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图
奇经八脉图(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身之前,前为阴,说明任脉对全身阴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
同时,六条阴经也与任脉交会于气海穴,任脉对阴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一身阴经”之说。
(2)调节气血运行,为“气血之海”:任脉经过胞中,与冲脉相交,共同调节气血运行。
(3)调节五脏六腑功能:任脉与五脏六腑的经脉相交,具有调节其功能的作用。
(4)调节生殖功能:任脉与生殖器官的经脉相交,具有调节生殖功能的作用。
(5)调节心理情绪:任脉与心理情绪密切相关,调节情绪状态,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
冲脉穴歌冲脉起于气街,下膻中,出会阴,别阴器,上关元,至脐中,上腹部,至胸中,上喉咙,上颊,至目内眦,上额,至头顶,下项,入脊髓,挟脊髓而上,至风府,上项后枕,至百会,下项,下膻中,别阴器,上气街,至冲头。
冲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冲脉起于气街穴,下出于会阴,上行贯穿腹股沟,进入小腹,沿着脐部向上贯穿胸腔,终止于喉部。
与任脉交会于气海穴,与督脉交会于会阴穴。
2.分支:冲脉无分支。
3.生理功能:(1)调节气血运行:冲脉为任脉与督脉的交汇处,具有调节气血运行的作用。
(2)调节生殖功能:冲脉与生殖器官的经脉相交,具有调节生殖功能的作用。
(3)调节心理情绪:冲脉与心理情绪密切相关,调节情绪状态,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
带脉穴歌带脉起于气海,下腹股,环阴器,别两腿,上腹股,环腰,过膈,上颈项,环肩胛,上颊,至目内眦,上额,至头顶,下项,别两肩,下膻中,环阴器,至气海。
带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带脉起于气海穴,下行贯穿腹股沟,环绕阴器,分别向两腿延伸,上行贯穿腹股沟,环绕腰部,穿过膈膜,上行贯穿颈项部,环绕肩胛骨,分别向两颊延伸,上行贯穿头顶部,分别向两肩延伸,下行贯穿会阴,环绕阴器,回到气海穴。
2.分支:带脉无分支。
3.生理功能:(1)调节气血运行:带脉与任脉、督脉、冲脉交会,具有调节气血运行的作用。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指体内独立于经络系统之外的八条通道。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如下:
1. 督脉:从尾骨起向上循行至头顶,起到了统筹人体阴阳、调节水液代谢、益气固表等多种生理功能。
2. 任脉:从前阴部起,向上至面部、头顶,起到了调节人体生殖、泌尿等生理功能,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3. 冲脉:主要分布于下腹部,负责调节排泄、生殖、内分泌等功能,具有增强体质、改善性功能等作用。
4. 带脉:主要分布于膝关节周围,起到了调节人体气血、协调五脏六腑等多种生理功能。
5. 阳维脉:从膝盖外侧起,向上沿骨缝而上,协调人体皮肤、肌肉、神经等组织结构的生理功能。
6. 阴维脉:从膝盖内侧起,向上顺髌骨、胸骨,控制人体结
缔组织、脏器、骨骼等多种生理功能。
7. 任督俞穴:是奇经八脉中的穴位,具有调节身心健康等多种生理功能。
8. 丰隆穴:也是奇经八脉中的穴位,能够促进气血循环、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力等。
总之,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维持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奇经八脉的循行规律及生理功能(1)
奇经八脉的循行规律及生理功能(1)1、督脉循行部位:起始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之行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上行头顶,下行额部、鼻部、上唇,至上唇系带处。
分支:从腰部脊柱里面分出,络肾。
分支:从小腹内分出,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至喉部,向上至下颌部,环绕口唇,再向上到两目下部的中央。
生理功能:督,有执掌、掌管、统帅之意,如总督、都督。
其生理功能有:①调节阳经气血: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多次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会,如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于大椎穴;与足太阳经交会于百会穴、脑户穴等;与阳维脉交会于风府穴、哑门穴。
所以督脉与各阳经都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对全身的阳气经血起调节作用;②反应脑、髓和肾的功能:督脉上行脊里,入络于脑,与脑、髓密切相关。
督脉起于胞中又络肾,因此督脉功能与人体生殖功能相关,临床上很多生殖病症,多考虑督脉病变。
2、任脉循行部位:任脉起始于胞中,下出回音,向前上行至阴毛处,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分支:由胞中别出,向后与冲脉相并,行于脊柱前。
生理功能:任,有担当、担任、承担、负担之意。
①调节阴经气血:任脉循行于腹面正中线,多次与足三阴经及阴维脉相交会,如任脉与足三阴经相交会于中极穴、关元穴;与足厥阴经交会于曲骨穴;与足太阴经交会于下脘穴;与手太阴经交会于上脘穴;与阴维脉交会于廉泉穴、天突穴。
所以任脉与各阴经都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对全身阴经气血起调节作用。
②与女子经孕关系密切:任脉起于胞中,能调节女子月经、妊娠等生殖功能,故有“任主胞胎”之称。
3、冲脉循行部位;冲脉起始于胞中,下出会阴后,从气街部起与足少阴经合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至目眶下。
