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三大难——钱、技术、时间
常用土壤修复技术
4、溶解相污染物在处理完数周至数月后常会回升;
5、因促进污染物的移动而可能改变污染范围;
6、施用氧化剂要有严格的健康与安全措施;
7、常浪费大量氧化剂与土壤或母岩物质反应;
8、常因显著改变地质化学并产生如沉淀等反应而导致含水层堵塞。
12
粘土混和稀释技术
1、修复时间长,一般需要
2、新兴技术,借鉴经验少;
3、在重金属等无机污染土壤应用较多,在无机污染土壤应用较少。
3
热脱附技术
低温热脱附是一种离地整治技术,利用热脱附将土壤加热达到足够温度使土壤中有机物挥发并从土壤中脱附(物理性分离)。
1、已成熟的商业技术;
2、处理时间短(>25吨土壤/小时);
3、处理大量土方(>1000平方米)价格具有竞争力;(30-70)美元/吨土壤,不含挖填及运输费用);
7
渗透反应墙技术
是一种将溶解的污染物从污染水体中去除的钝性处理技术
1、于现场直接处理污染物;
2、被动式整治而操作费用低;
3、不干扰地面正常运作;
4、在不了解污染源位置的情况下仍可整治污团;
5、不会影响地下水的整体流动方向;
6、不会因强迫污染物移动而产生交叉污染;
7、不会产生需后续处理的废弃物;
8、避免抽水,不会将污染与非污染地下水混合。
5、地下水无需抽取/处理/储存/排放);
6、与土壤蒸汽萃取技术(SVE)合并使用效果佳。
1、不适用于高浓度污染区;
2、不适用于受压含水层;
3、土壤异质性或多层次性;
4、地下复杂的化学物理及生物反应机制并不清楚;
5、通常缺少现场及实验室数据作为技术设计的正确性;
土壤修复工程施工重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土壤修复工程施工重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一、工程施工重点和难点分析1、测量工程本项目涉及的土方开挖量较大,污染物涉及污染物与底泥,因此对于测量工程的要求较高,对测量的精度要求是施工的一个重点。
2、高风险污染物处理处置工程本项目涉及到高风险污染物的处理与处置。
高风险污染物对周边的村庄、水库存在着极大的环境威胁。
因此,高风险污染物是否彻底收集密封以及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措施是项目施工的重点之一。
3、稳定化处理效果中风险污染物中的重金属毒性较大,对周边环境存在极大威胁,需采用稳定化技术将污染物与稳定化药剂充分混合,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将污染物固定,控制污染物的迁移,稳定化处理效果是否达标是确保本项目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稳定化处理工程是本项目施工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4、水平阻隔工程施工本项目拟对整个项目场地进行水平阻隔工程。
水平阻隔措施可以减少或消除表层、深层土壤中关注污染物暴露产生的环境风险。
水平阻隔主要针对污染物的阻隔,主要阻断皮肤直接接触、偶然摄入污染物或吸入污染物颗粒物等暴露途径,目的在于控制表层土壤扬尘和控制残留污染物向地下水迁移,切断地表水淋滤、土壤扬尘等污染物暴露途径,既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又能固持水土。
因此水平阻隔施工是本项目施工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5、施工期间的二次污染控制本项目属于环境治理工程,在治理过程中涉及污染物清挖、场内及场外运输、稳定化处理、污染物回填、水平阻隔中会产生扬尘、污染物遗撒、泄漏、施工机械噪声、施工废水,以及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生活办公垃圾、生活废水、临时构筑物产生的建筑垃圾,周边有公路、村庄、水库等敏感点,如果不进行严格的控制将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实施过程中二次污染防控是本项目的重点。
二、工程施工重、难点应对措施1、测量工程保证措施(1)施工测量前应将测量方案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内容包括施测方法、计算方法、操作规程、观测仪器和配备的专业测量人员等。
(2)设立专业测量组,专人现场观测和整理资料,实行测量复核制度,每次施工后,须经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核。
土壤修复工程程序及修复技术概述
土壤修复工程程序及修复技术概述一、引言土壤污染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
为了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土壤修复工程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详细介绍土壤修复工程的程序和修复技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二、土壤修复工程程序1. 前期调查与评估在进行土壤修复工程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前期调查与评估。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确定土壤污染的类型、程度和范围,并评估修复的可行性。
调查与评估的方法包括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采用现场调查和监测等手段。
2. 制定修复方案基于前期调查与评估的结果,制定土壤修复方案。
修复方案应包括具体的修复目标、修复方法和修复进度等内容。
根据土壤污染的不同情况,修复方法可以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
3. 实施修复工程一旦修复方案确定,就可以开始实施修复工程。
具体步骤包括清除污染源、修复土壤、监测修复效果等。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确保修复工程的安全与有效性。
4. 修复效果评估与监测修复工程完成后,需要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与监测。
通过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评估修复效果的达成情况。
同时,还需要进行长期监测,确保修复效果的持续稳定。
三、土壤修复技术概述1. 物理方法物理方法主要通过物理手段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
