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读书报告图文稿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哎呀呀,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就拿鸦片战争来说吧,以前我只是知道有这么个事儿,可真读了书才发现,这里面的故事那叫一个精彩啊!你能想象吗,那时候的中国就像一个还没睡醒的巨人,迷迷糊糊地就被列强给盯上了。
英国人为了卖他们的鸦片,那可真是想尽了办法,就跟现在有些商家拼命推销他们的商品似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逛街,看到一个卖保健品的在那拼命吆喝,说什么吃了他的保健品能延年益寿、百病不生。
我就想啊,这和当年英国人推销鸦片有啥区别呢,都是为了赚钱不择手段。
那英国人靠着鸦片在中国赚了大把的银子,把咱中国害得可不轻啊!老百姓吸了鸦片一个个面黄肌瘦的,国家也变得越来越虚弱。
后来啊,中国的有识之士们终于觉醒了,开始反抗。
就像孙中山先生,那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啊!他为了推翻清政府,那是历经了千辛万苦。
我有时候就想,要是我生活在那个年代,我有没有勇气像孙中山先生一样去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奋斗呢?再说说抗日战争吧,那可真是一段惨痛的历史。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简直是罄竹难书!我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里面讲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状,那真的是让我触目惊心啊!那么多无辜的百姓被残忍杀害,血流成河。
我就想,这日本人怎么能这么残忍呢,他们难道没有一点人性吗?不过咱中国人也不是好欺负的,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起抵抗日本侵略者。
那时候的人们啊,不管是军人还是老百姓,都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就像我小时候和小伙伴们打架,哪怕对方比我厉害,我也绝不退缩,一定要和他拼个你死我活。
咱中国人在抗日战争中也是这样,虽然武器装备不如日本,但就是靠着那股子顽强的精神,最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
读了这本书,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我明白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就像我现在,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但我也会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近代史读书报告(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
近代史读书报告——马克思《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十九世纪以来,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运动在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华大地此起彼伏,而太平天国运动则将中国近代农民革命运动推向了历史的最高峰。
经过两年多的武装斗争,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取得了重要突破,一举占领了南京,并以此作为太平天国首都。
这一消息强烈地震动了英国和整个欧洲。
旅居伦敦、深切关注中国革命的马克思于5月20日写下了题为《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评论性文章。
他在文章中深刻详细地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以及这场在中国爆发的革命可能会对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局势产生的影响。
在社论中,马克思首先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两极相联定律”阐述了中国革命可能会对欧洲造成的影响,并将欧洲可能爆发的革命归结于天朝帝国所爆发的革命。
正如他在社论中所说,“欧洲人民的下一次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争取廉洁政府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决定于天朝帝国目前所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决定于现存其他任何政治原因,甚至不是决定于俄国的威胁及其带来的可能发生全欧战争的后果。
”接着作者又对中国爆发的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革命运动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精密的分析。
他指出,英国的大炮无疑是推动这场大爆发的原因。
当然马克思在叙述时用的只是推动,他认为这只是这场革命爆发的内因所在。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清王朝内部所出现的种种危机。
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工业的破坏性影响、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所有这些都破坏了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和政治结构的完整性与权威性。
随着清政府腐败和剥削的加深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同时欧洲资本主义列强为开拓殖民地用舰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发动起义便在所难免。
“当英国引起了中国革命的时候,便发生一个问题,即这场革命将来会对英国并且通过英国对欧洲发生什么影响?这个问题是不难解答的。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历史长卷,它记录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沧桑巨变,见证了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中所经历的磨难与抗争。
在这部历史长卷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英雄人物的光辉,也能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坚韧与勇气。
通过阅读《中国近代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近代史的厚重和悲壮,也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中国近代史》一书以其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生动地再现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变革。
