阳是人身立命之根本,但关键在于阳,阳为主,阴为从。
推崇辛热扶阳治心衰,擅用姜附等药。
民国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认为本病以心气心阳不足为多,或有心气心阴虚亏者。
其临床发作症状,则呈气逆血瘀、水气泛滥为要。
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以心阳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五脏相关,以心为本,他脏为标。
治疗上阴阳分治,以温补阳气为上。
据资料统计,近年治疗慢性心衰的中医分型,以心肾阳虚,血淤水停,阴寒内盛,痰湿阻络最为常见,因此益气温阳和活血利水之法确为治疗心衰的常用大法。
方剂首推真武汤。
真武汤由附子、生姜、白术、芍药、茯苓组成,原治少阴病肾阳虚衰,阳虚寒盛,水气不化之少阴阳虚水泛证,由于本方有温肾阳、利水气之功,适用于心衰心肾阳虚水泛证。
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加减,例如临证也常见气阴两虚(特别是经现代医学强心利尿之后低钾之时)当合生脉饮以益气养阴;如为心肾阳虚为主,则加桂枝或肉桂;水肿甚者或喘甚者加葶苈子、泽泻、生黄芪;腹胀者加大腹皮、香加皮、积实、陈皮;血瘀者重用丹参、红花;痰盛者加瓜萎、半夏。
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名老中医经验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赖旭峰 单赤军(深圳武警边防总医院 518029) 【关键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从脾论治 邓铁涛 经验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
邓铁涛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收效颇佳,介绍如次。
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邓铁涛教授认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位虽在心,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息息相关,肺、肝、脾、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于心,而发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故“五脏皆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非独心也”[1]。
然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故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演变中,脾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缘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降浊,发挥中焦枢机功能,枢机一开,则四脏气机通达,气血调和,真气内存,病去正安。
相反,脾之功能失司,则周身气血运行不畅,生化无源,必然会诱发和加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此乃“子盗母气”之理。
2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产物邓铁涛教授通过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认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产物繁多,变化多端。
但“痰”和“瘀”是其中最重要的病理因素。
且痰与瘀密切相关,互为因果,共同致病。
一方面痰浊内阻,血为之滞,停而为瘀。
另一方面瘀血阻脉,则津液不化,变生痰浊。
故邓老提出“痰多兼瘀”、“瘀多兼痰”。
五脏中心主血脉,心之气阴、气阳不足,则气血凝滞,血脉不通,而发为瘀;脾则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津液停而为痰,故谓“脾为生痰之源”。
由此可见,心脾功能失调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病理产物“痰”与“瘀”产生的重要因素。
3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根据五脏相关、痰瘀相关的学术思想,邓老认为,治脾胃可以安六腑,调四脏可以治一脏。
故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当标本兼治,以益气化浊行瘀为法。
邓老在临证中,常以温胆汤灵活加减。
根据广东地处岭南潮湿之地,易损脾胃正气的特点,邓老常在温胆汤中加用益气健脾之品,如:黄芪、党参、山药等,且以枳壳易枳实,以行气而不破气。
邓铁涛教授调脾护心法治疗心肌梗死经验
邓铁涛教授调脾护心法治疗心肌梗死经验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
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中医无心肌梗死这一病名,但在古代医籍中却有很多类似病证的记载。
《素问·藏气法时论》日:“心痛者,胸中痛,胁下痛,背肩胛问痛,两臂内痛。
”《灵枢·厥病》日:“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素问·痹论》日:“心痹者,脉不通。
”这些描述均与心肌梗死的症状相似。
当前西医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则是尽早开通梗死的血管,恢复冠状动脉血液供应,采取的方法有静脉溶栓、PTCA(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CABG(冠状动脉搭桥术)。
中医治疗重在辨证。
现将邓铁涛教授治疗此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邓教授认为本病与患者年龄、生活习惯、工作性质及素患夙疾有关,多发生在40岁以上人群,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明显增加。
