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美的境界
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和审美品格
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和审美品格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和审美品格就要谈到抽象艺术,抽象艺术是对应于写实艺术、具象艺术而存在并被定义的。
产生于西方的抽象艺术,已经历百年历史。
在理论纲领上,抽象艺术的前提是:艺术是一个自为目的领域,只被自身的和作用于自身的规律所统治。
因此,抽象艺术的理论进一步认为,从这里出发,作为主观感受最合适的表现形式就是“无物像”的。
抽象艺术所表达的是“精神的现实”和“更高级的现实”。
抽象艺术在西方的产生和拓展(冷抽象、热抽象、抽象表现主义等),一方面是艺术自律的逻辑结果;另一方面应是西方文化精神中的纯粹形式思维和纯粹符号的特质所赋予的。
西方文化精神中的抽象思维反映在它们的文明成果十分明显,从哲学到科学的一些根本的拓进,尤其是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所经历的人的解放和科学的昌明,思维,尤其抽象性思维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是为文明史所一再证明了的。
所以哲人说:没有抽象思维的民族是不幸的民族。
抽象思维反映在理论思维(哲学和科学中)是十分明确的,可以说没有抽象性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就没有理论形态和自由的境界,人类也就只能永远生存于感觉世界和经验方式之中。
抽象思维和抽象艺术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有没有必然性,或者,抽象思维欠缺就会导致抽象艺术的缺失?——这至少是一个有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从哲学思想的角度说,在中国的历史上就没有出现西方亚里斯多德这样的思想家,亚里斯多德的重要在于他所提出的《形而上学》和《物理学》的思想体系和思想方法,使西方文化具备了“将感性质料与本质形式统一于事物,形成了一个宇宙目的论体系”,所以勒南说,亚里斯多德给人类带来了科学。
而亚里斯多德的思想具体地说就是使人类将经验转化成理论,将发现升华为物理学(科学)。
亚里斯多德的思想方法的根本点就是纯粹形式思维和纯粹符号思维,这就是抽象思维的本质。
由于没有亚里斯多德这样的思想家。
使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发明和经验不能转化为理论形态的科学(如“四大发明”)。
试论吴冠中绘画思想之抽象美与形式美
Arts circle艺术论坛2012/03++TEXT/宋亮亮试论吴冠中绘画思想之抽象美与形式美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的吴冠中,是杰出国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曾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新加坡、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艺术馆和博物馆举办画展。
2010年6月25日,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1岁。
吴冠中先生的绘画综合了西画与中国画之精髓,用笔简练,后期作品常喜以点、线等造形来诠释自然之美。
其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
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等数十种。
同时,吴冠中的作品在拍卖艺术市场上屡创新高。
而在关注当代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吴冠中先生所提出的抽象美与形式美无疑是对其艺术理论精髓的诠释,本文就这两点作以分析:首先,学术界最为关注的是吴冠中在1979——1980年间发表的《绘画的形式美》与《关于抽象美》两篇文章,由此掀起了对固有艺术形式审美的反思。
这场由他而起的画坛理论争辩,揭开了中国绘画现代表现形式探索的一页。
其主要论点是:“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受是本能的”。
与此同时,他大量吸收西方现代抽象绘画的结构特点与形式框架,并融入了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特点,创造了富有中国审美内涵的现代抽象画形式风格,对今后中国画坛表现形式上的探索与追求起到了拓荒作用。
这一切源自于他对艺术形式表现的中西融贯的丰厚学识。
其次,用“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讨论吴冠中的形式美、抽象美,一定要先从吴冠中为自己设的底线开始,作画一定要有形象是吴冠中的主张,所以他的形式美和抽象美是和形象在一起。
“风筝不断线”和“笔墨等于零”是吴冠中最著名的话语,但“笔墨等于零”其实是吴冠中反对笔墨的独立化发展的一句话,即绘画要有形像而不能完全抽象。
浅谈绘画的抽象形式美
浅谈绘画的抽象形式美形式美是视觉艺术审美要素及原则的总和。
绘画作品中真正给人视觉享受的是形式美的抽象因素。
本文从色彩、肌理、笔触和构成这四个方面结合名家名作对艺术中抽象形式美的语言進行简单的分析,指出画家应通过组合安排,巧妙的运用形、色、线条、笔触、肌理等等的绘画抽象构成因素,才能创造出鲜明的、生动的,具有审美情趣的艺术形象。
标签:抽象;形式美;色彩;肌理;笔触;构成形式美是视觉艺术审美要素及原则,在绘画中,它区别于对自然形态的描绘,而是作者归纳出来的抽象形式。
它的具体表现是通过画面的色彩、笔触、肌理等绘画语言,按照抽象美的规律进行适当的组织,构成美的形式。
绘画作品真正给人视觉享受的就是这些抽象因素,而内容则是通过思想和情感经验影响人。
对视觉美起决定因素的不是内容而是形式。
绘画作品的魅力就体现在它形式美的营造上。
下面就从色彩、肌理、笔触和构成这四个方面对绘画中抽象形式美的语言进行分析。
色彩是绘画中最具感情,最有感染力的绘画语言。
色彩有客观写实的色彩和主观感情的色彩。
现代主义之前的色彩,基本上都属于客观写实的范畴,印象主义以前人们对色彩的认识仅限于对物体不受任何影响的整体印象的色彩,也就是“固有色”,事实上固有色也不是客观的颜色,在艺术家实际处理中往往采用了符合黑白布局需要的单纯色彩,这样的色彩能够给我们带来简洁和真实的形式美感,这种感觉在根本上仍属于抽象范畴,只是那个阶段的人们并没有系统的抽象认识,在无意中反映了抽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对光色变化的热爱与追求,从现实主义开始直到印象派,画家们赋予了色彩新的表现意义。
这一阶段的色彩是美术史上最为“客观写实”的阶段,尽管如此,画家仍利用灵动的笔触来体现抽象的形式感。
随着笔触的发展,从修拉开始人们正式开始以科学方式研究色彩的抽象形式。
另外,色彩语言的表现被引向了注重主观感觉的道路,在绘画作品中赋予艺术家特有的主观感情,这和艺术家的选择与作品表达的内容有很大的关系,从色彩的表现可以看到艺术家作画时的艺术情感和艺术个性。