书中详细介绍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深刻揭示了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同时,书中还对晚清政府的腐败、封建社会的腐朽以及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进行了深入剖析,使人们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近代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和爱国情怀。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次的屈辱和挣扎,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梦想。
他们以血肉之躯书写了中国近代史的壮丽篇章,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通过阅读《中国近代史》,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近代中国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和磨难,但每一次挫折都激发了中国人民更加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如今,中国已经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中央,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
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更加繁荣和强大的国家。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近代史》,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我相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奋斗下,中国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让中华民族再次站起来,成为世界上更加繁荣和强大的国家。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600字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600字摘要:一、读书报告概述二、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背景三、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四、中国近代史对我们的启示五、总结与建议正文:一、读书报告概述近期,我阅读了一本名为《中国近代史》的书籍,作者为知名历史学家。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围绕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结合自己的思考,对中国近代史进行概括和分析。
二、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背景中国近代史一般是指从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为止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时期,也是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众反抗斗争此起彼伏的时期。
三、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这个时期的历史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1840-1894年):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
这个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始,西方列强通过武力侵略和强制通商,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2.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1895-1911年):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这个时期是中国民众对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抵抗运动不断发展的时期。
3.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11-1949年):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有北洋政府时期、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这个时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取得胜利的时期。
四、中国近代史对我们的启示通过阅读《中国近代史》,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危机,归根结底是由于国家的落后。
只有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才能真正摆脱被侵略的命运。
2.民众的力量是伟大的。
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历史事件,都是由民众的力量推动的。
只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3.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
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把握机遇,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五、总结与建议《中国近代史》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
近代史读书报告(自动保存的)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浅谈李文海先生的《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一、读此书缘由关于晚清的时间段概念,我想大多都还是会认同晚清时代是一个跨世纪的时代,如果从清后期的鸦片战争(1840年)算起,到1912年清帝溥仪宣布退位,刚好从十九世纪中后叶开始,走完了二十世纪的前十年。
处于世纪之交,也正好是世界局势剧烈变化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多事之秋,清王朝带领着泱泱帝国步步沉沦,显赫的辉煌被屈辱替代。
这样的历史转折,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从晚清到近代的半个多世纪里,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和中华所遇“千年未有之变局”留给了我们太多思考的东西。
李文海教授的这本书所讲的晚清最后的岁月,除开头两篇之外,其范围大概就是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几年和二十世纪的最初十多年1。
本书重点描述了这二十多年,在中国大地上的社会状况。
正如李教授所说,本书没有提出什么对于近代社会的惊人的理论观点,也几乎未曾参加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一些热门问题的讨论……但自认为也有一点好处,那就是注意的问题往往是过去研究较少甚至是被人们多忽略的;在写作时努力少讲空话,尽量不去作抽象的概念争论,对于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叙述和分析,力求具体、细致,言必有据。