常见的物理方法包括筛分、气体抽吸、热解等。
筛分是通过筛网将土壤颗粒分离,去除大颗粒中的污染物。
气体抽吸则是通过抽吸装置将挥发性污染物抽出土壤。
热解则是通过高温处理,使污染物分解或挥发。
2. 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主要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来改变土壤环境,使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降低其毒性或迁移性。
常见的化学方法包括化学稳定化、还原修复和氧化修复等。
化学稳定化是通过添加化学稳定剂,使污染物形成不溶于水的稳定物质。
还原修复是通过添加还原剂,将有机污染物还原为无毒或低毒的物质。
氧化修复则是通过添加氧化剂,将污染物氧化为无毒或低毒的物质。
3. 生物方法生物方法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或其它生物体来修复土壤污染。
土壤修复“钱”途未卜
土壤修复“钱”途未卜因李惠钰高污染超标率”“万亿级规模市场”“复杂的系统工程”“发展初期的新兴行业”,中国土壤污染防治正贴着这些标签步入联合国首个“国际土壤年”。
根据2014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全国土壤污染超标率达16.1%,在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的同时,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更加堪忧。
面对土壤污染的严峻局面,国家立法速度明显加快。
环保部除了在新《环境保护法》中增加了土壤修复的内容外,日前又公布了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的制定实施也被提上日程。
土壤大范围污染超标加上国家立法的推动,业内预计将催生万亿级土壤修复市场。
然而多位专家却表示,蛋糕虽大但不能盲目乐观,受制于技术、资金、商业模式等多重壁垒,土壤修复产业想在短时间内做大并不现实。
面源污染谁买单与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相比,环保“三大战役”之一的土壤污染防治可谓“雷声大、雨点小”。
从2013年开始,国务院就以大中城市周边、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等为重点,在北京、深圳等地展开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但试点情况并不理想。
据初步统计,2013年实际投放市场的土壤污染修复试点规模仅50亿元左右,2014年也只有200亿元,试点带动的市场效应与预期存在很大差距。
这与环保产业基本靠政府掏钱不无关系。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蒋建东告诉笔者,国内土壤修复项目大多集中在地段较好的建设质量安全“25农村·农业·农民2015.2B用地上,政府愿意买单将一些工业废弃场地修复成储备土地,再进行商业开发或住宅建设。
实际上,随着土壤修复大幕的开启,农用地释放的市场空间反而更大。
目前全国有待修复的耕地面积约3.9亿亩,保守推算,市场空间约7000亿元。
但是,蒋建东说:“我国耕地修复更多是一种公益行为,由于耕地多为污染物浓度低、面积大的面源污染,修复难度大、成本高,很少有人愿意出资或投入修复。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1. 现状与问题土壤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威胁。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大量工业废弃物、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排放和使用,导致了土壤质量的恶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也加剧了土壤污染问题。
2.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2.1 土壤修复技术土壤修复是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的关键环节。
目前常用的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
2.1.1 物理修复物理修复是通过改变土体结构来减少有害物质对植物吸收的能力。
常用方法包括搅拌、剥离、筛分等。
搅拌能够改变土体结构,增加通气性和水分渗透性;剥离则是将受污染的土壤剥离出去,然后用新的土壤填充;筛分则是通过筛网将土壤中的大颗粒物去除,减少有害物质的吸附。
2.1.2 化学修复化学修复是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来改变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性质,减少其毒性。
常用方法包括添加吸附剂、添加螯合剂、添加还原剂等。
吸附剂能够与有害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将其吸附在表面上;螯合剂能够与有害物质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减少其毒性;还原剂则能够改变有害物质的氧化态,使其转化为无毒或低毒形态。
2.1.3 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等生命体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微生物能够通过代谢作用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或低毒形态;植物则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和转运来减少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常用方法包括菌根菌接种、植被恢复等。
2.2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除了土壤修复技术外,土壤污染治理还包括源头控制和污染防治。
2.2.1 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是通过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和使用,防止其进入土壤。
