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其中包括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和彗星等。

这些天体相互作用并形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等。

地球位于太阳系中,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其运动特征包括方向同向性、轨道面共面性和轨道形状近圆性。

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距离和位置有所不同,其中金星距离地球最近,而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未被人类探测的区域,而光年是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其运动和结构特征包括质量、体积和距离等。

根据物理特征,行星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而巨行星则包括木星和土星。

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和海王星。

记忆方法可以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天王海王不要忘”。

三、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因为它存在生命。

这是由于地球具备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和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等自身条件。

此外,地球的运行轨道安全稳定,太阳光照也相对稳定,这些外部条件也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四、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供能量和引起活动。

太阳主要由氢和氦组成,通过核聚变产生电磁波辐射。

太阳辐射的强度会因纬度不同而产生差异,导致生物量的差异。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包括生物的生成、促进水和大气的运动以及生产太阳能、煤和石油等资源。

太阳还引起一些活动,如太阳黑子和耀斑等。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色球和光球,其中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之一,周期为11年。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活动还会引起太阳风和太阳风暴等现象,对地球的影响包括扰动电离层、产生磁暴和产生极光等。

五、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地球绕转中心自转,其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的真正自转周期为恒星日,即23小时56分4秒,转动360度。

【高一地理知识汇总】高一地理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经典整理!

【高一地理知识汇总】高一地理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经典整理!

【高一地理知识汇总】高一地理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经典整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运动特征:方向同向性、轨道面共面性、轨道形状近圆性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金星距地球最近分类(物理特征):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外部条件:1.安全的运行轨道2、稳定的太阳光照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

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l、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2、促进水、大气的运动3、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重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重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 八大行星分类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 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太阳直射点移动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2. 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 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一)昼夜交替1. (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 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包括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和彗星。

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有自身发光、发热的特点,体积和质量巨大,距离遥远。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是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的系统。

地球属于总星系地月系,包括太阳系和月球,而其他行星系属于银河系和其他恒星系。

3.行星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和海王星。

它们有共同的特征,如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地球上有液态水,是安全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是由氢和氦组成的恒星,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能量的来源是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非常重要,它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但是,地热、核能、潮汐、地震与太阳辐射能无关。

4.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太阳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和日冕层(太阳风)。

6.太阳活动的标志有黑子和耀斑,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主要与黑子和降水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是指地球绕转自身中心,地轴方向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周期为恒星日(23时56分4秒)。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1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的概念: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天地万物的总称。

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2、宇宙中的天体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恒星——明亮发光,发热;相对静止。

例如,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星云——轮廓模糊,云雾状外貌。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其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

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

例如地球是目前人们发现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卫星——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例如月球(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流星体——尘粒和固体小块•彗星——扁长轨道,拖着长尾的彗星。

围绕太阳公转的哈雷彗星(周期76年)•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3、天体的类型:自然天体——主要为恒星和星云等人造天体——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天空实验室等。

宇宙中的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层次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太阳系模型图1、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火星之间;木星是体积和质量最大的行星;地球是密度最大的行星。

2、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太阳系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4、表现: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1、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条件是:a光照条件稳定,生命从低级各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b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互不干扰。

(2)地球的物质条件是:a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

b体积、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c地球上有液体水:海洋、液态水的形成。

第一章第2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的概况:太阳与其他恒星一样能发光发热,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71%)和氦(27%). 表面温度约为6000K。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3篇)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3篇)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第1篇一、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2、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4、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

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
?
?
?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 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2、促进水、大气的运动3、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
?
?
?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 运动特征:方向同向性、轨道面共面性、轨道形状近圆性
?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金星距地球最近
? 分类(物理特征):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自身条件:
? 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 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 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外部条件:1.安全的运行轨道2、稳定的太阳光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行星地球1.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3.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

(3)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6)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

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4.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界面平均约17km)---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km)----地核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较慢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二章知识点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76周年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地球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太阳系月球其他行星系银河系其他恒星系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5.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6.配合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构成了适宜生命物资呼吸的大气7.存在生命地球上有液态水的行星平安的宇宙环境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③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牢固当前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注意:地热、核能、潮汐、地震与太阳辐射能无关4.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太阳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层(太阳风)。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7.太阳举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受到影响甚至中断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征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主要黑子与降水的关系)。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类型自转绕转中心地轴方向自北西逆向南东顺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均相等(15°/时)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零(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 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日常作息时间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公转太阳近似正圆的椭圆,速度大小不等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备注:1.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久指向北极星附近。

人教版必修一(高一地理(上)知识点要点总结

人教版必修一(高一地理(上)知识点要点总结

高一地理(上)知识重点地理组第一章:行星地球(注意:黑体表示为重点)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包含: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灰尘)。