心梗患者约80%有夙疾,而合并有高血压者最多,糖尿病和慢性支气管炎者次之。
邓教授认为岭南土卑地薄、气候潮湿,患者多因恣食膏粱厚昧、劳逸不当、忧思伤脾,使正气虚耗,或年老体衰,脏气亏虚,致脾胃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痰浊阻塞胸隔,胸阳不宣,则导致血脉凝聚不畅,血管阻塞。
此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80%以上是从事脑力劳动者。
由此可见,高龄体虚、嗜食肥甘烟酒、劳逸失度及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
2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邓教授认为本病当属本虚标实。
本虚是气、血、阴、阳亏虚,标实是血瘀、痰浊、寒凝、气滞,其中又以气虚痰瘀为主要病机。
其病变部位主要在心,属心脉痹阻不通之证。
因痰浊瘀阻于心之脉络,闭塞不通,血行不畅,心失所养而发。
由于长期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逸失调、肝肾亏虚等使心之气血阴阳不足及肝脾肾功能失调,致使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理产物阻于心脉。
邓铁涛老师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总结
1 赵天敏 . 5 略论最大 似然 法计量诊 断 在 中医辨 证鉴 别 渗
1 1 2( ) 9 9 ;3 3 :4 9
高血压病 常见证 候临 床流行病 观察 中医
( 收稿 日期 20 年 1 1 01 月 7日)
1 陈 国林等 . 6 通过肝 阳上亢证 的辨证探讨证的研究白法
18 ;3( ) 7 98 5 :6
本病的治疗上 , 邓老师强调以心脾相关理论作指导, 临床 上运用调 脾护 心 、 补气除痰 法 治疗 冠心病 , 取得
较好疗 效 , 邓 老 师经验总结 如 下 。 现将 病因病 机— 一 脾相关 、痰瘀 相 关
用 ,脾胃作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其功能的 失调 可对气 血运行 造成 直接 影响 。 心主血脉 ,血行脉 中,虽由心气推动,但究其 动力则在于宗气所 为。“ 荣气不能 自动 ,心藉宗气
19  ̄加 ( ) 9 99 8 :4
1 危北海 等 . 7 宏观 辨证 和微 观辨证 结合 的研究 中 西医
维普资讯
பைடு நூலகம்
20 年第 1 卷第 1 O2 7 期
中[医药学报 回
4 1
《 灵枢 ・ 邪客》篇 日: “ 五谷人 于胃也.其糟粕 、津
液 、宗 气分 为三 隧 ,故 宗气 积 于胸 中 ,出于 喉 咙 ,
18 ;( ) 5 91 4 :4
2 陈泽奇 等 . 阳上亢证 实验 计量诊断 探讨 .蚺南 中医 o 肝 j 2 陈振中等 . 心气 ”量 化的临床研究 1
19 ;5 ( ) 1 90 4 :2
北京 中医药 大学
中国医药学报
1 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研究组 《 0 中风病 诊断与疗效 评定标准》的临床 检验报 告 . 北京 中医药 大学学 报
运用邓铁涛益气除痰法治疗心脏早搏体会
运用邓铁涛益气除痰法治疗心脏早搏体会作者:魏延其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09期【摘要】邓铁涛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广东省中医院著名中医大家,在六十多年医疗、教学科研实践中,融古贯今,逐步形成了有独特特色的学术思想,在中医临床医疗、科研等诸多领域中都颇有建树,被誉为我国当代中医药界的一代宗师。
近年来研究邓老学术思想的很多,特别是邱仕君、邓中先等主编的《邓铁涛医案与研究》(1)等著作全面介绍了邓老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作为基层中医人员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体会收效很大。
【关键词】早搏;益气除痰;邓铁涛;体会【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9..02邱仕君等总结邓铁涛教授的学术思想时提出了邓老以五脏相关、气血痰瘀相关,因虚致损、尤重脾胃学术思想,我在临床运用中认真学习,反复体会,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并对益气除痰法治疗早搏有深层次的体会。
1 中西医对早搏的认识早搏,即西医之期前收缩,亦称过早搏动,是一种提早的异位心搏,是最常见的异位心律。
可频发或偶发,可以不规则或规则地在每一个或数个正常搏动后发生,如二联律、三联律。
期前收缩可发生于正常人,但心脏神经症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易发生。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及喝浓茶等均可引起发病,亦可无明显诱因。
冠心病、晚期二类瓣病变、心脏病、心肌炎、甲亢、心衰等常易发生,使用洋地黄、锑剂、奎尼丁、拟交感药物等也易引起。
2 在治疗方面中医没有早搏一词,把患者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或见参伍不调的一种病症,称为惊悸、怔忡。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正式以惊悸定病名。
又在《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灸甘草汤主之”。
此后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心藏脉论》提出因虚致悸的观点,“寒则虚,虚则惊,掣心悸”,宋代严用和《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认为乃“心虚胆怯之所致”。
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心功能衰竭
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心功能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危重症。
临床上,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和主要的死亡原因。
因此,心衰的防治一直是倍受重视的研究课题。
