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高三语文作文评价
读朱熹观书有感的观后感
![读朱熹观书有感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36fff9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41.png)
读朱熹观书有感的观后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这开头就像一幅画在我眼前展开。
你想啊,那小小的半亩方塘就像一面大镜子,清澈得很呢,天空的光亮和云彩的影子都在这塘水里晃悠。
这让我一下就想到了读书的感觉,一本好书就像这方塘一样清澈纯净,当我们读书的时候,就如同这方塘容纳天光云影一样,那些美好的思想、知识就都在我们的脑海里“徘徊”,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两句简直是神来之笔。
当时读到这儿,我就忍不住一拍大腿,说得太对啦!就像那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原来是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啊。
这就好比我们读书学习,想要自己的思想一直清晰、有见识,就得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这新知识就是那“源头活水”。
如果不学习,就像一潭死水,早晚会变得浑浊不堪,思想也会僵化。
我就反思自己有时候犯懒,不想看书学习,那思想不就像没了活水的池塘吗?这可不行啊。
还有那“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又让我想到了在学习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像那江水涨起来了一样。
之前觉得特别困难的事情,就像那沉重的大船,怎么推都推不动。
可是一旦知识储备够了,就变得轻松自在,大船也能在水中自如航行啦。
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得一步一个脚印,先积累,量变到质变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朱熹这首诗啊,别看短短几句,可真是把读书学习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又充满了诗意。
我觉得以后我要是不想读书了,就把这首诗拿出来看看,给自己打打气,提醒自己可不能让思想的池塘干涸,要让知识的活水一直流淌着呢!。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如何使作文评改更有效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如何使作文评改更有效](https://img.taocdn.com/s3/m/649ec6ea700abb68a982fbb6.png)
江苏省溧阳市泓口小学周美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名句,原是谈读书感受的。
但如果从作文评改的角度来细细品味,不亦让我们悟得一个深刻的道理么?若把学生习作比作“半亩方塘”,那么自我评改、同学互改、老师批改等该是“天光云影”了。
只有“天光云影共徘徊”,才能使习作那“如镜的水面”清澄可爱。
一、初稿评改1.当场面批。
在初稿评改时,“当场面批”应放在首位,因为那是一个具体的修改指导过程。
那么,如何来当场面批呢?我们不妨这样来运作:将一名学生的初稿用实物投影仪投在大屏幕上,由该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教师相机肯定作文中值得借鉴的词句,适时指出不当之处,并用红笔标明哪里该添,哪里该删,哪里该调,哪里该改,为学生的习作修改指明方向。
在教学生写《抢板凳》时,我是这样来当场面批的:师:同样一个游戏,大家写得肯定不同,有的可能写得不具体,有的可能写得很生动。
我们先来看吕希是怎么写的。
(映示吕希的作文。
)吕希,你来读,老师来改。
请大家注意看老师是怎么改的。
生:星期五下午的第三节课上,老师说要带我们举行抢板凳游戏。
师:“登”错了,改“凳”;“抢板凳”三个字加上引号,表示强调突出;“举行游戏”,搭配不当,改成“玩‘抢板凳’的游戏”。
继续往下读!生:大家一听,叽叽喳喳,像快乐的小鸟飞起来了。
师:这里形象地写出了同学们高兴的样子,尤其用上了比喻句,把同学们的样子写具体了。
生:老师先宣布比赛规则,比赛规则是……师:老师宣布比赛规则,应该另起一段。
生:老师说:“老规矩,女生优先!”李青阳听了很不服气。
有幸被选上的女生开始玩起游戏来。
师:很不服气,可以写具体些,比如他说了什么?生:李青阳听了很不服气,嘴里叽里咕噜:“又是这样,太不公平了!”师:这样改,多好!李青阳仿佛真的站在我们面前了。
生:我们唱着歌:“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小手……”老师喊:“停!”我们一屁股坐了下去。
师:这个时候,该是怎样的一个场面呢?抢板凳的同学是怎么做的?边上的同学又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大家都不说话?大家都像木头人吗?生:我们唱着歌:“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小手……”五个人不停地围着四张板凳转,我越来越紧张,感到脸上火辣辣的。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如何使作文评改更有效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如何使作文评改更有效](https://img.taocdn.com/s3/m/1703121d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30.png)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如何使作文评改更有效周美娟
【期刊名称】《小学语文》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名句,原是谈读书感受的。
但如果从作文评改的角度来细细品味,不亦让我们悟得一个深刻的道理么?若把学生习作比作“半亩方塘”,那么自我评改、同学互改、老师批改等该是“天光云影”了。
只有“天光云影共徘徊”,才能使习作那“如镜的水面”清澄可爱。
【总页数】3页(P83-85)
【作者】周美娟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泓口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如何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更真实有效 [J], 郑研
2.如何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更真实有效 [J], 郑研;
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浅谈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途径 [J], 邓芳玲