距地球近来的恒星是太阳,距地球近来的天体是月球。

2. 天系统统:各天体互相吸引、绕转才形整天系统统。

地球地月系八大行星及其卫星月球其余行星、卫星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银河系层次:总星系恒星世界河外星系3.八大行星的摆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色: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太阳系八大行星分类:( 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2)巨行星:木星、土星( 3)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4.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记法:钻木取火)5、地球的一般性一般性:八大行星都是不透明的近似球形的星体;自己一般不发射可见光;环绕自己的轴自西向东(除金星外)不断地自转;公转运动拥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色。

6、地球的特别性——生命的存在(重点)地球上宇宙环境①稳固的光照条件生命物质②安全的空间运转轨道存在的条件自己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适合的温度(液态水)②质量体积适中合适生物呼吸的大气③原始大海的形成生命的摇篮二:节太阳队地球的影响1.( P8)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2.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根源:内部的核聚变反响。

3.对地球的影响:( 1)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 太阳能(直接利用),煤、石油(间接利用)]( 2)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

4.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5.太阳活动的主要标记:太阳黑子(周期11 年),耀斑(周期 11 年)也是重要标记;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黑子:影响天气(降水量与黑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6.对地球的影响耀斑影响大气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太阳风:在高纬地区出现极光三: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①地球形状: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3.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等。

4.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对地球环境有重要影响。

第二章:行星地球1. 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四季的划分等。

2.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昼夜交替、时差等现象。

3. 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的基本要素、类型和使用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原理和应用。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热量平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风、气压带和风带等)、大气运动的原因和受力分析等。

4.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1. 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类型和特点,以及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洋流:洋流的类型、分布和影响,以及洋流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作用。

3. 水资源与人类活动: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以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以上仅为高一必修一地理的主要知识点概述,具体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和学校课程设置而有所不同。

在学习过程中,建议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

高一地理必修一总结和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总结和知识点

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包括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和彗星。

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有自身发光、发热的特点,体积和质量巨大,距离遥远。

与其他天体相比,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是指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的天体系统。

总星系包括地月系、其他行星系、银河系和其他恒星系。

3.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它们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

它们有共同的特征,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

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因此,地球是存在生命的行星,有液态水和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能量的来源是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对地球产生了多种影响。

它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地热、核能、潮汐、地震与太阳辐射能无关。

4.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太阳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层(太阳风)。

6.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光球层)和耀斑(色球层)。

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主要与黑子和降水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包括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和角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1.1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1、宇宙概念:一般当做天地万物的总称。

“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曰宙”,用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宇宙的内涵。

从哲学上讲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

2、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日心说”—波兰哥白尼、“星系说”—德康德、科学技术发展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1)光年:光在“真空”里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3、范围: (2)可见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9.4608×1012千米×140亿≈1.32×1023千米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概念: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1、天体的概念及类型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 (2)类型人造天体:发射到宇宙的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2、天体系统(1)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2)天体系统的层次:2000多亿颗恒星)4.2光年(4)太阳系和地月系1》组成:由太阳、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中心天体:太阳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主A运动特征②共面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③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接近正圆成2》成行员星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B结构特征②巨行星:木星和土星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C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哈雷彗星公转周期:76年彗星方向:自东向西扁长轨道绕日行地月系:是由地球和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1》地月系概况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公转)月球的运动周期:27.32日(恒星月)地月系(自公同步)(最低级)其他天体系统:火、木、土、天王、海王月相成因:地球与月球空间位置的变化形月相类型:新月-上弦月-满月或望-下弦月2》月相成因及变化月相的变化规律:初一月黑头,十五月亮圆。

三、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地球1、地球的普通性: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其运动和结构特征无特殊之处2、地球的特殊性: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要结合生命存在所必备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和自身环境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分析如下:的太阳光照2.我国和世界一些著名航天基地的地理区位及条件分析【考点归纳总结2】1.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大气透明度](1)总体特征我国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差异较明显,高值和低值的中心都处在北纬22°~35°之间,高值的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的中心在四川盆地。

北纬30°~40°地区,随纬度增高太阳辐射能增加。

而北纬40°以北,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呈东西向分布。

我国太阳能分布的高值和低值中心均位于北纬22°~35°,在北纬30°~40°地区,随纬度增高太阳辐射能增加,北纬40°以北,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

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2)特例分析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主要是因为: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

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四川盆地为低值中心,其原因在于: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的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匮乏。

【例3】下图是世界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太阳辐射强度较高的①、②区域是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区域的太阳辐射强度均高于赤道地区,其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的值大约是_______。

它大于B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观测得出结论,城市的太阳辐射量往往低于郊区,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A、B的纬度值应为37°N,A的太阳辐射强度季节变化较大的原因是什么?第二节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1.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 000K①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如植物的生长需要光和热,晾晒衣服需要阳光。

