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煤储存损失试验研究

合集下载

“热值差”对火电厂燃料成本的影响

“热值差”对火电厂燃料成本的影响

企业管理2017年第3期164“热值差”对火电厂燃料成本的影响张诗若摘 要:尽管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燃煤火电机组仍是发电行业的主力机组,发电企业尤其是燃煤火电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市场竞争的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局面不会改变,煤价一路飙升,火电企业的燃料成本也一路飙升,燃料成本作为发电成本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控制火力发电企业运营效益的要害所在。

而热值差是反应火电企业运营管理,燃料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

经过论述热值差对燃料成本的影响,为火电企业经营管理人士提供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燃煤火电 燃料成本 热值差 燃料管理 经营管理DOI: 10.16722/j.issn.1674-537X.2017.03.059一、引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竞价上网已成为必然。

燃料成本一般占据总发电成本的60%-70%,因而燃料成本的控制是企业运营控制的要害所在,在企业不断深入管理、提高效益、节能减排的各项综合性指标中,入厂煤入炉煤热值差是火电企业重要的经济管理指标之一。

由于热值差分析、控制较为复杂,在一些火电企业中没有得到重视,有的电厂甚至把热值差作为“优化”发电煤耗的手段,掩盖了热值差所反映的生产、管理中的问题。

二、热值差的概念热值:即每千克(每立方米)某种固体(气体)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属于物质的特性,符号是q,单位是焦耳每千克(J/kg(J/m3))。

热值反映燃料燃烧特性,反应的是不同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本领大小。

热值差,即两热值的差值。

表示不同燃料热值的相对大小。

入厂入炉煤热值差:是指入厂煤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加权平均值与入炉煤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加权平均值之差。

入厂煤热值是指电厂当月进厂煤进行采制化验收后,实际加权平均低位热值。

人炉煤热值指入炉煤通过自动采样装置采样后,按照国家规定采样精密度,所实际测得的加权平均后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入厂入炉热值差反映针对同一煤源同一时期,入厂煤与入炉煤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同一全水份下的差值,是体现燃煤本身热值变化的指标,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手段降低的。

褐煤综合利用探讨

褐煤综合利用探讨

章卫星等
褐煤综合利 用探讨
4 3
1 2 节能 环保 . 褐煤 的综 合 利 用 符 合 国 家 产业 政 策 ,是 环 境
定量 分 析 褐煤 净 化 和煤 化 工 装 置 的联 产 ,提 出两 种产 品路 线 的技 术 经 济方 案 ,作 为 能 源 和 化 工 企 业 的跨行 业发展 的参考 。
联 产 ,提 出尿 素 和 天 然 气 两 种 产 品路 线 的技 术 经 济 方 案 ,探 索 符 合 国 情 的 褐煤 综 合 利 用 途 径 。
关键词 褐煤 洁净煤技术 低碳经济
低碳 经 济 最 主要 的途 径 是 要 减 少 化 石 能 源 的 消耗 ,大力 发 展 太 阳 能 、风 能 、水 电、核 能 等 可
42
CHEM I CAL ENGI NEEI UNG DES GN l
褐 煤 综合 利 用 探 讨
章卫 星 夏 吴 中国五环 工程 有限公 司 武汉 4 0 2 3 23
摘要 褐煤是一种高挥发份、高水份、 高灰份、低热值、 低灰熔点的煤炭 , 具有易 自 燃,不适合长期储存
和长距离运输 的特性 ,因此长期 以来被视作劣质燃 料 ,开发利用 程度低 。定量 分析褐煤 洁净化 和煤 化工装 置 的
再生 能源 。但 是 ,从 目前 我 国乃 至 世 界 的技 术 水
的褐煤 储量 最大 ,占全 国褐煤 储 量 的 7 % 。因此 , 7 合 理开 发 和 充 分 利 用 缺 水 地 区 的 褐煤 资 源 ,提 高 综 合利 用 价 值 是 实 现 国 家 能源 战 略 目标 一 系列 工 作 中值 得研 究和关 注 的重 要领 域 。 褐 煤净 化 技 术 主 要 过 程 分 为 两 步 :第 一 步 是

褐煤颗粒堆积角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褐煤颗粒堆积角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第59卷第2期2021年4月Apr.2021・5・化肥设计Chemical Fertilizer Design褐煤颗粒堆积角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吴青卿,刘波,王正助,蔡永宁(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223)摘要通过离散元数值模拟并结合试验装置,对比研究了褐煤颗粒的堆积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离散元法可用于描述褐煤的运动轨迹和状态;本文建模方法和经验证的褐煤物性参数,可用于后续工业装置中局部模型和整体模型的数值模拟,对工作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关键词褐煤颗粒;离散元法;摩擦系数;堆积角;试验装置;工业装置doi:10.3969/j.issn.1004—8901.202102.002中图分类号TQ53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8901(2021)02—0005—04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Accumulation Angle of Lignite ParticlesWU Qing-qing,LIU Bo,WANG Zheng-zhu,CAI Yong-ningCWuhuan Engineering Co.,L0.!uhan Hubei430223,China)Abstract:The accumulation behavior of lignite particles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discrete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with testing apparatu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could be adopted to describe the trajectory and status of lignite.The modeling method and the proved lignite physical property parameter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can be used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partial models and the integral modelinthesubsequentindustrialplants,whichareofreferencevaluetotheotherenterprises.Keywords:lignite particles;discrete element method;friction coefficient;accumulation angle;testing apparatus;industrial unitdoi:10.3969/j.issn.1004-8901.2021.02.002褐煤作为一种介于泥炭与沥青煤之间的棕黑色的低级煤,具有储量大、价格低廉、挥发分高、化学活性好等特点,在未来能源供应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褐煤含水量较高,化学反应性强,在空气中容易风化,不易储存和运输%为提高褐煤的利用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绿色干燥技术,是当今乃至今后几十年的发展趋势%褐煤干燥提质技术及关键设备的开发是高效利用褐煤的关键%随着国内设备向大型化和产业化发展,如果仅依托于试验装置指导工艺设备设计和开发,不仅投资巨大,还耗时长%运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已经成为未来设备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褐煤在耙齿作用下的运动轨迹、状态等,优化耙齿的结构参数及安装角度,对指导设备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完成耙齿仿真分析设计工作及后续工业装置局部简化模型和整体模型的数值模拟,首先需对褐煤物性参数进行标定。