4.如何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更真实有效要素探索 [J], 柴思琦
5.分析如何通过有效阅读使少年儿童的心理更健康 [J], 王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因为读书,我的诸多梦想一一成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因为读书,我的诸多梦想一一成真](https://img.taocdn.com/s3/m/f9d4d8523b3567ec102d8aa9.png)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因为读书,我的诸多梦想一一成真西晋陈寿曾说:“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西汉刘向有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南宋朱熹慨然自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往今来,关于读书的千古名句不胜枚举,但无疑都在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所以,只要有时间,我必然伏案读书,以慰精神所需。
近年来,我慢慢发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班主任,在教育管理中单凭口头说教实在太过苍白无力,为此我许久不能释怀,苦寻良方。
相传宋相赵普能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我猜想:苦读《论语》半部连天下都可以治理得井井有条,何况乎一个班级?近年来,我开始挤时间读《论语》,一遍又一遍地读,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得到新的启迪。
我常常沉醉其间,流连忘返,每每拭手捧读,时而低眉颔首,时而闭目冥思,时而起身踱步,时而口诵心惟……常常忘了吃饭忘了睡觉,甚而连课间十分钟都能读得如醉如痴,忘记了时间,错过了铃声,记不得多少次是被课代表抓住臂膀才晃醒的。
读《论语》的本来目的原本只是是希望助我把班级管理好,不成想,“无心插柳柳成荫“,我自己倒“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了《论语》的受益者。
读了《论语》后,突然觉得自己似乎已然是儒家的一份子,是孔圣人的弟子了,心中顿悟,心性大变,断不似从前一般刚烈冲动、“明辨是非”了,例如在处理婆媳关系一事上,婆婆为人刻薄,总是在为人处事上有失偏颇,这使得我们在初为婆媳时矛盾重重,常争口舌之辩。
然而自从读了《论语》后,我也效仿曾子常“日三省吾身”:为人师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乎?为人母而尽心陪伴关注儿子成长乎?为人媳,竭力侍奉而毫无怨言乎?《论语·学而篇》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未熹诗半亩方塘一鉴开根据诗意写作文
![未熹诗半亩方塘一鉴开根据诗意写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d3659f0d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2.png)
未熹诗半亩方塘一鉴开根据诗意写作文哇,这题目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啊!熹诗半亩方塘一鉴开,这是啥意思呢?让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我们要明白“熹”字的意思。
熹,就是光明、明亮的意思。
所以,熹诗就是光明的诗歌,也就是说这首诗歌充满了阳光和希望。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半亩方塘一鉴开”。
这句话里有很多成语和俗语哦!半亩方塘,就是指一个小池塘。
一鉴开,就是说这个小池塘的水清澈见底,就像一面镜子一样。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个小池塘的水非常清澈,就像一面镜子一样。
现在我们知道了这首诗歌的主题是光明和清澈。
那么,接下来我就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给大家讲讲这首诗歌的意境吧!哎呀,说起这个熹诗半亩方塘一鉴开,我就想起了小时候家里的那个小池塘。
那个池塘可真小啊,大概就只有半亩地那么大。
但是,那个池塘的水真的是清澈见底啊!每当夏天的时候,我都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去那个池塘边游泳、嬉戏。
那时候的我们,就像是一群快乐的小鱼儿,在那个清澈的池塘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那个时候的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烦恼、什么是压力。
我们只知道,要在炎炎夏日里找到一丝清凉,就要去那个小小的池塘。
那里的水虽然不大,但是却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每当我们在池塘里玩得累了,就会躺在草地上,看着天空中的白云悠悠飘过。
那时候的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宁静。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了。
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也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回忆。
现在的我们,已经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天真无邪。
我们开始为了生活而奔波,为了理想而拼搏。
在这个繁华的世界里,我们似乎已经找不到那份曾经的纯真和快乐了。
每当我想起那个小小的池塘时,我就会想起那首熹诗半亩方塘一鉴开。
我想,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真谛吧。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要保持一颗纯真的心,去寻找那份属于我们的快乐和幸福。
就像那半亩方塘一样,虽然它很小,但是它却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美好回忆。
而那熹诗般的光明和清澈,也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希望和梦想。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daf2d52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ff.png)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这首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读来令人深思。