分支:从气街处浅出体表,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
分支: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趾。
分支:从胞中分出,向后与督脉相同,上行于脊柱内。
奇经八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奇经八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什么是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脉络,包括任脉、冲脉、督脉、带脉、阴交脉、阳交脉、阴维脉和阳维脉。
这八条脉络被称为奇经八脉,因为它们分布在人体的正中线上,与平常常见的经脉相区别。
奇经八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非常广泛,下面将逐一介绍。
任脉1.任脉是奇经八脉中最主要的一条脉络,起源于子宫,并沿着胸腹部和颈部的正中线上行至舌根。
2.任脉能够调节和平衡脏腑功能,具有养血和调理月经的作用。
3.主治疾病包括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产后出血等妇科疾病。
冲脉1.冲脉起源于子宫,与任脉一起向上行走,下腹部的大血管周围缠绕,向胸腹分布。
2.冲脉能够调节和平衡血液循环,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3.主治疾病包括病后水肿、腹痛、泌尿系统疾病等。
督脉1.督脉起自会阴部,沿背部正中线上行至头颈部。
2.督脉能够贯通全身其他经脉,调节阴阳平衡,具有补益肾气和强身健体的作用。
3.主治疾病包括头痛、失眠、脊柱不直等。
带脉1.带脉起自胸肋的正中线,两侧绕腹部至脊柱,并沿臀部到达下肢。
2.带脉能够调节和平衡腹胸部的气血运行,具有舒筋活络和止痛的作用。
3.主治疾病包括肋间神经痛、胃痛、腰酸等。
阴交脉1.阴交脉起自胸腹部的气海,穿过会阴部进入下腹部。
2.阴交脉能够调节和平衡生殖系统,具有补益肾阳、暖宫益精的作用。
3.主治疾病包括男性阳痿、女性不孕、月经不调等。
阳交脉1.阳交脉起自胸腹部,沿着腹股沟进入大腿内侧。
2.阳交脉能够调节和平衡气血运行,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作用。
3.主治疾病包括腹股沟疝、寒湿疼痛等。
阴维脉1.阴维脉起自阴交穴,沿股骨内缘向下至足底。
2.阴维脉能够调节和平衡气血循环,具有滋养阴血和调理心脏的作用。
3.主治疾病包括心悸、抑郁症、湿疹等。
阳维脉1.阳维脉起自阳交穴,沿股骨外侧向下至足底。
2.阳维脉能够调节和平衡气血运行,具有温阳散寒、通利气机的作用。
3.主治疾病包括下肢冷痛、阳痿、腹泻等。
奇经八脉中医名词解释
奇经八脉中医名词解释一、奇经八脉的概述奇经八脉是中医对人体经络的一种分类方法,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共8条。
与十二正经不同,奇经八脉不直接隶属于脏腑,而是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的作用。
二、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1.统率气血: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重要经络,能够调节气血的运行,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2.调节内分泌:奇经八脉与内分泌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调节人体的激素分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联络脏腑:奇经八脉联络全身各脏腑,能够调节脏腑的功能,维持身体的健康。
三、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关系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共同完成人体气血的运行和调节。
四、奇经八脉的病变表现当奇经八脉出现病变时,常常表现为相关症状,如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等症状。
五、奇经八脉的调理方法调理奇经八脉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治疗方法,以及中药调理、食疗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症状,促进身体的康复。
六、奇经八脉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调理奇经八脉。
例如,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可以通过针灸和推拿等方法来调节奇经八脉的气血运行,从而改善症状。
对于一些疼痛患者,可以采用拔罐等方法来缓解疼痛。
七、奇经八脉与其他中医理论的关联奇经八脉与其他中医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如脏腑理论、经络理论等。
通过调节奇经八脉,可以影响脏腑的功能,改善身体状况。
同时,奇经八脉还与中医的阴阳五行等理论密切相关,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奇经八脉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价值现代医学对奇经八脉的研究表明,奇经八脉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研究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和调节机制,可以进一步揭示人体的奥秘,为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奇经八脉的功能功效和作用
