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预防理论

合集下载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解析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解析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解析在当今社会,犯罪问题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为了有效地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犯罪情境预防理论应运而生。

这一理论强调通过改变环境和情境因素来减少犯罪的机会和诱因,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犯罪情境预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犯罪行为不仅仅取决于犯罪人的个体特征和动机,还受到周围环境和情境的影响。

也就是说,犯罪是犯罪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面对一定的机会和诱惑时所做出的选择。

因此,如果能够改变这些环境和情境因素,就可以有效地减少犯罪的发生。

那么,犯罪情境预防的方法具体有哪些呢?首先,目标强化是一种常见的情境预防手段。

通过加强对贵重物品、重要场所的保护和监管,增加犯罪的难度和风险,使犯罪人望而却步。

例如,在银行、珠宝店等场所安装坚固的防盗门窗、监控摄像头和报警系统,能够有效地阻止潜在的盗窃犯罪。

其次,通道控制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对一些容易发生犯罪的区域进行通道限制,如设置门禁、检查站等,可以减少犯罪人的进入和逃脱机会。

比如,在小区门口设置保安岗亭,对进出人员进行登记和检查,能够降低小区内的犯罪发生率。

再者,监控与监视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视频监控、巡逻警察等,增加对公共场所的监视力度,让犯罪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很可能被发现,从而起到威慑作用。

此外,社区居民的相互监视和邻里守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犯罪。

另外,环境设计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方法。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改善照明条件、清理犯罪死角等措施,创造一个不利于犯罪发生的环境。

例如,在公园、街道等公共场所增加照明设施,能够减少夜间犯罪的发生。

除了上述方法,管理和控制也是犯罪情境预防的重要环节。

加强对物品的管理,如对枪支、毒品等危险物品的严格管控,能够降低相关犯罪的发生风险。

同时,对一些容易引发犯罪的场所,如酒吧、网吧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其经营行为,也能减少犯罪的滋生。

犯罪情境预防理论和方法具有诸多优点。

犯罪学(第四版)课件第12章

犯罪学(第四版)课件第12章
犯罪的道德控制就是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以道德来规范、评价人们的 行为,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达到防止和减少犯罪的目的。在这方面,应当把握 以下几点。
1.道德教育必须结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青少年道德教育为重点。 2.在运用道德手段预防犯罪时,应当注意道德的控制作用是有限的,不能过分夸大道德预防的功效。 3.正确认识和对待道德规范的矛盾与冲突。 4.道德建设是以精神文明为核心的文化建设。
犯罪的社会预防活动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参与主体,除了由专门机关进行的打击犯罪活动之外, 其他各种社会组织、部门实施的各种具有预防意义的活动全都包括在其中,从而决定了犯罪的社会预防有如 下性质和特征表现。
第一节 社会预防的概念及功能
一、社会预防的概念
1.社会预防的核心是创造一个完善、健康、和谐的社会,目的在于提供一个能够抑制犯罪和其他消极 现象产生的社会环境。
如何从犯罪学的角度,尤其是从犯罪预防的角度来理解社会政策的本质属性,是一个重要的认识问题。 首先,社会政策是国家政策,表达的是国家的政治目的,反映的是国家对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 其次,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在于协调社会关系,解决或避免社会问题,防止社会冲突,以保证社会协调 发展。 最后,以如何有效地运用刑罚及类似方法同犯罪现象作斗争为内容的刑事政策是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
1.坚持婚姻自由、计划生育政策,倡导优生优育、男女平等、互敬互爱的良好风气。这是形成良好家庭 环境的基础,是家庭健康、稳定的关键。
第二节 宏观社会预防
二、制度建设预防
(二)通过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来预防犯罪
政治制度是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阶级(阶层)利用掌握的国家权力实现社会管理的制度体系。从民主政 治制度建设层面预防犯罪,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着力克服种种政治弊端,建立健全民主、公平、 廉洁、高效的社会权力控制系统,以此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自身的优越性, 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助于抑制犯罪的发生。但是,在这一基本制度下的一些具体制度环 节中,还存在一些重大弊端和缺陷。这些政治制度方面的缺陷,在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的同时,也成为犯罪现象滋生的制度性根源。因此,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就是要围绕“执政为民”的理念, 加强社会权力控制机制的建设,就是要进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的 重要形式,而且是预防犯罪的重要措施。

浅谈犯罪预防理论研究及体系完善

浅谈犯罪预防理论研究及体系完善

浅谈犯罪预防理论研究及体系完善作者:栗赫遥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7期【摘要】文章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界定犯罪预防概念,分析犯罪预防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包括社会预防理论、个体预防理论、情境预防理论、被害预防理论和综合预防理论。

