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位移监测作业指导书
016 水平位移监测实施细则
![016 水平位移监测实施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8a14c5d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bd.png)
XXXXXX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地基专业作业指导书水平位移监测实施细则文件编号:XX-QWDJ-016版本号:A/0分发号:编制:批准:生效日期:二○二○年十月一日水平位移监测实施细则1. 检测目的随时掌握护坡桩、边坡的位移、变形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更改设计和施工中的不足,为下一步安全施工作准备,确保基坑安全开挖,做到信息化施工。
2. 检测依据2.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19);2.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2.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设备仪器3.1南方NTS-332R4全站仪3.2三脚架3.3对中杆3.4棱镜。
4. 检测条件4.1测量精度:测距2mm+2ppm,测角2"。
4.2 工作环境宜在天气晴朗,气温应在5℃ - +30℃下进行。
5.检测前的准备5.1 检测仪器和计量器具必须满足精度、等级要求,并应有主管计量部门定期检验的合格证书。
5.2检查全站仪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5.3 现场埋设位移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三点,且应设在影响范围以外。
5.4 埋设位移观测点位是根据构筑物具体情况而定并符合规范要求。
5.5 基准点和观测点埋设好后,待其点稳定后才能进行首次观测。
以免受破坏影响使用。
6.操作步骤6.1 按测量要求检验好仪器,准备观测仪器工具。
6.2 到测站后打开仪器箱,晾置30分钟左右,使仪器温度和环境温度基本一致。
6.3 将仪器从箱中取出,安置在三脚架上,进行精确整平。
6.4输入测站及测点的数据。
6.5 对准零方向开始盘左测量,观测水平角度和水平距离。
6.6 盘左结束后到转望远镜进行盘右测量,此为一测回,观测两个测回。
6.7 各项监测的时间间隔可根据施工进度确定。
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监测结果变化速率较大时,应加密观测次数。
6.8 每次进行位移观测时注意不得使太阳光直晒测量仪器。
6.9保持纪录清晰整洁,若需对记录更改时,严禁涂擦,应用笔将写错数字划去,在其上方写正确数字,更不能连环涂改数字。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1e181933687e21af45a9b5.png)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水平位移监测方案一、精度选择按照设计要求,对照《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选用三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可以满足精度要求。
表1-1 水平位移基准网的主要技术指标表1-2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指标(1)观测原理:如下图所示,如需观测某方向上的水平位移PP′,在监测区域一定距离以外选定工作基点A,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与工作基点在一条直线上。
沿监测点与基准点连线方向在一定远处(100~200m)选定一个控制点B,作为零方向。
在B点安置觇牌,用测回法观测水平角BAP,测定一段时间内观测点与基准点连线与零方向间角度变化值,根据δ=△β*D/ρ(式中D为观测点P至工作基点A的距离,ρ=206265)计算水平位移。
(2)精度分析:由小角法的观测原理可知,距离D和水平角β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观测值,所以由上式根据误差传播定律可得水平位移的观测误差:水平位移观测中误差的公式,表明:①距离观测误差对水平位移观测误差影响甚微,一般情况下此部分误差可以忽略不计,采用钢尺等一般方法量取即可满足要求;②影响水平位移观测精度的主要因素是水平角观测精度,应尽量使用高精度仪器或适当增加测回数来提高观测度;③经纬仪的选用应根据建筑物的观测精度等级确定,在满足观测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使用精度较低的仪器,以降低观测成本。
优点:此方法简单易行,便于实地操作,精度较高。
不足:须场地较为开阔,基准点应该离开监测区域一定的距离之外,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
由此可知,对仪器测角精度的要求,取决于监测点距离站点的远近。
距离越远,则要求测角精度越高。
根据现场踏勘布点,最远监测点距离站点不超过50m,对照《工程测量规范》,选用三等或四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可以满足精度要求。
本次实习采用测小角法测量三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c788c3a0116c175f0e486e.png)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一、精度选择按照设计要求,对照《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选用三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可以满足精度要求。
