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讨论会Last
中国淡水藻类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中国淡水藻类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d45781b866fb84ae45c8d38.png)
生态科学22卷或“水华”藻类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是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期望通过对这些种类遗传特征的了解,建立起微藻的快速分子鉴定方法。
3藻类栖息地(生境)的多样性及其重要性藻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极J。
,儿乎在有光年¨潮湿的任何地方,从炎热的赤道地区剑千年冰封的极地,无论在江河湖海、沟渠塘堰等各种水体中,还是在潮湿的十表、墙壁、树干、树叶、岩“上甚至沙漠中,都有其生长,此外它们还可以与其他生物营共生生活;人们熟知的地农(Lichen)就是I咎类和藻类的共生体;还有少数藻类的生境更为奇特,如生妖在满江红属(AzD砌)的叶子里的满江红鱼腥藻(^n口胁e月Ⅱnzofj“)、生在兽类的皮毛上如龟背上的龟背基枝藻(肋jfc如d缸出e如㈨m),以及内生丁鱼类、甲壳动物等水生动物体内的藻类。
在许多极端生境中微藻特别是监藻显得特别重要,例如碱性湖、温泉、酷热和寒冷的沙漠,蓝藻是环境中不多的初级生产者。
生活在热带雨林和温带的树术树皮上的微藻更为重要。
但也很少有人研究它们。
如果这些藻类突然更新,它们的生产率就能够与它们所居住的生故缓慢的树木的生产率相等。
邓新宴等道过在90℃的温泉中依然有蓝藻的生K,为什么在这么高的温度它们的蛋白质不凝周,这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生物学问题””。
藻类能够适应各种生活条件生存和繁衍,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是藻类种类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藻类的多样性问题不可忽视对其生态环境的研究。
4我国淡水藻类多样性面临的问题4.1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日益发展的生活生产活动严重破坏了藻类及其他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在高度富营养水体中,生态环境咐破坏直接导致许多地域的藻类多样性指数的1F降。
以东湖为例:50年代,水草茂盛,水质清新,有机质含最低,对水质敏感的金藻门中如:棕鞭藻(Dc^,∞2Ⅲmj)、锥囊藻(DmD6won)、单鞭金藻(凸nⅢ“f抽口)等大越出现,且年平均变幅小,优势种的数量少。
随着水中氮、磷含量的增加,藻类优势种发生明显的变化。
藻类学
![藻类学](https://img.taocdn.com/s3/m/fd4f7cc805087632311212fb.png)
长
真红藻纲:藻体复杂,丝状体,假膜体,膜状体,无性繁殖:四分孢子 顶端生长
一、原红藻纲
红毛菜目, 紫球藻科 紫球藻,细胞壁厚
红毛菜科 紫菜
二、真红藻纲
海索面目
石花菜目 石花菜、鸡毛菜
隐丝藻目 海螺 蜈蚣藻 珊瑚藻 厚膜藻 拟厚膜藻 亮管藻
杉藻目
叉枝藻 江离 麒麟菜
红皮藻目 红皮藻 金膜藻
仙菜目
仙菜 凹顶藻 鸭毛藻(褐红)软骨藻(褐色) 多管藻
2、结合藻纲
鼓藻目
双星藻目
中带藻目
具体实例
A 绿藻纲
一、团藻目:
①扁藻 青岛大扁藻(低温种),亚心形扁藻(高温种)
形态构造:广卵形,4 根鞭毛,杯状色素体;应用:饵料——青蟹育苗,双壳类的后期
育苗,沙蚕育苗。
②盐藻 梨形,2 根鞭毛,杯状色素体;应用:生产β-胡萝卜素,生产甘油,蛋白质
③雨生红球藻 绿:动孢子和动细胞;红:不动孢子和不动细胞,外围有厚厚的胶层。
1)无壳缝目(仅有假壳缝)
脆杆藻科、海线藻科
2)有壳缝目(具壳缝或管壳缝)
单壳缝亚目:一壳面有壳缝,另一壳面假壳缝
双壳缝亚目:两个壳面有壳缝
菱形亚目:有管壳缝
双菱亚目:有管壳缝
①无壳缝目脆杆藻科: 斑条藻
楔形藻
条纹藻
拟星杆藻
②无壳缝目海线藻科:
海线藻
海毛藻
这是宁波大学藻类学笔记的整理,系个人制作
有壳缝目——单壳缝亚目
4)网管藻目:圆柱状分枝或管状,囊状的膜状体 鹅肠菜 小的 橄榄绿,大的 褐色
萱菜 管状,分枝,褐色 无节萱菜/萱菜
这是宁波大学藻类学笔记的整理,系个人制作
囊藻 囊状 里面有水 半球型
专家论藻类学的新前沿
![专家论藻类学的新前沿](https://img.taocdn.com/s3/m/7c14bc2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b9.png)
专家论藻类学的新前沿秦松;林瀚智;姜鹏【摘要】随着可供利用的陆生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系统生物学与整合生物技术的兴起,藻类学研究正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312次香山科学会议--<藻类学的新前沿>上,与会专家围绕"系统生物学时代的藻类学研究"、"面向资源环境新需求的藻类生物技术"、"藻类学科和藻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藻类与环境"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0(027)001【总页数】5页(P64-67,49)【关键词】香山科学会议;藻类学;生物技术【作者】秦松;林瀚智;姜鹏【作者单位】实验海洋生物学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实验海洋生物学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实验海洋生物学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7藻类广泛分布在地球上各种生态环境中,从陆地到海洋,从淡水到咸水,从极地到热带地区,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
藻类作为食物,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早在2500年前,藻类就作为中药用于治疗疾病。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藻类栽培业与藻类养殖业。
藻类作为健康食品、药物以及精细化工产品的重要来源,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随着可供利用的陆生资源的日益枯竭,对以藻类作为主要初级生产力的水生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伴随着系统生物学与整合生物技术的兴起,藻类学研究正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围绕“面向藻类学发展新前沿,面对资源环境新需求,如何开展中国藻类学和藻类生物技术研究,如何实现藻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11月7日到9日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了题为《藻类学的新前沿》的第312次香山科学会议。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秘书组编2013年11月12日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秘书组编2013年11月12日](https://img.taocdn.com/s3/m/80e6b203fd0a79563c1e72d8.png)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秘书组编2013年11月12日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大会日程11月17日13:30开始报到,地点:武汉市中南花园酒店南苑楼1楼。
20:00 第八届理事会会议,地点:南苑楼4楼2号会议室。
分组报告日程2013年11月18日下午(星期一)第一分会场(藻类多样性和生态)第二分会场(藻类生理和环境)第三分会场(藻类能源和生物技术)第四分会场(大型藻生物学和应用)17:30 – 18:30 墙报展示I (见后通知)18:30 晚餐玉生香餐厅晚上20:00 开始专题讨论一:藻类生物技术以及产业化召集人:胡强研究员南苑楼4楼2号会议室专题讨论二:我国海洋赤潮和蓝藻水华暴发趋势和防控对策召集人:吕颂辉教授南苑楼4楼3号会议室2013年11月19日上午(星期二)第一分会场(藻类多样性和生态)第二分会场(藻类生理和环境)第三分会场(藻类能源和生物技术)第四分会场(大型藻生物学和应用)12:00 午餐玉生香餐厅2013年11月19日下午(星期二)第一分会场(藻类生理和环境I)第二分会场(藻类生理和环境II)17:30 – 18:30 墙报展示II(见下通知)18:30 晚宴玉生香餐厅4楼阳春堂墙报展示这次会议的墙报展示分成两天,每天1个小时。
请参加展示的代表按照下面的编号分布分别在11月18日下午2点之前(P1-P48),11月19日2点之前(P49-92)按照展板上面标记的号码,贴上自己的墙报。
展示期间,要求展示人站在自己墙报的周围,准备讲解和交流。
墙报展示I:时间:2013年11月18日17:30-18:30,地点:南苑楼4楼会议室走廊注:请展示完的墙报,2013年11月19日10点之前撤掉,以便展示II 的墙报可以贴入。
墙报展示II:时间:2013年11月19日17:30-18:30,地点:南苑楼4楼会议室走廊注:请展示完的墙报,2013年11月20日10点之前撤掉,以便清场。
广东大亚湾藻类水华的动力学分析__藻类水华与营养元素的关系研究
![广东大亚湾藻类水华的动力学分析__藻类水华与营养元素的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f6ca886e53a580216fcfe7c.png)
文章编号:0253-2468(2001)-04-0400-05 中图分类号:X55 文献标识码:A广东大亚湾藻类水华的动力学分析Ò.藻类水华与营养元素的关系研究徐 宁,陈菊芳,王朝晖,黄伟建,谢隆初,齐雨藻(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广州510632)摘要:1998年1月)12月在广东大亚湾澳头海域布设6个监测站位,每3天采样1次,连续监测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及其时空演替.4月)6月上旬同步监测水温、盐度、光照、pH 值、DO 、叶绿素a 、COD 、浊度和营养元素等环境因子,其余月份每月测定一次.监测结果表明,大亚湾澳头海域1998年全年先后发生日本星杆藻(Aste rione lla japonica )水华、细弱海链藻(Thalathiosi ra subtilis )水华、裸甲藻(Gymnodinium s pp.)水华、角毛藻(Chaetoce ros spp.)水华.对各种营养元素在水华形成和消亡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藻类对DIN 、DIP 的需求量并不相同,且藻类对NO -3-N 、N H +4-N 、NO -2-N 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海水DIP 、可溶性Fe 浓度的异常增大是水华发生的诱因,DIP 、可溶性Fe 被消耗殆尽是水华结束的原因之一.