《 抽象之美》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德库宁的 抽象表现 主义艺术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德库宁的 抽象表现 主义艺术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德库宁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米罗的抽象 超现实主义 艺术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米罗的抽象超现实主义艺术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克利的抽象艺术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克利的抽象艺术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克利的抽象艺术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克利的抽象艺术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克利的抽象艺术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康定斯基的热抽象艺术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康定斯基的热抽象艺术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康定斯基的热抽象艺术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蒙德里安的冷抽象艺术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蒙德里安的冷抽象艺术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蒙德里安的冷抽象艺术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蒙德里安的冷抽象艺术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夏加尔的 抽象艺术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亨利-摩尔的超现实主义雕塑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亨利-摩尔的超现实主义雕塑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亨利-摩尔 的超现实 主义雕塑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马蒂斯的艺术
艺 术 中 的 抽 象
描写抽象油画的唯美句子(精选合集100句)
描写抽象油画的唯美句子(精选合集100句)抽象油画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和想象力的艺术形式,通过艺术家的笔触和色彩,勾勒出抽象的、非具象的形象,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下面将用一百句唯美的句子来描绘抽象油画的魅力和艺术之美。
1. 色彩如梦,忽明忽暗,令人陶醉。
2. 笔触错落有致,仿佛遥远的回忆。
3. 画面像是虚幻与现实的交织。
4. 融合了无数的情感,让人有一种震撼的感觉。
5. 如音乐般的旋律,唤起内心深处的共鸣。
6. 用色的变化,创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
7. 把抽象的艺术语言融入到色彩之中。
8. 整个画面散发着一种超越现实的美。
9. 疯狂的涂抹,让人感受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10. 画布上的形状仿佛在互相对话。
11. 每一块颜料都有自己的特殊之处。
12. 色彩的变幻像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梦境。
13. 用色彩的纯净度传达了深层的感情。
14. 看似随意的笔触,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
15. 没有具体的形状,却有着独特的存在感。
16. 看似凌乱,却有一种奇妙的和谐。
17. 不拘泥于形态,让人感受到自由的美。
18. 画面给人无限的遐想和联想。
19. 艺术家的内心世界通过画笔得以表达。
20. 画布上的色彩仿佛在跳动、呼吸。
21. 能引起内心情感共鸣的画作。
22. 在油画中,颜色的强烈对比给人震撼力。
23. 神秘的细节让人沉醉其中。
24. 通过画面,窥探到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
25. 无需具体的对象,勾勒出情感的深度。
26. 引发人们对生命、自然、宇宙的思考。
27. 颜料的层次感让人对画面产生无限遐想。
28. 画面中的形状仿佛在争夺着主导地位。
29. 溅落的颜色给人以突然的视觉冲击。
30. 强烈的对比构成了画面的美感。
31. 意象的交织展现了内心世界的纷繁。
32. 创造出一种扑面而来的力量感。
33. 色彩的组合呼吸出无穷的生命力。
34. 画布上的线条仿佛在跳动,流淌。
35. 抽象的形状让观者自由诠释其意义。
36. 在虚幻与真实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浅谈设计的抽象美及表现
常常抽象的设计包含设计者 的意象化内涵 , 一般都含有较强 的时代感 。
作者简介 :
孙晓楠 门9 8 5 年生 / 女/ 辽 宁营口人 / 硕士/ 讲师/ 研究 方向为家具与室 内设计
0 7 8 学术平 台 I 设计艺术与理论
1 抽象美 的含义 了解抽 象美 ,我们先要知道何谓抽象?抽象就是 人类在欣赏观察 事物 时 ,将事物的表象 因素从事物中剥离 ,留下事物 的本 质因素 ,并
瓦西里 ・ 康定斯基的出现 。康定斯基从 莫奈的绘画作 品中感受到 了物 体 的非物质化 问题 ,加之其对俄 罗斯 民间装饰 的夸张表现手法的印象 , 创作了第一部关于抽象美 的著作 《 论 艺术理精神 》和世界 上第一幅抽
关键词 :设计; 艺术美; 具象美; 抽象美
艺术美 的创造 与欣赏是人类审美活动 的重要形式 。美是 艺术 的属
还是 其他寓意 ,单从绘画 角度考 虑 , 这便是 抽象的最早表现 。随着社
会发 展 ,人类思维 的进步 , 装饰 方面也 有了很大变化 ,简单 的点线 面
性 ,然而艺术美究竟是有 哪些因素构成的?有人认 为 , 艺术 美只是艺
事 实上 ,并不 是任何 作品都是通过客观现 实生活 中的具象美表现
艺术美 的 ,艺术的对象并不只 限于美的事物 ,而是广 阔的 自然和社会
人生 。把产 品的美单纯 归结 为一种抽象艺术也是不恰 当的。但是 ,抽
象美 与具象美整体够成 了完整的艺术美 。那些 以现 实中其他事物为描 写对象 的作 品 ,也可 以是美 的,但 它的艺术美并不来源于普遍 的生活 现象 ,这就涉及到艺术美的另一个方面 —— 抽 象美 。抽象美也并非是 横空 出世 ,而是由现实事物 的美演化 、发展而来 ,与具象 美也是 不可
美的定义与感知
美的定义与感知美,是一个抽象而又庞大的概念。
它不仅仅是一个形容词,更是一种情感的体现。
人们对美的定义因个体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美的独特理解。
然而,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美,都离不开观者对其的感知和赋予的意义。
