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供应区域与其梗塞影像实际表现

合集下载

脑梗塞的影像学征象

脑梗塞的影像学征象

致密动脉征【英文】The dense artery sign【又名】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The 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The hyperdense MCA sign;The 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The hyperattenuating MCA sign ;HMCA sign ;HMCA)【表现】CT平扫征象,表现为与对侧相比大脑中动脉的第1到2段密度增加或大脑其他动脉的密度增加。

【解释】致密动脉征是大脑动脉(常见于大脑中动脉)阻塞导致脑梗塞的间接征象。

高密度的成分代表大脑动脉腔内的血块、血栓或栓子。

流动血液的CT值大约是40 Hu,与血红蛋白浓度线性相关,栓塞时血栓内血浆浓缩,血栓的CT 值大约是80 Hu,呈现高密度。

【讨论】致密动脉征,文献认为系血栓所致,其密度(77-89Hu)介于正常血管( 35- 60HU )与钙化斑(114-321Hu)之间,常见于心源性脑梗塞。

大脑中动脉第一段(M1)位于侧裂内,动脉阻塞的机会也较多,从而卒中后显示此征的机会较多,目前已有较多学者进行研究,故又称此征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实际上大脑内的动脉均可发生栓塞而导致脑梗塞,因此,称“致密动脉征”更为恰当。

CT常为急性脑梗塞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是,在梗塞后的先头几个小时,CT常表现正常。

当早期缺血性梗塞的影像改变出现时,一开始常为隐蔽的并随时间而明显,熟悉一些急性梗塞的影像征象有助于识别其病因。

在一些研究中,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有脑梗塞的病人,约22.6% -61%出现HMCA 征。

血管造影提示,HMCA征最可能的原因是血栓栓塞。

大脑中动脉阻塞的早期征象包括HMCA征,豆状核征、岛带消失征、低密度灶、占位征及皮质征,这些征象在梗塞后6小时可变得明显,HMCA征从理论上讲可在血管阻塞时就能在CT图像上看见,早于急性脑卒中的其他改变。

丘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完整版

丘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完整版

丘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完整版丘脑是间脑的一部分,作为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区域之间的中转中心发挥着功能,在调节唤醒和意识水平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丘脑不同供血血管的病变会导致不同的丘脑梗死综合征,本文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对丘脑常见部位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进行了梳理。

丘脑血供特点概览丘脑的不同部位分别从前循环和后循环获得血供。

丘脑旁正中动脉(或穿通动脉)通常来自前循环,为丘脑和中脑的前下部供血;来自后循环的血管则为丘脑其余部位供血,丘脑和中脑的内侧由来自大脑后动脉(PCA)P1段的分支供血,丘脑的外侧和上方由P2段分支供血。

丘脑梗死及临床综合征丘脑前部梗死丘脑前部区域由丘脑结节动脉供血,该动脉起源于后交通动脉的中部1/3处,这与源自PCA的其他丘脑动脉区域不同。

该部位的梗死临床特征很明显,主要表现为严重和广泛的神经心理缺陷。

该部位梗死早期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意识水平改变和沉默寡言,持续的人格变化则见于疾病的后期,包括时间和空间定位障碍、冷漠、缺乏自知力等,情感方面的障碍可能很明显。

丘脑前部梗死的其他常见症状是顺行记忆障碍,以及伴有低频发音和构音障碍的失语症。

图3 丘脑结节动脉供血示意图和梗死影像学表现丘脑旁正中区域梗死该部位由丘脑旁正中动脉供血,此动脉从PCA的P1段发出,该动脉的相关变异较多,根据不同起源部位可分为3类(图4)。

➤I型:丘脑旁正中动脉最常见的变异,血管起源双侧对称,双侧旁正中动脉均起源于相应PCA的P1段。

➤II型:这种变异双侧不对称,并且可分为两种亚型。

IIa型双侧供血来源于同侧PCA;IIb型则是所谓的Percheron动脉,即旁正中动脉先从单侧PCA发出,随后分成两支,这个单一的动脉主干同时为双侧正中丘脑和中脑区域供血。

➤III型:这种变异也是双侧对称的,双侧PCA发出丘脑旁正中动脉,并且两侧旁正中动脉中间有拱形血管连通。

图4 丘脑旁正中动脉的变异示意图丘脑旁正中动脉梗死的症状取决于血管变异的类型,可能为单侧或双侧。

脑梗死的定位诊断,一文读懂

脑梗死的定位诊断,一文读懂

脑梗死的定位诊断,一文读懂!干货!关于脑梗死的定位诊断,你想看的这里都有。

不同部位脑梗死导致相应部位的功能改变,功能与解剖结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通过特定的临床表现及功能损害可以初步推测梗死部位。