关键词:水华;环境因子;营养元素Dynamic analyses on algal bloom events in Daya Bay of Guangdong prov -ince Ò.A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algal bloom and nutrientsXU Ning,C HEN Jufang,WANG Zhaohui,HUANG Weijian,XIE Longchu,QI Yuzao(In stitu te of Hydrobiology,Ji nan University,Guan gzhou 510632,Chi na)Abstract :In ve stigati on on th e ph ytop lank ton of Daya Bay i n Aotou,Guan gd on g p rovince,were carried out from January to Dece mbe r 1998the samp les were collec ted from si x sa mpli ng stations once every three d ays.Water temperatu re,salini ty,irrad iance of light,p H,DO,chl oroph ylla,COD Mn ,turbidi ty,NO -3-N,N H +4-N,NO -2-N,PO -4-P,dissolved Fe,Mn and Si were determi ned synchronized with ph top lank ton from April to Ju ne,once a month in oth er mon ths.Fou r al gal b loom events occurred successi vely in D aya Bay in 1998.The cau sative organis ms were Aste rione lla ja ponica ,Tha lath iosira subtil is ,Gymnod in iu m spp.and Cha etoce ros spp,respectively.The func ti on s and mechanis ms of vari ous n utrients in the p rocesses of the blooms were analysed.The s tu dies revealed that req uiremen ts of di fferen t algae for D IN and DIP are n otthe same.The algae have selectivi ty on absorbin g NO -3-N 、NH +4-N an d NO -2-N.Exceedin g increase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DIP and dis -solved Fe are the in duced factors of th e blooms.It .s an i mp ortan t factor linked with the end of the blooms that D IP and di ssolved Fe are used u p.K ey words :b loom;en vi ron men tal factors;d yn amic s收稿日期:2000-08-31;修订日期:2001-01-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790110)作者简介:徐 宁(1971)),女,助研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及海洋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近年来我国沿海赤潮发生频繁,其数量、频度和规模都呈上升趋势.1998年我国南海暴发多起大规模有害赤潮,赤潮发生过程中均引起大批养殖鱼类死亡,给沿海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1,2].在我们常年定点监测的广东大亚湾澳头海域,1998年全年共发生4起藻类水华.深入研究这几起水华事件中藻类的生消过程及其动态变化,分析环境因子特别是营养元素对藻类种群变动的影响,并从中找出与水华的产生与消亡密切相关的限制性因子,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第21卷第4期2001年7月环 境 科 学 学 报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Vol.21,No.4July,20011 材料与方法111 站位的布设图1 监测站位Fig.1 Sampli ng stations for the studies大亚湾位于珠江口东侧,是一个半封闭溺谷型亚热带海湾.澳头湾位于大亚湾顶部,湾内建有澳头港鱼船码头.澳头海域是大亚湾主要的珍珠养殖区和采苗区,也是网箱养殖密集海区.实验期间我们在澳头海域共布设6个监测站(图1).112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1998年1月)12月,每3天采样1次,用孔径为20L m 的浮游生物网采集浮游植物定性样品,一部分不经固定,一部分经4%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在Olympus CH30及Olympus B H2显微镜下进行定性分析.用5L 有机玻璃采水器采集浮游植物定量样品1L,经4%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后,沉淀、浓缩至20mL,用011mL 计数框在显微镜下进行定量分析.1998年4月)6月上旬,用5L 有机玻璃采水器与浮游植物同步采集水化样品,监测水温、光照、盐度、pH 值、叶绿素a 、DO 、COD Mn 、NO -3-N 、NO -2-N 、NH +4-N 、PO -4-P 、Si 、Fe 、Mn 等,其余月份每月测定一次.分析方法均参照5海洋监测规范6[3].2 结果与讨论211 藻类水华与主要营养元素的关系研究N 、P 、Si 是藻类生长过程中大量需要的营养元素,它们在水体中的含量和数量变动直接影响着藻类的生理状况,从而决定了水华能否形成以及可能形成的规模和程度.表1 水华事件中N 、P 、Si 的测定结果Table 1 The variation of N,P,Si duri ng the blooms B2潜伏期高峰期消散期B3潜伏期高峰期消散期B4潜伏期高峰期消散期DIN,L g P L 37.6122.00114.90307.40105.60224.80173.0088.5086.67DIP,L g P L 5.90 3.709.3011.20 5.60 2.00 3.70 3.30P N P P(原子比)14.1213.1727.3660.7741.76248.89103.5359.38P Si,L g P L892.4564.0919.01274.01694.0827.0992.01324.0553.7注:B2、B3、B4分别表示细弱海链藻水华、裸甲藻水华和角毛藻水华,B2以S3站为例,B3、B4以S6站为例,下同水华潜伏期(水华藻开始快速增殖时)、高峰期(水华藻数量达到高峰时)和消散期(水华藻数量显著下降时)海水中N 、P 、Si 的浓度呈现规律性的变化(表1).潜伏期水体DIN(可溶性无机氮)水平较高,高峰期DIN 含量明显下降,消散期DIN 含量有所回升(图2).高峰期藻类细胞密度迅速增大,消耗了大量的DI N,引起海水DI N 水平显著下降,且细胞密度较大的站位下降更加明显(图3);消散期藻类数量减少,对水体DI N 的吸收压力趋缓,另外,通过水体交换、矿化作用等途径DIN 得到补充,因此DIN 水平开始回升.根据潜伏期水体DIN 水平以及高峰期DIN 下降的程度可以反映出藻类对DI N 的相对需求量(吸收量),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出,裸甲藻对DIN 的需求量较高,角毛藻次之,细弱海链藻需求量较低.4014期徐 宁等:广东大亚湾藻类水华的动力学分析Ò.藻类水华与营养元素的关系研究图2 裸甲藻细胞密度,DIN,DIP 的动态变化Fig.2 D ynamic changes of cell density,DIN,DIPduri ng Gymnodinium s pp.bloom图3 裸甲藻水华高峰期各站位细胞密度,DI N,DI P 的动态变化Fig.3 Dyna mic changes of cell density,DIN,DIP onvarious stations when Gymnodinium spp.bl oom was on its peak通常,海洋中的DI N 以NO -3-N 为主(约占DIN 的70%以上),NH +4-N 含量较低(约占DI N 的30%),而NO -2-N 含量很低[4].我们发现,监测海域NH +4-N 含量较高,波动范围116)22514L g P L,其在DI N 中所占百分比经常超过NO -3-N,成为海水中DIN 的主要存在形式.NO -3-N 含量略低,波动范围1145)17312L g P L.海水中NO -2-N 含量很低,其浓度由接近于0)1718L g P L,且与NO -3-N 有相似的变动趋势,表明水体氧气状况良好,NO -2-N 、NO -3-N 维持一定的动态平衡.水华发生期间NH +4-N 、NO -3-N 、NO -2-N 三者的数量水平和变动趋势并不相同,显示出水华藻对它们有不同的需求(表2).细弱海链藻水华潜伏期,水体NH +4-N 含量高于NO -3-N 含量,水华达到高峰时,NH +4-N 含量接近于0,NO -3-N 含量却略有增加,表明细弱海链藻选择吸收NH +4-N,而对NO -3-N 吸收不明显.与此类似,裸甲藻优先吸收NH +4-N,同时也吸收较少量的NO -3-N;角毛藻主要吸收NO -3-N,对NH +4-N 则无明显吸收;藻类一般不吸收NO -2-N.角毛藻水华期间NO -2-N 含量明显降低,可能因为NO -3-N 被藻类大量吸收,部分NO -2-N 经硝化作用转化为NO -3-N.表2 水华事件中DIN 的浓度变化(单位:L g P L)Table 2 The variation of DIN duri ng the blooms水华事件NO -3-N潜伏期高峰期消散期NO -2-N潜伏期高峰期消散期N H +4-N潜伏期高峰期消散期B215.0317.4031.70 1.78 3.00 3.0020.80 1.6080.20B3116.0055.00104.60 4.80 5.507.60186.6045.10112.60B482.50 5.5056.8010.502.202.3780.0080.8027.50浮游植物利用DIN 的能力一般是NH +4-N>NO -3-N>NO -2-N.Nakamura 的研究表明,NH +4-N 可以迅速抑制卡盾藻(Chattonella antiquk (HADA)ONO)对NO -3-N 的吸收(n 15min),当NH +4浓度为2L mol P L 时,NO -3-N 的吸收量减少至原来的50%[5].我们认为,细弱海链藻和裸甲藻优先吸收NH +4-N,而角毛藻却有不同表现.Qi 和Zhu 比较了两种常见赤潮藻)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 )和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 renzianus )对NO -3-N 的吸收[6],研究结果表明:NO -3-N 浓度在012)810L mol P L 之402环 境 科 学 学 报21卷间时,两种藻对NO -3-N 的吸收率呈抛物线增长,然而二者的最大吸收率(V m )和半饱和吸收常数(K s )并不相同.与此类似,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不同的藻类对N 的吸收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对N 的吸收量也有明显差别.监测海域DIP(可溶性无机磷)含量较低,波动范围由接近于0)7415L g P L.水华期间藻类细胞数量急剧增加,水体DIP 被大量吸收而呈递减趋势,水华将近结束时,藻类细胞密度开始下降,相应地对水体DIP 的吸收压力减小,因此水体DIP 有所回升(图2).根据潜伏期和高峰期的DIP 相对含量,可以看出水华藻对DIP 的需求量各不相同:裸甲藻对DIP 需求量最大,细弱海链藻次之,角毛藻需求量较小.图4 细弱海链藻细胞密度和DIP 浓度的动态变化Fi g.4 Dynamic changes of DIP concentrationand cell density of Thalathiosira subtilis监测期间海水DIP 含量一般小于10L g P L,我们发现,两次海水DIP 含量出现异常高峰值之后分别发生了细弱海链藻水华和裸甲藻水华(图2,图4).海水DI P 浓度是细弱海链藻水华和裸甲藻水华产生的关键控制因素,DIP 浓度的异常增大可能直接诱导了水华的发生.我们认为,海水DIP 含量的大幅上升为藻类的快速增殖提供了物质基础,成为细弱海链藻水华和裸甲藻水华产生的诱因,另一方面,也证明了裸甲藻和细弱海链藻的生长需要较高浓度的DIP.N P P 比值表明水华发生过程中水体的营养状况,是藻类受P 或N 限制的重要指标.