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

合集下载

最新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精品

最新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精品

最新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精品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一、引言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于1980年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此书中将概念隐喻定义为人类用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机制。

这一理论颠覆了隐喻是一种用于作品修辞手段的传统隐喻观,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争相从各个层而对概念隐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林书武作为国内最早系统研究国外隐喻理论的学者,发表了一系列著作。

胡壮麟老师的《认知隐喻学》(2004),束定芳先生的《隐喻学研究》(2000)以及赵艳芳老师的《认知语言学概论》(2001)等隐喻研究著作,全都表明了我国对隐喻现象研究的兴趣和研究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笔者以2005年至2015年间中国知网中收录的概念隐喻的核心期刊为源数据,以主题词为检索项,对“概念隐喻”进行高级检索。

根据检索结果,笔者将对近10年(2005-2015)概念隐喻在中国的发展进行简要回顾。

二、数据分析根据检索,从2005年至2015年,我国共发表相关文献507篇,并且对概念隐喻的研究基本呈逐年上升状态。

如表1所示:三、内容分析笔者通过进一步对内容分析发现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大致涉及三大主题:1.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2.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3.概念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1.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对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至今涉及到了多个方面。

空间方面:有陈燕平(2011)关于“上、下”方位的概念隐喻对比的具体实证研究。

江静(2006)认为方位隐喻与本体隐喻在汉语和中的体系较为相似,从中可以找到人类把抽象概念方位化和实体化的共同经验。

经济社会方面:胡志清(2008)认为英汉财经报道中有相同的概念隐喻并可以分类。

而对经济活动的不同理解导致了语言实例、语言百分比、语言实体和语言实体频率方面的差异。

时间方面:邵军航、樊葳葳(2014)认为对抽象的时间概念的认知与理解要借助于概念隐喻。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连系,来表达复杂的概念、情感或意义。

隐喻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隐喻的认知机制、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文化背景对隐喻理解的影响。

在国内,隐喻研究的发展与国际上的研究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首先,国内隐喻研究在理论框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隐喻理论是隐喻研究的核心,国内学者在隐喻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例如,从刘宓庆的“语言—思维转向”的理论框架到韩愈楼的“文化—认知转向”的理论框架,国内学者们为隐喻研究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这些理论框架的出现丰富了国内的隐喻研究领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在隐喻识别和理解方面,国内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现象。

这些研究旨在揭示不同语言、文化对隐喻理解的影响因素,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认知差异。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中文和英文的隐喻表达方式存在一些差异,中文更倾向于使用“物质概念”进行隐喻表达,而英文更倾向于使用“抽象概念”。

这些研究结果为语言教学、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此外,国内还出现了一些隐喻相关的应用研究。

例如,在政治语言学领域,有学者通过分析政治演讲中的隐喻使用,揭示政治家的意图与目的,进而理解其宣传和影响手段。

这种政治隐喻的研究为政治语言的分析和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市场营销领域,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广告宣传中,通过隐喻的使用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购买欲望。

这些应用研究为实践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然而,国内隐喻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隐喻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还相对较少。

隐喻理论的进一步应用和验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其次,国内的隐喻研究还存在着理论上的简化和片面性,部分研究忽略了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的多样性,需要更加细致深入地进行研究。

隐喻研究综述(正文)

隐喻研究综述(正文)

隐喻研究综述Reviews on Metaphor Study摘要:近年来隐喻研究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

本文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国内外隐喻研究,对不同时期的隐喻研究进行整理概述。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隐喻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隐喻研究;发展趋势Abstract: Recent years, metaphor research is concerned by numerous scholars. On the basis of references, this thesis summarizes metaphor theories among different periods by investigating metaphor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on this basis, it points up the shortage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metaphor.Key Words:metaphor research; development tendency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没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界对隐喻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国内语言学家对隐喻也作了系统的评述。

对隐喻研究的概述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林书武撰写的概述,以是否存在比喻性和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从隐喻的历史发展、本体与喻体、隐喻的成因及其认知功能全面地描述了国外的隐喻研究的发展。

束定芳则对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进行了概述。

他认为隐喻不仅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自身也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隐喻学。