美,从字面意义上来看,代表着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在自然界中,我们常常能够欣赏到大自然赋予的美。
比如,美丽的日出日落,绚丽的彩虹,翠绿的森林等等。
这些美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然而,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他们对这些自然美景的感知可能存在着差异。
有人可能更加喜欢湖光山色,而有人则更钟情于大海辽阔的景色。
这是因为每个人对于美的定义和感知都存在着个体差异。
除了自然界的美,人们还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来感受和欣赏美。
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为我们展现了多样化的美。
一幅精美绝伦的画作,可以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一首优美动人的音乐,可以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美的力量;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让人思考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通过欣赏和体验艺术作品,我们能够拓宽自己对美的认识和了解。
然而,美并不仅仅存在于外在的事物之中,内心的世界也是美的源泉之一。
内心的美,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善良、智慧、勇敢等等,都是内心美的表现形式。
当一个人具有这些美德时,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享受成功,他都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内心的美不仅可以影响他人,也可以让自己更加自信和快乐。
美的定义和感知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角度,也可以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探讨。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这也影响着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感知。
例如,在古代中国,以「水墨画」为代表的艺术形式备受推崇,人们对于柔和、虚实得体的绘画有着特殊的喜好。
而在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美的理解和感知方式,数字艺术、虚拟现实等等,都让人们对美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总的来说,美是一种主观而又客观存在的东西。
它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受,也是社会和文化给予的定义。
从具象物象中发现抽象之美试讲稿
从具象物象中发现抽象之美试讲稿高中美术从具象物象中发现抽象之美逐字稿一、中国画的抽象“抽象”这个词拉丁文为abtractio,它的原意是排除、抽出。
很多人把凡是不能被人们的感官所直接把握的东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叫做“抽象”;有的则把“抽象”作为孤立、片面、思想内容贫乏空洞的同义词。
这些是“抽象”的引申和转义。
在这两层意思里,我们仅谈前者。
抽象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冰心在《寄小读者》中有一小节表达很精彩:“她的爱是温和妩媚的。
我对她的爱是清淡相照的。
这也许太抽象,然而我没有别的话来形容了。
”在这里“抽象”仿佛被艺术赋予了生命,活灵活现地将那一丝柔柔真情“领上台来”。
抽象是中国画的意境化。
唐代文学家、山水画家王维曾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杰作给予了独特阐释。
我认为,中国画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讲究道法自然,从大自然真切中寻找引发心灵震撼之处,方能胸有成竹,画之于心,而成之于手,而后震撼观者之目,抑或观者之心。
而这一过程则是观察物象、描绘物象的综合过程的抽象化。
清朝邹一桂在论画竹中提道:“枝必附节,雄竹单枝,雌竹双枝,上节在左,则下节在右,用笔迅速,叶须劲利,实按虚起,一抹便过,迟留不得,粗忌如桃,细忌如柳,一忌孤行,二忌两并,三忌如叉,四忌如井,五忌手掌,亦忌蜻蜓,总须叶叶交加,舒处遥相照应,则不犯诸忌矣。
转侧向背,鱼打风翻,正阔偏狭,双头单脚,此画叶之法也。
”上述是国画当中都应该知晓的画竹之法。
从字面看,很形象或者很具象,好像我们已经知道画竹所应该遵循的方法,然而,细品字里行间则透露着一种探索未知领域所需要的抽象思维。
比如在文章中邹一桂所指出的六大忌,皆是运用形象比喻,而表达抽象内涵,即画竹所真正要领悟的是那透过形象背后的无形美之规律。
再比如说中国的书法,就是大自然美的抽象符号。
它萃取了中国传统的精神内涵,结合多种审美取向,体现了事物美之特征。
正所谓“书画同源”,中国画和书法的艺术境界同时体现了中国画的抽象之美。
抽象之美
龙源期刊网
抽象之美
作者:吴冠中
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8年第28期
人们曾直接或间接地进入过令人神往的境界:茫茫的雪山、浩渺的海洋,岩崖起伏、黄沙奔腾,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幽谷、千里江山万里浮云的太古……是云層?是流泉?亦是,亦不是。
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不知,那是一种境界、一种气氛,令人向往。
小小的自我要求向宇宙扩展开去,人啊,总想在宇宙中驰骋,征服宇宙,获得最大的自由,所以人人欣赏“气
魄”“气势磅礴”……
正是由于这种追求与联想,穿过三峡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三峡比真实的三峡拔高得多了。
后者不过点燃了艺术的火花。
画家画三峡的多了,但大都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感情的容量,因为作者太胆小,太拘泥于具象。
“千里江陵一日还”,诗人比画家更敢于运用抽象手法。
抽象的绘画手法是综合的,亦具象,亦抽象,它努力引领读者进入那令人神往的境界。
途中所遇大都是似与不似之间的雪山、海洋、岩崖、黄沙、幽谷、云层、流泉……但更主要的是,通过画面的茫茫、浩浩、起伏以及奔腾等气氛,使读者在感情中获得“气势磅礴”的满足。
(摘自《短笛无腔》新世界出版社)。
美的三重境界
美的三重境界美的三重境界是一种观念,指的是一种审美价值体系。
美的三重境界包括:物体的形式美、内涵美和生命美。
其中,形式美是指物体的外形美,比如造型、线条、色彩、质感等方面的美感。
内涵美是指物体所具有的内在意义和价值,比如文化、历史、哲学和情感等方面的美感。
而生命美是指物体所表达的生命力和生命力的强大,包括自然生命和人造生命。
这三种美的境界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每一种境界都可以影响和改变其他的境界,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审美体系。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三种境界。