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首先,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来看。
“半亩方塘一鉴开”,诗人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或者知识的领域,“一鉴开”形象地描绘出其开阔、清澈的特点。
“天光云影共徘徊”,则进一步描绘出方塘的美丽景色,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在水中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
这种景象不仅给人以美的感受,更暗示着知识的丰富和多彩。
其次,诗歌的哲理意味深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精髓所在。
诗人通过对池塘清澈原因的追问,得出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答案。
这实际上是在借池塘喻人,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才能使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和敏锐,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保持纯净和丰富。
就如同池塘需要源头的活水不断注入才能保持清澈一样,人的思想和智慧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充实。
再者,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看,朱熹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书本或者知识比作半亩方塘,将书中的新知识、新思想比作源头的活水,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使读者能够很容易地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深刻哲理。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毫无雕琢之感。
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观书有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它提醒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
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如果我们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不积极进取,就会像一潭死水一样,逐渐变得污浊和僵化。
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读朱熹《观书有感》读后感
![读朱熹《观书有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c5d071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fc.png)
读朱熹《观书有感》读后感《读朱熹〈观书有感〉读后感篇一》朱熹的《观书有感》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读书、对知识、对生活感悟的新大门。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初读这首诗,感觉就像是在描绘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那小小的半亩方塘,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天空的光和云的影子在水面上晃悠,美极了。
可是,这诗哪是只在说池塘啊。
这池塘就像我们的脑子,也许平时看着就那么大点儿地方,但里面却能装下那么多东西,就像那“天光云影”。
我就想到自己读书的时候,有时候觉得脑子就像那浑浊的池塘,懵懵懂懂的。
比如说,以前我读历史书,那些朝代更替、人物关系,就像一团乱麻在我脑袋里搅和。
那时候我就想,为啥那些学霸就能把这些东西弄得清清楚楚呢?后来我明白了,就像诗里说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知识就像是那池塘的源头活水啊。
我开始找各种方法去学习历史,看纪录片、听讲座,就像给我的小池塘引入了新的水流。
慢慢地,我脑袋里关于历史的那片小天地开始变得清澈起来,那些乱麻一样的东西也开始条理清晰了。
我还想起有一次参加知识竞赛,当时准备的范围特别广,感觉自己就像个干涸的小池塘,啥都缺。
但是没办法啊,只能拼命地往里面灌水,看各种资料,向老师同学请教。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艰难地挖渠引水。
等到竞赛的时候,发现很多知识在脑子里都能自如地调动起来,就像那池塘里的水在欢快地流淌,能倒映出各种美好的“天光云影”。
这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读书学习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儿,就像池塘要是没有持续的活水注入,很快就会变得浑浊不堪。
我们的脑子也是一样,要是停止了吸收新的知识,就会变得僵化,就像一潭死水。
这诗让我明白了,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儿,得不断地找那源头的活水,才能让自己的脑子一直保持清澈,能装得下更多的东西。
这诗就像一位智慧的老者,在我耳边轻轻诉说着这个朴素却又深刻的道理。
我现在就想啊,我得好好守护我这小池塘,不断地引入活水,这样才能在知识的天地里畅游得更远呢。
读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的读后感
![读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3e7c7d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60.png)
读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的读后感篇一读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的读后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读来真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诗中说那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我就想啊,这方塘多像我们的内心世界呀,有时候平静如镜,有时候又波澜起伏。
而那“天光云影”,也许就是我们心中的各种想法和情绪吧。
接着诗人问,这池塘的水为啥这么清澈呢?原来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哎呀,这不就跟我们的学习和成长一个样嘛!也许我们有时候觉得自己挺不错的,知道的东西不少,可要是不持续学习,不吸收新的知识,就像那没有源头活水的池塘,迟早会变得浑浊不堪。
