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是以2001年秋季国家教育部颁布的...
2001英语课程标准
![2001英语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b2de4cc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3b.png)
2001英语课程标准2001年,中国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这一标准对我国的英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的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标准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2001年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英语教育的转型。
传统的英语教育注重语法和词汇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而新的课程标准突破了这一局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这一转变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2001年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英语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这种教学方法的转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再次,2001年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学生需要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2001年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英语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语言能力,这对英语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英语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
这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共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英语教育。
总之,2001年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国英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转变了英语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英语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
![英语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f5c62c005087632311212fc.png)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程应“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把“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基本理念之一。
网络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而非万能钥匙。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充分利用其先进性,又尽可能突破其局限性,使英语听力教学更加生动、科学、高效。
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英语教师应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出发点,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调动和保持他们的最佳情感态度。
借助网络资源可为学生创设一个集图像、声音、动画和文字于一体的语言情境,能适时呈现教学内容,展示课堂语言实践材料;链接教学环节;补充相关的背景语料,将听力内容所涉及的事物、场景等真实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体会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场面,从而激发听力学习兴趣。
学生听起来有点枯燥,因此我就借助网络资源把收集到的图像等素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观摩中渗透教学内容,同时进行提问,给学生创造自然的语言情境;这样学生的求知兴趣被激发了,且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英语课程的趣味性。
我先借助网络资源把收集到的关于美国的一些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人文风俗等知识,如土著人、奴隶制、内战、牛仔时期等等各种材料制成小电影片断,并配上纯正的课文录音,制成课件。
在课堂上学生就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身临其境般地体验着美国的社会与文化。
这样多重的感官刺激:视觉—看电影、图片和文字材料,听觉—听纯正的自然读音,心理反应—接受知识做出反馈,从而使学生的听力兴趣高涨,促进其听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教师明确了教学法的方向,而网络多媒体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英语课堂的优化提供了重要保证。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部分)解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部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030ed5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14.png)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部分)解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部分)解读盐城市城南新区社事局卢富斌一、建国以来的《英语课程标准》的嬗变新中国建立后,于1951年公布了《普通中学英语科课程标准草案》,它包括初、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草案。
1954年,教育部为减轻学生负担,决定初中停开外语课程。
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
1963年,制订并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这是建国以来教学要求最高、教学内容最多、课时要求最多的一部大纲。
文革后的1978年,教育部制订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这部大纲是我国唯一的一部包括小学和中学两个学段的教学大纲。
1980年,该大纲修订为第2版,基本内容未变。
1986年国家教委制订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大纲后首次附词汇表。
1988年,国家教委制订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经过实验,于1992年正式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1995年修订为第2版。
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修订了1986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后,大纲的教学要求适当降低,教学内容适当减少。
在高中阶段,一、二年级英语为必修课,三年级为选修课。
1993年,制订了《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1996年编订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2000年3月,颁发了试验修订版。
2001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英语课程标准(2001版)》(实验稿),该版本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的内容。
经过两年实验后,教育部于2003年在实验区就课程标准的实验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内容涉及课程标准的各个方面。