2我认为在这本书中,李教授是做到了这一点的,并且做得很好,其中一些观点在其后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也渐渐成为了较为大众的观点。
比如他在书中写到的关于维新派对洋务派的肯定和批判,剖析出了维新派在处理与洋务派的关系时,其产生出来的一种社会思想倾向,就是中国近代在步入资本主义社会途中的渐进性。
我们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来读这么一本书,对加深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社会的了解,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待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脉络,都极具非凡深义。
1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二、本书内容阐述李文海教授这本书分为社会风习、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社会生活和社会灾荒五个方面来全面分析和解读晚清二十多年里中国社会的状况。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近代史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但也是一段不得不提的过往。
中国着名历史学家蒋廷黻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出发,客观详尽的展示了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的一段历史,全书脉络清晰、理性辩证,极具启发意义。
故就本书内容进行必要的思考。
个人看来,历史是千变万化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和动机,对历史的解读也就不尽相同。
对此,我们没办法下定论哪种说法对哪种说法错,因为历史本身是复杂的。
拿李鸿章来讲,在过去的中学课本中,此人往往被表述为卖国求荣的汉奸、叛徒,是中华民族的刽子手,是十恶不赦的佞臣,以此激发中国后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但是,历史表明这些评价是片面的,有失偏颇。
据作者所述的事情来看,李鸿章非但不是奸臣,还是大清帝国乃至中华民族的伟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他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国力之衰微,经济之落后,透彻地分析时局,清醒的应对危机,力图挽救民族危亡并多次巧妙避免与侵略者的战争;其次,为自强求富,李鸿章组织领导了洋务运动,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却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极大的推动中国走向世界。
可见,对同一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论会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莱特。
历史需要我们有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
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外相向清庭上书要求严惩林则徐,赔款割地。
作者认为琦善以中国人的眼光来判断,那封书信的实质是英人受委屈向清廷寻求“安慰”,让大清皇帝为他们做主伸冤,而不是一定要挑起战端,所以万事好商量。
然在我看来事实并非如此,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英国已经进入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无疑是最佳选择;况且,英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军事实力与之相比实在望尘莫及,英国没有忌惮的理由。
那封书信的内容,若中国答应了势必会让英人以为中国惧怕其实力,日后必将更加有恃无恐,进一步提出更多过分的要求,扩大侵略从而引发战争;若中国不答应又给了英国动武的理由,更使得战争有理有据。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读书报告同其他学者写就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籍不同,徐中约所写的《中国近代史》因作者为海外华人,所以书中对于“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史发展进程的看法”的表达不囿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开出一种折衷调和的历史观。
作者参考了巨量不同语种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方法写就这部描述近四百年中华民族之挣扎历程的史学巨著。
因有着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且可以怀抱对各色历史人物的宽容、同情、善意之心,所以作者能够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
本书为英语世界及海外华人社会最畅销的中国近代史巨作。
197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五百周年社庆文告公布的数十名著之一。
该书在国内发行的简体字版本,有助于学术界了解海外华人的史学思想,扩大知识面,增强思辨能力。
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作者徐中约生于上海,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
194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54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主任、荣休教授。
学问严谨,著有《中国进入国际社会的外交,1858—1888年》(哈佛,1960)《伊犁危机:中俄外交研究,1871-1881年》(牛津,1965)等,翻译了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哈佛,1959)。
1971年,由圣巴巴拉分校几百位教授组成的学术评议会遴选徐教授任“研究讲座”(Faculty Research Lecturer),此乃该校最高的学术荣誉。
主要包括西方历史学家、政治家、马克思主义学者和许多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学者的一派学者把1839—1842年的鸦片战争看做近代中国的起点,他们认为这次战争标志着外国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的起点。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近代史是一个承载着无尽故事和众多英雄人物的重要历史时期。