1、形式美形式美是指物体的外形美,比如造型、线条、色彩、质感等等方面的美感。
形式美通常是最直观的美感,观察者可以通过肉眼直接感受到物体给人的美感。
比如:杜鹃花的形态很奇特,花朵有着鲜艳的色彩和锥形的花序,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好奇心。
又比如,陶瓷器皿的造型和色彩也是亮眼的,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兼备的特点。
形式美的观念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建筑、服装、器物设计、艺术品等等,可以说是审美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内涵美内涵美是指物体所具有的内在意义和价值,包括文化、历史、哲学和情感等方面的美感。
内涵美是一种深层次的美感,需要通过观察者的认知和分析来理解。
比如:故宫博物院中的许多展品都具有丰富的内涵美,如雍正御制龙袍、紫禁城中的乾清宫和养心殿等等。
这些展品不仅仅具有美学上的价值,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意义。
内涵美还表现在文学、电影、音乐等多个领域,例如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和电影《阿甘正传》。
3、生命美生命美是指物体所表达的生命力和生命力的强大,包括自然生命和人造生命。
生命美通常是与人类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人们能够在自然的风景和人造的景观中感受到生命的美感。
比如:在山区的自然风景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山水之间的和谐,山林河渠之间的相互作用,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生机。
在城市中,一些公共景观或城市艺术品也可以通过形象表现出生命力的美感。
戛纳电影节评委主席提出的“美的三重境界”“美的三重境界”对于影片美学评价也是有启示的。
什么是真正的美
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真正的美,这个问题困扰着人类已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有人认为美是看起来漂亮的事物,例如花草树木,山水湖海;有人认为美是一种感觉,例如音乐、艺术、文学作品等。
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呢?美是什么?美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概念。
当我们谈论美的时候,往往会引入一系列的形容词:漂亮、优雅、和谐、纯净、完美等等。
这些形容词往往可以理解为美的属性和特征。
美的属性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界定和描述美,但它们并不能完全定义美。
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思考美的本质。
美是一种感受。
美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感受和体验。
比如,有人觉得黄昏的天空美丽,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浪漫的气息和一种平静的感觉。
另外,也有人觉得黑暗的夜晚美丽,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神秘和奇妙之处。
这说明美是一种与主观感受和情感有关的体验。
美是主观的。
因为每个人对美的感受不同,所以美的定义和理解也是不同的。
比如,一件事物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是美的,但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并不美。
例如,一位音乐家可能觉得巴赫的音乐是美的,但对于其他人来说,巴赫的音乐可能没那么吸引人。
所以说,美是主观的。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美的感受是难以言说的。
当一个人感受到美时,他难以用语言来描述这种感受。
尽管他可以使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但这些描述只是帮助他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能准确地传达这种感受。
有时候,人们不能明确知道自己为什么觉得某些事物美。
例如,有时候我们欣赏一首曲子时很难说出其中哪一段是美的,或者为什么这首曲子美。
这说明美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受。
美的标准和定义现代人认为,美的标准应该是客观的,即符合自然规律或人类社会规律的。
首先,美的标准应该是符合人类自然规律的。
人类有很多普遍的美学感受,例如对色彩、曲线、细节等的感官体验。
一般来说,符合人类自然规律的事物往往能够被认为是美的。
其次,美的标准应该是符合人类社会规律的。
人类社会有许多传统文化,例如戏曲、音乐、绘画等。
这些传统文化包括一些美学方面的标准和规范。
关于抽象美
关于抽象美吴冠中对于美术中的抽象美问题,我想谈一点自己的理解。
有人认为首都机场壁画中的《科学的春天》是抽象的。
其实,它只能说是象征的,它用具体形象象征一个概念,犹如用太阳象征权力,用橄榄枝象征和平一样,这些都不能称抽象。
抽象,那是无形象的,虽有形、光、色、线等形式组合,却不表现某一具体的客观实物形象。
无论东方和西方,无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中,总有许多艺术工作者忠诚地表现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永远是推进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
印象派画家们发现了色彩的新天地,野兽派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的个性解放,立体派开拓了造型艺术中形式结构的宽广领域,……这些探索大大发展了造型艺术的天地。
美术,本来是起源于模仿客观对象吧,但除描写得像不像的问题之外,更重要的还有个美不美的问题。
"像"了不一定美,并且对象本身就存在美与不美的差距。
都是老松,不一定都美;同是花朵,也妍媸有别。
这是什么原因?如用形式法则来分析、化验,就可找到其间有美与丑在起作用。
要在客观物象中分析构成其美的因素,将这些形、色、虚实、节奏等等因素抽出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这就是抽象美的探索。
这是与数学、细菌学及其他各种科学的研究同样需要不可缺少的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的。
"红间绿,花簇簇","万绿丛中一点红",古人在绿叶红花或其他无数物象中发现了红与绿的色彩的抽象关系,寻找构成色彩美的规律。
江南乡镇,人家密集,那白墙黑瓦参差错落的民居建筑往往比高楼大厦更吸引画家。
