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得存在哲学
解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解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解读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通过对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我们将探讨海德格尔对人类存在的理解以及他对存在主义的独特贡献。
本报告将从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本质的思考开始,接着探讨他对时间、语言和技术的看法,并最终总结他对人类存在的理解。
一、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特征和本质。
他认为,存在不仅仅是存在于世界中的存在,而是一种主动的参与和投入。
存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类不断地与世界互动和交流。
海德格尔将这种互动和交流称为“存在的开放性”。
二、时间的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时间被视为存在的核心要素。
他认为,时间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
海德格尔强调,人类存在的本质是在时间中存在,而不是简单地在时间中存在。
他将这种存在的方式称为“存在的时刻”。
三、语言的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是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
他认为,语言是人类与世界交流和理解的媒介。
然而,海德格尔也指出,语言的使用可能会导致人们对现实的误解和偏见。
他主张通过反思和重新审视语言的使用,来更好地理解存在的本质。
四、技术的存在海德格尔对技术的看法与传统的观点不同。
他认为,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而是一种方式,一种存在的方式。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存在方式会改变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并对人类的存在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警告说,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人类与自然和其他人之间的断裂。
五、人类存在的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人类存在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他认为,人类存在是一个不断追问和寻找意义的过程。
通过面对存在的困境和挑战,人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海德格尔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对存在的思考来实现个体的自由和真正的存在。
结论:通过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德国哲学家马尔丁.海德格尔(1889--1976)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不仅在外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影响。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1927)、《形而上学是什么?》(1929)、《论人道主义》(1946)、《林中路》(1949)等著作中,以"亲在本体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独特的人生哲学体系。
但是他通过自己的体系并没有向人们提供任何关于人生的有益教导,相反地,却给人们勾画了一幅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人生画图。
海德格尔的哲学是资产阶级没落哲学的一个典型。
现在让我们剖析一下他的人生哲学体系。
一、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是以认为中心的本体论,欲探求其思想,首先必须弄清楚存在与存在者或在与在者的区别。
在相对在者来说,具有优先地位,在是原因在者是结果,世界上的一切存在物都是在者,在本身又是一个流变、生成的过程。
那又该如何去追寻在的意义呢?海德格尔认为只能通过人,人是特殊的在者,因为有一种对在的领悟,即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在,追问自己为什么在,应该如何在,并且自己决定自己的方式。
物不能意识、领悟自己的在。
在的意义是通过追问、询问而变现出来的,而对在提出询问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在的方式。
人对物具有优先地位,具体体现在人能对自然物不断追问,并在追问后改变物的形态,作为特殊在的人将在与在者有机联合起来,古希腊也类似的思想,例如"认识万物的尺度"。
这样从在的高度看待人,规定人,每个人就是一个此在(此在,此时此刻的在,人的存在。
又译为亲在、我在、本在等)。
此在是活动的,积极的,流变的,人能通过自己的在即活动、生成而把在的意义展现出来,此在比其他一切在者的优先地位就在于此。
同时海德格尔认为过去的哲学家混同存在与存在者,他认为存在具有优先性,存在是存在者的原因。
在不是实体而是一个展现、呈现、生成的过程。
追问在的意义就是要存在放在时间的地平线上,与柏格森的连绵、永恒流变的思想一脉相承。
海德格尔哲学“存在”的内涵及启迪
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超越
批判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法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将存在者与存在本身混淆,导致主客二分法的产生。他 通过区分“存在者”与“存在”,揭示了存在的真正内涵。
超越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
传统哲学往往将存在归结为某种超验的、绝对的实体或本质。而海德格尔强调 存在的历史性、境遇性和语言性,从而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束缚。
02
海德格尔哲学“存在”的 内涵
“存在”的定义与的是一切事物所具有的存 在状态或存在性质。
02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具有超越性、普遍性和不可还原性等
特性,它是超越一切具体存在者的最高存在。
“存在”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或精神实体,而是一种使得万物
03
得以存在的本体论条件。
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技术与存在的关系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更是一种存在的方式。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与存在的关系 ,也改变了人们对存在的理解。
技术对存在的影响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存在越来越被物化和客体化。人们通过技术来控制和利用存在,但也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与 存在的直接联系。
在社会领域的应用
