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
昭通社会、人文环境
昭通市的人文环境昭通人文邮编:650000区号:0870面积:面积23021平方公里人口:人口467万位置:云南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金沙江下游气候:昭通受金沙江水系的切割,山高谷深,沟壑纵横,高低差异大,北部雾气沉沉,日照时数少;南部降雨量少,积温多,致使南北两部分的整个生物群落各具鲜明的特色。
行政区划:全市辖昭阳区及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水富县10县1区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幅员 2.3万平方公里。
2001年8月撤地设市,辖1区10县172个乡镇(办事处)。
2004年末总人口524万人,有彝、苗、回等23个少数民族52万人。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昭通古称“朱提”、“乌蒙”,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为我国“南丝绸之路”的要冲。
近现代以来,这里曾诞生和哺育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早在1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后,昭通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为我国著名的“陆上南丝绸之路”的要冲和云、贵、川三省经济、文化交汇重地。
在历史上为加强中原与云南的联系,为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起过重要的作用。
历史昭通历史悠久,西周末年的“望帝”在这里带领他的部落崛起,教民务农;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命李冰在云南开凿“五尺道”,自此,云南地区开始接受中原的文明,而昭通正处在“五尺道”的枢纽位置。
昭通境内各地海拔差异较大,基本属于高山立体气候,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昭通山地资源丰富,各种山珍以及水果十分丰富,而且还是中草药之乡。
昭通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昭通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昭通市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物。
作为历史的见证,这些文物不仅是昭通市的骄傲,更是整个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昭通市政府已经评定了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昭通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昭通市的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包括多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器物和遗址。
这些文物代表了昭通市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和风格。
其中,我特别想提到的是以下几处文物保护单位:1. 昭阳楼:昭阳楼位于昭阳区,是昭通市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
建于明朝,曾是昭通府署所在地。
昭阳楼是以其雄伟宏大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登上昭阳楼,可以一览昭通市的美丽风光,感受历史的沧桑与繁荣。
2. 景谷寺石刻群:景谷寺石刻群位于威信县,是昭通市著名的佛教文化遗址。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佛教石刻,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独特。
这些石刻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研究佛教历史和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料。
3. 清真寺:位于绥江县的清真寺是昭通市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回教建筑。
这座清真寺建于明朝,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细节雕刻而闻名,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的重要遗产。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不仅代表了昭通市丰富的历史文化,更是承载了人们对于过去的记忆和情感。
在保护和传承这些文物的过程中,昭通市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修复和维护建筑、加强管理、开展文物保护教育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文物,还能够提高公众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视和参与度。
对于我个人而言,文物保护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每当我看到这些古老而珍贵的文物时,我不禁感叹人类文明的伟大和历史的厚重。
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窗口,是我们文化自信和国家自信的重要标志。
保护好这些文物,就是保护好我们的文化根脉,坚守我们的文化底线。
昭通苗族花山节的起源与变迁
昭通苗族花山节的起源与变迁摘要:云南省昭通市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这里,各民族同胞团结和谐、勤劳勇敢,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渊源流长。
“花山节”是这一地区苗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一天,年轻的姑娘小伙通过节日活动寻找自己唱歌乃至恋爱的对象。
每当“花山节”到来,毗邻地区的苗族同胞都身着色彩艳丽的苗族服装,背上芦笙,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地共同庆祝传统佳节。
