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玉米耐旱、抗旱性能的研究现状
浅谈河南省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河南省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玉米是该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本文将从河南省玉米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现状分析1. 生产规模较大: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玉米生产省份之一,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前列。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玉米种植面积超过3000万亩,产量在7000万吨以上。
因为河南省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肥沃,适宜玉米的生长,所以玉米的产量较高。
2. 产业结构优化:随着农业的改革和发展,河南省玉米种植业也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转型,逐渐发展起了大型专业化种植合作社,以及现代农业园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模式。
这些新型经营主体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玉米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增加。
3. 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河南省在玉米生产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不断引进和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如精细化播种、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利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示范基地,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
这些措施对增加玉米产量和提高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发展趋势展望1. 优化品种结构:目前,河南省玉米主要是以粮食玉米为主,但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粮食玉米的价格较低,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受到一定限制。
未来河南省玉米的发展趋势可能是向粮食玉米和经济玉米(如澄城玉米、甜玉米等)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玉米的附加值。
2. 加强科技支撑:在玉米生产中,科技创新是关键。
河南省应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对种植技术和玉米品种的研发,推动玉米生产的现代化。
目前,河南省正在探索利用遗传改良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培育高产、耐逆、抗病虫害等优质玉米品种,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3. 发展产业链条:河南省玉米产业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种植环节,还需要发展加工、流通和贸易等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可以通过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促进农民参与玉米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推动玉米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发展现状及创新途径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发展现状及创新途径焦仁海仲义刘俊蔡鑫茹吴凤新刘兴二夏远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公主岭 136100)玉米是全国第1大粮食作物[1,2],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畜牧业发展、开发诸如工业乙醇等新能源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3]。
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及自身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起到了不可代替的支撑作用,成为农业科技战略的核心。
据美国学者预测,未来粮食增产潜力70%依靠新品种持续不断更新换代,而品种的更新换代进展决定于种质资源的创新研究水平。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发展现状及创新途径 1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建设生态文明与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驱动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发展现代种业的芯片。
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具有公益性、基础性、长期性等显著特点。
种质资源是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经过上千年的自然演变形成的,蕴藏着各种潜在有益基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有价值的宝贵财富,是作物育种、生物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举世闻名的“绿色革命”和杂交水稻的成功均源于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鉴于种质资源在农作物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世界范围内的种质资源竞争愈演愈烈,资源的争夺和发掘已成为竞争焦点,常规技术和现代分子技术相结合对种质资源进行深入精准鉴定评价、发掘、创新的研究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共识。
从种质资源中获取“基因主权”,带来巨额财富,已成为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控制别国经济的一种新的战略手段。
种质资源不被专利保护,但从种质资源中获取的优异基因序列却可以实施专利保护,不仅可以使窃取别国基因资源的“生物海盗”合法化,而且将致使种质资源拥有国应用本国种质资源时变成非法化。
将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有可能对粮食安全和国计民生带来重大影响。
“种中国大豆侵美国权”等事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充分说明了加强种质资源研究实力、提升总体研究水平的重要性。
玉米抗(耐)旱育种研究
时 , 球 水 资源 将 比 19 全 9 5年 减 少 2 %, 到 47 2 m 不 能 2 达 7 k , 灌溉 的地 区将 比 19 9 5年 增加 6 %, 时 干旱 对 玉米 的威胁 3 到 将更 为严 重 。
1 . 干 旱 对 我 国 玉 米 生 产 的 影 响 2
加 、 肥 施 用量 已近极 限 、 资 源 短缺 不可 逆 转 的形 势下 , 化 水
实 践 证 明 , 少干 旱 对 玉米 损 失 的有 效 途 径 是选 育 并 减 推 广耐 旱 性 品种 。 因此 , 分发 掘 玉米 耐旱 种 质 并通 过遗 传 充 改 良手 段 , 育出 耐 旱 的优 良品 种 是 目前 国 内 外玉 米 育 种 选 的重要 目标 。 玉米 的耐旱 性 是 一种复 杂 的 生物现 象 , 及 生 涉 理 、 传 、 艺 等众 多 因素 , 物 的耐 旱性 是 由多基 因控 制 , 遗 农 植 也 是 多途 径 的 。ei (9 0 认 为 植物 适 应 干 旱 的机 理 可 分 L vt 18 ) t 为 3类 : 旱 ( ru h sae 、 旱 (ru h v ia c ) 耐 避 do g t cp ) 御 e do g t odn e 和 a