启迪人们思考存在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各种琐碎的事物所困扰,忽视了存在的意义。通过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研究,可以启迪人们 思考存在的意义,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
推动哲学的发展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研究不 仅有助于理解他的思想,还有助于推动哲学的发展。
05
海德格尔哲学“存在”的 争议与讨论
对“存在”概念的质疑与批判
“存在”概念的模糊性
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被批评为过于模糊 和抽象,缺乏明确的界定和阐述,导致理解 上的困难和争议。
11-12. 存在哲学之海德格尔
第十一讲存在哲学之海德格尔一、存在与此在(一)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关于存在,历来有很多“成见”,正是这些成见造成了对存在的遗忘。
这些成见主要有:1.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们一直是在种属的意义上理解存在的普遍性的。
但“‘存在’的‘普遍性’不是族类上的普遍性。
”这表明:存在概念仍然是晦暗不明的。
2.存在是不可定义的。
既然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不能用属加种差的方法加以定义。
存在的不可定义性并没有取消存在的意义问题,反倒使这个问题愈加突出。
3.存在是自明的概念。
西方语言就是“存在(是)”的语言,离开了这个“存在”,西方人根本无法言说。
所以,存在被认为是自明的。
这种所谓的自明性恰恰遮蔽了存在的真实意义(二)此在(Dasein,Being-there)的优先地位1.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
要把握存在的意义,就应当从一种存在者入手。
这种可以作为切入点的存在者不是一般的存在者,而是这样一种存在者:它和存在本身有一种“存在”关系2.这个存在者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那种存在者。
“对存在的领会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的规定。
”在海德格尔之前,康德和黑格尔等人倾向于用“Dasein”指称任何(有限的)存在者。
鉴于近代以降“人”、“意识”、“主体”、“自我”等概念带有过多传统形而上学的烙印,海德格尔用“Dasein”这个在形式上就和“存在”(Sein)有所关联的词专指人的存在。
(三)此在的与众不同之处与其他存在者相比,此在有下述两个显著性质:1.此在的存在是“生存”(existence)。
此在的本质在于它去存在,在于“它所包含的存在向来就是它有待去是的那个存在”。
就是说,此在不是一种“现成存在”,而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的存在。
“在这个存在者身上所能清理出来的各种性质都不是‘看上去’如此这般的现成存在者的现成‘属性’,而是对它说来总是去存在的种种可能方式,并且仅此而已。
”在一切存在者中,只有此在真正生存着。
2.此在的存在总是我的存在。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与近现代人的存在之谜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与近现代人的存在之谜在近现代哲学史上,存在主义哲学以其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研究而备受瞩目。
而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之一,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思想对于探讨近现代人的存在之谜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哲学观点以及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争议。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它与其他任何存在不同。
他对人的存在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探索了存在的本质与意义。
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性”这一概念,他认为存在性是人类存在的根本特征,它表现在个体对自身存在的思考和对世界的理解中。
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人的存在是被动的、有限的和有束缚的。
他主张人类存在是一种“被抛掷”的存在,人在出生之前没有选择自己的存在,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死亡。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生命是在时间之中有限地存在,也正是因为有限性,人类才更加关注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对近现代人的存在之谜提出了深刻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与快节奏,个体在这个变化的时代中常常感到迷茫和焦虑。
传统的价值和意义观在现代社会中不再适用,人们不再能够找到确切的答案来回答自己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试图回答人类存在的意义问题,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一个持续的追问和探索过程。
他强调了个体对自身存在的独立思考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对于近现代人来说,关注自身的存在意义,思考自身价值和对世界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海德格尔的思想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过于抽象和理论化,与实际生活相脱离,无法解决人们真实面临的问题。
另外,海德格尔本人在思想和行为上也受到了批评,他曾公开支持过纳粹党,这也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总之,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对于近现代人的存在之谜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
他的观点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人类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引发了更多的讨论和研究。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5)良心的呼唤
良心的呼唤表明了此在已果断地选择了其最本己的存在, 展现为当下个别化的此在,使此在的在世成为本真的在世。
良心本来是一个伦理学范畴,但海德格尔赋予它以本体 论的意义,将其当做此在体现其本真存在的一种内在呼声。 海德格尔强调良心的本己性,认为它不受此在以外的 任何因素的制约。
推荐影音素材:
3、此在及其存在的基本结构(此在及其在世)
(1)“此在”的含义:此在即人。 海德格尔给了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一个专门的名 称——“此在”,即先于主客心物之分的、没有规 定性的原始状态下的人的存在。 此在的存在称为生存。 此在的优越性: A.在存在者状态上的优先地位;
B.本体论(存在论)的优先地位;
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继承