由于中医学注重整体功能的调理,纠正心衰所存在的阴阳失调,从根本上纠正心衰的病理生理基础,加之中药副作用少,适于长期使用,因而在心衰的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心衰属于中医学“怔忡”、“心痹”、“心水”、“喘证”、“水肿”、“气衰阳脱”等病证的范畴,临床上常有显著水肿、甚至各浆膜腔积液,用利尿剂效果不明显或无效,对洋地黄类药物耐受性差,极易出现中毒表现。
见证复杂,既有喘促,又有咳嗽、咯痰、水肿、纳呆,心、肺、脾、肾、肝五脏俱受累,虚实互见。
邓教授强调,以五脏相关学说指导心衰的辨治,认为应该首先辨明病位,详审病机,同时宜与西医的辨病结合起来,从而找出新的规律,以提高辨治的水平。
五脏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与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然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故在心養的病理演变中,脾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缘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降浊,为一身气机之枢纽,脾旺则四脏气机通达,气血调和,真气内充,病去正安。
相反,脾之功能失司,则周身气血运行不畅,生化无源,必然会诱发和加重心衰的发生。
此乃“子盗母气”之理也。
在心衰的发病中,“痰”和“瘀”是其中的重要病理因素,它们既为心脾肾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反过来成为影响脏腑功能的病理因子。
痰之与瘀,密切相关,一方面痰浊内阻,血为之滞,停而为瘀;另一方面瘀血阻脉,则津液不化,变生痰浊;再者,痰瘀易于互传。
故邓教授提出痰多兼瘀,瘀多兼痰。
因此,心衰的主要病机为心脾两虚,痰瘀相关。
五脏是一个整体,治脾胃可以安四脏,调四脏亦可以安脾胃。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邓教授总结出了“心衰从脾论治”的学术观点。
认为治疗心衰当标本兼治,以益气化浊行瘀为法,自拟“治慢性心衰方”以益气生脉。
12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
12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12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心衰”范畴,中医药治疗心衰取得较好的效果。
为建立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最佳诊疗方案,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对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这些经验对于临床治疗急心衰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作用,对制订心衰的中医诊疗方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赵锡武认为本病证属心肾阳衰,水气上逆,凌心犯肺。
肺满、喘促、心悸诸症较为常见。
其心悸之治非补益气血、养心复脉之所能,当取强心扶阳、宣痹利水之真武汤为主,辅佐“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治水三法”,方能奏效。
李介鸣认为心衰若以心悸气短为主症,多以气阴两虚为主,当以益气养阴,方以生脉散为主方。
以呼吸困难为主症,多以温补肺肾为主,方以右归饮加减。
心衰若以水肿为主症,治疗宜用抑阴扶阳、温阳化气利水法,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
其对临床常见症状的处理也具有经验。
(1)尿量减少:利尿为治疗心衰之关键。
最常用的利尿中药有:获苓、猪苓、车前子、冬瓜仁、冬瓜皮、泽泻等。
对水肿较重的患者,尤其是腹水者多用牵牛子末;腹水肝大者可加三棱、莪术。
胸水与心包积液者可在辨证基础上加己椒苈黄汤治疗。
(2)心律失常:心衰患者往往心率偏快,多伴有房性早搏、心房纤颤或室性早搏等等,可加琥珀末、紫石英、珍珠母以加强镇心安神作用。
心率偏慢或有传导阻滞或窦房结功能低下,可加独参汤或保元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用补肾阳药,如仙茅根、淫羊藿、鹿角胶、补骨脂等以温肾阳促心阳。
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强调用温药。
(3)感冒与感染:本着先表后里的原则,先纠正感冒再治心衰。
(4)咳血问题:心衰患者因肺动脉高压或肺瘀血易出现咳血或痰中带血丝的症状,在辨证基础上加入代赭石、旋复花、紫苏子霜等降气止血药,同时还可加大小蓟、侧柏叶、血余炭、藕节炭等。
(5)胃肠症状:心衰患者多有胃肠道瘀血,又多长期服用强心、利尿以及抗心律失常类药物,易出现胃肠功紊乱,如恶心纳呆、胃脘胀满等症状,又常可加重心衰,可加砂仁、陈皮、佩兰等健脾行气的药物,调和胃肠功能,以助后天之本。
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心脾相关理论与调脾护心法辨治冠心病
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心脾相关理论与调脾护心法辨治冠心病【心脾相关论治】“心脾相关”属于中医学五脏相关理论系统间关联的模式之一,认为心系的生理功能有赖脾系的协助,病理变化亦与脾系密不可分。
《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即心与脾存在经络联系,气血、能量、信息得以沟通。
中医学认为心与脾密切相关。
在功能上,心主血脉,但血的生成,血运的动力和固摄皆有赖脾的协助。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健旺,血液的化源充足,血脉充盈,心就能发挥主司血脉的功能。
脾主统血,宗气充沛能推动血脉流畅地循行周身,脾气固摄有力才能使血行脉中、心瓣膜张弛有度。
在气机方面,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脾主升,脾气的升举作用对机体各脏器位置的固定具有重要意义,对心脏及其瓣膜也是如此。
病理上,脾失运化可使气血津液生化乏源,宗气衰弱则心气失养,心气无力维系瓣膜正常开合则出现松弛、关闭不全,心气无力推动血运则脉道不畅气滞血瘀;气虚日久,可损及心阳,阳虚则形寒肢冷,水液停滞,寒邪易乘。