我觉得吧,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海量的知识涌来,要是不主动去学习,去筛选,可能就会被淹没在这知识的海洋里,迷失方向。
可要是能像那半亩方塘一样,不断有新的“活水”注入,我们就能保持清醒,保持进步。
你说,要是一直抱着过去的那点知识和经验不放,能行吗?肯定不行啊!就像那池塘,没有新水,能清澈得起来吗?但话说回来,寻找“源头活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这一路上可能会有各种诱惑,各种困难。
我有时候也会偷懒,不想学习,觉得累,可一想到这首诗,又觉得自己不能这样下去。
你们是不是也有跟我一样的想法呢?反正这首诗让我明白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不能停下脚步,要不断给自己的“池塘”注入新的“活水”,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篇二读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的读后感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初读时,觉得不过是一首描绘池塘景色的小诗,可细细品味,才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我深受启发。
半亩大的池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天空的光辉和云彩的影子在水中交相辉映。
这画面多美啊!可我不禁想,这难道仅仅是在说池塘吗?也许它说的是我们的心灵。
读朱熹的观书有感的读后感300字
![读朱熹的观书有感的读后感3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66e014a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4b.png)
读朱熹的观书有感的读后感300字《读朱熹的〈观书有感〉有感》篇一朱熹的《观书有感》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读书和知识探索的新大门。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几句诗看似在描写一个池塘的清澈景象,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每次读到这首诗,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的那口小池塘。
那池塘不大,也就像诗里说的半亩左右吧。
夏天的时候,水面就像一面镜子,周围的树木、天上的云朵都映在里面,真的是“天光云影共徘徊”。
那时候我就觉得这池塘特别美,可从没想过它跟读书有啥关系。
现在想来,这池塘之所以清澈,是因为有活水注入,就像我们读书一样。
如果我们不持续学习新的知识,我们的思想就会像一潭死水,变得浑浊、腐臭。
也许有人会说,读那么多书有啥用啊?还不如多挣点钱实在呢。
哼,这种想法可就太肤浅了。
你想啊,没有知识的武装,你挣钱能挣得长远吗?就像一个没有源头的池塘,迟早会干涸的。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已经懂得够多了,就停止了学习新知识。
结果呢,在工作中遇到新的问题时,我就像个无头苍蝇,完全不知所措。
那时候我才意识到,知识就像那源源不断的活水,一旦断流,我就失去了应对变化的能力。
这首诗还让我想到了现在的网络时代。
信息就像潮水一样涌来,可是其中有很多都是没有营养的“浑水”。
我们要像那方塘一样,有筛选的能力,只让清澈的、有价值的知识流入我们的脑海,这样我们的思想才能保持清澈。
朱熹这首诗真的是太妙了,短短几句,就让我对读书这件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想,我以后一定要像那方塘不断注入活水一样,不断地读书学习,让自己的思想永远保持清澈和活力。
不然的话,我不就成了那干涸的、浑浊的臭水塘了吗?这可不行啊!《读朱熹的〈观书有感〉有感》篇二《观书有感》,嘿,这诗可有点意思。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初读的时候,我就想,这朱熹咋就对着个池塘大发感慨呢?我就琢磨啊,这池塘就像我们的大脑一样。
读朱熹观书有感300字作文
![读朱熹观书有感300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f6ae08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35.png)
读朱熹观书有感300字作文篇1近读朱熹的一组诗作《观书有感》,其中一首是这样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字平实,写的是门前那口小小的池塘,似乎是读书之余,偶一抬头,见塘水宜人,波荡影摇,怡情洗心,便出此作。
然而再看这组诗的总体,我们便会发现作者隐含在诗中的深意。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撇开功过不谈,他不失为一个大学问家。
而这首诗,恰是关于如何“治学”的。
在诗中,我们能品味出的作者的第一层喻意是:好的书是一个人思想的源头活水。
一个人的思想要丰富、深刻、明晰,必须博览群书。
作者仿佛面对着一本好书,在惊喜地赞叹:这就是我的源头活水呀!脑海中一片开朗,浮想联翩,真所谓“天光云影共徘徊”了。
的确,读一本好书,不仅是人生的最高享受之一,也是一个人发展自己思想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天天到图书馆研读大量著作,终于有了震古烁今的发现,但这种打破旧思想桎梏的崭新论断,如果没有对前人著述的研究分析,又怎么能建立起来呢?读书,学习,批判,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
试想,一个人如果不读书,怎么可能具有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洞见!越是博览群书——当然要在有自己批评借鉴的基础上——才越能成其学业。
谚语云“厚积薄发”,唯有“积”之深厚,方得“发”之喷薄。
细吟全诗,我们还能发现作者的寓意并不止于此。
作为一个著述家,朱熹当然会很注意古人的写作中可取的方法、长处。
“半亩方塘”也可以是指古人的著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理解为灵活的思路,发展、更新思想,来源于社会生活这股“活水”。
许多同学常感到作文时笔头艰涩,无物可言。
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文章便是生活,有了生活才能有文章。
什么叫“有了生活”呢?我们每个人不都在“生活”着吗?如果把这里的生活仍理解为日常琐事就错了。
“有了生活”,指的是对生活进行观察、化验、思考,而后有所得。
这“所得”,便是你的生活;这“所得”,再经过你的大脑的加工,就充实了你的文章。
活水亭观书有感范文
![活水亭观书有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d033dd25c52cc58ad6be67.png)