海德格尔从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特别是他的 现象学方法得到了重要启示:把传统哲学所谈论的 一切对象化的存在都还原为直接涌现、显示意义上 的存在,即现象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就是存在者的存在的显现;现象 学方法就是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方法。
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超越
胡塞尔要求哲学必需超越科学的界限而达到纯粹的、 回到事物本身的世界,即他所谓的先验世界。它实际 上的主体是作为纯粹主体(先验主体)的心理世界、 意识世界。 超越:海德格尔排除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以及由其 建立的世界,更加彻底地贯彻了超越主客二分和主体 性的方向,使现象学方法完全消除了认识论的痕迹, 成为存在论化的方法。
返回
基础本体论:
就是把存在本身与存在者严格分 开,由对存在者的研究返回到对存在 的探究,澄清和阐释它的意义,由此 建立起来的关于存在的理论将具有始 源意义,成为基础本体论。
2.对现象学方法的继承和超越 关于现象学
现象学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开创的一种广泛 的哲学思潮。它对整个西方哲学特别是上世纪初 德国哲学和上世纪中期法国哲学都产生国重大影 响。
海德格尔哲学
时间性与“此在”的存在状态
过去,沉沦态由“心态”(现身情态或情绪)揭示, 非本真态:恐惧 本真态:焦虑 现在,抛置态由“语言”揭示, 非本真态:闲谈、好奇、含混 本真态:言谈 将来,生存态由“理解”(领会即抛出去)揭示, 非本真理解:等待、观望、忘记 本真理解:设计
万物作为器具
1、所有事物与人的生存及其环境联系在一起。 分为上手之物与在手之物两大类。 2、器具的存在首先是被作为工具的使用,而不 是被观望。 3、器具的联系是因缘联系整体。因缘联系整体 的现行解释是各种因缘得以揭示的根据。
“世界的遭遇特征”
人显示事物的存在方式为“烦忙” ,人与事物 的遭遇关系是“打交道”。 “世界的遭遇特征”也称为“意蕴” 。在“指 引联系”中才确定的意义,这些意义是通过我 们的“使用”“开启”出来的。人的实践在人 的世界中是构成意义的。 “此在”在行动中开启了自身以及世界。世界 首先是作为实践、作为活动联系而呈现出来的。 世界并不是作为一个客体而与主体相对待,而 是身体力行的劳作建构了“世界”。
此在的全部存在过程: 先行于自身的——已经寓于的——在世之在 将来式 过去式 现在式 每一式都依附于其他两式,三者相互依存, 连成“此在”的完整生存过程。
向死存在
“死亡是此在本身必须承担的存在的可能性…… 死亡于自身现实的是最合适的、无所牵挂、超越 不了的可能性。” 《存在与时间》对生存整体性的追问问到死亡,从 死讲到先行决断。时间性就随着对先行决断展开. 在先行决断中,此在朝向最本己的能在存在。 生存论把将来放在首位,没有将来的能在,此在 “现在”就没法存在。此在先行筹划自身,本真 的将来是有终的将来。
烦
此在在世的整体结构就是“烦”。 “烦”的含义是: “作为存在于(世界内所遭遇着的存在者)的状 态里的、已经在(此世界)之中的先于自身。” 烦是烦忙和烦神的一般形式。 畏:更本源的处身情境。正是它与烦忙和烦神这 两种外在综合共同构成“此在在世”的整体性。 “ 畏”使此在超出日常生存中这样那样存在者 的包围,而直面虚无,并因而能就存在者的纯存 在反视存在者整体。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1.存在论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以对“在”的研究为核心的本体论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
两千多年来哲学家们也谈论这一问题,但没有人真正理解它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存在呢?“存在”一词来源于“existere”,意思是“出现”。
在英文中,“existence”意思是“生存”、“生活”。
海德格尔首先对传统的本体论观点进行了批判,然后用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了新的本体论。
海德格尔区分了“在”和“在者”这两个概念。
“在”是指存在物的显现、在场,而非具体的、现成的存在物;而“在者”是指已有的现成存在物,包括一切已显示出其存在的、现实的或观念中的事物、现象。
他还认为,“在”比“在者”具有优先地位;没有“在”,就没有“在者”。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的错误,就是抛开了对“在”的研究,或者以对“在者”的研究代替了对“在”的研究,结果导致了千年之蔽,“在”本身被遗忘了,思想失去了根基,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家们所建立的本体论只能是无根的本体论。
因此,存在哲学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唤醒人们真正地研究“在”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有根的本体论只有采用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方法才能建立起来。
为获得真理,只能运用现象学的直观方法,即借助于人的内心体验来展现、澄明人的“在”本身。
由于这种揭示、澄明就是对“在”的意义的解释,所以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又被称为解释学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强调,用现象学的方法揭示“在”的意义只能通过揭示人的“在”来达到与其他的“在者”相比具有特殊的、优先的地位。
因为只有人这种“在者”才能成为“在的问题的提出者和追问者,并揭示出“在者”的“在”的意义。
为了把人的“在”区别于一般其他“在者”的“在”,海德格尔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汇“此在”。
在研究其他“在者”之前,必须首先追问“此在”。
2.此在论“此在”,意思是“在那里存在或在特定位置上存在”,也就是指在特定位置上的个人或自我的存在。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年)与现象学的相遇,几乎构成了其存在哲学形成的必要条件。
海德格尔从青年时代起就关注存在问题,但却苦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现象学方法使他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
虽然胡塞尔曾经非常器重海德格尔,甚至说过“现象学,就是海德格尔和我”这样的话,但是无论作为学生还是作为助手,海德格尔都不是胡塞尔理想的继承人,因为从一开始他与胡塞尔之间就存在着分歧。
胡塞尔创立现象学的目的是建立一门精密科学性的哲学,即通过现象学方法,弄清科学认识的活动以及生活中的意识活动的结构,以先验还原得到“纯粹意识”、“纯粹自我”,为一切知识提供先验的基础。
所以在胡塞尔心目中,作为方法的现象学的目标是成就作为哲学体系的现象学。
在这个意义上说,胡塞尔是一个很“科学”的哲学家。
现象学对海德格尔的启发是:在传统哲学主客二元式的认识论框架“之前”或者“背后”,还有一个更为本源的世界。
即是说,在自我的主观世界与对象的客观世界的背后,存在着一个统一的本源世界,而现象学方法就是描述和直观这个本源世界的有效方法。
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分歧主要在于:海德格尔始终将现象学只看作是一种方法而不是先验哲学;对他来说胡塞尔的“纯粹意识”还不够本源,存在比它更源始;与胡塞尔的“科学情结”相反,海德格尔关注的是科学的局限性。
总之,海德格尔认为存在问题才是哲学应该关心的问题。
胡塞尔后来也意识到了海德格尔与他的分歧。