每逢盛大节日,这里的苗族同胞就会用美妙的音乐和曼妙的舞姿让节日变得异彩纷呈。
本文中笔者详细叙述了昭通苗族花山节的起源、意义以及变迁,希望以此能够让大家全面了解昭通苗族花山节这一重大传统节日。
关键词:昭通苗族花山节起源意义变迁未来发展一、昭通苗族花山节的起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苗族先民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加之没有文字记载,许多民风民俗活动没有被记录下来,只是靠苗族人民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
汉语文献对苗族花山节的记录,是清代以后的事了。
在汉语语境中,对花山节的称谓和记录各有差异,如“踩花山”、“采花山”、“踩山”、“耍花山”、“跳花场”、“跳花”、“跳场”、“跳月”等。
经过在昭通的调查访问和翻阅相关资料显示,花山节的来历并没有一个统一确切的说法,但从各地苗族中流传的民间传说和古歌中可以获知关于花山节由来的几种说法。
第一种传说认为苗族祖先蚩尤在与异族的战争中战败,苗族先民流离失所被迫向南迁徙,花山节便是逃离战乱的苗族先民对重建家园的庆祝和对在战乱中殉难的祖先及同胞的祭奠仪式。
另一种传说则认为,苗族在战败后流落异乡,情绪低落心情悲伤,于是祖先显灵让苗民们不要难过,要载歌载舞开始新生活,这便有了花山节。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花山节是为了便于苗族青年男女选择配偶而兴起。
这些说法虽内容各有不同,但基本都与苗族先民的艰辛迁徙、生息繁衍历史有关,且据目前的考古发掘考证和研究得知,蚩尤的人物传说并非虚构,而有其历史和事实根据。
昭通文化——精选推荐
昭通作家群是一个以地域来命名的文学作者群体,他们文学创作的相对丰收与他们文学发生地经济的相对落后,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反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昭通文学现象。
[1]在全国被中国作协认定的4个创作群体中,昭通作家群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市级地名命名的作家群。
关于昭通作家群,最简明扼要的说法,就是指昭通籍的写作者,主要包括两部分人:一是至今还生活在昭通的作家;二是已经离开昭通来到昆明后继续写作的作家。
这个群体三个层次的作家:第一个层次是奠基者,这批人有蒋仲文、曾令云、邹长铭、甄朝彬、朱冬才、陈孝宁、夏天敏等,他们作品的共同点是极富有昭通的文化意味。
虽然蒋仲文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有一点现代主义的因素,但骨子里的东西仍然是昭通本质文化精神的体现。
第二部分的作家经历了出去——归来——再出去的人生旅途。
如黄玲、潘灵、雷平阳、付泽刚、胡性能、张仲全、刘广雄等。
当然这部分作家中雷平阳和张仲全没有“归来”的经历,但他们的创作理念大概是一致的。
这批作家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昆明的昭通籍作家”。
昭通作家群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创作者首先是昭通人,他的作品要有昭通式的文化思考,他的整个创作背景要体现昭通的人文思想和自然文化景观,他的叙述是昭通式的叙述。
[2]编辑本段熏陶:朱提文化背景下的“其民好学”位于滇东北的昭通历史悠久,早在1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门户。
历史上的昭通一度商贾云集,成为“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重要通道和云贵川三省的物资集散地。
境内乌蒙磅礴,金沙浪拍,山川俊秀,为我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为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起过重要作用。
“朱提”一名最早出现于西汉,系彝语地名音译,是昭通古时称谓。
朱提文化上承滇文化,下接南诏大理文化,为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
从公元前135年设县至公元630年设置通州,其间虽有郡县建制变化,但“朱提”之名未变,共存在760多年历史。
云南昭通介绍
生活在这里的人
画面中的场景随 处可见,每个认 真生活的人都值 得被认真对待, 如果你看到前面 有阴影,别怕, 那是因为你的背 后有阳光。这也 成为了我们都在 努力的方向。
03 这里的风俗习惯
这里的风俗习惯
昭通,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而这里的民族风情,也 是十分的独特,都具有着当地的民族特色。游客来到昭 通地区旅游的时候,可以了解到昭通民俗活动同时对于 游客们来说,参加昭通当地的民俗活动,还可以体会到 昭通民俗活动的乐趣,那么昭通地区究竟有哪些民俗活 动呢。
我 云 昭通市 南
家的 乡
目录
1 家乡的风景 2 生活在这里的人 3 这里的风俗习惯
4 这里的语言
5 家乡的特产 6 这就是我的家乡
01 家乡的风景
家乡的风景
家乡的风景
昭通大山包
来大山包,带你去看低调的 “ 黑 颈 鹤 乐 园 ”每年的11月到 次年4月,成群的黑颈鹤会飞 到 这 里 的海子过冬,这里也是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自 然保护区。所以只能远远的观 望拍照噢!
4.哦包:指石头。例如:我给你一哦包。
这里的语言
昭通方言有它 独特的语言魅 力,昭通人也 热爱着属于自 己的语言,它 根植于昭通人 的灵魂之中, 成为传承昭通 文化的一个载
体。
1.老背背:指专偷、抢小孩的人贩子。例:还不回家, 小心被老背背拐走掉。 2。搅屎巴:意为刁钻奸猾,难缠、不守信义。例:你就 是个搅屎巴
生活在这里的人
1.龙云
昭通昭阳区人,中华 民国时期国民党滇军
的高级将领ຫໍສະໝຸດ 2.卢汉云南昭通人,彝族, 著名抗日爱国将领,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滇军高级将领。
3.安恩溥
云南省镇雄县人,青年时期 投笔从戎,参加护国军,通 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逐步 成为滇军高级将领,先后在 滇军中担任团长、旅长、师
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昭通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1.09.13
•【字号】昭政发〔2021〕21号
