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西风颂》中看到的中英跨文化差异与交流
《西风颂》两个译本对比
《西风颂》两个译本对比作者:周亮来源:《卷宗》2019年第35期摘要: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历来被看作世界诗歌宝库中的明珠,是雪莱抒情诗中的最佳品。
由于该诗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气息,比较符合20世纪中国的文化氛围,因此深受中国诗人和读者的喜爱,各种译本纷至沓来。
本文旨在选取其中两个译本,郭沫若译本和江枫译本,从英汉语用差异、英汉审美观差异、英汉思维方式差异、诗歌韵律与节奏、译文评价与赏析等方面,就两个译本的差异进行简要的评说。
关键词:《西风颂》;翻译;英汉对比;译文对比《西风颂》是英语诗歌中的瑰宝级作品,这一文学瑰宝的译作至今已有十种左右的汉语译文了,由此可见中国译界大家们对这一作品的青睐。
众所周知,在语言中,诗的艺术性是最强的。
英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德莱顿(John Dryden)说,“没有人能够译诗,除非他本身具备诗人的才华,且精通原作者和他自己的语言。
” (Dryden 1680/1992:20;德莱顿2000:5-6)。
这一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翻译界的共识。
本文意在以郭沫若和江枫译作为例,从英汉语用差异、英汉审美观差异、诗歌韵律与节奏、译文评价与赏析等角度考察诗人译诗之中的诗学乾坤。
1 英汉语用差异与翻译汉语语用重过程、英语语用重结果。
译者须设定译文文本的读者对象是操英语的本族人,要在译文文本中体现出重结果的语用取向,为此,译文效果必须讲究客观、求实(王建国,何自然 2014)。
同样,译者在英译汉的翻译转换过中,译者需要始终牢记汉语重过程、英语重结果的语用原则,做到有效表达。
原文:And, by the incantation of this verse,Scatter, as from an unextinguished hearthAshes and sparks, my words among mankind!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ed earth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O, Wind,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郭译:你请用我这有韵的咒文,把我的言辞散布人间,好像从未灭的炉头吹起热灰火烬!请你从我的唇间吹出醒世的警号!严冬如来时,哦,西风哟,阳春宁尚迢遥?江譯:请凭借我这韵文写就的符咒,就像从未灭的余烬飏出炉灰和火星,把我的话语传遍天地间万户千家,通过我的嘴唇,向沉睡未醒的人境,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评析:这部分选自《西风颂》的最后一节,虽然仅仅截选了其中的短短一段,但我们不难发现雪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及其超乎常人的语言渲染力。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范文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篇一一、引言西风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邃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四个汉译本,探讨西风颂的文本肌理及其在认知美学中的体现。
二、西风颂原文及四个汉译本简介西风颂以西风为象征,表达了对自由、生命力和革命精神的追求。
本文选取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是:朱生豪译本、李霁野译本、杨德豫译本和屠岸译本。
三、文本肌理分析1. 词汇层面西风颂的词汇丰富多样,既有生动的描绘,又有深刻的哲理。
四个译本在词汇选择上各有千秋,但都尽量保持了原文的韵味和意境。
例如,朱生豪译本在处理一些抽象词汇时,采用了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使得译文更加生动;而杨德豫译本则更注重对原文语义的准确传达。
2. 句式层面西风颂的句式结构独特,既有流畅的叙述,又有跳跃式的思维。
四个译本在句式处理上也有所不同。
朱生豪译本和李霁野译本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句式结构,使得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意境;而杨德豫译本和屠岸译本则更加注重句式的规范性,使得译文更加易于理解。
3. 文化背景层面西风颂的创作背景与英国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四个译本在处理文化背景时,都尽量保持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同时也注重了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例如,朱生豪译本在处理一些具有英国特色的表达方式时,采用了注释的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
四、认知美学体现1. 审美体验西风颂的审美体验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邃的内涵上。
四个译本都尽量保持了原文的审美体验,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韵味和意境。
例如,李霁野译本在处理一些描绘自然景色的词语时,采用了富有想象力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原文的意境。
2. 认知过程西风颂的认知过程主要体现在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上。
四个译本在认知过程中都有所侧重。
《2024年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范文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篇一一、引言西风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一首传世之作,诗歌的浪漫、深邃、宏伟等特点让读者沉醉于诗人的才情与感情。
翻译作为一种跨越文化、语言交流的艺术形式,与诗意的诠释密不可分。
本篇研究将对西风颂的四个不同汉译本文本肌理进行分析,探索其在翻译中呈现的认知美学,挖掘其中深藏的美学内涵与人文关怀。
二、西风颂文本及译本的选择本次研究的西风颂原文是雪莱的原诗。
关于译本的选择,则以流传广泛且深受好评的四个版本作为研究对对象:赵宝国的译本、唐森泉的译本、石福中的译本和绿原的译本。
三、认知美学理论基础在展开具体的分析之前,我们先理解一下认知美学的理论。
认知美学将文本理解的过程看作是读者通过自身认知结构和经验去解读和解读文本的过程。
因此,译者的翻译过程同样也是认知活动的一种体现,反映了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以及审美倾向。
四、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分析(一)赵宝国译本赵宝国的译本风格贴近原文,充分传达了诗歌的情感色彩和语言美。
他成功地通过修辞和韵脚的设计将原文中的抽象寓意具体化,增强了诗意的感染力。
同时,他在译文中加入的自我理解和感受使读者更好地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唐森泉译本唐森泉的译本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注重诗歌的音乐性和形式美。
他通过对句式和用词的选择,使得译诗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让人感受到雪莱诗中的激昂和奔放。
(三)石福中译本石福中的译本更注重于诗歌意境的传达。
他的翻译简洁而富有内涵,用词精炼,传达出原诗深邃的思想内涵和诗人的感情色彩。
他通过文字构建的意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西风带来的震撼和力量。
(四)绿原译本绿原的译本则更注重于诗歌的现代性表达。
他的翻译语言流畅,富有现代感,使得西风颂在当代读者中具有更广泛的接受度。