活水亭观书有感范文活水亭观书有感《观书有感》朱熹(南宋)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 [2]《观书有感》(其一)《观书有感》(其一) (2张)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注释译文注释其一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创作背景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
散文随笔:化校那半亩方塘
![散文随笔:化校那半亩方塘](https://img.taocdn.com/s3/m/47c80942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5c.png)
散文随笔:化校那半亩方塘
散文随笔:化校那半亩方塘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一看到朱子的这诗句,化校的那个小池塘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
静静的池水、青青的小草、婆娑的垂柳、池上的.曲桥、池边的凉亭和长廊,让校园多了些丰韵,多了些情怀。
走在池边的曲径小路上,脚步不再匆匆,时间也缓慢起来。
初夏时节,荷叶刚钻出水面,嫩嫩的绿叶还未展开,尖尖的角像个细箭,在水面上飞来飞去的蜻蜓轻盈地立在上面,池塘充满了生机、情趣。
荷花是池塘最美的风景,在远离喧嚣的地方,不与百花斗艳,不同群芳争宠,亭亭玉立于水中,深深扎根于淤泥,静静地在池塘中绽放。
盛夏,“夜热依然午热同”,敞开门窗依然闷热难耐。
人们来到池边,阵阵自然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时有微凉不是风”啊。
天上的星星落到了池塘里,眼睛一眨一眨的,多得数也数不清。
倒映在水中的月亮,慢悠悠地在水中伏游着,泛着柔美的金光。
蛙鸣不断地从池塘里传来,那声音一声高过一声,十分赏心悦耳。
多大的池塘养多大的鱼,有多大的台子就唱多大的戏吧。
都知道青蛙是目光短小的,可它自己觉得远方不是它的故乡,高处它不去奢望,这一方池塘才是它的舞台,在星垂四野的时候,可以无忧无虑的酣唱。
在塘边铺上凉席或支起躺椅,躺在上面聊天。
伴着一阵阵蛙鸣声和断断续续的虫鸣声,我渐渐地打起了瞌睡。
这片留下多少美好人生足迹的小池塘,在我心里它是一片海,给我带来了不尽的快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化校那半亩方塘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滋养心田的源头活水啊。
朱熹观书有感写作文
![朱熹观书有感写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93492d32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12.png)
朱熹观书有感写作文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今译这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就像打开了一面镜子,天光云影映在水波里,不停地来回晃动。
请问它为何能够如此清澈见底呢?那是因为不断有活水从它的源头流过来呀!传授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江西婺源人,生于福建延平。
绍兴进士。
他经历四朝,但在朝却不满40天,一生以做学问、讲学为主,晚年主讲紫阳书院。
他是理学家中最富有文学修养的人,对诗文有独到的见解。
他的这首《观书有感》,就很有特色,可称宋诗中“议论入诗”最杰出的代表。
题目既然是“观书有感”,可见其必发议论了,然而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头两句诗,却完全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三、四两句通过一问一答,很自然地将议论注入形象之中,与形象结合得浑然一体,既阐述了深刻的哲理,又给读者带来浓厚的审美趣味。
你看,那长方形的书本,不正像那“半亩方塘”吗?翻开那书本,不正如打开那明镜吗?那好书清晰明丽地反映着人生,不正如那天光云影映照在水塘之中吗?那长流不息的源头活水,不正象征着一切书本知识都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吗?而我们每一个人,不是也需要不断地向生活和书本学习,不断地吸纳源头活水,才能始终保持头脑的清醒和思想的明晰吗?本诗的三、四两句已经成为古诗中被引用最多的名句之一。
它晶灵的就是艳丽清爽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反复复念上几遍,可以真的愈读愈爱读!你看看,半亩的一块大水塘,在朱熹笔下就是进行的一面镜子(一鉴开),文字描述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纯净呢?他高兴地想想说道,因为源头总存有活水补足,一直不停地流下来.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原来,小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认知的轻松、纯净、开朗,以水塘和云影的映衬共叙出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无瑕呢?因为总存有像是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足啊!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清晨,阳光明媚,我走进池塘边看电视。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哲理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哲理](https://img.taocdn.com/s3/m/ece7ad6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1f.png)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哲理示例文章篇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哲理》嘿,你知道吗?有这么一句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可有意思啦。
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诗的时候,就觉得很奇怪呢。
半亩方塘,就像我们学校操场旁边那个小小的池塘一样大吗?一鉴开,啥叫一鉴开呀?后来老师告诉我,这个“鉴”就像是镜子呢。
那就是说半亩大的小池塘像镜子一样打开啦。
哇,这可真神奇,池塘怎么会像镜子打开呢?我就开始想象,是不是有个神仙悄悄来到池塘边,用魔法棒一点,平静的池塘就变成了一面巨大的镜子,一下子就明亮起来啦。
然后还有“天光云影共徘徊”。
我就抬头看天,看天上的云。
那天上的云啊,就像棉花糖一样,白白的,软软的。
有时候又像小绵羊,在天空这个大牧场里跑来跑去。
那这些云的影子就落在池塘里啦。
就好像云儿在天上玩累了,想跑到池塘里去休息休息呢。
我就想啊,这池塘可真厉害,能把天上的光和云的影子都装进去。
