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原创公开课优秀教案47页PPT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ppt课件2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ppt课件2

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

明确: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 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和留的对 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 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 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 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三、名句赏析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对王昭 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 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惆怅, 抒写了自己的怨愤之情。作者运用了 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在咏叹昭君不 幸的同时,也在感概自己的不幸;在 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 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 也”
合作探究
一、品鉴诗歌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思考: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 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 分析。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 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明确:第一句写汉元帝“按图召幸”铸成大错, 王昭君既已远嫁匈奴,汉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约 略看着她的青春美貌了,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 能。第二句写昭君已经出塞,纵然月夜魂归故 里又有什么用呢?除了讽刺汉元帝外,也写出 了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
课堂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 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 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 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 感慨。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ppt课件(24页)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ppt课件(24页)

3、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万里”和“百年”从时空两个角度将作者的愁苦表 现得格外深远。而“常”“独”更加重了这种愁苦。
那么,这种愁苦到底是什么呢?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暮 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 重愁苦。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艰难”、“潦倒”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难点)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 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 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 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
4.老是不可避免的,诗人为何极度痛恨自己已经老了? 再使风俗淳”,一心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空有 一腔热情,抱负无法实现。而此时自己由于年老多病已
颠沛流离,坎坷一生。他一直致力于“致君尧舜上,
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无法“兼济天下”了,故而极度痛
恨自己的衰老。这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
高尚、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的诗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
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 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 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 家的征敛了。
4.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
运之恨,且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 5.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 句子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PPT课件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PPT课件
• 阅读白居易的《王昭君 (二首)》,试与杜甫的 《咏怀古迹(其三)》作比 较,说说二者在风格上有什 么异同。
王昭君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1.相同之处在于都写了王昭君的不幸。
2.不同的地方在于白居易的诗歌明快浅显, 立意巧妙,诗歌以昭君自己的角度来入笔, 先描写她为胡地风沙所困,已变得憔悴, 形象鲜明,但不愿让皇帝知道,只希望回 国,有恋主之情;杜甫的诗歌则深沉得多, 他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写,借昭君来寓自己 的不幸与怨愤。
规律总结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 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 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杜甫的这 首《咏怀古迹(其三)》中的人物形象就 是王昭君。
规律总结
2.对诗歌形象的鉴赏:
(1)借助诗歌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如 杜甫的这首诗歌就是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来表露 自己的不幸和怨恨。
• 首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 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着一 “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 大有惊天动地之势。第二句揭开谜底:原 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一句 “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 颇寓怜惜之意。
• 从颔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用对 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 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这 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
杜甫《咏怀古迹》组诗借古人古事 寄托感慨,将自身之感、时事之情融入诗 中。显然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 寄托了自己的怨愤之情的。清人李子德说: “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 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一评论 确是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 终全从形象落笔,“独留青冢向黄 昏”“环珮空归夜月魂”的昭君悲剧形象, 总会时时地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12-03-15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课件)

12-03-15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课件)

