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相关推荐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很多老师对一些学生十分头痛——如何才能让学生们听话?然后争分夺秒地给学生们灌输所谓的知识,如果有学生稍一走神,就拍惊堂木提醒。
在长达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要学生总是聚精会神地听课,确定很难做到,如果学生做到了,那他们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精神代价——任由老师对他们进行了精神绑架。
他们听课时紧张不已,听课效果会好吗?如果说用这种办法来达到所谓的聚精会神,这样会使孩子的神经极端疲劳,引起神经衰弱和神经不安,就算学生成绩有暂时的提高,从整个过程来看,这种榨干孩子全部精力的老师,也不能算是好老师。
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以自己的方式感知事物和现象,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老师不应该让知识如潮水般向他涌来,使孩子应接不暇、不知所措。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拙劣的教师把真理送到人前,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人寻找真理”,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慢慢地了解世界和各种现象,让知识慢慢地向他展现,最高明的老师会用自己的教学技巧让学生并不觉得自己在紧张地学习,并没有强迫学生去听老师讲课、去记忆和思考,而实际上却在注意地听老师讲解、记忆和思考,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疲劳。
如果老师坚持精神绑架不变,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老师和同学态度粗暴、无礼,会引发很多矛盾——这是学生在神经耐力达到极点时的正常反应,也是厌学的前兆。
现行体制,低年级语文教育往往是一整天把孩子关在教室里进行灌输,一天只学几个生字或生词,老师反复地教、学生反复地背,回到家还要再背,孩子对所学内容的讨厌程度可想而知。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一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了深深的洗礼。
大师的敬业精神和教育智慧和理论深深打动了我,他的教育实践也吸引了我。
在大师的书中,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包括他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的爱和对孩子实施的爱教育,使他们有爱,知道如何去爱别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和学生成为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快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
”这对我们音乐教师来说尤其重要。
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
作为老师,我们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是一种无私的爱。
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
我们的每一笔都是未来的答案。
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欣赏教育。
事实上,当孩子犯错时,他们迫切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而不是严厉的批评和惩罚,或许孩子看起来最不值得爱。
往往这种时候的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利用学科的特点,欣赏那些落后或有困难的学生,欣赏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中得到独特的情感艺术的熏陶。
教师的重要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学生的自尊是他们头脑中最敏感的部分,当涉及到影响他们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受到伤害,”苏卡洛林斯基说。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得到更多的孩子的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
对一个害羞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平时表现平平的孩子,老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表扬的话,一个微笑,一个善良的小举动,都会温暖孩子自卑的心,而教师也会在孩子自己的形象中熠熠生辉。
我要感谢向我推荐这本书的朋友们。
我也要感谢这本书给了我知识和力量,使我认识到许多真理。
在未来,我会努力爱我教的所有孩子,让这种爱在我教的学生身上延续。
我认为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是爱的奉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二近日,有幸拜读了苏霍姆林斯的《教育三部曲》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
育人三部曲经典片段读后感
育人三部曲经典片段读后感育人三部曲经典片段读后感(精选5篇)育人三部曲经典片段读后感1《育人三部曲》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而在这个三部曲中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我从中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
他对孩子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的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
他对孩子没有半点私心,他对教育没有半点功利之心。
从没有想过要通过孩子来发财,从没有想过要通过教育来谋取教育之外的东西。
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
他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
读了本部分,两点感受颇深:1。
他把“和谐教育”概念纳入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
他的“和谐教育”意味着:一是处理好认识世界(即理论学习)与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这两者的。
关系,使之处于相互促进的和谐之中;二是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的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出类超群;三是使学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样的成功。
总之,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使他产生一股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他把“精神生活”范畴补充进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
他的“精神生活”意味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积极向上的需求和兴趣,能够在其积极活动中得以形成、满足和发展,使他特有的天赋才能有机会充分显露和发挥。
他认为,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其全面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的标志。