为什么?我遇到过许多的老、中、青年画家,他们自己都愿住清洁干燥,有卫生设备的新楼,但他们却都爱画江南民居,那些民房大都破烂了,还是要画。
这不是爱其破烂,是被一种魅力吸引了!什么魅力呢?除了那浓郁的生活气息之外,其中白墙、黑瓦、黑门窗之间的各式各样的、疏密相间的黑白几何形,构成了具有迷人魅力的形式美。
将这些黑白多变的形式所构成的美的条件抽象出来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这也正是早期立体派所曾探索过的道路。
形而上的美抽象艺术解读与创作
形而上的美抽象艺术解读与创作抽象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抽象、非具象的方式呈现,追求表达对形态、色彩、材质、空间等抽象概念的追求和体验。
它之所以被称为“形而上的美”是因为它超越了具象的视觉表达,直面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精神体验。
本文将探讨形而上的美抽象艺术的解读和创作。
一、形而上的美的艺术解读形而上的美是一种超越感知直观,在审美层面上追求更深层次的人类体验。
相较于具象艺术,抽象艺术试图剥离物象的束缚,通过独特的符号、形态、色彩、线条等表达方式,传递出一种独立、超越现实的审美感受。
抽象艺术突破了画面的客观性,为观者提供了更多自由而广阔的联想空间,使每位观者都能在自由的想象中去感悟、体会和创造。
1. 符号的力量抽象艺术作品经常使用符号和象征来表达抽象概念。
这些符号可以是几何形状、线条的交错、颜色的变化等,它们本身没有明确的含义,但通过组合和排列,艺术家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观者可以在观看作品时,通过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去解读符号所传递的意义。
2. 形态和色彩的表现抽象艺术作品的形态和色彩是表达艺术家内心情感的重要途径。
不受现实世界的约束,艺术家可以通过对形态和色彩的构思和运用,突破视觉的常规,表达出独特的情感和思考。
形态之间的错综复杂、色彩之间的纷繁多样,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氛围,让观者在其中感受到形而上的美的力量。
3. 空间的扩展抽象艺术作品通常具有很强的空间感。
通过线条的延伸、形体的变化、画面的透视等手法,艺术家创造了一种无限延伸的空间感,使观者在观看作品时产生一种脱离现实的感觉。
这种抽象的空间感具有很强的拉动力,引领观者进入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与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沟通。
二、形而上的美的艺术创作形而上的美是一种内在追求的表达,需要艺术家有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在进行形而上的美抽象艺术创作时,以下几点是需要考虑和实践的。
1. 深入自我,表达个人情感形而上的美抽象艺术是一种为艺术家自我表达情感和思考的手段。
现代水墨的抽象美
现代水墨的抽象美——吴冠中艺术魅力之我见宜兴市树人中学钱超萍摘要本文以现代最具影响力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的绘画作为典型——极具水墨抽象美,对其作品进行深刻分析,进而引出“抽象美本质”——它是画家不受笔墨约束的心灵的超脱。
再将其与徐悲鸿,林风眠所走的绘画道路作比较,表明“抽象美”不是“过客”,并非“偶然”,它又是中国水墨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的产物,是时势所趋。
它具有的生机活力和潜在力量已在吴冠中绘画中体现并为世人所接受,必将对现代水墨发展道路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SummaryTaking Wu Guanzhong’s painting as typital models who hasgreastest influence on painting in our modern society. Thispaper deeply analyzes those paintings which are of abstractbeauty. Then we know “the essence of the abtract beauty”. Thata painter’s mind should be free from the painting. Comparingwith Xu Beihong and Lin Fengmian, the paper then conclude that“beauty of abstract” is not “a passing traveler” and“ contingency ”, but is the outcome that the Chinesewater-ink painting develops continuously with the change ofchangeable age, and it is also an irresistible trend and ahistory category. The organic vitality and potential powershave already embodied in Wu’s painting, and accepted by peopleworld around, and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with thedevelopment of water-ink painting.关键词抽象美,笔墨,过客正文在西方人眼中,吴冠中先生的中国画作品是极具东方文化特征与特色的,而在亚洲及国人的眼中,吴先生的绘画艺术又是闪现着西方艺术的情结与形式,有着全新的审美取向、情趣、神秘气质的璀璨艺苑奇葩。
试谈对抽象艺术的认识
试谈对抽象艺术的认识作者:吴安建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79期【摘要】本文从抽象的概念入手,介绍抽象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进而引出艺术领域的抽象艺术,阐述抽象艺术的基本特征,介绍艺术史中抽象艺术的发展过程,并由此结合笔者在绘画创作中的思考展开讨论。
本文通过对抽象艺术发展的阐述和讨论,试图论证抽象表达作为绘画语言形式是一种更为直接和本质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艺术史;抽象艺术;绘画创作观察、表现、思维都是具象的。
因此,以抽象作为表达手段是对自己创作思路的一次挑战。
只有变化才是永恒的,中国近百年来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就笔者学习的美术专业来看,也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模式怎么变成苏俄现实主义模式的,然后当代艺术又是怎样由边缘变成主流的等。
变化使我们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免不了的局限性,艺术的本性是追求自由、开放的,所以每一次变化后都会带来更宽松的环境。
这也是全球化发展下的多元性特点。
多元的艺术生态环境里,呈现出来的是各具特色的个体,个体间也都有自觉的包容。
抽象与具象只是不同的表达方式,笔者认为,绘画中的抽象表达是绘画语言更为本质的表达方式。