同时,他通过独特的翻译手法将原诗中的抽象寓意转化为具体的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五、结论通过对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译者对西风颂的理解和翻译策略各具特色。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范文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篇一一、引言雪莱的《西风颂》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邃的内涵,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而其汉译本,更是将这一诗歌的魅力传递给了中国读者。
本文旨在通过对《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的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探究其翻译过程中所蕴含的审美意识与翻译策略。
二、《西风颂》文本肌理《西风颂》以自然景观为依托,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热烈追求和对于自由精神的执着。
诗中描绘的西风,不仅是自然的力量,更是象征着生命力和活力。
文本的肌理在于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
三、四个汉译本对比分析(一)译本一:流畅自然,意蕴深远该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的意象和情感,同时通过流畅自然的表达方式,将原诗的内涵传递给了读者。
在处理文本肌理时,译者注重语言的简洁与明快,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其内在的美学价值。
(二)译本二:意象丰富,情感饱满该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原诗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通过丰富的意象和饱满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原诗的内涵。
在处理文本肌理时,译者注重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使诗歌在形式上更具美感。
(三)译本三:直白易懂,贴近生活该译本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直白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原诗的内涵。
在处理文本肌理时,译者注重语言的通俗性和易懂性,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更易于被广大读者所接受。
(四)译本四:文化交融,独特风格该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交融。
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将原诗的内涵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处理文本肌理时,译者注重语言的韵味和意境,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四、认知美学视角下的翻译策略从认知美学的角度来看,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审美的再现。
在《西风颂》的汉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诗的内涵和意境,同时结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尽可能地贴近原诗。
从文化意境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西风颂》
从文化意境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西风颂》发表时间:2018-04-26T10:37:00.81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上作者:未志娟[导读] 雪莱是一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西风颂》。
在这篇诗中雪莱就是借着对西风的歌颂未志娟(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590)摘要:雪莱是一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西风颂》。
在这篇诗中雪莱就是借着对西风的歌颂,来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黑暗的反抗,对光明的向往。
他用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诗歌里的文字都是有灵魂的。
本文借用三个译者(王佐良、江枫及查良铮)的译文,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字,通过译者是否传达出原作中的意境,达到原文想表达的效果,来对《西风颂》进行赏析。
使得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理解诗人笔下气势磅礴的西风。
关键词:《西风颂》,意境,修辞手法;一、序言《西风颂》是英国著名作家雪莱的作品,它是雪莱“三大颂”诗歌中的一首,这首诗歌写于1819年。
当时因为作者在树林中散步,不料刮起一阵猛风,而这自然界的电闪雷鸣使得作者联想到人世间的各种苦难与悲痛,所以这个景象为作者写作此诗作了一个铺垫。
这首诗不管从内容上、写作风格,语言修辞上都表现的极好,它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完美的从侧面向我们展示出了时代精神。
二、文化意境这首诗歌的翻译是属于文学翻译的,而我们平常所说的文学翻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境的传达,因为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译文是否将原文的意境表达出来。
诗歌用很简短的语言表达着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再现,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境。
本文第一节描写的景象是西风与残叶,它既描写了西风的强劲,强烈到把树叶吹得满地都是;又描写了西风带来的好处,它把希望吹向了田野,吹向了每一户人家。
而这首诗它没有那么简单的只是描写景象,它是有寓意的,西风喻指社会的力量,这股力量吹响了战争的号角。
第二节又写了天空。
描写了西风吹乱了天上的云彩,使得大自然的景象一起悦动,狂风暴雨,这所有的一切喻指了打倒旧势力,推倒旧事物的革命的到来。
雪莱的《西风颂》中英文版及赏析
雪莱的《西风颂》中英文版及赏析《西风颂》英语原文Ode to the West WindI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 Yellow, and black, and pale, and hectic red, Pestilence-stricken multitudes: O thou,Who chariotest to their dark wintry bedThe winged seeds, where they lie cold and low,Each like a corpse within its grave, untilThine azure sister of the Spring shall blowHer clarion o'er the dreaming earth, and fill(Driving sweet buds like flocks to feed in air)With living hues and odours plain and hill:Wild Spirit, which art moving everywhere;Destroyer and preserver; hear, oh hear!IIThou on whose stream, mid the steep sky's commotion, Loose clouds like earth's decaying leaves are shed, Shook from the tangled boughs of Heaven and Ocean, Angels of rain and lightning: there are spreadOn the blue surface of thine a{:e}ry surge,Like the bright hair uplifted from the headOf some fierce Maenad, even from the dim vergeOf the horizon to the zenith's height,The locks of the approaching storm. Thou dirgeOf the dying