12-03-15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课件)第一篇:12-03-15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课件)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昭君绝代佳人入宫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身死异国环珮空归千载之怨诗人才华横溢入朝见妒不分忠佞无辜遭贬漂泊西南有家难归深沉怨恨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群山万壑赴荆门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群山万壑赴荆门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课文分析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香稻乃鹦鹉啄余之粒碧梧乃凤凰栖老之枝因为描写重在说稻之香梧之碧使人可以想见陂物产之丰景色之美所以用了倒装的句法这些也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为后来的律句创作开了法门课文分析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课文分析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佳人指船上的歌女杜甫《城西陂泛舟》诗云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亦指歌女而言拾翠语本曹植《洛神赋》或探明珠或拾翠羽问问遗馈赠诗人那次游陂是和岑参兄弟一道去的开始刮大风黄昏时水面月出所以继续游览仙侣指同舟游人移行这里指泛舟课文分析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课文分析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彩笔比喻文才高超相传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曾梦见晋文学家郭璞向他索还彩笔从此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干气象气势磅礴之意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课文难点讨论在这八首诗中无论以内容言以技巧言都显示出来杜甫的七律已经进入了一种更为精醇的艺术境界① 先就内容来看杜甫在这些诗中所表现的情意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现实之情意而是一种经过艺术化了的情意② 再就技巧来看杜甫在这些诗中所表现的成就有两点可注意之处其一是句法的突破传统其二是意象的超越现实课文相关评论《唐宋诗醇》引钱谦益云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黄生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所作也陈继儒评《秋兴八首》乃有云霞满空回翔万状之言朱鹤龄说前三章俱主夔州后五章乃及长安《辑注杜工部集》陈廷敬说前三章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章详长安而略夔州次第秩然转引自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研习与思考 1 《秋兴八首》虽大量写景但景中含情请分析这些景色中所包含的感情2 第八首颔联正常的次序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悟枝杜诗的原意是描写唐开元时长安太平富裕的景象请问诗人变化词序的原因是什么相关艺术作品展示明代书法家陈淳夜杜甫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延伸阅读延伸阅读曲江二首杜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咏怀古迹杜甫《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王昭君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昭君怨恨什么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月夜魂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环珮空归月夜魂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2012年上学期制作 03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人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765年4月严武死乃决计东下回乡次年暂寓夔州迎来创作高峰或追忆似水年华或感叹世事如棋或借古抒怀或自伤衰老766年作《秋兴》时安史之乱已结束但北方军阀割据剑南川西唐朝与吐蕃争斗不休正值多事之秋国家动荡不安诗人作客他乡765年4月严武死乃决计东下回乡次年暂寓夔州迎来创作高峰或追忆似水年华或感叹世事如棋或借古抒怀或自伤衰老766年作《秋兴》时安史之乱已结束但北方军阀割据剑南川西唐朝与吐蕃争斗不休正值多事之秋国家动荡不安诗人作客他乡题秋兴因秋感兴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第二篇:《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学习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学习方法】诵读和讨论【知识链接】1、诗人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杜诗风格,基本上是“ ”,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 ”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2、背景介绍:《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3、古诗常识:律诗的、两联必须对偶【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⑴ 给加点的字词注音万壑()渚清()千载()王嫱()青冢()朔漠()省识()环珮()暮砧()⑵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白帝城高急暮砧()一去紫台连朔漠()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江间波浪兼天涌()画图省识春风面()渚清沙白鸟飞回()潦倒新停浊酒杯()寒衣处处催刀尺()无边落木萧萧下()二.鉴赏诗歌《秋兴八首》(其一)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登高》5、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6.颈联,尾联是如何表达杜甫心中的愁苦的?7、此诗与《秋兴八首》(其一)有哪些相似点?《咏怀古迹》(其三)8、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9、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10、《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11、《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当堂检测】1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13.背诵并默写诗三首【反思与感悟】《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1.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2.、①“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②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3.思念故乡4.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 一许孤独、忧伤之感5.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烘托出悲凉飞鸟,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寻找失散的鸟群诗人借六种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气氛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很宏大的气势逼显出个人的渺小6.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7.《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涛”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思”《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当然,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丹和《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8.怨恨9.“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10.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教案PPT共47页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教案PPT共47页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 其三、登高)教案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6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人教版

6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人教版


“渼陂”,水池名,水出终南山诸谷,合胡公泉为陂,水澄
清而味美,故称“陂”,是当时的游览胜地。陂,水池。昆
吾、御宿、紫阁、渼陂,都是往日长安胜游之地。自长安游
渼陂必经昆吾山、御宿川。及至,则见峰阴入陂,故曰逶迤。
香稻啄馀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1.

香稻乃鹦鹉啄余之粒,碧梧乃凤凰栖老之枝, 因为描写重在说“稻”之“香”、“梧”之
五、 创 作 背 景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 (大历元年)、 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 这是八首蝉联、结构周密、抒情深挚 的七言律诗, 体现了诗人晚年的 思想感情和艺术成 就。写这组诗时, 离开安史之乱的爆 发(755)已十一年。
六、 课 文 讲 解
白寒孤丛塞江巫玉其 帝衣舟菊上间山露一 城处一两风波巫凋 高处系开云浪峡伤
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
伤,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
“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
代和身世的双重悲伤。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1.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感情了。

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
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
1.
昆吾和御宿,都是地名,在上林苑中。上林苑是汉武帝开

辟的游猎场所。“御宿”,因武帝曾宿于此而得名。昆吾,

有亭;御宿有菀。逶迤,一般写为委蛇。委曲自得的样子。
“紫阁峰”,在终南山寺之西。紫阁,终南山之峰也,其形

上耸如楼阁,太阳初升时,山呈紫色,故谓之“紫阁”。

咏怀古迹其三课件ppt(共34张PPT)