高N P P 比值意味着P 限制,低N P P 比值则表示N 限制,N 与P 的比值不仅可影响环境中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也决定了特定海区赤潮发生的限制因子,从而为赤潮监测提供指示因子.Hodgkiss 等分析了1982)1989年间香港吐露港海水N P P 比值与赤潮发生次数的关系,认为:较之李比西最低定律,营养盐比率(例如氮磷比值)是赤潮事件更为重要的调控因素[7].实验结果显示(表1),大亚湾澳头海域N P P 比值较高,因此DIP 可能对藻类的增殖起限制作用,而DIP 含量的异常增大可作为预测水华的重要依据.这一推测与上文的结论相符.监测海域Si 含量较高(表1).Si 含量的变化与水华藻的数量变化之间无明显关联,且甲藻和硅藻水华期间Si 浓度及变动趋势并无明显区别,表明监测海区含有丰富的Si,Si 含量对浮游植物的增殖不具限制作用.212 藻类水华与微量元素的关系研究监测期间海水Fe 含量为0188)264100L g P L.水华发生的起始阶段海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Fe,高峰期Fe 含量下降,水华消散期Fe 含量有所回升.根据潜伏期和高峰期海水中Fe 含量的差值,可以估计出水华藻对Fe 的相对需求量.细弱海链藻对Fe 的需求量较高,裸甲藻次之,角毛藻吸收量较少.值得一提的是,细弱海链藻水华和裸甲藻水华发生前,海水均出现Fe 浓度的高峰值.4月8日S3站出现Fe 浓度高峰值,4月14日)4月17日形成细弱海链藻水华.4月20日S6站出现Fe 浓度高峰值,5月2日)5月5日形成裸甲藻水华.由此可见,海水中Fe 浓度的升高可能是这两起水华发生的诱导因素之一.监测海域Mn 浓度为0126)5413L g P L.实验结果显示(表3),细弱海链藻水华期间Mn 浓度明显降低,而裸甲藻和角毛藻水华发生前后海水Mn 浓度变化不明显.因此,细弱海链藻对Mn4034期徐 宁等:广东大亚湾藻类水华的动力学分析Ò.藻类水华与营养元素的关系研究的需求量较高,裸甲藻和角毛藻需求量较低.细弱海链藻水华发生前海水Mn浓度出现异常高峰值(图4).海水中Mn浓度的升高也可能是细弱海链藻水华发生的诱导因素之一.表3水华期间微量元素Fe、Mn的浓度变化Table3The vari ation of Fe,Mn during the blooms水华事件Fe,L g P L潜伏期高峰期消散期Mn,L g P L潜伏期高峰期消散期B295.5050.4041.6029.6015.3012.10 B324.0019.5027.00 2.81 1.07 2.29 B49.507.707.80 1.53 2.47 2.52图5细弱海链藻细胞密度和Fe,Mn浓度的动态变化Fi g.5Dynamic changes of Fe,M n concentration and density of Thalathiosi ra subtilis cell林昱等采用围隔实验法证实,厦门西海域海水中可溶性锰的现存量已足够藻类增殖形成赤潮的需求,而过量的可溶性锰并不影响浮游植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8].厦门西海域海水中可溶性锰的现存量为3)4L g P L,与之相比,大亚湾衙前海域可溶性锰含量更为丰富,因此,可溶性锰含量似乎不会成为水华藻增殖的限制性因子,细弱海链藻是否对可溶性锰有特殊的需求,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来证实.3结语大亚湾澳头海域DIP、可溶性Fe可能是藻类增殖的限制性因子.海水DIP浓度、可溶性Fe浓度的异常增大是水华发生的诱因.可溶性Mn浓度的突然增大可能与细弱海链藻水华的发生有一定联系.海水中DIP、可溶性Fe被消耗殆尽是水华结束的原因之一.因此,海水中DIP、可溶性Fe含量可作为预测水华的重要指标.比之细弱海链藻和角毛藻,裸甲藻对DI N、DIP的需求量较高,同时吸收能力也较强,可能与裸甲藻的主动迁移能力有关.致谢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的同行参与了本研究的样品采集和水质分析工作,在此深表谢意.参考文献:[1]陈菊芳,徐宁,江天久,等.中国赤潮新记录种$球形棕囊藻(Phaeoc ystis globosa)[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0(3):124)129[2]Yang Z B,Hodgkiss I J.Massive fish killing by Gyrodinium s p.[J].Harmful Algal News,1999,18:4)5[3]国家海洋局.海洋监测规范,HY003.4-91[Z].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205)282[4]雷宗友,朱宛中,夏福兴,等.中国海环境手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553)565[5]Nakamura.Ammoni um uptake kinetics and i nteractions between nitrate and ammoni um uptake in Chattonella antiqua[J].J Ocean-ograh Soc Japan,1985,41:33)38[6]Yu Z Q,C J Zhu.A comparative study of Nitrate uptake kinetics by two Red Tide causative Algae[J].Asian M arine Biol ogy,1994,11:103)106[7]Hodgkiss I J,Ho K C.Are changes in N:P ratios in c oastal waters the key to increased red tide blooms[J].Hydrobiologia,1997,352:141)147[8]林昱,陈孝麟,唐森铭,等.围隔生态系中可溶性锰对两种形成赤潮藻类增殖的影响[J].海洋学报,1993,15(4):91)97404环境科学学报21卷。
微囊藻毒素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ec9456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39.png)
生态毒理学报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第18卷第2期2023年4月V ol.18,No.2Apr.2023㊀㊀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水华蓝藻合成微生物控制系统构建与应用 (2018YFA0903000);烟台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GGIFYTU2228)㊀㊀第一作者:张紫馨(1999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药学,E -mail:********************㊀㊀*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E -mail:**************.cnDOI:10.7524/AJE.1673-5897.20220715001张紫馨,王寅初,刘钦弘,等.微囊藻毒素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J].生态毒理学报,2023,18(2):128-140Zhang Z X,Wang Y C,Liu Q H,et al.Research progress on biological function of microcystins [J].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2023,18(2):128-140(in Chinese)微囊藻毒素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张紫馨1,王寅初2,3,刘钦弘1,焦绪栋2,3,王璐1,*1.烟台大学药学院,烟台2640052.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烟台2640033.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青岛266071收稿日期:2022-07-15㊀㊀录用日期:2022-11-24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藻类水华暴发愈加频繁,产生的藻毒素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严峻的威胁,其中以微囊藻毒素最为突出㊂阐明以微囊藻毒素为代表的藻毒素产生的原因无疑对水环境治理具有长远意义,然而微囊藻毒素的生物学功能至今尚不明确㊂微囊藻毒素的产生和多种环境条件相关,而微囊藻中也只有部分是产毒株系㊂尽管该毒素的毒理学靶点主要在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蛋白磷酸酶,然而结合进化生物学和地质历史的证据可知,微囊藻毒素的出现比包括哺乳动物在内的后生动物的起源要早得多,因此微囊藻毒素并非藻类为了防御后生动物摄食而进化出来的,这引发了该毒素原本生物学功能的多年广泛研讨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微囊藻毒素生物学功能的新进展,并侧重在地质历史及当今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讨论该领域的研究意义㊂关键词:微囊藻毒素;蓝藻水华;生物学功能;全球气候变化文章编号:1673-5897(2023)2-128-13㊀㊀中图分类号:X171.5㊀㊀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Progress on Biological Function of MicrocystinsZhang Zixin 1,Wang Yinchu 2,3,Liu Qinhong 1,Jiao Xudong 2,3,Wang Lu 1,*1.School of Pharmacy,Ya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5,China2.Yantai Institute of Coastal Zone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Yantai 264003,China3.Center for Ocean Mega -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Qingdao 266071,ChinaReceived 15July 2022㊀㊀accepted 24November 2022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algal bloom outbreaks are becoming more frequent,and the production of algal toxins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and animal health,among which microcystins are the most prominent.Elucidating the cause of algal toxins represented by microcystin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in the long run.However,the biological function of microcystins is still unclear.The pro -duction of microcystins is related to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and only some of Microcystis strains are toxin -producing.Although the toxicological targets of the toxin are mainly