课程标准的内容比教学大纲涉及领域更广泛,它不仅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等,还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活动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等。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3e1042c550e2524de5187e28.png)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摘自:/jiaocai/jingyan/200709/2827.html  主要内容《标准》的研制背景《标准》的理论基础《标准》新在何处?一、《标准》的研制背景1、社会发展对高中毕业生的英语素养(特别是语言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和更多样化的要求,其中包括:升学要求就业要求适应多元文化的要求2、原有高中英语课程的课程目标单一,忽视外语课程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因此,原有课程既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3、原有的高中英语教育理念落后,受应试教育影响太深;教学内容陈旧、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设计缺乏多样性和选择性,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原有的高中英语教学方式过于强调语言知识的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5、原有高中英语教学过多地采用接受式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优化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6、原有的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评价,忽视对语言能力的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作用,而忽视评价的其他功能,特别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7、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包含了高中阶段的课程内容,但是这个版本的课程标准未能充分体现高中课程改革的最新要求。
因此,有必要制订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二、《标准》的理论基础(一)《标准》体现的语言观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
学习外语与学习母语一样,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语言是什么”这个问题,《标准》侧重强调语言的功能,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构成。
强调语言的功能,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教育的一些关键问题。
2.外语学习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学习外语有利于促进个人的发展。
语言既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交流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新课标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1f0cc8d20029bd64793e2c4b.png)
4.课程评价上 从单一的针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知识性测试 向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多样化评价方法 的转变。评价的内涵、标准和方式都发生了重大 变革。从一次性的终结性考试向终结性与形成性 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的转变,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的进步,采用更加全面公平的评价方式,使 评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改进教学。
Howard Gardner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
1. 智力是在单元或多元文化环境中解决问题并 创造一 定价值的能力;
2. 智力是一整套使人们能够在生活中解决各种 问题的能力;
3. 智力是人们在发现难题或寻求解决难题的方 法时不断积累新知识的能力。
Howard Gardner 认为,我们的智力是多元的。 智力不是单一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每个学生都在 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教育的起点不 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 在 哪些方面变得聪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 九种多元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 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的发展 出来。而要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必须坚持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教学为主线,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主旨。
detailed and operational statement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elements)。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涵盖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两层内 容:理念、性质、功能、目标(总体与分级)、内容、方法、 实施建议等。比以往的“大纲”理论基础更深,结构更全面, 内容更广泛,指导性更强。
2)语言目标与非语言目标的结合。《课程标准》将 课程目标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 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综合描述。这说明 《课程标准》既设置了语言目标,也设置了非语 言目标,即语言学习过程产生的非语言结果。二 者的结合,对学生进行全人的教育。坚持“面向 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 础”的核心思想,使学生通过外语学习和其它各 学科共同构建健康完整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还 要使每个学生具有终生学习英语或其它外语的能 力。
高考英语改革解读
![高考英语改革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74dc07f04a1b0717ed5dd26.png)
高考英语改革解读2001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与此相呼应,当年7月的全国高考英语试卷取消了语音和词汇字母补全试题,代之以听力试题,成为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英语题型结构的转折点。
自此,各种大型英语考试的改革也拉开了序幕。
听力试题的设置标志着改革的开始根据教育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外语科中增加听力考查的通知》的精神,2001年全国高考英语试题(全国卷I)中正式加入了占总分20%,即30分的听力试题,标志着2001年的高考英语试题成为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转折点,是高考英语改革迈出的实质性的一步。
2002年的高考英语听力试题与2001年的相比语速有比较明显的加快,材料的长度也有所增加,在2001年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由于受到全国各地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资源的限制,2003年的高考英语听力试题适度放慢了语速。
这样,虽然2001年至2003年高考英语听力试题的命题指导思想和原则基本一致,但2003年试题的实测难度比2002年大约降低了4个百分点。
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2003年的高考英语试题虽比2002年倒退了一小步,但却保持了2001年“前进一大步”的水平,标志着英语高考改革正式启动。
从2001年到2003年,受听力材料的信息包容量和现行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资源的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三年的听力试题只能初步考查学生对信息细节的捕获能力,只有约20%的题需要学生根据听力材料中的信息作出进一步的推断。
这一命题指导思想和原则基本上与新课标中描述的六级“听”的目标相吻合,大致相当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大学英语的考查水平。
随着部分省市英语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和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资源的逐渐丰富,高考英语听力部分的考查目标也必将很快向新课标描述的七级目标靠拢,届时三个选择项就难以适应而需过渡到较为标准的四项选择。
这也应该是检验各省高中英语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
![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6b83e15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f.png)