奇经八脉的功能功效和作用一、奇经八脉的功效和作用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
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其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冲、带、跷、维六脉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与任、督脉之中,惟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十四经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
二、奇经八脉特点《难经·二十七难》说:“凡此八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
”也就是说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其特点如下:1奇经八脉不隶属于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
五脏主人之一身,六腑固守五脏,经脉为脏腑之隧道,才可谓有行与体,精与神,犹水能浮舟亦能复舟之理2奇经八脉除任、督二脉有自己的独立腧穴外,其他六条经脉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正经与任、督脉之中。
3奇经八脉的循行错综于十二经脉之间,而且与正经在人体多处相互交会,因而奇经八脉有涵蓄十二经气血和调节十二经盛衰的作用。
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难经·二十八难》把十二经脉比作“沟渠”,把奇经八脉喻作“湖泽”,即形象地说明了这一功能。
三、奇经八脉主要部分一奇经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奇经八脉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一种理论,也称为奇经八脉经络,是五脏六腑经络之外的重要经络。
奇经八脉是由12个标准经脉、8个奇经脉组成,分布于全身,起到调节全身气血运行的作用。
上焦之脉:奇经之一,从口鼻循喉咙,经过胃口,连接膈膜,归于肺经。
主要作用是调节呼吸和肺部的气血运行,调节气喘、咳嗽等肺部疾病。
通天之脉:奇经之二,从大拇指端循手臂、肩部,经颈项上升至头顶,连接督脉。
主要作用是调节头部气血运行、神志、思维和感知能力。
调节头痛、头晕、失眠、焦虑等病症。
带脉:奇经之三,从肉背循腰脊走向腹部,连接任脉。
主要作用是调节腰部与下肢的气血运行,调节腹部及下肢的疼痛和病症。
冲脉:奇经之四,从会阴循腹股沟、腹部上升至喉咙,连接任脉。
主要作用是调节生殖和泌尿系统的气血运行,调节月经不调、阴痒、尿频等病症。
阴维之脉:奇经之五,从腹股沟循腹部、胸部,归于肾经。
主要作用是调节人体的液代谢,调节尿液的生成和排泄,调节心包病等症状。
阳维之脉:奇经之六,从足小趾循腿部、腹股沟、腹部、胸部,接着上行到喉咙。
主要作用是调节阳气,调节心肺功能,调节胸腹胀满、肠鸣等病症。
阴跷脉:奇经之七,从足趾之间到大腿内侧,经膝内侧上行至腹股沟,归于肝经。
主要作用是调节肝脏功能,调节肝脏疾病如多梦、妇科病等。
阳跷脉:奇经之八,从足趾之间到大腿外侧,经腰侧上行至颈侧,归于胆经。
主要作用是调节胆汁分泌,调节胆石症、黄疸等病症。
综上所述,奇经八脉是中国古代医学重要理论之一,通过调节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气血运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对于了解中医理论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试运行全身气血,联络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经,路径。
经脉是主干,纵行于固定的路径,多行于深部络脉:络,网络。
络脉是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深浅部皆有2.经络系统的组成手足三阴经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正经)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督脉,冲脉,任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经脉阳维脉。
有统帅,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经脉和络脉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络脉孙络:细小的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经络系统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内属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
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外连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皮肤的分区第二节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名称太阴肺经手厥心包阴经行于上肢前缘少阴心经内侧中线属脏阴:分布于四肢内太阴脾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厥阴肝经行于下肢少阴肾经阴阳阳明大肠经命名原则及手少阳三焦经行于上肢前缘具体名称太阳小肠经外侧中线阳:分布于四肢外阳明胃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少阳胆经行于下肢太阳膀胱经脏腑脏为阴每一条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腑为阳,每一条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手: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手手足足: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脚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足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于手三阴经。