protein phosphatases in human and mammalian,evolutionary biology and geological history suggest that microcystins emerged much earlier than the第2期张紫馨等:微囊藻毒素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129㊀origin of metazoans,including mammals,and thus was not evolved by algae as a defense against metazoan feeding. This led to years of extensive researches on the original bi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toxins.This paper reviews recent advances in the biological function of microcystins and highlights their significance in the context of geological his-tory and current global climate changes.Keywords:microcystin;cyanobacterial bloom;biological function;global climate changes1㊀微囊藻毒素的毒理与地质历史(Toxicological and geological history of microcystins)1.1㊀微囊藻毒素的生物毒性蓝藻是一种光自养的原核藻类,常见于世界各地的多种水环境中㊂蓝藻会在富营养化水体和特定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生过度生长,形成水华㊂全球性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性升温㊁二氧化碳浓度升高㊁紫外线辐射增强㊁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加大导致蓝藻在全球性气候变化过程中相对其他藻类更具有竞争优势,致使蓝藻水华发生的频度加大[1]㊂水华蓝藻常常能够产生多种有毒性的藻毒素,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其中一种最广泛报道㊁也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蓝藻毒素㊂MCs普遍地由世界各地水环境中形成水华的蓝藻产生,如固氮的鱼腥藻(Anabaena)㊁节球藻(Nodularin),非固氮的微囊藻(Microcystis)㊁颤藻(Oscillatoria)等[2]㊂MCs的一般结构为环状(D-Ala1-X2-D-MeAsp3-Z4-Adda5-D-Glu6-Mdha7),其中X和Z是可变的L-氨基酸,D-Me-Asp代表D-β-甲基天冬氨酸,Adda 是(2S,3S,8S,9S)-3-氨基-9-甲氧基-2,6,8-三甲基-10-苯基癸-4,6-二烯酸,Mdha是N-甲基脱氢丙氨酸(图1)㊂可变的亚基组合使得天然MCs存在超过100个异构体[3]㊂MCs对周围环境中的植物存在一定的植物毒性㊂很多水生植物可以吸收微囊藻毒素并使其在体内累积,若长时间暴露于受藻毒素污染的水体,MCs 会穿过根膜屏障,在植物组织内部转移并积累到不同的器官中,通过诱导氧化胁迫或抑制真核生物蛋白质的合成来影响水生植物的生物代谢(如生长㊁光合作用和酶系统)[4-5]㊂此外,MCs激活植物防御反应的同时也会导致光合作用速率降低[6]㊂但到目前为止,它们对植物细胞的毒性分子机制尚未明确㊂MCs对人类与哺乳动物能够产生强烈的毒性[7]㊂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由磷酸化酶和激酶催化,能够调控细胞内的蛋白质活性,异常抑制这些酶对细胞的稳态会产生重大影响㊂MCs对丝氨酸/苏氨酸特异性蛋白磷酸酶的PP1和PP2A 有很强的共价结合力,但对PP2B影响较小,MCs通过与PP1和PP2A结合抑制其活性(图2为LR型MCs与蛋白磷酸酶PP1的结合示意图)㊂MCs对动图1㊀微囊藻毒素的一般结构注:在MC-LR中,X表示L-亮氨酸,Z表示精氨酸,R1和R2表示CH3㊂Fig.1㊀General structure of microcystinsNote:In MC-LR,X stands for L-leucine,Z stands for arginine,and R1and R2stand for CH3.130㊀生态毒理学报第18卷物的急性毒性也是通过抑制蛋白磷酸酶,导致蛋白的过度磷酸化和细胞骨架的改变,失去对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旁路的负调控作用,造成细胞形态的丧失,最终使肝内出血或肝功能不全[7]㊂除此之外,MCs 还会通过诱导氧化应激反应㊁诱导中性粒细胞衍生趋化因子等分子机制,来诱导细胞凋亡,造成机体损害[8]㊂MCs 的污染造成人类死亡的首次报道是1996年在巴西Caruaru 市,医院的血液透析用水被MCs 污染,造成至少76人发生肝功能衰竭症状,最终导致死亡[9]㊂近年来,MCs 多次在全球范围内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健康㊂我国的太湖㊁长江等水域20多年来一直遭受蓝藻水华的困扰,甚至在2015年检测出太湖和巢湖地区的MCs 超出国标2600倍[10-11]㊂美国五大湖流域发生严重的蓝藻水华并造成牲畜死亡,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产毒蓝藻就是产生MCs 的微囊藻属[12]㊂近期,在希腊塞尔迈湾的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养殖地也首次检测到MCs 的存在[13]㊂因此,治理微囊藻水华及其释放的藻毒素污染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课题㊂图2㊀MC-LR 与蛋白磷酸酶PP1结合示意图Fig.2㊀The binding diagram of MC -LRand protein phosphatase PP11.2㊀地质历史上的藻毒素与生物大灭绝全球气候变化不仅会由人类活动而导致,在地球历史上流星撞击或火山喷发等自然原因或偶然事件也都会造成全球气温升高㊁海平面上升和CO 2浓度升高等变化㊂这些气候变化被认为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海洋和淡水环境中大规模藻类水华的发生[14-15]㊂通过对显生宙5次生物大灭绝时期的岩石记录进行研究(表1),发现除了白垩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其主要归因于小行星撞击地球[16]),其他几次显生宙生物大灭绝事件都和叠层石丰度的增加存在一定关联性,而且与全球气温变化和海平面变化有关㊂对此,Castle 和Rodgers [17]提出假说,频繁而大规模的藻类水华是造成水环境缺氧的主要原因,流星撞击或火山喷发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也促成了水华过程中藻毒素的大量释放,继而引起了显生宙的几次生物大灭绝㊂2㊀微囊藻毒素的生物学功能(Biological functions of microcystins )目前的已有研究结果表明,MCs 等藻毒素的产生,并非针对人类和哺乳动物㊂Rantala 等[25]对MCs 合成酶编码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藻类合成MCs 的能力要早于后生动物的起源,更是远远早于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出现㊂因此可以确定,MCs 对于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毒性是偶然的,并不是该毒素原本的生物学功能㊂鉴于此,近20年来,国际上对MCs 生物学功能的探索和争论持续至今[26-29]㊂2.1㊀作为化感物质增强竞争力由于蓝藻水华的有害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产生毒性化合物造成的,因此Wang 等[30]认为水华是借助了这些藻毒素,才会达到如此高的细胞密度[31]㊂一种可能的机制是MCs 能够保护蓝藻免受病原体㊁寄生虫或捕食者的侵害㊂这一机制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产毒藻株不太受捕食者的青睐,并且捕食者的存在也可能会诱导毒素的产生[32-33]㊂第2种可能的机制是藻毒素的主动释放可能会抑制竞争物种的生长或生存[33-34]㊂这种由化学物质介导的干扰性竞争现象被称为化感作用[35]㊂有研究认为MCs 的产生可能与多种浮游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有关,因此,MCs 被认为是一种化感物质[36]㊂实验结果表明,MC -LR 对莱氏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细胞活力有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㊂MC -LR 在暴露开始阶段显著上调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蛋白丰度,并伴随着H 2O 2的过度积累㊂这表明MC -LR 可以通过氧化损伤来抑制细胞活性[37]㊂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的产毒藻株在营养充足和光照不受限制的条件下,与近头状尖胞藻(Pseud -okirchneriella subcapitata )和镰形纤维藻(Ankistrodes -mus falcatus )共培养时,2种藻的生物量均低于其单第2期张紫馨等:微囊藻毒素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131㊀独培养时的生物量㊂这表明,藻毒素作为一种化感物质,使铜绿微囊藻在与其他物种竞争时处于有利地位[38]㊂在对铜绿微囊藻和韦森伯格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之间的化感作用进行实验时,加入铜绿微囊藻的无细胞滤液对韦氏微囊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说明铜绿微囊藻对韦森伯格氏微囊藻具有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39]㊂无论是微囊藻毒素纯品还是蓝藻提取物,都对多种受试硅藻(Fistulifera pelliculosa等)和红藻(Chroothece richteriana)的光合速率产生影响,进而抑制其生长[40]㊂微囊藻与鱼腥藻(Dolichospermum)的共培养存在化感抑制作用,但精确的生长效果会因菌株或种类而异,并受到营养条件的影响[41-42]㊂另外,长期暴露于MC-LR(49.1~98.3μg㊃L-1)下,水生植物蒲草(Typha angustifolia Linn)受氧化胁迫严重,非气孔限制或气孔限制对光合作用系统的影响明显,导致光合作用速率下降[37]㊂MCs也会通过影响细胞膜功能㊁诱导氧化应激等机制,来抑制水生植物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的生长[43]㊂但对MCs与动物之间化感作用的研究仅在典型的水华高细胞浓度下发现显著影响,而进行较低细胞浓度条件实验时,没有检测到化感作用㊂除此以外也有一些研究结果否定了MCs作为抵抗动物摄食的化感物质的可能[44]㊂系统发育学研究发现, MCs的合成基因在蓝藻进化过程中一直存在,且早于后生动物的出现[45],于是否定了它抵御浮游动物摄食的功能[25,46]㊂因此,MCs作为化感物质来抵御动物摄食的观点并不被学界广泛接受㊂2.2㊀参与调节光合作用光照是MCs生物合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细胞需要活跃的光合作用才能产生更多的毒素,这说明MCs与光合作用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㊂Zilliges等[47]研究发现,在高光强下MCs通过其N-甲基脱氢丙氨酸部分与蛋白磷酸酶靶标的半胱氨酸形成稳定的硫醚键,与卡尔文循环的光合活表1㊀与5次生物大灭绝相关的藻类生物量增加的证据Table1㊀Evidence