包括加强工业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农药残留。
2.2.2 污染防治污染防治是通过建立监测体系、加强管理和监督来控制土壤污染。
包括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定期对土壤质量进行监测;加强对工业企业、农田等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执行环境保护。
土壤修复工程治理重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土壤修复工程治理重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1、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重难点分析1.1、重点分析及应对措施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的施工重点包括以下:(1)选择合适的药剂;(2)确定药剂的最佳投加比;(3)药剂混合要均匀。
本项目中影响固化/稳定化效果的主要重点分析及应对措施如下:1.1.1、选择合适的复合修复药剂本项目污染土壤中有7种重金属污染物,单一的固化稳定化药剂无法满足修复要求,因此需要根据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配置合适的复合型修复药剂,并通过小试试验检测药剂的可行性。
对于不同污染物质需要采用不同类型的固化/稳定化药剂处置,同时还需要根据污染物质浓度来合理调整药剂的投加比例。
如对砷(As)进行稳定化治理,采用以碱性氧化物为基料的稳定化药剂。
1.1.2、确定最佳的药剂投加比(1)本项目污染土壤中共计有7种重金属污染物,不同类型重金属的固化稳定化原理不同,采样的药剂种类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土壤中各重金属浓度确定各药剂的配置比例,并通过小试试验确定最终符合药剂的投加比。
(2)固化/稳定化药剂的添加量需根据不同污染程度土壤区别对待,可结合现场进行的中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类,从而评估固化/稳定化技术的修复效果,确定最佳药剂添加量和进料量。
依据中试的分析结果,估算应用于整个修复工程的单位批次药剂添加量。
该周期药剂添加量的设置是工程前期的经验值的1-2倍,以保证污染土壤得到彻底修复。
1.1.3、污染土和药剂混合均匀将污染土壤与固化/稳定化药剂混合均匀是固化/稳定处置工艺中至关重要的步骤,目的是保证药剂和污染物充分接触。
本程实施过程中采用土壤改良机进行混合,根据需要可进行多次混合。
均匀混合后的反应时间是稳定结构形成、药剂与金属污染物进行化学反应的重要阶段,需要保证足够的反应时间,以完成固化/稳定化过程。
本项目实施过程中,污染土壤与药剂经混合充分后,在待检区堆置至少3天后,方可进行检测验收与后续利用。
1.2、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本项目修复难点包括:(1)确保修复效果达标;(3)工期短、任务重;(3)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土壤修复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土地资源丰富,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土壤修复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土壤污染治理。
作为一名关注环保、热爱土地的普通人,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土壤修复项目,亲身体验了这一工作的艰辛与喜悦,以下是我对土壤修复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认识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在参与土壤修复项目之前,我对土壤污染的认识并不深入。
通过这次项目,我了解到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带来的严重影响。
土壤污染不仅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生长,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
此外,土壤污染还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了解土壤修复的技术和方法土壤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种技术和方法。
在项目过程中,我了解到以下几种常见的土壤修复技术:1. 物理修复:通过翻耕、换土、热处理等方法,改变土壤的性质,降低污染物浓度。
2. 化学修复:利用化学物质与污染物发生反应,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3. 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分解、转化污染物,降低土壤污染。
4. 固化/稳定化:将污染物固定或稳定在土壤中,防止其扩散。
5. 土壤淋洗:通过灌溉水将污染物从土壤中淋洗出来。
通过了解这些技术,我深刻认识到土壤修复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三、感受土壤修复的艰辛与喜悦在参与土壤修复项目的过程中,我亲身感受到了这项工作的艰辛与喜悦。
1. 艰辛:首先,土壤修复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在项目现场,我们每天都要进行采样、分析、记录等工作,工作强度较大。
其次,土壤修复过程中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如天气恶劣、设备故障等。
最后,土壤修复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需要不断调整方案,寻找更有效的修复方法。
2. 喜悦:尽管土壤修复工作艰辛,但当我看到污染严重的土壤逐渐恢复生机,看到农作物生长得越来越好时,内心充满了喜悦。
这种喜悦来源于我们对环保事业的执着追求,也来源于我们对土地的热爱。
四、思考土壤修复的未来通过参与土壤修复项目,我对土壤修复的未来有以下几点思考: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土壤修复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土壤修复。
土壤修复时间表