积 的 6 %以 上 , 对我 国 农业 生 产 影 响范 围最 广 、 0 是 危害 最重 的农 业气 象 灾 害 。 据统 计 , 国平 均 每年 因 干旱 直 接减 少粮 全 食 12 7万 吨 (0世 纪 9 3 2 0年 代 平均 达 到 20 3万吨 ) 约 占 4 ,
干旱胁迫下玉米自交系叶片木质素含量变化及其与耐旱性的关系的开题报告
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护理胎粪吸入综合征是指新生儿在胎儿期或分娩过程中吸入羊水中的胎粪颗粒,导致胎粪进入呼吸道引起呼吸困难和感染的疾病。
由于新生儿的免疫力较弱,胎粪吸入综合征会对新生儿的生命造成威胁。
护理人员在患有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新生儿护理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患儿的安全和康复。
首先,在接受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的护理时,护理人员应当熟悉并了解其病情,包括患儿的病史、症状和体征。
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状况,如频率、深度、规则性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当注重观察其他体征如皮肤颜色、心率、血压等,以全面评估患儿的病情。
其次,护理人员在给予患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对呼吸道的保护。
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常有反复呼吸暂停、缺氧、四肢苍白等表现,需及时给予氧气吸入,使用咳痰器帮助清除呼吸道内的胎粪颗粒。
在辅助呼吸时,应注意通畅呼吸道,避免堵塞或损伤呼吸道。
再次,护理人员在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的护理中要关注感染的防控。
胎粪含有大量的菌群,易引发肺部感染,因此护理人员要协助医护人员进行血液和呼吸道标本的采集,及时送检,以确定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并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保持手部卫生,勤洗手,穿戴合适的防护设备,避免交叉感染。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关注患儿的体温调节。
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常伴有低体温,尤其是早产儿更易发生低体温。
为防止低体温对患儿造成不良影响,护理人员应提前准备保温器材,保持患儿的环境温度适宜,并及时给予保温措施,如使用暖炉、保温垫等。
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关注患儿的饮食和水分摄入。
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由于呼吸困难,常会出现吸食困难,特别是出现呼吸窘迫时,应采用胃肠减压、禁食等措施,避免发生误吸导致呼吸道阻塞和感染。
但需同时保证患儿的水分供应,特别是早产儿更需加强水分供应,防止脱水。
最后,护理人员要及时记录患儿的重要信息,如体温、心率、呼吸情况等,并建立患儿的护理计划和护理文档,追踪监测患儿的病情发展,并向医护人员及家属及时汇报。
气候变化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研究
气候变化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研究引言: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其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已经引起了普遍关注。
作为世界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家之一,中国的玉米种植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具体影响,并探讨可能的适应性措施。
一、气候变化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1. 温度变化气候变暖导致的温度升高对中国玉米生产具有直接的负面影响。
玉米是一种适合生长在温暖环境下的作物,但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玉米的花粉活力降低,甚至造成不育现象。
高温还会抑制玉米的光合作用,降低光合速率,影响生长和产量。
2. 降水变化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模式的改变,如降水量和降水时期的变化,对中国玉米生产造成了不确定性。
降水增加可能导致土壤水分过度饱和,增加土壤的渗透性,造成根系缺氧和根系腐烂;而干旱则会降低土壤水分含量,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3. 极端天气事件气候变化还增加了极端天气事件如风暴、干旱和洪水等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玉米的生长环境造成短期且严重的破坏。
例如,强风暴可能摧毁玉米的茎和叶片,干旱可能导致玉米缺水而无法正常生长,洪水则可能淹没玉米地并导致病虫害的爆发。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1. 品种改良通过育种选择抗旱、抗寒和短生育期的玉米品种,适应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例如,研发耐高温品种,提高玉米花粉活力,以提高产量;选育抗旱品种,增强玉米的耐旱性,减少干旱对产量的影响。
2. 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有效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并降低水资源的消耗。
合理的灌溉措施可以减轻干旱对玉米生产的影响,提高产量和品质。
3. 运用适应性栽培措施在田间管理中采用适应性栽培措施,如合理的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提高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极端天气事件对玉米生产的损害。
4.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包括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以及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推广生态农业等。
玉米抗旱研究进展
() 他 途 径 。浙 江 省 和 湖北 省 都 有 相 5其 对 完善 的旱 情预报 网 。广 西 壮族 自治 区水 利 厅 表示 每 年 都进 行 旱 情 预 报 , 县 级 部 门没 但
人工和 自 然选择形成了抗旱种质资源的丰富
a c) 其 中 避 旱 和 耐 旱 统 称 为 抗 旱 性 ne。
(ruh s t c) do teia e 。躲旱 是 植株 在严 重 的水 g r sn 分胁迫发 生 之前 完 成 其 生 活周 期 的 能力 。避 旱 是在水分 胁迫 发生 时 , 植株 通过 维持 组织 的
很高 。第三 , 利用次级性状进行抗旱选择。但
熟性, 其产量潜力不大。因此 目前大多数育种 家都倾 向于抗旱性 (ruh s t c) dog t e s ne育种。 r ia 根 据近 年来研究 发现 , 同玉米种 质 问的抗旱 不
能力具 有明显 的差异 , 这种 差异 是玉米 抗旱育
4
传标记, 通过连续 回交 , 把抗旱性状转移到不
抗旱的优 良自交系中, 正处在田问测验的最后
阶段 。在抗旱育种上 , aM 盯 在 17 年用 95
维普资讯
热 点 聚 _
轮 回选择方 法 改 良了 热带 晚熟 白色 马齿 型 玉 米群体 T x e oGra, u pn eI后定 名 为 T x e o S - u p n e
为代表的改良系较多 , 都不失作为研究利用的
重点。D fs A研究认 为, 1 对高 温与干 a i ra M07
旱的胁迫表 现 出较强 的抗性 。由此说 明 , 经 从 过选择 和改 良 的农 艺种 质 资源 中可 以筛 选 出 , 部 门 和 各 地 区 各 对 如何解决 水稻 干旱 问题 在 认 识 上存 在 很大
中晚熟玉米耐旱性鉴定及配合力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晚熟玉米耐旱性鉴定及配合力分析的开题报告
1.研究背景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在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均居于世界前列,但同时
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资源匮乏、气候条件不稳定等,为了进一步提
