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边城》教学设计(通用7篇)
![《边城》教学设计(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ac1434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f1.png)
《边城》教学设计《边城》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边城》教学设计(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边城》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分析:《边城》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小说部分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教导学明确阅读小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所以本文重点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挖掘小说在时代变迁中的同步存在。
学情分析:《边城》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他们的明确活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由赞美自然风土人情上升到对现实的批判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另外,小说的长篇幅在解读问答上也存在很多的困难。
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美读课文,提高学生对含蓄语言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塑造的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2、体会课文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设计1:繁华的大都市,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
林立的高楼、琳琅的商品、穿梭的人流、怡人的乐园。
闲暇时,我们是不是也想让生活增添点儿古朴意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拜读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神游于作品描写的几十年前的湘西,感受那里闪烁着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
设计2:豆绿清澈的碧溪流水,静美和乐的茶峒古城,同着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在那热烈欢快的鼓点中散发出古朴之美,为我们构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图景。
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笔触,走进这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边城》。
二、解题1、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小镇,是沈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沈从文边城教学设计(优秀3篇)
![沈从文边城教学设计(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d270d5d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7c.png)
沈从文边城教学设计(优秀3篇)《边城》教案篇一《边城》教案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2、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3、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二、过程与方法:1、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人物内情绪感的挖掘2、咀嚼品味小说诗一般的意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古老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2、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透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美、至真、至善人性。
1、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2、透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述、培养把握人物形象的潜力。
1、补充相关小说情节,让学生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2、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小说资料。
要本着以学生获得知识和潜力为主,重视学生的思考重视学生的感悟。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慎重地选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点拨法以及探究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更深的领悟文章资料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启发学生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预习课文品读重点段落要求:1、勾画出小说的环境描述的语句。
2、标出自然段3、勾画出小说中的民俗描述,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内涵4、找出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品味小说中的淳朴的人性5、理顺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小说的人物、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教学:《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
它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的光环之中。
因为莎士比亚,英国的斯拉特福小镇才会蜚声世界;有了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才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有了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才成为旅游圣地。
《边城》节选教案
![《边城》节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487d5d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1.png)
缀《边城》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通过节选内容,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亲情关系。
3.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感受小说的语言美。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亲情关系,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把握小说的语言特色,品味小说中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边城》原著、教案、PPT。
2.学生准备:《边城》节选文本、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边城》的作者沈从文,简要介绍其生平及创作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对《边城》的了解,引导他们关注小说的主题和人物。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边城》节选文本,注意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关系。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亲情关系,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亲情关系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边城》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边城》节选文本,关注小说的语言特色。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语言美,品味文本中的美学价值。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语言特色和美学价值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具体的例子,支持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社会背景,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社会背景。
2.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边城》节选文本,关注小说的社会背景。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背景对小说的影响。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705e7e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9.png)
《边城》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一篇课文。
作者是京派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边城》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小说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我们要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通过小说,我们将感受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诗意的湘西世界,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在朗读与品味中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边城》的故事情节平淡如水,具有散文化和诗化的风味,笼罩着浓郁的写意色彩。
语言凝练,清新,简约,典雅,而又具鲜明的地方性。
字里行间弥散着生活特有的氛围、意境的文字,小说中可以说到处都是。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给翠翠画像,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体会人性之美在翠翠身上的体现。