1929年读《存在与时间》时,胡塞尔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柏拉图,吾更爱真理”。
看到自己心爱的继承人与自己分道扬镳,他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总之,现象学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就是现象学方法,亦即一句口号:“回到事情本身”。
海德格尔意识到,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因而存在并不在存在者之外,我们总已经处在对存在的领悟之中了,那种将存在看作是认识的外在对象的方法乃是使存在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_1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是什么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个体的存在即是世界的存在;人本来是自由的。
海德格尔存在论
海德格尔存在论一、引言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存在论是其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以人类存在为中心,强调人类作为一个存在者的本质和意义。
本文将对海德格尔存在论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
二、存在与时间1. 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人类最根本的问题。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不同于其他事物,因为人类不仅仅是物质实体,还有一个内在的主体性。
这种主体性使得人类能够自我反思和自我决定。
2. 时间与存在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存在的核心。
他认为时间不仅仅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紧密相关。
我们无法摆脱时间对我们生命经验和行动的影响。
3. 存在与历史海德格尔强调了历史对于我们理解自己和世界的重要性。
他认为历史不仅仅是过去发生事情的记录,而是我们理解现在和未来必须依赖于过去。
三、被遗忘者之存有1. 被遗忘者之存有的概念海德格尔认为,被遗忘者之存有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指的是那些我们通常会忽略或不关注的存在,比如说死亡、孤独和无意义。
2. 被遗忘者之存有对人类存在的影响海德格尔认为,被遗忘者之存有对人类存在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们提醒我们我们自己的存在是脆弱且暂时的,并鼓励我们思考自己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
四、技术与现代性1. 技术对于人类存在的影响海德格尔认为,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然而,他也指出了技术对于人类存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技术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依赖于外部物品和系统,并且削弱了我们与自然和其他人之间的联系。
2. 现代性对于人类存在的影响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是一个混乱、不确定和矛盾的时期。
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比如说道德、政治和环境问题。
他认为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对于自己和世界的理解,并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生活。
五、结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哲学体系,强调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他认为,我们必须在时间和历史中理解自己,并反思被遗忘者之存有对于我们生命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一、海德格尔哲学产生的背景1、一个悖论/哲学难题:(1)、存在者必须通过存在来解释:存在是存在者的根据,不理解存在,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存在者;另一方面,存在本身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存在又必须通过存在者来阐明(即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一切存在者都是存在的显现与见证)2、对这个哲学难题的历史解决: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完成了一大转变——从追问存在变成了追问“本体”,直观的“逻各斯”变成了理性的逻辑,“思”也就变成了“思想”,“存在论”也就变成了“本体论”。
(1)、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源于《荷马史诗》的《奥德赛》,意为“集聚”。
所谓存在就是从自身出发向着自身的集聚,犹如一团日新月异、永恒燃烧着的大火,在这团燃烧着的大火中,生与死、光与暗、上升与下降达到同一。
故“火是万物之始基”。
(2)、巴门尼德的思:思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思想,思想只是从思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方式。
在“思”中,没有思想的主体,也没有思想的客体,“思”是“主体”、“客体”乃至“思维活动”得以成立的根据。
这样,存在根本就不是与思想对立的“实在”,而是与思同一。
故产生了哲学史上的著名命题:“思与在是同一的”。
(3)在本体论战场上,几千年来,各家各派杀得难解难分,大家都要找出那个作为各种各样的“什么”背后的“根据”,都宣称惟有自己的哲学才真正失找到它。
殊不知,这个根据,本体一经说出,仍然成为一个新的“什么”,也就是说,无论中世纪的“共相”与“个别”;近代的“物质”与“心灵”,都是一种什么,即一种不同的“存在者”而已,存在仍在空旷的野地里流浪,他呼唤的声音越来越弱,渐渐被人遗忘。
3、这个哲学魔圈的解决关键在于它超出和打破了知性逻辑所划地的界限,故批判的武器有这里失去了它原有的效用。
问题在于对武器本身进行批判。
马克思:新问题的提法已包含了问题的解决。
我们来看海德格尔是怎样解决的?二、亲在/此在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于是存在进入了时间,或者说存在干脆摆脱不了时间。
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然后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
这个问题直到2000 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
海德格尔阐述“在”的意义如下:已经具有的性质。
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了“在者”。
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我”是这种“在者”,只有“我”是在成什么样都还不清楚的时候它的“在”已经恬然澄明了。
因此,他认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
往下,海德格尔就谈论“我”的“在”就是世界。
这里,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