for increased microbial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mass extinctions时期Geological age证据Evidence参考文献Reference奥陶纪末期End Ordovician美国大盆地:微生物叠层石在大灭绝的地层之上American Great Basin:Microbial stromatolites are above the extinct strata[18]泥盆纪晚期Late Devonian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大规模凝块石与核形石Alberta,Canada:Massive curdstones and nucleolites中国:碳酸盐岩台地序列中含有微生物粘结岩㊁叠层石㊁凝块石China:Carbonate terrace sequences contain microbial cementites,stromatolites,and tartites[18-19]二叠纪末期End Permian日本西南部:三叠纪初期在浅海碳酸盐堆积物中记录到繁盛的蓝藻Southwest Japan:Cyanobacteria were recorded inshallow sea carbonate deposits in the early Triassic Period中国贵州:蓝藻的光合作用为无脊椎动物提供了 避难所Guizhou,China:Photosynthesis of cyanobacteria provides a refuge for invertebrates意大利㊁亚美尼亚㊁土耳其㊁伊朗㊁格陵兰(丹麦属地)和加拿大等地发现了广泛而丰富的藻类叠层石Extensive and abundant algal stromatolites have been found in Italy,Armenia,Turkey,Iran,Greenland(Denmark),Canada,and other places[20-22]三叠纪末期End Triassic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蓝藻的扩张与大范围海洋层化造成的生物大灭绝同时发生British Columbia,Canada:The expansion of cyanobacteria coincidedwith mass extinctions caused by widespread ocean stagnation中国长江流域:恶劣的海洋环境阻碍后生动物的扩张并刺激微生物的繁殖Yangtze River,China:Harsh marine environment hinders the expansion ofpost-physiology and stimulates the reproduction of microorganisms[23-24]白垩纪末期End Cretaceous 无No132㊀生态毒理学报第18卷性酶结合发生相互作用,显示了野生型比突变株更加耐受高光强的优势㊂Wang等[48]为了研究铜绿微囊藻的光合作用速率与MCs产量之间的关系,在不同铁处理条件下对铜绿微囊藻进行了培养㊂实验验证,铁可以促进铜绿微囊藻的光合作用能力和促进MC-LR的产生,但不是以剂量依赖的方式㊂并且,光合作用能力与MCs产量呈显著正相关㊂由于铁的变化会通过影响电子传递链而抑制ATP的产生,进而改变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的表达,这表明MCs 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光合作用的氧化还原状态和能量代谢㊂García-Espín等[40]的实验结果显示, MC-LR纯品和蓝藻提取物都会促进或抑制被测藻类的光合作用活性㊂这种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可能与MCs通过产生更多的光合色素而影响光合作用系统有关㊂另外,在高光强的环境条件下,细胞会发生氧化应激,MCs可提高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RuBisCO)的活性,降低胞内氧气浓度,耗费高光合速率积累的能量,从而避免氧化损伤[37,47]㊂2.3㊀有助于藻类适应环境变化水温在3~27ħ的范围内,蓝藻生物量在18ħ以下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随后随温度的进一步升高而迅速下降㊂环境中的MCs浓度与温度密切相关,且在20~25ħ之间升高最多,这与蓝藻生物量的下降同时发生㊂并且产毒藻株比无毒藻株更容易在底泥中存活[49]㊂在富营养化的太湖,生物量受季节变化影响比较显著的蓝藻就包括微囊藻[50],其四季的相对丰度分别为19.6%㊁39.1%㊁75.6%和15.0%[51]㊂在夏季水温较高时,微囊藻提高光合速率会导致氧化应激,蓝藻生物量降低的同时产生大量MCs以维持自身生物量㊂Wang等[52]的研究也显示,大多数底栖微囊藻群落可以依赖MCs的存在以维持正常的光合作用速率,来度过冬季较为恶劣的环境㊂但Feng等[53]在研究复苏阶段毒素对微囊藻的影响时,并未发现高产毒微囊藻具有较高的复苏率,毒素含量较低的藻株反而复苏率略高㊂因此MCs有助于藻类越冬的观点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㊂由于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碱性含盐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会对多种水生生物造成影响㊂Yu等[54]的实验结果表明,低碱性盐度(EC=2.5mS㊃cm-1)有利于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和MCs的合成和释放[55]㊂在中碱性盐度(EC=5mS㊃cm-1)时,铜绿微囊藻能够激活碱性盐耐受机制,通过增加光合色素含量,但不影响细胞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和细胞超微结构,来保护细胞免受碱性盐胁迫㊂因而增强铜绿微囊藻的存活率㊂但过量的碱性盐(EC=7.5mS㊃cm-1)会对铜绿微囊藻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细胞死亡[56]㊂将产毒蓝藻培养在较低盐度水平(4g㊃L-1NaCl)时发现,这些蓝藻菌株可以诱导MCs的产生和ATP-柠檬酸裂合酶去磷酸化蛋白的表达[57]㊂由此可以说明,在一定的盐度范围内,产毒藻株可以通过调节MCs的释放,激活盐度耐受机制,来平衡并降低环境中盐度变化对自身的影响㊂李伟等[58]通过模拟人工酸雨,发现铜绿微囊藻产毒藻株FACHB905的细胞粒径在各个pH处理下都要明显高于无毒藻株FACHB469;同时,酸雨处理导致藻体有效光化学效率显著降低,生长速率受到抑制,细胞死亡,FACHB905表现出更强的抗逆性㊂推测MCs在对抗pH变化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㊂有研究发现,在湍流条件下,MCs浓度(胞内和胞外)显著增加,最大值是静水中的3.4倍㊂强烈的湍流会增加水流的剪切力,导致细胞机械损伤或细胞溶解,造成细胞破裂和包括毒素在内的细胞内物质泄漏㊂短期的湍流条件有利于产毒微囊藻的生长,也导致了微囊藻毒性的增加[59]㊂2.4㊀有助于群落的形成Kurmayer等[60]通过对野外单个群体微囊藻的尺寸大小及产毒量分析发现,微囊藻的产毒量与群体大小呈正相关㊂这表明MCs很有可能参与了微囊藻群体的形成过程㊂此外,MC-RR暴露会上调4种多糖的生物合成基因(capD㊁csaB㊁tagH和epsL)并显著增加细胞外多糖的产生[61]㊂Sedmak和El-ersek[62]发现,MCs可以通过增加细胞浓度使细胞聚集;改变细胞通透性造成细胞体积增大;影响光合速率等多种机制参与水华的形成㊂Kehr等[63]在铜绿微囊藻中发现的一种凝集素(microvirin,MVN),它参与了微囊藻的细胞间识别与粘附过程㊂添加外源MVN,可观察到MVN缺失突变株产生明显的细胞聚集㊂在铜绿微囊藻NIES-478的培养试验中,花生凝集素(peanut ag-glutinin,PNA)处理后的细胞表现出更高的细胞铁摄取率㊁MCs产量以及细胞外碳水化合物在细胞膜中的积累[64]㊂基于在mcyB突变细胞中不能检测到MVN等多种证据,表明MCs和MVN之间存第2期张紫馨等:微囊藻毒素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133㊀在功能关联[65]㊂MCs可能作为一种信号分子,并以这种方式影响MVN及其结合配体的表达[66]㊂相关实验以是否降解胞外的MCs为对照,发现释放到胞外的毒素被降解后,微囊藻群落生物量减小约50%,证实了MCs对微囊藻群体形态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61]㊂2.5㊀作为信号分子传递信息Phelan和Downing[67]将集胞藻(Synechocystis sp.)PCC6803暴露于MCs中,结果表明在与环境相关的浓度下,MCs能被不产生藻毒素的细胞吸收,并定位在类囊体膜上导致PSⅡ(photosystemⅡ)活性下降㊂RT-PCR结果表明,MCs的信号传导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于培养的光照条件㊂pksⅠ~pksⅢ基因簇对外源MCs最敏感,而对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表达的自诱导效应可以忽略不计,并且仅在光的临界阈值以上观察到[68]㊂MCs在产毒细胞中对多种蛋白质具有调节的作用㊂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缺失突变体ΔmcyB的蛋白质积累发生了显著变化,包括卡尔文循环中的几种酶㊁藻胆蛋白和2种依赖NADPH的还原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和硫氧还蛋白-二硫键还原酶)㊂MCs 在细胞内能与这些蛋白质结合产生相互作用,并且在强光和氧化应激条件下,这种结合显著增强[47]㊂MCs对光合活性酶的作用在前文已有提及,是通过提高RuBisCO活性从而加快细胞光合速率㊂在类囊体膜中发现的MCs的百分比非常低,藻胆蛋白可能是具有这些寡肽结合位点的主要蛋白质,MCs通过与藻胆蛋白结合,增加其在微囊藻胞内溶胶的溶解度[69]㊂Schatz等[46]研究则发现,被动机械裂解的细胞释放的MCs可被存活的细胞接收信息,进而显著提高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的表达及含量以提高其他细胞的存活率,表明MCs可作为种内细胞信息交流物质,提高其他存活细胞的适应性[70]㊂甘南琴等[71]也指出MCs可能参与胞内信号传递与基因调控㊂3㊀环境因素对藻毒素的影响(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microcystins)3.1㊀影响藻毒素产生与分布的环境因素MCs的产生和环境变化有很强的关联㊂除了上述MCs能够帮助藻类适应环境变化(表2),反过来,MCs的生物合成也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光照[37,76]㊁温度[49,77]和营养物质[36,76,78]等㊂光照会直接影响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的表达㊂紫外线照射可导致DNA㊁蛋白质或脂质的直接损伤,以及活性氧的积累,导致分子和细胞损伤㊂相比之下,却可导致MCs㊁氰肽蛋白等蛋白的产量增加㊂铜绿微囊藻暴露在逐渐增加的光强下或改变光质,MCs的胞外浓度增加[79]㊂紫外光照射不仅直接作用于膜系统的脂质并引起超微结构变化,而且对OEC和D1蛋白造成伤害,从而导致PSⅡ失活,同时可能通过氧化损伤来降解细胞内和细胞外的MCs[80]㊂一项比较铜绿微囊藻在3种不同温度(20㊁26和32ħ)下产生藻毒素的研究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 