2.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3.了解选文中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对小说结构和主题所起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语文教案边城(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边城(节选)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5cbc76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5d.png)
语文教案《边城》(节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边城》节选文中的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并运用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了解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和创作风格,拓宽文学视野。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边城》节选文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了解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运用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准备1. 教材:《边城》节选文。
2. 参考资料:关于沈从文的生平介绍、文学评论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边城》节选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节选文,理解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节选文中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解析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拓展延伸(1)介绍沈从文的创作风格,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作品。
(2)讨论:如何运用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2. 选择一篇沈从文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体会其创作风格。
3. 尝试运用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中典型人物和事件,深入剖析文章主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利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沈从文与其他作家的创作差异。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边城教案(优秀7篇)
![边城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11581b2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07.png)
边城教案(优秀7篇)边城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全面掌握《边城》的故事情节,培养分析、概括、浓缩篇幅较长的文章的能力。
2、抓住文中的对话语言描写,深刻体味作者运用散文化语言细腻呈现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3、品味文中“三美”,即环境美、风俗美、人性美。
4、理解“歌声”对主人公翠翠的意义,同时合理探究翠翠的命运。
二、过程与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2、品味鉴赏重点段落精彩语言,合作探究语言内含的精彩故事。
3、采用故事新编法探究原文给读者留下的悬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沈从文先生清新、典雅的叙事抒情文风,领会作者创造的独特的主人公魅力。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环境美、风俗美与人性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歌声”的意义,把握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渗透的美学内涵,合理续写文本故事可能的结局。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合作探究法诱导启发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身心疲惫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首优美而恬静的歌曲,你是否感受到它就像一杯香茗,让你心醉?美妙的歌声能洗净人世的铅华,通俗的歌声能激荡平静的心灵,传递最真最朴实的情感。
同学们,咱们家乡有没有这种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歌曲呢?学生发言并主动演唱:学生甲:威宁草海宽又宽,四面八方都是山。
郎是青山不会老,妹是海水不会干。
学生乙:苞谷桩桩一排排,要唱山歌坐下来。
要唱山歌唱两个,不唱山歌你别来。
学生丙:哥在岩上放羊来,妹在岩下掐菜薹。
哥要菜薹抓把去,要唱山歌晚上来。
学生丁:高山青松青又青,我俩情谊比海深。
如果哪天水干掉,我比妹妹还伤心。
…………这些都是我们家乡传唱的民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词表达的情感朴素真挚。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通过歌声来传情达意,通过歌声再现人性之美。
让我们共同聆听这首沈从文先生谱写的真挚之歌吧!2、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三情”)。
《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
![《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f4f3a23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66.png)
《边城》优秀教案《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边城》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1.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领会翠翠的心理和情感。
2.联系现实生活,感受理解翠翠身上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使翠翠的形象更加明晰可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并为以下学习打下基础。
)1.引出课题:(多媒体展示课文标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沈从文的《边城》。
这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曾被赞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作者沈从文也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很多的评论者都对这部作品推崇备至。
2.情节介绍:十五岁的山村少女翠翠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终年看守着河边的渡船。
翠翠聪明能干,美丽善良。
当地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同时爱上了她。
为了赢得翠翠的爱情,天保请了媒人上门求亲,翠翠却没有表态;仅仅是因为羞于表达吗?原来,翠翠的心上早就有了一个人。
事情还得从两年前的端午节说起。
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进城看龙舟赛,邂逅了傩送,彼此一见钟情,但这份感情双方都埋藏得很深,并没有表露出来。
时隔两年,乡绅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用一座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他,翠翠对此有所耳闻。
但对于傩送不要碾坊,宁愿作个摆渡人的心意,她却并不知晓。
天保兄弟在爱情面前展开了公平竞争,按照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表达爱情。
他们商定轮流到渡口边高崖上唱情歌,谁的歌声有了翠翠的回应,谁就得到翠翠……(多媒体,教师配合音乐、文字朗读)阴历十四到了,月也快圆了,我们的课文也开始了……3.交代学习重点:“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眼里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沈从文在说到创作动机时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节选文字以翠翠为核心人物,主要表现出她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
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品味赏析:(“入”:品味语言,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边城(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a52045a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ba.png)
《边城》教学目标:1.阅读本书,了解情节2.运用阅读指导法阅读课文重点难点:重点:把握《边城》故事情节及主旨难点:把握《边城》故事情节及主旨学习方法:1.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2. 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人物形象】1.、翠翠: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健康美丽。
“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她心地善良,“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
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
2.爷爷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他善良纯朴、热心好客、甘守清贫、尽职尽责。
对孙女无比疼爱。
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
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
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
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
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
