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人教版语文选修《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word教案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
2.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其所传达的思想。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分析其含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
2. 分析含义: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其所传达的思想。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能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二章:孔子的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孔子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2. 分析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孔子的思想,分析其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孔子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2. 分析启示:分析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孔子的思想。
2. 学生能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三章:道德修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内容:1. 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 分析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分析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先秦诸子选读》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课题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先秦诸子选读》的编纂背景和意义。
2. 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作者。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PPT展示《先秦诸子选读》的封面和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 教师简要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编纂背景和意义,引起学生对本书的重视。
3. 教师详细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作者,让学生对这一课题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章:文本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意。
2.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教学内容:1. 解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意。
2. 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并解释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如孔子对“天下有道”的看法等。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观点。
第三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思想实践。
2. 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出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学内容:1. 分析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思想实践。
2. 从案例中提炼出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案例,了解孔子的思想实践。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第四章:思考与讨论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示。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思考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示。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诸子思想的历史背景和积淀;2.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和理论,并能够简要概括;3.理解先秦诸子思想对后代思想、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4.提高学生对文献阅读的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涉及以下先秦诸子:1.庄子;2.老子;3.孟子;4.荀子;5.墨子;6.韩非子。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向学生介绍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先秦诸子;2.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步:内容讲解1.向学生讲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和理论;2.引导学生品读选定的先秦诸子文献。
第三步:文献分析1.提供先秦诸子文献进行分析;2.引导学生分析文献中的理论和思想。
第四步:案例解析1.介绍相关历史事件或社会背景;2.分析先秦诸子思想对此事件或背景的作用。
第五步:拓展延伸1.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2.设计拓展延伸的学习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教学方法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2.课前预习课后复习;3.小组探究;4.案例分析;5.文献阅读。
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2.学习笔记;3.课后作业。
教学资源1.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2.先秦诸子原典;3.相关读物、文章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先秦诸子思想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理论,提高了对文献阅读的能力和文化素养,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
同时,在教学中也应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教案范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2 教学内容: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背景。
解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字面意思。
引导学生探讨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背景。
采用问答法,解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字面意思。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第二章: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字面意思。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
2.2 教学内容:详细解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字面意思。
分析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详细解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字面意思。
采用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
第三章:思考“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观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坚守原则。
3.2 教学内容:探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坚守原则。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坚守原则。
第四章:案例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观点。