MC-LR的水平不断升高㊂此外,铜绿微囊藻的产毒菌株在20ħ以上时更具竞争力[81]㊂温度升高10ħ会显著增加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mcyB表达,从而增加MCs的合成[82]㊂温度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是蓝藻群落产生的毒素空间分布㊁浓度的主要驱动因素㊂广义线性模型表明,毒素多样性指数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水体稳定性的增大而减小㊂随着全球变暖的持续,湖泊温度升高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将推动全球范围内蓝藻毒素分布的变化,可能会增加一些产毒物种或菌株的优势[81,83]㊂Taranu等[84]的实验证实,毒性较大的MC-LA和MC-LR的水平与气候因素相关,在中风和频繁降雨的中低营养水体显示MC-LA的百分比较高,而温暖㊁营养丰富的条件显示MC-LR和MC-RR的百分比较高㊂淡水水体中的蓝藻有害水华主要归因于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㊁磷含量也会对MCs有着一定的直接或间接影响㊂增加氮的供应将导致MCs产量增加,中低剂量(1~3mg㊃L-1㊃周-1)的氮水平促进了有毒蓝藻在湖泊中的优势地位以及MCs浓度的升高[85]㊂无论氮的形态如何,较低的碳氮比培养基都会使微囊藻产生更高的MC-LR浓度[86]㊂产毒藻株的MCs产量与太湖中氨氮(NH3-N)浓度呈正相关,与洋河中总磷(TP)㊁总溶解磷(TDP)和磷酸盐(PO4-P)浓度呈正相关㊂这表明,影响太湖有毒蓝藻水华的主要营养因子是氮,而洋河则是磷[87]㊂3.2㊀全球气候变化下藻毒素问题的凸显蓝藻水华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水环境问题之一,已经对世界范围内的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公共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88]㊂在全球气候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蓝藻水华的发生频率和危害范围也在日益增加,为防治藻毒素带来严峻的挑战[88-89]㊂134㊀生态毒理学报第18卷表2㊀微囊藻毒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机制Table2㊀Biological function and mechanism of microcystins功能Function机制Mechanism参考文献Reference化感作用Allelopathy 减少其他藻类生物量Reduce other algal biomass[38-41]引发氧化损伤Cause oxidative stress[37]降低光合速率Reduce photosynthetic rate[37]影响细胞膜功能Affect cell membrane function[43]参与光合作用Participatein photosynthesis影响参与光合作用的酶Affect enzymes involved in photosynthesis(1)与酶发生相互作用,使野生型微囊藻耐受高光Interact with enzymes to make wild-type microcystis tolerant to highlights(2)提高RuBisCO活性,避免氧化损伤Increase RuBisCO activity and avoid oxidative stress(3)产生更多光合色素Produce more photosynthetic pigments[37,40,47]不同铁浓度下,通过电子传递链抑制ATP的产生,进而影响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的表达At different iron concentrations,the expression of microcystin synthesisgenes is affected by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s[48]加速碳积累使野生型微囊藻胞内碳水化合物含量高Accelerated carbon accumulation results in high intracellularcarbohydrate content in wild-type microcystis[72]帮助藻类适应环境变化Make algae adapt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温度Temperature(1)适宜的温度范围内,产毒藻株比无毒藻株更易存活Within the right temperature range,MC-producing strains aremore likely to survive than non-MC-producing strains(2)高温和低温胁迫使MCs含量增加以维持正常的生物量High and low temperature stresses force the MCs content to increase to maintain general biomass溶解性无机碳(DIC)与藻类生物量和MCs浓度呈负相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is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algal biomass and MCs concentrations碱性盐Alkaline salt中碱性盐度(EC=5mS㊃cm-1)会激活细胞的碱性盐耐受机制Medium alkaline salinity(EC=5mS㊃cm-1)activates the alkaline salt tolerance mechanism of cells盐度Salinity较低盐度诱导MCs的产生和ATP-柠檬酸裂合酶去磷酸化蛋白的表达Lower salinity induces the production of MCs and the expressionof ATP-citric acid lyase dephosphorylated proteinspH低pH时有毒藻株比无毒藻株的细胞粒径更大㊁抗逆性更强At low pH,MC-producing strains have a larger cell size and aremore resistant to stress than non-MC-producing strains水速Velocity of flow短期湍流条件造成细胞溶解,增加MCs的产生The production of MCs increases when the water flow is fast[49-51][73-74][54][57][58][59]。
费修绠-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费修绠-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https://img.taocdn.com/s3/m/102d0307ff00bed5b8f31d16.png)
候选人费修绠同志情况介绍费修绠,1954年大学毕业后参与了曾呈奎领导的我国最早期的海带栽培生物学和应用研究,在海带栽培生产技术的建立、发展和提高方面作出了贡献。
1960年费修绠开始从事条斑紫菜的栽培生物学基础的系统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紫菜壳孢子适时集中大量放散难题,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他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他主持的“紫菜种苗工程”研究上。
原本的紫菜栽培没有良种和育苗不稳定,自1987年起,他带领课题组找出了分离、纯化、长期保存和迅速扩增子一代紫菜纯系丝状体细胞的途径和方法,成功选育出多个优良品系并成功地导入生产1994-2001年紫菜种苗工程项目获国家奖前累计创利税3亿多元,创经济效益10余亿元,创外汇近1亿美元;出现了近十个千万元紫菜户和几十个百万元户,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02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费修绠多次应邀出访美国、瑞典、日、韩等国讲学和合作研究,并为出访国的巨藻、海带、紫菜、江蓠等的栽培生物学基础和应用研究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他倡导的以大规模的海藻栽培来改善富营养化的海洋环境,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并多次应邀出席国际性藻类学术会议作大会学术报告,是国际上著名和活跃的藻类学家。
费修绠同志坚持贯彻和继承了曾呈奎基础和应用并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深入藻类研究和生产一线数十年如一日,1995退休后仍然保持旺盛的学习和创新精神,不断做出好的科研成果,除紫菜外还在海带、龙须菜育苗和栽培生物学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2007.4“981龙须菜”获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水产新品种证书(第一名)。
1995年费修绠发起并筹款年成立《曾呈奎海洋科学基金》,担任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1995-2008一共开展了101项曾呈奎优秀论文评奖等资助活动,推动了中国藻类科学的发展。
2008年他受到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嘉奖并获得第29届奥奥林匹克运动会帆船比赛金质奖章。
1_藻类概述_HJJ
![1_藻类概述_HJJ](https://img.taocdn.com/s3/m/8e99b2db49649b6648d74722.png)
(4)异丝 体型:由直 立枝和匍匐 枝组成,匍 匐枝上长出 直立枝。
(5)管状体类型:植物体细胞间无隔膜, 含有许多细胞核,仅在形成生殖器官时 才产生隔膜与营养体分开。
(7)假薄壁组织类型: 植物体由丝体彼此紧贴 组成。
(6)膜状体类型:细 胞向多方面分裂,形 成膜体。
3、细胞的结构特点
(1)细胞壁:
(3)生活史中只有一个双倍体:只进行有性生殖 ,减数分裂在配子囊中进行,而且在配子产生之前 。 (4)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现象:生活史中有2-3个 植物体。单倍体的植物进行有性生殖,合子萌发时 不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双倍体的植物体,此植物体 进行无性繁殖,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孢子,由孢子长 出单倍体植物。从而产生配子,这一时期为单倍体 ,总称有性世代;合子到孢子体为无性世代的植物 体,从合子——减数分裂之前为双倍体,总称无性 世代。
八、藻类的经济意义
1、为鱼类的直接或间接 饵料 2、原初生产者,制造有 机物,光合作用产生 氧气为大气中氧的主 要来源 3、固氮作用:1.7亿吨/ 年 4、人类食品:螺旋藻、 紫菜、海带、浒苔
5、地质指标 6、污染的指示生物, 判断水体的水质 7、净化水体 8、利用藻类发电 9、工业原料;医学 10、作为转基因载体
四、分类:共11门,淡水9门
1、蓝藻门 Cyanophyta
2、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3、金藻门Chrysophyta
4、黄藻门Xanthophyta
7、裸藻门 Euglenophyta
5、甲藻门Pyrrophyta
6、隐藻门Cryptophyta
8、绿藻门Chlorophyta
2、着生藻类:指营固着或附着生活的藻类
3、流水生藻类:由底栖和浮游藻类组成,它们 能在急流中生活和繁殖。
藻类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新进展
![藻类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84f163c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4.png)