year, to which this closing nightWill be the dome of a vast sepulchre,Vaulted with all thy congregated mightOf vapours, from whose solid atmosphere Black rain, and fire, and hail will burst: oh hear! IIIThou who didst waken from his summer dreams The blue Mediterranean, where he lay,Lull'd by the coil of his cryst{`a}lline streams, Beside a pumice isle in Baiae's bay,And saw in sleep old palaces and towers Quivering within the wave's intenser day,All overgrown with azure moss and flowersSo sweet, the sense faints picturing them! Thou For whose path the Atlantic's level powers Cleave themselves into chasms, while far below The sea-blooms and the oozy woods which wear The sapless foliage of the ocean, knowThy voice, and suddenly grow gray with fear, And tremble and despoil themselves: oh hear!IVIf I were a dead leaf thou mightest bear;If I were a swift cloud to fly with thee;A wave to pant beneath thy power, and share The impulse of thy strength, only less free Than thou, O uncontrollable! If evenI were as in my boyhood, and could beThe comrade of thy wanderings over Heaven, As then, when to outstrip thy skiey speed Scarce seem'd a vision; I would ne'er have strivenAs thus with thee in prayer in my sore need. Oh, lift me as a wave, a leaf, a cloud!I fall upon the thorns of life! I bleed!A heavy weight of hours has chain'd and bow'd One too like thee: tameless, and swift, and proud.VMake me thy lyre, even as the forest is:What if my leaves are falling like its own!The tumult of thy mighty harmoniesWill take from both a deep, autumnal tone, Sweet though in sadness. Be thou, Spirit fierce, My spirit! Be thou me, impetuous one!Drive my dead thoughts over the universeLike wither'd leaves to quicken a new birth! And, by the incantation of this verse,Scatter, as from an unextinguish'd hearth Ashes and sparks, my words among mankind! 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d earth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 Wind,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西风颂》中文译文西风颂一哦,狂野的西风,秋之实体的气息!由于你无形无影的出现,万木萧疏,似鬼魅逃避驱魔巫师,蔫黄,黢黑,苍白,潮红,疫疠摧残的落叶无数,四散飘舞;哦,你又把有翅的种籽凌空运送到他们黑暗的越冬床圃;仿佛是一具具僵卧在坟墓里的尸体,他们将分别蛰伏,冷落而又凄凉,直到阳春你蔚蓝的姐妹向梦中的大地吹响她嘹亮的号角(如同牧放群羊驱送香甜的花蕾到空气中觅食就饮)给高山平原注满生命的色彩和芬芳。
从诗歌《西风颂》中看到的中英跨文化差异与交流
从诗歌《西风颂》中看到的中英跨文化差异与交流摘要:跨文化是指跨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界线的文化。
而诗歌是一个国家语言的浓缩,它以最凝炼的文字传递了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理智与情感,其中的文化因素是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关键。
本文通过英文诗《西风颂》的比喻试图从中西方在地理位置、宗教信仰、传统文化渊源、历史文化特色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来说明中英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交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讲,从一种语言中,可以了解到另一种文化。
“跨文化是指具有两种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诗歌的语言是思想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是深厚文化的蕴含,通过诗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了解并把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等,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保证交际顺利进行。
一、从《西风颂》中看到的地域不同带来的中英文化差异许多对待人生持乐观态度的中国人,遇到挫折困难时都会引用一段著名诗句以自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是,真正知道它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的人,估计就不多了;而通过雪莱了解到英国人眼中的西风像什么样子,从而明白他们为什么歌颂西风的人,也许就更少。
不同的民族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也给表示自然环境的词汇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相应地就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
这些文化差异都在诗歌语言中体现出来,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
从《西风颂》翻译谈英诗中译气韵美[论文]
从《西风颂》的翻译谈英诗中译的气韵美雪莱的《西风颂》从内容到形式,从气势到格律,历来被看作是世界诗歌宝库中一个完美的艺术奇葩,要将它译成中文,并不失其风格与气韵,实非易事。
在我国,早在20年代就已由郭沫若译成中文,之后又有八九种译文。
从中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译文进行比较,探讨其不同的翻译方法及对原诗风格、气韵的把握,力求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英诗中译的水准寻求借鉴。
西风颂风格气韵格律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名作《西风颂》在形式、音韵效果和意象方面颇具特色。
诗歌翻译与一般的文学翻译相比,除了表达原诗的思想内容之外,还要传达原诗的形式、音韵和意境。
《西风颂》能够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并广为传颂的重要原因,就是诗中高远的理想、鲜明的自然形象,随着事情变化的音乐效果以及严谨的格律。
这首诗写于1819年秋天,当时诗人正在佛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一片树林中漫步,此时“强劲的大风聚集着水汽和云霭,孕育着一场暴风雨”。
受到气势恢宏的狂风暴雨的感染,雪莱产生了写作的冲动,构思出了这首诗的几个意象,并写出了大部分的诗行。
《西风颂》中贯穿了磅礴的气势、飘逸的文笔、雄奇瑰丽的想象,在诗歌形式的创新、音韵的效果和以及意象的运用三个方面体现出了鲜明的特色。