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在《课程标准(试验稿)》实施10年之际,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对《课程标准(试验稿)》进行了修订,对新课标的解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进行的是英语课程改革十年回顾:一、英语课程改革实施十年简历199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各学科课标研制小组成立,学科课程标准开始起草2000 研制标准的同时修订《教学大纲》2001 《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秋季在实验区开始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启动高中课改2002 多期的“新课程国家级骨干培训者培训”2003 《高中课标(实验)》颁布;启动修订《课标(实验稿)》2004 首批实验区的初中学生毕业,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改革试点;广东等四省区开始高中课改实验2005 国家科学教育规划“十一五”课题;江苏进入高中课改2006 浙江、安徽、辽宁、黑龙江等省进入高中课改2007 高中课改实验区进行高考改革;义务教育阶段校本教研新模式探讨;课标修订组成立,调研,征求意见,展开修订工作2008 《课程标准(实验稿)》内容的调研和修订2009 教育部在南京召开课程改革工作会议2010 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基本完成,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2011 课程标准做最后修订;12月正式颁布《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二、英语课程的主要突破与主要成就主要突破1. 明确了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英语教育理念2. 构建了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解决了课程理念与目标设置的一致性问题明确了知识与技能的辩证关系突出了英语课程的情感态度目标将英语学习策略列入课程目标体系3. 建立了连贯、衔接的中小学英语课程体系奠定衔接的生源基础创建衔接的心智条件提供衔接的能力支持促进衔接的本土化运作4. 倡导了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主要成就1. 新课程对英语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2. 新的课程目标体系带来了教学方式的变革3.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影响4. 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5.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材的变革6. 课程标准带来评价理念与方法的变化7. 课程改革促进了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英语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1. 英语学习的目的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2. 课程的核心理念与多年形成的教学常规和行为的冲突3. 课程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教学难度问题4. 考试内容未能与《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完全同步5. 中小学衔接问题6. 小学英语课程发展的瓶颈7. 英语课堂教学尚存在的问题8. 教师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关于三个版本《英语课程标准》的说明200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的内容。
2001年英语新课标
![2001年英语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ae885c10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52.png)
2001年英语新课标2001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这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新课标旨在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
新课标的主要特点包括:1. 学生中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 能力培养:重视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3.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用性和时代性,涵盖了日常生活、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
4. 教学方法:提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任务型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评价方式:改革评价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的语言知识掌握,更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6. 信息技术:鼓励将信息技术融入英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7. 跨文化交际:强调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理解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8. 课程资源:提倡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
9. 教师发展: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10. 家校合作:提倡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英语学习过程,共同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新课标的实施,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通过新课标的引导,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王松美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王松美](https://img.taocdn.com/s3/m/3394f8c408a1284ac8504343.png)
(六)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和拓展 英语学习的渠道
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丰富多样的课 程资源对英语学习尤其重要。英语课程应 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 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教师要 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现实生活 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 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信息为学生 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2010年版本(修订稿)
(一)注重素质教育,充分体现语言学
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首要目的是为学 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为他们 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职业选择创造有利条 件。同时,英语课程有利于学生体验中外 文化差异,丰富思维方式,增进国际理解 ,提高人文素养。英语教育应做到人文性 与工具性并重。
(五)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 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评价体系应包括形 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 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强调评价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使评价在培养学 生自信和保护学生自尊等方面起到积极的 作用。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 言运用能力。
2011高考英语必看之-国家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2011高考英语必看之-国家高中英语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337c5fa240c844769eaee79.png)
2019/2/10
18
先行大纲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哪几方面?