先读懂脑动脉供血区域图1:图中介绍了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几个主要分支: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等(图片可放大)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半球上表面、同侧的上蚓部、齿状核大部、小脑中脚上部、小脑上脚及桥脑被盖外侧。

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绒球、腹侧小脑。

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下半球及核团后部。

图2:供应小脑各个血管的走行(BA:基底动脉AICA:小脑前下动脉VA: 椎动脉SCA:小脑上动脉)图3 小脑各个分支的供血范围(AICA:小脑前下动脉PICA: 小脑后下动脉SCA:小脑上动脉)图4 小脑各个分支的供血范围(AICA:小脑前下动脉PICA: 小脑后下动脉SCA:小脑上动脉)▎小脑上动脉:内侧支:小脑上蚓部、前髓帆等处。

外侧支:小脑半球上面。

▎小脑前下动脉内侧支和外侧支:供应小脑下面前部。

(小脑下前动脉主要供应小脑、内耳、脑桥下部和延髓上部等处血液。

)▎小脑后下动脉(起自椎动脉或基底动脉下1/3段):供应小脑下面后部(小脑蚓部和小脑半球下部)和延髓背外侧。

在临床工作中,记住下图5,可以快速帮我我们判断病变的供血分支:图5红色ACA:大脑前动脉;黄色MCA:大脑中动脉;绿色PCA:大脑后动脉蓝色PICA:小脑后下动脉;紫色AICA:小脑前下动脉;灰色SCA:小脑上动脉;浅蓝Branches from Vertebral arteries:椎动脉分支;墨绿Branches from Basilar artery:基底动脉分支;天蓝ACHA:脉络膜前动脉;橙色LSA:纹动脉。

1额叶病变额叶的主要功能是控制随意运动、语言、情感和智能,与内脏活动和共济运动有关。

■额叶前部:表现为精神、情感、人格、行为和智能障碍。

椎-基底动脉分支供血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双侧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等急性脑梗死MRI临床特点及疾病表现

椎-基底动脉分支供血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双侧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等急性脑梗死MRI临床特点及疾病表现

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供血区梗死、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双侧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等急性脑梗死头MRI临床特点及疾病表现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供血区梗死基底动脉包括脑桥旁正中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包括小脑后下动脉、脊髓前动脉。

1、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例1】患者男,50岁,以“神志不清9小时”为主诉入院。

查体:神志不清,双侧瞳孔等大,直径≈4.5mm,光反射消失、压眶无反应,刺激四肢不动,Babinski 征(L:+,R:+)。

1-5:颅脑CT见双侧丘脑、双侧中脑对称性低密度灶、MRI呈长T1、长T2信号影;病变部位如黄色箭头所示。

6:本例患者瞳孔散大。

7: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典型的双侧丘脑受累区域模式图。

临床诊断:脑梗死(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病例2患者女,28岁,以“头晕半个月,加重伴左侧肢体活动不灵3天”为主诉入院。

半个月前患者突感头晕,耳鸣,感冒,按感冒治疗未见好转,3天前出现眼歪、左侧肢体活动不灵,同时发现不能说话,发病以来一直意识清楚。

查体:神清,言语不清,双瞳孔不等大,右侧直径≈3.0mm,左侧直径≈2.0mm,右眼睑下垂,双眼不能上视、下视,左眼不能外展,同时伴有眼震,右眼呈外斜位,右眼不能内收,左侧面瘫,伸舌居中,右侧肢体肌力Ⅳ级,左侧肢体肌力0级,Babinski征(L:+,R:-),感觉查体不能配合。

颅脑MRI平扫示右侧丘脑、左侧小脑、中脑多发长T2病灶,如黄色箭头所示。

临床诊断:脑梗死(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各种原因导致的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5条血管(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交叉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引发的以丘脑、中脑、小脑、枕颞叶不同程度损害为主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当基底动脉尖闭塞时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一过性或持续数日的意识障碍、对侧偏盲或皮质盲、严重记忆障碍等。

颅脑CT或MRI出现双侧枕叶、颞叶内侧、丘脑、小脑及中脑等2个以上部位的病灶提示TOBS。

[深度学习]动脉性(区域性)梗死的分布特点及影像表现

[深度学习]动脉性(区域性)梗死的分布特点及影像表现

[深度学习]动脉性(区域性)梗死的分布特点及影像表现动脉性(区域性)梗死大血管梗死较好辨认,梗死范围符合血管分布区,并且会同时累及灰质和白质。

3支主要大血管梗死中,大脑中动脉梗死最常见,其次为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最少见。