形式上,由5首十四行诗组成,每首可独立成篇,但又相互呼应。
使用跨行跨节诗句,既遵守了十四行诗体,又富于变化。
音韵上,独特的环环相扣的韵脚、五步抑扬格、重读单音节押阳韵等方法,既表现了诗人澎湃的激情和西风狂放的气势,也体现出了错落有致的内在节奏感。
诗歌分别创造了陆地(树林)、天空和海底三个空间意象和枯叶、流云和大海等形象。
在后两个诗节中,诗人与西风对话,并将西风意象化为一个勇猛彪悍的精灵,在高空四处传扬革命的呼喊。
以原诗的第一部分为例,描述了这样一番景象。
西风横扫大地,荡涤了那些腐朽的落叶,但同时也播种了生命的种子,等待春日降临,万物复苏时节的到来。
在诗形方面,除了特点鲜明的十四行诗体外,如果我们注意原文的标点,或是将原诗诵读出来,便会很清楚地发现第一部分只有一句,却跨越了5个诗节。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范文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篇一一、引言西风颂是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一首名篇,以其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深受世人喜爱。
不同的译者在翻译此篇诗歌时,以其各自独特的方式表达出了其深刻的文本肌理,其中四首经典的汉译文本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探讨这些文本在肌理和认知美学上的独特之处。
二、西风颂的文本肌理西风颂的文本肌理丰富而复杂,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意象、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主题上。
诗歌以西风为载体,通过对西风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此外,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手法也丰富了文本的肌理。
三、四个汉译文本的对比分析1. 译本一:《西风之歌》该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充分保留了原诗的意象和韵律,使得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原诗保持了高度一致。
同时,译者在处理隐喻和象征时,也尽可能地保持了原诗的深度和内涵。
2. 译本二:《西风颂》该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更注重对原诗的解读和再创作。
译者通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译文在表达原诗的意象和韵律的同时,更加注重传达原诗的情感和意境。
这使得译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3. 译本三:《东风之外》该译本在处理原诗的意象和语言时,更加注重对文化背景的解读和传达。
这使得译文在表达原诗的深刻内涵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中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4. 译本四:《西风之舞》该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原诗的再创造和升华。
译者通过运用更加生动的语言和更加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译文在传达原诗的意象和韵律的同时,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认知美学视角下的研究从认知美学的角度来看,这四个汉译文本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它们不仅在形式上保持了与原诗的高度一致,而且在内容上也对原诗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再创作。
这使得译文在传达原诗的深刻内涵的同时,也具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此外,这些译本还充分考虑了中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使得译文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期待。
文体学视角下《西风颂》两家译本之比较
文体学视角下《西风颂》两家译本之比较《西风颂》是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名篇。
诗人借西风之名抒革命之志。
诗中的西风在诗人的描绘下闻之有音、望之有形、念之有意,是一篇以文体见长的佳作。
该诗由郭沫若第一次介绍到中国后,陆续出现了许多译本。
本文选取两篇较有代表性的译文比较评析,探究两位译者在保留原诗的音韵、形式和意境方面的得与失,以期对提高英诗汉译水平有所启示。
标签:《西风颂》西风雪莱一《西风颂》是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名篇。
一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不知被多少人传唱,它激励着人们要在逆境中看到希望。
西风在诗中作为“破坏者兼保护者”的形象具有“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诗人正是借助了西风这一形象来为即将到来的革命呐喊助兴。
全诗共分五节,前三节描写了西风横扫落叶的澎湃气势以及其风卷残云与翻江倒海的壮观场面。
后两节将“我”引入诗中,颇有一番“与西风共舞”的豪迈意境,同时也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对革命的迫切向往之情。
可以说,诗人和西风在诗中是一体的,诗人正是借助西风这一生动意象来抒发自己强烈的革命激情和愿望。
然而,对于译者来说,在顾全诗歌的音律和形式的基础上,传神地表现出原诗的意境却并非易事。
这要求我们在翻译诗歌的时候不仅要达意,还要求韵和重形,从而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1]有人说,“诗歌不可译”,这是因为好的“诗歌的翻译则不仅要有文采,还应有意境。
”[2]然而,诗歌并非绝对的不可译,只是对译者本身的要求也极高,一名好的诗歌译员也必定是一名优秀的诗人。
二自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第一次将《西风颂》介绍到中国后,学界陆续出现了许多的译本。
其中以郭沫若的译文最早出现,此后王佐良、江枫、卞之琳、查良铮以及杨熙铃等人均陆续翻译过该诗。
这些译文各有所长,也各有劣势,体现了不同译者对诗歌文体的不同理解。
鉴于篇幅限制,本文选取诗的第五节,通过对郭沫若和王佐良两篇具有代表性的译文的分析比较来理解译文在传达原诗的音、形、意方面所做的努力。
《西风颂》的翻译对比
《西风颂》的翻译对比作者:王胜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03期摘要:《西风颂》的中译本数不胜数,各大家都有自己的译本;本文选取的是王佐良和查良铮的译本。
从翻译方法、诗歌蕴意和口语化语言特点的应用三个方面,对查良铮和王佐良两人对《西风颂》译文进行了对比;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举出了相应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关键词:《西风颂》;翻译对比一、作者与诗歌简介珀西·比希·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
《全诗共分5节,前3节描写“西风”,后两节描写诗人与西风的应和,与借助西风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渴望新世界的愿望。
根据翻译的主体间性和视界融合理论,译者应该正确的处理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鉴于此,译文之间的差别不一定是对于错,而有可能那个时代的文化如此。
翻译,最终还是需要读者能够理解,晦涩难懂就没有了翻译的意义。
所以在翻译时,力求最大限度的诠释诗人的意义与感情色彩,将意译与直译结合起来,追求诗歌形式、语言与意义的平衡。
二、翻译方法对比王佐良的翻译多用意译,他的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规则,容易被中国读者接受;但是意译也有弊端,如意义和必要感情色彩的缺失。
而查良铮的译本更多的是直译,注重将诗文原意直接表达出来,这样的译文生硬像没熟的米饭。
Who chariotest to their dark wintry bedThe winged seeds, where they lie cold and low,以车驾把有翼的种子催送到黑暗的冬床上,它们就躺在那里,——查良铮译本呵,你让种子长翅腾空,又落在冰冷的土壤里深埋,——王佐良译本这句是在描述西风保护种子,保护未来的希望。