GBT212-2008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GBT212-2008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GB/T212-2008代替GB/T 212-2001,GB/T 15334-1994,GB/T 18856.7-2002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煤和水煤浆的水分、灰分和挥发分的测定方法和固定碳的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褐煤、烟煤、无烟煤和水煤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18 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方法(GB/T 218-1996,eqv ISO 925:1980)GB/T 7560 煤中矿物质的测定方法(GB/T 7560-2001,eqv ISO 602:1983)GB/T 18510 煤和焦炭试验可替代方法确认准则GB/T 18856.1 水煤浆试验方法第1部分:采样3 水分的测定本章规定了煤的三种水分测定方法。

其中方法A适用于所有煤种,方法B仅适用于烟煤和无烟煤,微波干燥法(见附录A)适用于褐煤和烟煤水分的快速测定。

在仲裁分析中遇到有用一般分析试验煤样水分进行校正以及基的换算时,应用方法A测定一般分析试验煤样的水分。

3.1 方法A(通氮干燥法)3.1.1 方法提要称取一定量的一般分析试验煤样,置于(105~110)℃干燥箱中,在干燥氮气流中干燥到质量恒定。

然后根据煤样的质量损失计算出水分的质量分数。

3.1.2 试剂3.1.2.1 氮气:纯度99.9%,含氧量小于0.01%.3.1.2.2 无水氯化钙(HGB 3208):化学纯,粒状。

3.1.2.3 变色硅胶:工业用品。

3.1.3 仪器设备3.1.3.1 小空间干燥箱:箱体严密,具有较小的自由空间,有气体进、出口,并带有自动控温装置,能保持温度在(105~110)℃范围内。

褐煤自然发火临界值

褐煤自然发火临界值

褐煤自然发火临界值1.引言1.1 概述褐煤是一种常见的矿石,在工业生产和能源领域中广泛应用。

然而,褐煤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自然发火的风险。

自然发火是指褐煤在没有外部火源的情况下,由于内部燃烧反应而自发燃烧的现象。

这会导致能源和环境的巨大损失,甚至有可能引发火灾。

了解褐煤自然发火的临界值对于预防和控制自然发火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发火临界值是指褐煤中自发燃烧开始的最低温度。

一旦褐煤的温度达到或超过临界值,就会引发自然发火。

因此,确定褐煤的自然发火临界值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通过对褐煤自然发火临界值的研究,探讨其在工业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影响自然发火临界值的因素。

通过分析和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些预防和控制自然发火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褐煤自然发火的危害和预防措施,本文还将介绍褐煤的定义和特性,以及自然发火的原因和危害。

通过本文的研究,相信能够为褐煤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降低因自然发火而导致的损失,确保工业生产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对整篇文章的框架和组成部分进行说明。

以下是对文章结构的一种可能描述: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和呈现:2.1 褐煤的定义和特性本节介绍了褐煤的定义和主要特性。

首先,对褐煤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并对其地质特征进行了简要概述。

接下来,重点讲解了褐煤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燃烧特性,以及与自然发火相关的特性。

通过对褐煤的定义和特性的分析,为后续讨论自然发火的原因和危害打下基础。

2.2 自然发火的原因和危害本节详细探讨了褐煤自然发火的原因和危害。

首先,介绍了自然发火的概念和机制,包括煤中可能存在的热点和自然发火的传播方式。

随后,对褐煤自然发火可能引发的一系列危害进行了深入分析,如火灾事故、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等。

通过对自然发火原因和危害的论述,强调了对自然发火进行研究和防控的重要性。

3. 结论本节总结了自然发火临界值的重要性以及影响自然发火临界值的因素。

利用热分析研究海拉尔褐煤的热解特性

利用热分析研究海拉尔褐煤的热解特性
h i g h wa t e r c o n t e n t .t h e p y r o l y s i s r e a c t i o n i n a n i t r o g e n a t mo s p h e r e a n d c o mb u s t i o n p e r f o r ma n c e i n a n a i r a t mo s p h e r e o f Ha i l a r l i g n i t e w a s me a s u r e d u s i n g t h e r mo b a l a n c e .T h e e f f e c t s o f t h e h e a t i n g r a t e o n p y r o l y s i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l i g n i t e we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0 2 5 3 — 2 4 1 7 . 2 0 1 4 . O 1 . 0 2 0
利 用 热 分 析 研 究 海 拉 尔 褐 煤 的 热 解 特 性


S UN Li . H a
孙丽娜 , 高豪杰 , 陈海军 , 杨 丽, 朱跃钊
1 0% 。空气气氛 下, 在3 1 5 ~ 3 2 0℃ , 褐煤 发生燃烧反应 , 反应后 剩余 1 3 . 7% 灰分。 高升温速 率会延迟褐煤 中水 的脱 除 ,
促进水 蒸气、 挥发分和褐煤半 焦的共 热解 , 实现干燥得到 的水蒸气本 身作 为褐 煤热解的气化剂。
关键词 : 褐煤 ; 干燥 ; 热解 ; 热 分 析 中 图分 类 号 : T Q 3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2 5 3 - 2 4 1 7 ( 2 0 1 4 ) 0 1 一 O 1 1 7 - 0 4