藻类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对人类活动影响海洋环境的重视,藻类群落生态学研究成为海洋生态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藻类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不同的营养级间关系、物种间互相作用和竞争、气候变化等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演化,因此藻类群落生态学研究在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位概念的应用生态位理论是藻类群落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描述了不同物种之间的生态角色和相互作用方式。
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发现,藻类在不同的海域和特定的条件下,其生态位的占据和稳定性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比如,有些浅海区域中,同一种藻类可能会呈现出不同大小和形态的基质适应性,以适应不同水深和环境条件。
这种现象一方面体现了其生态位的扩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凸显了生态位概念在藻类群落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多种学科交叉的应用藻类群落生态学研究往往需要综合考虑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水体物理化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与技术手段,才能从多个层面全面深入地揭示藻类群落生态系统的特征、演化与变化。
举例来说,在对河口潮间带藻类群落的研究中,研究者不仅需要对其物种多样性和数量进行密集监测及调查和分析,还需要考虑其生态位、营养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要素,以及与河流水文和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种间相互作用和对环境的响应藻类群落生态学研究不仅需要关注藻类的物种多样性和数量,还需要注意其在不同环境中的种间相互作用和对环境的响应情况。
比如,一些浮游藻类常常在海洋中呈现竞争的现象,而海藻则常常通过提高其光合速率、调节营养物质的摄取和排泄等适应策略来减轻竞争压力和生态位波动对其影响。
此外,藻类群落还会对环境中温度、光照、营养物质、pH值等因素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响应模式,这些响应和适应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解和预测未来海洋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藻类群落生态学研究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需要从多个角度和深入地探究其特征、变化和演化,以更好地维护海洋生态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
植物多样性:面临的严重威胁及其保护――第16届国际植物学大会评述
![植物多样性:面临的严重威胁及其保护――第16届国际植物学大会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f7c8862a915f804d2b16c108.png)
植物学通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 2*..#/# *+ 3-+# 45-#)5#1 46%)7*)/ 8)-9#&:-’01 @3080 #$%!%% A
+BC;D )$%% E8FD3G3E80DH 48DI/F/J 30 5D K LC;3H M ?3HHC;F3 M 95+ NFCO ! DC ( +;4;HD M !&&& NCF DI/ !"DI P0D/F08D3C08Q RCD803G8Q <C04F/HH— DI/ Q8HD 4F80J O//D304 CN DI/ SCFQJ T H BCD803HDH 30 DI/ 80J CEECFD;03D3/H X EQ80D HG3/0G/ 30 DI/ #!HD G/0D;FU K VS/0DU C0/ 5UOECH38 NCG;H/J C0 H3Y J3HG31
8期
王仁卿等: 植物多样性: 面临的严重威胁及其保护— — —5; 届国际植物学大会评述
5:?
合越来越明显。 第五、 全新的经济植物学正在形成和完善, 植物资源的利用已经不是传统的产品利 用, 而是趋向于综合的、 深层次的利用, 如基因的利用、 植物细胞培养、 植物次生代谢物质 的人工生产等。
仁怀市主要流域藻类植物多样性研究
![仁怀市主要流域藻类植物多样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53bd168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9e.png)
仁怀市主要流域藻类植物多样性研究作者:李巧玉王晓宇来源:《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23年第06期摘要:為了解中国酱酒核心产区主要流域藻类植物组成,采用样线法对该区域进行藻类植物调查,共采集到240个样品,对样品进行固定、酸处理后,在显微镜下对藻类植物进行观察、计数和拍照,分析研究区的藻类植物组成及水质。
结果表明:(1)研究区藻类植物共有9门14纲32目62科157属712种(含145变种和12变型),包括贵州省新记录科1个、新记录属7个、新记录种110个(包括变种、变型)。
区内硅藻门种类最多,有297种,占总物种数的39.24%,其次为绿藻门,有242种,占总物种数的33.28%。
研究区以水生藻类为主,其次为亚气生藻类,气生藻类种类最少,水生和亚气生环境藻类中硅藻种类最多,其次为绿藻,气生环境藻类以绿藻为主;(2)研究区流域内上游藻类植物多样性最高,中游次之,下游最少;(3)基于绿藻商和复合藻商对水质评价,水体呈富营养水平。
关键词:中国酱酒核心产区;藻类植物;物种多样性;水质评价中图分类号:S9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57(2023)06-0056-09国际DOI编码:10.15958/ki.sdnyswxb.2023.06.008藻类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可以作为判断水质状况的指示物种[1,2]。
藻类植物是水体中污染物的主要蓄积者,有利于降低水体污染物,起到重要的净化作用。
同时,藻类植物的多样性是一个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能很好反应一个地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受人类活动产生的胁迫性大小。
藻类植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能较快、准确地反映生境质量、生态系统健康程度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等生态环境状况[3,4]。
仁怀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赤水河中游,大娄山脉西段北侧。
地理坐标为N27°33′30″~28°10′19″,E105°59′49″~106°35′50″之间。
藻类研究性报告
![藻类研究性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bdd5cc85fbfc77da269b146.png)
藻类研究性报告
报告人:于笑月五年级二班
时间:2015年4月8日星期三上午
地点:海洋大学鱼山路校区
经过:
10:00整,我们坐上了巴士,向海洋大学出发了!10:30左右我们来到了环境优美,树木葱茏的海洋大学(小鱼山路校区)。
我们来到了藻类实验室,参观各种各样的奇特藻类。
听着工作人员详细的讲解,同学们学到了很多关于藻类的知识。
有些同学还提出了心中的疑惑,旁边的同学还和他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了,叔叔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我的感想:
下面是我这次活动中拍到的照片:
红藻类
江蓠
江蓠, 藻体紫褐色或紫黄色、绿色。
软骨质,圆柱状或线状,丛生,高达
5-60cm以上。
龙须菜
龙须菜是一种野生名菜,属
多年生藤状攀援植物,其天
然野生藤茎可长达40~50
米,属无性繁殖。
绿藻类
浒苔
藻体草绿色,管状膜质,丛生,主枝明显,分枝细长,高可达1米。
基部以固着器附着在岩石上,生长在中潮带滩涂,石砾上。
轮藻门的色素和贮
存物质与绿藻门相似
(因此,有的藻类学家
将轮藻列入绿藻门,作
为轮藻纲),但轮藻类
的营养体及生殖方式
比较复杂,同绿藻门区
别较大。
植物体直立,体高10~60厘米,分枝树状,有主枝、侧枝、短枝之分。
以单列细胞分枝的假根固着于水底淤泥中。
褐藻类
藻株高大,枝叶繁茂,是
中国暖温带海域浅海区海
藻场的主要连片大型褐藻
物种。
各种各样的标本。
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在贵阳召开
![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在贵阳召开](https://img.taocdn.com/s3/m/6a180cb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d2.png)
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在贵阳召开佚名
【期刊名称】《微体古生物学报》
【年(卷),期】2007(24)4
【总页数】1页(P434-434)
【关键词】化石藻类;学术年会;古生物;贵阳市;学分;学会;中国;多细胞生物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14.642;G322.25
【相关文献】
1.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与中国古生物学会结盟共同主办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并在贵州省关岭开展科普放映公益行动 [J], 吕彦
2.化石藻类学分会第13次学术年会在贵阳召开 [J], 边步
3.中国古生物学会古脊椎动物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会议暨贾兰坡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议召开 [J], 顾魏
4.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次学术年会 [J],
5.中国化石藻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即将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1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海洋大学举行
![2011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海洋大学举行](https://img.taocdn.com/s3/m/05503b26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ef.png)
2011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海洋大学举行
魏友海;余开