表1-1 水平位移基准网的主要技术指标(1)观测原理:如下图所示,如需观测某方向上的水平位移PP′,在监测区域一定距离以外选定工作基点A,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与工作基点在一条直线上。
沿监测点与基准点连线方向在一定远处(100~200m)选定一个控制点B,作为零方向。
在B点安置觇牌,用测回法观测水平角BAP,测定一段时间内观测点与基准点连线与零方向间角度变化值,根据δ=△β*D/ρ(式中D为观测点P至工作基点A的距离,ρ=206265)计算水平位移。
水平位移观测中误差的公式,表明:①距离观测误差对水平位移观测误差影响甚微,一般情况下此部分误差可以忽略不计,采用钢尺等一般方法量取即可满足要求;②影响水平位移观测精度的主要因素是水平角观测精度,应尽量使用高精度仪器或适当增加测回数来提高观测度;③经纬仪的选用应根据建筑物的观测精度等级确定,在满足观测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使用精度较低的仪器,以降低观测成本。
优点:此方法简单易行,便于实地操作,精度较高。
不足:须场地较为开阔,基准点应该离开监测区域一定的距离之外,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
由此可知,对仪器测角精度的要求,取决于监测点距离站点的远近。
距离越远,则要求测角精度越高。
根据现场踏勘布点,最远监测点距离站点不超过50m,对照《工程测量规范》,选用三等或四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可以满足精度要求。
本次实习采用测小角法测量三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
二、作业流程1.选点选取两个监测点P1,P2、一个测站点(工作基点)A、一个后视点B。
2.观测按照测回法水平角观测水平夹角。
在A点安置全站仪,在B点和P1,P2点设置瞄准标志,按下列步骤进行测回法水平角观测。
(1)在全站仪盘左位置瞄准目标B,将度盘置零,读得水平度盘读数并记录。
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模板
![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4be556f0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b.png)
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一、变形测量的内容1.1 水平位移监测:主要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构筑物的水平位移监测,在建筑物、筑物竣工后即应有计划地进行变形观测,在同一基准点上测定变形点的坐标,依据不同时期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其较差在剔除测量误差后即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水平位移值,可根据所测成果的坐标值绘制出相应的点位,分析出点位的偏移方向和偏移值以及偏移的规律和速度。
变形测量的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1.2 垂直位移监测(即沉降监测):主要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构筑物的垂直位移监测,在施工开始时即应有计划地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在同一基准点上测定变形点的高程,依据不同时期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其较差在剔除测量误差后即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垂直沉降值,可根据所测平差成果的高程值绘制出相应点位高程,分析出点位的下沉量和下沉的速度;观测数据要有阶段性和数据的连续性,才能合理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结构桥墩(台)沉降变形观测点示意图测量基准点示意图1.3 挠度变形监测:主要用于桥梁、隧道的扭曲变形监测,在桥梁、隧道的顶层进行平面位置和垂直沉降观测,测定扭曲变形数值。
观测点布设示意图(1)每个工程至少应有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基准点一般采用独立网,如需要求与城市网联测时,只在初期将基准点与城市网进行高精度的联测,并进行一次布网,固定基准点坐标;(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对通视条件良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定变形观测点。
(3)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
变形观测点:平面位置特征点是桥梁面跨度支撑顶点和跨中,高层建筑物四边顶点,隧道内顶点等;垂直变形观测点是两侧桥梁柱支点,高层建筑墙基;挠面变形观测点定在桥梁面和隧道顶容易扭曲部位。
基准点观测墩示意图深埋双金属管基点标石深埋钢管基点标石1.5 变形观测的观测周期,应根据建筑物、构筑物的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要求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作业指导书实施细则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作业指导书实施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6fd638490c22590103029d64.png)
