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效逑 - 自然地理学原理 - 第01章-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
主讲教师:陈效逑、蒙吉军 2012-09-10
课程的定位
自然地理学是地球系统科学各分支 学科,特别是地理、资源、环境、生 态、城市规划等专业本科生的入门课 和专业基础课。
课程功能
地球表层系统整体鸟瞰
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传播
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整 体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类 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到 化学, 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学的连续的 链条, 这是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
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经济的发展推动政治、 文化的发展,政治、文化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4)相互作用的性质
物理的:能量与物质的转换与循环 化学的:化学元素的迁移和转化 生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食物链
经济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和交换
社会的:人口、民族、城乡的变化 文化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的发展
2012-9-1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 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 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发展演化具有方向性和周期性特点。 (7)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991年6月15日 激烈喷发
全球42%的区域 受到薄层气溶胶 云的影响 (20°S-30°N) 太阳能的大气吸 收增加(2.5W/m2)
大气反射率 升高1.5% (4.3W/m2) 1.5~2千万吨尘 埃和硫酸微粒被 带入大气圈 地球表面净辐射减 少使北半球的平均 温度降低0.5℃
人类社会的物质流
第1节 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
一、地理学的定义 二、地理学的视角 三、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1.通过空间尺度的“透镜”观察世界
空间尺度:地点(location)
地方(place) 区域(region) 全球(globe)
地点
区域
空间尺度
全球
人地关系
地方
变化
观察的方法
地方的综合:一个地方各种实体和现象相互作 用形成的整体特征,即地方景观。 地方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同地方之间各种实 体和现象相互联系形成的空间格局,如“山顶 戴帽子、山腰结带子、山脚穿鞋子”。 尺度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同尺度的景观单元 之间各种实体和现象相互联系形成的尺度转化 效应,即近观和远眺。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掌握整体论的思维方法与 认知过程,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和过程 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为今后学习部门自 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生态学、环境 科学、城市规划等课程奠定知识体系和 系统思想的基础。
指导思想
• 以实现跨学科的自然地理综合教育,树 立地球系统科学的世界观为主旨。
• 以培养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系统思维 方法,诱导独立和批判思考为目的。 • 以阐述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 律和前沿科学问题为重点。
知识框架
阶段一 综合
一个系统:地球表层系统
阶段二 分析
主线一 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传输
主线二 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循环
阶段三 综合
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特征
知识要点和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要点
第1章 绪论
课时
4
时
9-10, 9-17
间
第2章 地球表层的能量收支
第3章 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
6
6
9-19, 9-24, 10-8
教材
中文参考书目
钱学森等. 论地理科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美国国家科学院. 重新发现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 新关联. 学苑出版社,2002 苏珊· 汉森. 改变世界的十大地理思想. 商务印书馆,2009
中文参考书目
李四光. 穿过地平线.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竺可桢. 看风云舒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黄秉维. 关注人类家园.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0-15, 10-17, 10-22
第4章 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
第5章 全球气候与气候变化 课堂讨论:家乡的生存环境简史 第6章 固体地球的物质循环 第7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8章 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特征
6
2 6 4 8 4
10-29 10-31, 11-5
11-12 11-14, 11-19, 11-26 11-28, 12-3 12-10, 12-12, 12-17, 12-24 12-26, 12-31
近观:高山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自然景观
远眺:全球自然景观
(1)部门自然地理学
(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 研究地球表层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空间 格局的部分特征,及其形成与演变的一般 机理,强调分析性。通常以某个自然景观
组成要素为核心进行分析,包括:
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
在古希腊,Eratosthenes(约前273-前192) 第一次使用地理学这个名词,含义是:
“对地球的描述。” “geo:Earth”, “graphein:to write”
Ptolemy(90-168)给出的地理学定义为:
一、地理学的定义 二、地理学的视角 三、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一)基础科学层次(认识世界的学问) 1.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 研究地球表层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的空 间格局及其形成与演变的机理。 由于自然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的变化主力 量和人化了的自然力量所驱动,受自然规律 的支配。
身边的自然景观:内蒙古额尔古纳河湿地
2. 通过空间上的“流”来观察世界的变化。
空间流:物质流
能量流
信息流 思想流 人 流 资本流
自然界的物质流
火山喷发造成的全球影响
菲律宾 在世界范围内 都可以看到天 空发出微弱的光 12km3的火山 喷发物质被气 流散布到各地 Pinatubo火山
(15°N, 120°E)