土壤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包括污染的程度、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
以下是一份土壤修复时间表
1. 初步调查和评估(1-3个月):在这个阶段,专业人员会对污染场地进行调查和评估,以了解污染的范围、程度和原因。
他们将收集土壤和地下水样本,进行分析和测试,以确定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
同时,他们还会评估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2. 制定修复计划(2-4个月):基于初步调查和评估的结果,专业人员将制定一份详细的修复计划。
这份计划将包括修复的目标、技术方案、时间表和预算。
他们还会与当地政府和社区进行沟通和协调,以确保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3. 修复工程实施(6-12个月):在这个阶段,修复工程将正式开始。
根据修复计划,专业人员将采取适当的修复技术,如挖掘、去污、填埋等,以清除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多次重复,直到达到预定的修复目标。
4. 监测和评估(1-2年):在修复工程完成后,专业人员将对修复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他们将定期采集土壤和地下水样本,进行分析和测试,以检查污染物的浓度是否符合标准。
如果发现任何问题,他们将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补救。
盐碱地灭荒复耕工作面临的 困难问题及有关建议
盐碱地灭荒复耕工作面临的困难问题及有关建议盐碱地灭荒复耕工作面临的困难问题及有关建议随着国家从贫困地区战略转变为乡村振兴战略,盐碱地的治理和利用成为了重要任务。
然而,盐碱地灭荒复耕工作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技术难题盐碱地治理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多学科综合应用,需要综合运用生物、化学、地理、农业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以及各种技术手段。
而目前,开发一些新科技成果,解决盐碱地治理问题仍十分具有挑战性,技术难度较大。
建议:政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开发,还可以采用与外部机构合作的方式,共同研究解决盐碱地治理技术的问题。
二、资金缺口盐碱地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当前许多地区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在资金缺口的情况下,困难将会不断增加,盐碱地灭荒复耕难以推进。
建议:政府可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如政府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机构与民营企业的合作,打造盐碱地治理的开放平台。
三、缺乏可持续发展路线目前,盐碱地治理现象主要是以单一技术为主的单项治理,而不是一个全面的理念和生态的系统建设。
而缺乏可持续的方法使得盐碱地治理工作以失败告终,难以推广到其他地区。
建议:用生态系统的视角看待盐碱地治理工作,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产业发展的方式,这不仅可以提高盐碱地治理的效果,还可以保护当地生态。
四、地球环境变化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气候异常为盐碱地灭荒复耕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如降雨不充分、高温等问题。
那么这将导致做盐碱地复垦之后往往面临的又是什么呢?农作物生长条件不充分会导致盐碱地草本甚至还在蔓延着。
建议:对当地的气候及其他环境因素进行研究,针对气候变化和其他环境因素变化,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盐碱草原的适应性。
总之,盐碱地治理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要不断开展研究工作,完善技术手段,发挥科技的力量。
同时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以此为基础进行工作,也要兼顾本地与外地的习俗习惯,公共意识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绿化工程施工技术土壤改良关键难点与解决方案
绿化工程施工技术土壤改良关键难点与解决方案绿化工程的施工技术对于土壤的改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改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案,对原有土壤进行修复、改进,以满足绿化工程的需求。
然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关键难点。
本文将重点讨论土壤改良中的关键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关键难点:土壤质量差在绿化工程的施工中,经常会遇到土壤质量差的情况。
这种土壤可能含有大量的杂质、重金属污染物等,对植被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解决方案:首先,可以进行土壤污染源的排查,找出造成土壤质量差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其次,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土壤改良,如筛网过滤、添加有机质等,以提高土壤质量。
二、关键难点:土壤水分调控困难在绿化工程中,土壤的水分调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然而,由于土壤吸水性、保水性等特性的差异,常常会导致水分调控困难,造成植物生长不良或死亡。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通过改良土壤的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性。
其次,可以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水分的流失。