如前所述,大脑中动脉负责供应大脑半球外侧面(包括岛叶、颞叶前部和外侧)(图1)。

图1左侧大脑中动脉梗死,累及大部分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多层DWI图像显示受累区域。

注意基底节回避,提示阻塞区域在豆纹动脉发出点远端。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靠前部位和颞叶大部分未受累,提示阻塞区域在眶额动脉和颞前动脉发出点远端。

梗死范围还包括部分后分水岭区域(白箭头)。

起自大脑中动脉M1段的外侧豆纹动脉供应内囊、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2)。

大脑后动脉大多(80%)起自基底动脉尖,少数(20%)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直接起自颈内动脉。

大脑后动脉供应颞下回、顶叶内侧、枕叶、部分脑干、丘脑、内囊后肢(图3)。

梗死经常只累及大动脉供血区的一部分(图4、图5)。

大脑前动脉供血豆状核前部、尾状核头、内囊前肢、下丘脑、胼胝体、大脑半球内侧面(图6)。

少数情况下,梗死可以同时累及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图7)。

图2急性梗死,累及豆状核后部、外囊、尾状核体以及邻近放射冠。

这些区域是外侧豆纹动脉供血区,外侧豆纹动脉比内侧豆纹动脉更长,直径也更大。

这种表现比累及内侧豆纹动脉少见。

图3大脑后动脉亚急性早期梗死。

临床表现为眩晕伴同向偏盲2天。

CT和MR(上图)显示左侧颞叶内侧、后下方血管源性水肿,合并轻度占位效应,左侧脑室轻度受压,脑沟消失,后者在T2WI上显示最清楚。

丘脑的一部分也由大脑后动脉供血,常常同时受累,如本例(白箭头,下图,DWI)。

注意丘脑病灶在T2WI和CT上显示不清,前者是由于该序列对水肿显示欠佳(不如FLAIR,或者DWI,后者显示细胞毒性水肿更佳,正如此例),后者受限于CT检查本身的低敏感性。

CT发现右侧丘脑一类圆形慢性梗死灶。

脑血管造影解剖及影像表现

脑血管造影解剖及影像表现
血管畸形
血管畸形表现为血管走行异常 ,呈团块状或蚯蚓状。
脑血管病变的鉴别诊断
脑动脉硬化
脑动脉硬化时,血管壁可 出现钙化斑块,管壁僵硬 ,失去弹性。
烟雾病
烟雾病时,造影可见脑底 动脉环狭窄或闭塞,同时 可见异常血管网形成。
颅内肿瘤
部分颅内肿瘤可压迫脑血 管,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肿瘤本身在造影中也可 显影。
脑静脉系统
脑静脉系统在造影中通常不显影 ,仅在特殊情况下,如静脉窦血 栓形成时可见显影。
脑血管病变的影像表现
血管狭窄或闭塞
脑血管病变时,造影可见血管 管径变窄或完全闭塞,血流受
阻。
血管扩张
部分脑血管病变可引起血管扩 张,表现为血管粗细不均,走 行迂曲。
动脉瘤
动脉瘤表现为血管局部膨大, 呈囊状或梭形扩张。
03
04
缺血性病变
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部 缺血,如脑梗死。
出血性病变
由于血管破裂导致脑部出血, 如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畸形
由于血管发育异常导致,如脑 血管畸形和烟雾病。
动脉瘤
由于血管壁薄弱导致血管扩张 ,如颅内动脉瘤。
02
脑血管造影技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总结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是一种通过数字化处理,减少影像背景噪音,突出血管影 像的技术。
VS
详细描述
CT血管造影技术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 获取一定厚度的组织数据,经过计算机后 处理重建出血管影像。该技术能够获取高 分辨率的血管影像,同时还能显示血管与 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适用于脑部血管病 变的诊断和手术前评估。
03
脑血管影像表现
正常脑血管影像表现
脑动脉系统
正常情况下,脑血管造影显示脑 动脉系统呈对称、规则的分布, 管径粗细均匀,走行自然。

【免费下载】医学图文图说脑梗死的主要影像诊断

【免费下载】医学图文图说脑梗死的主要影像诊断

【医学图文】图说脑梗死的主要影像诊断2014-09-22放射沙龙【导语: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又无充分侧枝循环代偿供血时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征候群。