•【施行日期】2021.09.1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项目名录的通知
昭政发〔2021〕2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市人民政府批准市文化和旅游局确定的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68项)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6项),现予公布。
各级各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要求,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对批准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真制定保护规划,落实保护传承措施,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传承和弘扬昭通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昭通市人民政府
2021年9月13日昭通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68项)
昭通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16项)。
昭通民间体育民俗舞狮研究
昭通民间体育民俗舞狮研究作者:秦绍雨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12期摘要:昭通舞狮是汉族民间流传的一种重要体育、舞蹈习俗。
本文从中国舞狮历史源流、昭通永善、盐津的舞狮习俗概况、舞狮传承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研究。
关键词:舞狮;体育民俗;永善;盐津;传承一、中国舞狮历史源流概述中国舞狮习俗传承历史悠久,流布遍及全国各地。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狮舞由西域驯狮舞、佛教文化和中国拟兽舞蹈等相融而成。
中国古代不产狮子,盛产狮子的西域各国将狮子作为礼物进贡中国,这在《后汉书》、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文献都有相关记载。
西域进贡狮子时,其驯狮方法及驯狮舞蹈必传入中国。
随着历史演变,西域舞狮不断融合中国拟兽舞蹈、百戏等而形成今天的中国舞狮。
就中国舞狮的起源朝代来看,有汉代起源说、北魏起源说、唐代起源说。
汉代中国舞狮流布范围和规模等情况尚未可知,但从曹魏人孟康所注的《汉书·礼乐志》“若进戏鱼虾、狮子者也”中,可以肯定至迟在曹魏时中国中原宫廷已有舞狮。
唐代大诗人李白和白居易等诗人均有记载狮舞。
白居易的《西凉伎》诗云:“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粱前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户进来时。
”其诗对舞狮的流传、装扮、表演都有生动的描述。
除西域驯狮舞蹈源头外,佛教狮舞也传入中国中原流布,佛教“狮舞娱佛”的文化对中国狮舞产生了巨大影响。
流传至今的河南、福建等地的引狮人形象为戴面具的和尚,当为包括佛教狮舞在内的佛教文化在中国狮舞中的融汇传承。
中国的狮舞起初是在宫廷和军队流行,禁止民间表演和观看。
尔后随着狮舞在宫廷神秘性的渐弱,逐渐流布到民间。
到了唐代,狮舞表演在民间已经风盛。
流布到民间的狮舞退去了宫廷狮舞的严肃性,融汇了民间文化,世俗性和娱乐性日益增强。
中国狮舞先从河南等中原流传,进而随着历代人口迁徙流传到全国各地,包括西南的云贵川等边远之地,最终形成了今日遍及全国东南西北各地的中国狮舞习俗。
昭通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
洞经音乐也是昭通民间文化中的古老形式。据调查, 昭通洞经音乐的源头在四川梓潼,同时,昭通洞经音乐又 是云南的源头之一。旧时,昭通城内比较著名的洞经学社 有四个,即:“敦义学”、“伦理学”、“述孝学”和 “普缘社”。昭通洞经学社,由于不拘于任何一个教派, 其活动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关帝庙、孔庙、文昌宫、老君 庙的各种“会火”活动都参加,而民间求雨,丧葬度亡等 法事道场也参加。昭通解放后,洞经学社解散,洞经音乐 无人演奏,濒于消亡。近来,昭通一些有识之士和热心人 自发组织了昭阳洞经乐团,致力于恢复和发扬光大,又初 见雏形。
江西庙广东庙陕西庙川主庙禹王宫黑神庙财神庙土主庙文庙武庙城隍庙三官庙张王庙鲁班庙吕祖庙苏祖庙老君庙火神庙小红庙妈祖庙梅葛庙灵官庙天后宫文昌宫玉皇宫等另外还有善福堂天主堂等外国人修的教堂至于冠以姓氏的家族宗庙如李家祠马家祠等则是数不胜数
昭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十分可观且前景广阔, 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昭通享有“鸡鸣三省”、“小昆明” 之称,虽然自秦开“五尺道”,东汉设置朱提郡以来,就 是著名的云、贵、川三省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并素有 “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美誉。昭通因特殊的地形地貌; 形成了昭通独具特色的风景旅游资源: 昭通市的自然旅游 类型主要是以自然保护区、溶洞、瀑布群为主。它们分别 是永善县的三江口自然保护区,彝良和威信两县交界处的 海子坪自然保护区,巧家县中部的药山自然保护区,昭阳 区北闸乡的大龙洞自然保护区,水富县境内的铜锣坝自然 保护区,昭阳区大山包乡的国家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天星 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昭通市自然资 源和自然风光的保护,促进生态、科研、生产、文教及今 后的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昭通历史文化与昭通
昭通历史文化与昭通建筑研究————昭通古建筑研究[摘要]昭通的古建筑群在昭通的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建筑形式受到全国各地甚至是外来建筑群的影响,表现在建筑的西方化和建筑的考究,此外,昭通的地方建筑遗存现象也值得我们深刻探究。
总之,昭通的古建筑文化源远流长。
关键词:昭通历史文化昭通建筑建筑是生活的舞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技术与科学水平,那个时代的精神。
人生离不开建筑,大部分具有精神价值的物品都以某种形式连接在建筑上。