为了对隐喻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有必要对其历史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

1.传统隐喻隐喻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

2002年第1期 外 国 语 总第137期 No.1, January 2002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37 38 文章编号:1004-5139(2001)01-0038-08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林书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 100732)摘 要:本文在林书武(1997),束定芳(2000)的专著,李福印(2000)的背景下,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出当今隐喻研究的七个主题,包括理论研究到应用于语言教学等各个方面。

接着叙述重要的论著和研讨会,主要的研究学者、机构及刊物。

说明研究的焦点是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理论、空间隐喻研究、转喻和其他修辞格的研究。

最后预测研究的发展趋势:继续进行侧重于认知平面的隐喻理论研究;结合语言的神经理论进行研究;结合文化人类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隐喻研究;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空间隐喻;转喻Studies on Metaphor: State of Arts, Focuses, and TrendLIN Shu-wu(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against the knowledge background of the three comprehensive survey works, i.e. Lin(1997), Shu(2000), Li(2000), and based on a large amount of literature, induces seven themes of the contemporary studies on metaphor, including from the theoretical study to their applications to language teaching. Important books and works, conferences and symposiums, scholars and study groups, as well as journals are briefly described. The study focuses it states are: conceptual metaphor, conceptual integration (or, blending), metonymy and other tropes. Finally, the trend for studies is anticipated: those on theories with emphasis on cognitive aspects, those combined with the neural theory of language, and those combined with the study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will be carried on.Key words: studies on metaphor; conceptual metaphor; conceptual integration (or, blending); spatial metaphor; metonymy隐喻研究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国内也有较系统的评述。

关于中医概念隐喻及其文化特征研究【分享】

关于中医概念隐喻及其文化特征研究【分享】

关于中医概念隐喻及其文化特征研究[论文关键词]中医概念隐喻文化特征[论文摘要]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形式,本文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分析中医概念隐喻的表述形式和其文化特征,关注文化因素对丁•人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述形式的影响。

分析表明,中医概念隐喻具有典型的汉语言文化特征,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受到社会文化和人们认知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一、概念隐喻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通修辞格为代表,传统的隐喻理论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关注隐喻现象的。

而二十世纪中期理查兹提出的相互作用论,开始关注隐喻的认知特征。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现象做出了全新的阐述:隐喻无处不在,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在人类的思维和行动中,人们用以思考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一种普遍认知方式,是人们思维、行动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性方式。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活动。

隐喻结构一般有两个域:一个是结构相对清晰的源域,另一个则是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

从结构上看,隐喻的形成是两个域之间的结构映射的产物,即用具体的源领域向抽象的目标领域的映射。

人们直觉地,本能地运用生活中具体的简单的事物来理解认知陌生的,未知的抽象的事物和概念。

隐喻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人类对自身和周围事物的认知经验之上。

而隐喻的认知过程是建立在相似联想的心理机制上,必然会跨越不同范畴的鸿沟。

隐喻是建立在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之上的,而对这种相似关系的确认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新的认知将在隐喻的过程中产生。

莱考夫把概念隐喻分为三类: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

方位隐喻是参照空间方位而建立的一系列隐喻概念。

空问方位来自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如,上下、前后、内外、开关、深浅、中心和外围。

我国近十年概念隐喻实证研究综述

我国近十年概念隐喻实证研究综述

我国近十年概念隐喻实证研究综述作者:李照倩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0期摘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概念是人们进行抽象思维的基本元素,人们的推理、想象等心理活动必须通过借助于对概念的加工而进行。

近年来,概念隐喻在各个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的相关实证研究逐渐变多。

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还相对较少。

本文试从实用性,可行性等几个方面分析我国近十年来有关概念隐喻实证研究优缺点。

关键词:概念隐喻实证研究定性分析定量分析1. 引言自从1980年,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将隐喻从“一种语言现象”引入认知范畴,并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知的隐喻就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90年代以来,国内已经有部分学者尝试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但是大部分都停留在理论的阐述,只有极少数人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论证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