这就好像我们的眼睛一样,能看到这个世界的很多东西。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经常会讨论这个诗句。
我的小伙伴小明就说:“我觉得这个池塘就像我们的心呢。
如果我们的心像池塘一样平静,那就能像镜子一样,把美好的东西都照进去。
”我听了觉得特别有道理。
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如果心里老是乱糟糟的,就像池塘里起了大风浪,那可就看不到天光云影这么美的东西啦。
还有小红,她很聪明的。
她说:“这也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呀。
你看,一个小小的池塘,只要平静,就能有这么美的景色。
就像我们生活中,可能有很多小事情,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如果我们用心去看,就会发现像天光云影一样的美好。
”我听了直点头。
就像我们在校园里的花坛,那些小花小草,平时可能都没太注意,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就会发现它们的颜色好鲜艳,就像天边的云霞一样美。
从这个诗句里,我还想到了学习呢。
我们学习的时候,心要像那半亩方塘一样平静。
如果心里老是想着玩啊,吃啊,就像池塘里进了好多小虫子在捣乱,那知识就像天光云影一样,根本进不来我们的脑袋。
未熹诗半亩方塘一鉴开根据诗意写作文
![未熹诗半亩方塘一鉴开根据诗意写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16c0072f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6c.png)
未熹诗半亩方塘一鉴开根据诗意写作文哎呀,这首诗真是妙极了!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在家门口的那块小池塘。
那可是我童年的乐园啊!每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会跑到那里,看着那一池碧波荡漾的水面,心情就会变得好起来。
那块小池塘可不像现在这么清澈见底,那时候还有些垃圾和杂草在里面呢。
不过,我总是会找些小石子,扔进水里,看着它们在水面上弹跳,好像在跟我玩耍一样。
有时候,我还会捉一些小鱼虾,放在手心里仔细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
那时候,我觉得这个世界真是美好啊!
后来,我家搬走了,那块小池塘也就被填平了。
但是,每当我想起那段美好的时光,心里总是会涌起一股暖流。
我想,这就是诗人所说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吧!那一池碧波荡漾的水面,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我的童年和那些美好的回忆。
现在的我已经长大了,也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但是,每当我感到疲惫和压力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那块小池塘。
我想起了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想起了那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光。
也许,正是这些美好的回忆,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吧!
这首诗给了我很多启示。
它让我明白了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发现和珍惜。
无论是一片草地、一座山峰还是一汪清泉,都可以成为我们心灵的寄托和慰藉。
所以呢,无论你现在身处何地,都不要忘记去寻找那些让你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事情哦!。
谈观书有感作文
![谈观书有感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86bcb3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ae.png)
谈观书有感作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你看这就像在说,有那么一个小小的半亩大的池塘,清澈得就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这镜子里呢,天上的光和云的影子都在里面晃悠,感觉这天和云都特别调皮,在池塘里玩耍呢。
这就像我们读书一样啊,书就像是那池塘,清澈又平静的时候,才能清楚地映照出那些美好的知识,就像天光云影一样。
要是这池塘是浑浊的,那啥都看不出来了,书要是读得马马虎虎、心浮气躁的,知识也进不了我们的脑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一句简直绝了。
就好比你看到这个池塘这么清澈,你就好奇地问它:“你咋这么干净呢?”然后池塘回答说:“我有源头不断地给我送来活水啊。
”咱们读书也得这样,不能只读死书,要不断地寻找新的知识源泉。
如果只是抱着几本老书,翻来覆去看那点东西,就像一潭死水,迟早会变得又臭又脏,脑子也会变得僵化。
比如说现在知识更新得多快啊,要是不学习新的知识,不接触新的思想,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就像手机,老是不更新软件,功能就越来越落后。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不断地从新的书籍、新的领域中获取知识,就像给我们的思想注入了活水,让我们的大脑一直保持清晰、灵活。
从这首诗我还想到,读书不仅要不断获取新的知识,还得会思考。
就像那池塘里的水,它得流动起来,才能把杂质带走,让自己保持清澈。
我们读书时的思考就像这水流的动力,要是光看书,不思考,知识就只是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根本没留下来。
这就好比吃了很多东西,但是不消化,那吃了也白吃。
所以我们读书要一边读,一边在脑袋里琢磨,就像把知识的活水在大脑这个池塘里搅和搅和,让有用的沉淀下来,变成自己的东西。
诗词五首——观书有感_作文200字_高中读后感_
![诗词五首——观书有感_作文200字_高中读后感_](https://img.taocdn.com/s3/m/c8556a36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61.png)
诗词五首——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简介
这首诗选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开句用一个比喻,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
突出水的清亮。
第二句写天光和云影一齐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动,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问水塘为什么如此清澈,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来。