鉴于当前我国犯罪预防体系现状,可从促进社区预防、重视被害预防、加强技术预防三个方面来进行完善。

【关键词】犯罪预防;理论研究;体系完善无论是对于犯罪原因的研究,还是对于犯罪现象的研究,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寻求预防犯罪的措施和对策。

由于犯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想要有效地预防犯罪并非易事。

一、犯罪预防的概念英国“警察之父”——罗伯特皮尔早在1829年制定的《警察训令》说明中就对预防犯罪的目的和作用作出了一种界定:“从现在起就应该明白,我们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预防犯罪‟。

警察应朝着这个伟大目标努力,它会使我们更有效地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实现警察其他的所有目标。

”关于犯罪预防(Crime Prevention)的界定,世界各国的有关专家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犯罪预防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犯罪预防,是指与犯罪控制相对应的,为消除犯罪发生的原因和条件,预先防止犯罪的发生,避免犯罪的现实危害而制定的各种政策和采取的各种措施,即“防患于未然”。

广义的犯罪预防最早是由犯罪实证学派学者菲利提出来的,直至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犯罪学家几乎都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和界定犯罪预防的概念的。

美国犯罪学家史蒂文·拉布教授认为:“犯罪预防指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前或在进一步的行为发生之前就消除犯罪的一种努力。

” 英国内政部和伦敦警察厅界定犯罪预防的概念为:“犯罪预防既是对犯罪危险进行预测、识别和估量,并制定行动对策以减少或制止犯罪。

” 日本学者菊田幸一认为犯罪预防是“指在犯罪发生之前,通常应该采取的防止它发生的手段”。

我国学者通过借鉴国外犯罪预防研究成果,联系我国犯罪预防实践,也提出了关于犯罪预防的概念。

探讨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

探讨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

探讨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在当今社会,犯罪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有效地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逐渐受到重视。

犯罪情境预防,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犯罪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进行干预和改变,从而减少犯罪的机会和可能性。

这一理论并非着眼于犯罪人的个体特征或内在动机,而是将重点放在犯罪发生的外部情境上。

其核心理论基础包括理性选择理论和日常活动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认为,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会进行成本与收益的权衡,如果犯罪的成本增加、收益减少或者风险增大,他们就可能放弃犯罪。

而日常活动理论则指出,犯罪的发生需要三个要素同时具备:有犯罪动机的犯罪人、合适的犯罪目标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管。

那么,犯罪情境预防具体有哪些方法呢?首先是增加犯罪的难度。

比如,加强建筑物的安保措施,安装坚固的门窗、监控设备和报警系统,让犯罪分子难以轻易进入。

在公共场所,设置复杂的道路和出入口,增加巡逻警力,都能让潜在的犯罪分子感到作案的难度加大。

其次是提高犯罪的风险。

比如,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加巡逻频次,提高破案率,让犯罪分子意识到一旦作案,被抓获的可能性很高。

同时,加强社区的治安管理,鼓励居民之间相互监督和守望相助,形成一种无形的监督力量,也能增加犯罪的风险。

再者是减少犯罪的收益。

比如,对于盗窃犯罪,加强对贵重物品的管理和保护,减少犯罪分子可能获取的财物价值。

在金融领域,加强对资金流动的监管,打击非法洗钱活动,让犯罪所得难以变现和使用。

另外,消除犯罪的诱因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比如,减少一些容易引发冲突和犯罪的场所,如治安混乱的酒吧、夜总会等。

对于一些容易诱发犯罪的商品,如管制刀具、毒品等,加强管理和控制。

为了更好地实施犯罪情境预防,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实际的问题。

例如,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犯罪,其情境因素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策略。

同时,犯罪情境预防措施的实施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

【教案】《预防犯罪》教案

【教案】《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定义和特点,明确犯罪行为的危害性。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预防违法犯罪的意识。

3.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成为犯罪分子的受害者。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二、教学内容1. 犯罪的定义与特点2. 犯罪行为的危害性3. 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与技巧4. 自我保护策略5.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行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定义、特点及危害性,掌握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与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通过模拟犯罪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防范意识。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犯罪行为的危害性。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预防犯罪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课堂讲授:讲解犯罪预防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犯罪的定义与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案例分析: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犯罪行为的危害性。

3. 课堂讲授:讲解预防犯罪的方法与技巧,强调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行为。

5. 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提高防范意识。

6.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收尾并进行课堂反馈。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验学生对犯罪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价值观的树立情况。

2. 评价方法:a.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犯罪定义、特点及危害性的理解。

b.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观察其对预防犯罪方法的掌握。

c. 情景模拟:观察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的应对能力,评估其自我保护意识。

d.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1. 案例素材:收集各类犯罪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 视频资料:寻找相关的犯罪预防视频,用于情景模拟和课堂讲授。