他指出,在学校里,不能只有听课、作业、考试而没有精神生活,也不能只有纯体力劳动而缺乏智力因素和精神生活。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_心得体会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将就和溺爱。
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
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本质上实在就是爱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写到:“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尽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其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该书中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的爱,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中断的交往,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达教育活动的至高境界。
爱孩子首先要接触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毕业实习时一些事:我们开始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教师,结果却不是那样,哪怕你满腹经纶,口若悬河,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
我们当时在想是不是教学方法有题目,随后的教学中自己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魅力确实提升了,但仍有人对你熟视无睹。
我们当时挺困惑、挺委屈。
后来与老教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题目的所在,原因是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主动参与到孩子中往,与他们的交流不够。
2023年《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2023年《教育的智慧》读后感2023年《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
"明"就是智慧。
有人说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
教育家的智慧不仅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幸福,更会带来孩子的幸福,教育的春天。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一书汇集了国内优秀教育专家的访谈录。
这些访谈围绕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等展开,展现了教育专家的智慧和研究途径。
书本保持了访谈的现场感,读来轻松愉快。
在教育家李振西异想天开的教育生涯中,彰显了教育家的魅力;在教育家李吉林身上让我感受到积极工作的无限动力,40岁才是她教育科研开始的年龄;在教育家顾泠沅的教育专著中,我又一次深刻学习了教育科研的组织原则和实施管理的过程;在教育家张思明身上,看到一位教育者勤学、求索的精神;在教育家张化万"将玩进行到底"的教育理念中,明确了小学教育的真谛;在教育家刘彭芝身上,让我感受到管理的力量和无穷的魅力;在教育家康由岩身上,我们不得不感受到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忘我精神。
在这些教育家中,杨一清校长可能是距离自己比较近的一位。
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大学的讲堂上,他专程来学校给我们作一场报告。
报告的内容虽已模糊,唯一记得的是他亲和的神情。
而后,几位好同学进入学军小学,对他更是称赞有佳。
第二次见他,是在两位同学的婚礼上,杨校长每次都热情洋溢地发表贺词。
就像是她们的家的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
据说他现在退休后,还喜欢到学校修剪花草。
45年风雨历程,45年教书育人。
这位将一辈子献给学校的教育家,在学军小学发展的路上贡献了智慧和一生。
他的生命和学校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书中"校长是这样炼成的"的标题印证了杨一清校长的一生。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将智慧家的思想和经验传承给教育岗位上的每一位老师,当我们阅读智慧,用智慧武装自己时,我们也在智慧自己的人生。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4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4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198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下面是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前一段时间,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是啊!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的高尚的结晶。
它既有人类关心幼小、爱护稚弱、促进新一代的发展的自然朴素之情,更有对国家、民族的美好未来憧憬和负责的精神。
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
这种爱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
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
教师对学生的爱,包含了对学生中每一成员的关心、尊重、理解和期待。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
师生关系的和谐性,直接关系到教育过程的进展和成效。
生活中什么最重要?他回答说是爱孩子。
的确,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最基本条件就是爱孩子。
正如他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间断的交往,要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
爱孩子就是要接触孩子。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从这句话我不由得想到我毕业实习时发生的一些事:那次实习我觉得孩子们好象和我相处的很好,但他们并不是与我特别的亲近,这让我觉得有点难过。
在第二天与该班的老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问题的所在。
原因是我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拿着纸和笔站在旁边记着一些东西而忽略了与孩子们的交流,没有主动的参与到孩子中去,没有主动与孩子们一起玩,一起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记述了苏霍姆林斯基五年期间与一个班的学生朝夕相片的平凡岁月。
今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快乐学校”之“校长”一节,初读,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但是再读,有许多“金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们精神上的经常接触。
(P3)
通过教师去教育孩子,充当教师的教师,教授教育工作的科学和艺术——这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只是学校多方面领导工作的一个方面。
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别人怎样教育而不直接接触孩子,他就不再是一个教育者。
(p3)
我总想和孩子们待在一起,跟他们同欢乐共忧患,亲密无间,这种亲昵感乃是教育者创造性劳动中的一大幸福。
(P4)