原煤,标煤,褐煤

原煤,标煤,褐煤

能源的种类很多,所含的热量也各不相同,为了便于相互对比和在总量上进行讨论,我们我国把每公斤含热7000大卡(29306焦耳)的定为标准煤,也称标煤。

此外,我们我国还常常将各种能源折合成标准煤的吨数来表示,如1吨秸秆的能量相当于0.5吨标准燥,1立方米沼气的能量相当于0∙7公斤标准煤。

标准煤亦称煤当量,具有统一的热值标准。

我们我国规定每千克标准煤的热值为700OT•卡。

将不同品种、不同含量的能源按各自不同的热值换算成每千克热值为7000千卡的标准煤。

能源折标准煤系数=某种能源实际热值(千卡/千克)/7000 (千卡/千克)在各种能源折算标准煤之前,首先直测算各种能源的实际平均热值,再折算标准煤。

平均热值也称平均发热量.是指不同种类或品种的能源实测发热量的加权平均值。

计算公式为:平均热值(千卡/千克)=[∑ (某种能源实测低发热量)X该能源数量]/能源总量(吨)各类能源折算标准煤的参考系数能源名称平均低位发热量折标准煤系数原煤20934千焦/公斤0. 7143公斤标煤/公斤洗精煤26377千焦/公斤0. 9000公斤标煤/公斤其他洗煤8374千焦/公斤0. 2850公斤标媒/公斤焦炭28470千焦/公斤0. 9714公斤标煤/公斤原油41868千焦/公斤1. 4286公斤标煤/公斤燃料油41868千焦/公斤1. 4286公斤标煤/公斤汽油43124千焦/公斤1. 4714公斤标煤/公斤煤油43124千焦/公斤1. 4714公斤标煤/公斤柴油42705千焦/公斤1. 4571公斤标煤/公斤液化石油气47472千焦/公斤1. 7143公斤标煤/公斤炼厂干气46055下焦/公斤1. 5714公斤标煤/公斤自然气35588千焦/立方米12. 143吨/万立方米焦炉煤气16746干焦/立方米5. 714-6.143吨/万立方米其他煤气3. 5701吨/万立方米热力0.03412吨/百万千焦电力1.229吨/万千瓦时1、热力其计算方法是依据锅炉出口蒸汽和热水的温度压力在焰端图(表)内查得每千克的热焰减去给水(或回水)热焰,乘上锅炉实际产出的蒸汽或热水数量(流量表读出)计算。

浅析褐煤煤场存储自燃成因及应对措施

浅析褐煤煤场存储自燃成因及应对措施

浅析褐煤煤场存储自燃成因及应对措施摘要:随着火力发电厂褐煤燃用比例的增加,对褐煤自燃特性、煤场储存的研究变得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将因褐煤自燃导致的褐煤热值损耗降到最低,本文就煤场褐煤储存过程中自燃成因进行剖析,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优化煤场管理。

关键词:褐煤;自燃;存储近年来,煤炭价格持续走高,许多火力发电厂本着节约经济成本、降耗节能的原则,燃煤锅炉逐渐开始燃烧热值低、稳定性较差、价格相对低廉的褐煤。

然而,由于褐煤的煤化程度较低,极易氧化和自燃,造成热值损失,这对褐煤的存储提出极大的挑战。

为此,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研究:研究褐煤自燃成因,剖析煤场自燃现象,尽可能减少因煤场褐煤自燃导致的热量损耗,合理安排褐煤掺配掺烧,优化煤场管理。

1.煤堆自燃原理煤炭自燃的主要原因是煤与氧相互作用产生热量并集聚。

煤堆发生自燃需同时具备4个条件。

(1)具有自燃倾向性煤的自燃倾向性是煤的一种自然属性,反应了煤的变质程度,水分、灰分、含硫量、粒度、孔隙度、导热性是煤自燃的主要因素。

煤在常温下的氧化能力主要取决于挥发分的含量,挥发分含量越高,自燃倾向性越强,而且自燃时间也会相应缩短,一般情况下煤的变质程度越低,越易自燃。

(2)供氧条件煤堆暴露于空气中,表面与空气充分接触,而且空气通过煤块之间的间隙渗透到煤堆内部,给煤堆内部氧化创造了条件。

煤的粒度越大,煤块之间的间隙越大,其供氧条件越好。

(3)储热条件煤在氧化的过程中放出热量,只有当放出的热量大于散发的热量时,才能使热量聚集,温度上升,达到煤的着火点后发生自燃。

(4)氧化时间煤从氧化到自燃有一个过程,氧化时间达到自燃发火期才能自燃。

此外,煤的粒度、水分、灰分、压实程度、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煤的自燃。

褐煤是在常见的三个煤种中煤化程度低、挥发分高,易于氧化的煤种,自燃倾向性强,如果储存不当或者时间过长,极易引发自燃。

2. 煤场褐煤存储自燃原因分析根据煤的自燃原理以及通过对煤场褐煤堆积的实际考察分析,导致褐煤自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由褐煤煤质本身特性决定。

微米级褐煤粉尘爆炸压力试验研究

微米级褐煤粉尘爆炸压力试验研究

微米级褐煤粉尘爆炸压力试验研究
刘天奇;田伟业;贾瑞衡;孙睿成
【期刊名称】《消防科学与技术》
【年(卷),期】2022(41)12
【摘要】使用近球形煤尘爆炸装置,以微米级褐煤粉尘为研究对象,测试爆炸压力特性变化规律。

研究表明:微米级褐煤粉尘爆炸最大压力为0.73MPa,最大压力上升速率为65.78MPa/s,该爆炸强度可对爆源附近人员造成极大危害。

爆炸前后参与爆炸的挥发分质量分数达到26.25%,表明挥发分是参与褐煤粉尘爆炸的主体成分。

随喷尘压力在1.4~2.6MPa范围内增大,爆炸最大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均先增大后减小。