***公司测量专业作业指导书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实施细则文件编号:版本号:D/0分发号:编制:批准:生效日期: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实施细则1. 检测目的随时掌握护坡桩、边坡的位移、变形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更改设计和施工中的不足,为下一步安全施工作准备,确保基坑安全开挖,做到信息化施工。
2. 检测依据2.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
3.主要仪器设备3.1测斜仪CX-3C3.2 PVC测斜管。
4.仪器设备参数4.1 探头尺寸:CX-3C:长780mm、直径φ28mm,导轮间距:500mm;4.2测量精度:±0.01mm/500mm,分辨率±4秒;4.3系统精度:±4mm/30m;4.4数字量显示: 5位;记录方式:自动采集;4.5角度测量范围:0°~±15°;5. 检测条件5.1 测试深度最大1000m;水压10Mp5.2工作电压:内置可充锂电池组+7.2V;5.3工作温度:-10℃~+60℃。
6.测斜管的埋设6.1钻ф90~ф110的垂直钻孔,垂直度≤2%。
6.2测斜管长度有2种规格4m、2m,外径ф70,接头处ф80,高要求场合可选用ABS管式铝合金管。
6.3 PVC测斜管接头处,用长8mm,直径ф3的自攻螺丝牢固上紧,孔底部必须用盖子盖好,上4个螺丝,孔口也需上保护盖。
6.4 PVC测斜管有4个内槽,每个内槽相隔90度。
安装时将其中1个内槽对准基坑方向,或地基边坡的需要监测的位移方向。
6.5 PVC测斜管与钻孔间隙部位用中砂加清水慢慢回填,慢慢加砂的同时,倒入适量的清水。
注意一定要用中砂将间隙部位回填密实。
否则,影响测试数据。
6.6 PVC测斜管在下的过程中,可向管内倒入清水,以减少浮力,更容易安装到底。
6.7 PVC测斜管孔口一般露出地面20cm~50cm左右。
水平位移 竖向位移监测作业指导书
![水平位移 竖向位移监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452ddc9b4afe04a1b071dedc.png)
目录一、依据的检测标准及技术要求 (1)二、适用范围 (1)三、监测目的 (1)四、仪器设备 (1)五、水平位移监测 (1)六、竖向位移监测 (4)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监测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一、依据的检测标准及技术要求《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二、适用范围围护墙(边坡)顶部、邻近地下管线、邻近建(构)筑物水平位移与竖向位移监测、立柱垂直位移监测、地表垂直位移监测和水位管口、分层沉降(坑底回弹)管口高程测量、围护体(土体)内测斜管口校验等。
三、监测目的利用光学仪器全站仪、水准仪,实测被监测对象:①在平面位置上随时间变化的位移量和位移速度;②高程并计算高程变化量,从而掌握被监测对象在垂直方向随时间变化的位移量和位移速度。
四、仪器设备基坑工程中水平位移、竖向位移采用精密全站仪和水准仪完成监测工作。
全站仪采用常州市新瑞得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CTS-632R4全站仪,角度精度2″,长度精度达到±(2+2×10-6D)mm;水准仪采用苏州一光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DSZ2水准仪,1km往返水准测量标准偏差为±1.0mm。
五、水平位移监测5.1 测点布置每一测区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数量应不少于2个,应埋设可靠,能够在监测过程中保存,且建立在便于观测的位置。
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置与被监测对象结构、变形原因及变形方向等因素有关,测点的设置要能够反映被监测对象的变形情况,有代表性,与被监测对象紧密连接且通视条件好。
针对不同的监测项目,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原则及埋设方法有所不同:1)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监测项目a. 布置在围护体压顶冠梁上,间距20m左右,关键部位、变化较大部位应适当加密;b. 考虑对测斜监测孔位进行管顶校核时,点位与测斜孔位一一对应;c. 宜布置在两道支撑的中间部位。
2)邻近地下管线水平位移监测项目a. 管线测点的布置需考虑周围地下管线的功能、管线材质、管径、接头形式、埋深、距基坑边线的距离、敷设年代、道路交通状况等情况;b. 对于大孔径、压力、近距离管线应作为监测重点,如上水、煤气管等宜设置直接监测点,也可利用窨井、阀门、抽气孔以及检查井等管线设备作为监测点;c. 地下电缆接头处、管线端点、转弯处宜布置测点;d. 管线监测点的布置应征求有关管线管理单位的意见,并经确认方能执行;e. 一般与管线沉降监测点共用,间距15~25m(对于重点监测管线,间距宜取小值,甚至加密);f. 尽量布置在管线端点、转角点中间部位。
大坝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
![大坝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40098f32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03.png)
大坝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大坝是重要的水利工程设施,其安全运行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坝可能会发生变形,这可能对大坝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实时监测大坝的变形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障大坝的安全性,编制了本作业指导书。