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十二经脉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于食指端(商阳)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于中指端(关冲)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于小指端(少冲少泽)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于足大趾(隐白)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于足大趾后(大敦)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于足小趾(至阴)(2)同名手足阳经交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于鼻翼旁(迎香)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于目外眦(瞳子髎)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目内眦(睛明)(3)同名手足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于心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于肺中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交于胸中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体内分布以纵行分布兼有或多或少的迂回曲折,交错出入,各经间及其与奇经和络脉之间多有交叉(2)体外分布头面部手足阳明经:面部额部手足阳经手足少阳经:侧头部手足太阳经:面颊部头顶头后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阳明胃经行于前(胸腹面)足少阳胆经行于侧面足足太阳经行于后(背面)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自内向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胆经前缘:太阴阴经:在内侧面中线:厥阴四肢后缘:少阴前缘:阳明阳经:在外侧面中线:少阳后缘手少阴心经达目系手足阴经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试题(14)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模拟题库1、心与脾的关系包括A.血液运行B.津液输布C.津液代谢D.气机调畅E.血液生成【答案】A E2、奇经八脉总的功能包括A.加强十二经脉的联系B.调节十二经脉气血C.与肝.肾等脏关系密切D.与女子胞.脑等功能有关E.将十二经脉之气反映于体表【答案】A B C D3、在肾的闭藏功能中,最具有生理意义的是A.纳气归肾,促进元气之生成B.固摄二便,防止二便之失禁C.固摄水液,防止水液无故流失D.固摄精气,防止精气无故散失E.摄纳阳气,防止阳气浮越于上【答案】D4、沿海地区的人群中,常见蟹虾等海鲜导致痛风病,其病因最可能是A.寒热偏嗜B.食类偏嗜C.五味偏嗜D.饮食过饱E.饮食不洁【答案】B5、结石的成因有A.饮食不当B.情志内伤C.服药不当D.体质差异E.津亏血虚【答案】A B C D6、如果阴阳双方失去互为存在的条件,则可出现的是A.阳损及阴B.孤阴不生C.独阳不长D.阴阳离决E.阴损及阳【答案】B C D7、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A.精B.气C.血D.津E.液【答案】B8、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是A.肺B.脾C.肝D.肾E.心【答案】B9、与津液失常有关的脏腑有A.肺B.脾C.肾D.肝E.三焦【答案】A B C D E10、循行于内踝尖上八寸以下胫骨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足少阳胆经B.足少阴肾经C.足厥阴肝经D.足太阴脾经E.足阳明胃经【答案】C11、昼夜分阴阳,属于阴中之阳的是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平旦【答案】D12、有关气一元论的表述,正确的是A.精气学说是气一元论的早期概念B.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C.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D.气的运动是万物变化的根源E.气是事物之间相互感应.传递信息的中介【答案】A B C D E13、结石的致病特点是A.影响心神B.形成肿块C.影响血行D.致病扉泛E.阻滞气机【答案】E14、某女,33岁。