津血不足则不能上奉心脉,使心血虚少,心神失养则心悸不宁。
水液运化迟滞则氤氤生湿,湿浊弥漫,上蒙胸阳致胸阳不展,胸闷、气短乃作;湿浊凝聚为痰,痰浊上犯,阻痹胸阳化生瘀血,心脉不通则胸痹疼痛乃生。
另外,脾气虚损统血无权,致血行脉外亦成为瘀血。
可见心系,尤其是心主血脉的功能与脾系相关程度之密切,可以说心不独主血脉,而是心脾相关共司血脉。
因此,治疗心系病证,尤其是血脉虚损之疾,宜从脾论治或心脾同治。
诚如孙思邈所说:“心劳病者,补脾气以益之,脾王则感于心矣。
”冠心病,指冠状动脉壁形成粥样斑块,使管腔变硬及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甚至伴有呕吐、恶心、大汗、心动过缓、心律失常或休克等。
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居多。
病因可归纳为劳逸不当,或恣食膏粱厚味,或七情内伤。
当代中医名家辨治心衰经验采撷
经 验 交 流
Experience Comm unicate
中 国 民族 民间 医药 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
·1l9 ·
当代 中医 名 家 辨 治 心 衰 经 验 采撷
李启 军 河南省 永城市永 煤集 团总医院内三科 ,河南 永城 476600
孟 昭阳 依据 多年 临床实 践 ,提 出治疗 心衰 的根本 原 则 :益气 温 阳 、活 血 利 水 。方 剂 多 选 用 真 武 汤 、补 阳还 五 汤 、生脉饮等加 减 ,常 选熟 附 子 、人 参 、黄 芪 、桂 枝 、葶 苈子 、川 芎 、三七 、丹 参 、茯 苓等 具 有 益气 温 阳 、活血 利 水功效 的方药 。他认 为在心 衰 的治疗 中益气 温 阳是 主要 措 施 ,利尿 消肿是重要环节 ,而活血化瘀 占据重要 的地位 。
【摘 要பைடு நூலகம்】 慢性 心力衰竭 (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及 最主要 的死亡 原 因。汲取 当代著名 中医如陈 可冀 、邓 铁涛 、施
今墨等辨治本病 的经验 ,有助 于总结临床宝贵经验 ,为本病的治疗开拓思路。
【关键词 】 心衰 ;诊治经验 ;名中医
【中图分类号 】R249.8
陈可冀 认为 心衰病 位 在心 ,心 气虚 为本 ,水 湿 、痰 浊 、瘀血为标 ,交 互为病 ,形成 了心衰 互为 因果 的恶 性循 环 。提出 CHF的最根本 中医病机 为内虚 ,气 虚血瘀 贯穿心 衰病 始终 。他依据 传统 中 医的思 辨特点 ,将 充 血性 心力 衰 竭分为 3型 :①气 虚血 瘀型 以加 味保元 汤治疗 ;② 中 阳亏 虚 、水饮 内停 型以苓 桂术 甘汤 加味 治疗 ;③ 肾 阳虚衰 、水 饮泛滥型 以真武汤化裁 治疗 。
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
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邓铁涛,广东梅县人,当代著名中医学家,被誉为“国医大师”,其在中医领域的卓越贡献深受业界及患者的尊敬。
本文将重点探讨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医领域的影响。
邓铁涛(1912-2005),广东梅县人,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曾任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等职。
邓铁涛一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擅长诊治内科、妇科、儿科疾病,尤其在肝病、胃病、肾病等领域有独到的学术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邓铁涛的学术经验传承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邓铁涛倡导“五脏相关”理论,认为人体五脏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治疗疾病时应整体把握、辨证施治。
他还强调“治未病”,注重预防保健,提倡自然疗法,如针灸、推拿等。
邓铁涛在临床上主张“三因制宜”,即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他注重辨证施治,善于运用经方及民间验方,疗效显著。
同时,他还将现代医学成果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使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其独特的治病特点。
邓铁涛对中药材的选用非常严格,主张选用道地药材,强调药物的炮制与配伍。
他将中医传统药方与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药配方,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近年来,针对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的研究日益受到。
这些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多项研究表明,邓铁涛的学术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运用“五脏相关”理论和方法,可以有效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如慢性胃炎、肝硬化、糖尿病等。
同时,其治疗手段如针灸、推拿等自然疗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通过对邓铁涛中药配方的深入研究和实验验证,证实其组方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临床疗效。
研究人员还发现,邓铁涛的中药配方对某些耐药性细菌具有抑制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邓铁涛在针灸推拿方面的学术思想得到了广泛应用和传承。
现代研究表明,邓铁涛的针灸推拿手法具有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等作用,对于缓解多种慢性疾病的症状具有良好效果。
以心脾相关理论试论心力衰竭的辨治
以心脾相关理论试论心力衰竭的辨治以心脾相关理论试论心力衰竭的辨治【摘要】从心脾相关理论论述心衰的病因病机、治疗和预防。