喷尘压力为1.8~2.2MPa时,爆炸最大压力相对较大,表明该条件下褐煤粉尘在点火头附近扩散得最充分。

随点火延迟时间在70~130ms范围内增大,爆炸最大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均先增大后减小,最佳点火延迟时间约为100ms,说明该条件下褐煤粉尘颗粒达到最佳分散状态,爆炸强度最大。

【总页数】4页(P1629-1632)
【作者】刘天奇;田伟业;贾瑞衡;孙睿成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921;V244.12
【相关文献】
1.粉尘爆炸中最大爆炸压力及最大压力上升速率研究
2.基于响应面法的木粉尘最大爆炸压力试验研究——以桑木粉尘为例
3.超重力旋转床微米级粉尘脱除的试验研究
4.微米级硅粉粉尘爆炸特性及抑爆试验研究
5.微米级玉米粉尘爆炸压力特性及抑爆实验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褐煤的煤场管理

浅谈褐煤的煤场管理

浅谈褐煤的煤场管理介绍了褐煤的特性,以及在存储方法,以减少褐煤在存放过程中的损失。

标签:褐煤;存储;自燃;测温;倒垛1 前言京能(赤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采用了无锡华光锅炉厂的UG-480/13.7-M型循环流化床锅炉,配135MW中间再热供热凝汽式汽轮机。

锅炉设计煤质为2576Kcal/kg。

本地煤种全部为褐煤,我厂的燃煤进厂后,部分燃煤通常要在煤场储存一段时间才会入炉燃烧。

煤场储存的煤量通常根据季节、机组每天燃煤数量等因素决定,存煤太少有可能造成影响机组负荷严重时可能造成缺煤停机,存煤太多则会增加煤的存放损失。

尤其是褐煤更是如此。

为保证机组稳定运行,煤场需存储适当储量的燃煤,针对燃煤的存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总结出几点小经验,供大家参考。

2 褐煤的特性介绍褐煤,是经过成岩作用,没有或很少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低煤化程度的煤。

由于褐煤成煤时间短,煤化程度低,挥发分较高,热稳定性差,风化时易爆裂成碎煤,在煤场储存过程中更易因氧化而发生发热、自燃,导致煤质下降。

通过多次的实验和分层取煤测温发现煤堆深层温度升高与受环境温度影响不大,但煤堆四周温度较高,说明煤堆浅层因接近大气,又无法压实,其温度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由于煤的风化,煤的粒度随时间逐渐变小。

粒度变小,吸水性增强,加速氧化速度,导致煤的变质程度加快;同时煤堆温度升高,也加速其氧化,故褐煤较其它煤种氧化速度更快,储煤损失会更大。

3 褐煤的存储应做好如下工作:3.1 褐煤的存放在煤场存煤过程中,煤堆压实是降低煤质损失,防止自燃的简单易行、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如采用自行压实法,即:前面煤车卸的煤由后面煤车压实,周而复始,使煤堆压实程度达到最大。

尤其是大型煤场存煤时,分成多层压实。

每一层都用煤场推煤机械找平、初步压实后再利用运煤车辆在卸车过程中自行压实,再用振动式压路机反复碾压,煤堆会非常密实。

尤其是煤堆四周,要用振动式压路机碾压,通过压路机的振动使煤堆边坡密实程度较好,内部与外界空气隔绝,减少氧化、降低煤堆热值损失。

高变质褐煤的干馏热解试验研究

高变质褐煤的干馏热解试验研究
Abs t r a c t : Th r o u g h s e mi — c o k i n g e x p e ime r n t s , a n a l y s e t h e b a s i c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t wo k i n d s o f h i g h r a nk l i g n i t e f r o m
高变 质 褐 煤 的 干馏 热解 试 验 研 究
赵 家云 , 赵 跃 武
( 昆明煤 炭科 学研 究所 , 云 南 昆明 6 5 0 0 4 1 )
摘要 : 分析 了云 南 2种 高 变质褐 煤 的基 本性 质 , 确 定 干馏入 炉褐 煤粒 度 为 6~ 2 5 m m。 采
用 外热式 干馏 工艺 , 对试验褐 煤进行 热 解改质 加 工研 究 。结 果表 明 : 煤样 1和煤 样 2半 焦 、 煤
Se mi - c o ki ng e x pe r i me n t o n h i g h r a nk l i g n i t e
Z HAO J i a y u n, Z HAO Y u e w u ( K u n m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C o a l S c i e n c e , K u n m i n g 6 5 0 0 4 1 , C h i n a )
则反 之 , 2个煤样 的煤 气热值基 本保持在 1 4 ~1 5 M j / m 。干馏 终温 为 8 0 0 c C时 , 生产的半 焦性
能较 好 , 且 煤样 1 的 热解性 能指标 明显优 于煤 样 2 。煤样 1具有低 硫 、 高发 热 量 、 高 比电 阻、 气 孔发 达 、 反 应 活性 大 、 灰分及 含铝 量低等 特点 , 干馏 产物 可作 为 电 炉冶 炼的炭 质还 原 剂 ; 煤样 2 除 灰分偏 高外 , 水 泥 、 制糖 、 烤烟 等领域 的烟煤 替