通过阅读中国近代史的书籍,我对这段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篇报告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几个重要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我对晚清时期的中国社会面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那是一个各种矛盾交织的时代,无论是内忧外患还是社会变革,都给中国的未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晚清时期,西方列强侵略者的入侵,给中国的封闭政策带来沉重冲击。
国人的痛苦和求知欲带来了一波思潮,新思想家们开始充满激情地探讨中国的未来道路,并提出了一系列变革的议题。
对我来说尤为引人入胜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史》这本书详细地记录了太平天国的兴起和经历。
太平天国运动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掀起了农民起义的风潮。
它尝试颠覆传统的社会等级制度,追求平等和公正。
然而,尽管太平天国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最终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失败尝试。
此外,我还阅读了关于戊戌变法的书籍。
这是一次实现近代化的尝试,它标志着中国开始开启一段新的历史。
戊戌变法在思想上彻底颠覆了传统观念,试图通过改革现代化的手段提高国家的实力。
然而,尽管变法最初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内外阻力和权益集团的抵制,最终以失败告终。
然而,戊戌变法仍然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发挥了积极的影响。
除了政治和历史上的事件,我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和复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近代中国的大变革不仅改变了政治格局,也对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俞平伯秘史》这本书讲述了一位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捍卫和探索故事。
他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坚守传统,力图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
这也唤起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保护的意识。
在我的阅读中,我也发现了中国人民对独立和自由的追求。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始终不断追求民族独立和权利平等。
他们的努力和牺牲最终催生了新中国的诞生。
这段历史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和英雄事迹,他们的努力和奉献形成了中国近代史的丰富多彩。
读书报告,近代史,近代史纲要,历史,枭雄一世
枭雄一世——我读袁世凯何潇1120100791 交通工程一班摘要:读罢袁世凯的平生,一时间有些感。
实话实说,我十分佩服袁的政治才能和手段,正所谓窃国之人,必有窃国之能,袁的当国可以说并非偶然,诸多因素一起造就他的巅峰时刻。
自己总结了一下,认为有以下几点:一. 家世背景二.运气机遇三.个人能力.而其中的个人能力又包括其果断的应变能力、善于把握时机、眼光独到、为官机智、弄权有术,识人有方,以及极深的城府。
然而,人无完人。
野心家的权欲是无限的,而无限的权欲会使野心家头脑发昏,错误地估计形势。
所以,袁凄惨的下场亦成了必然。
故我将读后感悟分成了几个部分,根据袁平生的数个事迹发表自己的看法——乱世生雄锋芒初露;弄权有术舍我其谁;机关算尽皇帝美梦;日薄西山枭雄末路。
关键词:袁世凯枭雄谋权之路正文一.乱世生雄锋芒初露1859年9月,李鸿章麾下帮办团练的袁甲三在剿灭“捻匪”的战斗中打了胜仗,正班师凯旋,遂写信告知家中。
适袁甲三之侄袁保中喜添贵子,方欲取名,得此喜报,灵机一动,唤名“世凯”。
至此,往后在中华大陆叱咤一时的袁世凯出世了。
首先我们应该谈到到袁世凯良好的家世背景,这是袁在向权力顶峰攀登过程中,迈出第一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助推器。
作为“汝南巨族”的少爷,娇生惯养的袁世凯并不喜读书,以至于几次科考都名落孙山。
似乎,飞黄腾达的希望就要破灭。
然而,值得肯定的一点事,袁世凯并没有一直留在乡间做一个纨绔子弟,科举失利,他转而他求。
而袁家众多的世交故旧也给他提供的机会。
1881年,22岁的袁世凯背乡离家,前往山东,投奔其嗣父的把兄弟,登州帮办吴长庆。
由于袁在随吴平定朝鲜内乱中初露将才,吴将之上荐于李鸿章,袁也成功地得到了李的热心栽培。
不得不说,袁世凯十分善于把握时机。
甲午惨败之后,清廷感到再也不能“居夏日而御冬裘”了,于是发誓改革军制,编练新兵。
而袁不甘寂寞,上书权贵,大谈用兵之法,受到了清廷的重视。
又因家族的人世关系,几经金钱的托请,袁便顺利地被直托至兵部尚书荣禄及庆亲王门下。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利用了将近五天的时间读完了蒋廷黻所著的《中国近代史》,本身对历史感兴趣,而这本书作为作为对中国近代历史的阐述,也将十九世纪的国家的地位,局势,面临的各种动荡,危难,屈辱,及为之的各种探索,努力等进行了分析,使我对近代中国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给我很多的感触。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
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衰相尽显,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固步自封。
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16世纪至19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并且西方殖民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遭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及其严重的生存危机。
为动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在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且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的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
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
我们虽拚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近代中国遭受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纵观近代历史,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对人民的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资本帝国主义了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敏,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且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还进行经济掠夺,进行文化渗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交流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交流稿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近代史又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一部分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目光投向青年。