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需加强对玉米耐旱性的研究,并通过配合力分析,探讨提高玉米产量的途径。
2.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晚熟玉米株系的耐旱性鉴定,并进行配合力分析,探讨中晚熟玉米的耐旱性表现及如何提高中晚熟玉米的产量。
3.研究内容
(1)了解中国种质资源,筛选出中晚熟玉米株系;
(2)设计玉米耐旱试验方案,准确评估玉米株系的耐旱性;
(3)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不同中晚熟玉米株系的耐旱性,筛选出耐旱性强的株系;
(4)利用配合力分析模型对所筛选出的株系进行评估。
4.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收集有关中晚熟玉米的文献资料,并了解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情况。
(2)田间试验:根据所筛选出的中晚熟玉米株系,设计玉米耐旱试验方案,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确定耐旱性强的品种。
(3)统计分析:通过实验数据,对所选品种进行配合力分析,并探讨如何提高其产量。
5.研究意义
(1)对于加强中晚熟玉米与其他作物交配的生产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2)提高了中晚熟玉米的耐旱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为节约耕地资源、提高玉米产量和改善食品安全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6.预期成果
(1)筛选出中晚熟玉米株系的耐旱性表现及评价;
(2)探讨中晚熟玉米产量提高的途径;
(3)提出中晚熟玉米的改良方案,并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玉米的研究
玉米的研究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耕地面积最大的作物之一。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玉米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从而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首先,玉米的栽培技术得到了大幅改良。
过去,玉米的栽培主要依赖自然降雨,易受气候影响,产量不稳定。
现在,农业科技的应用推动了玉米的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通过科学管理土壤水分和施肥,确保玉米作物生长的需要。
同时,农业科研人员还研发了耐旱、抗病虫、适应性强的玉米新品种,提高了抗逆性,有效降低了种植风险。
其次,玉米的优良品种得到了推广。
通过杂交选育等技术手段,研究人员培育出了高产、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玉米新品种。
这些优良品种具有强大的抗病虫害能力,提高了产量稳定性和经济效益。
例如,玉米的转基因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培育出了抗昆虫、耐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品种,有效防治了玉米的病虫害,提高了产量。
另外,玉米的加工技术得到了提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玉米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广泛,加工成各种食品产品。
科研人员通过研究玉米的淀粉、蛋白质等组分及结构特性,改良了玉米的加工工艺,提高了加工产品的质量和口感。
同时,还研发了一系列以玉米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产品,如玉米秸秆发电技术、玉米柴油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玉米的附加值,还促进了农业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玉米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从栽培技术到优良品种的培育,再到加工技术的提升。
这些研究成果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也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做出了贡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玉米的研究还将继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玉米耐旱性的调控研究
伤害以保持正常的代谢活动。
1 植 物 生 长调 节 剂
l1 抗 旱 剂 -
以黄腐 酸( A) F 为主要成分的抗旱剂对 玉米苗 全 苗壮 、 进 植株 生 长发 育 、 强抗 旱 能 力 、 高 产 促 增 提 量 的效 果 显著 。宋凤 斌 等_ 用 1 0mM 的抗 旱剂 1 “] 0
增加 了叶片 气孔 阻力 , 降低蒸 腾 速率 , 水势下 降 幅 叶 度小 , 对含 水 量提高 , 强 了叶片 的保 水能 力 。抗 相 增
旱剂的使用 , 缓解了s D活性下降幅度及 M O DA的 增加幅度, 从而降低了干旱胁迫下玉米叶片细胞的 膜 质过 氧 化水 平 和膜 透 性增 加 的程 度 , 延缓 了玉 并
维普资讯
第2 O卷第 1期 20 0 2年 3月
干 旱 地 区 农 业 研 究
A g i u t a s a c i he A r d A r a rc lur lRe e r h n t i e s
VoI 2 - ONO 1 . Ma.02 r20
护效 果 。
化学方 法 调控 植 株 的生 理 生 化过程 , 以提 高植 株的 耐旱性 , 开辟 了作物 抗 旱增产 的新途 径 , 具有广 阔 的 应用 前景 。 从 目前 来 看 , 米 耐 旱性 的调控 研 究 多为 化 学 玉 调控 , 仅有 少量物理 调 控措施 的研究 报道 。 米耐 旱 玉 性 的调 控研 究 主要 从 以下 几个方 面 着手 : 一是 促进 根 系 的发 育 , 强根 系 的吸水能 力 , 是 吸收深 层 增 特别 土壤 的水 分 ; 二是 减 小气 孔 开 度 , 制 蒸 腾 , 而 减 抑 从 少叶层 水 分 的散 失 } 三是 通 过 提高 细胞 的渗 透调 节 能力 , 而增强 叶 片的保 水力 ; 从 四是 降低 干旱对膜 的
论横山县旱地玉米抗旱栽培技术现状及发展对策
7 1 9 1 O 0)
【 摘 要1 本文提出了横 山县旱地玉米抗旱栽培技术, 主要 包括整地保墒、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适期播种 与合理 密植等 内容, 分析 了技 术推广 中存在的问题 , 提 出了改进对策。为横 山县旱地玉米种植提供技术指导。 [ 关 键 词 】 横 山县 旱地 玉米 抗 旱 栽 培 技 术 [ 中图分类号】 ¥ 5 1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 0 0 3 —1 6 5 0( 2 0 1 3 ) 1 2 — 0 1 5 0 — 0 2
3 . 种子处理 为防治地下害虫的危害, 播前用 5 0 %辛硫磷 或 4 0 %甲基异柳磷按 种子重量 的 0 . 1 %一 0 . 2 % 拌种 , 或用 2 0 % 粉锈 1 5 0 - 2 0 0 g 加水 1 . 5 — 2 . 5 k g , 拌5 0 k g 种 子, 以防治丝黑穗病, 最好 选 玉米种衣剂处理过种子, 为苗齐 、 苗全打好基础。 4 . 适期播种和 合理密植 , 确 保一播全苗 干旱是制约 玉米高 产 的关键 , 而春旱 、 伏 旱、 秋旱是影响玉米产 量的核 心, 要 做到适 时播种 , 在可能的条件下尽早播种, 抓住现有精 睛, 抢墒播种 。 横山 旱作地 区露 地春播玉米 在 5 c m地温稳 定在 l O ℃时即可播种 ,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为最佳播期 , 留苗密 度一般大棒型品种亩 留 苗2 5 0 0 株, 小棒型品种亩留苗 3 0 0 0株。 5 . 稳氮 、 增磷 、 补钾 , 实行配方施 肥 结合国 家测土配方施肥 项 目在横 山县的实施 ,在玉米生产上实行配方施肥 , 2 0 0 9 年一 2 0 1 2 年共采集玉米 田土 样 1 8 9 7 个, 进 行分析化验 , 制定出不 同 地 区玉米配方施肥建议卡 。根据建议卡旱作区施肥 时可在亩施 农 家肥 2 0 0 0 k g 和l k g 硫酸钾作底肥 的基础上 , 再 亩追施尿 素 3 0 — 4 0 k g , 过磷酸钙 3 0 — 5 0 k g , 硫酸钾 1 0 - 1 5 k g 。磷肥随播种 一次 施入 , 氮肥在拔节后期和大喇叭 口期追施。经调查 : 旱地配方施 肥 区平均亩产量为 4 0 7 . 3 k g , 较玉米单产平均增幅 6 . 7 %。 6 推 行地膜覆盖技术 地膜覆盖玉米生产技术是一项旱作农 业技术 , 能显著的提高玉米抗旱增产能力, 实现高产 、 优质 、 高效 。 横山旱作 区春播玉米 采用了地膜覆盖技术 。把好 “ 五关 ” , 做到 “ 五化” 即起 垄关 、 播种 关、 方 蛙 J 吧 关、 覆膜关 、 放苗关 ; 整地精细化 、 品种优良化 、 施肥配方 化、 起垄规格化 、 密度合理化 , 提高地膜玉 米种植水平, 促进旱作区玉米产量 。 7 . 抓好病虫草害的综合 防治 未采取土壤封 杀灭草 的田块 , 于 玉米 5 叶期前 , 选用 5 2 %玉 先锋每亩 1 6 0 m L , 兑水 4 5 —6 o k B 均匀喷雾。 粘虫危害的田块 , 亩用 9 0 % 的敌百虫 l O O g , 稀释喷雾 , 也可用 4 . 5 % 高效氯氰菊脂乳油每亩 2 0 - - 3 0 m L或 4 5 %杜邦万灵 将可湿性粉剂 2 2 . 5 g 或 1 0 %永安可湿性粉剂 1 5 ~2 O g , 兑水 3 0 喷雾 。防治玉米大、 小斑病 , 可用 7 0 %代森锰锌 或 7 0 %甲基托布 津8 0 0 倍液喷雾防治 , 每7 天1 次, 连喷2 —3 次。 2 0 0 9 — 2 0 1 2 年, 横山病 虫害防治面积达到 4 万h , 有效的保证了旱作区玉米生 产安全。
