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9497206cc7931b765ce1542.png)
名词解释1、城市: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3、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4、卫星城: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5、历史文化名城: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6、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7、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8、开发区: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设立的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和各类开发建设地区的统称。
9、旧城改建::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整治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建设活动。
10、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11、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12、分区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13、居住区规划:对城市居住区的住宅、公共设施、公共绿地、室外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所进行的综合性具体安排。
14、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
15、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16、城市规模: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17、城市用地:按城市中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的统称。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试题库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试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22102d0883d049649b66588a.png)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库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城市用地: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它们既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区范围而尚待开发使用的土地。
2.城市人口:指那些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了该城市的社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设的参与者,又都是城市的服务对象,他们赖城市以生存,又是城市的主人。
3.城市建设用地:指城市市区范围内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也包括设置在近邻但与城市的各项市政设施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城市建设用地(如机场、铁路编组站、污水处理厂、通讯电台等)。
也就是市区或城区用地面积,除去水面、山地、农田以及暂时不宜建筑的地域。
4.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万---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完整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5.建筑密度:是恒量土地上建筑密集程度的指标,即用地上建筑的基底面积占建筑用地的百分比。
6.城市性质: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指各城市在全国城市网络中的分工和职能。
7.绿化覆盖率:是反映城市绿化效果的一个指标,是指乔、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覆盖面积占城市规划用地的百分比。
乔、灌木按树冠投影估算,树冠下的灌木和草木不再重复计算。
8.热岛效应: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生产和生活活动过程释放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即所谓城市的“热岛效应”。
9.容积率:是衡量土地开发强度的一个指标,即用地上的总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10.铁路枢纽:在铁路网的交叉点或铁路网的尽端,有几个协同作业的专业车站与线路组成整体。
11.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与自然界线(如河流)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并不为城市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2799949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85.png)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根据城市的特点、需求和发展目标,制定出一系列的原则和指导性方针,以指导和规范城市规划的实施。
城市规划原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
首先,可持续发展原理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原则之一。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要兼顾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意味着城市规划要遵循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社会公平的原则,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危害环境,不破坏资源,不造成社会不公平。
其次,功能分区原则是指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特点,将城市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合理布局不同功能区的空间位置和规模。
功能分区原则可以使城市的功能分工更加明确和高效,实现不同功能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常见的功能分区有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教育区、文化休闲区等。
第三,城市紧凑性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追求城市的紧凑型发展。
城市紧凑性原则要求增加城市的人口密度,减少城市的空间占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这样可以减少人口流动、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活质量。
第四,可达性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追求城市内部和城市与外部的交通可达性。
可达性原则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布局道路、公共交通设施和服务设施,使市民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各个地方和享受各种服务。
合理的交通网络和设施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最后,社区参与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注重市民和社区的参与,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使城市规划更符合市民的需求和期望。
社区参与原则可以增加市民对城市规划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促进城市规划的民主化和社会公平,提高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和质量。
总之,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制定的一系列原则和指导性方针,用来指导和规范城市规划的实施。
这些原理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功能分区原则、城市紧凑性原则、可达性原则和社区参与原则等,旨在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64efc5602d276a201292e51.png)
思想史①田园城市:1989是霍华德在《明日--一条真正通向改革的和平之路》中提出的为健康、生活和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②卫星城:由恩温提出的。
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一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③卧城就是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
其特点:与母城间距离校近,且位于通往母城的主要交通干线上。
其职能除以居住为主外,还有起码的生活福利设施,但缺乏工业职能。
④公司城:公司城的建设是资本家为了就近解决工人的居住条件,提高工人的生产率,从而出资建设和管理的小型城镇。
⑤广亩城市:是由赖特于1932年提出的,他认为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经没有将一切活动都集中于城市的需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来,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这就是广亩城市。
⑥带形城市:是由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于1882年首次提出的。
带形城市是使城市沿着一条高速度、高容量的轴线向前发展,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使城市接近自然又便于交通。
⑦有机疏散:沙里宁与1934年在城市她的成长衰败与未来中提出的为缓解大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就是把大城市目前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的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能的集中点。
⑧物质形态规划:以物质环境为主要的关注对象,以物质环境决定论为思想基础的一种规划模式。
⑨《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在雅典召开,会议主题是“功能城市”,会议发表了《雅典宪章》依据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的功能关系,并把该宪章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04bbddd26fff705cc170a70.png)
名词解释:1、规划体系:指从不同角度表述规划内容而组成的相互对接、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同一类型、但不同层面规划的有机结合体。
2、规划区:《城乡规划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3、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或各项物资要素)的总体部署。
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4、城乡用地:指市域范围内所有土地,包括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等,非建设用地包括水域、农林用地以及其他非建设用地等5、城市建设用地:指城市内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
6、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城市内的建设用地面积除以该范围内的常住人口数量7、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指城市内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以及绿地与广场用地等单项用地面积除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常住人口数量8、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使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9、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10、城市规模: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11、城市等级:12、城市修建性规划:13、生态文明:14、绿地覆盖率:指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总面积的比15、绿化率:绿化面积总城市总面积的比16、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17、空间规划:泛指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组织制定的各项规划所形成的规划网络的总称18、七通一平: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然气或煤气、平整土地19、城市绿地: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20、城市景观规划: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政策要求21、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2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efcff6b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5.png)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2.城市职能:城市职能(urban function)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
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说的城市性质,就是通过各个城市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
3.用地性质:居住用地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工业用地M、物流仓储用地W、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与广场用地G。
4.土地使用兼容性:定义:用地使用兼容是确定地块主导用地属性,在其中规定可以兼容、有条件兼容、不允许兼容的设施类型。
一般通过用地与建筑兼容表实施控制。