教师只有在共同活动中长时间作为孩子们的朋友,作具有共同思想的志同道合的同志,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共性。
(P5) 跟孩子们进行经常性的、生动活泼的直接交往,这是思想的源泉,是教育开发的源泉,是产生喜悦、忧患和失望的源头。
我的结论是:主要教育者应当是一个不大的儿童集体的教育者,是孩子们的朋友和同志。
(P5)
真正的学校,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和教育者联系在一起。
一个只在上课时隔着讲桌跟学生会面的人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
第 1 页/ 共 4 页。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600字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600字-读后感大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部《育人三部曲》,该书由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
我通过阅读收获到了很多未知的东西,有些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他不但给老师提供了教育的理论指导,也给家长指了一条教育的明路。
我从中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
全书语言生动,精湛的教育思想通过丰富的事例层层展开,使本书具有了通俗易懂的特点。
读着他的书,情不自禁地被这位教育同仁景仰的老人的教育机智和教育灵性所打动。
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那浓浓的——爱。
包括他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对孩子真挚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他说:“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
”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当初也只不过是一个乡村小学的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的确应该反思自身,从书中汲取营养,获得更好的成长。
他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
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正因为这样,他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赢得孩子们的心,才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将就和溺爱。
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
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本质上实在就是爱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写到:“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尽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其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该书中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的爱,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中断的交往,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达教育活动的至高境界。
爱孩子首先要接触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毕业实习时一些事:我们开始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教师,结果却不是那样,哪怕你满腹经纶,口若悬河,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
我们当时在想是不是教学方法有题目,随后的教学中自己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魅力确实提升了,但仍有人对你熟视无睹。
苏霍姆林斯基著作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著作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著作读后感几乎所有从事一线的教师都在感叹,现在教书越来越难了,我想这也确是实情。
教学中,一些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常常令人困惑:为什么面对我们精心备出来的课无动于衷?为什么不能专心致志学习35分钟?为什么老师的苦口婆心转眼就忘得一干二净?为什么连起码的认真、规范书写都做不到?……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常常让我们老师迷茫困惑。
当我与再一次与苏霍姆林斯基超越时空相遇时,重新解开了我的不少迷茫,让我仿佛又看到了教育的曙光。
读书过程你会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通俗易懂,语言朴实无华,不是说教,而是谈话,是作者与读者的倾心交谈。
它说的是教育工作的痛苦和欢乐、教训和经验。
它热情洋溢,富有诗意,既有精辟的理论概括,又有生动具体、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还穿插着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读这些书的时候,我不能不被作者的热情、坦城、睿智和人格所吸引、所感动,也不断反思自己在教育中的得失。
他提出学校不是存取知识的仓库,而是引燃智慧之火的火种。
孩子们的秉性千差万别,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尽可能好的发展。
今天,我们新课程倡导的不就是这种精神吗?苏霍姆林斯基和他领导的学校的座右铭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感到他在智力发展上是不行的,在学习上注定要落伍的。
他深信,在少年和青年当中发生的许多悲剧的根源正在于此:一个人如果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他是不可能幸福的;而在缺乏幸福感的地方,就会产生性情孤僻、不相信别人和冷酷无情的现象。
他说:“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决不能忽视孩子的个性。
他时时想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他认为,一个只在上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
作为一个教师,还应该懂得,决不能仅仅把孩子关在“黑板的小世界”里,对于孩子们来说,教室之外的“大自然的世界”是更加美好的。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不要让学生为分数而奋斗,而要让他们由于获得知识而感到愉快。
决不能让分数成为儿童的镣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春风化雨润心田——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最近我拜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这本书记述了作者与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日子。
读完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最重要的一条基本理念是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如一的关心、爱护、尊重、信任、赏识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他们的心田,把整个心灵献给教育事业,献给这群可爱的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信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也应该成为每一个教育者的信仰。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所乡村小学,那里的孩子们很多都需要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多给予关注。