玉米种植现状与新技术应用效果探析
玉米种植现状与新技术应用效果探析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的种植量和产量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
玉米种植现状与新技术应用效果的探索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玉米种植现状1.1 种植面积和产量据统计,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玉米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当前,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已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需要进一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1.2 种植方式和技术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主要依靠化肥和农药来提高产量,然而这种方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并且存在土壤质量下降和农产品安全问题。
亟需采用新的种植方式和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
目前,很多地区开始尝试有机玉米的种植,提倡绿色种植理念,通过旋耕、覆膜、有机肥料等方式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新技术应用效果探析2.1 生物技术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玉米已经成为解决玉米产量和质量问题的重要手段。
转基因玉米通过转入具有抗虫、抗草甘膦、耐旱等基因,能够提高玉米的产量和抗性,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从而实现环境友好型种植。
实验结果显示,转基因玉米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已经逐渐增加,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精准农业技术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精准农业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利用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信息技术等手段,实现对农田的精细化管理。
在玉米种植中,精准农业技术可以帮助农民实现土壤监测、施肥、灌溉、病虫害监测等方面的精准管理,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据统计,采用精准农业技术的玉米种植面积正在逐年增加,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信息技术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指导玉米的种植生产。
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植物抗旱性研究一直以来是植物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水资源日益紧缺,对植物抗旱性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植物抗旱性研究的进展不仅有助于揭示植物生理机制,还能为改良植物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抵御干旱等极端环境提供重要理论支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系统介绍植物抗旱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植物抗旱机制的研究现状植物抗旱性是植物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其主要包括植物在调节水分代谢、保护细胞膜完整性、维持气孔功能和调节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生理和生化机制。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抗旱性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调控机制涉及到多个信号传导途径和调控网络。
1. 植物抗旱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植物抗旱性的分子机制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已经克隆和鉴定了大量与植物抗旱性相关的基因。
通过对这些基因的功能解析,科研人员已经初步揭示了植物抗旱性的调控机制。
目前,植物抗旱性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基因包括:ABA合成相关基因NCED、激活子结合蛋白(bZIP)、转录因子DREB、LEA蛋白、脱落酸相关基因等。
这些基因在植物的抗旱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ABA合成相关基因NCED和激活子结合蛋白(bZIP)等基因参与了植物的胁迫信号转导和保护细胞膜完整性,而转录因子DREB和LEA蛋白则参与了植物体内的胁迫蛋白的表达和水分调节。
除了这些已知的抗旱相关基因,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研究者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植物基因组水平上的抗旱基因。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发现植物抗旱性的新机制,还能为植物品种的改良和优化提供一定的基因资源。
2. 植物抗旱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解析植物中存在大量与抗旱相关的蛋白,其中包括保护性蛋白(如LEA蛋白、脱落酸相关蛋白)、胁迫信号转导蛋白(如激活子结合蛋白、植物生长素蛋白)、调节蛋白(如气孔调控蛋白、胁迫响应转录因子)等。
玉米遭遇干旱报告范文
玉米遭遇干旱报告范文一、引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明显,极端气象事件频繁发生。
干旱是其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对农作物产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本报告旨在详细介绍玉米作物在干旱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并探讨可能的应对措施。
二、影响干旱对玉米作物生长的因素干旱严重影响玉米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干旱对玉米作物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水分的匮乏、土壤贫瘠等。
2.1水分的匮乏干旱天气导致降水量不足,田地中土壤的含水量不断下降,无法满足玉米生长所需的水分供给。
缺水会使玉米根系无法正常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从而影响养分的吸收和转运过程,造成植株生长发育不良。
2.2土壤贫瘠干旱情况下,土壤中的水分流失迅速,土壤的肥力也随之下降。
玉米作为一种高度依赖土壤养分的农作物,土壤贫瘠会导致玉米植株无法获得必要的养分,进而减缓其生长速度。