咏怀古迹其三课件ppt(共34张PPT)


群山万壑赴荆门
2、借代
运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用 画图:指汉元帝;环佩:王昭君
了 3、用典
哪 些
画图省识春风面
汉元帝与毛延寿画图选妃召幸之事 4、烘托
艺 首联,借群山万壑来烘托昭君之貌美
术 5、对比
技 颔联、颈联,有“去、留”对比,有“生 巧 、死”对比。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 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 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 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 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 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 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 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 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 鸣不平,立意较浅。
壑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 姿。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 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 引出歌咏对象,地灵人杰,好山好 水好姑娘,衬托昭君美好形象。
• 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 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 凄凉与冷落,一句话写
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 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 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 四句作简要赏析。
崔诗“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刘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借景抒情、比 喻
对比、反问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示范课一等奖PPT课件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示范课一等奖PPT课件

展示目标
1、读诗歌,理解大概诗意 2、掌握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重点) 3、把握诗歌意象,体味作者情感(重、
难点)
4、学习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品质 (情感)
白寒孤丛塞江巫玉其
帝衣舟菊上间山露一
城处一两风波巫凋
课高处系开云浪峡伤来自文急催故他接兼气枫 暮刀园日地天萧树

砧尺心泪阴涌森林

。,。,。,。,
练习
识记这首诗中的重要词语含义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试分析该联 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 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 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总结反馈: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 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 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 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 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 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 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

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
身世的双重悲哀。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1.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 感情了。菊花开在秋天, “丛菊”回应了诗题中
课 那个“秋”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 文 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 分 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

最新《杜甫诗三首》公开课课件课件ppt

最新《杜甫诗三首》公开课课件课件ppt
年 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
时 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期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 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
挫”的诗风。
三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 战 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
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
乱 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 流 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
•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 哀感深沉。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 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图中既 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 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 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 塞上风云。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 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明代书法家 陈淳
听朗读,悟诗歌
诗情
(情怀感染)
诗义
(内容主旨)
诗韵(声韵节奏)
诗技
(笔法技巧)
秋兴八首
•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 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伤
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
触 景
景: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暮砧
城处一两风波巫凋
高处系开云浪峡伤
急催故他接兼气枫

暮刀园日地天萧树

砧尺心泪阴涌森林

。,。,。,。,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 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 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 玉露——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 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

《杜甫诗三首》PPT【优质版】

《杜甫诗三首》PPT【优质版】

情境导入
人们多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作为美女 的代称。同学们知道这几个词分别对应的是哪 几个美女吗?(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其中的落雁一词即指的是王昭君。今天我们一 起学习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标
1.查找资料,了解杜甫在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了解近体诗 相关知识。 2.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 3.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4.品味诗歌语言,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秋兴八首》(其一)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 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 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 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 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 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 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 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 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 部集》。
《杜甫诗三首》PPT【优质版】
5.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PPT【优质版】
目录
1.《秋兴八首》(其一) 2.《咏怀古迹》(其三)
3.《登高》
情境导入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 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 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 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 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 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一起走进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 的关注之中。

《杜甫诗三首》用(人教版必修3)PPT课件

《杜甫诗三首》用(人教版必修3)PPT课件
3
秋 兴 八 首 (其一)
4
玉露凋伤枫树林,白衰露败般飘的零秋,霜 巫使 山两 巫岸 峡的 一枫 带树 气林 象 巫山巫峡气萧森。更加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巫江的波涛好像连天一般汹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澎沉湃地,压边向塞大上 地风 。云滚滚,阴沉
一丛丛的菊花再次盛开,使我
丛菊两开他日泪,像孤往独日的一小样舟又 系一 向次 岸伤 边心 ,落 也泪 系, 着 孤舟一系故园心。我怀念故园的心情。

(其一)
甫 诗
咏怀古迹 (其三)

登高
首 1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 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 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 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 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 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 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 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千载以来,琵琶弹奏胡乐, 乐曲里还分明诉说着怨恨。19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诗眼)
20
1、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运用了烘托的表现手法。作者借高山 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形象的伟大, 寄予了作者对昭君的同情。 2、颔联、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颔联颈联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写昭君的 悲剧。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 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 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 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写出了昭君 出塞的悲惨命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