翻译这句话的关键就是对“chariotest”的处理。
Chariotest本意是“用战车运送”。
查将“chariotest”直译“用车运送种子”,完全按照字面意思翻译,缺乏诗歌应有的诗韵与灵气;描写的很具体,读到此句,脑海中出现了“车”运送“叶子”的形象,没有了想象的空间,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西风颂文学鉴赏
关于《西风颂》和“雪莱 体”
《西风颂》是雪莱“三大颂”诗歌中的一首,写于1819年。当时,欧 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英国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 生存权利,正同资产阶级展开英勇的斗争.这首诗是诗人“骄傲、轻捷而 不驯的灵魂”的自白,是时代精神的写照。诗人凭借自己的诗才,借助 自然的精灵让自己的生命与鼓荡的西风相呼相应,用气势恢宏的篇章唱 出了生命的旋律和心灵的狂舞。 “雪莱体”是指雪莱写诗时常用的格律,即但丁《神曲》和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体的结合。每一段共14行,前四节为三行诗,末节为双行排偶 句;每行均为五步抑扬格,韵脚安排是:aba,bcb,cdc,ded,ee。雪 莱采用跨行.跨节的诗行,热情奔放,气势磅礴。
例3: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郭译:阳春宁尚迢遥 阳春宁尚迢遥 江译: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如果冬天来了, 如果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对比
这一句是雪莱感情的喷发,激励人们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这 首诗里,诗人那奔放喷薄的激情,自由不羁的思想都与狂烈的西风 形象相契合,形成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然而,对于翻译者来说,如 何表达诗人炙热的感情呢? 在郭沫若的译文中,翻译风格偏中国化,儒雅有余,激情不足。 相比之下,江枫的译文则很有力度,“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 会远吗?”廖廖数语,将雪莱那种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对革命、对美 好世界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原诗的意境跃然纸上。
会从两者得一深湛的秋声,虽凄切而甘芳。 定能从森林和我同奏出深沉的秋乐, 会从两者得一深湛的秋声,虽凄切而甘芳。 定能从森林和我同奏出深沉的秋乐, 悲怆却又甘冽。 悲怆却又甘冽。但愿你勇猛的精灵 严烈的精灵呦,请你化成我的精灵。 严烈的精灵呦,请你化成我的精灵。 竟是我的魂魄,我能成为剽悍的你! 竟是我的魂魄,我能成为剽悍的你! 请你化成我,你这个猛烈者呦。 请你化成我,你这个猛烈者呦。 请你把我沉闷的思想如象败叶一般, 请你把我沉闷的思想如象败叶一般, 吹越乎宇宙之外促起一新生。 吹越乎宇宙之外促起一新生。 你请用我这有韵的咒文, 你请用我这有韵的咒文, 把我的言辞散布人间, 把我的言辞散布人间, 如象从未灭的炉吹起热灰火烬。 如象从未灭的炉吹起热灰火烬。 请你从我的唇间吹出醒世的警号。 请你从我的唇间吹出醒世的警号。 严冬如来时, 西风呦, 严冬如来时,哦,西风呦, 阳春宁尚迢遥 请把我枯萎的思绪播送宇宙, 请把我枯萎的思绪播送宇宙, 就象你驱遣落叶催促新的生命, 就象你驱遣落叶催促新的生命, 请凭借我这韵文写就的符咒, 请凭借我这韵文写就的符咒, 就象从未灭的余烬飏出炉灰和火星, 就象从未灭的余烬飏出炉灰和火星, 把我的话语传遍天地间万户千家, 把我的话语传遍天地间万户千家, 通过我的嘴唇,向沉睡未醒的人境, 通过我的嘴唇,向沉睡未醒的人境,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 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范文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篇一一、引言西风颂是浪漫主义时期诗人珀西·雪莱的一首诗篇,以大胆奔放的形式展现了诗人的浪漫情怀与思想光辉。
此诗及其多个汉译本,在中国文学界和翻译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针对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进行研究,分析其语言、情感、意境以及文化价值。
二、西风颂原诗概述西风颂以自然景象为载体,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通过对西风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三、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分析1. 文本一:《西风颂》林徽因译本林徽因的译本语言优美,准确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她通过平实的语言表达了西风的磅礴之势,同时也将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文本肌理上,林译本注重语言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使得译文在形式上与原诗相得益彰。
2. 文本二:《西风颂》卞之琳译本卞之琳的译本则更加注重对原诗意境的深入挖掘。
他的译本在语言上更加凝练,通过简洁的词汇将西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在文本肌理上,卞译本在保留原诗韵律感的同时,更加强调了译文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 文本三:《西风颂》屠岸译本屠岸的译本在保留原诗意境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文化背景的阐释。
他的译本在语言上更加丰富多样,通过对文化背景的深入挖掘,使得译文在传达原诗情感的同时,也具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
4. 文本四:《西风颂》王佐良译本王佐良的译本则更加注重对原诗情感的传达。
他的译本在语言上平实自然,通过对诗人情感的准确把握,将西风颂所传达的自由、热情和信念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文本肌理上,王译本在保留原诗韵律感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传达和表达。
四、认知美学研究从认知美学的角度来看,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原诗以自然景象为载体,通过对西风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在汉译本中,各位翻译家通过各自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翻译技巧,将原诗的意境、情感和文化内涵准确地传达给了读者。
《2024年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范文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篇一一、引言西风颂是浪漫主义时期诗人珀西·雪莱的一首诗篇,以赞颂大自然的力与美为核心。
在中国文化中,此诗有着深厚的传播和接受背景,多因译者高超的翻译技艺,以及文学界和读者对其认知美学价值的高度重视。
本文将从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角度出发,研究四个经典汉译本的差异和价值。
二、西风颂原诗分析西风颂是一首颂扬自由与变革的诗歌,其中通过对自然风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的精神风貌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原诗通过韵律、语言、象征等手段,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美感。
诗人对自然的描写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更是情感上的。
原诗以西风为象征,表达出对自由、变革和生命的渴望。
三、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分析1. 译本一:以直译为主,保持了原诗的语言形式和结构。