三、干旱对玉米作物生长的影响3.1植株生长受限干旱情况下,玉米植株的生长受到限制。
由于水分不足,植物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和水分蒸腾,导致植株叶片萎缩,生长速度减缓。
3.2花粉传粉受阻干旱会导致玉米作物的雌雄花粉的筛检过程受到干扰。
由于水分不足,花粉传粉能力下降,从而影响了玉米受精和籽粒的形成。
3.3产量大幅下降玉米作物的产量是受到气候影响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干旱导致玉米植株生长不良,受精受阻,从而导致产量大幅下降甚至绝收。
四、应对干旱的技术措施为了减轻玉米作物受干旱影响的程度,农业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包括选育抗旱品种、科学灌溉等。
4.1选育抗旱品种通过选择和培育适应干旱条件的抗旱品种,可以增加玉米作物在干旱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耐旱性和较高的生长适应性,能够在干旱条件下保持较高的产量。
4.2科学灌溉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是解决干旱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配置灌溉设施,确保玉米作物得到适量的水分供给,可以有效缓解干旱对玉米作物的影响。
4.3土壤水分保持措施在干旱情况下,采取土壤保水措施可以减少土壤中水分的流失。
新疆玉米抗旱节水机理研究进展
基金项 目: 新疆农科院青年基金项 目(o6 o ) 2o Q 2
作者简介 : 刘成C9s )女 , 1 一 , 甘肃人 ,  ̄ 硕士,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粮食作物抗旱性 ,E milceg @16<1 C — a)uhnx 2 . 1 li j 21 O
摘
要: 通过对 我国玉米核心 自交系进行水分干旱胁迫对 比试验 , 重点研究 了受旱后玉米 自交系生物学性状 、
生理生化性状的变化 , 以及这些变化与玉米水分高效利用机理的相关关 系。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从外部形态来 筛选抗 旱种质 , 能从植物本身受旱后生理代谢 的改变来评价种质抗旱性 。为耐旱玉米种质筛选提供有效的 更
科 学基金 和 国家科技攻 关计划研 究 的基础 上 , 针对新疆本 地 的实际情况 , 重点 开展 了玉米抗旱及 水分 的 高效 利用机理研 究 , 括( ) 包 1形态 、 产量等生 物学性 状 与玉米 水分 高效 利用 的相 关研 究 。 () 2 激素 代谢 、
酶活性 、 信号传导等生理性状与玉米抗旱性的相关研究。通过生物学和生理学研究初步阐明玉米本身 的生物抗旱节水机理 , 发掘优异抗旱基因源和特异抗旱新种质。根据有关资料 , 对近年来新疆在玉米抗 旱节水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1 米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 , 不仅影响到玉米的外部形态, 也影响生理 生化代谢途径。玉米的抗旱性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状。研究玉米的抗旱机理 , 首先要准确 的评价玉米 的抗旱性。胡荣海n 、 ] 龚明【 、 2 黎裕【等先后对农作物抗旱鉴定方法和指标进行过阶段性综述。鉴定指 ] 3 J 标分为形态学指标、 量指标、 产 生理生化指标三类。在何种时期 、 选用何种指 标或指标组合仍 有分 歧 ] 。抗性 指数 是多指 标综合值 , 其计算采 用平 均法 、 属 函数法 、 步 回归 筛选 法等 。依 据 不 同 的 隶 逐 鉴定方式 、 不同的鉴定指标和不同的抗旱指数算法 , 产生出大量的研究结果L 。目前 , 5 J 具有争议的核心 问题仍是室内苗期鉴定结果能否代表作物的大田抗旱性 , 快捷的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能否代表最终的 产量抗旱性。有些指标与作物产量指标的抗旱性有较大的关联度 , 但作物的抗旱性有阶段不同性和指 标反映上的巨大差别性 。李舒凡 认为确定关键时期进行干旱处理是方法 的核心 问题 , J 黎裕【 认为应 3 J 谨慎选用有争议 的指标。张宝石等【认为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作物的抗旱性才能提高鉴定 的准确性。 7 ]
利用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抗旱性研究
利用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抗旱性研究农作物作为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其生长与生产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其中,干旱是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解决农作物受旱问题,科学家们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了大量研究,旨在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能。
本文将介绍一些利用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抗旱性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首先,基因工程是提高农作物抗旱性研究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通过向农作物中引入一些旱生植物的抗旱基因,可以增强农作物对干旱的抵抗能力。
例如,很多耐旱植物具有较高的细胞膜稳定性,可以保护细胞不受脱水和氧化损伤。
因此,科学家们将这些抗旱基因转移到一些经济作物中,如小麦、水稻等。
研究表明,转入其他植物中的抗旱基因可以显著提高其抗旱性能,从而增加作物产量。
其次,生物育种也是提高农作物抗旱性研究的重要手段。
利用传统的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方法,在大规模田间试验中选出对干旱具有较高抗性的品种和种质资源,然后通过连续选择和交配,可以逐渐获得抗旱性更强的新品种。
例如,在小麦育种中,科学家们通过选择一些细胞膜稳定性较高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获得了具有较强抗旱性的优良小麦品种。
除此之外,生物技术还可以利用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手段,系统地研究农作物在干旱胁迫下的分子生物学响应机制,以获取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比不同基因表达水平和代谢产物的变化,可以筛选出在干旱抗性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和代谢途径。
这为进一步改良和提高农作物抗旱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此外,生物技术还可以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等方法,直接修改农作物基因组中与抗旱性相关的基因序列。
通过删除或修改这些基因,可以增强农作物的抗旱性能。
这种方法具有高效、精确且可控的优点,可以针对性地修改特定基因,而不会导致其他不必要的基因变化。
最后,农作物的栽培管理也是提高抗旱性的关键。
合理的灌溉方法和水肥管理策略可以减轻旱情对农作物的影响。
例如,适当控制灌溉量和灌溉时间,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可以防止农作物过度脱水,并提高土壤中的水分保持能力。
“光合高脂膜”增强玉米苗期耐旱性和耐热性试验
在正常条件下,经过“光合高脂膜”处理的三个品种的玉米幼苗, 米苗期耐旱性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6):2192-2201.
叶片内叶绿素含量都比未经处理的幼苗高,说明“光合高脂膜” [5]刘贤德,李晓辉,李文华,等.玉米自交系苗期耐旱性差异分析[J].
具有保绿作用,能减缓幼苗叶片的黄化,促进玉米幼苗的光合作 玉米科学,2020,12(3):3.
玉米品种有 HS2×B73 F1、仲糯一号、M10。根据表 4 和表 5
可得,在正常条件下,经过“光合高脂膜”处理后的仲糯一号幼苗
与未处理的幼苗,在处理后的第四天并未表现出非常明显差异,
2.1.2 Βιβλιοθήκη 温组叶绿素值因为 F(第四天株高)=0.7<F(0.01)=8.9,有可能是因为在喷施
由表 2 数据分析可得,所有组别的玉米幼苗的叶绿素值随 时,操作上不完善,未能很好的均匀喷洒,导致其效果不明显;而
的玉米幼苗慢,气孔关闭,减少水分散失,以最大限度维持幼苗 [3]李晚忱,付凤玲,袁佐清.玉米苗期耐旱性鉴定方法研究[J].西南
生存,即在干旱胁迫下,“光合高脂膜”能一定程度下减缓幼苗叶 农业学报,2020,14(3):4.