这些文字可谓耳熟能详,字字珠玑,充满了革命先辈对青年人的信任和希冀。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那作为我们青年一代,该如何身体力行,接过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为实现中国梦而奔跑呢?概括说来便是独立自主、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实事求是、崇尚科学。
这就要求我们年人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青年力量,把学习作为自己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
当然这里的学习应该是广义上的学习,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和人民群众学习,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去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
要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以青年人特有的锐气和潜能,怀揣中国梦想,“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部分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毫无疑问,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近代史的读书报告
鉴于要完成近代史的读书报告,借此机会我有幸拜读了胡绳武和金冲及先生所著的《辛亥革命史稿》,对这段腥风血雨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辛亥革命史稿》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中国同盟会》、《1911年的大起义》、《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而我主要研读的是《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其实,我是一个蛮酷爱历史的人,从小就对迷离扑朔的远古时代着迷不已,捧着《世界上下五千年》爱不释手。
出于对历史的热爱,在文理分科的岔路上毅然选择了从文。
不过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每当学习到中国近代史这一部分,总有一丝的抵触心理,因为这是一段满带耻辱血泪的年代,完全颠覆了再次之前华夏数千年灿烂浩荡的辉煌。
这短短一百年所承载的无数苦与难,总是令生活在安逸年代的我难以直面。
但历史是一把明镜,作为后人只能鼓起勇气去直视,看透时代浮沉,走出未来更远的道路。
在翻雨覆雨的中国近代,辛亥革命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从孙中山在国外四处奔波,成立兴中会、同盟会开始酝酿,到武昌起义打响震惊中外的第一枪,然后在一片欢呼与喜悦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接着新生民主政权却不断受到残余封建官僚的打压与外国殖民爪牙的蔑视,最终以袁贼行复辟,家国恨难平的悲剧收场。
这整段历史令人热血沸腾却又唏嘘不已。
到底为什么,辛亥革命明明已经将清皇朝赶出历史的舞台,将二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终结,可中国仍然不能摆脱封建力量的囚禁呢?本书的第四卷《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告诉我们,民族资产阶级最致命的缺陷就是其妥协性与软弱性。
而事实上,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虽然在部分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不少的资本主义工厂林立而起,蓬勃兴荣。
但这仅仅局限于这零星的几个城市,对农村占绝大部分的中国辽阔大地根本没有什么影响,大部分的人民依然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
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主要建立在轻工业的繁盛之上,缺乏重工业强而有力的资本和技术支撑,工业结构畸形,使得民族资本主义的实力大打折扣。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对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部分原因的思索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这是近代史上第一个加在中华民族身上的不平等条约,此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读了胡绳写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本书,我对那段中华民族的屈辱岁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开始思考其背后的一些原因。
通读这本书,我发现这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在叙述历史事实时使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
作者胡绳在再版序言中提到,“之所以使用这种观点和方法并不是因为必须遵守马克思主义,而是因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才能说清楚在这里我所处理的历史问题。
”我对作者的这一观点非常赞同。
确实,从客观历史事实上来看,中国经过了两千多年基本上停滞的封建社会之后,在近代这段时间里,社会政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动荡和变动,而这些动荡和变动主要表现为:旧的阶级虽然衰落,但仍然存在,新的阶级虽然已经兴起,但尚未取得胜利;旧时期的阶级斗争仍然残存,新时期的阶级斗争已经开始兴起。
而自1840年以来的外国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更使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化,帝国主义和中国的矛盾既是民族矛盾,同时也是阶级矛盾。
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自古便有,随着明清时期封建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发展、封建专制政权的进一步腐朽化,大量的国家财富被集中在统治阶级手中,而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手工业者、小商人等底层阶级不断地被残酷剥削,经济负担不断加剧。
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因而造成封建统治的危机,但“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权继续顽固地用一切手段维持固有的社会秩序”(原文)。