微生物降解褐煤产气实验研究

微生物降解褐煤产气实验研究

微生物降解褐煤产气实验研究赵娜;韩作颖【摘要】对内蒙古神华胜利褐煤(NM)、云南昭通露天煤矿新揭褐煤(YN)和河南义马褐煤(YM)进行了生物强化产气研究,通过检测甲烷体积分数、产甲烷量、气体组分变化探讨微生物产甲烷特征.结果表明:煤层气井产出水经过富集培养,菌群数量明显增长,产甲烷作用明显被激活,产甲烷能力显著增强.经过多次加煤驯化,富集菌群可以适应加煤条件并进行较强的产甲烷作用,为后续实验提供了稳定高产的菌源.三种褐煤均能被微生物降解产甲烷,但产甲烷高峰期出现时间不同,YN实验组有一个峰期,YM实验组有两个峰期,NM实验组有三个峰期.三种褐煤产甲烷效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YM,NM,YN.微生物降解煤产生的生物气主要有CH4,CO2和H2.整个成气过程中CO2体积分数和CH4体积分数呈现负相关关系,H2由于消耗大在体系中几乎没有留存.【期刊名称】《煤炭转化》【年(卷),期】2019(042)003【总页数】6页(P49-54)【关键词】褐煤;生物强化;生物气;驯化;富集培养;煤层气【作者】赵娜;韩作颖【作者单位】煤与煤层气共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048000山西晋城;煤与煤层气共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048000山西晋城【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5460 引言我国能源状况总体为富煤、少油、少气。

虽然近年来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技术逐渐多样化,但仍然无法改变能源结构,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状况短期内很难被改变。

因此,对煤炭清洁利用的探索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方向[1]。

随着生物成因气在煤层中发现,关于微生物降解煤产甲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

因很难实现利用勘探资料来追溯生物气产生过程,有学者利用人工方法进行现场或实验室模拟褐煤厌氧产气研究[2]。

国外学者[3-4]采用煤层水或煤层原位微生物,通过加入激活剂提高微生物的活性来降解褐煤产甲烷。

煤层产甲烷菌群的生理活性和煤厌氧降解过程的相关研究证实煤岩可以在本源菌群的作用下降解产气。

探索煤炭在储存过程中煤质变化趋势

探索煤炭在储存过程中煤质变化趋势

探索煤炭在储存过程中煤质变化趋势作者:吴宫莲邓旭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1期摘要:燃煤成本占火力发电成本的比例不断增加,各火力发电企业高度重视燃料管理,尤其是加强对煤场煤质的监督管理,以减小燃煤的自然损耗。

为了将因煤质变化而导致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本文就自然条件下火电厂存煤煤质变化规律,确定燃煤在煤场中的最佳存放时间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煤场;煤质变化煤在自然条件下,将发生缓慢的氧化现象,导致煤炭质量下降。

但其质量下降程度,则与煤质特性,特别是挥发分与含硫的高低;煤堆特点,特别是煤堆的大小、形状、高度及压实程度;以及自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为了将因煤质变化而导致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探索电厂存煤在自然条件下煤质的变化规律,确定燃煤在煤场中的最佳存放时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实际条件制约,在某2*630MW火力发电厂1#煤场东侧约200m2的空地组堆了直径约5m、高约2.5m的两个煤堆,如图1所示,分别标记为试验1和试验2。

其中试验1选取的是海运褐煤,试验2选取的是海运烟煤,其煤质状况见表1。

<D:\书\排版\速读·中旬201601\速读1中定稿打包\Image\QQ截图20151130121121.png>实验一 ; ; ; ; ; ; ; ; ; ; ; ; ; ; ; ; ; ; ; ; 实验二图1试验褐煤与烟煤[煤质指标\&Ad(%)\&Vd(%)\&Qgr,d(MJ/kg)\&St,d(%)\&褐煤\&5.46\&49.74\&26.87\&0.24\&烟煤\&22.64\&28.49\&26.23\&0.49\&]表1 试验褐煤与烟煤煤质状况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褐煤存放6个半月,烟煤存放3个月,每周对试验煤堆进行采样,经制样组制备好全水分煤样和一般分析煤样,送至化验班进行煤质水分、灰分、挥发分及热值的分析化验,具体试验内容与方法见表2,分析褐煤和烟煤在不同时期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最终得出褐煤和烟煤在煤场中存储的最佳时间。

褐煤储存损失试验研究

褐煤储存损失试验研究

褐煤储存损失试验研究李春艳刘志华宁波徐峰孟繁晓杨雪(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21国电双辽发电有限公司,吉林双辽136400)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在自然露天条件下堆放的褐煤储存损失试验的内容、方法,试验结果及统计分析,并分析了褐煤在自然条件下的质量变化情况,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褐煤储存管理建议。

火力发电企业燃煤进厂后,部分燃煤通常要在煤场储存一段时间才会入炉燃烧。

煤场储存的煤量通常根据燃料供应市场形势、季节特点、机组每天燃煤数量等因素决定,存煤太少有因缺煤停机的危险,存煤太多则会增加煤的损失、占用过多资金。

特别是褐煤,成煤时间短,煤化程度低,热稳定性差,风干时易爆裂成碎煤,在煤场储存过程中更易因氧化而发生发热、自燃,导致煤质下降。

为了研究褐煤在自然露天条件下储存的煤质、煤量变化规律,以确定褐煤在煤场最佳存放条件,探索入厂及入炉煤热值差以及为改善煤场管理提供依据,特对国电双辽发电公司燃用的霍林河褐煤进行了单独组堆存放。

在与其日常煤场完全相同的堆放条件下,存放3个半月,每天观测气象参数,测定煤堆不同部位温度,定点采样并测定各项煤质特性指标,从而研究褐煤储存过程中煤质、煤量的变化规律,用于指导和改进燃料管理。

1 试验准备1.1 试验用煤的选择和组堆在煤场一侧清理出一块约1400㎡(40m×35m)的空地作为试验煤的组堆场地。

并对试验场所进行了清理,确保没有陈旧煤。

试验场所选定后,将2整列褐煤单独堆放在试验场所。

堆放时,按照煤场日常堆放方式,每列煤堆二层,每层高度在1.5~2米,每堆放一层碾压一次,共堆四层,总高度平均为8.41米,煤堆四侧均为梯形。

保证试验用煤与电厂日常用煤是在完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堆放。

试验用煤的煤量及煤质指标见表1。

1.2 仪器设备安装、调试、校准在组堆过程中,预埋测温热电偶。

自距地面1、3、5 m时,分别在煤堆各层面四角及中心预埋5支镍铬-镍硅热电偶。

在其瓷套管外用两端开口的金属管保护,将其平置于煤面上。

煤炭贮存时间与热值损失的研究

煤炭贮存时间与热值损失的研究

煤炭贮存时间与热值损失的研究摘要: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煤炭存储时间对其热值损失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煤炭样本和不同冷却环境条件下的温度变化的测量,我们发现随着煤炭贮存时间的延长,煤炭的热值也会降低。