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
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最后撒手而去。
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3.天保兄弟天保个性豪爽、慷慨、成人之美。
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
2022年《边城》教学设计(精选6篇)
![2022年《边城》教学设计(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97836ecfee06eff9aff80738.png)
2022年《边城》教学设计(精选6篇)《边城》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3.领悟文中展现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1. 品味语言,把握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2.领悟文中展现的人性之美。
一、导课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话题从沈从文先生写给他夫人的家书节选开始:(教师诵读)PPT:“夜静得离奇,端午快要到了,家乡一定是还有龙船下河。
翠翠,你是在104房间中酣睡,还是在杜鹃声中想起了我,在你死去还想起我。
翠翠,三三难道我又疯狂了吗?”1948年沈从文在精神上陷入了绝望痛苦之中,甚至想到了死。
此时,他呼唤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名字:翠翠、三三。
三三就是沈从文的妻子,咱们合肥“张家四姐妹”之一的张兆和女士,而翠翠,就是他生命中最杰出的作品《边城》中的女主人公。
翠翠是个迷人的形象,她承载着《边城》全书之魂:爱与美。
二、梳理情节阅读课文,请思考:以端午节或翠翠为关键词,概括第3—6节的重要内容。
第3节眼前的端午节边城赛龙舟的热闹场景第4节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看龙舟时巧遇傩送二老第5节上一年的端午节翠翠看竞渡时偶遇天保大老第6节眼前的端午节翠翠看到迎亲花轿时情思被撩动从我们共同梳理的故事情节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围绕翠翠展开的有三个关键词:1.环境(茶峒城、端午节的氛围);2.翠翠的少女情怀;3.二老傩送。
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年龄遇上合适的人。
三、合适的环境:边城、端午节1.边城的特点,结合第一段来分析概括。
明确:偏僻、安宁、淳朴,远离了现代文明的侵扰,是没被打扰的安宁与美好的世外桃源。
2.文中主要写的是端午节,其实__也写了中秋节和过年,但为什么要以端午节为重点?端午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哪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点评引导:端午节的活动内容有喝雄黄酒、赛龙舟、捉鸭子比赛。
特点:端午节是竞争展现男性之美(速度、力量之美)的重要节日,而这种男性的粗犷之美,恰是打开少女心扉的那把钥匙。
2《边城》(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1
![2《边城》(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1](https://img.taocdn.com/s3/m/157ec30e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b.png)
2《边城》(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节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小说中塑造的人物翠翠形象。
2.思维提升与发展:学习动作、语言、心理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感受翠翠的性格特征;理解作者蕴含在小说中的深沉内涵。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品思想文化内涵,感知风俗和景物描写的作用,注重对散文化小说的独特审美体验。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知独特的湘西地域文化,感知作者的社会理想,加深对百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认识,感受特殊时代人的心灵变化。
二、知人论世【写作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其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作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描写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说的热爱。
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
他青年时投身行伍,后进行文学创作,到逝世时已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代表作有《边城》《长河》等。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边城》教案(通用11篇)
![《边城》教案(通用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e04f3e6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3.png)
《边城》教案《边城》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边城》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边城》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边城(节选)》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阅读鉴赏第一单元。
本单元设立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单元选取了三篇文章,有情节冲突激烈的小说,环境描写出彩的小说,和人物塑造入木三分的小说。
这些文章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鉴赏和审美价值。
《边城》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二、教学目标:1、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2、品味作者朴实而清新,流畅而优美,富有生活气息的散文化的语言。
3、通过交流和讨论,把握对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紧扣课文的有关情节与细节,披文入境,披文入情,通过对具体描写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结论。
培养分析鉴赏能力,养成勾画圈点的习惯。
2、教学难点:品味民俗风情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体会作者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展示出人物心理的写作手法,用探究的眼光去发现文章之美。
四、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三元信息教学,围绕教师、学生、媒体展开互动,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边城》教学设计(最新9篇)
![《边城》教学设计(最新9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3f48c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58.png)
《边城》教学设计(最新9篇)《边城》教案篇一设计指导思想处于“慢慢走,欣赏啊”这个专题中的《边城》(节选)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
这篇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历程中的一小段。
专题名提示着读者要慢慢欣赏,欣赏什么?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波澜曲折的情节,要欣赏的是作者想展示给读者的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
在设计教学时,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小说环境描写的细致体会便成为把握的重点。
在解读《边城》时,我们就要把目光投注到人物上,投注到环境上。
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都是怎么展现的,他们处的环境是怎样的,环境的设置为人物性格的展现起什么作用,那样的环境、那样的人物又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怎样的联系,这些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的体现出来。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体验小说的环境美又成为重中之重。
都说环境是为人物服务的,在这篇小说中,人物又何尝不是为环境服务呢?这可以在教学中点到。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学生能尝试鉴赏淳朴的人情,体会人物之美。
2.结合对文本后面链接的学习资料的研读,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以达到深入了解文章主题的目的。
3.欣赏作者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导入小说之中的表达方式,学习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1.初步了解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重点把握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端午节的赛龙舟习俗导入。
二、作者简介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1922年离开湘江只身来到北京。
后来到北大当图书馆馆员,边拼命读书,边拼命写作。
1934年发表《边城》,成为“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沈从文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很受关注,海外对其作品评价很高。
是一位由国外而红及国内的作家。
他的作品表现的是文学最本质的东西,即“情”,这也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
《边城(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边城(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689839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5.png)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边城》节选,使学生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感受其独特的文学风格。