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具有不同潜质的学生,必须 在同样时间 以同样进度 学习同样内容 达到同样要求
2019/2/10 19
新课程标准体现了 基础性和选择性为 学生提供了实现个 性发展的机制。
新的课程标准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第二讲
2019/2/10 4
1、为什么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是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 组成部分
2001年6月 教育部颁发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试行)》
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同时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研制工作
2019/2/10 5
2、为什么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立足于中国实际 (对高中教育现状的调查) 教育部组织专家对10个省市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 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
2019/2/10 13
研究结果有什么发现
2)在课程结构与内容上 通过设置多样化、具有选择性的课程,使 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同时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将其与学生的经验 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加强技术教育(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价值观教育;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有指导的专题研究
2019/2/10 14
高中课程整体介绍
P20-p2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9/2/10
20
高中整体课程结构
学习领域
8个:语言与文学、数学、科学、 人文与社会、技术、艺术、 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 14个:语文、外语、数学、物理 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历史、 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艺术、 (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每个学科由若干等值的模块组成, 便于置换、组合
英语课程标准2001
![英语课程标准2001](https://img.taocdn.com/s3/m/d9f4365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f.png)
英语课程标准2001英语课程标准2001是中国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一项重要文件,对于英语教学的内容、目标和方法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该标准的发布旨在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其能够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对英语课程标准2001进行详细解读,并探讨其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英语课程标准2001明确了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
根据该标准,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
此外,该标准还强调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国际交流中胜任。
这些目标的确立,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次,英语课程标准2001对英语教学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根据该标准,英语教学的内容应当紧密围绕着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未来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同时,该标准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文化内涵的传递,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这些内容的规定,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再次,英语课程标准2001对英语教学的方法提出了具体要求。
该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同时,该标准还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些方法的要求,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英语课程标准2001对英语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
根据该标准,英语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同时,英语教师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情操,能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这些要求的提出,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英语课程标准2001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对于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特点2
![解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特点2](https://img.taocdn.com/s3/m/dcdd9a46e45c3b3567ec8bbb.png)
解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特点712200陕西省武功县普集高中【摘要】第三轮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在全国已经全面展开,参考依据是《英语课程标准》,认真透彻理解其新的特点对于我们贯彻实施这一标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课程标准;改革;特点自1977年以来,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发展大体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
前两次的改革是对教学大纲的研制与实施,而第三次改革则是体现在对课程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正式出版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之后于2003年又制定颁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在新的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上,都体现出了新的特点。
特点一: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确定英语课程的目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放在英语教学的首要位置,把学生学习策略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学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出了建立语感和获得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智能的培养;强调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最终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概括而言,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有三条:强调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创新能力,强调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特点二: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的,设置课程内容与目标1.突出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设计课程总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设置上特别重视“语言运用”这个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在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基础的语言运用能力方面,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方面,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方面,均提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在技能、知识、情感、策略和文化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
英语课程标准与高中写作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与高中写作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6152c96c84868762cbaed515.png)
精选ppt
16
二、设计理念与理论基础
精选ppt
17
以上具体的目标可以折射出:
第一,英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力,而不仅仅是 获取知识。
第二,学习者应以有意义的方式来学习具有个 人意义的东西。
第三,学习是在有意义的环境和氛围中通过人 际互动发生的。
第四,学习者的动机、兴趣、态度等情感因素 在根本上影响着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精选ppt
6
解读英语课程标准
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课标》把写作纳入基 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并在 “目标 总体描述”和“语言技能”的栏目中对各个级 别的写作技能作了详尽的描述;要求学生在基 础教育阶段学会自主收集资料,能写出常见体 裁(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和说明文)的短 文,并能自行修改,与师生合作交流。这就要 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转变传统的以“教”为中 心的方式,扮演写作能手、教练、读者等角色, 使师生共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精选ppt
31
写作过程
精选ppt
32
过程法
“过程写作模式”(process-writing model)是由J Graves提出的,他认为应该 提倡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写作的全 部过程,这包括信息收集 (brainstorming);制定计划 (planning);写作阶段(drafting) ;同伴 评议(peer-conferencing);同伴编辑(peerediting)等步骤。
八级的写作目标 : 1、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
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 2、能根据课文写摘要; 3、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 4、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
或报告。
精选ppt
12
论高中新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影响
![论高中新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0bb9c2a4b35eefdc8d3337c.png)
论高中新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影响摘要:120名2007级大一学生和150名2009级大一学生参加了高考英语测试和英语语言能力测试。
结果显示,英语课程标准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语言输出的强化促进了口语和写作能力的提高;真实性语言材料的输入促进了听力的提高,但输入量的不足使听力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阅读成绩的下降提示了语篇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语言能力;影响一研究问题及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问题也日益突出,改革势在必行。
经过长期酝酿、反复调研和论证,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该标准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的内容。
2003年教育部再次颁发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该标准是在2001年标准的基础上完成的,但只涉及高中阶段的内容,至此,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和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形成。
2004年,我国高中课程改革正式启动:2004年秋季,海南、广东、山东、宁夏等省(市、自治区)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2005年秋季,江苏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2006年秋季,福建、浙江、安徽、辽宁、天津等省(市)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2007年,北京、湖南、陕西、吉林、黑龙江等省(市)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2010年,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将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调高中英语课程应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作为较早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地区,福建省于2009年迎来了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第一次高考。
课程标准的执行对学生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课程改革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这些都是课改专家、教师、家长和学生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https://img.taocdn.com/s3/m/e779c4eb19e8b8f67d1cb905.png)
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根据这个文件,教育部又为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制定了英语课程标准,其所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随即如燎原之火般在英语教育中广泛传播、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任务性教学的重点在于改变过去英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讲解,忽视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
它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协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和任务型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自主学习的过程。
笔者认为,上述分析即符合社会对新型英语人才的需要,又能有效解决当前外语教学普遍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不失为对症治疗的良方。
(一)任务型教学是大势所趋。
随着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增强,社会急需能应用英语这门交际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英语已经超出一门学科的意义范围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一种生存、交流的基础工具。
而那种高分低能、在语法上是专家,在交际上是懦夫的所谓“英语高才生”已经成为昨日黄花,不再受宠。
各行各业思贤若渴,希望得到能把英语转变为“生产力”的人才。
Elaine Tarone和George Yule(1999:17)指出:“近年来在语言的教学上究竟应该教什么?人们的视角已发生重要转变。
简单地说,已将强调的重点从把语言作为一套需要学习和练习的形式(语法的、音位的和词汇的)转向把语言作为一种用于实现多种交际目的的功能系统。
”这种视角的转变也已经或正在中国发生。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英语首先是为了交流,是解决问题、表达思想的一种手段和途径。
这些都给任务型教学的生长提供了适合的温床,它恰恰强调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把学习者个人的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因素,把课堂内的语言学习与课堂外的语言活动结合起来,使学习者不仅关注语言本身,而也关注学习过程,通过交流来学会交际,通过完成即定任务来学习和应用知识。
国家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国家高中英语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87fcdcd9b89680202d82515.png)
高中学生英语的发展平台是什么,
这也是高中英语教学怎样定位的问题
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 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
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p52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立足于中国实际p511对高中教育现状的调查3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具有国际视野p1215对国际高中教育的研究和比较4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体现了与时俱进p1617对现行高中课程方案的反思20201125教学ppt1为什么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试行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同时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研制工作20201125教学ppt2为什么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立足于中国实际对高中教育现状的调查教育部组织专家对10个省市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被试者有
每个学期分2个学段
每个学段有10个周
9周授课 1周复习考试
每周若干学时(英语4学时)
2019/2/1716/10/2003 23
学时和学分结构是怎样的?