崩漏,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痛减,给予活血祛瘀之剂,再行止血补血之法,其遵循的治疗原则是A.单用扶正B.单用祛邪C.先扶正后祛邪D.先祛邪后扶正E.扶正兼祛邪【答案】D15、“肝火犯肺”属于A.子病犯母B.母病及子C.相乘D.相侮E.相克【答案】D16、具有调节女子行经及男子排精功能的两脏是A.心与肾B.肺与肾C.脾与肾D.肝与肾E.肝与脾【答案】D17、适于单用扶正原则的有A.正虚为主的虚证B.真虚假实证C.真实假虚证D.邪实为主的实证E.虚实错杂证【答案】A B18、属于火邪性质和致病特点有A.升散B.炎上C.生风D.动血E.耗气【答案】B C D E19、属阴的是A.体表B.体内C.五脏D.六腑E.精血津液【答案】B C E20、饮食失宜,首先损伤的是A.心脾B.肝脾C.肠胃D.脾胃E.脾肾【答案】D21、六淫致病,易袭阳位的是A.风邪B.暑邪C.毒邪D.燥邪E.湿邪【答案】A22、至虚有盛候,是指A.因虚致实B.实中夹虚C.由实转虚D.真实假虚E.真虚假实【答案】E23、顺时养生的错误方法的是A.法于阴阳B.春夏养阳C.秋冬养阴D.和于术数E.药物预防【答案】E24、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外感病邪是A.风邪B.暑邪C.疠气D.风邪E.燥邪【答案】C25、不属于风邪性质的是A.善行B.主动C.开泄D.数变E.升散【答案】E26、“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的是A.阴阳对立B.阴阳互藏C.阴阳互根D.阴阳转化E.阴阳自和【答案】C27、临床表现中属于偏阳质的有A.喜动好强B.形体适中或偏瘦C.油性皮肤D.性格外向E.自制力较差【答案】A B C D E28、养生调补五脏的中心环节有A.肝B.脾C.心D.肺E.肾【答案】B E29、区别于络脉,经脉循行规律有A.深而不见B.较细小C.纵行为主D.行分肉间E.较粗大【答案】A C E30、开创脏腑证治先河的医家是A.巢元方B.陈无择C.张仲景D.钱乙【答案】D31、与津液生成最为密切相关的脏腑是A.脾肺B.脾胃C.脾肾D.肠胃E.肺肾【答案】B32、与津液不足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A.外感暑邪B.外感燥邪C.大汗D.脏腑气虚E.五志化火【答案】A B C D E33、人体衰老机理中,常见的内生病理产物是A.精气不足B.五脏虚衰D.情志失调E.阴阳失调【答案】C34、某男,59岁。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奇经八脉纵横交叉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生理作用:1.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奇经八脉在其循行的过程中,同十二经脉的某些经脉交叉衔接,
从而紧密地沟通了各条经脉之间的相互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
奇经八脉错综分布,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当十二经脉的气血旺
盛而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当人体生理功能活动需
要或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可由奇经“溢出”,渗灌和供应于全身
组织,予以补充。
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将奇经喻为“湖泽”,
即指其有调节气血作用而言。
《灵枢・逆顺肥瘦》指出,冲脉上行能“渗诸阳”、“灌诸经”,下行则“渗三阴”、“注诸络”,亦是说
明奇经有渗灌、溢蓄等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功能。
3.与肝、肾等脏及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关系密切
其中女子胞和脑髓主要与奇经直接联系,相互之间在生理和病理
上均有一定的影响,如冲、任、督三脉一源而三歧,都起于胞中,带
脉则环腰一周,使它们互相沟通,成为一个相互联络调节的系统,其
与肝经相通,又和盆腔内的生殖器官相联系,故与女子的经、带、胎、产等密切相关。
奇经八脉的作用
奇经八脉的总体作用一、统领、联络作用八脉中的督、任、冲脉都称为“海”,意指其功能之大,联系之广。
最初《灵枢经••海论》提出冲脉为四海之一,被称为“血海”;其后三国时期吕广注《难经》,开始称督脉为“阳脉之海”,冲脉为“阴脉之海”,后杨玄操以之改称任脉。
诸阴经均直接或间接交会于任脉,诸阳经均直接交会于督脉。
这样,任、督脉分别统领阴、阳经脉的作用得以明确。
冲任同源,其作用有分有合,而冲脉又称为“十二经脉之海”,其意义更广。
冲脉通行十二经,主一身之血;任脉主一身之阴气;督脉主一身之阳气。
冲、任、督又相互交通,下起于胞中,上集于头脑;前贯心,后贯脊。
督脉还通于髓海,又被称为“督领经脉之海”。
可见,这三条经脉对全身经络系统的统率、联络作用十分广泛。
八脉中的带脉、维脉和跷脉则起联络各经的作用。
带脉横于腰腹而“络于督脉”,对全身纵行经脉均有联络调节的作用;阳维脉通过会督脉而联系各经脉,主一身之表;阴维脉通过会任脉而联系各阴经,主一身之里;阴阳跷脉,《难经》称为“阴络”和“阳络”,分别联络多条阴经和阳经。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说:“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头)坤(腹)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左)西(右)言也;督主身后之阳,冲、任主身前之阴,以南(前)北(后)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上下四方)言也”。
这是就八脉所联络的重点部分来分,使全身经络系统紧密相联,相互协调。
二、溢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之“奇”,既有“经”的名义,又具“络”的性质。
《难经》以拟十二经与奇经的关系有如“渠沟”与“深湖”,可以说成江河与湖海。
后者能调节前者的水位涨落,因而奇经能调节十二经气血的盛衰。
奇经八脉中只有任脉、督脉参与气血循环流注,其他六脉主要起溢蓄调节气血作用,即所谓“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
“溢”,指溢出;“蓄”指“蓄入”。
带脉、跷脉、维脉的联络作用,是小范围的调节;督脉、任脉、冲脉的统领作用,则是较大范围的调节。
奇经八脉名词解释中医