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马克思主义是当前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体系之一,它不仅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对犯罪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防治为主的预防犯罪的新思路,对我国现代化犯罪预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突出了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和社会化防控的重要性。

社会的不平等和经济发展不均等,是犯罪的诱因之一,而社会化防控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对农村、边远地区等困境地区的保障力度,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缓解社会矛盾,对犯罪预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强调了培育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有效的教育体系。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科技交流活动,加强社会化、学校化、自我化三者的有机联系,推进教育、媒体、文艺等领域的改革,加大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等普及力度,增强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是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重点。

最后,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注重打破以往单一的矫治体系,推进矫治、预防一体化,实现对罪犯的全方位理念和治疗。

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多个案例中,如山东省在监狱内成立了以心理矫治与体育运动为主的多功能治疗中心,为刑满释放人员提供了多样化的矫治选择;上海市采用帮教员制度,对服刑人员进行特殊关爱,以最大限度地扼制犯罪再次发生。

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的实践证明,其理论观点正确、可行,必将对我国犯罪预防工作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我们应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的研究和实践,为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提供重要支持。

除了上述提到的案例,以下三个实际案例也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思想的实际应用及其对中国犯罪预防工作的启示:1. 河北保定市创新矛盾调解方式。

该市建立了二级矛盾调解机制,由街道或乡镇推荐3人组织矛盾调解小组,依据《调解规程》进行分层、分级调解。

情境犯罪预防本体理论解读

情境犯罪预防本体理论解读

也增加 了监禁的使用 , 但 美 国依 旧是发达 国家 中犯罪率最 高 的国家 。… 传统 的司法预 防在犯罪 率 高涨 的社 会 现 实 面 前 似 乎 无 能 为力 。
( 2 ) 对 社 会 预 防 效 果 的 反 思 英 国学 者 克拉 克 和考 尼 希对 2 0 世纪7 0 年代 的社 会 预 防 这 样 总 结 : 对 于 社 区 自治 小 组 或 居 民 协会 、 警 察与学校 的联系工作 、 福利 活动 、 青 年工作 等在抑制 和预防犯罪方 面 , 没 有 实 际证 据 可 以支持。_ 2 ] 社 会 预 防 项 目需 要 大 量 的资 金 支 持 , 但 其 来 源 极 为有 限 , 而 且 社 会 预 防 的价 值 取 向 又 往 往 同 其 他 社 会 发 展 目标 的 价 值 取 向冲 突 , 这 就 导 致 政 府 也 没 有 足 够 的权 威 保 障 社 会 预 防项 目 的有 效 开 展 。尽 管社 会 预 防 的 成 效 并 不 明显 , 但 犯 罪 学 家 和 实 务 部 门对 社 会 预 防 的探 索 从 未 中
罪预 防道 路— — 情 境 犯 罪预 防 。情 境 犯 罪预 防 日益 深入 人 心 ,缘 于 其 背后 厚 重 的 理 论 支撑 情 境 预 防 已发 展 为五 大 策 略 和 2 5 种 具 体 手段 ,其 显 著 特 色是 预 防措 施 手 段 具 体 化 且 可 操 作 性 强
情 境 预 防 的 实质 在 于 :通 过 增 加 犯 罪难 度 、增 大犯 罪 风 险 、 减 少犯 罪 收 益 、 减 少犯 罪诱 惑 和 消 除犯 罪借 口等 措 施 ,来 达 到 预 防 和 减 少犯 罪 的 目的 。情 景 预 防 已经成 为发 展 最 快 的 一种 犯 罪预 防 方 法 ,成 为 可 与 传 统 的 司法预 防 和社 会 预 防 并 驾 齐驱 的第 三 条 独 立 的 预 防犯 罪路 径 关 键 词 :情 境 犯 罪预 防理 论 ;理论 基 础 ;具体 策略 与 方 法

犯罪预防介绍

犯罪预防介绍

犯罪预防的经济效益
犯罪预防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05
随着社会发展,犯罪手法和类型日益多样化,犯罪预防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复杂化
难以预测性
社会观念淡薄
犯罪行为的预测和预防难度较大,往往难以准确预测和及时干预。
部分社会成员对犯罪预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意识和防范意识。
03
犯罪预防面临的挑战
维护法律秩序
有效的犯罪预防可以降低犯罪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创造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促进社会发展
古代犯罪预防
近代犯罪预防
现代犯罪预防
犯罪预防的历史与发展
犯罪预防的理论基础
02
犯罪学理论
犯罪学理论主要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犯罪现象的起源、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犯罪学理论为犯罪预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为制定有效的犯罪预防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详细描述
案例一:社区参与的犯罪预防项目
总结词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犯罪预防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详细描述
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犯罪热点和趋势,为预防工作提供依据。采用智能安防系统,提高治安管理效率。
案例二:科技手段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
总结词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实施综合性犯罪预防计划。
详细描述
02
01
随着科技的发展,犯罪预防将更加依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预测。
技术手段升级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将共同参与犯罪预防,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
社会共建
犯罪预防工作将逐渐走向法治化规范化,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
法治化规范化