认为心衰病位涉及五脏,但脾胃失调为其关键。
病机以心气亏虚为本,脾胃运化受损与其密切相关;痰瘀水饮为标,心脾功能失调为其重要因素。
治疗上治脾胃以安五脏,治脾胃益气化痰。
通过健脾气,扶正气,能抗御和清除外邪,调节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以预防心衰复发。
【关键词】五脏相关心脾相关心衰/中医病机心衰/中药疗法邓铁涛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
据最近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为0.9%,其中男姓为0.7%,女性为1.0%,我国现有心力衰竭患者400万[1]。
现代医学在改善患者症状和降低病死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不能理想地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因心衰患者再次住院率高,生活质量差,医疗费用高,心衰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学问题和临床医学重点研究的难题。
心力衰竭属中医"心悸"、"怔忡"、"水肿"、"喘咳"、"痰饮"、"心痹"等病证的范畴。
根据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心脾相关"的临床经验,笔者试从心脾相关理论为心衰寻求新的辨治规律,以期能提高对心衰的临床疗效。
1 从心脾相关理论试论心衰的病因病机1.1 心衰病位涉及五脏,但脾胃失调为其关键心衰的病位虽在心,但不局限于心。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息息相关。
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与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将心孤立起来看待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心衰的病因病机。
如久患肺病,肺失于肃降治节之功,通调水道不利,水津不布,痰水内结,则可遏伤心阳,阻塞心气;久患肾病,肾精亏乏,命门火衰,精亏不能生血以上奉于心,火衰则气化不利而水饮内停,以致心体失养,水气凌心;"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气日已衰,脉道不利。
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风湿性心脏病
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风湿热活动过程所致的瓣膜损害,多属中医学“心痹”、“怔忡”范畴。
风湿性心脏病是在人体正气内虚的情况下,风寒湿三气杂至,引起痹证,痹证迁延不愈,或复感外邪,内舍于血脉、心脏,反复日久,导致心脏瓣膜损害而成。
正如《济生方·痹》说:"皆因体虚,媵理空疏,因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素问·痹论》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于是便产生“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等一系列临床见症。
其病机可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血瘀水停为标;以心病为本,他脏(肾脾肝肺)之病为标。
心居胸中,主血脉,依靠心气的作用,推动血液如环无端地周流全身。
若心气亏虚,无力推动全身血液循环,久则可致心阳亏损,表现为心悸怔忡、气短神疲、形寒肢冷等症;若阳损及阴,致气阴亏损,也可见口干心烦、舌嫩红少苔;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停积而为瘀,痹证久病入络亦为瘀,瘀积心中,引起心脏增大、心痛怔忡;瘀积肺中,可见咯吐痰血、咳喘不宁;瘀积肝脏,引起胁下积块、疼痛;瘀积血脉中,可见唇舌紫暗、面晦肢痛等。
就水液停积而论,心在五行属火,脾属土,心气虚,火不生土,必致脾气亏虚,运化失常,水不化津,心脾虚损,“穷必及肾”,致肾气渐衰,肾阳不足,温煦气化无权,加之血瘀阻肺,不能通调水道,水湿不能运化排泄,停积于脏腑经脉,久之必泛滥为肿,故可见全身水肿,尤以双下肢为甚;若晚期水气上冲,凌心射肺,可见气急喘促、怔忡烦燥,此易成脱证危候。
邓教授治疗风心病以治本为主,在补虚的基础上标本同治。
自拟“治风湿性心脏病方”,方药组成:太子参30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5g,桃仁10g,红花5g,五爪龙30g,鸡血藤24g,桑寄生30g。
慢性风心病病变部位主要涉及到心,与他脏(肺脾肝肾)关系密切。
属重病顽症,必须辨证精确,治法恰当,遣方用药合理灵活,方能收效。
国医大师邓铁涛诊治心悸经验
国医大师邓铁涛诊治心悸经验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潜心研究中医学理论数十载,提出“五脏相关”理论与“五诊十纲”诊疗思维,简称“双五”理论,也将其应用于心律失常的诊治。
邓老提出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医学具有整体调治优势,中西医结合疗法相辅相成。
㈠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心律失常既可呈特发性又可继发于其他心血管疾病,严重者危及生命。
心律失常可属中医学“心悸”“怔忡”“惊悸”等范畴。
《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
”王冰注解:“参,谓参校。
伍,谓类伍。
参校类伍而有不调,谓不率其常,则病也。
”可知“参伍不调”指脉象错杂参差不齐、节律凌乱,与心房纤颤等心律失常所产生的脉象“脉搏短绌”一致。
古代中医学认为“参伍不调”为病,而现代中医学认为“类伍整齐者”亦可能为病。
通过动态心电图、食道调搏、电生理等现代医学检查,节律整齐者亦可为心律失常,如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部分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等,并根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明确病因,区分器质性病变与功能性病变。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宗气贯注于心脉,气虚则心失所养,气虚日久,则累及心之阴阳。