这一版本对原诗中的韵律、词汇和象征都进行了精确的翻译,将西风的雄浑、激情与诗人的追求传达得淋漓尽致。
但可能在语言文化背景方面稍显生硬。
2. 译本二:在保持原诗意境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再创作。
这一版本在保留原诗韵律的同时,更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译本二将文化差异和文化意象做了相应的转换和诠释,更加贴近中国文化语境。
3. 译本三:这一版本侧重于诗意传达和文化表达,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原诗的主题和意象。
它借鉴了传统文化表达手法,融入了中国元素和语言习惯,将原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度解读和转化。
这一版本在西风颂的传播中起到了桥梁作用,让更多中国读者理解并喜爱这首诗。
4. 译本四:以自由体翻译为主,强调语言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这一版本在保留原诗意境的同时,更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创新性。
通过不同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译本四将西风颂中的情感和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翻译的魅力。
四、认知美学视角下的研究从认知美学的角度来看,四个汉译本各有其独特的价值。
首先,它们都成功地传达了西风颂中的主题和意象,让中国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篇一一、引言作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雪莱的《西风颂》以其深邃的哲理、强烈的情感和优美的音韵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
本篇论文将对其汉译版本进行深入研究,以探究四个不同译本的肌理以及在认知美学层面的体现。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四个汉译本的分析,探索诗歌翻译中美学、哲学以及语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原诗及其内涵《西风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珀西·雪莱的代表作之一,以西风为象征,表达了对生命、自由和变革的渴望。
诗歌通过西风的形象,描绘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变革的期待和对人性的追求。
这首诗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三、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分析1. 译本一:《西风之歌》该译本在保持原诗意境的基础上,注重语言的流畅与韵律的和谐。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诗的意象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使得译文在传达原诗情感的同时,也展现了汉语的韵律之美。
2. 译本二:《西风颂歌》此译本在忠实传达原诗内容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原诗意境的再创造。
译者通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译文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体现了对原诗的敬意与理解。
3. 译本三:《西风之舞》该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原诗情感的捕捉与传达。
译者通过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原诗中的情感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使得译文在情感上与原诗产生了共鸣。
4. 译本四:《西风的礼赞》此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强调了对原诗哲理性的解读。
译者通过对原诗中哲理部分的深入挖掘,使得译文在传达原诗思想的同时,也体现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
四、认知美学层面的体现四个汉译本在认知美学层面各有特色。
它们不仅传达了原诗的情感、意境和哲理,还通过不同的翻译策略和语言运用,展现了汉语的韵律之美、修辞之妙以及情感之深。
这些译本在读者心中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体验,使得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欣赏原诗。
五、结论通过对四个汉译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歌翻译中美学、哲学以及语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西风颂英语诗歌解析
西风颂英语诗歌解析
《西风颂》是英国诗人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创作的一首诗歌,被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本诗以西风为象征,描绘了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情感。
首先,诗中的西风被描绘为一种狂野、自由的力量。
西风被描述为“野性的灵魂”,它无拘无束地吹拂大地,席卷着大自然的一切。
这种形象与雪莱的浪漫主义思想相契合,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自由和个人表达。
西风的力量象征着人类内心的渴望和追求,激发了人们对自由和创造力的渴望。
其次,诗中的西风也被描绘为一种破坏和变革的力量。
雪莱将西风比作“猎手”,它能够吞噬、破坏一切。
这种破坏力量的描绘反映了雪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现实的批判。
他希望通过西风的形象,表达对不公正和压迫的反抗,呼吁人们追求自由和正义。
此外,诗中的西风还带有一种象征死亡和消亡的意味。
雪莱在诗中提到了“黄叶”,暗示着季节的变迁和生命的逝去。
西风的力量带来了大自然的变化,象征着人类的终结和新生。
这种象征意味使诗歌更加深入人心,引发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总的来说,雪莱的《西风颂》是一首富有象征意义的诗歌,通过西风
的形象,描绘了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情感。
诗中展示了自由、破坏和死亡等多重主题,激发了读者对自由、正义和生命的思考。
这首诗歌不仅展示了雪莱的浪漫主义思想,同时也使读者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深层次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西风颂》的诗歌特点及其不同译文的探析
的影 响下 发生变化 ;另一方 面却
以此 象 征 了 当 时 整 个 现 实 …… ”
傅译 : 狂 荡 的西 风 哟 , 你 这 晚 秋 的精灵 , / 4 5 飘 飚 而 起 无 形 中驱 尽残 , f / 犹 如 精 魂 飞 遁 远 离 法 师 长 吟, 黑 白红 黄 似 瘟 疫 压 顶 , 那 满 天
洒, 给大 地 带 来 了色 彩 和 芬 芳 。 它有 一 种 撼 人 心 魄 的力 量 , 激 励 着
生命的创造力 , 催生着对未来 的希望。 他开篇就恰 当地借秋 风扫落 叶的威势表达 了对 丑恶现实的愤怒和清扫 旧势 力的决心 。借 西风 横扫落 叶的威势来 比喻革命力量清除反动政权 ;借西风 吹送 种子 来 比喻革命思想 的传 播 ,寄托他对于未来 的希 望。全诗五节 七十 行, 采用但 丁的三行诗节与莎 士 比亚十 四行诗结合 的形 式 , 每节的
十 四行 由四个三行 和一个对句组成 , 使用五步抑扬格 。 全 诗韵律工
整, 宛 若行文 流水 , 跨行 以及跨 节的反复 运用 , 创造 出一种激情 奔 放的感觉 。 艺术地 表现狂放不羁 的西 风的形象 , 产生 了内容与形式 的和谐 统一 。“ 围绕着 ( 秋天 ) 这 一主要意象 , 该诗 编织了植物 、 人、
而 且 也 写 了许 多 脍 炙 人 口的 抒 情 诗 。他 热 爱 生 活 、 勤 于思考 , 一 有