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
他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
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
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
他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
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
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海德格尔哲学对于现代存在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对L.宾斯万格心理学的影响尤深。
他把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存在概念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以后心理治疗的发展,亦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5)西方马克思主义受其影响,揭示了人存在的二难困境 ——人是自由的,被抛弃到这个无自由的世界。 ——人是个体的,又成为丧失个怀的常人。 ——人是无限的,又注定是有限的。 孔子:人的本质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所以,人靠自己无法解救自己。
(6)人如何走出沉沦状态? 萨特给出的办法:自由选择。英雄是自己选择成为英 雄的,懦夫是自己选择成为懦夫的。 海德格尔给出的办法:勇敢的承担自己的责任,勇敢 的面对世界、面对死亡。 ——结论:人的命运三步曲:被抛、筹划和沉沦 ——第三个启蒙:不要满足于做常人,要承担起自己的责 任。
(2)堕落的三种表现:
(1)闲谈 它表现为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振振有词、名言警语等等,但是,人 们只是传达着、烦忙着,却未始源地领会言谈之所及的存在。 (2)好奇 就是烦忙于看,不断地从这一新奇跳到另一新奇,通过照面者的变异 寻求着不安和激动。但它又仅止于看,并不为了进入一种向着所见之 事的存在。 (3)两可 这是此在在世的一种最根本的存在方式。两可表明的是此在在常人中 的似是而非,并且总是如此“似是而非”。道听途说不可能接近真理 却又佯装真理。
三、存在的命运:人在与命运抗
争,但不免堕落为常人
1、第一阶段,被抛(throw)
人是从虚无、无根据的地方被抛
入到这个世界。虽对人是异己的 世界,但不可避免地被抛到这个
世界。因为人是在世的存在。
其一,世界先于人而存在。 人并不创造存在,人是被抛入存在的;人由于领悟其存在、 过问其存在而得以存在,并看护着他的存在。 其二,被抛没有任何原因。 人的被抛状态是偶然的、无根据的、不可界说。正因如此, 我们不能用定义法、归纳法、演绎法来说明人的被抛状态, 都不中用。 其三,被抛说与其他学说不同。 中国《孝经》说:人之发肤,受之父母,人要对父母负责。 西方《圣经》说:人类是由上帝创造的,人要对上帝负责。 海德格尔说: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孤苦伶仃,无依 无靠,所以,人要自己对自己负责。
海德格尔哲学
海德格尔哲学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现代哲学和存在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以其对存在的独特关注而闻名,探索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是人类独特的特征,它超越了简单的存在与不存在的二分法。
他提出了“存在前设”(Existential Precondition)的概念,意味着存在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不确定和开放的,我们通过与世界的接触和互动来构建我们的意义和目的。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得到了最全面的表述。
他认为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与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他对现代技术的批判是他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认为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类对世界的遗忘,我们沉浸在功能性和工具性之中,忽视了存在的本质和价值。
海德格尔将人类存在与时间联系在一起,强调我们的存在是一种“成为”(Becoming)的过程。
我们在时间中存在,通过对过去和未来的理解来塑造我们的现在。
他强调了个体的责任和选择,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困境。
海德格尔还关注语言的作用和意义。
他认为语言不仅是描述现实的工具,而且在塑造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语言不仅传达意义,而且塑造了我们对存在的认识和体验。
总的来说,海德格尔哲学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他强调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批判了现代技术对我们与世界的关系的影响,以及语言在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中的作用。
海德格尔的思想为我们思考人类存在和意义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对于理解自己和世界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近现代哲学中的存在性问题探讨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近现代哲学中的存在性问题探讨近现代哲学中,存在性问题一直是许多哲学家关注的核心议题。
其中,马丁·海德格尔以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而成为存在性问题探讨的重要代表人物。
本文将围绕海德格尔的思想,探讨存在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对近现代哲学中的存在性问题的启示。
一、存在与时间的关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探讨了存在与时间之间的紧密联系。
他强调,人类的存在是在时间中展开的。
他引入了“存在”(Dasein)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既具有“在世”(in-der-Welt)的特征,又具有“尽在于自身”(Zu-sich-selbst-kommen)的潜力。
时间在海德格尔的观念中,是存在的核心要素。
他将时间视为存在的本质结构,而非仅仅作为一个客观的测量工具。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时间不是一个线性的序列,而是一个维度,决定了人类存在的各种可能性。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的关系还体现在他对“当下”(Augenblick)的思考上。
他认为,只有在当下,人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存在的本质。
当下是时间与存在的交汇点,它揭示了人的存在与时间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存在性问题的探讨基于存在与时间的关系,海德格尔的思想对近现代哲学中的存在性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观点和启示。