一、抽象的含义和表现形式1.抽象的基本含义抽象,顾名思义就是把事物表面现象抽去留下事物的本质,主旨是有二,一是删繁就简,把多余的不相干的细节去掉,只留下能最大限度体现事物本质特点的要素,如蒙德里安对树的简化过程;二是归纳总结,在众多不同的事物中提取共同的要素,以超越所有事物表象去表达它们的本质,美的本质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
结合以上二点也就是说抽象是个提炼过程,是一种理论总结的思维方式,在绘画领域的则表现为不再依赖具体形象且拥有精神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
2.抽象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领域里,抽象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哲学的世界里,抽象思维是主宰,可以说没有抽象思维就没有哲学,抽象是认识复杂世界过程中使用的思维工具。
我们赖以思考的各种概念都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抽象是哲学的根本特点。
抽象之美——精选推荐
抽象之美抽象之美是钧瓷艺术的⼀个重要的美学特征。
抽象与“具体”相对,它是艺术家对某些事物的本质特征作夸张或变形的⼀种典型概括和艺术提炼。
在形象思维中,抽象之美“以抽象的抽象和具体的抽象”两种形式来揭⽰事物美的本质,它与具象的“再现”和模仿所形成的真实美、⾃然美明显不同。
在钧瓷艺术中,由于钧瓷是“⼟与⽕的艺术”这种质的规定性,其抽象之美则分为两个⽅⾯。
⼀个是艺术家⽤泥⼟所塑造的形象,即造型。
⼀个是⾃然窑变所产⽣的奇异的图像和纹路。
它们是钧瓷抽象之美的主要表现。
在钧瓷艺术实践中,传统器⽫及仿⽣类造型占主流,⽽抽象类造型并不多。
这原因除了厅堂陈设的需要和⼤众的审美习惯外,还在于抽象类造型艺术⾮⼀般艺⼈所能为。
它是只有艺术家才能从事的⼀项纯个性、纯艺术的活动,展⽰的是艺术家的⽣活体悟和审美情感。
⽽在抽象艺术中,⼜以⼈物、动物等仿⽣类造型为主。
陶瓷艺术家阎夫⽴的⼤型钧艺组雕“五百罗汉”,在具象中进⾏夸张变形和艺术整合,把罗汉们的通达洒脱、顽⽪嬉戏、天真⽆我、寂静圆融、俯瞰点度等种种⽓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具象征作⽤和艺术感染⼒。
韩美林的“⽜”或“守”的造型(图⼀),更是当代钧瓷抽象艺术的经典之作。
它采⽤具象和抽象相结合的⼿法,既是“⽜”的写实,更是“守”的写意,把“⽜”的体格、属性、精神、⽓质等等表现得⼗分鲜明和突出。
看到它,你会觉得那是⼀头粗砺健硕的⽜,⼀头正在劳作的⽜;你会感到这头“⽜”的坚毅不拔和负重前⾏,感到它的忍辱负重和任劳任怨,感到它的憨厚朴实和慈悲平和。
它坚守着⼀种品⾏,坚实着⼀种职责,坚守着⼀种精神,给⼈⼀种可亲可敬的感念。
这种现代创作理念与传统⼯艺完美结合的抽象艺术,带给⼈们更加突出的美学元素和想象空间,既有装饰性⼜有审美性,远⾮单纯的写实艺术所能⽐拟。
“窑变”所产⽣的奇异图案和纹路,⾮⼈⼯所为。
虽然现在⼈的因素可以作⼀定的控制,但却主要是⾃然⼒量的偶然幻化。
如果说上述的造型艺术是⼈的⼒量的“具体的抽象”,它就是⾃然天成的“抽象的抽象”。
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抽象艺术
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抽象艺术发起人∶马一鹰参与讨论∶黃奕信、宫义、bobo007 、colorful 、王晓波、王国宪、魔鸟、王统来、甄镇宁、王健艺术空间、周涛一、刘西藏、彭朝、dhl_1015 、丁飞、湛然、tang_1947 、蓝山鬼、伞老人、王凤霞、贵州福海、路张、王相懿、虎牙、夜星汉字艺术坊、陈秋池、启端、yangzhigao4176 、bobo007 、曾群策等。
彭朝∶一鹰兄,其实在参加抽象邀请展时,小弟就觉得当下之中国抽象艺术是时候成立自己的组织与团体了。
与其继续的打着“油画还是国画”的幌子继续的在主流美展边缘徘徊,还不如另起炉灶,自立中国抽象之门户。
我们完全可以由无数的地方性质的学术展、邀请展而组建统一的全国性质的抽象艺术展。
甚至是双年展、三年展!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范围形成规模。
横立抽象之大旗,使其余诸流派不得不正视中国抽象的发展。
由此而从幕后、边缘走向主流、台前!此仅小弟之拙见,还望兄不吝赐教!!马一鹰∶彭朝兄,关于您提出的设想、建议,我是这样想的∶您提出的这些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很快就会实现。
当务之急我们需要做的是多做一些实际性的推广、传播工作,让中国大地出现一种抽象艺术现象、掀起一场抽象艺术运动,这样再去做您说的那些事就容易多了,而且收效也会更大;否则我们就会象呆在一个“铁屋子”里,外面走来走去的人不知道我们,我们也无法和外面走来走去的人发生关系。
这种感受、念头是我10几年前独自一人行走在北京街头,寒风凛冽之中奔走于各大画廊寻找机会所崩、冒出来的。
这种感觉很不好!您觉得呢?现在我找到两段言论来回复您,不知我们能否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找到一个答案?……马一鹰、李旭12月7日在“全球语境下的当代艺术判断——方力钧‘时间线索’研讨会”上1、李旭∶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抽象艺术以政治题材而获奖的高行健作品、以政治题材而成功的当代艺术作品,在我看来都不是真正的艺术。
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抽象艺术。
抽象之美.3..张晓艳
· .>>..
(9) 康),俄国抽象主义画 家,“抽象艺术之父”, 其艺术被称为“热抽象 艺术”、或“抒情抽 象”。康定斯基擅长油 画、水彩画和版画。早 期作品采取印象主义技 法,1910年开始采用音 乐名称,形象几乎是用 色彩的块面和线条图案 暗示出来,如《即兴曲》 等。以后则是纯抽象的 绘画,后又转向几何的 抽象,其画风充满着幻 想、幽默的趣味。
杰 克 逊 波 洛 克 《 年 , 第 五 号 》
· 1948
波洛克1熏衣草之雾
波洛克的墨加鸡蛋的抽象画
(2) 德库宁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
德库宁(1904—1997年), 荷兰画家,威廉· 德库宁是 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 一,一位真正的“画家中 的画家”。是与波洛克齐 名的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人 物,与波洛克相比,两人 的艺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波洛克注重创作过程的精 神体验,轻视创作活动的 物化结果;而德库宁不仅 注重行为,更不放弃结果, 他追求人类表达方式的最 大容量,即“行动”与 “绘画”的双重效果。
----教师:张晓艳 广东教育学院
抽象的定义
抽象一词的本意是人在认识思维活动中对事物表象因素的舍弃和对本 质因素的抽取.应用于美术领域,便有了抽象性艺术,抽象主义,抽象派等 概念 从整体上看,20世纪的现代抽象艺术是对西方模式自然美术传统 的反叛,它反对客观地描绘自然物象,主张抽象分析和抽象表现,宽泛地 说,现代抽象艺术包含两大类型:第一类是从自然物象出发的抽象,形成 与自然物象保持有一定联系的抽象艺术形象,第二类是不以自然物象, 创作纯粹的形式构成,狭义的抽象艺术,即抽象主义思潮和流派则表现 为第二种 类型,它否定描绘具体物象,也不以自然物象为基础,仅以基本 的绘画语言和形式因素创作纯粹的抽象绘画,借以表达某种情绪,意念 等精神内容或美感体验