】根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三种类型,而脑血栓形成是其最常见的类型。

蓝色部分为常见梗死部位急性脑梗死分为超早期(1~6小时内)、急性期(1~2周)和恢复期(2周~6个月)和后遗症期(6个月以后)四个阶段。

在诊断脑梗死时,需选择恰当的影像检查方式。

除了可以直观地显示脑梗死的范围、部位、血管分布、有无出血、陈旧和新鲜梗死灶等,还能帮助临床判断组织缺血后是否可逆、血管状况,以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同时对选择溶栓患者、评估继发出血的危险程度以及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头颅CT扫描头颅CT平扫是脑梗死最常用的检查,对超早期缺血性病变和皮质或皮质下小的梗死灶不敏感,特别是后颅窝的脑干和小脑梗死更难检出。

多数梗死病灶发病后24小时CT不显示密度变化,24~48小时后逐渐出现与闭塞血管一致的低密度区,如梗死体积较大可有占位效应。

如果可能,尽早完善CT套餐(CT+CTP+CTA)。

磁共振(MRI)成像MRI对脑梗死灶发现早、敏感性高。

发病后1小时可见局部脑回肿胀,脑沟变窄;随后出现长T1和长T2信号异常。

MRI对基底节、丘脑、小脑和脑干的腔隙性梗死灶十分敏感。

T1像脑脊液呈低信号影。

主要显示解剖结构,病灶多成较低信号。

T2像脑脊液呈高信号,病灶呈较高信号,能较好的显示病灶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TCD颅脑检查的优势是无创,检查费用低,而且可以到床边检查。

它主要对判断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血管痉挛、侧支循环建立程度有帮助,多用于溶栓治疗监测,对脑梗预后判断有参考意义。

总结一般情况下,对于中年以上的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患者,静息状态下或睡眠中急性起病,一至数日内出现局灶性脑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并能用某一动脉供血区功能损伤来解释,考虑急性脑梗死可能;CT或MR I检查发现梗死灶可明确诊断。

从影像学梗死部位推测责任供血血管

从影像学梗死部位推测责任供血血管
梗死部位与症状
额叶梗死表现为精神症状、运动性失语等;顶叶梗死表现 为失用、失认等;颞叶梗死表现为感觉性失语、精神症状 等;枕叶梗死表现为偏盲等。
小脑梗死
80%
供血血管
小脑后下动脉(PICA)或小脑前 下动脉(AICA)
100%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可见低密度梗死灶,MRI T2WI和FLAIR序列呈高信号, D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由于小 脑结构紧密,梗死灶往往较小。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 技术的引入,将为梗死 部位和供血血管关系的 分析提供更加智能、自 动化的解决方案。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的 应用将进一步提高梗死 部位和供血血管的定位 和识别精度。
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个 体化差异和精准医疗的 需求,为每位患者提供 更加个性化、精准的治 疗方案。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解读与讨论
深部结构梗死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影像学表现对于诊断至关重要 。结合患者症状及体征以及影像学表现可作出诊断。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研究成果总结
通过影像学梗死部位推测责任供血血管的方法, 我们成功地对大量患者进行了血管供血情况的评 估。
通过对比分析梗死部位与供血血管的关系,我们 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推测模型,能够准确地判断责 任供血血管。
影像学检查可评估侧支循环的 建立情况,有助于判断梗死的 严重程度和预后。
指导治疗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指导溶栓 、取栓等治疗措施的实施,提 高治疗效果。
02
常见梗死部位及其特点
大脑半球梗死
供血血管
大脑中动脉(MCA)或其分支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可见低密度梗死灶,MRI T2WI和FLAIR序列呈高 信号,D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

最全脑血管供血区图谱:脑动脉供血区篇

最全脑血管供血区图谱:脑动脉供血区篇

最全脑血管供血区图谱:脑动脉供血区篇临床上,对脑血管供血区的掌握很重要,它可以帮助识别动脉供血区和静脉区梗死,同时有助于区分梗死和其他脑部病变。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图片和实例来学习下(前方多图,建议在 WIFI 条件下阅读)。

脑动脉供血区篇图 1 脑动脉供血区图注:(1)小脑后下动脉(PICA,蓝色):PICA 供血区位于小脑后枕部,与位于侧面的小脑前下动脉(AICA)供血区域(紫色)处于平衡状态。