【期刊名称】《科学养鱼》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由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主办、上海海洋大学承办的“2011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1月5日在上海海洋大学举行。
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委会主任委员、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王清印、中国水产学会副秘书长陈恩友,海水养殖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常亚青、方建光,秘书长刘世禄,广东仲恺大学副校长吴灶和,
【总页数】1页(P73-73)
【作者】魏友海;余开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7
【相关文献】
1.FIC2011展将继续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上海世贸商城三馆同时举行!——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FIC2011)暨第二十一届全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技术展示会将于2011年3月23~25日在上海举行! [J],
2.2011年全国“质量月”活动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 [J],
3.首届国际经济蟹类养殖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海洋大学隆重举行 [J],
4.2011年全国电子电镀及表面处理学术交流会在上海复旦大学隆重举行 [J],
5.FIC2011未展先火持续升温,海内外参展公司高度关注再掀定展狂潮——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FIC2011)暨第二十一届全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技术展示会将于2011年3月23~25日在上海三个展馆同时举行! [J], 文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Vibrio mediterranei 117-T6引发的坛紫菜黄斑病的初步研究
![Vibrio mediterranei 117-T6引发的坛紫菜黄斑病的初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c827c34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16.png)
1 000 mL母液分别含100 g/L KNO3、10 g/L KH2PO4、 2.5 g/L FeSO4、0.25 g/L MnSO4和20 g/L EDTANa2),用0.22 μm微孔滤膜过滤除菌。使用时,将 宁大III号母液与灭菌海水以1∶1 000(v/v)稀释。
生的由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引起的 黄斑病[7]和由茎点菌(Phoma porphyrae)导致的丝 状体白斑病等[8]。这些研究分离到个别致病菌, 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难以确定这些致病菌是唯 一的病原菌[9]。然而,紫菜的致病因素除了病原 感染之外,还受到紫菜自身健康状况和环境条 件的多重影响。例如,因光线过强引起的叶状 体绿变病[10]、由于氮缺乏引起的丝状体绿烂病 、 [11] 由于光线减弱及通风不良引起的丝状体泥红 病[12]。此外,环境的变化还会改变藻际微生物的 组成和功能,并引发条件致病菌或其他微生物 的爆发,导致或加剧藻体病烂 。 [13] 随着分子生物 技术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栽培藻类的藻际共 附生微生物的研究 。 [14-15] 沈梅丽等 发 [16] 现在坛紫 菜的不同养殖阶段,藻际微生物中包括多种与
牟氏角毛藻在海水养殖废水中的生长及其对废水的净化作用
![牟氏角毛藻在海水养殖废水中的生长及其对废水的净化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6467894f336c1eb91a375d24.png)
第35卷 第3期海洋环境科学V ol.25,N o.3 2006年9月MARINE ENVIRONM ENTAL SCIENCE Sept.2006牟氏角毛藻在海水养殖废水中的生长及其对废水的净化作用叶志娟1,刘兆普1,王长海2(1.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2.大连理工大学海洋生化工程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4)摘 要:用f/2培养基作对照,利用不同浓度的海水养殖废水,对牟氏角毛藻进行了培养。
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养殖废水处理下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均有明显差异,具体生长情况如下:100%>90%>75%>50%>25%>10%>海水,而稍低于f/ 2;不同浓度养殖废水处理下牟氏角毛藻叶绿素的积累情况大致一致,f/2最高,100%、90%、75%相差不大,而50%>25% >10%,均高于纯海水;不同浓度海水养殖废水培养牟氏角毛藻后N、P养分均有一定的去除,NH3 N、NO3 N、NO2 N、PO4 P 均大大降低。
关键词:海洋微藻;牟氏角毛藻;养殖废水;生长;净化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6336(2006)03 0009 04Effects of aquafarm wastewater on growth and the uptake ratioof nutrition in Chaetoceros mulleriY E Zhijuan1,L IU Zhaopu1,WAN G Changhai2(1.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2.M ari n e Bioch emical Engineering Lab.,Dalian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116024,Ch i na)Abstract:T he aquafarm w astew ater is used to make eight samples of cul tivation liquid in comparison w ith the substrate of f/2.Chaetoceros mu ller i grow in the aquafarm was tew ater better than in the seaw ater.The grow th condition w as as follows:100%> 90%>75%>50%>25%>10%>seaw ater,and a little low er than f/2.T he accumulating condition of chlorophyll w as in accor dance w ith the grow th condition of C.mulleri as well,and they w ere all higher than seaw ater.After cultivation,ammonia N、ni trate N、nitrite N and phosphate P w ere much reduced.Key words:marine algae;Chaetoceros m ulleri;aquafarm w astew ater;growth;decontaminati on近年来,随着沿海工农业的发展,海水养殖得到迅猛发展,随之带来的就是养殖厂废水的排放问题[1~3],这些养殖废水如不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海中,将会引起海水的富营养化,并引发有害赤潮等海洋环境问题[4]。
中国海洋湖沼会藻类学分会
![中国海洋湖沼会藻类学分会](https://img.taocdn.com/s3/m/9d37c6df0912a21615792931.png)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
第十九次学术讨论会通知(第三轮)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讨论会即将在浙江宁波召开。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会议时刻:11月30日至12月1日
会议地址:宁波阳光豪生大酒店。
会场区、海报展区及用餐区散布在酒店2-3层。
会议整体日程:
海报展现:
集中展现交流时刻:2017年11月30日下午16:30-18:00;自由展现交流时刻:2017年11月30日下午-12月1日中午;地址:酒店3层豪生厅走廊
布展须知:
请于 11 月 29日 13:00-,携带海报至展现区,对应展板上
的编号自行张贴(海报编号请见以下表格)。
烦请在11月30日14:00前完成张贴,而且在 11 月30日16:30-18:00 集中展现交流时刻,站在自己的海报周围,预备讲解和交流。
如需回收海报,请于 12月 1 日下午自行至海报区撤走。
抵达线路:
★宁波栎社国际机场:距酒店约千米,乘出租车约29元,10分钟左右;宁波栎社国际机场:乘坐地铁二号线到鼓楼站转一号线,往高桥西方向,至望春桥站下车,往东走100米,酒店在马路左侧。
★宁波火车东站:距酒店约千米,乘坐出租车约14元,5分钟左右;宁波东站:乘坐地铁二号线到鼓楼站转一号线,往高桥西方向,至望春桥站下车,往东走100米,酒店在马路左侧。
温馨提示:
会议期间,宁波地域天气预报如下,共参考。
请您留意天气转变
会议期间如有需要,请联系会务组成员:
会务相关:包红燕
财务相关:牛建峰
住宿相关:吴小凯
海报布展:丁立建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
2017年11月23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秘书组编2013年11月12日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十七次
学术研讨会
大会日程
11月17日13:30开始报到,地点:武汉市中南花园酒店南苑楼1楼。
20:00 第八届理事会会议,地点:南苑楼4楼2号会议室。
分组报告日程
2013年11月18日下午(星期一)第一分会场(藻类多样性和生态)
第二分会场(藻类生理和环境)
第三分会场(藻类能源和生物技术)
第四分会场(大型藻生物学和应用)
17:30 – 18:30 墙报展示I (见后通知)
18:30 晚餐玉生香餐厅
晚上20:00 开始
专题讨论一:藻类生物技术以及产业化
召集人:胡强研究员
南苑楼4楼2号会议室
专题讨论二:我国海洋赤潮和蓝藻水华暴发趋势和防控对策召集人:吕颂辉教授
南苑楼4楼3号会议室
2013年11月19日上午(星期二)第一分会场(藻类多样性和生态)
第二分会场(藻类生理和环境)
第三分会场(藻类能源和生物技术)
第四分会场(大型藻生物学和应用)
12:00 午餐玉生香餐厅
2013年11月19日下午(星期二)第一分会场(藻类生理和环境I)
第二分会场(藻类生理和环境II)
17:30 – 18:30 墙报展示II(见下通知)18:30 晚宴玉生香餐厅4楼阳春堂
墙报展示
这次会议的墙报展示分成两天,每天1个小时。
请参加展示的代表按照下面的编号分布分别在11月18日下午2点之前(P1-P48),11月19日2点之前(P49-92)按照展板上面标记的号码,贴上自己的墙报。
展示期间,要求展示人站在自己墙报的周围,准备讲解和交流。
墙报展示I:时间:2013年11月18日17:30-18:30,
地点:南苑楼4楼会议室走廊
注:请展示完的墙报,2013年11月19日10点之前撤掉,以便展示II 的墙报可以贴入。
墙报展示II:时间:2013年11月19日17:30-18:30,
地点:南苑楼4楼会议室走廊
注:请展示完的墙报,2013年11月20日10点之前撤掉,以便清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