诗表面上写水塘清因有活水来,实际上是比喻写文章要*平时不断的积累。
只有不断的积累沉淀,才能写出好文章。
《观书有感》其一读后感
![《观书有感》其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f22a80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fc.png)
《观书有感》其一读后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其一,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我在阅读之后,深受启发。
诗的开篇,“半亩方塘一鉴开”,将那小小的方塘比作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天空的光彩和云影的变幻。
这半亩方塘,看似平凡无奇,却能展现出如此美妙的景象,让我不禁联想到知识的海洋。
我们的心灵就如同这方塘,在不断地吸收和反映着外界的信息。
“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诗更是生动地描绘出了方塘中天空和云影的动态之美。
那光影的交织和变幻,仿佛是知识在我们心中的激荡和融合。
正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各种思想、观点相互碰撞,产生出新的火花。
然而,最让我深思的是后面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方塘的水为何能够如此清澈?原来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不断地为它注入新的水流。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知识的积累,都需要有持续不断的输入和更新。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在学习和工作中,一开始充满热情和动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变得懈怠和满足于现状。
就如同那没有源头活水的池塘,水会变得浑浊,甚至干涸。
而那些能够不断进取、不断学习新知识的人,他们的心灵就像这有源头活水的方塘,始终保持着清澈和活力。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上老师传授的知识,还需要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参加实践活动等方式,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时,游刃有余,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对于已经工作的人,也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新的技术、理念层出不穷。
如果我们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就很容易被时代淘汰。
只有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望,不断地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取得更好的成绩。
同时,这首诗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有时候,我会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却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
这样的学习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法长久。
2023年天津市高考语文作文押题及范文分析
![2023年天津市高考语文作文押题及范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6d2a85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33.png)
2023年天津市高考语文作文押题及范文南宋著名理学家写有一首有关读书的好诗。
读懂诗句的意思,并以此作为话题作文。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不少于800字。
【分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歌提示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勇于实践,做好自我,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方向作文。
【范文】读书•实践•收获我一直以为小孩子的天性是玩,一有空,就和伙伴凑在一起,嬉笑打闹,手中每天变换着不同的玩具。
至于读书,我想只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了。
自从我们学校开展了书香校园活动后,每个假期,我都要读上几本好书,渐渐的,对玩与读书有了新的认识。
那年暑假,爸爸给我买了一本德国连环漫画大师卜劳恩写的漫画书《父与子》全集。
我一拿到书便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我被书中的一个个漫画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常常看得废寝忘食。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引人入胜的书》这篇漫画:一家人要吃饭了,父亲发现儿子不见了,便问妻子。
妻子告诉他,儿子大概钻在自己的房间里。
父亲叫儿子去吃饭,来到房门口,却看见儿子正趴在地上聚精会神地看书。
儿子听了父亲的话后去吃饭了,可等了好长时间还不见父亲的影子。
儿子很纳闷,便来到房间找爸爸,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父亲竟像他那样也趴在地上看他看过的书。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能让父子俩先后被书吸引得忘了吃饭。
书的魔力可真大啊!我想这不就是自己看书时经常发生的事情吗?记得有一次,我正在房间里看书,故事的精彩让我几多欢喜,几多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高三语文作文评价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高三语文作文评价
在平时的语文作文课中,评价学生获取知识的情况是我们语文教师经常采取的手段之一。
而作文评价又是一把双刃剑,教师作文评价的优劣、得失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当前,江苏高考作文分值已达70分,阅读写作已成为高考的重中之重。