PICA 供血区越大,AICA 供血区越小,反之亦然。

(2)小脑上动脉(SCA,灰色):SCA 供血区位于小脑上和小脑幕表面。

(3)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分支:这些分支供应延髓(浅蓝色)和脑桥(绿色)。

(4)脉络膜前动脉(AchA,蓝色):AChA 供血区包括部分海马,内囊后肢,向上延伸至侧脑室中央部外侧区域。

(5)豆纹动脉(LSA):外侧 LSA(橙色)是大脑中动脉(MCA)的深穿支动脉,供血区域包括大部分基底神经节;内侧 LSA(暗红色)起自大脑前动脉(通常是A1 段)。

Heubner 动脉是最大的内侧豆纹动脉,供应尾状核头前内侧和内囊前下部。

(6)大脑前动脉(ACA,红色):ACA 供应额叶和顶叶内侧面,胼胝体,基底节和内囊前部。

详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治↓↓↓点击下方观看课程↓↓↓卫生部北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蒋云医生汇推荐视频(7)大脑中动脉(MCA,黄色):大脑中动脉的皮质分支供应半球的侧面,除前额叶和顶叶内侧(大脑前动脉)和颞叶下部(大脑后动脉)。

(8)大脑后动脉(PCA,绿色):P1 段从 PCA 的起点延伸到后交通动脉,构成Willis 环。

丘脑穿通动脉起自P1 段,供应中脑和丘脑,向中脑和丘脑供血。

PCA 的皮质分支供应颞叶,枕叶内侧面、下面,视觉皮层和胼胝体压部。

1、基底节供血区图2:红色:内侧豆纹动脉;黄色:外侧豆纹动脉;蓝色:脉络膜前动脉;绿色:大脑后动脉穿支动脉(P1 段)2、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图 3 左侧 PICA 供血区的梗死,椎动脉夹层(蓝色箭头)引起图 4 左侧 PICA 供血区的梗死单侧 PICA 供血区梗死,其内侧界位于中线,清晰锐利,因为上蚓支呈矢状位走形而不穿过中线。

脑梗死定位

脑梗死定位

脑梗死的定位诊石桥镇卫生院张宏伟不同部位脑梗死导致相应部位的功能改变,功能与解剖结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通过特定的临床表现及功能损害可以初步推测梗死部位,先来看一张脑动脉供血区域图↓一张图读懂脑动脉供血区域红色ACA:大脑前动脉;黄色MCA:大脑中动脉;绿色PCA:大脑后动脉蓝色PICA:小脑后下动脉;紫色AICA:小脑前下动脉;灰色SCA:小脑上动脉浅蓝Branchesfrom Vertebral arteries:椎动脉分支墨绿Branches from Basilar artery:基底动脉分支天蓝ACHA:脉络膜前动脉;橙色LSA:纹动脉额叶病变额叶的主要功能是控制随意运动、语言、情感和智能,与内脏活动和共济运动有关。

额叶前部:表现为精神、情感、人格、行为和智能障碍。

额叶后部(中央前回):刺激症状为癲痫发作,破坏性病变引起对侧偏瘫。

额叶底部:刺激症状为呼吸间歇、血压升高等植物功能障碍,破坏性病变造成精神障碍、愤怒或木僵。

额下回后部(说话中枢):表现为运动性失语;额中回后部(书写中枢):表现为失写症;额中回后部书写中枢前(眼球凝视中枢):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健侧的同向凝视,破坏性病变引起向病侧的同向凝视;额中回(排尿中枢):表现为尿失禁。