引导学生学会从案例中提炼出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4.2 教学内容:提供几个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相关的案例。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从中提炼出经验和教训。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提供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相关的案例。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从中提炼出经验和教训。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观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观点。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2)能够概括和解释孔子的思想观点;(3)能够分析孔子对于“有道”与“无道”的态度和行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思考的能力;(3)通过案例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孔子追求有道、反对无道的坚定信念;(2)培养对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尊重和理解;(3)激发学生对人生意义和道德修养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孔子追求有道、反对无道的坚定信念;(2)分析孔子对于“有道”与“无道”的态度和行为;(3)概括和解释孔子的思想观点。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的理解;(2)孔子思想观点的深入解读;(3)对于“有道”与“无道”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先前的学习内容,复习孔子的思想观点;(2)提问学生对于“有道”与“无道”的理解和看法。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标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和注释,解决自己的疑问。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探讨孔子对于“有道”与“无道”的态度和行为;(2)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和分享。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和孔子的思想观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翻译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课堂讨论和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解读孔子的思想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了解,特别是孔子和子贡的对话。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文章,领会其中的哲理。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教学重点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2. 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论语》的地位和重要性,引入本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标记出生僻词汇和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汇和句子的问题,分析孔子和子贡的对话,理解儒家思想。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解析孔子和子贡的对话,阐述儒家思想的内涵。
5. 思考与实践: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体会,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提出自己的看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7. 课后作业: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为例,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内涵。
3. 结合现代社会实际,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论语》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有关儒家思想的论文、案例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课时1、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重要篇章及学习方法2、阅读《先秦诸子选读概说》,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子议论文的魅力3、阅读《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补充《史记•孔子世家》相关语段)4、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第二课时1、导入:孔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2、朗读、阅读课文,疏通文句,整理文言知识,翻译难句(见《新课程新练习》)3、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五则材料的主旨,概括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第三课时目标:1、扣紧文本分析孔子的形象,学习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2、孔子形象的塑造方法重点: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几类人对孔子的不同态度难点:拓展探究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积累作文素材实用文档一、由孔子周游列国图片情境导入:风雨飘摇,苍茫……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度以及孔子的反应1、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仪封人:崇敬2、不避嘲讽,积极入世←长沮:嘲讽桀溺:不屑3、不避讽劝,积极入世←接舆:婉劝4、批评隐士:不仕无义←丈人:不满5、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广为人知←晨门:不解(明确衬托手法及孔子精神的伟大)三、出示幻灯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加深学生对孔子精神理解(选讲5、7则)1、孔子贫且贱。
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2、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
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反乎鲁。
3、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
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
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4、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
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
实用文档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5、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背景和作者孔子。
2. 文章内容概述: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论点。
3. 重点句子解析:分析和解释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三、教学方法:1. 引导式阅读: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文章,提出问题和观点。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内容和重点句子,促进合作和交流。
3. 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对文章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孔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论点。
3. 重点句子解析: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内容和重点句子,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5. 全班交流: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和讨论。
6.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文章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7. 总结: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论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五、教学评估:1. 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估。
2. 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学生的讨论参与度和小组汇报进行评估。
3.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估:通过学生的观点提出和分析评价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先秦诸子选读》。
2. 参考资料:关于孔子和《论语》的额外阅读材料。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解释重点句子。
4. 小组讨论指南:提供学生讨论的问题和话题。
七、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好教学材料和参考资料。
2. 布置好教室,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小组讨论。
3. 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准备好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八、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孔子和其他先秦诸子,重现他们的思想和辩论。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1Word版含解析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和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把握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与动作,鉴赏对比的表现手法,进而领会人物思想;品味文章简练的语言之美。
3、情感价值观:学习孔子勇于担当并执着不辍的人生态度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感受孔子的精神魅力;难点——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品味简练的语言之美。