此外,我们还发现,更高的温度会促进煤炭热值的损失,但是冷却环境条件对煤炭热值损失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有了这些结果,我们可以在煤炭贮存中有效控制煤炭热值损失。

关键词:煤炭,热值损失,存储时间,温度,冷却环境条件正文:煤炭是一种被广泛使用作为能源的天然碳水化物,它的热值可以提供大量的能量,所以煤炭的有效贮存很重要。

然而,随着存储时间的增加,煤炭也会耗散部分热值,这种热值损失会对煤炭使用产生影响。

为了研究煤炭热值损失随着贮存时间的变化,以及温度和冷却环境条件会如何影响这种损失,我们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冷却环境条件下对几种不同的煤炭样本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贮存实验。

结果表明,煤炭的热值会随着它的存储时间而减少,而温度的变化也会促进煤炭的热值损失,但是冷却环境条件对煤炭热值损失影响不大。

有了这些结果,我们可以在煤炭贮存中控制和管理煤炭热值损失。

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存储时间对煤炭热值损失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测试和分析。

首先,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煤炭样本,并在常温、中度冷却、弱冷却和强冷却4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分别将这些样本贮存3、6、9、12个月,然后用质量热容计测量样本的热值。

结果表明,随着存储时间的增加,不同类型的煤炭样本的热值均有所下降,而煤炭存储时间越长,热值损失越明显。

此外,温度也会对煤炭热值产生潜在影响,更高的温度可能会促进煤炭热值损失,但是冷却环境条件对煤炭热值损失的影响不大。

本研究的结果为煤炭的有效贮存、质检以及热值的有效控制提供了理论指导。

然而,本研究仅限于室温下的贮存情况,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探究不同温度下的贮存情况,以及煤炭贮存时间和热值损失之间的关系。

此外,还有必要研究不同类型的煤炭(如无烟煤、柴油和次烃等)在不同存储时间下的热值损失,以巩固我们的发现。

《褐煤原位注蒸汽开采油气的理论及试验研究》范文

《褐煤原位注蒸汽开采油气的理论及试验研究》范文

《褐煤原位注蒸汽开采油气的理论及试验研究》篇一摘要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愈发重要。

其中,褐煤作为我国主要的煤炭资源之一,其开采和利用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褐煤原位注蒸汽开采油气的理论基础及试验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为褐煤的高效开采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褐煤作为一种低阶煤资源,其开采难度大、效率低,且传统开采方式对环境破坏严重。

因此,研究新的褐煤开采技术,特别是原位注蒸汽开采油气技术,对于提高煤炭开采效率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褐煤原位注蒸汽开采的理论基础和试验研究情况。

二、褐煤原位注蒸汽开采的理论基础1. 原理概述褐煤原位注蒸汽开采是通过向地下褐煤层注入高温高压蒸汽,使煤层内的油气资源得以释放和开采的一种技术。

该技术利用蒸汽的热能对煤层进行加热,使煤层中的油气资源得以释放和移动,然后通过收集系统进行回收利用。

2. 理论依据(1)热解理论:通过加热使褐煤发生热解反应,释放出油气资源。

(2)渗透理论:高温高压蒸汽能够改善煤层渗透性,有利于油气的流动和收集。

(3)能量守恒理论:通过注入的蒸汽能量与释放的油气能量之间的平衡关系,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三、试验研究1. 试验设计本试验选取某地区褐煤矿区进行原位注蒸汽开采试验。

试验过程中,通过控制注入蒸汽的温度、压力和流量等参数,观察和分析煤层内油气资源的释放情况及开采效率。

2. 试验过程(1)准备阶段:对试验区域进行地质勘查,了解煤层结构和性质。

(2)注蒸汽阶段:通过注入高温高压蒸汽,使煤层发生热解反应。

(3)收集阶段:通过收集系统对释放出的油气资源进行收集和处理。

(4)分析阶段: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评估开采效率和环境影响。

3. 试验结果及分析(1)试验结果表明,原位注蒸汽开采技术能够有效释放褐煤中的油气资源,提高开采效率。

(2)通过调整注入蒸汽的温度、压力和流量等参数,可以优化开采效果,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褐煤存储管理及损耗试验研究

褐煤存储管理及损耗试验研究

褐煤存储管理及损耗试验研究曾彬;秦岭;张磊;陆超;汪后港;李小江;王嘉瑞【摘要】为了解褐煤在存储过程中的煤质及温度变化规律,优化褐煤的存储管理,对云南区域某种常见褐煤进行现场存储试验.通过现场进行煤堆组堆,预埋热电偶监测试验煤堆温度变化规律,得出了试验煤堆温度变化与存储时间呈指数函数的变化趋势,分析了煤堆易发生自燃部位以及自燃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和处理方法.通过对试验煤堆按照标准方法进行采制样及化验,分析了试验煤种在存储过程中的主要煤质指标变化,得出了试验煤种的煤质指标随存储时间的变化规律,并拟合出试验煤堆煤质随存储时间变化的回归公式.通过结合褐煤存储过程中的煤质变化及试验煤种市场价格,分析了不同存储时间的煤炭价值损失,为该试验煤种如何进行经济性存煤提供了数据参考,研究将对煤炭的存储管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期刊名称】《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6)002【总页数】7页(P213-219)【关键词】褐煤;存储;温度;经济性【作者】曾彬;秦岭;张磊;陆超;汪后港;李小江;王嘉瑞【作者单位】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30;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30;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30;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30;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30;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30;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984煤炭是中国主要的消耗能源,在中国日常的经济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随着高品质煤炭资源含量减少,褐煤资源高效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