在我担任二年级班主任的时候,班里有个小女孩,小小年纪的她特别懂事,在学校里总是最主动帮助我干活的那一个,给人的感觉是个没心没肺、天性活泼的孩子。
在一个冬日的早晨,我早早地来到学校,就看到她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掩面哭泣,其他孩子都不知所措地看着他,小声地议论着,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经过和她沟通,我才知道,这个每天给人快乐之感的孩子内心原来如此的脆弱,原来她的爸爸妈妈平时总是吵架。
那天一早,爸爸和妈妈又大吵了一架,孩子看在眼里,苦在心里,等妈妈骑着电动车把她送到学校以后,就再也坚持不住了。
窗外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刮着,冬日的教室里,一大早温度还不是特别高,她的身上还透着丝丝寒意,我紧紧地抱着她,希望能用自己的体温温暖她,我轻轻地和她聊着天,说着今天我们要上什么课,她要和同学们完成哪些有趣儿的新任务,生怕再触到她的伤痛,过了好一阵她的情绪才慢慢地平复下来。
这一天,我时刻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数学课上,领着孩子们做一做有趣的数学模型,语文课上,让他们讲讲生活中的开心事,除了上课外,我和同学们牵着她的小手一起到操场上玩耍,看着她脸上慢慢有了笑容,我才稍稍放心。
同时我也和家长沟通,多关爱孩子,别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后来的几天,我都在悄悄地仔细地观察她,看看她的变化,好在孩子后来没有再出现这种情况。
【心得】教师读书心得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关键字】心得教师读书心得《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教育代表作,是他对他多年的“快乐学校”的教育工作的总结。
这本书记叙了苏霍姆里姆斯基与一个班级的31个学生朝夕相处的5年生活。
它和《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一起被辑为《育人三部曲》。
在左老师给我们布置了要读一篇教育名著时,我选择了这本书。
因为在刚刚接触它时,我就被他的话所触动“这部著作是多年学校工作的总结,是沉思、焦虑、担忧和担心心情的总结······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五年来,我拉着你们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把整个心都给了你们。
”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个体存在在这个世界之中,我所接受的教育也在告诉我,人不是在为自己的父母而活着,不是为别人而活着,而是为着自己而活着。
作为一名教师,在以前我仅仅认为它只是一个职业,一项工作,我们只要努力去完成它就可以了,可是这本书确告诉我“如果我想成为一个正在的教育者,请你向年轻的心灵展现人的善良和美丽。
”当我们选择这个职业时,就应该把我们的整个心灵献给我们的孩子。
“蓝天下的学校”听到这句话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令我们向往的地方。
我们也是学生,我们也曾被困住在那厚厚的围墙里,隔绝在讲台之外,我们曾渴望去拥抱蓝天,渴望去回归自由。
这一切都在这个“快乐学校”中实现了。
他告诉我们儿童时期是一个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期,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孩子在儿童时期的发展。
所以在“快乐学校”里,苏霍姆林斯基与他的学生之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交流,应为他觉得“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那通向孩子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
”并且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师生,更是朋友。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一)有一位哲人说过“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用深情融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
”在我们的工作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就是不断地关心孩子的生活,没有爱心的人,像监工一样有着一颗冷酷无情的心的人,是当不了教师的。
教师首先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我静下心来阅读《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
书中有很多教育观点。
比如:李镇西老师和他同事的对话。
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娓娓道来。
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现选一例作以说明。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李老师用灵性的语言描绘了教师的形象。
真正的教育怎能离开教师的滴滴雨露!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
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
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
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
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
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书中贯穿始终的怎样用爱心去对待学生。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夏益虹捧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这一遗产精华,发现这本书中的内容颇为丰富,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撰写: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讲述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讲述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讲述的是大学青年阶段成才修养。
从书中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的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源自于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孩子的真爱,书中的“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实施和谐教育”“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等等语言无一不都渗透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也透露着他密切融入孩子细心做研究的精神,阅读此书也给我带来了一定的收获。