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指导归纳研讨分析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图片展示)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故事导入:远古时代,天柱断折,九州崩裂,天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大地不能完全承载万物,大火延烧而不灭,大水浩大而不止,猛兽攫噬善良的人民,恶鸟抓取老弱的百姓。
这个时候,有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并砍下大龟的脚作为天柱,还积聚芦灰来治理洪水。
女娲补好了苍天,立好了天柱,诛灭了兴风作浪的水怪,使天下百姓得以保全生命,完成自己必须担当的命运。
在神话传说中,还有些勇于担当重任的人,如后羿射九日,下除猛兽以拯救百姓;大禹为治理洪水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
在现实生活中,孔子也是这种文化人格的典型代表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具体感受这种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
二、自主学习(复习)之前我们学习过子路篇,下面请同学为我们介绍什么叫《论语》,以及完成这篇文章的注音。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篇名只是摘取各篇开头两三个字。
请同学为我们梳理字音(沮、耰、蓧)三、背景介绍•解题:意思为: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有德政,我就不会参与变革了。
•选文展示孔子虽身处“礼崩乐坏”的时代,但仍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己任,表现他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
(完整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docx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教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目:一、疏通文意,累并掌握文中常的文言、特殊句式。
二、了解孔子的勇于担当社会任的精神,理解孔子的极入世。
三、系,通“知其不可而之” 的,探孔子勇于担当社会任的意。
教学重点:系,通“知其不可而之” 的,探孔子勇于担当社会任的意。
教学点:重要文言句的落翻安排:三第一教学目:疏通文意,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特殊句式一、根据,前自主完成以下1.指出下列的意和用法子路从而后后:名作,落在后止子路宿止:使⋯⋯留宿黍而食之食:⋯⋯吃()其二子焉:使⋯⋯拜欲其身,而乱大:使⋯⋯保持2.解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是孔丘与()而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若从辟世之士哉?()()植其杖而芸()使子路反之()3、翻下面的句,注意出省略的部分子路行以(之)告(子)不可与(之)同群(接)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子路)至,(丈人)行矣4、在程中有哪些字句你不理解,列在下面。
二、堂解疑:1、封人引吾未不得也拜从者之引子夫子乎看其二子焉介,引使子路反之拜2、是孔丘与判断是知津矣个人是孔丘之徒与判断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是知其不可而之者与判断3、重要句式而以易之前置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若从辟世之士哉?固定句式吾非斯人徒与而与?前置君臣之,如之何其之?固定句式晨曰:“奚自?”4、文中“而”的意和用法列沮、桀溺耦而耕修关系而以易之通“ ” 你耰而不承接关系歌而孔子修关系已而,已而!⋯⋯殆而!气而辟之修关系子路从而后折关系植其杖而芸承接关系子路拱而立修关系黍而食之承接关系欲其身,而乱大折关系是知其不可而之者与折关系三、巩固四、堂巩固1、解下列各句中的“ ”字。
吾相如必辱之看伯即如沛公会亮于柴桑拜阳欲孔子,孔子不,孔子豚使往秦王坐章台相如接子墨子曰:胡不我于王?《墨子》推荐,介,可以引申引。
北邀当国者相会晤汝真女子之,解而匕首出无粮《羽本》成的2、解下列各句中的“殆”字。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上课实用修改)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上课实用修改)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教学内容】1. 向学生简单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来源和背景。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要探讨的问题。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使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第二章:理解文意【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意。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逐句解读文章,理解文意。
2. 解释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教学方法】1. 采用分句解读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章。
2. 使用实例和图片辅助解释文章中的概念和场景。
第三章:深入分析1. 帮助学生深入分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观点和论据。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2.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的逻辑和论证方式。
【教学方法】1.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 使用思维导图或概念图帮助学生整理和展示分析结果。
第四章:道德教育【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领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意义。
2. 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道德观念。
【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和应用道德观念。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彼此的思考和启发。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
第六章:应用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道德观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和伦理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简介。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道德与伦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和伦理的概念及其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和伦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解释道德和伦理的含义和区别。
分析文章中提到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如公平、正义、责任等。
2.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讨论来理解道德和伦理的概念。
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道德和伦理的决策过程。
第三章:个人与社会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在社会责任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讨论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
分析文章中提到的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如诚信、尊重、关爱等。
3.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社会公益项目来体验个人在社会责任中的作用。
第四章:道德修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修养的含义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4.2 教学内容解释道德修养的含义和意义。
分析文章中提到的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如自我反省、学习榜样等。
4.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道德修养的理解和经验。
个人反思,让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来表达自己的道德修养目标和方法。
第五章:道德教育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
5.2 教学内容讨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分析文章中提到的道德教育问题和挑战,如道德教育的目标、方法等。
5.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道德教育的理解和观点。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上课实用修改)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上课实用修改)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简要介绍《论语》和孔子的重要性。
2. 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孔子会有这样的观点。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孔子吗?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与孔子有关的文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大家猜猜看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内容呢?2. 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和孔子的重要性。
