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能耗统计方法及典型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能耗统计方法及典型问题

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陈海波朱颖心

摘要借助用能统计手段摸清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的用能现状,是此类建筑节能工作的基础。针对某机关系统2003-2006年的办公建筑能耗开展了用能统计工作,发现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的用能与普通商业办公建筑存在明显差异,通过统计实践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现阶段情况的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能耗统计方法,并整理归纳此类建筑用能统计中的典型问题,一是如何保持数据统计口径一致,二是如何处理干扰数据正常获取、分析指标异常变化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能耗统计节能

1 背景与目的

我国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1。摸清此类建筑的能耗现状,是针对性开展详细计量、节能诊断、用能管理与考核、节能改造等工作的重要基础。2006年底展开针对某系统办公建筑年能耗的“全面、连续、凭证式”统计调查工作(要求所有单位填报统一调查表)。在公共机构中如何系统开展此类工作并无成熟经验参考,因此2006年的第一次系统的统计工作既要掌握能耗现状,也同时肩负完善能耗统计办法的任务。

2 能耗统计工作方法

2.1 方法及实施进度

分前期准备、通知发放统计表、收回统计表、整理及异常数据核实、形成报告共五个阶段,主要工作持续6个多月(2006年11月开始,2007年5月完成),见表1。

表1 各阶段任务及时间

前期准备发统计表收表、汇总整理核实形成报告

2006.11 2006.12 2007.1~2007.2 2007.2~2007.5

2.2 调查表设计与分析指标选取

不同单位填报人员业务水平存在差异,为兼顾数据可靠、填报人员准确理解与填报便利,遵循合理、明确、简要的原则设计统计表,见附表。

统计数据分两类:一、能耗量数据,包括电、天然气、城市热力、水(冷水、生活热水)的年耗量及费用,因管理惯例将用水纳入统计;二、相关基础数据,包括建筑面积、供暖面积、工作人数这三项,计算能耗分析指标时将用到。基于统计数据,采用三个指标量:单位建筑面积用电量、人均用电量和人均用水量。

2.3 数据与情况核实

与2005年数据比对,部分单位总量或指标量变化异常,因此展开针对数据准确性和具体情况的调查核实工作。该工作耗时长、工作量大,但可获取大量第一手信息。

3 典型问题与解决对策

此次调查统计中涉及若干典型问题,按问题对统计工作影响划分为两类:一、影响统计与比较口径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第47条. 2007年10月28日修改通过

的问题;二、影响数据获取、导致指标异常变化的问题(笔者定义为“非技术问题”)。

3.1 统计与比较口径

为使能耗分析比较准确、科学,必须保证各单位数据统计口径严格一致,比较各单位耗能用水状况时则应兼顾不同单位技术方案的差异,否则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3.1.1 人数统计口径

例1:某单位初始填报“工作人数”为39人,人均耗电量、耗水量远高于平均水平,经核实39人为该单位的编制人数,而实际用能人数约1100(与产生能耗所对应的人数,即长期在该单位办公楼内工作、活动的人数),实际用能人数与编制人数差28倍。

例2:某单位以办出入证人员为用能人数统计依据,2006年为2300人,但包含较多长期在外工作人员、不常来单位老干部等人员,保守估计此部分人数占10%以上。

上述两例是统计“人数”时存在的典型问题。统计人数的目的是获得建筑能耗对应的人数(即长期在单位办公区内工作活动的人数)。开始的统计工作中,采用“工作人数”概念,但较多单位理解为“编制人数”,又有部分单位理解为所有能正常进入办公区的工作人员,均与统计要求不一致,直接影响人均指标的准确性。

为克服“人数”统计中用词不准、概念含混问题,研究并引入“用能人数”一词并定义——较长时间在办公区内工作活动的人数,即建筑耗能对应的人数。在核实工作及2007年能耗统计工作中,我们使用并推广此概念,多数单位对此认可并赞成。

3.1.2 能耗统计口径

由于历史遗留等原因,存在从办公建筑用能(电、水及供热等)中分出一部、附带其他非办公建筑/设施用能的情况,以及办公建筑用能需负责区内特殊业务/设备用能的情况。相比普通商业建筑,上述问题在公共机构中更普遍。以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用电为例,说明上述两种典型情况及对策:1.附带办公区外的用电,如宿舍住宅区用电、附属小学用电等。此次统计及分析口径均针对各单位办公建筑,报送数据应为办公建筑面积及与之对应的耗能数据。如办公区用电附带宿舍、附属小学或其他用电,必须采用分表计量(准确)、计算剔除替他各项电量方法(不够准确)予以处理。

2.办公区内特殊业务用电。除正常办公用电外,因职责所需存在特殊用电的情况有一定比例(按单位数量计算接近10%),如大规模信息机房、指挥调度中心、大型播报系统、UPS系统等,用电量大且经常24小时工作。若需科学分析评价不同单位的办公用电水平,这部分用电应准确分出;但因尚不具备用电分项计量体系,这些特殊电耗不能准确摘出,目前统计中仍全部计入总耗电量和各种电耗指标。

3.1.3 用水方案差异与合理评价

例3:2006年各单位人均用水量大部分在20-40吨/人的范围内。某单位人均指标9.35吨/人,偏低明显。经核实该单位存在如下情况:一、绿地少,灌溉用水很少;二、桶装水为主要饮用水形式,相比采用电开水器的单位,用水量要少计入这一部分。

人均耗水量水平较高的单位是较低单位的10倍以上(与人均耗电量状况接近,较高单位是较低单位10倍左右)。不同单位用水条件、方案差别大,如有无绿化及灌溉方式、饮用水方式、节水设备使用状况、有无淋浴及计费方法等,人均耗水量指标并不与节水工作绩效完全对应。评价各单位节水工作时必须考虑用水方案的差别,总用水量、人均耗水量等指标只能作为重要参考。

3.2 影响数据获取、指标异常的非技术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存在合署/租用/占用部分办公区的问题,以及必然存在的不定的职能调整、装修改造与搬迁等问题,将导致两种情况:一、统计数据难获得;二、指标异常。笔者将上述问题归为“非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