此外,科学合理地制定浇水计划,根据植物的需水量进行合理施灌。
三、关键难点:土壤养分贫瘠土壤养分的贫瘠是绿化工程中常见的问题。
当土壤养分不足时,植物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无法正常生长。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土壤养分贫瘠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对土壤进行充分的养分测定,了解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然后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合理的施肥。
其次,选择适宜的肥料种类和施肥方式,确保植物能够充分吸收营养。
四、关键难点:土壤酸碱度不平衡土壤的酸碱度是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重要因素。
土壤酸碱度不平衡不仅会降低土壤的肥力,还可能直接毒害植物。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土壤酸碱度不平衡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进行土壤的酸碱度测定,了解土壤的酸碱性情况。
然后,根据测定结果,选择合适的土壤酸碱调理剂进行调整。
此外,还可以通过适当调整灌溉水的pH值,帮助维持土壤的酸碱平衡。
常用土壤修复技术及其特点
常用土壤修复技术及其特点土壤修复是指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对受到污染或破坏的土壤进行修复和恢复,以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
常用的土壤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
下面将对这几种常用的土壤修复技术及其特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物理手段将受污染的土壤与有害物质进行分离,以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常用的物理修复技术包括挖掘和替换、温度处理和电热脱附等。
1.挖掘和替换:通过挖掘受污染的土壤,并用无污染的土壤进行替换,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这种方法适用于受污染面积较小且浅表污染的情况,但对于大面积和深度污染的土壤来说,成本较高且效果有限。
2.温度处理:通过加热土壤,使有机污染物挥发或分解,以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常用的温度处理方法包括热气、蒸汽和电阻加热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机污染物的修复,但需要控制温度和处理时间,以避免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
3.电热脱附:通过电子束或电磁波加热土壤,使有机污染物挥发或分解,以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这种方法对于有机污染物修复效果较好,且过程中无需添加其他物质,对土壤的再污染风险低。
物理修复技术的特点是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但通常只适用于浅表污染的土壤,且成本较高。
二、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改变土壤环境,使有害物质发生转化或释放为无害形态,以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常用的化学修复技术包括土壤酸化、还原和氧化等。
1.土壤酸化:通过向土壤中添加酸性物质,降低土壤的PH值,以促进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和转化为无害物质。
酸化法适用于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的修复,但对于碱性土壤而言效果有限。
2.还原法:通过向土壤中添加还原剂,使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被还原成无毒或低毒的形态。
还原法适用于处理有机氯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和易于还原的重金属离子。
3.氧化法:通过向土壤中添加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等,使有毒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的物质。
氧化法适用于处理可氧化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
土壤修复三大难
土壤修复三大难——钱、技术、时间实际上,土壤污染问题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引起高度关注。
我国早在197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土壤污染问题,甚至比大气研究还要早。
但由于对土壤污染状况一直未作调查,也缺乏相应的修复手段,加之水、大气污染等问题看得见,老百姓可以直接辨识,关注度高,因而土壤污染问题就慢慢被忽略了。
近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大量旧有工业企业用地开始作为房地产开发,这使得土壤污染所导致的人体健康、居住安全问题重新得到公众重视。
不过要证明土壤受到污染并不容易。
首先,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遮蔽性。
为了找到土壤被污染的直接证据,有时候为了拍到一张污染现场的照片,我们可能要花几千元;为了证明一个地方有污染,可能得投入上百万元进行研究,而且要用高精度的分析设备和技术进行检测。
其次,土壤污染还存在滞后的特点,不容易被发现,隐患不断地扩大。
再者,土壤污染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像水或大气污染,一排放出来就可以检测出是否超标。
另外,土壤污染还与水污染、大气污染息息相关,具有普遍性。
比如,除非污染物本身在环境中能够降解,否则一场大雨或其他原因,空气中的污染物就会回到土壤中。