奇经八脉名词解释中医介绍奇经八脉的概念、作用以及在中医中的重要性。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奇经八脉名词解释中医》,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奇经八脉名词解释中医》篇1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奇经八脉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指人体内八条经脉,分别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这八条经脉与十二正经 (手足三阴三阳经) 不同,不直接与脏腑相连,而是相互联络,交错于腹部和胸部,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二、奇经八脉的作用奇经八脉在中医理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阴阳: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冲脉、带脉等经脉,能够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2. 调节气血:奇经八脉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使得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
3. 调节脏腑:奇经八脉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影响脏腑的功能,从而调节人体的生理状态。
4. 防治疾病:奇经八脉的病理变化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通过刺激或按摩奇经八脉,可以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
三、奇经八脉在中医中的重要性奇经八脉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疾病,都与奇经八脉的病理变化有关。
因此,通过刺激或按摩奇经八脉,可以调节阴阳、气血和脏腑,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奇经八脉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按摩奇经八脉,可以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
《奇经八脉名词解释中医》篇2奇经八脉是中医学中的术语,指人体经络系统中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挢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因此称为奇经。
奇经八脉在人体经络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和对十二经脉气血的调节作用。
在临床上,奇经八脉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
《奇经八脉名词解释中医》篇3奇经八脉是中医学中的术语,指人体经络系统中除了十二正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
奇经八脉概述课件
一、经别 即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深入 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其循行分布特点 :离、入、出、合。
阴 经
阴
经
经
阳
别
经
阳 经 经 别
二、别络 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十二经脉
和任督两脉各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条, 称为“十五别络”。若加上胃之大络又称“十六别 络”。
冲,有“要冲”的含义。
(1)调节十二经气血:有
“十二经脉之海” 之称。 (2)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
能有关:有“血海”之称。
带脉
1.循行部位
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 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 DU26(11肋游离端垂直向下 与脐水平相交点),绕身一 周,并在带脉穴处再向前下 方沿髂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2.基本功能
(1) 约 束 纵 行 诸 经 : 带 脉 围腰一周,状如束带,以约 束纵行的各条经脉,调节脉 气,使纵行诸脉之脉气不下 陷。
(2)主司妇女的带下。
阴阳跷脉
1.循行部位 阴跷脉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足跟内侧足
少阴经的照海穴,沿内踝后 直上下肢内侧,经前阴,沿 腹、胸,进入缺盆,出行于 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经 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 阳经、阳跷脉会合。 2.基本功能
(二)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生理特点
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功能
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功能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功能一)督脉的循行及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2、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3、生理功能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
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
肾生髓,脑为髓海。