尽管如此,在面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时,近代中国的阶级矛盾还是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两次鸦片战争充分体现了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近代中国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侵略军初到广东时,用汉文发布一个声明书,书中‘向中国人保证,这次远征对于和平居民并无恶意,远征完全由于林则徐的虐待英人而起,大军所攻击的,仅仅是政府的官员、军官、以及兵士’”,这充分利用了中国统治阶级与平民百姓的矛盾。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寒假里我阅读了蒋廷黻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原著于1938年艺文研究会作为《艺文丛书》的一种出版发行,我所阅读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4年发行的版本。
读完了这本书后,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并深深折服于作者治学严谨的态度以及深刻而不失风趣的文笔。
他对中国近代史所做的透彻的分析不同于一般的史书读物,读完后让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本书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依据本书的论述,鸦片战争实为西洋工业大国的阴谋,但读罢绝非如此简单。
同样的是东方国家,遭到西方船坚利炮轰开国门,中国和日本却是不同的发展境遇。
只因为心态不同。
鸦片战争前,清王朝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只知有“天朝上国”和“藩属夷狄”的朝贡关系,毫无平等的邦交观念。
在西方试图以和平方式进行商贸活动的时候,清政府俨然以“上者”自居,多有严厉和无理之举措。
甚至,会让西方人觉得中国人蒙昧无知,缺乏诚信,无法沟通。
当清政府不能以和平方式接受西方现代化的过程的时候,代价是惨痛的。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的溃败并未惊醒沉睡中的国人,仅仅是以“奸臣误国”自慰,继续沉睡二十年错事领先于日本现代化的契机。
哎,落后就要挨打。
在于西方大使的觐见问题上,“礼仪之争”可谓是首当其冲的。
以王朝自居的清政府,要求各国公使行“三跪九拜”之大礼,以为是占了心理上的便宜。
却不知,在国家的经济和利益方面争夺实质的权利,如放弃了国家在关税和治外法权等方面的主权。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目录1. 中国近代史概述1.1 清朝末期1.2 辛亥革命1.2.1 辛亥革命的背景1.2.2 辛亥革命的影响1.3 民国时期2. 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斗争2.1 国民党的崛起2.2 共产党的发展2.2.1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2.2.2 共产党在长征中的表现3.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3.1 抗日战争3.2 解放战争3.2.1 解放区的建设3.2.2 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建设4.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4.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4.2.1 对私有制度的改革4.2.2 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国近代史概述中国近代史是指从清朝晚期至20世纪中叶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经历了清朝的衰落、辛亥革命的推翻封建专制、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颠扑不破的一页,在这段历史中,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朝末期清朝末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时期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外国列强的侵略、民间起义的频繁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动荡。
光绪皇帝的挂名统治,使得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清朝逐渐走向了灭亡的边缘。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和政治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的背景是清政府的腐朽和外国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国国内的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
许多知识分子和革命者为了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积极投入到辛亥革命的洪流之中。
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的影响深远,不仅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奠定了基础,也促使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加速。
辛亥革命的胜利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事件相继发生,为中国迈向现代化社会打下了基础。
民国时期的变革和动荡,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一书是中国历史学家李中清的著作,被公认为中国近代史领域的经典之作。
该书主要讲述了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涵盖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等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
《中国近代史》以严谨的史料和翔实的史实为基础,深入剖析了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一方面,该书揭示了中国封闭的国门政策、传统文化的约束以及西方列强的积极干预等因素对中国近代史产生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该书也探讨了中国近代史中一系列的内部因素,如内忧外患、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
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中国近代史》还深入挖掘了中国近代化的尝试和改革。
李中清通过研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总结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尝试和教训,并呼吁中国社会要坚持自强不息,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
该书的价值还在于,它对中国近代史的各个阶段和历史人物进行了全面的评述和分析。