值得注意的是,从严谨的科学角度分析,“土壤污染”和“土壤污染物超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以重金属为例,土壤即便没有受到污染,也或多或少地含一定浓度的重金属。
但是,只有人类活动使土壤中重金属浓度增加才能称为“污染”。
由于地质背景原因的影响,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导致重金属浓度增加的土壤,也可能会存在重金属超标现象,但不属于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污染”。
另一方面,如果人类活动导致土壤中重金属浓度明显增加,即便是其浓度并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但从科学角度依然可以认定为该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
在环境管理中,往往没有严格区分“污染”与“超标”的差别,常常将土壤重金属浓度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作为判定土壤是否受到污染的标准。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介质。
如果不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总体环境质量就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绿化施工中的土壤改良技术及难点解析
绿化施工中的土壤改良技术及难点解析绿化工程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土壤改良是绿化施工中的一项关键技术。
通过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可以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从而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
本文将针对绿化施工中的土壤改良技术及难点进行分析和解析。
一、土壤改良技术1.选择合适的改良材料土壤改良材料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水能力和肥力,例如腐殖土、腐植酸、蛭石等。
在选择时,需要考虑施工环境、植物的需求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
2.有机质的添加有机质的添加可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保水性和肥力,提高土壤的团聚性和保持水分的能力。
常用的有机质包括腐叶土、腐熟堆肥等,可根据土壤情况进行适量添加。
3.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土壤改良方法,通过选择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植物种类进行种植,利用植物的根系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和通透性,提高土壤的团聚性和保水性。
4.微生物改良技术微生物改良技术通过引入有益微生物和菌剂,改变土壤的微生物组成,调节土壤的物质循环和养分转化过程,促进土壤的有机质分解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肥力。
二、土壤改良的难点1.针对不同土壤类型的改良不同土壤类型的改良方法存在差异,应根据具体的土壤类型,选择相应的改良措施。
例如,对于酸性土壤,可以通过添加石灰或者蛭石来中和酸性土壤;对于粘性土壤,可以通过加入沙子或者砾石来改良土壤的通透性。
2.施工环境的限制绿化施工中的土壤改良受到施工环境的限制,例如施工现场狭小、交通条件不便等情况会影响改良工艺的选择和实施。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操作,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3.改良效果的评估土壤改良的效果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评估和监测,以确保改良措施的有效性。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团粒结构、保水能力等,需要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估。
4.技术复杂性和成本投入土壤改良技术的实施可能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和成本投入,包括改良材料的选择和植物的管理等。
土壤修复,难在哪里?
土壤修复,难在哪里?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的综合修复是国内外公认的学科跨度大、综合性强、技术难度高的行业之一。
重污染场地土壤的修复,就技术层面来说,早已不是问题。
然而,种种原因导致我国相关治理行动计划迟迟不见出台。
比之水污染、大气污染来说,土壤污染问题更复杂,治理难度更大。
上海世博会场地原有多家工厂,建设前,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壤治理和修复。
国内重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正等待全面启动,而有关污染场地土壤的治理,将是一场任重道远的持久战。
京沪成功的个案国内的成功先例,譬如北京市化工二厂、有机化工厂原厂址场地污染修复,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污染与控制研究室推出技术方案,杜晓明团队付诸实施。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下属的污染场地修复网披露,北京化工二厂项目土壤污染修复的总耗资达到9.86亿元。
有媒体评论认为——“这个项目的耗资不仅创下中国目前现有污染场地治理费用之最,在世界上也排名前列。
”而据《新民周刊》记者了解,该地块环境修复中费用不止9.86亿元!因为该项目的地下水环境修复,又曾花费2亿元,所以总花费近12亿元!2012年4月28日,中石化第五建设公司网站发布文章称该项目是“目前国内实施的首例地下水有机化工污染治理项目,也是地下水污染治理工艺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工程规模最大的一项工程”。
再往前追溯,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世博园区开展了土壤修复。