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二)任脉的循行及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2、分支: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3、生理功能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
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三)冲脉的循行及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并在此分为二支。
中医讲堂:奇经八脉功能主治,一看就懂,建议收藏
中医讲堂:奇经八脉功能主治,一看就懂,建议收藏经络是一个通道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为该系统的主要干道,有固定的循行路线,有规律地纵向运行,深层分布;络脉则是经脉的分支,为次要通道,呈网络状运行,分布浅表。
这个系统在内部连属于五脏六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
致病邪气可通过该系统入里;体内病变通过该系统表现于外;脏腑疾病通过该系统相互传变。
总之,它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体各部的通路。
所以对其的掌握和运用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督脉督脉循身之背,入络于脑,如果督脉脉气失调,就会出现”实则脊强,虚则头重”的病证。
由于督脉总统一身之阳气,络一身之阴气,不仅发生腰脊强痛,而且也能”大人癫疾、小儿惊痫”。
同时,督脉的别络由小腹上行,如脉气失调,亦发生从少腹气上冲心的冲疝,以及癃闭、痔疾、遗尿、妇女子不育等证。
主治手足拘挛、震颤、抽搐、中风不语,痫疾、癫狂、头部疼痛,目赤肿痛流泪,腿膝腰背疼痛,颈项强直、伤寒、咽喉牙齿肿痛,手足麻木,破伤风,盗汗等。
2.任脉任脉循行胸腹正中,于小腹部与足三阴交会,如脉气失调,可发生前阴诸病,如疝气、白带、月经不调、不育、小便不利、遣尿、遗精、阴中痛等。
主治痔疾、便泄、痢疾、疟疾、咳嗽、吐血、溺血、牙痛、咽肿、小便不利、胸脘腹部疼痛、噎嗝、产后中风,腰痛,死胎不下,脐腹寒冷,膈中寒,乳痛、血疾等。
3.冲脉冲脉和任、督同源异流,冲脉起于胞中,如脉气失调,则有月经失调、不孕、漏胎,小产等病出现;本经循腹至胸中而散,故有气急、胸腹痛,气上冲心等症。
主治心(胃)痛,胸脘满闷,结胸、反胃、酒食积聚,肠鸣、水气,泄泻、噎嗝症,气急、胁胀、脐腹痛,肠风便血,疟疾,胎衣不下,血崩昏迷等。
4.带脉带脉不和,可见妇女月事不调,赤白带下等症。
带脉失调,可发生痿症。
主治中风手足不举、肢体麻木拘挛,发热,头风痛,项肿,眼目赤痛,齿痛、咽肿、头旋,耳聋,皮肤风痒,筋脉牵引不舒、腿痛、胁肋疼痛等。
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奇经八脉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体内独立于经络系统之外的8条通道,是通过气血运行来维持人体内部的生理平衡。
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包括:
1. 统筹阴阳:奇经八脉起到协同并统筹人体阴阳两极的平衡作用,能够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维持健康的生理状态。
2. 调节代谢:通过控制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奇经八脉可以平衡水液代谢、益气固表、激活淋巴细胞等,对身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协调器官:奇经八脉可以协调身体内各种器官的功能,以优化人体内部的机能,从而维持身体的健康。
4. 增强免疫力:奇经八脉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从而对抗疾病,预防疾病的发生。
5. 提高身体素质:通过认真调节和巧妙运用奇经八脉,可以提高身体的质量和素质,让身体更加健康、强壮。
总之,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非常广泛,既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平衡,也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
它是中医疗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应用于中医药、针灸等诊疗方法之中。
中医基础理论奇经八脉的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奇经八脉的名词解释中医基础理论:奇经八脉的名词解释引言:中医作为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积累。
其中,奇经八脉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被广泛运用于诊断和治疗实践中。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奇经八脉的名词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在中医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奇经八脉的概述奇经八脉,又称奇经八脉,是中医学中血脉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
这八条脉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它们连接着经络、脏腑、四肢百骸,起到调节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
二、奇经八脉的命名与走向1. 督脉:起于前牙中,经过后颈部,沿脊柱后方而上,上至头顶后发。
它的主要功能是统帅人体阳气,支配头面部的功能活动。
2. 任脉:起于中脘,沿腹正中线向下,至气海穴处,再向上至喉交,最后上行于面部。
任脉与督脉相对应,具有濡养阴精、调节生殖系统功能的作用。