每个模块:36学时,2个学分(艺术、体育1学分)
高中三年:189学分
必修-118学分 62.4% 选修I-55学分 29.1% 选修II-16学分 8.5%
国家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理念宣讲
国家课程标准《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 核心组成员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究中心
孟雁君
2019/2/1716/10/2003
1
主要内容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全文)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587ddb20ff00bed5b9f31de5.png)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二OO二年九月标准研制说明一、前期基础研究及主要结论(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已使英语获得了国际通用语的重要地位。
联合国有关文件提出,21世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技能为母语、一门外语、计算机操作能力;由于历史原因和互联网的广泛利用,英语成为各种国际场合的主要工作语言,也成为国际科技交流的主要语言(据统计,国际上85%以上的学术论文是用英语发表或宣读的,各学科的主要学术期刊也以英语为主)。
同时也是国际互联网的主要应用语言。
因此,各国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都在强化和改革基础教育中外语,特别是英语的教学。
纵观各国外语教学发展,外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为目标的、强调语用的交际教学理念和实践得到普遍认可。
欧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 13个国家的专业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制作了纲领性的外语教学文件(European Framework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从理念、目标、评价等各方面对外语教学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文件体现了国际语言学、外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强调以发展语言应用能力为根本目的的交际性教学思想。
我国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外语教学大纲设计中也基本采用了这种思路(如香港地区1999年版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2.在高中外语课程的设置上采用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
例如,日本将高中课程设置为英语一、英语二和口语一、口语二,以及阅读与写作课程。
其中英语一和口语一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而英语二和口语二为选修课程,阅读与写作也为选修课程。
韩国也是同样,高中一年级英语为必修课程,从高中二年级起开设英语阅读、写作、会话等选修课程。
一些欧洲国家则在高中阶段为学生开设出不同语种的第三外语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的开设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兴趣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从泰勒模式看我国现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从泰勒模式看我国现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ff173b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6b.png)
从泰勒模式看我国现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袁梦【摘要】泰勒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而用泰勒模式的评价观点来分析我国现行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教育工作者更好的理解现行英语课程标准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期刊名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8)009【总页数】3页(P53-55)【关键词】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泰勒原理;评价模式【作者】袁梦【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云南昆明65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3泰勒(Ralph Tyler)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他于1949年公开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关于课程开发的4个问题: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如何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这些教育经验?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这些问题阐述了课程开发中必须面临的4个阶段,即: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估结果① Richards,J.K 2001.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teaching.Cambridge:The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由此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
此后,由此形成的泰勒评价模式影响深远。
至今,它仍是教育工作者从事评价活动的主导思想。
因此,用泰勒模式的评价观点来分析我国现行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于更好的理解现行英语课程标准设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近年来,英语日益成为融入全球竞争、参与国际间交往的必备工具。
教育部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课程改革时代,而据此而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功能、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与原来的课程相比有了重大的创新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是以2001年秋季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为蓝本、由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制订的。
它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在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使他们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个人的潜力、个人的特长与志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使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具有体现扩展性学习、提高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特点的学习过程,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表现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
一、课程性质高中英语课程既是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
高中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进一步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二、基本理念1.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
高中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提供多种选择,达到个性需求。
高中英语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3.优化英语学习方式,提高自主能力。
高中英语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拓宽学习渠道,并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4.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要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5.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高中英语课程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三、课程目标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
课程目标结构如下图。
四、课程设计高中英语课程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模式,实行证书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课程管理模式。
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按照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
高中阶段完成六、七、八级目标,第九级为外国语学校和外语特色学校高中毕业课程目标的指导级。
高中英语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A系列课程)按模块1-5顺序开设,每个模块需用10个教学周完成,通过“综合英语”和“阅读与表达”两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达到七级目标。