【抽象美与自然美】
【抽象美与自然美】建筑之美首要在于宏伟,长城、布达拉宫、埃及金字塔、上海浦东高层建筑群莫不如此,高耸入云、气势磅礴可以给人震撼的力量感。
此外,建筑的神秘、几何构成的抽象冷漠、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建筑色彩和形式都会带给人各种感受。
迪拜、新加坡则是另外的思路。
一般认为,建筑之美较为接近抽象美。
自然的鬼斧神工孕育了许多美景,亦包括抽象美,只要多留心就可发现。
抽象美脱离了单一具体的意象,更多是形式、色彩的规律性,基本的几何形状往往形成抽象的源泉,形式美的规律是一切艺术的基础,点线面的重复、渐变、旋转、放射等规律性是抽象美的基本特征。
↓请看官旋转手机观赏横版大图↓不懂抽象美往往是艺术基础缺失。
自然美对立于抽象美,但是并不矛盾。
摄影中,自然美广为人知,而抽象美少人问津,因此才显得珍贵和奇特。
现代艺术更多倾向于抽象和表现形式,已经与“美”脱离了关系,推崇符号、形式的扭曲与怪异。
摄影中发现,自然界中存在天然的抽象画面,江河湖海、日月星辰、动物植物都是抽象美的发源地,常见于水面倒影、反射光、油漆等。
有目的地训练抽象拍摄,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形式美的认识,是摄影艺术成为现代艺术的试金石。
↓请看官旋转手机观赏横版大图↓当代艺术在现代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更多偏向于行为艺术,更加与美撇清了关系,与美没有半毛钱关系。
如果认识还停留在曝光、构图、光影、是否P图、视觉冲击力、是否获奖、成为协会会员,那你就OUT了,快要成为老法师了。
↓请看官旋转手机观赏横版大图↓正是因为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向传统艺术告别了“美”,所以,摄影的学院派和江湖派没有共同语言,其基本观点与行为逻辑不同,标准也不同。
最近看了西方最出名的十几本摄影理论书籍,中国最权威专业的摄影理论书籍,总结出一句话:我未来摄影的方向在于与时俱进,摆脱传统的摄影美学,寻找新事物、新观念、新技术,表达独特的思想和观念才是出路。
而固守传统,发现真善美,追求极致,也许会有一些小小的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抽象性绘画同样是通过形象、色彩去表现有声美的境界关于抽象性绘画有无形象的问题,我在《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中曾有过论述。
这里就不重复了,形象是一切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
它作为视觉三恒要素之一与色彩、声音构成美的整体,任何否定艺术形象的说法和做法,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
蒙德里安的几个色块,也同样构成了视觉形象。
因为几个色彩方块也是自然界中形象之所在。
记得有一年夏天我来到一片高低不平的山丘,我一眼望去,远方出现几个红、黄、蓝、绿所组成的块状图案,我感到很神奇,走近一看,原来是由开着同样颜色的花家族所组成的几片色块。
当然,蒙德里安创作“红、黄、蓝”色块的目的,可能并不在于把审美者的思维带到具象的世界。
但是,任何抽象的绘画,任何视觉的反映,都不能脱离人们现实视觉立体空间的具体形象,无论现实的直接表现,还是抽象的,超现实的或潜在意识的表现,形象都是绘画艺术的主体。
任何否定形象的说法和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
抽象性绘画既然不排除形象、色彩、那么也就不排除对现实有声空间的表现。
抽象性绘画同样是通过抽象的色彩、形象去表现带有抽象性声音的空间。
那么,抽象性绘画的声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说抽象性绘画的声,可以分为有声的抽象和“无声”的抽象两种。
所谓抽象性绘画,其定义是相对的。
关于抽象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种是对抽象的哲学理解。
它是指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
这里讲的抽象是形成概念的必要的手段。
如关于对“人”这一概念的抽象,不管黄种人,还是黑种人、白种人,也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更不管是大人还是小人,凡是有思维,并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就是人。
同样我们在绘画中,用一个红色的圆形来表示太阳,用一个黄色的月牙表示月亮,这种形式的本身也是一种抽象。
通过绘画的形式,刻画出一种具有女性特征的人体画,来表现生命也叫抽象,用几条线描给出山的特征也叫抽象。
这种抽象是我们平时讲的,正常的哲学抽象。
这种抽象适合于写实性绘画,因为写实性绘画就是要求人们去抓住眼前景物的特征,并把它画在画面上。
这一具体的创作过程,就是抽象的过程。
那么抽象性绘画如何解释呢?前面讲的抽象性绘画一般不是指哲学抽象或写实性抽象。
所谓抽象性绘画是指心理的抽象,这种心理性抽象,是根据画家心理的感受来创作。
如果说写实性抽象是面对对象特进行哲学性抽象性造型,那么心理抽象性绘画,往往不是直接取材于客观对象物,我们可以说是间接地反映自然的客观,间接地反映于自然,间接地反映形象。
不是直观地取材于具体的对象物,而是直接取材于审美的心理。
因而在绘画艺术中我们应把抽象分为写实性抽象和心理性抽象两种,不能混为一谈。
心理抽象性绘画,又可以分为有形的心理抽象和“无形”的心理抽象或纯抽象两种。
有形的心理抽象性绘画,是指在绘画作品中,我们尚可以看到或找到一些与所画的形象有直接联系的部分。
只是从整体说来,已不合自然的逻辑,而倾向于心理的逻辑。
如马蒂斯、凡•高、毕加索、达利等人的作品,在他们的作品中,尽管已失去了完全写实性,但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或联想到一些与画面有关的原型。
只是就整体说来,已失去了对象物的本来。
这样的作品,在正常人看来,还能给人一种雅俗共赏,似懂非懂,似明非明之感。
用印象派的观点,绘画不在于画什么,而在于怎么画,这种有形抽象性绘画从模仿、再现自然,而发展为再现自然。
表现的自然已不是自然的原本,而是作者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结合体,自然的形象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是心理形象。
有形抽象性绘画,最早的历史应为中国唐代的文人画,即苏轼、王维等人的文人画,也叫写意画,若从时间上推算,是在公元8世纪。
我们不管马蒂斯等人是否承认受到中国画(宣画)的启发,但中国文人画从审美上看的确是有形抽象性绘画的鼻祖。
在毕加索等人追求变形的造型图案时,而这种古老的五官变形造型早就存在于中国的京剧脸谱中。
在秘鲁、墨西哥等南美国家也随处可见。
当然,前辈们因种种原因,未能总结出具体、独特的造型观念,也未能从独特的流派上加以强调,但历史就是历史,我们应当承认历史的事实。
有形抽象性绘画,因为还可以看到或找到自然的原本,所以声的感觉也就自然在形、色之中了,我们可以在欣赏时直接或间接地看到或感受到形、色、声的空间。
如凡•高的《向日葵》,我们透过那燃烧着太阳般烈焰的向日葵,仿佛谛听到凡•高灼热生命燃烧的声响,仿佛聆听到凡•高火一样生命的诉说。
“无形”抽象性绘画或由纯抽象性绘画,是指那些彻底心理形象,从而完全舍弃对客观形象的直接感知的绘画。