3. 教师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孔子会有这样的观点。
第二章:文章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分析文章中的论证和观点。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和理解文章。
2. 教师解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和观点,让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三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案例分析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文章中的观点。
教学内容:1. 提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2. 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文章中的观点。
教学活动:1. 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文章中的观点,让学生结合案例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四章:小组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内容:1.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给出讨论的话题或问题。
2.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与现实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2 教学目标通过导入,让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教学内容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作者、背景及文章主题。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在思考中导入课程。
1.5 教学步骤1.5.1 提问:请问同学们知道“道德”是什么吗?在生活中如何体现道德?1.5.2 讲解: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作者、背景及文章主题。
1.5.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与现实的关系。
第二章:文章解析2.1 教学目标通过解析文章,使学生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
2.2 教学内容详细讲解文章的主旨、结构及重点语句。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4 教学步骤2.4.1 讲解:阐述文章的主旨。
2.4.2 分析:讲解文章的结构,重点解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2.4.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观点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案例分析3.1 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文章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2 教学内容提供几个与文章观点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
3.4 教学步骤3.4.1 分组: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3.4.2 分析:每个小组分析一个案例,将分析结果进行分享。
3.4.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文章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四章:道德修养4.1 教学目标4.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培养道德修养,并结合文章观点进行阐述。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4 教学步骤4.4.1 讲解:阐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4.4.2 分析:讲解如何培养道德修养,并结合文章观点进行阐述。
4.4.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课程要点,激发学生对道德的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论语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论语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感受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分析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分析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论语篇章,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何了解?二、文本解读1.让学生齐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篇章,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
2.分析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等。
3.讲解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
三、案例分析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文本中的案例,如颜回、子贡等。
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孔子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何感悟?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二、合作探究a.孔子的观点对个人成长有何启示?b.如何将孔子的观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三、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不断提高道德素养。
四、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孔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感悟文章。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何深刻认识?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践行孔子的观点?三、案例分析a.在学校生活中,如何践行孔子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b.在家庭生活中,如何践行孔子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不断提高道德素养。
五、课后作业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如何践行孔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实践报告。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内涵,体会孔子对于道德、政治的追求和理想。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代经典文献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3. 引导学生借鉴孔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论语》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解释关键词语,理解孔子的思想。
2. 背景知识:介绍孔子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与社会抱负。
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文献,加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孔子及其思想,引导学生关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原文内容,疏通文意。
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孔子思想,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借鉴孔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5. 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孔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推荐阅读:《孟子》中有关孔子思想的章节,加深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 参考书目:《论语》译注本关于孔子及其思想的学术论文相关历史资料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孔子的事迹和言论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思想。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思考、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八、教学难点1. 理解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深层含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庄子》中有一篇名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的文章。
这篇文章中,丘仲美向庄子请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的意思,庄子毫不犹豫地回答:这就是说“我有道,可以传授,但只有那些名声不臭、权势不重的人才能获得”。