刑法的教育与犯罪预防从理论到实践

刑法的教育与犯罪预防从理论到实践
通过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使其能够自觉抵制犯罪行为的诱惑, 减少潜在犯罪风险。
培养合格执法者,确保司法公正
提升执法者素质
通过专业的刑法教育,培养执法者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和良好的职 业素养,确保其能够正确、公正地执行法律。
强化执法监督
加强对执法者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严格依法办事,防止滥用职权 、徇私舞弊等行为的发生。
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合作趋势
跨国犯罪挑战
全球化进程中,跨国犯罪日益猖獗,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打 击。
国际法律合作
加强国际间法律合作,推动国际刑法的发展和完善。
信息共享与协作
建立国际间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打击跨国犯罪的效率和准确性。
面对挑战,如何创新和完善相关机制
01
立法创新
针对新型犯罪形态,及时更新刑 法条款,确保法律的时效性和适 用性。
推动创新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 推动刑法教育和犯罪预防 工作的创新,提高工作效 果。
PART 02
刑法教育理论体系
REPORTING
刑法基本原则与价值观念
罪刑法定原则
明确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原则 ,保障公民权利,防止刑罚滥用

罪刑相适应原则
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行为的危害性 、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相适应。
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犯罪预防中作用
促进国际警务合作
加强跨国警务合作,共同打击跨国犯罪和恐怖主义活动,维护地 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推动国际司法协助
加强不同国家之间在刑事司法领域的协助与合作,提高打击犯罪的 效率和效果。
促进国际交流与培训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培训,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提高我国犯罪预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1 2 3

犯罪学第五章 犯罪预防

犯罪学第五章 犯罪预防
第五章 犯罪预防
第一节 犯罪预防的概念
犯罪预防是犯罪学及整个犯罪科学的最终归宿, 犯罪预防是犯罪学及整个犯罪科学的最终归宿,被 誉为犯罪科学理论的皇冠。 誉为犯罪科学理论的皇冠。 一、概念: 概念: 狭义犯罪预防:是指在犯罪发生之前,主动采取措施, 狭义犯罪预防:是指在犯罪发生之前,主动采取措施, 使犯罪行为被防范于未然。也称犯罪前预防。 使犯罪行为被防范于未然。也称犯罪前预防。 广义的犯罪预防: 广义的犯罪预防:是指一切防止犯罪发生和再发生的 各种措施的集合及过程。也称犯罪前、犯罪中、 各种措施的集合及过程。也称犯罪前、犯罪中、犯罪 后的罪前罪中罪后预防。 后的罪前罪中罪后预防。 犯罪学上主要取广义的犯罪预防概念。 犯罪学上主要取广义的犯罪预防概念。
二、分类
(一)广义的犯罪预防 可分为: 可分为:1、青少年犯罪预防与一般犯罪预防 2、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 3、消极预防与积极预防 根据预防的层次,可分为一级预防、 4、根据预防的层次,可分为一级预防、次级预防及 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 5、社会预防与情景预防
(二)狭义的犯罪预防
根据犯罪行为的生成过程(犯罪动机形成、罪前情景的构 根据犯罪行为的生成过程(犯罪动机形成、 由动机向行为的过渡),可分为三类: ),可分为三类 成、由动机向行为的过渡),可分为三类: 1、个体人格形成层次上的预防 通过涉及所有人的一般措施的非直接预防。 (1)通过涉及所有人的一般措施的非直接预防。 (2)通过针对某一特定的社会人群或特别易于成为攻击 对象的人或物采取的直接预防。 对象的人或物采取的直接预防。 2、罪前情景构成层次上的预防 (1)采取旨在避免构成罪前情景的始发性事件形成的措 施或行为。 施或行为。 (2)采取旨在消除实施犯罪计划所需的外在环境条件的 行动。 行动。 3、行为过渡阶段的预防

未成年犯罪预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未成年犯罪预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未成年犯罪预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前言未成年犯罪是社会不断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直在进行预防工作,如何有效预防未成年犯罪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未成年犯罪预防工作。

二、理论篇未成年犯罪预防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个人四个方面进行防控。

具体措施如下:1. 社会防控社会防控主要是通过对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进行安全管理来达到预防未成年犯罪的目的。

例如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开展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相关知识的宣传,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