如康丁斯基、蒙德里安、瓦萨尔利等。
这种绘画在刻画某一“形象”时,画家自己内心所想到的世界,使画面带上了“不可知”的色彩。
欣赏者在欣赏其作品时,不可能去做到与客观自然形象完全的或不完全的对照。
人们只能借助于联想,去感受“形象”,而感受到的并不是绘画作品的本来形象,感受到的恰恰是观赏者自己。
这听起来十分荒谬的绘画,已存在了近一个世纪,而且,目前还在盛行。
这种绘画艺术之所以作为一种美的绘画艺术形式而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这些我要在现代美术中谈到,这里我仅谈“无形”抽象或纯抽象性绘画中的纯心理形象、色彩,如何去表现有声空间的问题。
我们说,纯抽象性绘画的声的空间,并不完全存在于画面本身对客观现实空间的模仿、再现或表现上,并不是我们可以凭借直觉能够感知到的纯抽象性绘画的声的空间,往往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画面形象、色彩的联想之中。
同时,我们还应当知道“无形”抽象或纯抽象性绘画对不同的欣赏者说来,联想所产生的空间感其差异性是非常大的。
这是因为“无形”的形的差异、色彩差异最终带来的意境、审美语言的差异所致。
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纯抽象性绘画形、色、声的联想和体验。
用一句话来说明,即“无形”抽象或纯抽象性绘画是用纯心理形象、纯心理色彩,去表现纯心理心声立体空间。
如瓦萨尔利的代表作《大空间》(《VONAL—KSZ》)就是用许多近大远小的主块线状的不同色彩图形构成了一种类似通道形的画面。
这个纯抽象性绘画,给我们的心理联想,主要是一种无限扩大或无限远的扩张、延伸感。
正是这种无限的运动性,使我们联想到许多有声的空间或自我内在的生命心声。
(三)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也是通过形象、色彩去表现有声的空间有了上述关于绘画声的分析,其它造型艺术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雕塑,即雕刻和塑造,它是通过塑造一定的形体(人体,动物、花卉等)来艺术地反映现实生活。
雕塑和绘画都是以创造视觉性很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及雕塑家的审美情趣,但雕塑和绘画又有很大的区别,这不仅表现在他们各自所用的物质材料上的不同,更主要的表现在由于物质材料的不同所带来的形象特征的差异。
雕塑创造出的审美空间是三度立体空间,人们不仅看到三度立体,还可以直接触摸到具体的形象实体。
或许正是由于人类生命主体为了追求一种永恒的意识,人类几乎从一开始就学会了用石刻等手段来创造自己的形象。
漫长的人类历史不仅仅在历史的废墟中把雕塑留给我们,而且更把人类最原始又最具有相对永久性的文明形式留给我们,因而,我们通常把雕塑作为考察人类历史的路标。
当我们经过对那些远古石刻等雕塑艺术的考察,我们就不难看出,雕塑不仅是人类历史的纪录,同时,雕塑事给我们的启示,更在于人类对自我生命永恒性的追求。
雕塑的美首先就在人类生命的自我。
雕塑作为人类精神的一种特殊的象征形态,其艺术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用人像纪实铭史的需要。
与此同时,雕塑还采用了有限的空间艺术形式,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对人的内在性格的刻画,去挖掘隐藏在人类外表以内的心底世界。
这种用现实具体的形象和抽象形象直接去表现、交流的艺术,其艺术语言的方式与绘画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但在立体空间中,雕塑更具有通过形象的有色、有形的造型去表现立体审美世界,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如希腊米隆的《掷铁饼者》、中国汉代的《马踏飞燕》,都是运用立体的运动造型,在色彩空间里表现了动态的无声之声审美空间。
我们通过形象的观赏,仿佛置身于竞技场或飞奔的世界。
同样,当我们看到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思想者》或来到中国四川乐山大佛石刻面前,我们同样能在沉思中聆听到那生命内在的追索声和那生命最原始、最永恒的祷告声。
建筑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广义的造型艺术。
在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建筑主要为防寒祛暑的实用目的,是人们居住或休息的场所。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它才与艺术结合起来成为人类技术与艺术的统一载体,使建筑不断从单纯的实用性而向转化;使建筑越来越具备审美的性质,逐渐成为审美的对象,而加入了造型艺术的行列。
如果说建筑艺术与其它艺术有所不同,那就是它不仅以一个形象的造型外表被人们所感知,而且,它在艺术空间上还加入了人的元素,即所谓的“人在其中”,“人行其中”的三度乃到四度空间。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去创造自己所需要的内、外空间相结合的建筑。
如果说,绘画艺术是用二维平面去表现立体空间,雕塑艺术是实体和具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
而建筑不仅有长、宽、高的三维空间,还能让人进入其内部或群体外部形成的空间,亲临其境,步移境转,随着方位的转移,视点的变化,欣赏到不同的景色,体会到不同的感受。
建筑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尽管有自身的特点,但它仍然是通过体积布局、比例关系、空间安排、结构形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装饰、色彩等具体的可感的形象、色彩去表现一种审美的立体空间。
美的建筑,必须是通过不同的空间组合、形体线条、色彩、光影、质感、装饰等组成一种美的立体,构成一种无声语境,不同风格的建筑之所以使人产生不同的内心体验,正是出于建筑本身的形象、色彩的区别,这种区别使人们产生不同的共鸣。
如高大的建筑会使人的单位个性主体相对减弱,使人产生博大、宇宙、神圣的感觉,因此,几乎在世界上所有的象征着权力、神圣的建筑,都体现出高大的特点。
相反,相对矮一点,小一点的建筑,由于空间距离等因素,会使人产生安全、温暖的感觉。
这也是我们居住的建筑、房间一般都不太大的主要原因。
这种建筑形象空间与人的心理所产生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不同的联想所产生的不同的语境,就是建筑声的内在表现。
建筑色彩对人的影响也很大,它除了和形一样,构成一种自然的景观,此外,它还能调节视觉,产生不同的审美效应。
这种由色彩所产生的心理联想、内在生命的律动,也是建筑无声之声的体现。
可见,作为造型艺术之一的建筑艺术也是由形、声、色所构成的审美整体。
工艺美术等其它造型艺术,如同绘画、雕塑、建筑一样,同样是由形象、色彩创造的立体审美空间,我这里就不赘述了。
总之,作为造型艺术,它尽管没有具体的声间诉诸于我们的听觉,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造型艺术所造成的直观视觉的色彩形象,启发我们的想象,唤起我们对审美空间的经验的心理联想,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审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