这篇文章在道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将根据这篇文章讨论道家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一、教育要以人为本庄子的答复可以总结为一个词:人心。
庄子的思想是以人的自由为中心的,他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思想,而不是外在的行为或形式。
因此,他反对那些以权力、名利为重的人。
庄子透过“君子之行,乘乎其心”这一说法,说明人心的重要性。
同样,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注重人的内在发展,培养学生的思想和品德。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并关心他们的发展。
他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价值,让每个学生发挥其所长。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传达给学生真理、伦理等观念。
二、道家思想注重自由与平等在中国宗教中,道家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其普遍性在于它注重平等、自由和宽容。
《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它生动地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思想,而不是权力和名利。
在这个意义上,道家思想被视为中国文化中最具有普遍性的思想之一。
三、教育应该关注文化传承和自由自由和平等是道家思想的两个核心概念之一。
在这个意义上,道家思想将和谐与自由相结合,注重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强调样式的不重要性。
我们的教育必须遵循这个原则:既要注重文化传承,又要让学生在自由中得到发展。
教育由于它的理性性质,可能会使其重视形式,而忽略学习的真实内容。
然而,我们应该尽力实现平等与自由之间的平衡。
四、以“天下为家”之精神,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家的文化中,有这样一个概念:以“天下为家”之精神,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要实现这样的和谐,关键在于一些教育习惯和思想,如真诚、宽容、谦卑和桥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谅解和包容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教案范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并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理解。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1. 相关资料和图片。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讲解:教师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3. 互动:学生分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第二章:孔子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子及其思想,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重点:1. 孔子及其思想。
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教学难点:1. 孔子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准备:1. 相关资料和图片。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2. 讲解:教师讲解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3. 互动:学生分享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第三章:道与易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家和易学的思想,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道家和易学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重点:1. 道家和易学的思想。
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教学难点:1. 道家和易学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准备:1. 相关资料和图片。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道家和易学的思想。
2. 讲解:教师讲解道家和易学的思想,特别是“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3. 互动:学生分享对道家和易学的认识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选读教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案 一
选读教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一教学博苑2009-11-14 0729选读教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方法:1、诵读课文,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借助多媒体手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多媒体演示课件):1、多媒体演示课件,让学生诵读《论语》妙语。
《论语》名句精选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中。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流行在线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是多少?/我们应该做什么?/这一生才不会浪费掉。
/我们到底重不重要,/我们是不是很渺小,/深藏心中的那一套,/人家会不会觉得很可笑?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不要老是坐在那边看天空,/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动,/还有谁可以帮助你成功。
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不要让自卑左右你向前冲,/每个人的贡献都不同,/也许你就是最好的那种。
——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3.经典素材(1)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在社会政治黑暗时,不同流合污,保持自身高洁的品行。
(2)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4.崭新视角孔子和关公有标准像了,西门庆还会远吗?“孔子标准像”在争议声中推出不到一个月,又有媒体爆出消息称,山西运城要为“武圣”关羽制作标准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公开课
直接入题: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民不聊生,当时的有识之士,也就是知识份子,都认为天下无道,但他们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孔子选择周游列国,而隐士选择避开世俗的纷扰,去山林隐居。
本来选择不一样,各走各路,并无妨碍,但孔子去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礼乐治国的理想,就得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难免遇到隐士,有着不同人生态度的人相遇就难免碰撞出一些思想的火花。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些思想的火花。
自己将第二则材料自由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长沮、桀溺对孔子周游列国的行为持什么态度呢?
为了节约时间,我改换了这样一个开场白,其实第三版的开场更可取,一步步环环相套,只是理科班的学生们对春秋这个时代太缺乏了解,问了,恐怕也只能是自问自答。
自由读之后单个读,借以纠正字音,引起注意,而后齐读。
提问:哪句话体现了长沮对孔子的态度?
长沮:是知津矣!翻译一下:这人(周游天下),他知道渡口在哪儿?是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与前面一句“是鲁孔丘与?是也”两个是相同吗?这里的是是代词,这个人,前两句的是表判断。
为什么长沮说孔子一定知道渡口在哪儿,明明孔子不知道所以才派子路来请长沮指点迷津的啊?
给时间思考讨论
可以有两种理解:嘲笑,这个人天天周游天下,中原的路恐怕是走遍了,理所当然应该知道道路在何方,何必来问我呢。
想象长沮说这话时脸上的表情:哂笑(讥笑)。
根据回答进一步引申:既然孔子不知道渡口在哪里,长沮偏说他知道,说明他对孔子的了解简直是超过了孔子自己,哪句话证明他对孔子是了解的:是鲁孔丘与?显然他是知道孔子的,是有一定了解的,他知道孔子不知道渡口在哪,却偏说孔子知道,显然他说的这个津不是孔子要问的那个津,长沮口中的津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第二种:将津引申为人生之路,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只不过不是往前走,而是调转车头,回家隐居去。
故作神秘的劝告,有点像佛祖微笑点化世人。
用带有讥讽之意的微笑将这句话读一遍。
让学生体会,点学生读,之后由老师范读,最后集体读。
是—--知—津—矣!(注意语气与语速)
哪句话体现了桀溺对孔子的态度?
桀溺:且而(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难道如,不如)从辟世之士哉?而是什么意思?而通尔,人称代词你。
注意固定句式:与其…岂若:与其…不如。
这话虽是对子路说的,却表达了对孔子怎样的情感态度:不屑。
孔子那样的避人之士哪里比得上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发挥你的想象,给此时的桀溺添加表情,脸上没有了微笑,是高傲的神气。
如果用眼部动作来表示自己的高傲与对孔子的不屑,应该怎么表示?白眼(眼珠向旁边转出眼白部分,表示看不起或不满意,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经典动作,看人用青白眼)
白眼且用高傲的表情将这句话读一遍。
让学生体会,点学生读,之后老师范读,最后集体读。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为什么桀溺称孔子为避人之士?