片的黄化速度,增强耐旱性,维持玉米幼苗一定的生长发育;而 [4]刘亚,丁俊强,苏巴钱德,等.基于远红外热成像的叶温变化与玉
着处理天数的增加都在下降,这很大可能是因为所有玉米幼苗 在处理第六天的后期,经过一段时间培养,此品种的两个处理间
的生长基质都是石英砂,并未进行任何的营养进行处理,幼苗不 表现的较为显著差异,F(第六天株高)=497.16**>F(0.01)=8.90。
能及时得到足够营养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导致正处于迅速
98 种子世界 2022·08
吉林省东部山区玉米抗旱播种技术的探讨
确保农艺技术 中规定 的施肥量 、 施肥部位 、 施 肥方法能 高质 量 的落实 。
三是地膜覆盖栽培。 有 膜侧播种 和地膜双槽覆盖两种方式 。 膜侧播种采用宽窄行种植 法 , 地膜只覆盖窄行 , 将玉米播在 地膜边沿土壤 , 膜侧播种 即有与膜内栽培相似的增温 、 保墒 效果 , 还可以接纳 3 mm左右的降水 由膜上集流于玉米播种 穴内 , 大大改善了玉米根 际的水分和土壤环境。 地膜双槽覆 盖是指槽 内播种 , 槽梗覆膜 , 由于槽 内地势低 , 可形成聚水 漏斗, 将 床面上的降水集 中到苗孔 内, 提高降水利用率 , 可
抢墒早播 是旱 区玉米保苗经常采用的一项措施 ,当地
表干土层厚 2 - 3 e m、耕层 土壤含水量在 1 0 0 g / k g以上期 提早 1 0 — 1 5 天趁墒播种 , 但要 注意随播随拍实地 表 , 以防跑墒 , 影响 出
改善土壤理化 性状 , 调节土壤水 、 肥、 气、 热状况 , 使之有利
于微 生物活动 , 有利于根 系生 长发育 , 有 利于养分 的分解 、 供应 和积 累 , 提 高土壤保水 、 保肥和抗旱 能力 ; 三是深松深
4 、 加强肥料高效 利用综合措施 的落实。采用化肥深施
技术 , 做 到种 、 肥隔离 , 避免烧种 子和幼根 , 影 响出苗 。采取
斤, K 2 0 5 5 — 6 5公斤 , 要保证氮 肥用 量 , 每公顷施用 N 2 0 0 —
2 3 0 公 斤。通过增施 农家肥 、 有机肥与化肥 配合施用 、 氮肥
分次追施等方法 ,充分利用肥料特别是有机肥和磷肥 的后
苗 。采取趁墒早播 能使 苗齐 、 苗壮 、 穗大 , 一般可增产 1 0 %
灌水 条件 的地块 , 在早春座水抢 种条 件下 , 可以适当选择种 植 耐密 、 半耐密 中熟或 中晚熟高产品种。 如在 当地表现 比较
常用玉米自交系抗旱性及抗旱性鉴定指标研究
S u y o o h ssa c nd Is I e tfc to n e f t d n Dr ug tRe it n e a t d n ii a i n I d x o
Or i a y Ma z n r d L n s d n r ie I b e i e
LIFe ng- i ha ,ZH U i M n, LU a —i Xi ng l ng
( h n a gA r utrl nvri ,h na gLann 18 6, hn ) S ey n gi l a U iesy S e yn io ig1 0 6 C ia c u t
oh rmaz n r d ln sa d c u d b h u d me tlg n t e o r e t nh nc r ug tr lr n e o ie t e ie i b e i e n o l e t e f n a n a e e i r s u c o e a e d o h o e a c fmaz . c
已有 的研 究表 明 , 旱性 是 可 以遗 传 的 , 此 , 抗 因 选
Ab t a t Ac o dn o p a t p y il gc meh d , h ru h e itn e o e r i a y maz n r d l e sr c : c r i g t ln h soo i t o s t e d o g tr ssa c f tn o d n r ie i b e i s n
c ul c u aey e au t h r u h e it n e o ie a ee t d t d n iy t r u h e itnc o d a c r t l v l a e t e d o g tr ssa c fma z nd be s l ce o i e tf he d o g tr ssa e,a s
玉米抗旱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
玉米抗旱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
玉米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干旱环境中通常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为了提高玉米的抗旱能力,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抗旱品种的引进和筛选试验。
本文将介绍一项关于玉米抗旱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的研究。
该试验选择了干旱地区的几个郡县作为试验区,分别从国内外引进了10个抗旱品种,并与当地常用的品种进行对比试验。
试验过程中采用了随机分组的方法,每个品种选取了10个试验地点进行种植。
试验期间对各个品种的生长情况、产量、耐旱性等进行了全面的观测和测量。
在试验结果的统计和分析中发现,与当地常用品种相比,引进的抗旱品种在生长速度和产量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其中有两个品种在干旱条件下仍保持了较高的产量,且耐旱性评分也较高。
还发现有两个品种具有良好的抗逆性,能够在干旱条件下保持较高的生长状况。
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进一步得出了一些结论。
引进的抗旱品种在干旱地区具有较高的适应性,能够在干旱条件下保持较高的产量。
不同品种的抗旱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品种在生长速度和耐旱性方面表现出了更好的特点。
筛选出的具有抗逆性的品种可以作为进一步开展育种工作的重要材料,以进一步提高玉米的抗旱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玉米耐旱、抗旱性能的研究现状摘要:作为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产量受干旱影响极其严重,提高玉米的耐旱、抗旱性能势在必行。在介绍干旱胁迫在不同时期对玉米产量影响的基础上,综述了目前在玉米耐旱、抗旱性能提高方面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展望。关键词:玉米;耐旱性;抗旱性Research Status on Drought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MaizeAbstract: As one of major food crops in China, maize production is extremely affected by drought. Improve the drought resistance and tolerance of maize is imperative. The effect of drought stress on maize yield at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 was introdused.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drought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maize was summarized.Key words: maize; drought tolerance; drought resistance干旱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农业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半干旱土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7%,其中干旱、半干旱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1%。