此外,清代·唐容川《血证论·怔忡》提及:“凡思虑过度及失血过多者,乃有此虚证,否则多挟痰瘀,宜细辨之。
”可见心气虚弱,心之阴阳亏损,使得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痹阻心脉,心脉失和,是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
现代医学不同病因所导致的心律失常,其中医病机认识亦不相同。
如冠心病心律失常者,著名中医学家郭士魁教授提出,冠心病的主要病机是气滞血瘀,并认为血瘀证常伴热邪,且痰瘀同源,常采用清热化痰之剂与活血化瘀药进行配伍,其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方冠通汤就是痰瘀同治的常用方。
郭老学术继承人之一郭维琴教授在临床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者,认为其为肝肾阴虚不能滋养心阴,心失所养而致心悸、怔忡,治宜养心安神,故常在杞菊地黄丸基础上加用酸枣仁、合欢皮。
邓铁涛治疗心力衰竭经验介绍
老中医经验邓铁涛治疗心力衰竭经验介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510120) 尹克春 吴焕林 提 要 邓铁涛教授认为心衰病机以心为本,他脏为标;心阳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并据此病机采用阴阳分治,温补阳气、病证给合,灵活变通的方法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 心力衰竭 中医治疗 邓铁涛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其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约为1‰,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相应增高,在65岁以上人群中约达8‰。
心力衰竭属中医“心衰”范畴。
邓铁涛教授在临证中,摸索出新的病机特点和治疗规律,提高了心衰的临床疗效。
兹介绍如下:1 病因病理1.1 五脏相关,以心为本,他脏为标 心衰病位在心,却不局限于心。
因五脏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与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如久患肺病,失于肃降治节,通调水道不利,水津不布,痰水内结,则可遏伤心阳,阻塞心气;久患肾病,肾精亏乏,命门火衰,精亏不能生血以上奉于心,火衰则气化不利而水饮内停,以致心体失养,水气凌心;“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脉道不利。
”这些都可能是诱发心衰或使心衰加重的因素。
反过来,心衰又可以引起多脏腑的功能衰竭。
如心衰时,血脉瘀阻,肺气怫郁而喘咳;母病及子,中阳不运而脘痞纳呆;水火不济,心肾两虚而水饮停积等。
1.2 本虚标实,以心阳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心衰虽然病情复杂,表现不一,但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心主血脉,血脉运行全赖心中阳气的推动,如《医学入门》所说:“血随气行,气行则行,气止则止,气温则滑,气寒则凝。
”心之阳气亏虚,鼓动无力,血行滞缓,血脉瘀阻,从而出现心衰。
故心之阳气(兼阴血)亏虚是心衰之内因,标实则由本虚发展而来。
阳气亏虚可以导致血瘀,也可以导致水饮停积。
心居胸中,为阳中之阳。
心气心阳亏虚,则见气短,喘咳倚息,劳动则甚;重者张口抬肩,汗出肢冷,舌淡胖、脉沉细,甚者浮大无根。
【邓老学验】“邓氏温胆汤”治疗冠心病
【邓老学验】“邓氏温胆汤”治疗冠心病当今社会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冠心病患者大多以胸闷、心痛、气短为主要症状,同时可能有心悸、眩晕、肢麻、疲乏等不适,经过多年的研究及临床实践邓铁涛教授在冠心病的诊治方面颇有建树。
邓铁涛教授认为冠心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正虚(心气虚和心阴虚)是本病的内因,痰与瘀是本病继发因素。
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构成了冠心病病机的四个主要环节。
冠心病患者出现胸闷、心痛、眩晕、肢麻,或舌质黯红、苔腻等,多是气虚血瘀、痰浊内阻心脉的表现。
基于上述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在辨证治疗上,邓老以通为补,通补兼施。
拟订出补气、化痰、祛瘀法作为治疗冠心病的原则。
因南方气候卑湿,患者容易聚湿生痰,因痰致瘀,故予痰瘀兼治,早期又偏重治痰,后期痰瘀同治。
在治疗措施方面,着重从脾胃入手,并创制了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方——邓氏温胆汤,在临床应用广泛,效果良好。
【组成】竹茹10克,枳壳6克,橘红10克,胆星(或法夏)1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党参(或太子参)30克,丹参15克。
【功效】益气化痰祛瘀。
【主治】气虚痰瘀证【验案举例】李某,男,64岁,2016年3月12日初诊。
因“胸闷气短反复发作5年余”就诊,患者2012年2月,因胸闷气短住院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行PCI术(于左回旋支植入支架1枚)治疗后好转,现时有胸闷气短,要求中医治疗。
症见:胸闷气短时有发作,疲劳,纳一般,胃肠道不适,大便烂,眠可。
血压128/65mmHg,脉搏86次/分。
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胸痹,气虚痰瘀证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CI术后)处方:橘红5g,党参15g,云苓15g,白术15g,法半夏15g,黄芪30g,炙甘草5g,姜竹茹10g,当归10g,川芎10g,厚朴15g,三七10g,水蛭5g,7剂。
复诊:服上方7剂后,患者精神好转,胸闷气短好转。
附食疗方:邓老健心方吉林参10g,田七5g,陈皮1g,加少量瘦肉,炖服,每周3次。
秘国医大师“邓铁涛”,70多年临床经验,总结55个独家秘方!