两部分的课时比例为3:1,共10个学分,学生需完成10个必修学分,并通过英语七级证书考试,方能获得申请大学学习的资格。
选修课程分为顺序选修课程(B系列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C系列课程)两大类。
顺序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达到八级和九级的课程,共有五个模块。
A系列课程与B系列课程是顺承关系,但是与年级没有对应关系。
任意选修课程无顺序要求:分为语言知识与技能类、应用类和欣赏类,可以在任何年级任意选修。
英语语法与修辞初级英语初级笔译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演讲与辩论文秘英语科技英语应用类社科英语初级旅游英语初级经贸英语计算机英语英语文学欣赏入门欣赏类英语影视欣赏入门英语戏剧与表演入门英语歌曲欣赏教学活动:采访活动、互动活动、合作学习活动、即兴发言与讨论、反思活动、思维训练活动五、任务型教学《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
教师应避免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成就。
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
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它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细分为若干非常具体的“任务”并把培养学生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其理论基础如下:输入与互动假设理论Ellis提出“输入与互动假设(input and interaction hypothesis)。
Krashen区分出了两个语言学习概念:学习(Learning)和习得(Acquisition)。
学习是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学得语言;而习得则是指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而掌握语言。
他强调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学生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可理解性的输入”(Comprehension input)。
假如输入在一定限度上超出个人的现有水平,习得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即i+1 hypothesis)。
Long(1983)提出,语言必须通过“对话性互动”(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才能习得。
Long比Krashen更重视输入如何被理解。
他认为,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机制是“变化性的互动(modified interaction)”。
互动可以大量增加语言的输入;可以模拟(imitation)真实交际的情景;可以使学生学会创造性(creativity)地使用语言。
可见,外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
国内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发展1.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
以实用主义认识论作为教育理论基础,提出了“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育模式。
语言学家Herber.H. Clark (1996)说“Language is used for doing things”。
学习语言是为了用恰当的语言把要求做的事情做好,词汇和语法都是为“做事情”或“完成任务”服务的。
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语言运用的活动中把词汇、语法和功能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
2.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指出,任务学习法的理论框架包括前期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cycle)和语言点(Language focus)三个部分。
在前期任务阶段教师向学生介绍主题和任务,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在任务环阶段,学生为完成交际任务而尽所能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
任务环由任务(task)、构想(planning)和汇报(report)三部分组成。
在语言点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巩固和掌握前阶段所运用的语言的某些特征。
Willis还区分了教学中常用的六类任务:列举、排序与分类、比较、解决难题、交流个人经历和完成创造性任务。
他指出:基于任务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更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语言。
Willis的任务教学法为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操作技巧。
3.纽南(David Nuan)对“任务”的定义进行了归纳(1989):1)任务是指自己或他人从事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工作,换句话说,任务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玩耍中所做的各种各样的事。
2)任务是指由教师控制和调节的、学生获得信息并经过思维加工、最后输出语言的一个活动。
3)任务是指练习和理解语言的一个行动或活动。
4)任务是一系列促进语言学习的计划,它具有特定的目标、恰当的内容、规定的程序和一系列结果等基本特点。
纽南认为,交际任务是指导学生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领悟、使用、产出和互动的课堂交际活动,它关注的是语言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它完全有别于语法练习。
任务型教学设计的原则(Principles):1.言语、情境真实性原则(The authentic language and situation principles)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习者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
学习者应该清楚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之间的关系,使学习者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
2.形式功能性原则(The form—function principles)任务的设计注重形式和语言功能的结合,旨在使学习者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培养其自我把握语言功能的能力。
每一阶段任务的设计都具有一定的导入性,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基础上,通过系列任务的训练,能够自己进行推理和演绎,从而理解语言的功能,并在交际中进行真实运用。
3.任务的相依性原则(The task—dependency principles)学习单元中任务的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并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以及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
在语言技能方面,遵循先听、读,后说、写的设计顺序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
4.做中学原则(Learning by doing)自始至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
应注意的问题任务型教学途径在英文中是(Task--based Approach)。
所谓“途径”或通常所说的“路子”,指的使一种教学原则或理念,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method)。
这种教学途径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
因此,任务的设计要考虑以下因素:1.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2.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任务的内容和方式应尽量真实。
3.活动要有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4.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浸透,使学生的想象力、审美情趣、艺术感受、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5.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活动不仅限于课内,也可延伸到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生活中。
六、评价体系《英语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体现了评价主体、评价对象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以及评价目标的多层次和多元化,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强调评价要起到“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它提出评价的作用在使学生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评价手段可采用自评、学生、同伴、教师、家长共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平时测验等。
因此记录方式有描述性评定;等级评定或评分等。
其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在评价中,要求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各级别的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