2. 家庭防控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父母应当尽早注意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另外,家庭可以设置家规、家训,极力避免对孩子的打骂等过激的行为,争取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3. 学校防控学校作为未成年人的重要接触平台,必然是预防未成年犯罪的重要防控场所。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品德教育,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

例如,学校可开展家庭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活动,并配备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4. 个人防控未成年人应当主动学习法律知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并做好个人防范。

例如,加强自控能力,不与不良人群接触,不轻信陌生人等。

三、实践篇从理论到实践,未成年犯罪预防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目前,我国推出了多项未成年犯罪预防措施,展开了广泛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社区工作社区工作是未成年犯罪预防的一项有效手段。

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对社区居民进行辅导和教育,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例如,加强小区巡逻管理,严厉打击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违法犯罪活动。

2. 移动互联网平台移动互联网平台为未成年人远离不良信息提供了便利,也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易发地。

因此,针对未成年人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安全管理显得越发重要。

法律规范和技术手段相结合,可以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3. 校园安全随着校园暴力,学生欺凌等问题的频发,针对校园安全的规范管理也日益成为未成年犯罪预防的重要手段。

犯罪学预防犯罪笔记摘抄(3篇)

犯罪学预防犯罪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和犯罪对策的学科。

预防犯罪是犯罪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关键。

以下是对犯罪学预防犯罪的相关笔记摘抄,旨在帮助读者了解犯罪预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二、犯罪预防概述1. 犯罪预防的定义犯罪预防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降低犯罪发生的概率,减少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2. 犯罪预防的分类(1)事前预防:通过加强教育、提高道德水平、完善法律制度等手段,从源头上预防犯罪的发生。

(2)事中预防:在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通过警力部署、巡逻防控等手段,及时制止犯罪行为。

(3)事后预防: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对受害者进行救助,修复社会关系。

三、犯罪原因分析1. 社会原因(1)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导致部分人群生活困难,容易滋生犯罪。

(2)社会治安环境:治安状况较差的地区,犯罪率相对较高。

(3)社会风气:不良风气、道德沦丧等因素导致部分人群价值观扭曲,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 心理原因(1)心理需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导致犯罪行为。

(2)心理压力:工作、生活压力过大,容易使人心态失衡,产生犯罪动机。

(3)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创伤等因素导致部分人群难以适应社会,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3. 个人原因(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当,导致部分青少年缺乏道德观念,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个人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欠缺,容易导致犯罪行为。

(3)不良习惯:赌博、吸毒、酗酒等不良习惯容易导致犯罪行为。

四、犯罪预防措施1. 事前预防(1)加强教育:普及法律知识、道德教育,提高全民法治观念。

(2)完善法律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3)改善社会治安:加强治安巡逻,提高见警率,震慑犯罪分子。

2. 事中预防(1)警力部署:科学合理配置警力,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犯罪预防理论研究

犯罪预防理论研究

以各种非 监禁甚至非刑事处罚 ,以避免监禁 或者刑事处罚
的“ 签 ” 用 和 各 种 副作 用 在 刑 事 司 法 方 面 , 调 改 革 侦 标 作 强 查 、 诉 和 审判 等 司法 实 践 , 低 犯 罪 黑 数 ; 善 矫 正 实 践 , 起 降 改 避 免 执 照 累 犯 : 高 司 法 公 正 , 免 困不 公 正 司 法 而 引 发 的 提 避

各 国 的犯 罪 预 防 理 论
预 防 犯 罪 是 犯 罪 学 和 刑 法 学 的 最 终 目的 .特 别 是 第 二
他们犯罪或者继续犯罪。 这种观点来源于龙伯罗梭 的天生犯罪 人学 说 ,是实证 犯罪学派主张的观点之一 。此学说认 为我 们大 多数 犯罪预
防 理 论 都 是 针 对 理 性 犯 罪 人 来 说 的 ,而 对 于激 情 犯 罪 人 来
犯罪和累犯。
我们 的犯罪控制基本方针不相符合 ,也不能够达到很好 的 控制犯罪效果 ,所以建立犯罪预防体系成为我们刻不 容缓
的任 务 。 本 文 比较 了世 界 各 国 的各 类 犯罪 预 防理 论 , 此 基 础上 在 提 了符合 我 国国 情 的犯 罪 预 防 措施 的建 立 , 望 对 我 国转 期 型时 期 犯罪 预 防 的 实践 工作 有 所 帮助 , 以此 抛砖 引 玉 。 并
法律预防理论也称为司法预防理论 ,是犯罪预 防史上
最 古 老 的 预 防 理 论 。 该 理 论 认 为 犯 罪 是 刑 事 立 法 和 刑 事 司 法 功 能 不 当 的 产 物 ,因 此 强 调 预 防 犯 罪 应 当着 眼 于 加 强 和 改 革 刑 事 立 法 和 刑 事 司 法 .强 调 刑 罚 对 犯 罪 人 的 威 慑 功 能