李中清以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深入的研究,给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而立体的中国近代史画卷。
同时,他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也十分细腻,力求展现他们的思想、品质和行为。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中国近代史》,我不仅了解了中国近代
史的发展脉络,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近代史中的挣扎、困惑和希望。
这本书不仅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更是一部值得广大读者深入研读和思考的学术著作。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大读书报告
青年之觉醒大海呵,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冰心古时,少年、青年,被看作为年少到年长的一个过渡期,他们的观点被看作是心智不成熟的产物,唯有少数意气风发之少年,也被视为“天赋英资”之异类。
到了近代,年轻人投身于救国大业中,投身于覆灭旧社会中,但此时引起年长者愤怒的指责“逆了,逆了”。
直至新文化运动之后,新青年被人们一个整体看待,这群青年敢于立新思想,敢于实行合一,是为觉醒。
中国近代史与中国青年如果说中国近代史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的话,那么对于中国青年来说也是革命史、抗争史、斗争史。
伴随着国家浮浮沉沉,中国青年的人生也起起落落,他们在找寻自己的人生道路中付诸努力,革命自身,抗争疑惑,即使到现在,青年人也在时代的推进中遇到诸多疑惑,用什么撑起自己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社会不公,社会问题频现,人生迷茫。
青年人受时代的影响,也将是时代的影响者,他们更不受思想约束,更有一腔热血,敢为人先,成为社会改革的先驱和支持者。
阿里巴巴前CEO 马云说,相信青年人,就是相信自己的未来。
社会落亡惹怒青年人自1840年来,青年人开始默默地在“大人”的庇佑下注视这一切: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随后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加给中华民族以深重的灾难。
之后的近百年中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
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也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
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中国近代史观书会报告 《史间道》(1840-1949中国历史的非常话语)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观书会报告《史间道》(1840-1949中国历史的非常话语)读书报告专业:XXXXXXXXXXXXX班级:XXXXXXXXXXXXX属性:观书会小组成员: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史间道》(1840-1949中国历史的非常话语)读书报告我们是以读书会小组形式阅读的这本书,并不能拍着胸脯承认对此书有多么的深入了解,对于此书的作者朵渔也知之甚少,只知他原名高照亮,著名青年诗人、学者。
199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2000年参与发起“下半身”诗歌运动。
现居天津。
主要作品诗集《暗街》《高原上》《非常爱》等;文史随笔集《史间道》《禅机》《十张脸》等。
现主编诗歌民刊《诗歌现场》。
而此书多以人物故事为线索,分有八个章节,我们恰有八个小组成员,每人一章,读后交流汇总,然整编为读书报告,实多为个人读获感想。
本书是一本由历史当事人来评述的历史书,由当年历史人物站在烟云之中说出那些曾经的历史真实面目。
悲风第一是根据林则徐、张之洞、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等历史名人作为线索,讲述他们的大多未被教材记录小故事,还有通过记录中外名人的话语来展现作者所认知的历史。
不得不说读了本章节,我发现我以前所了解的历史并不是全部,无论这段历史上多么有名的人都可谓褒贬不一,他们也如普通人一样会犯错。
如,我们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他也曾和众人一样断定英国人吃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不敢开战。
中西文化的差别,和国人的愚昧无知,尽管是杨芳这样的名将也会在战场上干出用妇女马桶驱敌如此愚蠢之事。
而中西行为文明的差距,不仅仅是文化的差别,还有一块肥皂的差距,中国落后而且妄自尊大。
无论有多少怀着赤诚的心想要改变中国现状的人,只要他们不改变对清政府的愚忠,那现状就无法改变。
林则徐、张之洞、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等人无一不是有能之士,但是他们愚忠清政府,应该是皇帝,所以慈禧每年生活费加起来可以组建一支世界4、5强的军队他们毫无异议,当军费不足,却要挪用于慈禧60大寿时,他们无一反对之言,如此中国有何不被欺之理?迟暮第二以时间为线串联各大小人物的小事来以小见大的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史读书报告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书名:《中国近代史》
二、着者:蒋廷黻
三、出版社:北京/现代出版社
四、页数:302页
五、内容大意
这本书包括四个章节和五个附录。
前四章节主要讲述了19世纪之前至20世纪初的中国史,每个章节的叙述各有千秋,却始终围绕着“近代化”这一主题,运用中西对比、人物对比等方式,强调说明变革的重要性。
第一章“剿夷与抚夷”,从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出,19世纪之前至19世纪中期(即“鸦片战争”爆发后),统治阶级对待西方的态度,始终是徘徊,毫无主张,游离在被动挨打与主动攻击之间,矛盾且复杂,这从本质上体现了清朝封建阶级的腐朽与没落,恰恰说明了其必然走向灭亡,革命已成大势所趋的道理。
第七小节“剿夷派崩溃”:“奕欣与文祥绝不回头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29页),亦可以看出蒋先生的心声。
在第四小节中作者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了“为何民族丧失二十年光阴”的原因,并特以林则徐为例,指出:“第一、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第二、中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第三、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
”可谓是一阵见血,由此可见,中国近代的变革必须从根本上触动,即思想的全面启迪,否则救世只能是一纸空谈。
第二章,“洪秀全”与“曾国藩”,一个是举着打倒孔子大旗,喊着“拜上帝”口号的农民阶级代表,一个是维护传统儒家文化,拥护大清的士大夫阶级,他们之间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洪秀全提出了“新口号”,却走着旧社会的循环套,而曾国藩运用旧的文化旧的思想,却编练出“新军”。
此二人的行动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效果更是大相径庭,而他们却代表了社会动荡,处于变革时期,两个阶级之间的选择。
