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的集聚效应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城的集聚效应分析

[摘要]大学城能够迅速集聚人才和各类资金。教育、科研、产业实现自然对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原动力。本文采用超越成本函数来分析南昌大学城的集聚效应,得出南昌大学城对南昌市发展具有集聚效应,据此对南昌大学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城;集聚效应;超越成本函数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步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阶段,随着高校扩招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中国的大学城建设热潮。据不完全统计,自从2000年9月东方大学城在河北省廊坊市“开城”以来,迄今为止全国各地出现了60多座大学城。这次大学城建设热潮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难得机遇,也必定会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对现代城市形态的转型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以南昌大学城为例,探讨大学城的集聚效应。从而为确定与南昌市发展相匹配的大学城提出建议。

1南昌大学城的形成与历史沿革

根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确定的“在昌东、昌北,依托现有院校,就近逐步扩大,建设规划统一、功能分区、资源共享的两个大学区”的总体要求,南昌市从2002年开始启动高校新园区建设。目前,南昌市已建设了昌东、昌北两个大学城。其中昌东瑶湖园区为15平方公里,昌北前湖园区为25平方公里。进入昌东园区的有五所高校:江西师范大学、南昌水专水电高等专科学校、民办蓝天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省机械职工大学、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进入昌北园区的有五所高校: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南昌科技大学(筹)、江西医学院、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10所院校共投入700亿元,占地面积1.556万亩,建筑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另外,还有江西省外语外贸职院、江西省轻工学校、江西省电视大学、江西省医药学校等几所院校已进入园区。红角洲片区是红谷滩新区三大片区中面积最大的一块,根据总体规划,红角洲片区定位为融文教、体育、旅游、高档住宅综合区,区内布置了高校园区、国际体育中心、商务中心和高档住宅区。目前,南昌大学和南昌航空大学已入驻红角洲高校园区,分别征地3000亩和2200亩建设新校区,已于2003年9月正式迁入新校区。5年的时间里红角洲高校园区就形成了8万人的规模。为策应红角洲高校园区建设,新区管委会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引入香港保集集团和广东联泰集团投资建设区内基础设施工程,与区内建设了两条主干道,一条为环绕高校园区的学府大道,全长6.4公里,宽60米,两侧各20米的绿化带,投资1.5亿元人民

币;另一条为贯穿红角洲南北的丰和南大道,全长5.5公里,宽65米,两侧各30米的绿化带,投资1.3亿元人民币,道路上车辆畅通无阻,作为最大的片区的红角洲片区总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地处新区南端,东濒赣江,西靠昌樟高速公路和320国道,南临规划中的城市外环线和横跨赣江的生米大桥,北接南昌大桥引线。目前,南昌大学城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大学为核心和主体,集教育科研、孵化创业、产业开发、生态居住等为体的新型城市发展区域,日益成为南昌市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2南昌大学城的集聚效应评价

2.1集聚相关理论。现代区域理论认为,区域现代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的发生,是由于集聚经济在现代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能产生巨大的效益。集聚能促进生产更细的分工和更高的专业化程度,从而带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大幅降低,有利于减少关联产品间长距离的运输、转移和信息费用,从而降低运输的成本。有利于形成一个高效益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特别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业的发达,从而形成巨大的外部效益。正是因为集聚经济在生产成本、协作成本、外部经济、劳动力供应、市场扩大和有利于创新等一系列方面的空间效益。大学城的集聚,虽然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活动的集聚,但是在某些方面却发挥着与经济活动同样的集聚效益。可以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种经济作用力。大学城对城市的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学生人数上,以及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等几个方面。

2.2模型选择。为了评价南昌大学城的集聚效应,本文根据大学城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采用超越成本函数形式,对大学城的集聚效应影响作出评价。

InTC=β0+β1lnQ+β2lnW

其中,TC表示总成本,采用大学城投入资金总额来衡量大学城的总成本;Q表示产出,该指标采用了大学城学生人数来反映;w表示大学城投入的土地数量。本文将根据表1中的数据来估计参数值,其中参数β1尤其重要,因为β2=alnTC/alnQ=(Q/TC)(aTC/aQ)=MC/AC,根据经济学中关于规模经济的

定义:

①当MC/AC=β1>1时,为规模效益递减,即不存在聚集

效应;

②当NC/AC=β1=1时,为规模效益不变,即不存在聚集效应;

③当MC/AC=β1

2.3数据来源。根据对2008年南昌大学城各高校用地规模、学生人数及在建过程的投资金额的调查,得到了关于南昌大学城规模相关的数据,如表1所示。

2.4评价结果。利用以上SPSS对表1的11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β1=0.94,且回归结果显著,即MC/AC=β<1,根据模型的定义可知,目前南昌大学城是具有集聚效应的,对城市化具有集聚效应。

但是由前面的分析逻辑可知,β1值越小,规模效应递增越强,集聚效应越大。因此,南昌大学城的集聚效应不是很明显。

3结论及建议

本文采用超越成本函数来分析南昌大学城的集聚效应,结果显示:虽然目前南昌大学城对于城市发展具有聚集效应,但是这种集聚效应并不是很有效率的,如果不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一味追求大规模,必将超过聚集效应边界点,使大学城转向规模不经济,从而丧失大学城应有的集聚效应。大学城应是催发城市化

的效应堆,大学城的构建必须发挥牵引城市发展的功能。

首先,要进一步发挥聚集效应作用。大学的聚集不仅仅是为了资源共享,还在于产生聚集效应。这种聚集效应:①表现为人口的聚集,即规模效应;②表现为多种知识结构人才的聚集,即人口质量提高效应。国际上许多城市研究机构的统计资料证实,大学城既是规模化的,又可提高城市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比例的指数。

另外,应进一步发挥大学城对城市经济其它方面的促进作用,由于人口聚集,必然会带动交通、房地产、旅游、餐饮、图书出版等第二产业的发展。基于大学城的城市化功能。大学城的创建一定要丢下过去那种幽静雅致、封闭自安的世外桃源模式,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校、社区和城市共同发展的生态环境,如大学城内的图书馆、体育馆及其它教学设施,均可向市民开放。要尽力做到“入乡随俗”,适应所在城市的地理特点、文化特点、规模及发展流向,或成为城市经济的聚焦,或成为城市发展的灵魂,或成为城市化的牵引。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p22-35

[2]陈红梅,方淑芬,大学城的聚集经济效应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p557-5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