严重额叶损害除痴呆外,可影响基底节和小脑引起震颤、肌强直等。

颞叶病变颞叶的主要功能是听觉功能。

颞横回:刺激性病变表现为耳鸣和幻听,破坏性病变为听力减退和声音定位障碍。

颞上回前部:表现为乐感丧失,颞上回后部(听话中枢):表现为感觉性失语。

颞中回和颞下回:表现为对侧躯干性共济障碍,深部病变合并同向上1/4 象限缺损。

颞叶内侧:表现为颞叶癲痫、钩回发作,破坏性病变表现为记忆障碍。

颞叶广泛损害表现为人格、行为、情绪及意识的改变,记忆障碍,呈逆向性遗忘及复合性幻觉幻视。

顶叶病变顶叶的功能与邻近结构有重叠。

顶叶前部(中央后回):刺激性症状为对侧局限性感觉性癲痫和感觉异常,破坏性病变引起对侧半身的偏身感觉障碍。

脑血管解剖与脑梗塞影像学表现

脑血管解剖与脑梗塞影像学表现

43
大脑中动脉的主要分支
皮质支: 供应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和岛叶,半球内侧面
顶枕裂以前皮质;在背外侧面达额中回上缘或上半、额上 回、中央前后回上1/4、顶上小叶及眶部内侧半等区域。 中央支:即豆纹动脉,10mm以内的呈内侧豆纹动脉,10-20mm之
间称外侧豆纹动脉,约2 —19支呈波纹状向上走行,供应前连合外侧 部、壳的大部、苍白球外侧段、部分额叶眶面皮质、外囊、尾状核头 及体部(前下部除外)、内囊前肢和内囊膝部和后肢前边部分。此组 动脉是供应纹状体和内囊的主要动脉,容易破裂出血,故称为脑出血
脑血管解剖及脑梗塞
精选ppt
1
缩写(动脉供血)
CCA:颈总动脉 ICA:颈内动脉 ECA:颈外动脉 MCA:大脑中动脉 ACA:大脑前动脉 AComA:前交通动脉 PComA:后交通动脉
精选ppt
2
缩写(动脉供血)
PCA:大脑后动脉 BA:基底动脉 VA:椎动脉 SCA:小脑上动脉 AICA:小脑下前动脉 PICA:小脑下后动脉
约3mm,从基底动脉的背面发出,稍行向外极短距离, 便由基底沟两岸进入脑桥。主要供应脑桥核、皮质脑 桥束、皮质核束和皮质脊髓束。 • 短旋动脉 short circumferential artery 每侧5~ 10支,长约2cm,绕行后从脑桥腹外侧进入脑桥实质, 供应脑桥腹外侧面的一个楔形区。 • 长旋动脉 long circumferential artery 每侧1~ 2支,长2cm以上。绕行后至脑桥背面进入脑实质,与 小脑下前动脉一起,供应脑桥背盖尾端的大部分,与 小脑上动脉一起,供应背盖的头端。
上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
精选ppt
66
小脑后下动脉供血模式图
精选ppt

从影像学梗死部位推测责任供血血管详解幻灯片

从影像学梗死部位推测责任供血血管详解幻灯片

– TOAST(1993年) – 南伦敦改良-TOAST(英国2001年) – SSS-TOAST(美国2005年) – 韩国改良-TOAST(韩国2007年) – A-S-C-O分型(A动脉粥样硬化;S小血管病;C心源性;O
其他)
TOAST
大动脉粥样硬化
狭窄>50%
心源性
小血管
直径<1.5cm
从影像学梗死部位 推测责任供血血管
详解幻灯片
第一步:从病史推测 75岁女性,DM及HTN多年,入院前两天起,一天当中发生2至 3次的左侧肢体无力,持续约5分钟后恢复,最后一次发作后左 侧肢体无力没有完全恢复。
1、危险因素 2、低灌注性TIA进展为脑梗死 3、供血血管:右侧颈内系统
4、责任血管: RACA/RMCA/RICA
Occlusion。
结论: CISS分型: 病因:大动脉粥样硬化性 机制:低灌注/栓子清除能力下降型 责任血管;RACA
CISS分型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
粥样硬化性 穿支闭塞
A-A栓塞
低灌注栓子清 除能力下降型
混合型
肯定 很可能 可能
• 掌握脑血管的正常解剖与变异 • 掌握脑血管的供血区域 • 掌握大脑主要动脉分水岭区 • 掌握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分型 • 掌握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类和CISS分类(机制分类) • 最重要的是结合病史
脑供血血管的相关知识
MCA分段和豆纹动脉
MCA: Ⅰ眶额A Ⅱ中央前沟A Ⅲ中央沟A Ⅳ中央后沟A (顶前A) Ⅴ顶后A Ⅵ角回A Ⅶ颞后A Ⅷ颞前A
ACA:Ⅰ眶A Ⅱ额极A Ⅲ胼周A Ⅳ胼缘A Ⅴ顶A PCA: Ⅰ颞前A Ⅱ颞后A Ⅲ枕后A Ⅳ距状裂A Ⅴ顶枕A
脑血管的供血区域