1. 存在的意义与目的海德格尔强调,存在不是被动地接受现实和命运,而是通过自我的建构和选择来赋予意义。
他主张,个体的存在是自我决定的过程,通过超越日常习惯和社会期望,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存在方式。
2. 时间的存在性海德格尔将时间与存在联系在一起,将其视为存在的本质要素。
他关注时间对人的影响,提醒人们意识到时间的有限性和珍贵性。
时间的存在性使人们更加关注当下的重要性,珍惜时间,认识到每个瞬间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3. 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海德格尔思考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他认为,人的存在需要与他人相互作用,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获得更深层次的存在意义。
他强调人类是社会性的存在,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理解,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的哲学论文
海德格尔的哲学论文2000字
海德格尔的哲学论文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其对存在论的贡献、他对技术的思考
以及他的语言哲学等。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他的这些思想。
1. 存在论:海德格尔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即存在的存在。
他认为,人类不仅是有存在的,而且还必须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塑造自己的存在。
他
将这种主观的选择和行动称为“关怀”,并将其视为重要的存在因素。
他认为,只有
通过关怀,人类才能开启自己存在的可能性,并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
2. 技术思考: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现代社会的核心。
他认为,由于技术的发展,人
类可以探索世界的秘密,并创造出现代文明所依赖的科技产品,但同样带来了现代社
会的问题,如环境破坏、人际关系政治化等。
他认为,人类需要重新审视技术的本质,意识到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提倡“本真思考”,即回归本质,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和身处的环境。
3. 语言哲学:海德格尔以语言为基础,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
他认为,语言是人类
的存在方式,通过语言,人类才能理解这个世界和自己。
他提出了“词汇存在”的概念,认为语言不仅是词汇的组合,而且隐含了一种意义和情感。
他强调了语言对互动
和沟通的重要性,提倡人类用更加深层次的方式去理解和交流。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十分丰富,这里只介绍了其中的几个方面。
总的来说,他的哲学
思考强调的是回归本真、关怀人类存在和环境,以及通过思考和行动去找到人类存在
的意义。
海德格尔的哲学论文
海德格尔的哲学论文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20世纪重要的德国哲学家之一,其思想治学上乘,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此篇文档将讨论海德格尔的哲学论文,解读其思想。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被称作“存在论”。
他认为,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忽略了人的存在,而更加注重外在的事物,这样做导致人们失去了自我和内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将人的存在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状态,称为“Dasein”。
Dasein是一种能够认识自身、审视自身、把握自身本质的存在状态。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存在是通过与其他存在状态进行互动来实现的。
他提出了“世界”和“神”的概念。
世界是人类现实的维度,与之交互构成人类的存在且包括整个存在的环境、具体的经验与行动,是人类的存在领域。
而神则是世界的普遍性和根源性,即贯穿世界各个方面的“存在”感。
因此,在海德格尔看来,只有深入体察Dasein的本质,并以进一步认识着手,生命才能谋求真正的意义。
海德格尔的哲学论文1.《存在与时间》《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的代表作,也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阐述了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并通过对时间和存在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揭示了时间和存在的本质联系。
在书中,海德格尔通过对时间的分析,提出了“存在性”的概念。
存在性是对Dasein本质的解释,它在存在中逐渐揭露出来。
同时,海德格尔还研究了人类存在的时间性,即“现在”这个时间点,在“将来”和“过去”中产生了两倍的时间性。
2.《技术的本质》《技术的本质》是海德格尔的另一部重要哲学著作。
在这篇论文中,他研究了现代科技和技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并批判了西方传统理性唯物主义对技术的错误认识。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一种现代的成果,它的发展与人类的存在密切相关。
但是,现代技术忽视了Dasein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且崇拜自己的工具。
他认为,人类需要再次审视技术,并回到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之中,重新发现人的真正意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公共管理学院08思想政治教育1班杨燕梅0803020024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认为“存在”与“存在者”不同。
海格德尔突出强调“存在”的本体论意义,把“存在问题”作为其学术思想的核心,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就是“存在”问题。
海德格尔是针对“存在者”提出“存在”的。
“存在者”就是已经存在,或已经显示出存在的东西,“存在”并不是“存在者”,它是不可界说的。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确定“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依据,是一切“存在者”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从动态的角度讲,是使“存在者”显示为“存在者”的活动。
“存在”较之“存在者”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反过来,既然“存在”本质上是一种时间性,没有现实的本质,不能给它下定义,仅仅是一种“在起来”的可能性,从这一点出发,就不能问“存在”是什么,只能问“存在者”怎样存在,为什么存在,有什么理由说它存在而不能说它不存在。