20世纪初,开始有学者进行概念隐喻相关的研究。

研究对象分别为初高中学生,大学生,研究角度可以是词汇教学,阅读角度等等。

2.理论简述Lakoff和Johnson (1999)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MT),这一理论也称为认知隐喻理论(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概念隐喻的主要观点有:(1)隐喻是人们用具体的经验去构造抽象的概念,是通过映射(mapping)完成的。

(2)隐喻概念具有系统性。

(3)隐喻的突显和隐藏:在突显目标域的某个方面的时候必然会隐藏另一个方面,比如ARGUMENT IS A WAR,在突显有有输有赢,有敌对双方等方面的时候,会隐藏死亡,流血等方面。

(4)抽象概念具有体验性,来源于我们的日常体验。

3.基于概念隐喻的实证研究关于概念隐喻的实证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接下来本文就近十年来有关概念隐喻实证研究分析一下。

目前有关概念隐喻的实证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问题:1.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概念隐喻知识能否提高学习者的隐喻能力?2.课堂教学中采用概念隐喻的方法较传统教学方式是否更有效?3.学习者的隐喻能力与学习水平存在什么关系?3.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多为高中或是大学生,大学生又分为英语专业或者是非英语专业。

概念隐喻论文总结范文

概念隐喻论文总结范文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概念隐喻理论逐渐成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通过对隐喻的认知过程和功能进行深入探讨,概念隐喻理论为我们理解语言、思维和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总结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概念隐喻理论概述概念隐喻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提出。

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

人们通过将一个熟悉的概念域(源域)映射到另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域(目标域)来理解和构建复杂的概念。

二、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观点1. 源域与目标域:概念隐喻的源域通常是人们熟悉的、具体的概念,而目标域则是抽象、复杂的概念。

例如,将“时间”映射到“空间”领域,将“社会”映射到“生命体系”领域。

2. 跨域映射:概念隐喻的实质是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这种映射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人类日常生活的经验和认知结构。

3. 概念隐喻的分类:概念隐喻可以分为人生是旅途、社会是生命体系、机器、商场、战场、剧场、游戏、法律体系等内在的概念隐喻体系。

4. 概念隐喻的普遍性:概念隐喻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认知现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存在着类似的隐喻思维。

三、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1. 语言教学:概念隐喻理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如利用概念隐喻教学词汇、语法等。

2. 修辞学:概念隐喻理论有助于解释修辞手法中的隐喻现象,如比喻、拟人等。

3. 文化研究:概念隐喻理论有助于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思维差异,为跨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

四、未来研究方向1. 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进一步探讨概念隐喻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2. 概念隐喻与文化差异:深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概念隐喻的差异及其原因。

3. 概念隐喻与心理疾病:探讨概念隐喻在心理疾病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应用。

4. 概念隐喻与人工智能:研究如何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提高机器的认知能力。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颠 覆 了隐 喻 是 一种 用 于 文 学 作 品 修 辞手 段 的传 统 隐 喻观 , 引起 了 国 内学 界 的 高度 关 注 ,学 者们 争相 从 各 个 层 面对 概 念 隐喻 进 行 了广 泛 的 研 究 。 因而 ,本 文 通 过检 索 过 去 十 七 年 间 发表 在 国 内外 语 类 核 心期 刊 上 研 究 概念 隐喻 的文 献 , 从研 究方 法 与 研 究 内容 入 手 探 讨 国 内概 念 隐喻 的研 究状 况 ,并 对 其 未 来研 究趋 势 做 出预 测 。这 类 回顾 性 工 作 不但 可 以拓 宽 国 内概 念 隐喻
零 跃 升 到第 六 阶 段 的 1 3 % 。 1 . 英汉 概 念 隐 喻对 比研 究
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现象 ,是人类 感知世界 、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 ,植根于人
们 的语言、思维和文化 中。人类 由近及远 、由实体到非实体 、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决定人体及其器



