昭通建筑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建筑,以人为主,是沒有理论的人本建筑。
简言之,昭通文化在这方面一直保有其原始的、纯朴的精神,把建筑看成一种工具,一种象徵。
建筑应当反映生活,而生活是根植于文化的。
文化是孕育建筑的土壤,正是由于文化土壤的培育,才使建筑具有了“记忆中的活力”。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把文化融入建筑,使其和谐统一,建筑才能彰显其灵,突出其魂,经过时间的洗礼,烙上历史的印记,建筑见证历史,见证着社会的文明。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没有建筑文化就没有建筑。
建筑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社会经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促动建筑业的发展,这是人们早已共识的基本原理。
但是,建筑是以文化为指导的,没有文化就没有建筑作品的产生,最原始的建筑是树巢和洞穴。
我们的祖先不是生下来就知道筑巢、建洞穴的,而是在漫长的原始生活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只有这样,才能抵御猛兽和虫害,挡风……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它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来源,时势造英雄,地域产文化。
特殊的地理位置产生特殊的地域文化。
因此,民族风俗习惯对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昭通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域,在千百年来,各族同胞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建筑,这些建筑既有对自然的崇敬,又有人文的建筑。
同时,外来文化也经这一地域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昭通古建筑雕刻艺术昭通有较为厚重的历史积淀,在长期与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黔文化的交融中,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昭通古城景点介绍
昭通古城景点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昭通古城,位于四川省东南部,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被誉为“滇东第一古城”。
昭通古城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古城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昭通古城位于昭通市区的中心地带,古城建筑风格独特,保存完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整个古城被一圈城墙环绕,城墙高大厚实,现在已经成为一道壮丽的城市风光线。
古城内保存了许多古建筑,如庙宇、宫殿、牌坊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昭通古城堡。
昭通古城堡是昭通古城的核心建筑,建于明代,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城堡之一。
城堡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是官府、寺庙的居住区,外城是平民百姓的栖息地。
城堡里有数不清的房舍、庙宇、宫殿、钟楼、鼓楼等建筑,规模宏大,堪称一座城中之城。
昭通古城堡不仅有着雄伟的建筑、壮丽的景色,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昭通古城堡内,游客可以感受到古代昭通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传承,了解古代昭通的历史典故、建筑风格,领略古城的魅力。
除了古城堡,昭通古城还有许多景点值得游客探访,如青龙寺、白塔、龙潭公园等。
青龙寺位于古城内,建于唐代,是昭通市内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寺内有许多古代文物,如佛像、碑刻等,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白塔是古城内一座独特的建筑,建于宋代,高耸入云,石雕精美,是昭通古城的地标建筑之一。
龙潭公园是古城内一座休闲娱乐场所,绿树成荫,湖水清澈,是市民最喜欢的休闲去处。
第二篇示例:昭通古城,位于中国的云南省昭通市,是一处保留完好的古代城池遗址。
这座古城建于明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昭通古城曾经是滇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如今成为了一处旅游胜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昭通古城的城墙建筑依山而建,呈现出独特的地形特点。
城墙全部由石头垒砌而成,高大雄伟,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城墙上还保留着许多古代的箭楼、角楼等防御设施。
登上城墙,可以俯瞰整个昭通古城的全貌,感受那段古老时代的沧桑和风采。
昭通文化传统
昭通文化传统
昭通,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一个美丽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这里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深受当地人民的热爱和传承,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大特色。
昭通的文化传统包括了许多方面,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昭通的民俗文化。
这
里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每逢节日,当地人民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传承着古老的习俗和传统。
比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在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也传承了昭通的文化传统。