但传统哲学却把“存在”与“存在者”认为相同,混为一谈。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认为存在是有根的存在,这与传统哲学无根的本体论不同。
海德格尔所要建立的本体论却是有凭有据、有根的“基本本体论”。
他这种有根的本体论是通过三性: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表现出来的。
他的整个哲学体系是在区别“存在”和“存在者”的不同含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存在是“在世”,而在世的基本结构是“烦”。
“烦”含焦虑,烦恼,关切,担忧,操心等意,只要此在是“在世的在",它就彻头彻尾地被烦所支配。
“烦”使此在的本质被遮蔽,最后他被沉沦了。
他被日常闲谈、好奇处于沉沦的状况;“闲谈、好奇,这些就是此在日常用以在…此‟,用以开展出在世的方式的特性。
在这些特性中以及在这些特性的联系中,就暴露出日常生活中在的一个基本样式,…我们把它称之为此在的沉沦‟”。
摆脱沉沦或者说把此在从沉沦中救拔出来的途径是“畏”、“挂念”和“死”。
在海德格尔看来,“畏”和“怕”不同。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是20世纪哲学界的重要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对当代哲学、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存在的意义,他认为人类存在的意义在于“存在本身”,并提出了存在哲学的概念。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存在哲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包括存在的本质、存在的历史和存在的现实。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是:存在的本质是时间、存在的历史是西方哲学的历史和存在的现实是技术的危机。
一、存在的本质是时间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本质是时间。
他认为,时间不仅仅是一个量的概念,而是存在的方式。
时间是存在的基本维度,没有时间就没有存在。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存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时间是存在的基本特征,存在本身就是时间的存在。
海德格尔进一步认为,时间是一个开放的维度,它不仅涵盖了过去和现在,还包括了未来。
时间是一个不断展开的过程,未来是时间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的体现。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时间是存在的基本特征,也是存在的基本问题。
二、存在的历史是西方哲学的历史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历史是西方哲学的历史。
他认为,西方哲学的发展是一个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
这种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是存在哲学的基础,也是西方哲学的根源。
海德格尔进一步认为,西方哲学的历史是一个存在的历史,它涉及到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和意义。
西方哲学的历史是一个关于存在的历史,它反映了人类对存在的认识和探索。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存在的历史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涵盖了人类对存在的思考和探索的历史。
三、存在的现实是技术的危机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现实是技术的危机。
他认为,技术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它对人类存在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越来越远离自然和存在的本质,使得人类的生存和自由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海德格尔进一步认为,技术的危机是存在的危机,它涉及到人类对存在的认识和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德格尔得存在哲学海德格尔得存在哲学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年)与现象学得相遇,几乎构成了其存在哲学形成得必要条件。
海德格尔从青年时代起就关注存在问题,但却苦于找不到解决问题得方法,正就是现象学方法使她在困境中瞧到了希望。
虽然胡塞尔曾经非常器重海德格尔,甚至说过“现象学,就就是海德格尔与我”这样得话,但就是无论作为学生还就是作为助手,海德格尔都不就是胡塞尔理想得继承人,因为从一开始她与胡塞尔之间就存在着分歧。
胡塞尔创立现象学得目得就是建立一门精密科学性得哲学,即通过现象学方法,弄清科学认识得活动以及生活中得意识活动得结构,以先验还原得到“纯粹意识”、“纯粹自我”,为一切知识提供先验得基础。
所以在胡塞尔心目中,作为方法得现象学得目标就是成就作为哲学体系得现象学。
在这个意义上说,胡塞尔就是一个很“科学”得哲学家。
现象学对海德格尔得启发就是:在传统哲学主客二元式得认识论框架“之前”或者“背后”,还有一个更为本源得世界。
即就是说,在自我得主观世界与对象得客观世界得背后,存在着一个统一得本源世界,而现象学方法就就是描述与直观这个本源世界得有效方法。
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得分歧主要在于:海德格尔始终将现象学只瞧作就是一种方法而不就是先验哲学;对她来说胡塞尔得“纯粹意识”还不够本源,存在比它更源始;与胡塞尔得“科学情结”相反,海德格尔关注得就是科学得局限性。
总之,海德格尔认为存在问题才就是哲学应该关心得问题。
胡塞尔后来也意识到了海德格尔与她得分歧。
1929年读《存在与时间》时,胡塞尔在书得扉页上写下了亚里士多德得名言:“吾爱吾师柏拉图,吾更爱真理”。
瞧到自己心爱得继承人与自己分道扬镳,她得心情就是可以理解得。
总之,现象学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就就是现象学方法,亦即一句口号:“回到事情本身”。
海德格尔意识到,存在总就是存在者得存在,因而存在并不在存在者之外,我们总已经处在对存在得领悟之中了,那种将存在瞧作就是认识得外在对象得方法乃就是使存在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得根本原因。
所以海德格尔给自己提出得任务就是通过对广义得意识活动得描述、直观,展示存在在此得“显现”。
人们通常将海德格尔得哲学思想划分为前期与后期,即“海德格尔I”与“海德格尔II”,前期得代表作就是《存在与时间》,自30年代起海德格尔得思想发生了某种“转向”(Kehre)。
不过,这一“转向”并不就是彻底断裂式得思想变化,而就是思想得进一步深入。
换言之,海德格尔得问题没有变,仍然就是存在问题,只就是她对这个问题得思考深入到了更为本源得境域。
正如海德格尔自己所说,“海德格尔I”与“海德格尔II”之间得区别只有在下述条件下才可成立:“只有从在海德格尔I那里思出得东西出发才能最切近地通达在海德格尔II那里有待思得东西。
但海德格尔I又只有包含在海德格尔II中,才能成为可能”。
前期得海德格尔试图通过对人这种在者得生存论分析来追问存在得意义,后期得海德格尔则试图深入到更加本源得境域。
海德格尔象分析哲学一样对形而上学持批判得态度,不同之处在于她一方面将形而上学得错误同西方文明得种种弊端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在批判形而上学得同时亦以重提存在问题得方式而倡导本源之思。