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2012-9-11
依据: 一是大气对流层、陆地表面和整个水圈都直接参与 太阳辐射引起的地球表面的物质循环,而且水 圈的底部和对流层的顶部都有生物的生存; 二是各大陆自表面到地下5~6km深度内,一般都保 存有沉积岩,沉积岩由三个无机圈层的物质和 有机物质相互作用形成; 三是沉积岩层以下的热力条件是地热占优势,且已 没有空气、液态水和微生物存在。
2012-9-11
上限在地表向上50-100m高度,下限在太阳能影响地面 以下的终止线,陆地深约25-30m,海洋约位于深100m的 海水层。上下限的总厚度介于75-200m之间。
——牛文元“自然地理面” 随研究范围的不同而有差别。 研究范围越小,厚度也小,研究范围越大,厚度越大, 只有全球性的问题才可能牵涉到所谓地理壳的厚度。 ——陈传康
中文参考书目
蕾切尔· 卡逊. 寂静的春天.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丹尼斯· 米都斯等. 增长的极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唐纳德· 沃斯特. 尘暴. 三联书店,2003
克莱夫· 庞廷. 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 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2
英文参考书目
Christopherson R W. Geosystems: An 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Geography,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1992, 1994, 1997, 2000, 2006
事:研究的现象包括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如 气候变化、水分循环、水土流失、植被演替、 人口迁移、产业集聚、城市化、世界政治地图 演变等。
理:探索上述实体和现象的空间格局、空间关 系及其形成与演变的作用机理。
(3)相互作用的层面
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陆地与大气之间、海 洋和大气之间、海洋与陆地之间物质、能量和动 量的交换。 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从自然景观中获 取自然资源并向自然景观中排放污染物质。
第1章
绪
论
第1节 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
第2节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第3节 自然地理学的系统方法
第1节 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
一、地理学的定义 二、地理学的视角 三、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1. 一门古老的学科——地理学(Geography) (1)古代的地理知识
在我国,“地理”一词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 时期(约前500)。《周易· 繫辞》: 后人解释为:
圆木 锯成材 纸浆用木 纸浆 复合板 纸张
国际木材贸易产生的物质流
世界的变化
自然景观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季相的更替 人文景观的变化:区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文化的传承与融合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同变化 :自然灾害的 环境-社会效应、污染物排放的环境-社会效应
第1节 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
地球表层自然和人类社会各种事物在空间 上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机理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地球表层 核心内容:空间差异、人地关系 基本假设:地球表层作为整体具有可以理解 的空间秩序(空间格局)。
(2)三个逻辑义项
物:研究的实体是整体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及其组成要素,如大气、水体、地貌、岩石、 土壤、生物、人群、产业、聚落、基础设施、 政体、文化等。
•
人为环境(artificial environment) :经受人类直接影 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 然环境。 如:农业、工业、城镇等开发利用地区。
苏联: 地理壳(格里戈里也夫)、景观壳(卡列斯尼克) 地理圈(阿尔曼德)、景观圈(叶夫列莫夫)
表成地圈(伊萨钦科)、生物发生圈(查别林)
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地理科学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earth surface)
地理环境(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
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2)综合自然地理学
(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研究地球表层自然景观与自然现象空间 格局的整体特征,及其形成与演变的一般 机理,强调综合性。
(3)区域自然地理研究 对于特定区域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的空 间格局及其形成与演变机理的研究,强调 具体区域的特殊性。
• 社会经济环境:人类社会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
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
• 社会文化环境: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地理环境部分,
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语言、文化等方面地域 分布和组合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physic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
•
天然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 :受人类间接或轻 微影响,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原生 自然环境。 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 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
地球表层(布罗乌诺夫) 欧美:
自然地理系统(乔莱)、地球表层系统(哈盖特)
中国: 地球表层系统(黄秉维) 自然地理面(牛文元) 近地面活动层(赵松乔)
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范围
边界依据:物质联系、相关程度和空间的可划分性 厚度:按照物质的内在联系发生显著减弱处来确定。 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极地上空约8km,赤道上 空约17km,平均10km); 下界:岩石圈上部(陆地约深5-6km,海洋深4km)。
“研究整个地球上各地方的位置和相互关系。”
(2)近代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中叶以来)
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各种景观和现象的空 间分布、空间关系及其相互依存的科学,强 调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Karl Ritter
(1779-1859)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人是地理 学研究的核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与人类的 关系即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现代地理学思想 (1)定义
地球表层自然和人类社会各种事物在空间 上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机理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地球表层 核心内容:空间差异、人地关系