二、监测设备1.应选择高精度、稳定性好的监测设备,如全站仪、GPS、倾斜仪等。
设备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对于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至关重要。
2.监测设备应经过校准和检查,确保其正常工作。
如有异常情况发生,需要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设备。
三、监测方式1.定期监测: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对大坝进行监测。
一般情况下,每隔三个月进行一次定期监测,如果大坝存在较大的变形风险,可以适当缩短监测周期。
2.实时监测:通过以太网或无线网络等方式,将监测仪器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实现对大坝变形情况的实时监测。
通过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异常变形情况,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监测内容1.水平位移监测:监测大坝在水平方向的位移情况。
可以采用全站仪等设备,通过测量特定控制点的坐标变化来计算大坝的水平位移情况。
2.垂直位移监测:监测大坝在垂直方向的位移情况。
可以采用GPS等设备,通过测量控制点的高程变化来计算大坝的垂直位移情况。
3.倾斜监测:监测大坝的倾斜情况。
可以采用倾斜仪等设备,通过测量大坝不同位置的倾斜角度来得出大坝的倾斜情况。
五、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1.监测数据的处理:监测数据应保存完整,根据监测设备的要求进行数据处理和整理。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监测数据的分析:将监测数据进行数学处理和分析,得出大坝的变形情况。
根据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评估大坝的安全性,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六、报告编制1.监测报告应详细记录监测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分析结果和评估结论。
2.报告应准确、清晰,以便相关人员能够理解和判断监测结果。
3.报告中应包括对于大坝变形的原因分析,以及对于大坝稳定性的评估和建议。
14.结构检测与监测位移(挠度)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
![14.结构检测与监测位移(挠度)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c25d1925964bcf84b9d57b4b.png)
结构检测与监测位移(挠度)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1.目的为了规范静载荷试验的各个环节,特制定本细则。
2.适用范围桥梁单片梁静载荷试验的前期准备、现场实施和内业分析计算。
3.引用文件《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原型观测技术规范》JTJ 218-20054.工作程序4.1 检测数量及预期最大加载量的确定静载荷试验的检测数量按规范的及业主要求执行。
预期最大加载量以设计承载力为准;若无设计值,则按规范计算。
静载试验前,一定要告知委托方拟预期最大加载值并得到委托方的认可。
4.2 现场准备4.2.1 安排组成静载试验小组,该小组由项目负责人、现场检测工程师和测试工人组成。
4.2.2 由项目负责人或现场检测工程师前往现场踏勘,了解下述现场及试验基本情况:拟测梁周围场地平整情况、道路是否通畅。
了解拟测梁砼强度等级及龄期、委托方要求工期、检测数量、堆载所用堆重物准备情况等。
根据现场情况,确定荷载的加载方式及最大的堆载量(若采用堆载法,则最大的堆载量为设计荷载的1.2倍)。
4.3试验装置、设备、材料、工具及其配件、耗材的准备:千斤顶、压力表、液压油、油泵、油管、堵头;压板、I20工字钢、百分表、磁性表座;千斤顶率定曲线及百分表压力表检定证书复印件、静载试验记录表、材料纸。
堆重物:一般使用砂包或水箱,也可就地取材使用场地现成的钢绞线或成片梁。
4.3.1使用的计量设备应为公司设备,并确保处于检定有效期内。
对于外借的千斤顶必须向出借方索要检定证书,并将复印件存档。
但不允许向其它单位借用百分表及压力表。
4.3.2 实测前必须由现场检测人员对所用设备进行检查清点,填写《物资进/出场表》和《设备使用记录》,确认设备正常后方可进入测试现场。
4.4 现场检测实施4.4.1 静载试验试验加载与观测流程如下:加第一级荷载前预加载设计值的60%持载30min后再卸载至零荷载;读记百分表初始值;待梁体稳定后,开始分4至5级施加荷载,每级加载完毕持载15分钟,待静态应变仪各通道读数稳定后,开始读取百分表读数和测量出应变值;加载到设计荷载即最大荷载时,要求及时通报业主代表或现场监理;待确认后持载1小时;然后进行分级卸载,每级卸载后持载30min,再观测记录百分表读数值,测量出应变值。
水平位移监测作业指导书
![水平位移监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481b5e840740be1e650e9aa5.png)
水平位移监测作业指导书1 目的和适用范围及标准测定建筑主体倾斜、水平位移、挠度和基坑壁侧向位移,并对建筑场地滑坡进行监测。
操作方法执行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2009)、《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 15314-94)。