目前利用较多的是太阳灶、太阳能干燥器、小型太阳能发电站等。

②可利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即由太阳能转化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它们被称为“储存起来的太阳能”。

可见光 :0.4~ 0.76微米,占太阳辐射50%红外光:>0.76微米,占43%2、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 4微米) 紫外光:<0.4 微米,占7%可见光:波长由长到短;红橙黄绿青蓝紫3.太阳活动及其影响 太阳外部结构:(内→外 )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内→外 )亮度、密度由大→小 (内→外 )温度、厚度由小→大对地球气候产生的影响(黑子)A: 太阳黑子数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有的呈正相关,有的呈负相关)B: 树木年轮厚薄变化周期11年;两极永久冰川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有11年周期 2》对地球电离层产生影响(耀斑)(耀斑发射)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3》对地球磁场产生影响 (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 ―→扰动地球磁场⇒“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4》(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轰击极区高层大气⇒极光(大气电离发生发光现象)第三节 1.3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1.概念: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自转。

A、侧面定向:自W→E(1)图形定向2、方向:自西向东 B、极点定向:北逆南顺(2)经度数变化定向:东经度顺自转方向增加,西经度顺自转方向减小;所以东经度增加或西经度减小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1)恒星日:真正周期;1恒星日长23小时 56 分 4 秒,转动角度360°3、周期(2)太阳日:昼夜更替周期;1太阳日长 24 小时,转动角度 360°59′注意:当观察者自西向东运行时,观察到的昼夜更替的周期<24小时(自转速度+物体运行速;周期缩短);相反自东到西昼夜更替周期>24小时A、概念: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

(1)角速度B、规律:除极点外,其他各点均为15°/小时。

角速度不随纬度、海拔变化。

4、速度A、概念: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2)线速度B、规律:赤道上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

60度是赤道的一半。

第二课时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交替1.产生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产生昼夜;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的结果2、昼夜交替的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3. 昼夜状态的表达:太阳高度,指的是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

a日出日落太阳高度为0º;b白昼大于0º;c夜晚小于0º;d一天中正午时最大(未必为90º);e从全球来看,直射点太阳高度最大(一定是90º)。

4、晨昏线①自转方向判断:顺自转方向,由夜到昼为晨线。

反之,由昼到夜为昏线。

(1)晨昏线判断方法:②昼、夜半球判断: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

①分昼夜半球②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③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④晨昏线春秋分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2))晨昏线特点⑤晨昏线自东向西,速度为15°/小时①确定地球自转方向②确定地方时:赤道上晨6点昏18点,昼半球中央经线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时(24)③确定日期: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判断二分日; 晨昏线与极圈△(3)晨昏线应用相切,判断二至日④昼夜长短推算:昼长=日落-日出=24-夜长=(12-日出)×2=(日落-12)×2夜长=24-昼长=(24-日落)×2=日出×2注:日出=12-1/2昼长日落=12+1/2昼长⑤根据晨昏线判断太阳直射点:过圆心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此线与球面交点所在的经纬度直射点位置①方向:自东→西△(4)晨昏线运动过程②范围:极点→极圈之间往返移动1.原因:惯性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偏离原来方向2、特点:垂直物体运动方向;只影响方向不影响速度;纬度高越大(二)地转偏向力3、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4、手势判读方法:北右手定则、南左手定则(左右手定则)注:四指:物体初始运动方向;拇指:偏转后运动方向(1)河流沿岸选址受地转偏向力影响5、原理应用(2))根据风向和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3)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空投方位确定(三)地方时(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1)概念: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2)原理:24小时/一周,15 °/小时,4分钟/度,4秒钟/1′,东边时刻比西边时刻早,1、地方时(3)地方时的计算:A:地方时差=两地经度差×4分钟(经度差用法,两地经度差在0°经线同侧为“-”,异侧为“+”;同减异加)B: 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 ±用法,已知西边求东边用“+”,已知东边求西边用“-”;东加西减)2、时区和区时(1)时区的划分A:全球按经度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B:中时区:7.5ºW~7.5ºE(以0º经线为中央经线);C: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中时区以西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D:东西十二区: 172.5ºE — 172.5ºW (以180º经线为中央经线)(2)区时的规定:以中央经线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叫做区时,又称标准时;中时区的区时被称为国际标准时间(3)区时的计算A: 时区序号=经度数÷15(四舍五入,取整数)余数>7.5度时区序号为所得整数+1余数<7.5度时区序号就为所得整数B:区时差的计算(时差):区时差=两地时区数相±(异区相加,同区相减)C:区时的计算:所求地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已知西边求东边用“+”,已知东边求西边用“-”;东加西减)D: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时区号×15°△E:时区经度范围:时区号×15°±7.5°△(4)北京时间和世界时△365日5时48分46秒A: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是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

北京的经度是东经116,但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我国各地大多都用北京时间作为统一的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