基本假设:地球表层作为整体具有可以理解 的空间秩序(空间格局)。
国家级精品课程
主讲教师:陈效逑、蒙吉军 2012-09-10
课程的定位
自然地理学是地球系统科学各分支 学科,特别是地理、资源、环境、生 态、城市规划等专业本科生的入门课 和专业基础课。
课程功能
地球表层系统整体鸟瞰
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传播
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整 体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类 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到 化学, 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学的连续的 链条, 这是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
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经济的发展推动政治、 文化的发展,政治、文化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4)相互作用的性质
物理的:能量与物质的转换与循环 化学的:化学元素的迁移和转化 生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食物链
经济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和交换
社会的:人口、民族、城乡的变化 文化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的发展
2012-9-1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 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 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发展演化具有方向性和周期性特点。 (7)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991年6月15日 激烈喷发
全球42%的区域 受到薄层气溶胶 云的影响 (20°S-30°N) 太阳能的大气吸 收增加(2.5W/m2)
大气反射率 升高1.5% (4.3W/m2) 1.5~2千万吨尘 埃和硫酸微粒被 带入大气圈 地球表面净辐射减 少使北半球的平均 温度降低0.5℃
人类社会的物质流
第1节 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
一、地理学的定义 二、地理学的视角 三、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1.通过空间尺度的“透镜”观察世界
空间尺度:地点(location)
地方(place) 区域(region) 全球(globe)
地点
区域
空间尺度
全球
人地关系
地方
变化
观察的方法
地方的综合:一个地方各种实体和现象相互作 用形成的整体特征,即地方景观。 地方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同地方之间各种实 体和现象相互联系形成的空间格局,如“山顶 戴帽子、山腰结带子、山脚穿鞋子”。 尺度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同尺度的景观单元 之间各种实体和现象相互联系形成的尺度转化 效应,即近观和远眺。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掌握整体论的思维方法与 认知过程,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和过程 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为今后学习部门自 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生态学、环境 科学、城市规划等课程奠定知识体系和 系统思想的基础。
指导思想
• 以实现跨学科的自然地理综合教育,树 立地球系统科学的世界观为主旨。
• 以培养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系统思维 方法,诱导独立和批判思考为目的。 • 以阐述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 律和前沿科学问题为重点。
知识框架
阶段一 综合
一个系统:地球表层系统
阶段二 分析
主线一 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传输
主线二 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循环
阶段三 综合
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特征
知识要点和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要点
第1章 绪论
课时
4
时
9-10, 9-17
间
第2章 地球表层的能量收支
第3章 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
6
6
9-19, 9-24, 10-8
教材
中文参考书目
钱学森等. 论地理科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美国国家科学院. 重新发现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 新关联. 学苑出版社,2002 苏珊· 汉森. 改变世界的十大地理思想. 商务印书馆,2009
中文参考书目
李四光. 穿过地平线.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竺可桢. 看风云舒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黄秉维. 关注人类家园.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0-15, 10-17, 10-22
第4章 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
第5章 全球气候与气候变化 课堂讨论:家乡的生存环境简史 第6章 固体地球的物质循环 第7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8章 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特征
6
2 6 4 8 4
10-29 10-31, 11-5
11-12 11-14, 11-19, 11-26 11-28, 12-3 12-10, 12-12, 12-17, 12-24 12-26, 12-31
近观:高山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自然景观
远眺:全球自然景观
(1)部门自然地理学
(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 研究地球表层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空间 格局的部分特征,及其形成与演变的一般 机理,强调分析性。通常以某个自然景观
组成要素为核心进行分析,包括:
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
在古希腊,Eratosthenes(约前273-前192) 第一次使用地理学这个名词,含义是:
“对地球的描述。” “geo:Earth”, “graphein:to write”
Ptolemy(90-168)给出的地理学定义为:
一、地理学的定义 二、地理学的视角 三、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一)基础科学层次(认识世界的学问) 1.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 研究地球表层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的空 间格局及其形成与演变的机理。 由于自然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的变化主力 量和人化了的自然力量所驱动,受自然规律 的支配。
身边的自然景观:内蒙古额尔古纳河湿地
2. 通过空间上的“流”来观察世界的变化。
空间流:物质流
能量流
信息流 思想流 人 流 资本流
自然界的物质流
火山喷发造成的全球影响
菲律宾 在世界范围内 都可以看到天 空发出微弱的光 12km3的火山 喷发物质被气 流散布到各地 Pinatubo火山
(15°N, 120°E)
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2012-9-11