2 仪器设备全站仪3 平面控制点布设平面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各级别位移观测的基准点(含方位定向点)不应少于3个,工作基点可根据需要设置;2)基准点、工作基点应便于检核校验。
平面基准点、工作基点标志的形式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特级、一级位移观测的平面基准点、工作基点,应建造具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或埋设专门观测标石,强制对中装置的对中误差不应超过土0.1mm;2)照准标志应具有明显的几何中心或轴线,并应符合图像反差大、图案对称、相位差小和本身不变形等要求。
根据点位不同情况,可选用重力平衡球式标、旋人式杆状标、直插式觇牌、屋顶标和墙上标等形式的标志。
观测墩及重力平衡球式照准标志的形式,可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附录B的规定执行;3)对用作平面基准点的深埋式标志、兼作高程基准的标石和标志以及特殊土地区或有特殊要求的标石、标志及其埋设应另行设计。
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应位于建(构)筑物体上。
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标石、标志的选型及埋设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4 水平位移观测沉降观测分为:定期对平面控制网进行复测以确定控制网的稳定性,同时对变形监测点进行观测。
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区域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应定期复测。
复测周期应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确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宜1~2月复测一次,点位稳定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一次。
当观测点变形测量成果出现异常,或当测区受到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并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规定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实施细则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实施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92f9d43527284b73f342501c.png)
测量专业作业指导书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实施细则文件编号:版本号:D/0分发号:编制:批准:生效日期: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实施细则1. 检测目的随时掌握护坡桩、边坡的位移、变形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更改设计和施工中的不足,为下一步安全施工作准备,确保基坑安全开挖,做到信息化施工。
2. 检测依据2.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
3.主要仪器设备3.1测斜仪CX-3C3.2 PVC测斜管。
4.仪器设备参数4.1 探头尺寸:CX-3C:长780mm、直径φ28mm,导轮间距:500mm;4.2测量精度:±0.01mm/500mm,分辨率±4秒;4.3系统精度:±4mm/30m;4.4数字量显示: 5位;记录方式:自动采集;4.5角度测量范围:0°~±15°;5. 检测条件5.1 测试深度最大1000m;水压10Mp5.2工作电压:内置可充锂电池组+7.2V;5.3工作温度:-10℃~+60℃。
6.测斜管的埋设6.1钻ф90~ф110的垂直钻孔,垂直度≤2%。
6.2测斜管长度有2种规格4m、2m,外径ф70,接头处ф80,高要求场合可选用ABS管式铝合金管。
6.3 PVC测斜管接头处,用长8mm,直径ф3的自攻螺丝牢固上紧,孔底部必须用盖子盖好,上4个螺丝,孔口也需上保护盖。
6.4 PVC测斜管有4个内槽,每个内槽相隔90度。
安装时将其中1个内槽对准基坑方向,或地基边坡的需要监测的位移方向。
6.5 PVC测斜管与钻孔间隙部位用中砂加清水慢慢回填,慢慢加砂的同时,倒入适量的清水。
注意一定要用中砂将间隙部位回填密实。
否则,影响测试数据。
6.6 PVC测斜管在下的过程中,可向管内倒入清水,以减少浮力,更容易安装到底。
6.7 PVC测斜管孔口一般露出地面20cm~50cm左右。
14.结构检测与监测位移(挠度)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
![14.结构检测与监测位移(挠度)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c25d1925964bcf84b9d57b4b.png)
结构检测与监测位移(挠度)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1.目的为了规范静载荷试验的各个环节,特制定本细则。
2.适用范围桥梁单片梁静载荷试验的前期准备、现场实施和内业分析计算。
3.引用文件《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原型观测技术规范》JTJ 218-20054.工作程序4.1 检测数量及预期最大加载量的确定静载荷试验的检测数量按规范的及业主要求执行。
预期最大加载量以设计承载力为准;若无设计值,则按规范计算。
