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疲劳寿命分析1-金属疲劳理论与试验测试基础汇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然恒定循环应力幅作用下疲劳破坏是疲劳研究的基 本内容,但由于工程应用中的服役条件不可避免的存 在变幅载荷谱、腐蚀环境、低温或高温及多轴应力状 态,因此建立能处理这些复杂服役条件的可靠寿命预 测模型是疲劳研究中最棘手的问题。考虑这些因素的 影响往往都是采用半经验的方法。 虽然习惯上认为出现滑移带是延性固体发生疲劳破坏 的必要条件,但非金属材料在没有位错反复运动情况 下,循环载荷产生的微观形变动力学不可逆机制是多 种多样的,当前研究的重点是把现有的金属体系的疲 劳知识扩展到这些先进功能材料上去。
对于成核和裂纹初始扩展两个阶段,各影响因素作用 程度是不同的。例如表面粗糙影响裂纹成核阶段但不影响 裂纹扩展;腐蚀环境对这两个阶段虽都有重要影响,但机 理不同。如上图所示,应力集中系数(Kt)是预测裂纹形 成的重要参数;应力强度因子(K)是预测裂纹扩展的重 要参数。
3.1 裂纹形成阶段— a、名义无缺陷的纯金属及合金,机理性解释
3、结构的全尺寸疲劳试验是结构定型最重要的一步,它在一 定程度上能揭示疲劳设计寿命的满足情况。 4、所有的试验数据结果都需要经过统计学处理。
5、材料和设计要保证结构的时效裂纹有较低的扩展速率,必 须强化检查,在裂纹扩展到失稳之前发现并采取补救措施。
6、设计时必须有‘失效安全’的意识,当结构的某以单元时 效后,结构整体必须能保证完整并且能在一定的短期时间内继 续承载。
结构疲劳寿命分析
第一讲 金属疲劳理 论及试验测试基础
§第一部分:金属疲劳理论
1 疲劳的定义及类型
1.1 疲劳定义: ISO定义为金属材料(也适用于非金属材料)在应力或 应变反复作用下材料性能的变化(特指开裂或破坏)。 1.2 疲劳破坏的形式:
a 机械疲劳:仅由外加动应力或动应变造成。转向架构架等车辆结构。 b 蠕变疲劳:循环载荷同高温联合作用造成。飞机喷气发动机叶片等结 构。 c 腐蚀疲劳:在腐蚀性介质或致脆介质环境下动载荷造成。海洋石油平 台等结构。 d 滑动接触疲劳和滚动接触疲劳:载荷的反复作用与材料之间的滑动和 滚动共同作用造成。车轮和钢轨的接触疲劳。 e…
3 疲劳裂纹萌生及扩展机理
结构在承受循环载荷作用下,将经历疲劳裂纹成核、微 裂纹形成及宏裂纹扩展三个阶段。掌握疲劳机理可理解构 件表面处理、表面残余应力和服役环境等因素对结构疲劳 寿命和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这方面的知识也对结构疲劳 寿命预测和结构抗疲劳设计也有重要意义。
显微观察从20世纪就已开始,随着观察尺度不断变小,人 们发现结构在循环应力作用下,几乎同时就出现了疲劳裂 纹成核(位错)。 疲劳裂纹成核后,由于晶界等金相组织的影响其扩展是非 常缓慢和不稳定的。 从成核点出现了几条微裂纹后,经历了微裂纹融合阶段, 扩展变相对稳定一些,这就是疲劳裂纹扩展的初始阶段。
Inglis 1913 & Griffith 1921 提出了能量概念定量处理脆性固 体断裂的数学工具,但这个理论不能直接用来描述材料的疲劳 破坏。 Irwin 1957 提出K(应力强度因子)表示裂纹尖端应力奇异大 小。标志着线弹性断裂力学方法的出现。 Paris Gomez & Anderson 1961 提出在恒幅循环加载下,疲 劳裂纹在每个应力循环中的扩展量da/dN与应力强度因子幅DK 有关,虽然这个理论没有被当时主要杂志所接受,但这个方法 被广泛用来描述在裂纹顶端存在小范围塑性变形条件下的疲劳 裂纹扩展。
Thompson Wadsworth & Louat 1956 试验表明,已经产生 滑移带的金属疲劳试样在表面去除一层之后继续循环,滑移带 继续在原位出现,他们把这种表面痕迹称为驻留滑移带, Zappfe & Ryder(1960)通过断口观察到疲劳辉纹,提出了辉 纹间距与裂纹扩展速率之间的关系,这对工程失效分析有重要 意义。
2 疲劳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
W.A.J. Albert 1929 对矿山升降机链条反复加载以验证其可 靠性。 W.J.M. Rankine 1843 注意到机器部件存在应力集中的危险 性。 A. Wöhler 1852-1857 对车轴疲劳破坏做了系统的研究,利用 设计的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进行疲劳试验,提出了利用应力-寿 命曲线来描述疲劳行为,并且提出了‘疲劳极限’的概念。 H. Gerber 1874; Goodman 1899 提出考虑平均应力影响的 寿命计算方法。 Bauschinger 1886 金属在反向载荷作用下的弹性极限可能与 在单向形变中观察到的弹性极限有所差别。确认了金属材料循 环应变软化和循环应变硬化的现象。
现代轨道交通车辆向高速重载方向发展,对结构提出了 高性能、轻量化和长寿命的设计要求。这些要求显然相互冲 突,总体而言,疲劳学科有以下特点: 1、寿命计算往往比强度计算精度差得多,寿命计算的误差量 级甚至都很难确定,寿命计算考虑的随机因素太多,有些很难 做的定量描述。
2、材料的基本疲劳性能很难精确的从其他性能指标推导出来, 只能依靠试验获取。这种材料疲劳性能试验往往规模较大,样 本数越大,所得到的信息越可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Ewing & Rosenhain 1900 通过对瑞典铁的研究说明在多晶 材料的许多晶粒内都会出现滑移带,这些滑移带在疲劳形变过 程中逐渐变宽形成裂纹,试样的突然破坏是某条主导裂纹向前 扩展造成的。 O.H. Basquin 1910 提出了描述金属S-N曲线的经验规律。同 一时期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还有: Smith(1910)Haigh(1915) Palmgren 1924 & Miner 1945 疲劳破坏的累积损伤模型。 Weibull 1939 材料强度的统计理论。 Neuber 1946 单向形变和循环形变的缺口效应。 Coffin 1954 & Manson 1954 塑性应变造成的损伤理论。各 自提出了发生疲劳破坏时载荷反向次数同塑性应变幅的经验关 系,即Coffin-Manson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