公安大学犯罪预防学(课件)

公安大学犯罪预防学(课件)
来控制人的社会性)。
30
第五,领导为先
儒:温和式领导; 法:专制式领导; 道:无为式领导; 墨:参与式领导。
31
对中国传统犯罪预防思想的评判:
在百家诸论基础上,儒学历经“先秦子 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 之后,渐至独尊。其天人合一、礼仁一体、 内圣外王、崇尚中和的特质,自然衍生出 “外儒内法”的治国方略,形成了“德主刑 辅”、“综合为治”的犯罪预防思想,影响
制裁的有害性(“同刑罚作斗争”;“刑事干预 创造了犯罪”)。
19
(六)犯罪预防的可能性
历史上,并非所有学派都承认犯罪可以预防: 犯罪人类学派把犯罪归因于个体的生理心理特征; 犯罪社会学派将犯罪视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 社会反应理论认为犯罪是刑事立法与司法的产物; 传统刑法学者认为,刑罚软弱无力是犯罪猖獗原因。
14
犯罪预防概念(狭义)
以消除或限制犯罪行为发生 的可能性为唯一或主要目的的各 种措施与行为的总称。
15
(二)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具体、现实、可行) 效益原则(待建立评估体系)。 系统性原则。 规范化原则。 打防结合原则。
16
(三)犯罪预防的特征
其唯一或主要目的是事先预防犯罪发生 其行为针对公众或某一群体; 其在犯罪发生前介入; 其行为本身无直接威慑性。
犯罪预防的有效性问题 犯罪预防重点应是青少年,但目前不理想;预防效果难以量化, 目前尚无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人们的评价重“败”轻“成”。
23
二、中外犯罪预防概览
(一)中国传统犯罪预防思想
在我国历代先哲学人的经典论著中,虽未出 现过“犯罪预防”一词,但在制国安邦之策中, 却蕴涵着极为丰富的预防犯罪思想,并且总是把 治国与治安、治安与犯罪结合起来一并考察。

预防犯罪读后感800字

预防犯罪读后感800字

预防犯罪读后感800字预防犯罪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犯罪预防理论》的书籍,它详细地阐述了犯罪预防理论的各个方面。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深入阅读后,得出了以下个人感受与思考。

首先,这本书籍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中对犯罪预防理论做了非常详细的解释,并且每一个阶段都有具体的案例来说明。

在对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解析后,我深刻认识到犯罪预防工作的重要性。

预防犯罪工作不仅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

其次,该书籍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犯罪预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用的犯罪预防方法,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预防犯罪的发生,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本书籍对于广大人民的犯罪预防意识的提高和行动指导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最后,我认为书籍中最重要的是对犯罪问题根源的深度剖析。

在对犯罪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犯罪的发生主要源于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家庭教育不良、社会环境恶化、心理问题等原因。

我们应该从根源上解决犯罪问题,展开综合管理,防范、化解和解决就是最好的治理方法。

总之,这本书籍是一本非常好的阅读材料,它对于普通读者加强犯罪预防意识,学习犯罪预防知识以及了解犯罪问题根
源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根据犯罪预防理论做好思想准备和实际行动,从根源上预防犯罪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犯罪预防理论§犯罪预防问题是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民众都普遍关心的问题,是整个犯罪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解决犯罪的治本之策。

无论是犯罪现象的研究,还是犯罪原因的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寻求预防犯罪的措施与对策,防止犯罪发生。

什么是犯罪预防?犯罪能否预防?如何预防犯罪?这些都是犯罪预防研究的问题。

●一、犯罪预防概述(一)概念指国家和社会为消除或者减少犯罪产生的一切原因和条件,防止、阻遏犯罪行为的发生,减少乃至根治犯罪现象,对全体社会公民所采取的一系列防治措施体系。

1.狭义犯罪前预防。

其特点是在犯罪发生之前,主动采取措施防上犯罪行为的发生。

2.广义罪前罪中罪后预防。

其特点是不限于犯罪发生之前的预防,还包括犯罪中的阻遏措施和犯罪发生后的惩罚与改造方法。

(二)特征1.主体是国家和社会,不仅是国家刑事司法机关。

预防犯罪不能只靠某一个国家机关,而应该是全社会参与。

防止将预防犯罪工作封闭化、狭隘化和神秘化,克服单纯依赖刑事司法机关所导致的预防犯罪效果不佳的状况。

2.对象是全体社会公民,而不仅仅只是具有犯罪危险的行为人。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犯罪人,也没有永远不变的罪犯。