中国褐煤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达1 300多亿t,占全国煤炭储量的13%左右[3]。

褐煤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部、黑龙江东部和云南东部,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褐煤资源量约占该地区煤炭资源量的70%以上,褐煤在中国煤炭生产中的比例将不断提高[4]。

煤炭损耗测定方法(通用)

煤炭损耗测定方法(通用)

煤炭损耗测定方法一、煤炭损耗测定概述煤炭损耗是指在煤炭运输、储存、使用等过程中产生的煤炭损失。

这些损失主要由煤炭自身的性质、环境因素以及管理因素等引起。

对煤炭损耗进行准确的测定,有助于提高煤炭运输和储存的效率,降低煤炭使用成本,同时也有助于评估煤炭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二、煤炭损耗测定方法煤炭运输损耗测定煤炭运输损耗是指在煤炭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损失。

这类损耗主要由运输过程中的颠簸、遗洒、被盗等原因引起。

为了准确测定煤炭运输损耗,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如火车、汽车、轮船或管道等;(2)在运输开始前和结束时,对运输工具进行称重,以确定煤炭的初始重量和最终重量;(3)根据初始重量和最终重量之差,以及运输过程中的记录,如运输时间、运输距离等,计算出煤炭的损耗量;(4)将损耗量与运输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如是否有异常天气、交通堵塞等,以分析损耗的原因。

煤炭储存损耗测定煤炭储存损耗是指在煤炭储存过程中产生的损失。

这类损耗主要由储存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氧气等因素以及煤炭自身的性质引起。

为了准确测定煤炭储存损耗,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储存场地,如露天堆场、仓库等;(2)在储存开始前和结束时,对储存场地进行称重,以确定煤炭的初始重量和最终重量;(3)根据初始重量和最终重量之差,以及储存过程中的记录,如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计算出煤炭的损耗量;(4)将损耗量与储存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以分析损耗的原因。