除了民俗文化之外,昭通还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里有着独特的歌舞
艺术、传统手工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昭通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昭通的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歌舞表演,如芦笙舞、火把舞等,这些表演形式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昭通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
此外,昭通还有着许多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如竹编、木雕、刺绣等,这些手工
艺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昭通文化传统的珍贵遗产。
当地的手工艺人们通过世代相传的技艺,将这些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为昭通的文化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昭通的文化传统是这座城市的一大宝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
化内涵,是当地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昭通的文化传统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这座城市增添更多的魅力和魅力。
《图说家乡昭通》课件
文化特色
地方文化
01
昭通地区拥有独特的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在
教育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
传统文化传承
02
学校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开设书法、民族舞蹈等课程,让
学生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
语言教育
03
除了普通话,昭通地区学校还教授方言,以保持地方语言的传
承。
教育成果
高升学率
随着教育质量的提高,昭通地区的高考升学率逐年上升,许多学 生考入国内知名大学。
美食文化
烹饪技艺
昭通菜注重烹饪技艺和 火候掌握,讲究色香味 俱佳,具有较高的艺术 价值。
食材特色
昭通地处山区,食材新 鲜、天然,以当地特色 食材为主,如野生菌、 山野菜等。
饮食习惯
昭通人的饮食习惯较为 独特,注重早餐和午餐 的丰富性,晚餐则较为 简单。
PART 06
旅游景点
著名景点
昭通古城
拥有悠久的历史,保存 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 是昭通历史文化的代表
2023 WORK SUMMARY
《图说家乡昭通》课 件
REPORTING
目录
• 昭通概览 • 自然环境 • 经济发展 • 文化教育 • 昭通美食 • 旅游景点
PART 01
昭通概览
地理位置
昭通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 、贵、川三省交界处,是连接西 南地区和长江上游的重要交通枢
纽。
昭通市下辖1区、10县,总面积 2.3万平方公里,是云南省面积
量。
特色农产品
昭通拥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如苹 果、花椒、烟草等,这些产品在国 内外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 争力。
农业现代化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品质, 昭通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 模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图说家乡昭通》课件
昭通羊肉米线
以新鲜羊肉、米线、香菜 等为原料,经过炖煮而成, 汤汁鲜美,米线爽滑。
特色饮品
昭通醋泡萝卜
以新鲜萝卜、醋等为原料,经过浸泡而成,口感 酸爽,开胃消食。
昭通蜂蜜柠檬水
以新鲜柠檬、蜂蜜等为原料,经过熬制而成,口 感酸甜,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
昭通冰粉
以冰粉粉、红糖等为原料,经过熬制而成,口感 滑爽,消暑解渴。
03
历史遗迹
古代建筑
01
02
03
昭通古城墙
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是 云南省现存最完整的古城 墙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 和文化价值。
龙洞寺
位于昭通市区的龙洞山, 是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 特的建筑风格。
鲁甸大教堂
位于鲁甸县城,是云南省 现存最早的哥特式建筑, 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 值。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昭通的动物
丰富的动物资源
昭通的动物种类也非常丰富,包括各种野生动物和家畜家禽。其中,野生动植物如黑颈鹤、猕猴、穿 山甲等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此外,昭通的马、牛、羊等家畜以及鸡、鸭、鹅等家禽也非常有 名。
动物的经济价值
除了生态价值外,昭通的动物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例如,黑颈鹤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而各种家畜 家禽则是人们重要的食品来源。此外,一些动物如穿山甲还可以入药,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政府副主席兼秘书长等职。
04
现代发展
经济建设
农业发展
昭通市在农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通 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工业发展