一、《存在与时间》在此,我们主要讨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得部分内容。
形而上学研究得就是存在,而且允诺建立关于存在得科学(ontology)即本体论,但就是实际上形而上学自始就遗忘了存在(Seinsvergessenheit),整个一部形而上学史就就是存在得遗忘史,它以认识存在者得方式去把握存在,忽视了存在与存在者之间得存在论差异,因而存在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当然,存在问题不仅仅就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对我们来说就是性命攸关得:我们就是因存在而存在,并且通过对存在得领悟而存在得,所以对存在得领悟就决定了我们得存在方式。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提存在问题。
按照海德格尔得观点,存在问题亦即“存在得意义”问题,这里所谓得“意义”并不就是“就是什么”得本质,因为我们不可能象认识存在者那样认识存在,而只能追问存在就是怎样存在得,即存在显现自身得方式。
那么,我们怎样追问存在得意义?应该从何处入手?虽然存在者都就是因存在而存在得,但就是一问到存在,总就是存在者得存在,所以必须从存在者入手追问存在得意义。
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一种存在者,这种存在者与存在有“存在论”得关系,即就是说,这种存在者能够追问存在并且因它得存在而使存在显现出来。
这种存在者就就是我们向来所就是得在者,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Dasein)。
一切在者都因存在而存在,但当它存在时,存在却隐而不显了,唯独“此在”这种在者其本性独特,它就是“去存在”(zu sein,to be),即始终处在去存在得过程之中,因而它得存在就就是存在得显现。
另外,“此在”还具有“向来我属性”(Jemanigkeit)。
所谓“向来我属性”并不就是说此在自始就就是一个自我,而就是说它在本性上就是一个个体性得存在。
在海德格尔瞧来,人这种在者与其她在者得不同之处就是,它不就是凝固化得、现成得存在者,而就是一个未成定型得、始终面对可能性筹划自身得开放得在者,所以“存在”在此能够存在出来,从而显现其自身。
就此而论,“此在”就是“存在”存在出来得境域(da)。
海德格尔称“此在”得存在就就是“生存”(Existenz),即站出来存在得活动。
虽然此在就是存在在此存在出来得境域,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此在存在就能够使存在显现。
因为此在作为可能性,它可能使存在显现,也可能使存在不显现。
当然,所谓“不显现”也就是一种显现,即它显现为不显现。
所以,此在得存在就有了“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得区别。
当此在意识到自己就是一个始终处在去存在之中得存在者,因而立足于自身而面对可能性开放地生存得时候,它得存在就就是“本真得”。
如果此在把自己瞧作与所有在者一样有着固定得本质因而就是一种现成存在得在者时,它得存在就就是“非本真得”。
于就是,以往被传统哲学忽视与轻视得日常生活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就有了重要得意义。
因为要想解决存在得意义问题,就必须了解此在在日常生活中得生存活动。
因此,海德格尔就对此在进行了现象学分析,她亦称之为生存论存在论得分析,简称生存论分析。
此在得生存活动就是在世界中展开得,不过这个世界并不就是一个空盒子,我与万物被放置于其中。
实际上,有一个我(主体)与一个世界(客体)相对而立就是后来才发生得事,原初得本源世界就是此在与世界水乳交融不分彼此得世界,换言之,此在生存着“在世”,我们可以称这个世界为“生存世界”。
此在生存着在世界中存在。
在这个生存得世界上不仅有在者,还有其她得此在。
此在一开始就与其她得此在共同存在,这就就是“共在”(Mitsein):她人与我共同在此。
如前所述,此在本性上具有“去存在”与“向来我属性”。
于就是我们可以问: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得此在究竟就是谁?瞧起来这个问题十分简单,具有“向来我属性”得此在当然就就是我自己。
然而,当此在“自我”、“自我”喊得震天响得时候,它恰恰不就是它自己,它在日常在世得生存活动中无时无刻不依赖于“常人”、“她人”或“大家”(das Man):“此在作为日常得杂然共在,就处于她人可以号令得范围之中。
不就是她自己存在;她人从它身上把存在拿去了。
她人高兴怎样,就怎样拥有此在之各种日常得存在可能性。
在这里,这些她人不就是确定得她人。
与此相反,任何一个她人都能代表这些她人。
……这个谁不就是这个人,不就是那个人,不就是人本身,不就是一些人,不就是一切人得总数。
这个‘谁’就是个中性得东西:常人”。
于就是,“在这种不触目而又不能定局得情况下,常人展开了她得真正独裁。
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我们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竟至常人怎样学‘大众’中抽身,我们也就怎样抽身;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
这个常人不就是任何确定得人,而一切人(却不就是作为总与)都就是这个常人,就就是这个常人指定着日常生活得存在方式”。
在常人统治之下得日常生活乃就是一种“平均状态”,“平均状态先行描绘出了什么就是可能而且容许去冒险尝试得东西,它瞧守着任何挤上前来得例外。
任何优越状态都被不声不响地压住。
一切源始得东西都在一夜之间被磨平为早已众所周知得了。
一切奋斗得来得东西都变得唾手可得得了。
任何秘密都失去了它得力量。
这种平均状态之烦又揭开了此在得一种本质性得倾向,我们称之为对一切存在可能性得平整”。
海德格尔所说得“常人”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得大家、公众、公众舆论一类得东西。
对于始终处于共在之中得此在来说,她向来不就是作为自己存在,而就是作为她人存在得:我们得一言一行都就是以大家、公众为标准,向大家、公众“瞧齐”得。
就此而论,“常人”拿走了我得存在,决定着此在在日常生活中得生存活动。
那么,这个常人就是谁?“常人到处在场,但却就是这样,凡就是此在挺身出来决断之处,常人却也总已经溜走了。
然而因为常人预定了一切判断与决定,她就从每个此在身上把责任拿走了。
常人仿佛能够成功地使得‘人们’不断地求助于它。
常人能够最容易地负一切责任,因为她不就是需要对某种事情担保得人。
常人一直‘曾就是’担保得人,但又可以说‘从无此人’。
在此在得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事情都就是由我们不能不说就是‘不曾有其人’者造成得”。
“每人都就是她人,而没有一个人就是她人本身。
这个常人,就就是日常此在就是谁这一问题得答案,这个常人却就是无此人,而一切此在在杂然共在中又总已经听任这个无此人摆布了”。
实际上,常人也不能说就无此人,应该说,此在就就是常人,常人就就是此在自己。
只不过此在不就是立足自身,而就是立足于常人生存在世,所以她不就是作为自己而就是作为常人生存在世得。
虽然这世上只有此在自己而没有常人,此在毕竟就是自己存在得,但就是当此在作为常人生存在世得时候,她不就是以勇于选择并且敢于承担责任得方式生存在世,而就是以不负责任得方式生存在世得。
换言之,此在以常人得身份在逃避她自己。
海德格尔称这种状态为此在得“沉沦”(verfallen)。
我们以为有一个永远公正永远正确得常人、大家或公众舆论决定着日常生活,它能够替我们选择正确得方向,确定恰当得时机,并且为我们承担责任与后果。
然而事实上并没有大家、常人、公众舆论,生存在世得就是我们自己。
海德格尔得话如晨钟暮鼓,当头棒喝,意在惊醒此在沉沦得迷梦。
那么,此在为什么要逃避她自己呢?因为沉沦状态对此在具有天然得诱惑作用:它免除了我在生存活动中面对可能性进行选择得痛苦与承担责任得负担,它使我感觉到生活中得一切都秩序井然,而且都处在最佳得安排之中。
因此,在常人得统治下,我感到一种“家庭般得温暖”。
虽然此在得本性就是“去存在”与“向来我属性”,但就是它从来不就是作为它自己而就是作为常人而生存在世得,因而自始就已经沉沦于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