变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变革之中的选择。
选择倒退,便意味着必然失败,为历史所不容;选择向前看,则意味着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是正义的、可取的。
洪秀全最终失败了,原因是他并没有向前,相反,他退却了,他建立的“新朝”是根植在传统封建制度之上的,而他提出的纲领,不切实际,难以施行,正如蒋先生所言:“我们可以说洪秀全对于宗教革命及种族革命是十分积极的,对于社会革命则甚消极。
他(洪秀全)的运动当然是个民间运动,反映当时的民间疾苦和迷信,以及潜伏于民间的种族观念。
”(P36)反观,曾国藩,他虽然成功了,可是这种却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为最终目的,从这个角度看,他是失败的,因为他并没有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最可悲的是“曾国藩的事业,如同他的学问,也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
他要救旧社会、旧文化,而那个旧社会、旧文化所产生的官僚反要和他捣乱。
他要维持大清,但大清反而嫉妒他、排斥他”。
(P40)
第三章“自强及其失败”,社会改革必然伴随着阵痛,因为改革涉及各方面的利益,改革不彻底会失败,改革冒进也会失败。
在经历了重重炮火洗礼之后,统治阶级终于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这是在经历血的教
训之后的深刻领悟。
但是统治阶级却只看到了表层,即军队枪炮、国防近代化的重要性,于是自强派几乎投入了全部的人力、财力、物力,并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可是甲午中日海战,国防一击即溃,毫无抵抗能力,自强失败了。
关于失败的原因,蒋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旧半新是不中用的。
”(P51)换句话说,自强派提出的“中体西用”理论在近代中国行不通,行不通的原因是因其具有不彻底性。
不仅如此,自强派在改革的过程中,又遇到了来自旧官僚、旧势力的打压,可以说,在中国近代,这股旧势力如同乌云一般,始终笼罩在中国历史的上空,亟待有人能驱散它,给中国带来光明。
第四章:“瓜分及民族之复兴”:这一章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海战至抗战以来的历史。
甲午中日海战可以说是历史的转折点,一方面,清政府自强派的自强运动,宣告失败,这表明仅仅是国防近代化不能挽救中国;另一方面先进的士大夫阶级开始寻找新的救亡图存的道路,即政治改革,寻求政治民主化,并由此衍生出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等一系列变革,等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可以说,近代中国有了新出路,气象变好,到后来无产阶级亮相并与资产阶级谋合作,都是后话了。
这一过程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末代王朝—清王朝,在甲午海战之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统治危机,可遗憾的是,“新政”仅仅是一个幌子,“加强中央集权”才是清政府的最终目的。
“新政”就像穿着狼皮的羊,钻入资本主义的“狼群”,最终免不了遭毒手的下场。
所以说“新政”像一支催化剂,不仅没能保住
清王朝,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改革大势,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书的后续还有蒋先生的附录,他知识渊博,从横、纵两个方向考察中国近代史,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严谨、细致的史学家。
六、读后心得:
蒋廷黻对近代历史上种种人物进行了评价。
其中对林则徐、琦善、丁汝昌和刘步蟾进行了颠覆性的评价。
我们眼中林则徐和琦善:一个是忠君爱国的民族英雄,一个是收受洋人贿赂的奸臣。
而蒋廷黻却认为林则徐:“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
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因为他当时觉悟到中国较之与西洋的落后而不敢公开提倡”。
这评价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吧!但回头看看林则徐的作为,他将开眼看世界的成果交给好友魏源,魏源以此编成《海国图志》。
林则徐已经看到了中国的落后之处,却不敢自己公开提倡!所以蒋廷黻说他是中国旧社会的最好产品!如林则徐这类人都将自己的名声看得比国家更重,何况是别人呢!反观琦善:“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了公开的宣传了,但是士大夫阶级不信他们。
而且他们无自信心,对民族亦无信心,只听其自然,不固振作,不图改革。
我们不责备他们,因为他们是不足责的”。
这样的震撼反差,是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带来的。
在震撼之外,更多的思考。
他在这本《中国近代史》的总论里,把中国能否走出“中古”状态,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作为全书的理论主题,显然渊源于此。
他写道:“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
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这句话是本书的主线,四个问号更是他对近代中国的期盼,这振聋发聩的反问,问醒了多少沉睡的中国人!这两点是看我之后最大的体会,也是看完多本历史着作后有别于其他的感受。
在此以后,看历史书需要多想一点,更进一步。
在众多的异口同声的观点中要有自己的理解。
面对主流意识所树立的楷模也需持怀疑的态度。
这是学习该有的态度。
七、评语:
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是不再步入历史的后尘。
回顾中国近代史艰难的前进步伐,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国民综合素质的落后就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落后。
而落后就必然要挨打。
我们近代的国民在政治观念,改革创新能力,对外交往等等方面都处于一个极度滞后的状态,造成了一直挨打的局面。
最终,好不容易,在挨打中,我们觉醒了,我们长大了。
对于治国者,要明白我们今天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疑要把国民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对于我们个人,我们需知晓,个人发展其实就像国家发展,可以有自己的五年、十年发展规划,也可以有自己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有自己的外交原则,学习一个民族是如何发展的,用在发展自身身上,其实也是适用的。
我们也可以从自己的历史发展中汲取教训,获得精神力量。
总之,读完蒋廷黻的获得精神力量。
总之,读完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我深刻体会到,历史是人创造的。
国家的历史是国民创造的。
个人的历史是个人创造的。
我们大学生现在
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强化个体的综合素质,为自己的发展,为国家的富强做好充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