2 1
l 4

概 念 隐喻 综 合分 析 研 究
概 念 隐喻 在 文学
0 0 0 2 1 1 1 l l O 1 2 l 0
学报 》
2 01 4 . 1 1

中国隐喻研究综述

中国隐喻研究综述

中国隐喻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近8年中国英语界隐喻研究成果作出全面总结和评价,并对隐喻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看法,对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隐喻研究综述1.引言隐喻由简单的视为修辞手段上升认识为人的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其发展过程可由四个著名理论的提出作为一个发展轨迹,它们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人物的“比较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二者是对比关系;以昆体良为代表人物的“替代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以布莱克、理查兹、莱考夫和约翰逊为代表人物的互动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和以方达尼尔为代表的“合成空间理论”认为隐喻是连接概念化与语言的一种普通、突出的认知过程。

前两个理论可视为是从修辞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的,后两个理论则可视为是从认知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的。

因此在国外关于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修辞学、语义学和以认知学科为核心的多学科研究等三个阶段。

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旨在对1999-2007年近8年间我国语言学界在隐喻领域中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对学术界隐喻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述评,试图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做一铺垫。

2.近8年中国语言学界隐喻研究的状况我国语言界对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开始主要是侧重介绍引进国外有关隐喻理论的研究,继而逐渐形成针对国外古典隐喻理论、隐喻的定义研究、语法隐喻以及隐喻历史的研究等。

3.已发表研究论文归类近9年发表的论文主要分为理论探索和理论联系实际两大类,其中理论探索主要包括对隐喻本身的研究、隐喻与认知、对隐喻的语义研究、隐喻与语用。

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主要包括把隐喻理论应用到具体的语言翻译和语言教学中去两类。

除了以上占比例较大的六个方面以外,研究近8年论文还可以得出:如下问题也是隐喻研究者关注的对象:隐喻与概念及概念化;隐喻与文化;隐喻与成语;隐喻与换喻;隐喻与意象图式;对语篇中隐喻的研究。

中国近十年概念隐喻研究综述

中国近十年概念隐喻研究综述

中国近十年概念隐喻研究综述作者:唐小雪王雪林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3期内容摘要:本文在检索刊登在中国知网上有关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的文献过程中,发现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对概念隐喻这一理论的研究逐渐向跨学科跨语言多向发展。

鉴于此,本文主要对2009-2019年概念隐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做铺垫。

关键词:概念隐喻语言研究发展趋势1.引言隐喻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现为转折点,开始将隐喻与认知联系在一起,我国专家学者通过理解和翻译西方的关于隐喻的著作,进而利用概念隐喻理论研究国内的语言现象,同时也发现了概念隐喻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也进行了隐喻的批判研究。

可见,概念隐喻理论研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本文旨在梳理其中的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期对概念隐喻理论研究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2.概念隐喻理论研究概况概念隐喻理论思想首先是在Lakoff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可以反映在语言中;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有: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映射遵循恒定原则;概念隐喻的使用是潜意识的等等。

概念隐喻理论的观点将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1近十年概念隐喻研究的现状:在CNKI的高级检索栏中输入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并含“概念隐喻”,总共检索到461篇关于隐喻的文献,其中2009.1.10-2019年(截止到7月20号)的文献为370篇,约占总篇数的80.26%,而2000-2008年的仅有91篇,约占总篇数的19.73%。

由此可见,未来我国专家学者还有可能不断加深对概念隐喻的研究。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隐喻是理解认知结构的重要方面,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词汇,在使用中拥有非常丰富而有趣的形式。

隐喻作为具有潜在理解能力的语言表达,在语言学界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因此,近年来国内隐喻研究领域迅速发展。

本文将进行一次系统和客观的回顾,来评价国内近年来隐喻研究的发展状况,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从研究领域来看,国内近年来隐喻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汉语隐喻研究、语义隐喻研究、文本隐喻研究、语用学隐喻研究、修辞隐喻研究、认知隐喻研究、社会语言学隐喻研究和跨文化隐喻研究。

同时,隐喻研究还涉及到诸多领域,例如绘画、咨询、戏剧、心理学、社会性格学、社会学、园林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广泛领域。

其次,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国内隐喻研究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实验法来进行。

首先,观察研究是通过日常生活和文献来观察隐喻的使用和效果。

其次,实验研究主要通过实验、口头报告、访谈、问卷等多种方法,来挖掘隐喻的使用行为和语言效果。

此外,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看,当代国内隐喻理论的主要构造为认知隐喻理论和文化隐喻理论。