感触 , 便付 著笔端 。他 的这些性格特 征也影响 了他 的诗 歌创作 , 使 他的诗作具有浓厚 的抒 情色彩 , 蕴含深刻的哲理 。 其抒情诗 的艺术 特征主要包括 : 一、 哲 理深邃 。 二、 想象力 、 创造力 丰富奇特 。 三、 意 象优美丰富 。 诗人 在《 西风 颂》 中提 到的西风 , 既是 自然 的保护者 , 也是 破坏 者。 它一方 面以锐 不可挡的气势横扫枯枝 败叶 , 一方 面又将种 子播
文体学视角下《西风颂》两个译本的比较研究
带着一 身的苔绿花香 ,
画 里韶 光 ,熏 风沉 醉 ,
肠 ,形式 与 内容实现 了完美 的统一 。贯穿于 整首诗 中的豪 放不羁 的西风便是诗人 所赞美 、推 崇的 自由精神 。诗 中的
西风 可 谓 是 诗 人 浪漫 主 义 精 神 的完 美 体 现 。
海 水 的夏 梦 被 你 吹 回 ! … 江枫译文:
释和 充分地欣 赏作 品[ s ] 。它 的主要 目的便 是指 出文 学作品 是 如何通过语 言来 加强表达 效果和获得其他 各种 艺术 效果 的。 由此 可见,从文体 学的视角来研 究译本是有 一定 的合
理性及有效性。
郭沫若译文:
青的地 中海
睡在那巴延湾中的浮岛之边 ,
夏 日的 灿烂 晶波
Q u i v e t i n g w i t h i n t h e w a V e ’S i n t e n s e r d a y ,
Al 1 o ve rg r o wn wi t h a z ur e mos s a nd fl o wer s So s w eet , t he s e ns e f ai nt S pi ct uri ng t h e m] Th ou 0
( 一)原诗、译诗韵律解析及对 比 诗 有 它独 特 的 韵 律 , 若 反 复 品 味 , 就 会 注 意 到 诗 有 其
固定 的 节 奏 ,有 清 楚 的 尾 韵 , 读 起 来 有 一 定 的 音 乐 感 。 因 此有人曾称 “ 诗 是 带有 音 乐 性 的思 想 ”E T ] ( p 3 6 。 诗 的 韵 律似
你 ,哦 ,是你把蓝 色的地 中海 从 梦中唤醒,他在一整个夏天
都 酣睡在贝伊 湾一座浮石 岛外,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
《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认知美学研究》篇一一、引言作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雪莱的《西风颂》以其深邃的哲理和强烈的情感色彩,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不仅在原语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在翻译过程中被多次译介到汉语文化中。
本文将针对《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下文将详述译者及版本),从认知美学的角度,探讨其文本肌理的独特性及在译入汉语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再造。
二、《西风颂》原文及其艺术魅力《西风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创作的诗歌,以西风为象征,表达了对自由、生命和变革的渴望。
诗歌中,雪莱以宏大的叙事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西风的力量和生命的活力。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于其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思考,使得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四个汉译本文本肌理的审美特点(一)朱生豪译本:朱生豪先生对《西风颂》的翻译准确、传神,用词简练、表达生动,成功地将雪莱的情感和哲理传达给了读者。
其译本具有浓郁的现代汉语风格,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原诗的意境。
(二)许渊冲译本: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注重意境的再现,其译本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在翻译过程中,许先生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译文既有原诗的情感色彩,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王佐良译本:王佐良先生的译本注重对原诗的忠实传达,其译文在保持原诗意境的同时,又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的韵律和节奏。
这使得读者在欣赏译文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原诗的音乐性。
(四)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诗的每一个词句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使得译文既忠实于原诗,又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四、认知美学视角下的审美体验与价值再造从认知美学的角度来看,《西风颂》及其四个汉译本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再造。
首先,原诗通过宏大的叙事和深邃的哲理,使读者在认知上得到启迪和升华。
其次,四个汉译本在传达原诗意境的同时,也使得读者在语言、文化、情感等多个层面得到审美体验。
《西风颂》两个译本对比
《西风颂》两个译本对比《西风颂》是英语诗歌中的瑰宝级作品,这一文学瑰宝的译作至今已有十种左右的汉语译文了,由此可见中国译界大家们对这一作品的青睐。
众所周知,在语言中,诗的艺术性是最强的。
英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德莱顿(John Dryden)说,“没有人能够译诗,除非他本身具备诗人的才华,且精通原作者和他自己的语言。
” (Dryden 1680/1992:20;德莱顿2000:5-6)。
这一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翻译界的共识。
本文意在以郭沫若和江枫译作为例,从英汉语用差异、英汉审美观差异、诗歌韵律与节奏、译文评价与赏析等角度考察诗人译诗之中的诗学乾坤。
1 英汉语用差异与翻译汉语语用重过程、英语语用重结果。
译者须设定译文文本的读者对象是操英语的本族人,要在译文文本中体现出重结果的语用取向,为此,译文效果必须讲究客观、求实(王建国,何自然2014)。
同样,译者在英译汉的翻译转换过中,译者需要始终牢记汉语重过程、英语重结果的语用原则,做到有效表达。
原文:And,by the incantation of this verse,Scatter,as from an unextinguished hearthAshes and sparks,my words among mankind!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ed earth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O,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郭译:你请用我这有韵的咒文,把我的言辞散布人间,好像从未灭的炉头吹起热灰火烬!请你从我的唇间吹出醒世的警号!严冬如来时,哦,西风哟,阳春宁尚迢遥?江譯:请凭借我这韵文写就的符咒,就像从未灭的余烬飏出炉灰和火星,把我的话语传遍天地间万户千家,通过我的嘴唇,向沉睡未醒的人境,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评析:这部分选自《西风颂》的最后一节,虽然仅仅截选了其中的短短一段,但我们不难发现雪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及其超乎常人的语言渲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诗歌《西风颂》中看到的中英跨文化差异与交流
摘要:跨文化是指跨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界线的文化。
而诗歌是一个国家语言的浓缩,它以最凝炼的文字传递了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理智与情感,其中的文化因素是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关键。
本文通过英文诗《西风颂》的比喻试图从中西方在地理位置、宗教信仰、传统文化渊源、历史文化特色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来说明中英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交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讲,从一种语言中,可以了解到另一种文化。