任何行为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都是在外界不良环境作用与影响下,经过了渐变与质变的过程。

犯罪预防的对象包括:(1)犯罪后被处以刑罚并正在服刑改造的罪犯,防止他们释放后重新犯罪,成为犯罪的策划者和教唆犯;(2)已经实施了犯罪或刑满释放人员,防止他们从偶犯变为累犯,从轻犯变为重犯,从个体犯变为团体犯,从单一类型犯罪变为犯多种罪的罪犯;(3)有轻微违法行为和劣迹的人,防止他们走向严重的犯罪道路;刑事犯罪被害人及其亲人,防止他们因激愤发生报复性犯罪;(4)目前尚处于守法状态的普通公民也应属此列,今天的守法者并不证明与保证永远的守法而不犯罪。

3.目的是防范、减少与根治犯罪。

犯罪预防的目的任务是多层次的,首要目标是消除犯罪现象产生的原因与条件,惟如此,犯罪才能从根本上得到预防、减少与根治。

4.措施是一系列的对策体系。

犯罪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诱发促成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是一个系统。

因而预防犯罪的措施也不应该是单一的,或是某几项措施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一个多环节、多层次的对策体系。

(三)意义1.有利于避免和减少损失(1)减少犯罪造成损失(2)减少司法资源投入2.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犯罪预防包括预防与治理两大领域,涉及到犯罪前、中、后各个环节,如果能将预防犯罪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社会秩序自然稳定,公民安全感会大大增强,长治久安的目的也就得以实现。

3.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1)有利于物质文明建设预防犯罪工作做好了——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集中资金——利于物质文明建设。

(2)有利于物质文明建设预防犯罪工作做得不够——精神污染严重、文明建设滑坡——公众价值紊乱、社会失范剧增。

●二、犯罪预防的原则(一)打防并举,以防为主1.“打”打击是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是落实综合治理其他措施的前提条件。

2.“防”只有预防工作做好了,犯罪行为少发生,才有利于我们拿出更多的警力、精力去对付更严重的犯罪。

否则,只能是打不胜打,防不胜防,处处被动。

(二)群众性预防与专门机关工作相结合“全民预防”胜过事后“严打”!!!1.专门机关指政法公安机关,包括公检法司等部门。

是犯罪预防工作的主体和骨干力量,其工作直接影响犯罪预防的全局。

2.群众路线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开展了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并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预防模式——治安保卫委员会。

人民调解、社会帮教、群众联防更是起到很好的预防犯罪的作用。

(三)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1.法制教育指在全体公民中持续深入、扎扎实实地开展普法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

(1)不应搞成单纯的宣讲案例和普及法律知识。

这只能教会人们如何逃避法律,而不是自觉遵守法律。

(2)应当特别重视对刑事犯罪分子尤其是腐败分子依法惩处的现实教育意义。

2.道德教育指对社会公众进行道德规范的宣传与灌输,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并自觉遵守道德行为规范。

它是法律之前的一道社会控制阀。

除非是由于精神病态或者智力发育障碍,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感知到道德规范的存在。

即使是再凶恶的犯罪人在内心深处也残存着对道德规范的认识。

但道德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一些乡规民约及城市文明公约等道德规定的制定,初衷是好的,作用也是有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人们物质欲望的普遍高涨,它又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四)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在犯罪预防中把对全体社会成员的预防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预防和利用物质装置进行预防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整体预防的效能。

1.人防指犯罪预防主体针对社会成员的条件实施的犯罪预防。

可分为个体预防、联防等形式,是动态预防。

特点:可能间断、缺位,如出现漏洞,形成犯罪空隙。

2.物防也称硬件预防,专指采用物质装置所进行的犯罪预防,是静态预防。

特点:不会间断,少有漏洞,不易造成犯罪空隙。

如加锁、加固、隔离装置。

简单阻却功能:防盗锁、防盗窗、防盗门、防护栏。

3.技防指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方法防范犯罪。

特点:从物防分化,功能由简单阻却增大到监控、打击、记录功能。

(1)种类报警系统、监听系统、监视系统、探测系统、防护系统等。

(2)应用范围枪支、弹药库;档案室;银行金库等,也可应用于家庭。

(3)应注意的问题①装置由公安机关负责管理;②安装由公安机关审核或备案;③技防与人防配合;④加强保养,排除故障。

(五)超前预防指在犯罪未发生之前进行积极的预防,防患于未然,防止犯罪发生。

超前预防是预防犯罪领域中最积极、最主动、最有效、最科学的一种预防。

●三、预防犯罪的体系(一)中国以公安政法机关为核心,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实行不同的政策。