认知隐喻理论是指按认知结构来解释和分析隐喻,主要着重于隐喻的理解和表达,它指出,隐喻既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句子或文本,也可以用于表达句子或文本。

文化隐喻理论主要探究隐喻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并按文化情境解释隐喻的具体意义,强调文化强烈影响隐喻的使用和理解。

再者,从研究成果来看,近年来国内隐喻研究的成果繁多,有许多论文和著作涵盖了认知隐喻、文化隐喻、文本隐喻、语言表达隐喻、教育隐喻、修辞隐喻以及其他多种隐喻形式。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国内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如在教育咨询、文学创作和戏剧表演中的隐喻使用,从而丰富了研究领域的视野。

最后,从未来的研究方向来看,隐喻研究领域仍然有很大的潜力,未来可以期待几个发展方向。

首先,对跨文化隐喻的研究。

不同文化中的东西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跨文化隐喻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其次,对社会语言学隐喻的研究。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者:李美彭建武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11期摘要:以1995年至2011年间CNKI收录的概念隐喻研究文献为源数据,重点调查了2000年至2011年间国内八家外语类核心期刊刊载的概念隐喻研究论文。

研究发现:1.概念隐喻研究整体呈上扬趋势;2.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六大主题;3.研究主题以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和概念隐喻属性研究为主,并向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一、引言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于1980年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他们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维和行为中。

我们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

”(Lakoff & Johnson 1980:3)概念隐喻是人类用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机制。

人们往往用具体的、熟悉的、简单的、有形的概念去认知和体验抽象的、不熟悉的、复杂的、无形的概念。

这一理论颠覆了隐喻是一种用于文学作品修辞手段的传统隐喻观,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争相从各个层面对概念隐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因而,本文通过检索过去十七年间发表在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研究概念隐喻的文献,从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入手探讨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状况,并对其未来研究趋势做出预测。

这类回顾性工作不但可以拓宽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空间,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概念隐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未来研究者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把握,也有助于他们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鉴于以上考虑,笔者以1995年至2011年间CNKI收录的概念隐喻研究文献为源数据,在借鉴已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源数据整理归类,重点对2000年至2011年间刊载在国内八家外语核心期刊上的各类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对各类主题的研究发展态势进行对照分析,旨在呈现当前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全貌。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比喻性的语言组织来传递思想或观点。

隐喻研究作为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和趋势。

首先,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是多样化和跨学科的。

隐喻研究涉及到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学等多个领域,并结合实验研究、语料库分析和文本解读等方法进行探索。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势必会促进对隐喻现象的更深入理解。

其次,隐喻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者关注隐喻的认知机制,即人们是如何理解和产生隐喻的。

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模型来解释隐喻理解的过程,包括联结主义模型、构建主义模型和类比模型等。

其次,研究者关注隐喻在语言使用中的角色和功能。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还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交互和社会认知。

此外,研究者还探索了隐喻的语料库分析方法以及隐喻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变化等问题。

最后,隐喻研究的趋势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跨学科研究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随着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进展,隐喻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将会增加,从而更好地揭示隐喻理解的认知基础。

第二,隐喻的语料库研究将会更加深入。

语料库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可以通过大规模的语言数据来验证和拓展现有的理论框架。

第三,隐喻研究将会更加关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隐喻差异。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将会更加频繁,研究者将会关注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和影响。

总结起来,隐喻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正在广泛发展。

研究人员关注隐喻的认知机制、角色和功能,并借助实验研究和语料库分析等方法进行探索。

随着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进展,隐喻研究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关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隐喻差异,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上将会更加多样化和深入。

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史旭摘要:多模态隐喻是多模态语篇的认知范畴,其意义和目的是隐喻理论。

当今世界正日益朝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多模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多模态隐喻的相关分析和研究也越来越多。

本文首先主要从定义和分类两方面对国内外多模态隐喻进行总结;接着是对多模态隐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该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的引进、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视角等方面;最后探索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单纯的语言隐喻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存在许多不足。