昭通市依托丰富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工业,重点 发展能源、化工、冶金、纺织等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城市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文化多样性
城市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文化多样性作者:单霁翔上篇传统文化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源泉传统文化是一个流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开放体系。
虽然,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不断更新的21世纪,但是处于城市中的人们,仍然在既定的历史传统、民族习俗、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中生活,并在这些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成长。
尽管人们有时想摆脱旧的传统、抹去旧的烙印,创造新的生活和形成新的经验,但是,却不能完全克服传统对自身的影响。
因此,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即如何革除传统中的消极内容,保护传统中的积极方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城市文化时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
一、中华文明的若干特点人类的起源、农业的起源、文明的起源是人类历史上意义最为重大的三个变革,对这三个变革的研究被称为人类历史研究的三大课题。
中华文明是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一古老文明是如何起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问题是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问题。
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不能不重视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经过长时间的探讨,学术界在对中华文明的一些基本问题逐渐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近年来,中华文明特点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成为讨论的热点之一。
(一)中华文明的原生性中华文明是在欧亚大陆东部产生的一支原生文明。
近代以来,历史学者通过对考古学、古人类学、古文字学、民族学等文献资料的综合研究,逐渐揭示出中华远古历史在中国大地上发展的基本脉络。
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至少在100万年前人类已经在中国广大的区域内活动。
比如重庆巫山人距今20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陕西蓝田公主岭和湖南郧县学堂梁子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也都距今接近或早于100万年。
“而河北阳原泥河湾发现的一些早更新世地点,虽然没有人类化石出土,但是测定的年龄十分古老。
比如小长梁遗址大约距今160万年,近几年发现的沟底遗址更早,有可能接近200万年”。
由上述的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湖南郧县人等“猿人”;到广东韶关马坝人、山西襄汾丁村人等“古人”;再到广西柳江人、北京山顶洞人等“新人”,三个阶段构成原始人类时期。
漫谈昭通彝族文化[权威资料]
漫谈昭通彝族文化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文章从昭通彝族的渊源开始,通过对昭通彝族的历史民俗、文字语言、歌舞的描写,展现了昭通地区特有的彝族文化,让昭通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昭通彝族,文化,六祖,语言,火文化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云南是彝族人口最多的省,有405万多人。
彝族同根同源,分布在各地的彝族都认为他们有共同的发祥地,共同的语言体系和浓厚的民族认同感情,彝族本身又是一个多样化的民族,这个民族不仅衣着打扮、音乐舞蹈是多样化的,而且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也是多样化的。
昭通是古代有名“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
作为彝族发祥地的昭通,也保留着许多独特的彝族文化。
一、历史追溯彝族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或后面加“泼”,彝族意为“人”)。
历史上还有许多不同的自称和他称,“纳罗泼”、“罗武泼”等等。
彝族源自古羌人,在6000—7000年前,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戈。
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戈的古羌人沿金沙江在安宁河流域的邛都和普渡河流域的滇池定居,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地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各地彝族都有出自仲牟的同一传说,据传世较完整的水西安氏谱系计算,至清康熙初年已历传85代,约可上溯至战国前期,所生6子发展为“六祖”部落。
彝族人认为人去世后,灵魂必须回到祖先发祥地,也就是回到“六祖分支”地去。
现存的18部彝文《指路经》,其终点大多指向滇东北,即今天的云南昭通。
彝族在历史上曾经历了洪水泛滥的时代,战胜洪水之后,“六祖分支”的决定使得彝族先民朝着不同方向迁徙拓疆。
二、文化语言、服饰彝族文化是“火”的文化。
昭通地方文化教育活动方案设计
昭通地方文化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一、活动背景昭通市位于中国云南省北部,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民族复杂多样的地方。
昭通地方文化独特而丰富,包括非遗传统工艺、民歌舞蹈、戏曲表演等。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年轻人对昭通地方文化的了解和传承程度有限。