2.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翠翠、爷爷等角色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3.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中所展现的湘西风光和民风民俗,感受作品中的地域特色。
4.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与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人性的善良与美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2. 通过对小说中所展现的湘西风光和民风民俗的描绘,感受作品中的地域特色。
3. 引导学生体会人性的善良与美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2. 理解小说中所展现的湘西风光和民风民俗,感受作品中的地域特色。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及主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典型情节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3. 利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感受小说的地域特色。
4.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小说作者简介、小说情节概要、人物形象分析等。
2. 准备相关视频素材,展示湘西风光和民风民俗。
3. 准备小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的主题。
4. 准备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小说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背景及主题。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边城》节选,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及主题,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教师对典型情节进行剖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5. 情境教学:展示湘西风光和民风民俗的视频素材,帮助学生感受小说的地域特色。
6. 小组辩论:围绕预设的辩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68cd7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cb.png)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边城》节选,使学生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感受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2. 培养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深入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和自然美。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经历,边城地区的风土人情。
2. 文本细读:《边城》节选中的关键情节、人物关系、形象特点。
3. 主题探讨: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自然美以及现实主义精神。
4. 比较分析:《边城》与其他现代文学作品的关系和差异。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分析《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及其表现的主题。
2. 难点:理解沈从文独特的文学风格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作品中的关键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作品中的典型情节、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3. 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在阅读《边城》节选的过程中,联系其他现代文学作品,增强鉴赏能力。
4.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边城》节选,了解作品背景,准备相关问题。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文本细读: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关键情节、人物关系和形象特点,分析作品的主题。
4.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5. 比较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现代文学作品,与《边城》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其差异和联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边城》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边城》节选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学生能够分析并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和自然美。
《边城》教案五篇
![《边城》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aeb1e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0.png)
《边城》教案五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边城》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边城》教案篇1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一. 教学导入:投影:1.“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的意义的人却很少。
”2.“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
”情学生谈谈这两句话的体会(略)这位追求美爱与自由,热爱青春与美的作家就是现代小说家——沈从文。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湖南凤凰人。
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
1923年到北京。
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
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
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
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
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
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边城(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边城(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27d057f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6.png)
《边城(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边城》节选,使学生了解沈从文及作品的相关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纯真美好人性的向往,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感知《边城》节选的基本情节,了解作品背景及人物关系。
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3. 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领会沈从文的文学风格。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描写和情感表达。
2. 沈从文笔下的乡土风情和地域文化。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和基本情节。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作品,感受作品魅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引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节选部分,了解作品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讲解分析:教师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分析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人物和情节,分析沈从文的写作风格和乡土情怀。
6. 情感体验:学生谈感受,表达对作品中美好人性的向往。
7. 总结评价: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内容:1. 深入了解《边城》节选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2. 探讨作品中描绘的传统乡土文化,感受沈从文对家乡的热爱和传承。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沈从文的生平和作品介绍。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边城》节选的文本。
八、教学过程: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作品中的主题思想。
《边城》教学设计(精选14篇)
![《边城》教学设计(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334fb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3c.png)
《边城》教学设计《边城》教学设计(精选1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边城》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边城》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即小说鉴赏的基本要求,对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的鉴赏分析,并由此把握小说的主题;2、能力目标:即通过小说的阅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阅读素养及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湘西古朴、淳厚的人文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欣赏“边城之美”2、教学难点:由文本向全部小说延伸,引导探究“边城之痛”,展示、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三、学情分析《边城》第二课时是在了解《边城》故事的基础上,对《边城》做深入的鉴赏分析,预计学生的阅读鉴赏情况有两个特点:一是基本阅读能力有,但深层挖掘能力不够,浅阅读把握故事的能力有,深阅读分析主题的能力不够;二是学生鉴赏的层次有一定差异。