静载试验前,一定要告知委托方拟预期最大加载值并得到委托方的认可。
4.2 现场准备4.2.1 安排组成静载试验小组,该小组由项目负责人、现场检测工程师和测试工人组成。
4.2.2 由项目负责人或现场检测工程师前往现场踏勘,了解下述现场及试验基本情况:拟测梁周围场地平整情况、道路是否通畅。
了解拟测梁砼强度等级及龄期、委托方要求工期、检测数量、堆载所用堆重物准备情况等。
根据现场情况,确定荷载的加载方式及最大的堆载量(若采用堆载法,则最大的堆载量为设计荷载的1.2倍)。
4.3试验装置、设备、材料、工具及其配件、耗材的准备:千斤顶、压力表、液压油、油泵、油管、堵头;压板、I20工字钢、百分表、磁性表座;千斤顶率定曲线及百分表压力表检定证书复印件、静载试验记录表、材料纸。
堆重物:一般使用砂包或水箱,也可就地取材使用场地现成的钢绞线或成片梁。
4.3.1使用的计量设备应为公司设备,并确保处于检定有效期内。
对于外借的千斤顶必须向出借方索要检定证书,并将复印件存档。
但不允许向其它单位借用百分表及压力表。
4.3.2 实测前必须由现场检测人员对所用设备进行检查清点,填写《物资进/出场表》和《设备使用记录》,确认设备正常后方可进入测试现场。
4.4 现场检测实施4.4.1 静载试验试验加载与观测流程如下:加第一级荷载前预加载设计值的60%持载30min后再卸载至零荷载;读记百分表初始值;待梁体稳定后,开始分4至5级施加荷载,每级加载完毕持载15分钟,待静态应变仪各通道读数稳定后,开始读取百分表读数和测量出应变值;加载到设计荷载即最大荷载时,要求及时通报业主代表或现场监理;待确认后持载1小时;然后进行分级卸载,每级卸载后持载30min,再观测记录百分表读数值,测量出应变值。
水平位移测量作业指导书(全站仪)
![水平位移测量作业指导书(全站仪)](https://img.taocdn.com/s3/m/41d1938f7e21af45b207a87b.png)
作业指导书1.全站仪简介全站仪是全站型电子测速仪的简称,它集电子经纬仪、光电测距仪和微处理器于一体,全站仪是一种可以同时进行角度(水平角、竖直角)测量、距离(斜距、平距、高差)测量和数据处理,由于只需要一次安置,仪器便可以完成测站上所有的测量工作,故被称为“全站仪”。
全站仪上半部分包含有测量的四大光电系统,即水平角测量系统、竖直角测量系统、水平补偿系统和测距系统。
通过键盘可以输入操作指令、数据和设置参数。
以上各系统通过I/O接口接入总线与微处理器联系起来。
微处理器(CPU)是全站仪的核心部件,主要有寄存器系列(缓冲寄存器、数据寄存器、指令寄存器)、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微处理器的主要功能是根据键盘指令启动仪器进行测量工作,执行测量过程中的检核和数据传输、处理、显示、储存等工作,保证整个光电测量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输入输出设备是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装置。
2.全站仪的操作(1)仪器的安置1、测量放线前后,及时对测量仪器进行检测,确保仪器状态良好。
2、先将仪器的三脚架在地面安置稳妥,安置脚架必须与地面点大致对中,架头大致水平,若为泥土地面,应将脚尖踩入土中,若为坚实地面,应防止脚尖有滑动的可能性,然后开箱取仪器。
仪器从箱中取出之前,应看清仪器在箱中的正确安放位置,以避免装箱时发生困难。
取出仪器时,应用双手握住支架或基座,轻轻安放到三脚架头上,一手握住仪器,一手拧连接螺旋,最后拧紧连接螺旋,使仪器与三脚架连接牢固。
装好仪器后,随后关闭仪器箱盖,防止灰尘等进入箱内。
(2)仪器使用时须注意的问题1、仪器安装在三脚架上之后,不论是否在观测,必须有人守护,禁止无关人员拨弄,避免路过行人、车辆碰撞。
2、仪器镜头上的灰尘,应该用仪器箱中的软毛刷拂去或用镜头纸轻轻擦去,严禁用手指或手帕等擦拭,以避免损坏镜头上的药膜,观察结束时应及时套上物镜盖。
3、阳光下观测,应撑伞防晒,雨天应禁止观测:对于电子测量仪器,在任何情况下均应撑伞防晒。
深层水平位移作业指导书
![深层水平位移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7f590a58f46527d3240ce0e7.png)
温度范围: -20℃~50℃ 耐 水 压:300m 水深压力 抗冲击:50000g (2)仪器组成 由测杆、电缆测头、读数计、充电电源线组成。 1)测杆:测杆是由不锈钢材料加工而成,上面配有两组导轮,导轮间距为 500mm。 2)电缆测头:电缆测头把测杆和读数计连接起来,其中电缆和测头的连接部分是整 个测斜仪的心脏,而电缆除了向测头供电和向读数仪传递信号外,还是测头测试点的深度 尺和测头升降拉动的绳索。为了电缆在拉动时不致于有长度变化,采用了特制的内设一根 加强芯的专用电缆,电缆上每 0.5m 间距有一标志,标志所示距离从测杆的上导轮起记。 3)读数仪:读数仪面板上有数字显示器、电源开关、充电指示、欠电指示、充电启 动按钮以及输出信号插座,侧面有充电插座,还有便携背带以便在野外作业。 4)充电:充电电源线是向读数仪内提供 220V 电源,使电池充电。读数仪内部设有自 动充电装置,充电时,首先插好充电电源线接通 220V 电源,按动仪器面板上“启动”按钮, 充电指示灯亮,说明开始充电。充满后自动停止,指示灯熄灭。用户可放心充电。 (3)使用方法 1)测量准备
∑△
i
△i
原 基 准 线
L
θ
图 1 滑动式测斜仪工作原理示意图
第 1 页 共 7 页
滑动式测斜仪及其导轮是沿着测斜导管的导槽沉降或提升。 测斜仪内部传感器可以敏 感在每一深度处的倾斜角度。输出一个电压信号,在读数仪的显示器上显示出来,它输出 的信号是以测斜导管导槽为方向基准,在某一深度处,测头上下导轮标准间距 L 上的倾斜 角的函数,该信号可以换算成水平位移。
当测斜仪与垂直线存在一倾角 θ 时,则它就输出一个电压信号。
Uout
1
K
0
边坡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边坡水平位移监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cb040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3d.png)