依据: 一是大气对流层、陆地表面和整个水圈都直接参与 太阳辐射引起的地球表面的物质循环,而且水 圈的底部和对流层的顶部都有生物的生存; 二是各大陆自表面到地下5~6km深度内,一般都保 存有沉积岩,沉积岩由三个无机圈层的物质和 有机物质相互作用形成; 三是沉积岩层以下的热力条件是地热占优势,且已 没有空气、液态水和微生物存在。
2012-9-11
上限在地表向上50-100m高度,下限在太阳能影响地面 以下的终止线,陆地深约25-30m,海洋约位于深100m的 海水层。上下限的总厚度介于75-200m之间。
——牛文元“自然地理面” 随研究范围的不同而有差别。 研究范围越小,厚度也小,研究范围越大,厚度越大, 只有全球性的问题才可能牵涉到所谓地理壳的厚度。 ——陈传康
中文参考书目
蕾切尔· 卡逊. 寂静的春天.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丹尼斯· 米都斯等. 增长的极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唐纳德· 沃斯特. 尘暴. 三联书店,2003
克莱夫· 庞廷. 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 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2
英文参考书目
Christopherson R W. Geosystems: An 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Geography,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1992, 1994, 1997, 2000, 2006
事:研究的现象包括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如 气候变化、水分循环、水土流失、植被演替、 人口迁移、产业集聚、城市化、世界政治地图 演变等。
理:探索上述实体和现象的空间格局、空间关 系及其形成与演变的作用机理。
(3)相互作用的层面
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陆地与大气之间、海 洋和大气之间、海洋与陆地之间物质、能量和动 量的交换。 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从自然景观中获 取自然资源并向自然景观中排放污染物质。
第1章
绪
论
第1节 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
第2节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第3节 自然地理学的系统方法
第1节 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
一、地理学的定义 二、地理学的视角 三、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1. 一门古老的学科——地理学(Geography) (1)古代的地理知识
在我国,“地理”一词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 时期(约前500)。《周易· 繫辞》: 后人解释为:
圆木 锯成材 纸浆用木 纸浆 复合板 纸张
国际木材贸易产生的物质流
世界的变化
自然景观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季相的更替 人文景观的变化:区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文化的传承与融合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同变化 :自然灾害的 环境-社会效应、污染物排放的环境-社会效应
第1节 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
地球表层自然和人类社会各种事物在空间 上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机理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地球表层 核心内容:空间差异、人地关系 基本假设:地球表层作为整体具有可以理解 的空间秩序(空间格局)。
(2)三个逻辑义项
物:研究的实体是整体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及其组成要素,如大气、水体、地貌、岩石、 土壤、生物、人群、产业、聚落、基础设施、 政体、文化等。
•
人为环境(artificial environment) :经受人类直接影 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 然环境。 如:农业、工业、城镇等开发利用地区。
苏联: 地理壳(格里戈里也夫)、景观壳(卡列斯尼克) 地理圈(阿尔曼德)、景观圈(叶夫列莫夫)
表成地圈(伊萨钦科)、生物发生圈(查别林)
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地理科学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earth surface)
地理环境(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
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2)综合自然地理学
(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研究地球表层自然景观与自然现象空间 格局的整体特征,及其形成与演变的一般 机理,强调综合性。
(3)区域自然地理研究 对于特定区域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的空 间格局及其形成与演变机理的研究,强调 具体区域的特殊性。
• 社会经济环境:人类社会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
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
• 社会文化环境: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地理环境部分,
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语言、文化等方面地域 分布和组合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physic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
•
天然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 :受人类间接或轻 微影响,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原生 自然环境。 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 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
地球表层(布罗乌诺夫) 欧美:
自然地理系统(乔莱)、地球表层系统(哈盖特)
中国: 地球表层系统(黄秉维) 自然地理面(牛文元) 近地面活动层(赵松乔)
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范围
边界依据:物质联系、相关程度和空间的可划分性 厚度:按照物质的内在联系发生显著减弱处来确定。 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极地上空约8km,赤道上 空约17km,平均10km); 下界:岩石圈上部(陆地约深5-6km,海洋深4km)。
“研究整个地球上各地方的位置和相互关系。”
(2)近代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中叶以来)
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各种景观和现象的空 间分布、空间关系及其相互依存的科学,强 调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Karl Ritter
(1779-1859)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人是地理 学研究的核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与人类的 关系即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现代地理学思想 (1)定义
地球表层自然和人类社会各种事物在空间 上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机理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地球表层 核心内容:空间差异、人地关系
基本假设:地球表层作为整体具有可以理解 的空间秩序(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