参与者、现任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所长付融冰曾回忆:“2002年申博成功后,上海市决定搬迁世博园区内所有企业。
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带,是上海的老工业基地,也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
世博园区确立时,里面有大大小小几十家企业,有的企业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像江南造船厂是李鸿章那个年代建的。
在这样一个工业场地里,我们要举办世博会,土壤环境安全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国外对土壤环境质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从2005年起到2008年底,我院会同许多单位进行修复工程,共处置30多万方污染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土壤修复工程,开创了中国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新纪元。
土壤修复工程招标重难点(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土壤污染治理工作。
土壤修复工程作为治理土壤污染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土壤修复工程招标过程中存在诸多重难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土壤修复工程招标重难点1. 技术难题(1)土壤污染类型多样:我国土壤污染类型繁多,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污染需要采用不同的修复技术,对招标方的技术要求较高。
(2)修复技术成熟度不一:目前,国内外土壤修复技术种类繁多,但成熟度不一。
一些新型修复技术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难以在实际工程中应用。
招标方需要评估各投标单位的技术实力,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
(3)修复效果难以量化:土壤修复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土壤性质、污染物浓度、修复技术等。
由于修复效果难以量化,招标方在评价投标单位的技术方案时存在一定难度。
2. 管理难题(1)项目管理经验不足:土壤修复工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如环境工程、地质工程、化学工程等。
招标方需要具备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以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然而,部分招标方在项目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工程进度和质量受到影响。
(2)政策法规不完善:我国土壤修复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部分地方政策存在差异。
这给招标方和投标单位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项目风险。
(3)监管力度不足:目前,我国土壤修复工程监管力度不足,部分工程存在偷工减料、超标排放等问题。
招标方需要加强对投标单位的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和环保要求。
3. 资金难题(1)资金来源有限:土壤修复工程投资巨大,资金来源有限。
招标方需要评估投标单位的资金实力,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2)资金使用效率低:部分工程存在资金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如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等费用过高。
招标方需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融资渠道单一:目前,我国土壤修复工程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投资。
土壤修复过程重点难点分析
1)自然降雨应对措施
项目场地雨季集中在夏季,在本次施工的周期内。
①修复区做好排水措施,排出的废水运至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重要设施设备进行防雨苫盖,保证修复工作的安全顺利开展。
②制定专项的季节性施工方案,并在项目部成立雨季施工工作小组。随时掌握天气信息,做好雨季施工的充分准备,针对雨季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
由于这部分污水和废水产生量不大,但是为了避免任何二次污染的产生以及污染物的迁移,需要指定专门设备清洗和生活污水收集区域,以便后续管理和收集。污水收集后,运往现场的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处理达标后的水体依据情况进行排放。
✔
✔
5
修复药剂复核
由于污染较为复杂,污染程度分布不均,因此,需要优化药剂投加量,及药剂投加种类及投加量。
②现场清挖过程中,充分利用XRF等快速检测设备进行辅助判断,尽量确保开挖深度和范围的准确性。
✔
✔
2
修复目标可达性
本工程修复区域内污染修复后需达到最终的修复目标值。保障达到修复目标值的难点包括:如何根据污染程度、地质地层和地理环境条件,有针对性的选择技术方案和施工措施进而达到修复效果;其次,如何选择修复药剂和投加比实现项目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项目合理性;最后,是否具有相关修复工程经验的人员、设备和管理经验是保障实现整体修复效果的关键。
④人员、设备、管理经验:对于整套修复工艺、流程和管理,我公司有大量的类似工程经验,可以保证技术、工程人员的专业性,设备的针对性和管理的科学性,确保整个修复过程严格按照设计执行。
✔
✔
3
施工区域布置
本工程修复过程中,采用的修复材料、修复药剂和修复设备种类和数量量多,现场修复过程中,需要对施工区域进行最优化平面布置,以最大限度方便施工,减少修复过程中不必要的繁琐。同时现场布置时还需考虑到防止二次污染,且污染土和修复后不能外运的情况下,为保证施工进度和修复质量,需合理布置施工现场及防渗建设等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修复三大难——钱、技术、时间