边坡水平位移监测方案一、工程概述本次监测的边坡位于_____地区,为了保障周边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需要对其进行水平位移监测。
该边坡的高度约为_____米,长度约为_____米,坡度约为_____度。
边坡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主要由_____等组成。
二、监测目的通过对边坡水平位移的监测,及时掌握边坡的变形情况,为工程施工和运营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具体目的包括:1、及时发现边坡的异常变形,预警可能发生的滑坡等地质灾害。
2、评估边坡加固措施的效果,为优化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3、为工程的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三、监测依据1、(GB 50026-2020)2、(JGJ 8-2016)3、(GB 50497-2019)4、边坡工程的设计文件和相关技术要求四、监测内容与测点布置(一)监测内容主要监测边坡顶部和坡面的水平位移。
(二)测点布置1、在边坡顶部沿纵向每隔_____米设置一个监测点,共设置_____个监测点。
2、在坡面上,根据坡度和地质条件的变化,每隔_____米设置一个监测点,共设置_____个监测点。
监测点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金属标志制作,确保其牢固可靠,并做好明显的标识。
五、监测方法与精度要求(一)监测方法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或GPS 测量法进行监测。
1、全站仪极坐标法在边坡周边稳定区域设置工作基点和基准点,使用全站仪观测监测点的坐标,通过比较不同观测周期的坐标变化来计算水平位移。
2、 GPS 测量法在边坡上设置GPS 监测点,利用GPS 接收机接收卫星信号,通过数据处理获取监测点的坐标变化。
(二)精度要求水平位移监测的精度应不低于±1mm。
六、监测频率在边坡施工期间,监测频率为每天_____次;在边坡竣工后的运营期间,监测频率根据边坡的变形情况进行调整,一般为每周_____次至每月_____次。
当遇到暴雨、地震等特殊情况时,应加密监测。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范本模板】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范本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c12fd79a7fd5360cbb1adb7f.png)
深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测量深基坑水平位移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前方交会法、自由设站法、极坐标法等.本节简要叙述常用的小角度法、极坐标法及前方交汇法.监测控制值:项目预警值报警控制值水平位移>3mm/d或24mm 30mm监测频率:项目变化量>3mm/d 开挖前开挖后报警后及突发状况监测频率(1—2)次/d 1次/3d 1次/d 加大监测频率基准点及测点布置要求:监测基准点应在基坑开挖影响范围之外设立强制对中观测墩,且尽量通视各测点,观测墩使用混凝土浇筑地下1.4M地面1.2M,顶面长宽20CM*20CM,顶部嵌入焊接中心螺旋的钢板,螺旋与钢板垂直且均做防腐处理。
监测基准点观测按三级平面控制要求施测,且每个月与高等级控制网联测一次。
为防止观测墩被破坏,顶部应加钢保护盖。
埋设示意图如下:当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时,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
5mm,且尽量通视测点。
在混凝土支撑、连续墙顶等混凝土结构上安装水平位移桩,可直接在结构上用冲击钻成孔插入水平位移桩,垂直放置,缝隙使用锚固剂填充,容易受施工破坏的地方应加保护装置。
在土体等松软结构埋设水平位移测点应采用混凝土桩顶插入水平位移桩的形式,混凝土桩采用直径10CM地下50CM地面10CM,中心用钢筋加固.如有需要应加保护装置,并设置醒目标志.实物图如下:仪器架设:到达测量现场后打开仪器箱一段时间,使仪器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度相适应,消除由环境温度带来的误差。
检查设备是否完整,配件是否齐全,电源电力是否充足等。
仪器架设时应注意仪器安全,在光滑的地面上架设全站仪时须在脚架上套绳索,防止脚架滑落损坏仪器。
全站仪脚架高度与观测者肩高齐平,拧紧脚架螺旋,将脚架均匀架设在基准点上.取出仪器一手提全站仪手提柄,一手拧紧中心螺旋,将全站仪平稳架设在脚架上。
对中整平: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上架设全站仪时,应一手提全站仪手提柄,另一只手旋转基座使仪器牢固地固定在观测墩上。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fa46f36137ee06eef9182f.png)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一、精度选择按照设计要求,对照《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选用三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可以满足精度要求。
表1-2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指标(1)观测原理:如下图所示,如需观测某方向上的水平位移PP′,在监测区域一定距离以外选定工作基点A,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与工作基点在一条直线上。