因此,为了加强青少年对昭通地方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我们计划开展一系列地方文化教育活动。
二、活动目标1.提高青少年对昭通地方文化的认知水平。
2.增强青少年对昭通地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促进昭通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活动内容1. 昭通地方文化展览通过精心策划和组织昭通地方文化展览,在市区的文化场馆举办。
展览内容包括非遗传统工艺品、民俗文化展示、民歌舞蹈表演等。
同时,展览现场设置互动环节,让参观者亲身体验昭通地方文化的魅力。
展览持续时间为一周,对学校师生以及市民免费开放。
2. 地方文化讲座邀请昭通市当地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地方文化讲座。
讲座内容包括昭通地方文化的历史渊源、代表性特色、传统工艺等方面的介绍。
讲座形式为专题演讲和互动交流,面向学校师生和社区居民开放。
通过讲座,提升青少年对昭通地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3. 传统工艺体验活动组织青少年参与传统工艺体验活动,包括竹编、木雕、制陶等。
通过亲自动手参与,让青少年体验到传统工艺的工艺过程和技术难度,增强对昭通地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活动由专业工匠和老师指导,确保参与者的安全和学习效果。
4. 文化之旅组织昭通地方文化之旅,包括古建筑参观、民俗村游览等。
通过实地参观和体验,让青少年深入了解昭通地方文化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社会背景。
旅行过程中,还将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与当地居民进行互动,加强文化认同感和交流。
四、活动实施计划活动内容时间安排人员地点文化展览第一周组织团队市区文化场馆地方文化讲座第二周专家学者学校、社区传统工艺体验第三周专业工匠、老师学校文化之旅第四周组织团队昭通市区及周边五、活动预期成果1.提升青少年对昭通地方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共东
昆产北
明党率
市 长 的ຫໍສະໝຸດ , 新 中部 起 义
潘国后
龙氏家祠
龙氏家祠始建于1930年,竣工于1942年,祠堂坐南向北,由祠堂、 宅院、碉楼组成。主体部分包括正殿、过厅、厢房、耳房、影壁等,两进 院落,中轴线上有两个大天井,四角有四个漏角天井。如加上周围的空地 部分,整体占地面积26.23亩。祠堂建筑群坐南向北,由前院、中院和后 院组成。前院由照壁、东西大门和东西厢房组成,其中前院的正前方为三 叠水式一字影壁,影壁两端与祠堂的东西大门相连接,东西大门属典型的 欧式门楼,门额上分别书有“源远”“流长”。 中院由过厅、东西厢房 和东西跨院组成,其中过厅为单檐硬山琉璃顶,明间前檐下悬云南民国时 期大书法家陈荣昌手书“龙氏家祠”直额,下设深浮雕五龙捧圣御路石, 御路石石雕技艺精湛,属云南民国时期石雕精品。
辛亥革命时期曾担任 陆军总长、孙中山大 元帅府大本营参谋总 长的张开儒
抗日名将、新四军 副军长罗炳辉
平北大 楷省革
及命 满时 洲期 省曾 委担 书任 记中 的国 刘湖
原国民党六十军中将军长、辽沈战
役中率部起义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长, 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的曾泽生
1946
朔成加
端立入
将后中 年
军就国 在
瀑布
昭通复杂的地形,落差的悬殊,丰富的水流,形成了昭通 市众多风格各异、景观不同的瀑布。如:炎山的漂泊水、大关 标水岩、彝良洛泽河瀑布、盐津关河边的瀑布、铜锣坝区大瀑 布等,这些瀑布有的落差大,气势雄伟,有的水面窄,涓涓而 来如珠帘、似长绸,且周围均有美丽的山川、河流与之配套, 极富开发价值。其中,在全省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黄连河风景区 是一个兼容山、水、石、洞、树的综合性大型风景名胜地。距 昭阳区仅44公里。以自然景观、珍稀植物为主要旅游对象。其 景点有:滩头竹影、高桥石谷、一线天、飞花瀑、老空湾云海、 小标水岩、大标水岩、青龙洞溶洞群、石林。黄连河风景区已 得到初步开发,内部管理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但在宣传力度 上还不够,使得风景秀丽的资源利用方面还未达到应有的规模。
形式多样的“龙灯舞”:昭通流传着多种形式的“龙 灯舞”。包括舞火龙、水龙、小彩龙,板凳龙等。
“牛灯”、“狮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称“牛王 节”,镇雄、盐津等地的农民还有敬牛,耍牛灯的习俗。 昭通“狮灯”主要流传于永善、绥江、盐津等县,由外地 汉族移民带来,南狮、北狮齐聚,“高台狮”、“地狮子” 和“杆杆狮”都有,技艺高超,精彩动人。
昭通端公戏与傩文化:昭通傩戏由乡俗间的端公(巫师)所 为,俗称端公戏,最早于明朝初期,由江西等地的汉族移民 传入,延续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并且保持着较为原始的 形态,具有戏剧活化石意义。曾经在昭通市的大部分县(区)流 传过,现仅保留在镇雄、彝良、大关、威信的一些偏僻乡村。
昭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十分可观且前景广阔, 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昭通享有“鸡鸣三省”、“小昆明” 之称,虽然自秦开“五尺道”,东汉设置朱提郡以来,就 是著名的云、贵、川三省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并素有 “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美誉。昭通因特殊的地形地貌; 形成了昭通独具特色的风景旅游资源: 昭通市的自然旅游 类型主要是以自然保护区、溶洞、瀑布群为主。它们分别 是永善县的三江口自然保护区,彝良和威信两县交界处的 海子坪自然保护区,巧家县中部的药山自然保护区,昭阳 区北闸乡的大龙洞自然保护区,水富县境内的铜锣坝自然 保护区,昭阳区大山包乡的国家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天星 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昭通市自然资 源和自然风光的保护,促进生态、科研、生产、文教及今 后的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龙家祠堂
卢家祠堂
传统艺术