阅读面有不同,部分学生会停留在基本的人物、情节的分析上,把握边城的纯朴,少数人能对边城隐含的悲痛的做出个性的分析。
所以在课程设计上特别讲究难易层次,意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1、教法:启发式引导点拨法2、教学设计:核心是:“一句话+两个问题”。
一句话: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动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两个问题:其一是从课文出发合作鉴赏“边城之美”;其二是向课外延伸个性探究“边城之痛”。
两个问题围绕创作动机这句话展开思考。
“边城之美”紧扣“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鉴赏边城的“人性美”,全面挖掘“人性美”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边城之痛”以“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启发点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对小说深层创作意图的领悟,领悟到整部小说的核心。
2024年《边城》教案五篇
![2024年《边城》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54169456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5.png)
2024年《边城》教案五篇《边城》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把握对环境的铺陈,了解自然环境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2、通过细读,品味翠翠的人格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小说的主旨,明确边城所要表现的的人性内核。
教学重点:把握主旨和翠翠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分析法。
第一课时(课前播放黄磊的《等等等等》,投影一段话: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
)一、导入。
讲到历史,我们很容易便会想到的是一些英雄豪杰的叱咤风云,是那些朝堂上的九五之尊,唐宗宋祖,拿破仑、华盛顿;或者便是那些某一方面的杰出人才,像杜甫、李时珍、牛顿、哥白尼等等。
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但是在历史里沉默着的更大多数,却是一些什么也没有留下的,像我这样的普通人,这个群体在人群中最庞大,也最渺小。
谁也不会关注到在中国最广大土地上耕种的每一个农民或者在硝烟里搏杀的每一个士兵。
因为他们不是历史的关键,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他们往往消失的无影无踪。
但是沈从文作为一个有着深切社会责任感和人文修养的文人,他关注着这沉默的大多数,于是在他的代表作《边城》的题记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如上)。
在沈从文朴素的叙事中,展开了一副边城生活的画卷。
二、情节梳理。
(投影课题以及一句话: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长假前,请大家回去读读《边城》的全文,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认真去读了,但是我依然很真诚的相信在座的大家真正去读了,而且有所感受。
那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简单的把故事理一理,或者大家一起来理一理,讲不完整没关系,你一言我一句,我们先把这个故事拼接出来。
明确: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山西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山西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11c34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6c.png)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山西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边城(节选)》,使学生了解作品背景,把握作品主题,理解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语言、情节、人物等元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视情感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洞渡口,以及那里的人们之间的纯真爱情、亲情和友情。
2. 作品主题分析:通过边城小镇的生活画面,展现了人性的纯真与美好,传递了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思和对人性的关爱。
3. 人物形象分析:重点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翠翠、傩送、爷爷等形象特点,理解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4. 语言艺术鉴赏:品味作品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如细腻的景物描写、真挚的情感表达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边城(节选)》,了解作品背景,把握作品主题,理解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的语言、情节、人物等元素,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作品中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人物形象为例,深入剖析作品的主题内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视情感的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请学生预习《边城(节选)》,了解作品背景,阅读相关评论文章,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边城》这部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边城小镇的生活环境。
3. 作品朗读:请学生朗读《边城(节选)》,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
5. 案例分析: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为例,深入剖析作者的创作意图。
6.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作品中的语言、情节、人物等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难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素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成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
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
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
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
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
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
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
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
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象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
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
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呈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
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
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
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
”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
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
”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
”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
“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
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
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
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
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
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
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
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
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
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
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
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
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
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
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
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