例如,如果损耗量较大,可能是因为储存环境过于潮湿或者氧气含量过高。

煤炭使用损耗测定煤炭使用损耗是指在煤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损失。

这类损耗主要由使用设备的性能、操作人员的技能等因素引起。

为了准确测定煤炭使用损耗,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使用设备,如锅炉、窑炉等;(2)在开始使用前和结束时,对使用设备进行称重,以确定煤炭的初始重量和最终重量;(3)根据初始重量和最终重量之差,以及使用过程中的记录,如设备运行状况、操作人员的操作情况等,计算出煤炭的损耗量;(4)将损耗量与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以分析损耗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10-5
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李春艳
16
褐煤储存损失试验研究
图5 上部样干基灰分变化趋势
干基灰分Ad变化曲线(上部样)
32.00 31.00 30.00 29.00 28.00 27.00 26.00 25.00 24.00 23.00
1 4 7 10 13 16 19 22 25 28 31 34 37 40 43 46 49 52 55 58 61 64 67 70 73 76 79 82 85 88 91 94 97 100103
3 试验结果 3.1 气象参数 试验期间天气多为晴天,雨天只有9天,且多为小雨、阵雨。温 度16~31.5℃,平均25.3℃;湿度8~62%RH,平均35.1%RH; 气压737~763mmHg,平均745mmHg。 3.2 煤堆温度变化 各层面中心点温度最低,且变化不大。不同煤层温度均为升高 趋势,距地面3 m煤层温度最高,17~143℃,平均54.5℃,变化 趋势最明显,变化量为126℃,距地面5 m煤层温度略高于距地面1 m的煤层温度,平均温度分别为35.7℃和33.9℃,变化量分别为 36.8℃和37.8℃。试验表明,煤堆深层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不存在 相关性;而煤堆浅层因接近大气,其温度受环境温度不同程度的影 响。煤堆温度变化情况见图1。
2011-10-5
吉林省电2 试验内容与方法 2.1 气象参数观测 在试验煤堆顶部设立气象参数测试站,用以观测每天试验开始和 结束时的气温、气压和湿度,取前后两次测定均值作为当天的气象参 数值。 2.2 温度测定 将各热电偶补偿导线引出端用砂纸打磨,以除去表面氧化层,连 接到便携式电位差计上,记录电势值并换算成对应温度。每天监测距 地面1、3、5 m三个层面各5个点的温度值。 2.3 煤的粒度分析 对在煤堆采取的上部样每周做一次筛分试验,分别测出<6㎜、 >6~13㎜、>13~25㎜、>25㎜的粒度煤样占样品总量的百分率。
图3
J/g 22000 21500 21000 20500 20000 19500 19000
1 6 11 16 21 26 31 36 41 46 51 56 61 66 71 76 81 86 91 96 101
上部样干基高位发热量变化趋势
干基高位热值
干基高位发热量Qgr,d变化曲线(上部样)
y = -6.4215x + 20972
2011-10-5 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李春艳 3
褐煤储存损失试验研究
1 试验准备 1.1 试验用煤的选择和组堆 在煤场一侧清理出一块约1400㎡(40m×35m)的空地作为试验 煤的组堆场地。并对试验场所进行了清理,确保没有陈旧煤。 试验场所选定后,将2整列褐煤单独堆放在试验场所。堆放时,按 照煤场日常堆放方式,每列煤堆二层,每层高度在1.5~2米,每堆放一 层碾压一次,共堆四层,总高度平均为8.41米,煤堆四侧均为梯形。保 证试验用煤与电厂日常用煤是在完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堆放。试验用煤 的煤量及煤质指标见表1。
2011-10-5 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李春艳 11
表3
粒度分析试验数据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11-10-5
采样时间 20070528 20070604 20070611 20070618 20070625 20070702 20070709 20070716 20070723 20070730 20070806 20070813 20070820 20070827 20070905 37.88 43.67 47.00 46.99 47.85 47.22 49.70 49.41 50.00 52.24 51.87 54.41 55.91 55.65
试验表明煤的粒度所占百分率均与时间成线性关系,其中>25㎜煤 的粒度所占比例逐渐变小,<6㎜的煤的粒度所占比例逐渐变大,即由 于煤的风化,煤的粒度随时间逐渐变小,且大粒度变化趋势明显。 3.4 煤炭堆密度测量 试验过程中对采取的上部样每周做一次堆密度试验,并计算当天的 存煤量,以观测试验期间的煤量变化。由于测点少,代表性差,变化趋 势不明显。 进行试验煤组堆时经轨道衡计量共计堆煤7141吨,试验结束后取试 验煤堆上锅炉燃用,经皮带称计量煤量7011吨(含试验用煤,即样品制 备后的余煤返回试验煤堆),与组堆时相比累计煤量损失130吨,该煤 堆共储存107天,总损失率1.82%,月损失率0.51%。
灰分(%)
y = 0.0082x + 26.453
2011-10-5
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李春艳
17
褐煤储存损失试验研究
图6上部样干基挥发分变化趋势
干基挥发分Vd变化曲线(上部样)
38.00 37.00 36.00 35.00 34.00 33.00 y = -0.0064x + 35.049 32.00 31.00
褐煤储存损失试验研究
图2 煤的粒度变化情况
筛分试验曲线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1 2 3 4 5 6 7 8 9
<6mm >13-25mm
>6-13mm >25mm
10
11
12
13
14
15
2011-10-5
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李春艳
13
褐煤储存损失试验研究
2011-10-5
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李春艳
5
褐煤储存损失试验研究
1.2 仪器设备安装、调试、校准 在组堆过程中,预埋测温热电偶。自距地面1、3、5 m时, 分别在煤堆各层面四角及中心预埋5支镍铬-镍硅热电偶。在其瓷 套管外用两端开口的金属管保护,将其平置于煤面上。冷端与补 偿导线连结,并用防水自粘绝缘胶带密封,补偿导线一端裸露于 煤堆外,并对正负极作好标记。 为保证煤堆采样的代表性并提高工作效率,经过调研采购了 便携式采样枪并在实践过程中自制了锤击式采样头和插入式采样 头。试验所用计量器具、表计、仪器设备都经检定/校准合格并在 有效期内,试验前进行校验确认合格后投入使用。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变化曲线(上部样)
褐煤储存损失试验研究
李春艳 刘志华 宁 波 徐 峰 孟繁晓 杨 雪
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吉林长春 130021 国电双辽发电有限公司,吉林双辽 136400
2011-10-5
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李春艳
1
褐煤储存损失试验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在自然露天条件 下堆放的褐煤储存损失试验的内容、方法, 试验结果及统计分析,并分析了褐煤在自然 条件下的质量变化情况,根据试验结果提出 了褐煤储存管理建议。
2011-10-5
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李春艳
8
褐煤储存损失试验研究
表2 试验项目及检测周期
项目
气象 参数
特性指标 煤堆 温度 煤的 粒度 煤炭堆 密度 Mar Mad Ad Vd Qgr,d 每天 Cd Hd
St,d
周期
每天
每天
每周
每周
2011-10-5
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李春艳
9
褐煤储存损失试验研究
筛分试验(%) <6mm 38.50 >6-13mm 21.29 22.90 22.71 22.96 23.04 24.10 22.98 23.43 22.08 24.79 28.4 27.58 28.57 31.80 31.02 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李春艳 >13-25mm 20.46 21.49 17.72 13.97 14.87 12.92 17.36 13.97 17.81 14.66 9.78 10.81 9.37 3.60 5.81 >25mm 19.75 17.73 15.9 16.07 15.10 15.13 12.44 12.90 10.70 10.55 9.58 9.74 7.65 8.69 7.52 12
2011-10-5
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李春艳
2
褐煤储存损失试验研究
火力发电企业燃煤进厂后,部分燃煤通常要在煤场储存一段时间 才会入炉燃烧。煤场储存的煤量通常根据燃料供应市场形势、季节特 点、机组每天燃煤数量等因素决定,存煤太少有因缺煤停机的危险, 存煤太多则会增加煤的损失、占用过多资金。特别是褐煤,成煤时间 短,煤化程度低,热稳定性差,风干时易爆裂成碎煤,在煤场储存过 程中更易因氧化而发生发热、自燃,导致煤质下降。为了研究褐煤在 自然露天条件下储存的煤质、煤量变化规律,以确定褐煤在煤场最佳 存放条件,探索入厂及入炉煤热值差以及为改善煤场管理提供依据, 特对国电双辽发电公司燃用的霍林河褐煤进行了单独组堆存放。在与 其日常煤场完全相同的堆放条件下,存放3个半月,每天观测气象参 数,测定煤堆不同部位温度,定点采样并测定各项煤质特性指标,从 而研究褐煤储存过程中煤质、煤量的变化规律,用于指导和改进燃料 管理。
2011-10-5 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李春艳 10
褐煤储存损失试验研究
图1 煤堆温度变化情况
图1 煤堆不同层面温度变化曲线 200 150 100 50 0
1 7 13 19 25 31 37 43 49 55 61 67 73 79 85 91 97 103
1米 3米 5米
3.3 煤的粒度变化 粒度分析试验是在煤堆的表层下0.2m采样,因此试验结果只 反映了煤堆近表面粒度变化规律。试验数据见表3,变化趋势见图2。
1 4 7 10 13 16 19 22 25 28 31 34 37 40 43 46 49 52 55 58 61 64 67 70 73 76 79 82 85 88 91 94 97 100103
挥发分(%)
2011-10-5
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李春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