秘国医大师“邓铁涛”,70多年临床经验,总结55个独家秘方!国医大师全国只有30位,他们都是行医60年以上的著名老中医。
由国家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个部门联合评选出来的。
他们医术精湛、德高望重,代表了当代中医最高水平。
经过60年以上的潜心研究和临床实践,每一位国医大师都形成了自己临床行之有效的名方、验方。
备受患者欢迎,针对一些常见健康问题,付济华中医师会为大家逐一介绍各位国医大师们的名方、金方。
今天咱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邓铁涛教授的临床经验方,仅供大家参考。
邓铁涛国医大师博士生导师广东中医药大学教授邓铁涛,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名老中医.1916年10月生,广东省开平市人。
2009年7月1日,93岁的邓铁涛教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国家三部委联合评定为“国医大师”并获证书,邓铁涛教授是广东唯一获此殊荣者。
行医70多年来,精心研究中医理论,极力主张“伤寒”“温病”统一辩证论治。
(邓铁涛教授在门诊为患者诊治)一、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方〔组成〕党参18克,白术12克,云苓15克,柴胡9克佛手片5克,乌贼骨(或瓦楞子(煅))15克,甘草5克。
〔功效〕健脾益气,舒肝和胃。
〔主治〕气虚型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加减法〕嗳气反酸者加砂仁、元胡或合用乌贝散(乌贼骨85%,浙贝母15%研为极细末),每服2~3克。
肝气郁结者加白芍、枳壳、郁金,或左金丸。
肝郁化火或胃热过盛者合用三黄泻心汤。
脾胃虚寒者加黄芪、桂枝、法夏或附桂理中汤。
兼吐血便血者加侧柏叶、白及、阿胶、田七末(炒)。
胃阴亏虚者加麦冬、石斛、玉竹等。
另一法:临睡前麦芽糖一汤匙,吞服。
二、治萎缩性胃炎方〔组成〕太子参30克,云苓12克,淮山药12克,石斛12克,小环钗12克,麦芽30 克,丹参12克,鳖甲30克(先煎),甘草5克,田七末3克(冲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少火生气,壮火食气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 火散气,少火生气。”《医学正传》卷一:“少火生气,谓滋生元气……盖火不可 无,亦可少而不可壮也,少则滋助乎真阴,壮则烧灼乎元气。”
• 过强的温阳药耗伤心气
• 故通过补气以温补心阳,补气为首,补气 贯穿心衰治疗的始终
•
涉及三脏及以上163例占39.5%,其中涉及心脾肾三 脏86例占20.8% ,涉及心肺肾三脏51例占12.3% ,
涉及心肺脾三脏42例占10.2%
• 涉及四脏及以上24例占5.8%
• 涉及五脏8例占2.2%。
• 说明了心衰病位涉及五脏,与脾关系最为密切.
• 2.对广东省中医院217例心衰急性加重期病人进行 证候调查。
见心衰者易因外感而诱发或加重,导致心衰再次住院率较 高。 • 心病日久,脏腑之气渐衰,正虚则易招致外邪而致病。 • 通过健运脾气,扶正气,能抗御和清除外邪,同时也可调 节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以清除内邪,从而消除心衰发作的 诱因,调整病人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各脏器之功能恢复, 预防心衰复发,减少再住院率。
两组再次住院情况比较
70.0%
60.0% 50.0% 40.0%
54.90%
42.50%
30.0%
23.90%
20.0%
22.50%
10.0% 0.0% 再次住院例率
心衰急性发作
5.50% 0 急性心肌梗塞
1.40% 1.40% 心绞痛
治疗组 对照组
4.10% 0 中风
• 结果表明:两组在治疗后随访24周,两者积分前 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土能制水”,肾精又靠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故脾胃不健, 运化无权,久之可波及到肾,不但加重了原来的病情,又可 产生新的病变,临床上多见于心衰的后期,患者肢肿明显。
4.验方及加减
• 辨治心衰主要分心阳虚型与心阴虚型两大类型 • 立温心阳和养心阴为治疗心衰的基本原则 • 代表方为暖心方(红参、熟附子、桂枝、麦冬、
五味子等)养心方(生晒参、麦冬、五味子等) • 前者重在温心阳,然不忘阴中求阳 • 后者重在养心阴,分别用于阳气虚和气阴两虚的
心衰患者。
• 二方均以人参为主药,培元益气。二方均属以补虚为主, 标本兼顾之剂。
• 补气除用参、芪、术、草之外,邓老喜用五爪龙,且用量 多在30克以上。
• 五爪龙为桑科植物粗叶榕(又名五指毛桃)的根。性甘温, 有补气、祛痰、除湿、平喘的作用。
• 附子等温阳药一般不超15g
3.五脏相关辨治
• 心衰为重症、慢性疾病,脏腑相关,心病 传变、影响五脏,而致变证丛生
• 临床上多涉及到肺、脾、肾三脏。
– 脾虚气机升降失常,运化失司,痰饮内生,症见苔厚、纳差、 腹胀、水肿
– 肺失于肃降治节之功,通调水道不利,水津不布,痰水内结, 则可遏伤心阳,阻塞心气,临床上多见于心衰的早期。
• 亡阳欲脱,救急用参附汤或四逆汤加人参。