3. 冲脉:发于气海,下腹直入下脘,属脾脏。
冲脉主要作用是调节水液代谢,维护人体的液体平衡。
4. 带脉:起于气海,向下经脊柱两侧下行,绕过胸部,上连心主脉。
带脉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胸、肩、腹腔等脏腑的功能,保持内脏的正常活动。
5. 阴维脉:起于肾,上腹膈上中部。
阴维脉主要负责子宫的调节和协调,对女性的生殖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6. 阳维脉:起于胆,上行至心区,再向上,上达手太阳膀胱经。
阳维脉的功能是控制体表的阳气运行和调节心脏、胆囊等脏腑的活动。
7. 阴跷脉:起于外眧,上行至头顶,再行于面部,至颞角下陷入两唇内。
阴跷脉与阳跷脉是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通道。
8. 阳跷脉:起于巅顶,行于面部两侧,下交于下关。
阳跷脉与阴跷脉相对应,它与带脉相互连接,共同调节胸、腹腔等脏腑功能。
三、奇经八脉对中医治疗的影响奇经八脉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它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可以根据不同病症的表现,判断奇经八脉的状况,进而确定调理和治疗的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到上一节为止,我们把经络学说的重点,十二经脉讲完了,就是经脉系统的主体,讲了十二经脉的定义、分布规律、走向交接规律、气血流注次序和每一条经脉大致的循行路线。
经脉系统除十二正经之外,还有奇经八脉,我们这一节讲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它的生理特点第一个问题,奇经八脉的概念和它的生理特点。
首先讲奇经八脉的概念。
这个定义我们从两个要素来定义它:(1)从它循行的特征来定,它的性质,就是性质定义;(2)从它的组成来定,叫做结构定义。
从两个方面来定义奇经八脉的概念。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记住别道奇行,就是与十二经脉循行不一样,叫别道奇行,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八条经脉。
其二、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为什么在这里讲生理特点,而在十二经脉不讲呢?因为它是十二经脉别道奇行,在生理上,这八条经脉有着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特征,就是它不同的属性,我们把它抽象出来,归结为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大家看这个表,我们从循行分布和生理功能两个方面,来说明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是与十二经脉相比较而言的,我们从这两个方面说明它的生理特点。
首先看循行分布。
第一、分布在人体内的分布区域。
我们前面讲了,十二经脉遍布全身,而奇经八脉,注意,上肢没有,上肢没有奇经八脉,这是一。
看循行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内、外、上、下、左、右循行,有个规律,它沿着内、外、上、下、左、右循行的规律,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十二经脉走向交接的规律,讲了循行的规律,而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相比,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鲜明的规律性。
那它怎么走行的呢?多为上下走行,带脉除外,带脉像腰带一样绕身一周,这是第一。
第一个特点,上肢无奇经。
其二、与正经相比,就是与十二经相比不甚规律,多为上下走行,带脉除外。
其三、与脏腑的联系。
从络属脏腑看,十二经脉它是直接属腑络脏,或者属脏络腑,而奇经八脉没有特定的络属关系,这是第三点与十二经脉不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经八脉纵横交叉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生理作用:1.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奇经八脉在其循行的过程中,同十二经脉的某些经脉交叉衔接,从而紧密地沟通了各条经脉之间的相互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奇经八脉错综分布,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当十二经脉的气血旺盛而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当人体生理功能活动需要或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可由奇经“溢出”,渗灌和供应于全身组织,予以补充。
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将奇经喻为“湖泽”,即指其有调节气血作用而言。
《灵枢·逆顺肥瘦》指出,冲脉上行能“渗诸阳”、“灌诸经”,下行则“渗三阴”、“注诸络”,亦是说明奇经有渗灌、溢蓄等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功能。
3.与肝、肾等脏及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关系密切其中女子胞和脑髓主要与奇经直接联系,相互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均有一定的影响,如冲、任、督三脉一源而三歧,都起于胞中,带脉则环腰一周,使它们互相沟通,成为一个相互联络调节的系统,其与肝经相通,又和盆腔内的生殖器官相联系,故与女子的经、带、胎、产等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