沿监测点与基准点连线方向在一定远处(100~200m)选定一个控制(2)精度分析:由小角法的观测原理可知,距离D和水平角β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观测值,所以由上式根据误差传播定律可得水平位移的观测误差:水平位移观测中误差的公式,表明:①距离观测误差对水平位移观测误差影响甚微,一般情况下此部分误差可以忽略不计,采用钢尺等一般方法量取即可满足要求;②影响水平位移观测精度的主要因素是水平角观测精度,应尽量使用高精度仪器或适当增加测回数来提高观测度;③经纬仪的选用应根据建筑物的观测精度等级确定,在满足观测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使用精度较低的仪器,以降低观测成本。
优点:此方法简单易行,便于实地操作,精度较高。
不足:须场地较为开阔,基准点应该离开监测区域一定的距离之外,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
由此可知,对仪器测角精度的要求,取决于监测点距离站点的远近。
距离越远,则要求测角精度越高。
根据现场踏勘布点,最远监测点距离站点不超过50m,对照《工程测量规范》,选用三等或四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可以满足精度要求。
本次实习采用测小角法测量三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
二、作业流程1.选点选取两个监测点P1,P2、一个测站点(工作基点)A、一个后视点B。
2.观测按照测回法水平角观测水平夹角。
在A点安置全站仪,在B点和P1,P2点设置瞄准标志,按下列步骤进行测回法水平角观测。
(1)在全站仪盘左位置瞄准目标B,将度盘置零,读得水平度盘读数并记录。
(2)瞄准目标P1,读得水平度盘读数并记录。
盘左位置测得半测回水平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平位移监测作业指导书
1 目的和适用范围及标准
测定建筑主体倾斜、水平位移、挠度和基坑壁侧向位移,并对建筑场地滑坡进行监测。
操作方法执行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2009)、《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 15314-94)。
2 仪器设备
全站仪
3 平面控制点布设
平面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级别位移观测的基准点(含方位定向点)不应少于3个,工作基点可根据需要设置;
2)基准点、工作基点应便于检核校验。
平面基准点、工作基点标志的形式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特级、一级位移观测的平面基准点、工作基点,应建造具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或埋设专门观测标石,强制对中装置的对中误差不应超过土0.1mm;
2)照准标志应具有明显的几何中心或轴线,并应符合图像反差大、图案对称、相位差小和本身不变形等要求。
根据点位不同情况,可选用重力平衡球式标、旋人式杆状标、直插式觇牌、屋顶标和墙上标等形式的标志。
观测墩及重力平衡球式照准标志的形式,可按《建
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附录B的规定执行;
3)对用作平面基准点的深埋式标志、兼作高程基准的标石和标志以及特殊土地区或有特殊要求的标石、标志及其埋设应另行设计。
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应位于建(构)筑物体上。
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标石、标志的选型及埋设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4 水平位移观测
沉降观测分为:定期对平面控制网进行复测以确定控制网的稳定性,同时对变形监测点进行观测。
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区域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应定期复测。
复测周期应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确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宜1~2月复测一次,点位稳定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一次。
当观测点变形测量成果出现异常,或当测区受到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并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规定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
有工作基点时,每期变形观测时均应将其与基准点进行联测,然后再对观测点进行观测。
变形监测点的精度、观测仪器、观测方式均应达到相应等级的水准测量规范要求。
5 观测周期
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中的技术要求,确定相应等级的观测周期。
6 水平位移观测数据计算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中有关规定“建筑变形测量的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连续进行两次独立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对结果进行平差计算并评定精度。
统计各点累计变形量并绘出累计变形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