实际上,土壤污染问题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引起高度关注。
我国早在197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土壤污染问题,甚至比大气研究还要早。
但由于对土壤污染状况一直未作调查,也缺乏相应的修复手段,加之水、大气污染等问题看得见,老百姓可以直接辨识,关注度高,因而土壤污染问题就慢慢被忽略了。
近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大量旧有工业企业用地开始作为房地产开发,这使得土壤污染所导致的人体健康、居住安全问题重新得到公众重视。
不过要证明土壤受到污染并不容易。
首先,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遮蔽性。
为了找到土壤被污染的直接证据,有时候为了拍到一张污染现场的照片,我们可能要花几千元;为了证明一个地方有污染,可能得投入上百万元进行研究,而且要用高精度的分析设备和技术进行检测。
其次,土壤污染还存在滞后的特点,不容易被发现,隐患不断地扩大。
再者,土壤污染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像水或大气污染,一排放出来就可以检测出是否超标。
另外,土壤污染还与水污染、大气污染息息相关,具有普遍性。
比如,除非污染物本身在环境中能够降解,否则一场大雨或其他原因,空气中的污染物就会回到土壤中。
值得注意的是,从严谨的科学角度分析,“土壤污染”和“土壤污染物超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以重金属为例,土壤即便没有受到污染,也或多或少地含一定浓度的重金属。
但是,只有人类活动使土壤中重金属浓度增加才能称为“污染”。
由于地质背景原因的影响,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导致重金属浓度增加的土壤,也可能会存在重金属超标现象,但不属于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污染”。
另一方面,如果人类活动导致土壤中重金属浓度明显增加,即便是其浓度并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但从科学角度依然可以认定为该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
在环境管理中,往往没有严格区分“污染”与“超标”的差别,常常将土壤重金属浓度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作为判定土壤是否受到污染的标准。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介质。
如果不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总体环境质量就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污染的水和大气,会把污染物传输到土壤中。
此时,土壤会聚集污染物,表现为积累污染物的“汇”。
但土壤受到污染后,即便原来的人类污染源已不复存在,土壤中原来积累的污染物会不断释放到环境中,污染水和空气,影响环境质量。
此时,受污染的土壤可能会成为产生污染的源头。
修复土壤非常困难,成本昂贵,治理艰巨,历时长。
目前,国内土壤修复不仅仅缺钱,也面临修复技术不成熟的问题。
客观地判断,从全国的总体情况来看,现阶段我国的技术储备和技术人才都不很充足,即便是投入大量资金,也会因为技术不完善而导致受污染的土地难以修复。
我国某个省投资二十几个亿元,媒体跟踪时发现,钱没花出去或者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
问题的症结在于,当前的修复技术并不能够满足土壤修复工程和产业发展的要求。
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所使用的技术,基本上由国外引进,国外技术大致可以适用于我国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
但是,土壤污染则不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土壤存在巨大差异。
由于土壤污染存在巨大的空间差异,导致我国的土壤修复不能直接照搬国外的工程技术,即便是在同一地区或同一地块,所用的修复工程技术也会有明显的差别。
为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中国科学院“科学服务社会网络计划(STS)”专门提出一个土壤修复技术项目群,重点推动土壤修复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土壤修复技术成果的应用,以便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
土壤修复技术成果转化,首次被列为中国科学院环境领域的优先方向,希望通过技术成果的转化和突破,对生态文明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整体来说,我国土壤污染状况很不均衡,而且大量的土壤污染问题并不是在今天才产生,而是长期积累和历史遗留的问题。
我们的金属矿山开采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悠久的矿山开采历史导致重金属的长期排放。
我国传统端午节所饮用的雄黄酒中所含的雄黄,其实就是一种砷的硫化物(四硫化四砷)。
在燃烧之前,其毒性相对较小;燃烧或氧化之后,就变成有剧毒的物质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
我国湖南石门的雄黄矿开采大约有1500年的历史,其造成土壤污染的程度和范围可想而知,需要花很长时间去解决。
很多人都希望土壤修复工程能立竿见影。
事实上,对于规模较大的土壤修复工程,
无论采用何种修复技术和工程方案,在时间上都不可能很快。
比如,对于一个有上百万方污染土壤的污染场地,即便是采用所谓最简单的异位填埋(将污染土壤挖走填埋)方法,用30吨的大卡车运走这些污染土壤就得拉四五万趟,仅运输这些土壤也许就得花1年时间。
此外,如果加上前期的立项报批、污染调查、工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招投标、项目审批公示、项目验收等等诸多环节,前后差不多也要花1年时间。
如果采用其他修复技术,更不可能在2年时间内完成。
所以,土壤修复是很花时间的,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