收获一是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与孩子亲密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在描写师生关系时有其经典的话语,他认为:真正的学校并不仅仅是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真正的学校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爱好把施教者和受教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了解儿童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对这样的人来讲,孩子的情感、思想、意愿都是不可捉摸的。
教师的讲台有时会变成一堵高墙石壁,教师在墙壁后面向他的学生(敌人)发动进攻,但更多情况下则是讲台变成被包围的堡垒,“敌人”围攻它,而躲藏在后面的“指挥官”则感到手足无措。
这是多么形象的比喻呀,想想在自己的教育中有时自己的确如同无能的指挥官,对孩子的种种行为感到束手无策,而这便是因为自己与孩子缺乏沟通、没有心与精神上的交流,与孩子在思想、情感和感受上互不渗透所造成的。
收获二是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勇于持续实践的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在办学过程中勇于实践自己的理想。
为了更好地开办快乐学校,他提前一年招收学生,开办预备班,他叫得出所有孩子的名字,了解所有孩子的家庭,连续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并不断跟踪观察和研究了解学生在童年、少年、青年期等不同阶段的各种表现,他能够指名道姓地说出25年中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先后为3700名学生做了观察记录等等,这种不断持续实践的精神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收获三是苏霍姆林斯基几十年如一日的痴情于教育事业。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吉米·卡特尔所著的一本教育类畅销书。
这本书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家长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如何用心去陪伴孩子成长,以及如何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支持。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长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对于家庭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作者通过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
比如,在孩子的童年时期,他们可能会面临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的挑战;在青少年时期,他们可能会面临自我认同和社交关系的问题。
通过了解这些心理变化,家长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和情感,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其次,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作者强调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和影响力,指出家长的陪伴和支持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支持,更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陪伴和关爱。
只有家长用心去陪伴孩子,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
最后,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力量。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强调了爱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和勇气,可以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充满信心和希望。
因此,家长需要用心去爱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充满幸福和快乐。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责任和使命。
我相信,只有家长用心去陪伴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支持,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担当、有爱心的人。
幼儿书籍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通过阅读本书,我的内心获得了充实,教育工作也有了更大,更远的目标。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读书人,尤其是我们处在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时代,只有坚持读书,并学以至用,才能不断提升自己,走向成熟。
所以这点,正如书上说的,我们是如何阻碍孩子的,很多家长都会嫌孩子给自己添麻烦而去阻止孩子。结果孩子把父母当成外人,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危而去阻止孩子,结果孩子以为周围处处有危险,胆小怕事,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失去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害怕孩子生病而阻止孩子,结果孩子如温室里的花朵,脆弱不堪,经不得一点风吹雨打,父母还会因为所谓的成人间的客套和规矩阻止孩子,造成孩子与小伙伴们的交往障碍。
同时,本书通过四个阶段的介绍,分别讲述了我国,外国近代中国幼儿教育历史上的具有代表性的幼儿教育人物及其对幼儿教育的看法和主张。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原则不因为时代变迁而失去其价值,所选的都是古今中外流传的教育经典,是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对人类教育的发生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其中有很多当代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家的代表作和国际组织的教育报告。满足了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实际需要,也为我今后的幼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教育名著读后感(通用5篇)
教育名著读后感(通用5篇)教育名著读后感(通用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名著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名著读后感1世界教育名著《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是一本风靡欧美的家庭教育“圣经”。
书中斯宾塞先生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许多有趣的小事例,向我们证明教育是一件快乐的事。
生动而具体地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仁慈而睿智的父亲、一位伟大的英国思想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仔细地叙述了小斯宾塞的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历程。
这些都对我们教育者给孩子的教育起着指导作用。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思想就像一块宝石,经过岁月和时光的打磨后,更加光彩夺目,它因为揭示了教育的规律和儿童心智发展的规律,而使无数的孩子和家庭受益。
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教育学家和科学家们把斯宾塞尊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现代的亚里士多德”,说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锋”、“他的教育思想值得每一位父母和老师聆听”。