“跨文化是指具有两种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诗歌的语言是思想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是深厚文化的蕴含,通过诗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了解并把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等,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保证交际顺利进行。
一、从《西风颂》中看到的地域不同带来的中英文化差异
许多对待人生持乐观态度的中国人,遇到挫折困难时都会引用一段著名诗句以自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是,真正知
道它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的人,估计就不多了;而通过雪莱了解到英国人眼中的西风像什么样子,从而明白他们为什么歌颂西风的人,也许就更少。
不同的民族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也给表示自然环境的词汇带来
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相应地就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
这些文化差异都在诗歌语言中体现出来,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
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
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
在交流中中要充分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
中国著名诗人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提到的“东风”与《西风颂》中的西风都代表着冬天的信使,预示着冬天的即将来临,尽管两首诗在氛围、精神等方面上是决然相反的。
二、历史背景差异下的跨文化交流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
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
如dutch act(自杀),
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ll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i’m a 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
因为在l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普通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
这一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渊源,英国的传统文化渊源当然应追溯到历史久远、灿烂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基石,不了解这个文化背景而想直接走进现代的西方语言,就像一个外国人撇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去学习汉语,只能是一知半解,生吞活剥了。
历史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更是无所不在。
了解英汉民族语言中一些文化差异,可以以促进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三、宗教信仰、谚语、典故下的中英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典故的来源不同,也会对英汉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
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佛教文化和儒家伦理文化是汉文化的主流。
而英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经》文化以及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比较深刻久远。
如中国人说“菩萨保佑”,西方人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中国人说“天知道”,西方人则说god knows(上帝才知道)。
还有不少典故、谚语,如中国的成语典故中有“叶公好龙”、“空城计”、“东
施效颦”等,多来自中国古代的文学名着。
而西方人会讲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
这些西方谚语、典故,都源于莎士比亚作品和希腊罗马神话。
在听到这类词语时,在了解中西宗教文化背景前提下,知道其出处,充分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在交流中就没有理解的障碍了。
四、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方面的不同
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的是三大哲学:儒家、道家与佛教,特别是儒家,它们都重视悟性,如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子强调“‘无’中生‘有’”,庄子强调“得意忘形”以及“‘意’不可‘言传’”。
人们讲究融会贯通、和谐自然,注重辩证思维,具有综合、宽泛、不确定的特点,有较大的联想空间和回旋余地。
与汉语不同,西方语言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及后来16到18世纪风行欧洲的理性主义,注重形式逻辑,强调形态的外露及形式的完整,具有明晰、精确、具体的特点。
这一差异也充分地反映在英语诗歌的表达方式上,例如:在一些爱情诗歌里,英语诗歌就会直白地表达爱,“love(爱)”这个字可能会反复的出现在一首诗中,这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看来不是美,甚至有俗的味道,是羞于启齿的,公然在诗歌中赤裸裸地谈这些就更是伤风败俗,难以接受了,更谈不上欣赏其中的美了。
中西方在思维方式、审美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了诗歌的理解与欣赏,没有
做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时甚至于扭曲了诗歌的原意和初衷,形成了文化冲突,阻碍了两国文化的正常交流。
这样看来,在品读英语诗歌之前接触一些有关西方国家的思维、审美方式,并与中国的思维、审美方式相比较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英国也像中国一样,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背景,有着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其语言-英语正是其文化、历史的积淀,而英语诗歌更是其历史、文化的浓缩。
如果真正地读懂了英语诗歌英语背后的文化:地理位置、气候、宗教信仰、文化渊源、语言本身的发展变化历程、思维方式等方面就更应该是非常熟悉,这对于语言的学习与交流非常有益。
五、结束语
随时注意和了解掌握东西方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并把这种识别与语言学习同步进行,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真正具备交际能力。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正关注着中国,中西方文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认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找到建设性的交流渠道,发现导致彼此误解的真正原因,从而达到有效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99.
[3]董素华.英语名诗赏析[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罗震山,莫颖.从英汉谚语对汉语的影响看中西文化的异同[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