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干旱是限制我国玉米生产发展和产量提高的第一要素,干旱对玉米产量影响达20%~50%[1]。干旱条件下的水分胁迫会引起玉米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研究玉米的抗旱机制,选育抗旱性强的新品种,不仅可以保证高产稳产,而且对于节省有限的水资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干旱胁迫对玉米萌芽出苗、幼苗根系、开花灌浆期的影响及目前的研究进展。1 干旱对玉米生长的影响1.1 干旱对玉米种子萌芽出苗的影响萌芽出苗是种子植物整个生命期的第一阶段,虽然玉米从萌发到出苗这一阶段需水量较少(仅占总需水量的3.1%~6.1%),但这一时期对水分却最为敏感[2]。水分胁迫延缓了种子细胞膜的修复速率、代谢失调加剧、膜质过氧化、膜透性增高,影响了种子核酸的修复,降低了淀粉酶活性,使得种子萌发初期时间推迟,萌发率下降,种苗生长不良[3]。黄艳胜等[4]将MnSO4粉末、CuSO4粉末、ZnSO4粉末、NiSO4粉末、(NH4)6Mo7O24·4H2O粉末分别为0.10、0.05、0.10、0.20、0.20 g,一定量的EDTA(防止沉淀生成),用去离子水300~400 mL混合均匀,制成浸泡液,用此浸泡液浸种12 h,能促进种子萌发,提高幼苗的呼吸速率及根活力,增强了种子及幼苗的抗逆能力。研究在水分胁迫下玉米萌芽出苗期种子活力及其他指标抗旱性机制,通过营养液浸种处理,是改良抗旱品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1.2 干旱对玉米根系的影响根系是玉米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的主要器官,玉米的根系与抗旱性密切相关[5]。玉米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植株对土壤中水分、养分的吸收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6-8]。通过对玉米种子的处理,可以提高玉米幼苗根系的生长速率和密度,从而提高玉米幼苗的抗旱性。王春虎等[9]通过用不同浓度的赤钙合剂溶液浸种处理后,观察、记录玉米的发芽率、发芽势、根系生长状况、幼苗各时期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研究,确定最佳浸种条件为:2%的CaCl2和100 μg/mL赤霉素混合作为浸种液,供试材料为农大108、郑单958、豫玉22号、新单22号,各取70粒种子置于浸种液均为40 mL的不同杯子中,浸泡24 h后在24.5 ℃下催芽27 h,播种后发现玉米幼苗的根系量增加,抗旱能力增强,增产近10%。浸种处理成本低,操作方法简单,适用于大面积推广。1.3 干旱对玉米开花、灌浆期的影响产量性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穗部性状,然而光合作用是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光合作用效率是玉米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90%~95%的生物产量是通过叶绿体在光的作用下由光合作用制造的。同时玉米在开花期遭受干旱表现为吐丝期延迟,抽雄与吐丝间隔延长[10],子粒建成受限,干旱胁迫条件下子粒灌浆持续时间大约缩短2~9 d,灌浆速率下降8%~18%[11],子粒重减少,引起玉米产量下降。提高玉米叶片及开花、灌浆期的抗旱性对于提高玉米产量非常有效。刘永红等[12]采用池栽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在花期干旱和正常浇水条件下的子粒发育过程及特性,结果表明,最大灌浆速度出现时间提早的品种,可以延长最大灌浆速度的持续时间,增加抗旱性和产量。刘俊等[13]通过研究,在100 mmol/L NaCl盐胁迫下,玉米中多胺含量对玉米幼苗干重及叶片不同性状结合多胺的影响与叶片喷施1 mmol/L Put、Spd和Spm后叶片生理生化反应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叶片喷施外源多胺Put、Spd和Spm可明显降低盐胁迫对玉米叶片的活性氧伤害,提高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光合作用在玉米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能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对提高玉米产量非常有利。2 玉米耐旱、抗旱性能提高的研究现状2.1 通过基因转化提高抗旱性玉米耐旱性多为微效多基因控制,遗传改良困难,但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抗旱、耐盐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可以打破物种间生殖隔离,创制玉米抗旱新品种。贾俊香等[14]通过对不同的转基因植株与对照组相对电导率、相对含水量、蒸腾速率、光合速率、叶片失水速率和叶水势的研究表明,转基因玉米的抗旱性在不同程度上高于非转基因玉米。石薇等[15]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在玉米自交系吉444授粉后20~24 h导入外源基因蛋白激酶,蛋白激酶基因能够响应干旱胁迫诱导,提高玉米耐旱性。董春林等[16]利用海藻糖的抗逆耐旱特性,采用改进的花粉管通道法,将抗旱、耐盐基因海藻糖合酶基因(TPS)导入玉米自交系郑58中,通过对植株的筛选、DNA提取、PCR检测并与未转化的植株对比,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抗旱性增强。杨政伟等[17]以玉米自交系掖478的茎尖为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小麦抗旱SAMS基因转入玉米中,转化率为3.53%。在同一水分胁迫条件T1代转基因玉米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较非转基因植株含量高。在水分胁迫60 h后,转基因玉米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较非转基因玉米上升8.16%、20.02%、32.21%、22.77%,而电导率、MDA含量分别下降14.38%、29.41%,通过导入SAMS基因后玉米的抗旱性提高。转基因技术克服了基因表现型人工选择效率低、预见性差、周期长的缺点。转基因技术的日益成熟,为玉米种质改良提供了新途径,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的抗旱玉米植株性状稳定,且具有较好的遗传特性。2.2 通过改良土壤提高抗旱性适量、适时施肥可提高作物的水肥利用效率,已成为农业节水增产的一种主要途径。如磷可参与光合作用,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中度干旱时适当施氮有利于茎高增加,干旱胁迫下硅可减轻叶片伤害。卢树昌等[18]对北方潮土区夏玉米设置6个施磷处理进行田间试验,通过对玉米长势和产量的对比分析表明,施磷93 kg/hm2产投比最高,合理施用磷肥能促进氮的吸收和同化,协调养分吸收平衡,提高作物抗逆性,达到增产效果。黄茂林等[19]以免耕配以不同肥料与传统翻耕作为对照,研究了POD活性、MDA、Pro和叶绿素含量4个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免耕、有机肥处理土壤能使玉米灌浆期叶片中MDA含量、Pro含量、叶绿素含量显著增高,POD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延缓叶片衰老,提高了玉米的抗旱能力。王曰鑫等[20]通过对腐植酸配方肥与地膜覆盖两种节水抗旱技术结合使用条件下,玉米苗期土壤水分与温度、玉米生长、玉米产量的研究表明,腐植酸配方肥与腐植酸液态地膜的叠加使用可以保持土壤的温度、湿度、促进微生物生长、提高土壤肥力,使玉米的抗旱性增强,产量较对照组提高27.7%。