1.对于已经实施了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的罪犯,依法实行惩罚和监狱改造;2.对于已满14岁不满18岁,被法院依法判处刑罚的少年犯,设立少年犯管教所;3.对于已经实施犯罪行为,但情节较轻或者年龄较小可以不予刑事处分或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实行劳动教养;4.对于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人,实行治安处罚;5.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屡教不改的在校学生,组织工读学校,实行工读教育;6.对有一般违法行为或者轻微犯罪行为,但不够劳动教养的失足者或是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但表现不稳定,需要继续教育巩固的人,依靠全社会力量实行社会帮教;7.对于日常民事纠纷,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进行民事调解。

(二)美国犯罪预防分为常规和非常规预防两种。

前者又称犯罪控制,是指国家司法机构履行各自的专业职能的活动。

后者是民间的犯罪预防活动。

常规犯罪预防系统包括警察、法院和矫正机构。

分为3个层次:1主要措施:环境设计、邻里照看、私人保安和就犯罪和预防犯罪进行的教育;2主要措施:鉴别和预防潜在的罪犯,以便早期干预;发现犯罪高发区,进行社区预防;通过家庭和学校解决潜在犯罪者问题;3主要措施是:逮捕、起诉、监禁、治疗和矫正等活动。

运用刑罚惩罚的方式剥夺罪犯再犯能力,矫正和治疗防止再犯。

●四、犯罪预防的种类(一)罪前、罪中、罪后预防根据犯罪行为发生过程划分。

1.罪前预防目的:防止犯罪发生。

措施:针对犯罪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化解、消除犯意。

2.罪中预防目的:防止犯罪继续发展、反复再现。

措施:阻遏犯罪行为实施过程——迫使犯罪分子终止犯罪。

3.罪后预防目的:防止重新犯罪。

措施:依法惩处、劳动改造、心理治疗、人格矫正、重返社会工作。

对刑满释放、两劳“解教”人员重返社会的罪后预防。

1.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2.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素质修养;3.加强人格教育,开展心理治疗、人格矫治;4.关心其生活、工作、婚恋、家庭问题。

(二)宏观预防、微观预防根据时空规模划分。

1.宏观预防整体性、全局性的犯罪预防方法。

(1)社会预防社会变革和社会改造——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完善、社会政策调整——社会问题解决——良好的社会环境——预防、减少、根除犯罪(2)心理预防指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过程,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使人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场合下能够做出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选择。

(3)治安预防指公安机关依法运用治安管理的手段、方法与措施,针对社会公众尤其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和轻微违法犯罪人所实施的各种预防、控制、惩罚与矫治活动。

(4)刑罚预防指国家司法机关通过揭露犯罪行为并对犯罪人适用刑罚,防止罪犯再犯罪。

又称个别预防、罪后预防或再犯预防。

2.微观预防以家庭、学校、社区、群体和个体等为单位的犯罪预防方法。

(1)家庭预防(2)学校预防(3)社区预防(4)个人预防(三)一般、重点、特殊预防根据作用对象划分。

(四)保护性、疏导性、堵塞性、惩戒性预防根据作用性能划分。

(五)人防、物防、技防根据作用主体划分。

●五、犯罪预防的战略性措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犯罪预防的战略性措施,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原则1.谁主管谁负责2.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条:按不同工作性质划分的,隶属不同系统的各行业、部门、单位;块:按地域划分的行政管辖区,如市、县。

应消除条块分割、脱节现象。

(二)基本内容六方面: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

1.打击犯罪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

①“依法从重从快“未贯彻落实:“快不起来”、“重不起来”;②“严打”工作不深不细:“大轰隆”;③缺乏调查、准备,斗争没有重点:既打得不准,又打得不狠。

2.落实防范措施(1)加强调解工作,防止矛盾激化;(2)发动组织群众,实行群防群治;(3)加强安保和技防措施。

3.加强道德、法制教育4.加强社会管理,堵塞各种漏洞(1)外来人口、流动人口管理外来人口、流动人口犯罪率大大高于本地常住人口。

(2)旧货业管理(3)文化市场管理消除精神污染。

(4)银行金融部门管理减少被盗案件发生。

5.搞好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如联防队的巡逻制度、居委会的公寓式管理制度、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治安保卫制度。

6.做好违法犯罪人员的改造工作改造工作是教育人、挽救人、防止重新犯罪的特殊预防工作。

*向前延伸——罪犯改造工作要体现在公检法办案、起诉和审判的有关工作中;*向外延伸——运用家属、亲友、原工作单位、街道居委会等力量参与罪犯改造工作;*向后延伸——将罪犯的改造情况在其刑满释放时介绍到所在街道、工作单位及派出所等单位,进行接茬帮教。

◆本章思考题我国犯罪预防措施如何体现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