而高中学生却普遍地厌写作文,究其原因,其中固然有学生阅读量少,无话可说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缺乏针对性、启发性、有效性的评价,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反而恶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让学生看不到作文提高的希望和方向,从而使作文教学陷入恶性循环。
2007年、2008年我连续执教两届高三毕业班,面对着一批急于提高作文成绩却又十分讨厌写作文的学生。
我在作文评价上下了一番功夫,经过一年的努力,这两届学生彻底转变了作文学习的观念,从厌写作文到乐写作文,从每周老师逼着写到每天自己抢着写,三次市模拟考试作文均分较升学前提高了近10分。
下面我从评价标准、评语设计、课堂讲评三个环节谈谈我对作文语言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关于作文评价标准,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知道要从高考评分标准出发,所谓“高标准、严要求”,平常就要让学生心中有度。
而我的评分标准是分层次的。
对于作文较好的学生,我是严格按照高考标准评分,让他们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对于作文有困难的学生,我会具体到每一个学生,每人都有一个纵向标准,树立他们的写作信心,进而逐步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并最终靠近高考标准。
因为,学生的层次不同,基础不同,写作水平不同,离高考标准的距离也不同。
高三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如果用一个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就会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提高作文水平的信心,或是丧失继续提高的动力。
“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我写作文评语有三原则
一、明确一个可解决的重点问题。
这个问题首先是可以解决的,少讲些“思想内涵不深刻,语言没有韵味,美感”这类的让学生模棱两可的话。
然后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能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后,作文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有明显的进步。
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作文提高一个层次,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学生有写作冲动的。
不要奢求通过一次作文,就让学生的作文尽善尽美。
如果问题太多,学生反而无所适从。
因而这里的问题必须只是一个。
比如,我会要求涂改太多的学生减少涂改,别字太多的学生订正别字,审题不清的学生练习审题,层次不清的学生学写提纲。
如果一次作文能够很好地解决一个问题,那么提高就是非常明显的了。
二、提出具体有启发性的修改建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写作没有层次感,你必须告诉学生怎样写才是有层次感;学生写作空洞,你必须告诉学生怎样写才能言之有物。
千万不要说什么“文章思路有待清晰、有些段落有待调整”的没用话。
例如,在写“向青春举杯”专题作文时,有些学生题目大而空,文章泛泛而谈,我会建议他写一个青春故事来表现主题。
有的学生只关注文章中青春语句的辞藻美,忽视思想情感的载体,使文章陷于空洞
“青春是舞动不息的青春之火,是生机勃勃的青春之树,是不知疲倦的青春狂想曲……”
我会告诉他多写青春的具体生活与之搭配
“青春是舞动不息的青春之火运动场上你追我赶没有什么不可能,辩论会上大胆发言没有什么不可以,课外活动想唱就唱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青春的火焰。
”
有的学生只关注文章的形式美,加小标题,却忽视了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青春的色彩—彩色的青春、黑色的青春、咖啡色的青春。
”
我就教他如何在文末总结升华
“青春的成长,终将告别童年的斑斓幻想,但也不能永远深陷于失败的黑色记忆,应该如一杯咖啡,在苦涩中收获成功的醇香。
”
因而,当学生写“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作文时,就知道如何在文章中表现教养
“感恩也是一种教养。
乌鸦反哺,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感恩;乐于助人是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感恩;教师节起立鼓掌是对全心爱护我们的老师感恩。
”
三、规定一个明确的修改期限。
现在的学生是有惰性的,加上各科作业的拥挤,如果不规定期限,他可能永远也改不出作文来,永远没有收获,也就永远不会有进步。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在提出可行的阅读建议,比如“你说学生语言不美,思想不深刻”,你就必须告诉他阅读哪些书是有益的,并提出具体的阅读方案,甚至告诉他们可以选用那些实例、语句。
不要盲目地认为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离开老师的指导,学生的阅读犹如缘木求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现在课堂教学流行“三讲三不讲”,我的作文课堂也有“三讲三不讲”只讲共性的写作问题,只讲有启发性的写作设计,只讲通过修改可以提高的作文;个性的写作错误不讲,课堂无法解决的写作问题不讲,优秀的范文不讲。
课堂是所有学生的,不是某些优生的,所以我会在作文面批时解决个性的问题,课堂上只解决共性的问题。
有些作文经过老师的修改和润色可以成为非常成熟的作文,但是换一个题目,学生就不会做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因而我的作文课堂从不讲优秀范文,只讲那些具有启发性的写作设计,让学生自己进行写作实践。
另外,我在课堂上会选择一两篇有代表性的问题作文,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其中的问题,并一起探讨修改的方案,然后由学生执笔修改。
这样做,让学生直观形象的发现问题,集体解决问题,并且清楚地感到自己的提高和进步。
这个时侯,写作就成为他们最想做的事情了。
当然,在作文评价中,在立足于解决学生写作实际问题的前提下,适当地使用一些充满人文的阳光语言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充满阳光的作文评价是学生心头的一缕明媚的阳光,可以撑起他们头上一片美丽的星空,重新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那时,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灿烂的笑脸、学习语文的热情,更收获孩子美丽的童年……
(本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