脑梗死责任血管判断

脑梗死责任血管判断

左颞叶梗死 +
左乙状窦血栓
• 双基底节病变+大脑内静脉、直窦、右横窦血栓
双侧基底节梗死+直窦、大脑大静脉、大脑内静脉血栓
• 双侧基底节区对 称病变
+
左侧横窦、乙状 窦、颈内静脉血 栓
• 横窦血栓+出血性脑梗死脑梗死的责任血管影像判断
神经内科 zjhta 2012.10
责任血管
• 动脉性 • 静脉性
动脉性脑梗死
MCA
动脉性脑梗死
ACA
动脉性脑梗死
PCA
动脉性脑梗死
分水岭区
皮质前型:ACA—MCA 皮质后型:MCA—PCA 皮质上型:ACA—MCA—PCA
皮质下型:
前型:ACA回返支-豆纹动 脉,前角外侧,尾状核头部 上型:MCA皮层支-深穿 支,尾状核体部外侧放射冠 外侧型:豆纹动脉-岛叶动 脉,壳核外侧部
流到横窦
• 灰色部分由深静脉大脑内 静脉和大脑大静脉引流
女,37岁 头痛4天后,突然出现右上肢短暂无力,伴右侧面 部麻木及双下肢麻木无力
顶叶梗死 SSS前部血栓
• SAH、左额叶梗死 +
上矢状窦血栓
• 左颞叶梗死 +
Labbe静脉血栓
• 32岁产妇,头痛 CT:左颞叶静脉性梗死 MR:梗死区中后部三角形的高衰减区提示左横窦血栓 MRV:左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闭塞
静脉性脑梗死
• 分型依据:脑梗死分布与静脉(窦)血栓的对应关系 ①表浅型:最常见,上矢状窦是颅内静脉血栓最好发部位,脑梗死分布于血栓 邻近的脑实质内,易发生皮层及皮层下出血; ②深部中央型:血栓常位于直窦、大脑大静脉、大脑内静脉,可引起双侧基底 节及丘脑梗死,出血少见; ③ 深部基底型:少见,血栓位于海绵窦,是脓毒性脑静脉血栓最常见的部位, 可伴发脑膜炎、脑脓肿等,脑实质梗死相对少见; ④孤立皮层型:少见,单纯大脑皮层静脉血栓,梗死发生于阻塞静脉引流区, 常见灶性实质出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脑右侧中动脉区梗死
✓ T2WI和DWI:右侧 大脑中动脉皮质支和 内外侧支豆纹动脉供 应区高信号
✓ MRA(TOF):右侧 大脑中动脉全程闭塞
大脑右侧中动脉外侧支豆纹动脉区出血性梗死
✓ CT平扫:右外侧苍白球及尾状核头部混杂密度 ✓ MRI GRE:混杂信号,而内侧豆纹动脉和皮质支供脑动脉远端的皮质支:供应大脑皮质及其下方髓质 ✓ 2、起源于脑动脉近端的中央支或穿支:供应基底核、内囊及间
脑等深部结构
脑底动脉环
1 22
3 4
3 4
5 65
✓ 脑底动脉环(Willis环)位于脑底池内,由成对的大脑前动脉(A1段)、颈内动脉 (C1段)、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后交通动脉和不成对的前交通动脉组成。
椎基底动脉供应区: ✓ 椎动脉发出脊髓前、后动脉供
应延髓(蓝色)基底动脉发出 桥脑动脉,供应脑桥基底部 (绿色)
基底节区的供血血管
✓ 尾状核头及内囊前肢:大脑前 动脉发出的内组豆纹动脉供应
✓ 豆状核、尾状核体部、内囊膝 和后肢:大脑中动脉发出的外 组豆纹动脉供应
✓ 内囊后肢、尾状核尾部:脉络 丛前动脉供应
脑血管供应区域和其梗塞 影像实际表现
前言
✓ 血管供应区域的知识非常重要 ✓ 有助于认识动脉区、分水岭区梗死、静脉性梗死 ✓ 有助于鉴别脑梗死与其他病变
主要内容
✓ 1、脑动脉供应区 ✓ 2、脑动脉性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 3、脑静脉引流区 ✓ 4、脑静脉性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一、脑动脉供血区
脑动脉
✓ 1.颈内动脉:以顶枕沟为界,大脑前2/3 和部分间脑由颈内动脉供应 ✓ 2、椎动脉:大脑后1/3和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由椎动脉供应
✓ 患者,男性,62 岁。突发左下肢无 力3天
右侧海马区梗死
✓ MRI T2FLAIR:右侧海马区高信 号
✓ 脉络丛前动脉的一部分(颈内动脉) 和脉络丛后动脉(大脑后动脉)
右侧海马区梗死
✓ 患者,男性,65岁。头昏伴视力障碍4天 ✓ MRI:右侧海马区长T1长T2信号
大脑右侧中动脉区部分梗死
✓ MRIT2WI:大脑中动脉区出现异常高信号影,是大脑中 动脉皮层分支和橙色箭头所指的外侧支豆纹动脉供血区受 累,内侧支豆纹动脉供应区未受累