著名教育家杜威也称赞他为“教育史上的一座纪念碑”。
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一定对我们今天的父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父母进行专门的教育”!这是一个世纪以前这个欧洲富有智慧的哲人对后人的忠告。
让我们记住他的教诲吧。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这是一本对世界上许多家庭和学校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著作,作者斯宾塞博士客观地分析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快乐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为父母探索教育孩子的道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在这本书里,斯宾塞博士告诉父母: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效果最好,父母要遵循孩子心智成长的自然规律,诱导孩子的兴趣发展,鼓励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发挥父爱的积极作用,帮助孩子树立快乐的心态和学习方式。
其实,每一个家庭都应该读一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它好像一位睿智的良师益友,时刻帮助你在智力上、道德上、意志品质上以最好的方式培育孩子,使孩子健康文明地成长。
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瓦·亚·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的一位著名教育家,他论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在我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的许多名言术语,如:“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创办快乐学校”“实施和谐教育”“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等等,在我国教育界广为流传。
《育人三部曲》是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认真研读了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并有所体会。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以教育评论文的体裁撰写的,纳入了作者本人及同事们的丰富的教育经验,包含许多真实的生活情境,个人形象和民俗成分。
书中所述的“蓝天下的学校”,是一个独特的创造性实验室,在树林中,在山冈上,在田野中等这都是教室,在这个实验室里孩子们开展着锻炼身体、发展智力、树立精神、提高情感、加强修养、参与劳动和启发思想的复杂过程。
这里起着教育影响作用的主要手段是大自然、语言、创作和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
那么就让那个绝妙的世界在鲜明的色彩中,在嘹亮颤动的音响中,在童话和游戏中,在自己的创作中,在激动他的美景中,在为人们做好事的意愿中展现吧。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广泛阐述了作为教育手段和教育结果的儿童创作。
编创故事,细心观察大自然,关于表达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不可分割的联系的感触,应当带孩子们到思想和语言的活水源头,去努力使周围世界中物体和现象的概念通过语言,不公深入他们的意识,而且也深入到内心和灵魂,语言在情感上和美学上的色彩,它的细腻色调——这都是儿童创作的生气勃勃的源泉,在“快乐学校”中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孩子到草地上,丛林中,去建造“幻想角”就是一个丛林中的洞穴,孩子们通过劳动,布置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孩子亲密接触自然,让通过现象发挥孩子想象,通过童话、幻想、游戏来打开思维和语言的源泉,在“幻想角”,孩子们第一次从活的语言,从周围环境中产生了第一首诗:“夜里落下露珠,落入银白色的珠网,琥珀色的珠粒,颤抖起来了,战粟起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
感
近日,有幸拜读了苏霍姆林斯的《教育三部曲》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
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
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
心奉献给他们!”。
他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力用心用爱呵护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爱生如子”的真谛,这
着实令人佩服。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的尊严是人类灵魂
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
”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独立人格,甚至有自己的秘密。
如果他能受到尊重,便能懂得自尊,也会懂
得怎样去尊重别人。
你不信任他,不尊重他,他同样不信任你,
不尊重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从来没有孩子不愿意学习的情况,他愿
意学习只是他不会,他还没有能力集中注意力,没有能力强迫自
己学习。
”反思我的教学,我真的不了解我的学生。
忘记了他们
只是孩子,而学习不能是单纯轻松的游戏而是一种劳动。
对于儿
童来讲,掌握知识这是最终的目的,他不能像成人那样有选择的
进行学习和计划学习。
当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愿望,也就是我们
常说的厌学情绪产生了,那任你用什么办法也不可能使孩子坐下
来念书了。
不了解学生,就没有办法给予学习的快乐、激发他们
的自豪感。
爱学生,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
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
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
”对于这一点,我想谈谈我
的做法:上课时,我向学生露出亲切的笑脸,投去友善的目光,
进行交谈式的教学;下课时,我留在教室和学生们谈心,说笑话……很快地,我和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友好、愉快、轻松、和谐的心理气氛。
这时,他们会把
我当知心朋友,敞开心扉,让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求得我
的帮助和指导。
一个好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
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内心世界的苦恼与忧愁,这样,教师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
“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
”这
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
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
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让学生在爱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懂得付出爱、
懂得感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