李清芳等[21]研究了在干旱胁迫下施硅肥(SiO2)分别为120 mg/kg、240 mg/kg的土壤与对照组土壤在玉米植株生物量积累、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POD、SOD和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施硅植株较对照组以上分析水平都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23.7%~40.5%、10.9%~28.8%、4.0%~11.9%、6.4%~26.4%、17.8%~26.8%、3.2%~33.5%,同时施硅植株使叶片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升高受限。硅减轻了干旱胁迫下叶片的伤害作用,提高了生物积累量,植株表现出较好的抗旱性。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植株的抗旱性,操作简单而且技术要求低,适合几乎所有农民应用于提高植株产量,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操作工艺。土壤中施加一定量化学材料或制剂在保持土壤水分、抑制蒸发与蒸腾、防止土壤板结、减少营养元素流失与淋失、促进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等方面效果显著[22]。高凤文等[23]通过研究不同保水剂对土壤蒸发量、玉米幼苗CAT活性、MDA含量、脯氨酸含量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使用土壤保水剂可以抑制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量,提高玉米幼苗的抗旱性。其中保定科翰98保水效果最好,向1 000 g土壤中加入2 g科翰98注入100 mL水,蒸发量比对照组少8.96%,玉米幼苗CAT活性、MDA含量分别降低46.67%、33.41%,玉米幼苗抗旱性增强。但是单独使用保水剂会使植物产生冗根[24],将保水剂与其他材料混合使用,研究复合应用后的效应,将为提高植物保水增产提供新途径。3 展望玉米是重要的粮食、饲料作物,也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原料,在我国种植范围广、面积大。但是干旱严重影响我国玉米生产发展和产量提高,干旱对玉米的影响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等多方面。通过对玉米拌种、幼苗、根系、叶片喷洒药剂等抗旱性能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玉米的抗旱性增加产量,同时向土壤中施加肥料可以提高玉米的水肥利用率。亲代玉米的优良性状不能很好地遗传,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使玉米的性状稳定保持,同时为远缘杂交提供了可能,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玉米的抗旱性、耐寒性、抗虫害等,但多性状研究较少,难度较大。发展玉米多基因转化和基因聚合技术改良玉米品质,使其具有复合性状将是今后玉米分子育种的重点。参考文献:[1] 赵树仁,叶青江,荆绍凌,等.玉米抗旱性育种[J].农业与技术,2008,28(4):43-44.[2] 山仑.我国西北地区植物水分研究与旱地农业增产[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3(5):7-10.[3] 徐明慧,关义新,马兴林,等.玉米芽苗期抗旱性研究进展综述[J].玉米科学,2002,10(4):35-38.[4] 黄艳胜.不同浓度营养液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影响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6):68-69.[5] 齐健,宋凤斌,刘胜群.苗期玉米根叶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J].生态环境,2006,15(6):1264-1268.[6] WIESLER F,HORST W J. Root growth and nitrate utilization of maize cultivars under field conditions[J]. Plant and Soil,1994,163(2):267-277.[7] 严小龙,廖红,戈振扬,等.植物根构型特征与磷吸收效率[J]. 植物学通报,2000,17(6):511-519.[8] L YNCH J. Root architecture and plant productivity[J]. Plant Physiology,1995,109(1):7-13.[9] 王春虎,赵新亮,陈士林,等.赤钙合剂浸种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2):24-26.[10] 高世斌,赵茂俊,潘光堂,等.干旱胁迫与正常环境下控制玉米开花期性状的QTL鉴定[J].西南农业学报,2005,18(5):93-97.[11] 宋凤斌,戴俊英.干旱胁迫对玉米雌穗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0,22(1):18-22.[12] 刘永红,何文铸,杨勤,等.花期干旱对玉米籽粒发育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7,21(2):181-185.[13] 刘俊,周一峰,章文华,等.外源多胺对盐胁迫下玉米叶绿体结合态多胺水平和光合作用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6,26(2):254-258.[14] 贾俊香,贾炜珑.转基因玉米苗期抗旱性生理生化指标及综合评价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5(4):331-333.[15] 石薇,黄丛林,张秀海,等.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蛋白激酶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1,26(4):46-49.[16] 董春林,张明义,林忠平,等.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抗旱耐盐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5):392-394.[17] 杨政伟,胡银岗,王琨,等.转SAMS基因玉米自交系获得及抗旱性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1,31(6):1084-1089.[18] 卢树昌,刘惠芬,李文君.北方潮土区夏玉米施磷效果的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0,7(4):7-10.[19] 黄茂林,梁银丽,韦泽秀,等.免耕施肥对灌浆期玉米、鼓粒期大豆叶片过氧化作用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3):198-202.[20] 王曰鑫,秦慧娟.腐植酸配方施肥与地膜覆盖对黄土区旱作玉米的作用[J].腐植酸,2010(5):24-28.[21] 李清芳,马成仓,尚启亮.干旱胁迫下硅对玉米光合作用和保护酶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3):531-536.[22] 辛小桂,黄占斌,朱元骏.水分胁迫条件下几种化学材料对玉米幼苗抗旱性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22(1):54-57.[23] 高凤文,罗盛国,姜佰文.保水剂对土壤蒸发及玉米幼苗抗旱性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36(1):11-14.[24] 迟永刚,黄占斌,李茂松.保水剂与不同化学材料配合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6):1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