✓ 颈内动脉颅外段走行较直,无分支;颅 内段在颅底弯曲走行,分为五段(图41):①C5段(岩骨段);②C4段(海 绵窦段);③C3段(膝段);④C2段 (床突上段);⑤C1段(终段)。C4 段、 C3段和 C2段通常合称颈内动脉虹 吸部。
✓ 颈内动脉颅内各段按先后顺序发出以下 主要分支: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 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
PICA: blue parts AIPA: purple parts
小脑上动脉(SCA灰色)供应区 ✓ 1、内侧支(蚓支):小脑蚓 ✓ 2、外侧支(半球支):供应小
脑半球上部和大部分深部的髓质、 齿状核 ✓ 3、其它分支:供应桥脑、中脑 和三脑室脉络组织
脉络丛前动脉(AchA 蓝色)供 应区:部分海马,内囊后肢, 并向后上延伸至尾状核尾部
大脑中动脉(MCA黄色)供应区 ✓ 大脑半球外侧面大部分皮质和皮质
下髓质均由大脑中动脉皮质支供应
✓ 大脑中动脉中央支,即是外组豆纹动 脉
✓ 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内侧支供应内 侧苍白球、内囊膝和后肢;外侧支供 应外侧苍白球、壳核、尾状核体部
✓ 豆纹动脉行程呈S形弯曲上行
大脑后动脉(PCA绿色)供应区 ✓ 皮质支:供应颞叶下面、底面和外
✓ 据统计国人约有48%的脑底动脉环发育不全或异常,脑底动脉环发育不全,使应有的侧 支循环不能建立,易发生脑梗死
大脑前动脉(ACA红色)供应区 ✓ 皮质支:供应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
部分额叶底部和半球凸面额、两顶叶上部 ✓ 中央支:又称内组豆纹动脉,自大脑前动
脉近段发出,供应尾状核头部、豆状核前 部和内囊前肢
小脑左侧后下动脉半球支梗死
infarction
✓ CT平扫:左小脑半球下面的后部呈低密度影,蚓部和延髓密度正 常,说明小脑左侧后下动脉半球支受累,而蚓支和延髓支未受累
✓ 脑梗塞原因:动脉夹层(蓝色箭头)
小脑左侧后下动脉区梗死
infarction
✓ MRIT2WI:小脑左侧后下动脉(PICA)供血的全部区域,即小脑 半球左侧下部、蚓部和延髓均呈高信号,内缘较直,没有越过中 线
✓ 小脑后下动脉区(PICA)单侧梗死总是有明显的中线分界,因为小
小脑右侧后下动脉区梗死
✓ 患者,女性,71 岁。头昏1天
✓ MRI:小脑右侧后 下动脉蚓支和半球 支供血区长T1长 T2信号,内缘较 直,没有越过中线
infarction
左侧小脑上动脉(SCA)区部分性梗死
infarction
✓ MRI T2WI:小脑半球左上部和中 脑左侧部高信号,小脑上动脉半球 支和中脑支受累,而蚓支未受累
下缘以及枕叶内侧面和枕叶凸面、 部分海马 ✓ 中央支: 又称后组豆纹动脉,供应 背侧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和中脑 等
小脑后下动脉(PICA蓝色)供应区 1、内侧支或蚓支:小脑蚓
✓ 2、外侧支或半球支:小脑半球后 面的下部
✓ 3、延髓支:延髓后外侧部 ✓ 小脑后下动脉(PICA)位于小脑表面
的下部,与紫色区域所指的位于外 侧的小脑前下动脉(AIPA)相平衡, 小脑后下动脉区越大,小脑前下动 脉区就越小。反之亦然
✓ 丘脑:大脑后动脉发出的后组 豆纹动脉供应
二、脑动脉性梗死影像学表现
脑动脉性梗死影像学表现
分类:
✓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大或较大动脉闭塞) ✓ 分水岭梗死(脑动脉边界区的梗死) ✓ 腔隙性脑梗死(脑穿支小动脉闭塞) ✓ 影像学表现:脑实质内楔形或扇形病灶,与某一血管供应区
一致,同时累及皮、髓质,增强扫描呈脑回状强化,此为缺 血性脑梗死的典型表现
脑桥左侧部梗死
infarction
✓ 患者,女性,49岁。头昏伴言语不清20小时 ✓ 在脑桥水平的梗塞通常靠近中央,且很早就可见明确的边界,因为
基底动脉的分支呈矢状走行,不越过中线
脑桥右侧部梗死
infarction
✓ 患者,女性,61岁。左侧肢体无力伴左侧鼻唇沟变浅1天,左 上肢肌力Ⅲ级
大脑右侧前动脉区梗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