• 若心肾阴虚 ,则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 减。对 于阴虚阳亢者,则在益气养阴的基 础上加用平 肝潜阳之品,如草决明、代赭 石、钩藤等。
• 1)血瘀者加用桃红饮(桃仁、红花、当归尾、川芎、威 灵仙)或失笑散,或选用丹参、三七、鸡血藤等
• 2)水肿甚者加用五苓散、五皮饮;
• 3)心悸甚,加用龙骨、牡蛎等镇潜之品
• 4)
• 5)兼外感咳嗽者加豨莶草、北杏仁、紫菀、百部;
• 6)喘咳痰多者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胆南星、海浮 石;湿重苔厚者加苡仁。
• 7)喘咳欲脱之危症则用高丽参合真武汤浓煎频服,配合 静脉注射参附针、或参麦针,以补气固脱。
8)健脾气,扶正气,防复发 • 研究表明,心衰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下降,临床常
• 心阴:心衰全程均伴有心悸,为心阴亏虚 ,阴不敛阳之象
• 故心衰的辨治当以阴阳为纲,体阴而用阳 ,故时时不忘阴中求阳。
2. 补气重于温阳
• 心衰早中晚期均见气之不足,从早期之气 短(劳力性呼吸困难)到中晚期之动则气 促、夜间呼吸困难,为气虚到阳虚的发展 过程
• 阳虚为气虚之渐 • 故心衰的辨治以补气贯穿全程。
• 温阳可用桂枝、附片。对于心阴虚患者,也宜在 益气温阳的基础上,加用滋阴养血之品。这一点 从养心方即可看出,方中用人参、茯苓、法夏三 药益气祛痰通阳,而仅仅用麦冬一味滋心阴,退 虚热。若虚热已退,气虚突出之时,仍当以益气 扶阳为主。
• 心衰日久,穷必及肾。症见阳虚水泛,心 肾两虚之证, 治疗必须心肾同治,予真武 汤。
• 在心功能疗效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 别为78.87%和64.38%,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
• 两组心衰复发率分别为22.54%和42.47%。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暖心方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 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心功能,降低心 衰再次住院率,不良反应少。
• 采用临床病例直接观察法采集心衰中医证候类型 与四诊信息,经多元统计分析,探讨心衰发生发 展全过程中涉及的辨证、辨病因素。
• 结果显示心衰的病性证候要素实证以痰证、瘀证 为主,虚证气虚、阳虚、阴虚为主。
• 气虚痰瘀证型,多与心脾肺相关;
• 阳虚水泛证型,多与心脾肾相关;
• 气阴两虚证型,多与心肝脾相关。
二、心衰证候规律研究
• 1.五脏相关与心衰证候调查
• 对广东省中医院413例住院心衰患者,采取前瞻性调 查方式进行信息采集。
• 所有心衰患者病位均在心占100%
• 涉及两脏及以上占97.8%,其中涉及心脾两脏378例 ( 91.5%),涉及心肾两脏184 例(44.5%),涉及心 肺两脏131例(31.7%),涉及心肝两脏27例(6.5%)
• 中医证候要素的演变规律一般是先出现心气虚或 心气阴两虚,伴血瘀证候;随病情进展,逐渐由 阴及阳,由心及肾,因虚致实而出现心阳气虚、 心肾阳虚、阳虚水泛、阴阳两虚等证候。
三、暖心方治疗心衰的临床研究
•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 • 于2007年6月-2008年6月期间共纳入150例慢性充
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疗 程24周。
•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5 20 15 10
5 0
治疗前
治疗80
60 P>0.05
40
20
0 治疗前
p<0.05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24周
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周记录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4周治 疗组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 治疗心衰经验总结
广东省中医院 吴焕林 邹旭
内容
一、邓老诊治心衰经验 二、心衰证候规律研究 三、暖心方治疗心衰的临床研究
一、邓老诊治心衰经验
• 1.阴阳分治,阴阳互根; • 2. 补气重于温阳; • 3.五脏相关辨治 • 4.验方及加减
1.阴阳分治,阴阳互根
• 心主血,属火,阳中之阳,为君主之官
– 《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 之阳也。”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素问·灵兰 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 体阴而用阳
– 张景岳《景岳全书》:“心肺……阴体而阳用也,大肠 小肠……阳体而阴用也等”
• 心阳:心衰患者见肢冷、畏寒,甚至四末 冰凉,虚阳欲脱,肢体浮肿,心阳亏虚, 水饮瘀内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