一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如语音、图像、文字、手势等。

通过这种方式,隐喻现象在非语言领域得到了逐步的普及和扩展,弥补了纯语言隐喻的不足,也促使学术界对多模态隐喻进行了研究。

关于多模态隐喻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研究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认知语言学隐喻概念理论中的双域映射理论。

其次是以理论的实际应用、海报、广告、电影、政治漫画等语言类别作为多模态隐喻的研究对象,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国内外关于多模态隐喻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考察其多模态隐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关于隐喻的相关研究(一)隐喻的定义隐喻理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语言学家对隐喻的定义也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定义如下。

根据Aristotle的理论(1967),隐喻是通过描述一件事来理解另一件事,Aristotle相信这个比喻是一种礼物和智慧的象征。

(1)根据Burke(1945),隐喻被定义为修辞手段,用来以其他事物的形式来看待事物。

(2)根据Derosia,E.D (2010)的研究,隐喻是一种工具,通过它,词语可以获得新的或更广泛的意义。

(3)Crystal(1990)将隐喻定义为暗示了两个不同概念的实践,表示了不同时期之间的相似性隐喻是语言创造的核心部分。

(4)据Matthews(1997)的研究,隐喻是一种普遍的模式,其中一个语域可以被系统地用于另一种方式谈论或表达词语。

近二十年中国学者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研究文献综述

近二十年中国学者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研究文献综述

近二十年中国学者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研究文献综述近二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隐喻翻译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在这个领域,中国学者在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将对近二十年来中国学者在隐喻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全面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取得的成果。

我们需要理解隐喻的概念。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的方式将一个概念转化为另一个概念,常常用于描述抽象或抽象的概念。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隐喻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学者通过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学者在隐喻翻译研究中运用了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是由克劳德·莱维-斯特劳斯提出的,它认为概念是通过对抗和整合的方式形成的。

在隐喻翻译的研究中,中国学者运用了这一理论,分析了源语和目语中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隐喻翻译的整合过程,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

他们通过对源语和目语概念的对比分析,揭示了隐喻在翻译过程中的转化规律,进一步丰富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

中国学者还在隐喻翻译研究中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

他们通过对实际语料的分析,深入研究了不同类型的隐喻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方式,总结了一些规律和经验。

他们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隐喻翻译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他们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验证了一些理论观点和方法,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

近二十年来,中国学者在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不仅运用了概念整合理论,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还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

这些成果丰富了隐喻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隐喻翻译研究仍然面临许多挑战,例如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如何平衡形式和内容等问题。

我们期待未来中国学者在隐喻翻译研究领域能够继续深入探讨,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1.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概述随着我国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热点。

多模态隐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涉及词汇、语法、语义等多个层面,对于理解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中,学者们关注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多模态隐喻的定义、分类与特征;多模态隐喻在不同领域和语境中的应用;多模态隐喻的生成机制和认知过程等。

国内学者还关注多模态隐喻与其他相关领域的交叉研究,如跨文化交际、社会认知、心理语言学等。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发展,学者们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

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也纷纷设立了专门的多模态隐喻研究课程和实验室,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在政策层面,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对多模态隐喻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资助项目、举办学术会议等方式,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我国多模态隐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进一步拓展多模态隐喻的研究范畴,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领域和语境的需求;如何揭示多模态隐喻生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规律,以及如何将多模态隐喻与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有效整合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国学者将继续努力,以期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1.1 多模态隐喻的定义与特点多模态隐喻是指在语言表达中,通过将一个概念或对象与另一个具有不同模态(如视觉、听觉等)的概念或对象进行类比,从而产生新的语义关系和意义。

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认知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

多样性:多模态隐喻可以涵盖多种模态,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以及多种类型,如物体隐喻、行为隐喻等。

这使得多模态隐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表达形式。

动态性:多模态隐喻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是指运用认知语言学或者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汉语中概念之间的隐喻关系。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称为“源”)映射到另一个概念(称为“目标”)来理解或描述某种事物或概念的方式。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主要关注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和社会背景对隐喻的影响,以及汉语中常见的隐喻结构和隐喻式用语。