昭通属民族杂居区域,全市共有23种少数民族,其中人口在十万以上的有苗族、彝族。 从大量的调查资料可以看到,在昭通各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中,还保留着许多宝贵的传统 文化艺术精华。另外,明、清以来的大量汉族移民,带来了多样性的异域文化,并流传至 今。从一定程度上说,今天的昭通,是云南保留汉族民间传统文化最多的地方。
放牧画像砖(昭通市博禄乡
永乐“梁堆”出土,陈本明
同志收集,捐赠);驮羽人
宝瓶青铜朱雀(大关县悦乐
乡汉坪出土);天王镇小鬼
铜像(绥江县公安局、人民
法院审理文物案件获得)等 等。国家三级文物425件。 其中:新石器文物14件,商 周文物时期文物22件,东周 时期8件,春秋战国151件, 西汉时期23件,东汉时期 128件,魏晋时期1件,明代 23件,清代75件,民国时期 4件。这些文物古迹之中不乏 稀世珍宝。
舞蹈有彝族民间舞蹈和苗族民间舞蹈。彝族民间舞蹈有以“喀红呗”为代表的祭祀性 舞蹈,以“阿说喀”为代表的风俗性舞蹈,以“撒麻舞”为代表的生产劳动舞蹈,以栽花 舞为代表的节庆舞蹈。喀红呗是流传于镇雄、彝良等县彝族村寨中的一种古老的祭祀性舞 蹈。又称“跳脚”、“拐脚舞”、“拽脚舞”、“铃铛舞”等,是指4个男舞者手持铃铛 在守灵时跳的舞。舞蹈由“拽脚步”、“甩铃步”等基本动作连接技巧动作,一个或两个 基本动作加上一种技巧动作组成一个套路。表现的内容“蛤蟆晒肚”、“老牛擦背”、 “猴子爬树”、“毛狗钻洞”、“四马追羊”、“岩鹰展翅”、“野鸡钻篱笆”等。阿说 喀印汉语“酒礼歌”,是彝族婚礼仪式中的系列歌舞。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民间音乐 有彝族和苗族的,其中,彝族民间音乐有酒礼歌、山歌小调。苗族民间音乐有古歌,又叫 “酒歌”。苗族古歌根据演唱的内容和场合,大体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称为“开天辟 地歌”,也称“创世史歌”,主要内容包括“磨天碾地”、“制天造地”、“犁天耙地”、 “夯天拍地”、“铸日造月”、“射日杀月”、“斩雷擒龙”以及五谷,金银铜的来源等。 第二部类称婚姻嫁娶歌,主要唱述苗族婚姻礼制的形成以及与嫁娶有关的传说、生活等。 大致的内容有“迎亲歌”、“回土神歌”,“天黑歌”、“洗脚歌”、“吃新娘饭歌”、 “天明歌”、“起程歌”等。
苗族的器乐,除了传统的标志性乐器芦笙外,还有箫筒、口弦、木叶、号角、大鼓唢 呐、通花笛等.彝族的器乐有月琴、唢呐。
彝族民间舞蹈
苗族民间舞蹈
芦笙
箫筒
口弦
苗族的器乐
月 琴
号角
唢
彝
呐
族
的
器
乐
汉族民间艺术
寺庙文化及民间演艺活动。据调查,上个世纪的五十年 代,昭通城及近郊,所存寺庙会馆有60余处。寺庙虽然是进 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寺庙 反映不同的社群信仰和风俗。各种各样的寺庙及其活动,实际 上也反映了昭通汉族移民和传统文化的多元性。若大致排列, 昭通的寺庙、会馆有如下这些:江西庙、广东庙、陕西庙、川 主庙、禹王宫、黑神庙、财神庙、土主庙、文庙、武庙、城隍 庙、三官庙、张王庙、鲁班庙、吕祖庙、苏祖庙、老君庙、火 神庙、小红庙、妈祖庙、梅葛庙、灵官庙、天后宫、文昌宫、 玉皇宫等,另外还有善福堂、天主堂等外国人修的教堂,至于 冠以姓氏的家族宗庙如李家祠、马家祠等则是数不胜数。
龙氏家祠是云南省近代祠堂和家宅建筑的优秀代表作,在建筑设计和 营造上,体现了同时代建筑的特点,建筑风格上融合了中西建筑元素,中 西合璧又兼具地方民族特色,装饰精美,各种木雕、石雕和彩绘生动传神, 技艺精湛,代表了当时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同时,祠 堂承载着部分乃至全国近现代历史信息,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知 名度。
昭通开发甚早,1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存繁衍。当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了居民点,他们曾创造了昭通 文化。在西汉时朱提郡的人民就创造了灿烂的朱提文化,以后 各代均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近年来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有众 多历史名胜,均可作为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文物古迹 国家级的2 处:盐津县豆沙关的唐袁滋摩崖题记;昭通实验中学内的东汉 孟孝琚碑。省级的8处:昭通实验中学内的东晋霍氏壁画墓;盐 津豆沙关五尺道;鲁甸县野石山的大型新石器时代遗址;鲁甸 县桃源乡的拖姑清真寺;彝良县阿都乡偏坡寨村境内的罗炳辉 故居;威信县境内水田寨村的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威信县 扎西镇老街,原江西会馆旧址;位于威信县东北40公里高田新 华汾山与罗汉山之间,海拔1880米的观斗山石雕群。县区级文 物保护遗址就不胜枚举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盐津悬棺墓葬; 鲁甸县的江底三桥;威信县城南顺扎西河下5公里处的两合岩等 等。
打鼓草:流行于金沙江、朱提江和白水江沿岸,农人们 挥锄薅草,一挎鼓之人在人群中击鼓扬歌,一唱众合,满山 遍野歌声、鼓声、笑声荡洋漾,于是人们乐而忘返,提高了 劳动效率,这种劳动中的歌鼓就叫打鼓草。
四筒鼓:流传于昭通市的昭阳区和鲁甸、永善县,是农 村汉族丧葬祭祀中的一种舞蹈.这种伴随丧葬而存在舞蹈, 形态较为原始。舞蹈时,舞者身挎自制的直桶形木鼓,合以 锣、钹、镲等响器,顶腰大奖赛胯,扣胸梗脖,显得粗犷朴 拙,极有韵味。舞蹈本身以套路为结构单元,以模拟动物形 态和游戏为内容,套路动作多达80余个,如“喜鹊登枝”、 “犀牛望月”、“老牛擦背”,“黄龙三转弯”、“猫拿耗 子”等,非常丰富。
昭通唱书,为云南汉族独特的一种曲艺形式。 至今有150多年的历史。昭通唱书的演唱活动一 般在农历正月春节和农闲季节。闲暇和婚丧嫁娶 也有唱的,但内容和唱腔有严格区别。办婚事时 多唱歌颂美好姻缘和坚贞爱情方面的内容;办丧 事时多唱忠孝节义、伦理道德,唱腔悲切忧伤, 专曲专用,称孝歌。昭通唱书的形式简便,一人 讲唱,以唱为主,无须乐器伴奏。
盐津县豆沙关的唐袁滋摩崖题记
昭通实验中学内的东汉孟孝琚碑
文物
全市馆藏国家一级文物10件: 如昭通人牙齿化石;出土于 昭通市甘河村白泥井的建初 元年双耳铜洗;张希鲁先生 捐赠的建初八年双耳铜洗; 永建五年双辅首铜洗;孟琴 子母铜印;巫师陶俑等 等。 国家二级文物279件: 如巧家县城小东门出土的双 耳陶罐;张希鲁先生征集并 捐赠的永元八年双耳铜洗; 阳嘉二年铜洗;昭通市得马 寨崖墓出土的带盖提梁铜壶; 骑鹿铜佣(昭通市守望乡甘 河白泥井梁子采集);舞蹈 人物画像砖(昭通市博禄乡 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