因为他常常躲避与自己志趣不合的人,比如说季桓子(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归同馈,赠送。
女乐,歌姬舞女。
季桓子,季孙氏,鲁大夫,当时鲁国的实际掌权者。
齐国送了许多歌姬舞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问政事,孔子就离职走了)。
根据课下注释,学生有可能回答逃避隐士。
需要适当引导:孔子逃避隐士,隐士逃避世界,这两者之间无法比较,要比较需要是同类性质的事物,比如《寡人之于国也》:以五十步笑百步,同是逃跑,我跑得近些,你跑得远些,所以我笑你是胆小鬼。
世是怎样的世界?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混乱,显然孔子逃避的也不是好人。
反向思维:孔子周游列国寻找什么人呢?可施行他礼乐治国理想的统治者,如果碰到暴虐的诸侯怎么办?逃避。
为什么桀溺认为避人不如避世好?你怎样认为?(在讲课之时,这一问我省了,因为时间远远不够)
避人是躲开某一特定的、不喜欢的人,也就是说,除了这个人,可能还有好国君,避人的人还不绝望,因为他认为还有别的国君能实行他的主张。
整个天下都一片黑暗,已经无路可走,无国可去,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实行自己的主张了,这时就只能彻底心灰意冷,绝望地避世而去,做个隐士。
孔子曾说过贤者避世(贤德的人往往是避世的),而孔子一直坚持不避世,所以孔子不是贤者,而是圣者,这正是孔子与这些隐士的区别,积极介入纷繁世事,为理想而奔走呼号,客观上也是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其中蕴含着孔子对世间众生的深刻关怀,担负着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
听了子路的报告,孔子心情怎样?伤感地说了这样一句话: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yǔ)?天下有道,丘不与(yù)易也。
斯人,这些人,斯,代词这。
徒与前面“是鲁孔丘之徒与”的徒是否相同?这里的徒是同类的人,前面的徒是门徒,学生。
句式:宾语前置句,不可与鸟兽同群,吾非与斯人之徒而与谁?翻译一下: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这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参与变革了。
仔细体会这句的情感变化过程?先是伤感,而后激动,最后是坚定。
可用三个头部动作的表达?低头,昂头,平视前方。
情感加头部动作再将这句话读一遍。
让学生体会,点学生读,之后老师范读,最后齐读。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公开课上这到里就已经打下课铃了,以下内容没有讲。
根据刚才的分析,融入人物的心态和表情,再将这则材料自由读一遍。
我们来把整则材料一起分角色朗读一遍,推荐五个人:第一个旁白,第二个,扮演长沮,第三个扮演子路(子路去问路,态度怎样?恭敬)第四个扮演桀溺,第五个扮演夫子。
大家各自体会一下自己的角色,想象对话的情景,加上我们刚才演练的几个经典动作和表情,把情感充分展现出来。
孔子面对长沮、桀溺的嘲讽,虽然有些伤感,但最后依然坚定,根据第四则材料子路最后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理想不能被实现,已经知道了。
想必孔子也是知道的,为什么明知道会失败,明知道不可能,孔子他还能这样坚定的前行?
相信希望,绝不屈服。
桑迪亚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当大家都嘲笑你的梦想,例如还考一本,你顶多是四本的料?你是退缩,还是奋力前行?
把可能变成可能,你不过是个凡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你就是个伟人。
你将带来心灵的震颤,获得生命的光彩。
我的课后反思:课堂参与度低,前面细节花了很长时间思考,最后升华的问题没有来得及问。
课堂没有放开,应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老师把课堂掌握的太死,一步步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泯灭了他们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