在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中,学者们通过分析文本语料、语言习惯、语义扩展等来揭示汉语中常见的隐喻结构。

例如,有些研究者发现在汉语中,我们常常将时间看作是一个河流,用诸如“过去”、“未来”等词汇来描述,这是一种时间隐喻。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关注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隐喻,如“中国人的言谈活动常被视为战斗”,这里“言谈活动”是源,战斗是目标,表达了中国文化中强调争斗、对抗的特点。

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中国语言和文化中的特点。

它有助于揭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以及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应用隐喻理论来解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政治言辞等,进一步深化对文化文本的理解。

随着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隐喻在中国语言和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其他概
念隐喻的形成和语用功能等问题。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一个简要介绍。

一、概念隐喻研究现状
1. 概念隐喻研究的核心概念
概念隐喻研究包括经典隐喻理论、冲击理论、隐喻理论等关于概念隐喻的文本结构模型。

它们指出,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它们之间的表达并非单一的性质,而是不断的变化和创新。

概念隐喻可以提高人们语言信息的理解度,增强概念的吸引力,从而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有力。

2. 概念隐喻研究的重要成果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较为成熟,有一定的论文和著作,被作为重要体系成果。

其中,《国家标准词典》和《国际隐喻和其它象征表达学研究》等文献收集了大量有代表性的语言表达实例;另外,李夏晨、张丛林等学者也在国内概念隐喻表达的研究上做出了一些成绩,他们研究得出的一些理论也有帮助于概念隐喻研究的进展。

二、概念隐喻研究发展趋势
1. 概念隐喻研究中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
目前,随着AI技术的日益成熟,特别是语义分析技术、文本挖掘技术、机器学习
技术等日新月异,将在概念隐喻研究中大放异彩。

另外,国内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也将有助于概念隐喻研究的发展。

2. 概念隐喻研究中跨学科融合的发展
概念隐喻的受众出现了多样性,它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而被跨学科的研究所拓展。

跨学科的研究可以更灵活的利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的有关理论,从而探索更深层次的概念隐喻问题。

综上所述,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已经取得良好的成果,在数据处理技术和跨学科融合发展方面还有许多潜力可以挖掘。

随着研究取得更多成果,概念隐喻研究会朝着更高水平发展。

中国空间隐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中国空间隐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心理学探新2020,Vol.40,No.4,302-308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中国空间隐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吴悦李朝旭(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曲阜273165)摘要:通过CiteSpace对空间隐喻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中国对于空间隐喻的研究始于1999年,经历了起步探索期、爆发期,现进入平稳深化期;学科分布以语言学为主,文学与心理学为辅;多数研究者更倾向单次独立研究而缺少持续与合作研究,仅构成一个作者群,另外也有一些小合作团队,只局限于两人合作,合作力量较弱;各机构之间合作缺乏;研究热点集中于空间隐喻、隐喻、认知、意象图式、空间、映射汉语、隐喻拓展等,近年来转向了概念隐喻、道德、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和具身认知,且具身认知持续至今;空间隐喻研究主要围绕空间隐喻、认知语言学、意向图式、方位词、映射、隐喻、认知和具身认知这八个主题开展。

由#匕可知,未来的研究中可扩展学科范围、加强各作者和各单位之间的合作、探索其他研究热点。

关键词:空间隐喻;可视化分析;CiteSpace知识图谱;文献计量分析中图分类号:B84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20)04-0302-071引言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亦是人们的认知手段,是用熟悉的简单的具体的概念理解一个不熟悉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的手段,是从具体概念到抽象概念的映射,反映的是认知空间的关系,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彭增安,2006;殷融,苏得权,叶浩生,2013;Lakoff&Johnson,1980,1999)。

这一理论与具身认知一致一认知与其说是抽象的,不如说是基于身体的(Barsalou,1999;Niedenthal,Bar-salou,&Winkielman,2005;Wilson,2002),特别是空间经验,是人们认识空间和身体的结果(鲁忠义,郭娟,冯晓慧,2017;Barsalou,2008;Gibbs,2006),因此在隐喻中,空间隐喻最为常见、最基础、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吕军梅,鲁忠义,2013;张积家,201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