目前普遍缺少关于兼容设施的规模与容量标准的控制。
用地使用兼容不得改变地块的主导用地性质,并应给出兼容强度的指导性指标。
5.容积率:容积率(Plot Ratio/Floor Area Ratio/V olume Fraction)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6.建筑密度:建筑密度(building density;building coverage ratio),[1] 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城市规划原理的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aff3b85d0d233d4b14e697c.png)
城市规划原理的名词解释94用地评定: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功能和工程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城市用地布局提出科学依据。
风貌规划:是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一个分支,旨在强化和突出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景观特色,表现城市的地方特色。
城市化:(城镇化)指农业人口及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本质是生产三要素土地、资金、劳动,在技术作用下重新组合的过程。
CBD: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中心商务区是指城市中商务活动集中的地区,以金融、贸易及管理为为主,是城市经济、金融、文化和娱乐活动的集中地,众多的建筑办公大楼、旅馆酒楼、文化及娱乐场所都集中于此。
(一般只是在工业和商业经济基础强大,商务和金融活动量大,并且在国际商贸和金融流通中有重要地位的大城市才有以金金融、贸易及管理为主的中心商务区)95中心城市群:在一定区域内,距离较近,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且对周边区域起中心作用的城市群。
城市性质:是指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城市规模:是指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城市形态:是指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通常指城市建成区的平面形状、内部功能结构,道路系统的结构和形态。
劳动构成:城市人口分为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
劳动构成亦称为城市人口构成。
指人口按分类在城市总人口中的比例。
(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态平衡:生物与环境的结合构成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称之为生态平衡。
风向玫瑰图:风是以风向和风速两个量来表示的。
风向一般分为8个或16个方位观测,累计某一个时期内各个方位风向的次数,并以各个风向的次数所占该时期不同风向的总次数的百分比(即风向的频率),即可绘制风向频率图。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简答)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简答)](https://img.taocdn.com/s3/m/4e926ac4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3b.png)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简答)名词解释部分1、⽇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底层获得不低于⼆⼩时的满窗⽇照⽽保持的最⼩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地总和和占该⽤地⾯积的⽐例。
4、⼟地使⽤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地的关系⽽采取的⼀种⽅法。
(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5、城市蓝线:河流⽔域⽤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规模的居住⽣活聚居地和特城市⼲道或⾃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规模(30000--50000⼈)相对应,配建有⼀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该区居民物质与⽂化⽣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个国家或⼤城市⾥主要商业活动进⾏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个⼩区的总建筑⾯积与⽤地⾯积的⽐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积的总和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新建的建筑总⾯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积的⽐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道路交通、地⾯排⽔、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的综合要求,对⾃然地形进⾏利⽤、改造,确定坡度、控制⾼程和平衡⼟⽯⽅等⽽进⾏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群健康和⽣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地的规划控制线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地使⽤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地性质、使⽤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9056a28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f7.png)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是指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
2.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4.城市化水平,又称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设计是指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6.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
它们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
7.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8.城市对外交通指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
9.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10.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11.OD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终点间的交通出行量。
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
12.风玫瑰是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
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
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
13.容积率是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137c6d25fbfc77da269b1eb.png)
1. 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
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历史地段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6. 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7. 文物保护单位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8. 七通一平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9. 中央商务区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 城市绿地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11. 城市景观规划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12. 绿地指标(三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简答)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简答)](https://img.taocdn.com/s3/m/8b9e4df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6d.png)
名词解释部分1、日照间距: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 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城市规划原理课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课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97a28f07c1cfad6195fa79c.png)
名词解释1.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2.容积率: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3.建筑密度: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地面积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4.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5.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6.邻里单位:指城市中一个相对完备的居住地区。
7.居住小区:繁殖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8.居住区: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生活聚居地9.社区:通常是集中在固定地域内的家庭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网络。
10.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隔距离11.人车分行:由车行和步行两套独立的道路系统组成12人车混行:车行和步行共用一套道路系统13.道路红线:道路用地边界线14.建筑红线:建筑用地边界线15.千人指标: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16.居住组团:一半指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并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生活聚居地17.服务半径:居民到达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m18.公共绿地: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设和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19.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志,人口密度越大的地方,土地利用程度也越高20.扩大小区: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hm2)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解答题1.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规划层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687f64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a8.png)
(1)卫星城: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
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有较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卫星城概念产生于英国,美国的泰勒正式提出并使用“卫星城”这一形象性的概念. (2)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是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集合体,是这些城市城际关系的总和.城市群的规模有一定的大小,都有其核心城市,一般为一个核心城市,有的为两个,极少数的为三四个,核心城市一般为特大城市,有的为超大城市或大城市。
城市群(又称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等)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3)城市交通预测:根据规划期末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土地使用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客、货运输的发展趋势、交通方式的构成、道路的交通量等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估算.(4) 渠化交通:在平面交叉口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岛等,引导车流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方法。
渠化交通是在道路上划线,或用绿带按交通量来分隔车道,使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速度的车辆,能像渠道内的水流那样,顺着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
在交叉口合理地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标线等,把不同行驶方向和车速的车辆分别规定在有明确轨迹线的车道内行使,避免相互干扰,从而减少车辆之间以及车辆与行人之间碰撞的可能,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通行能力。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95c8cc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e.png)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利用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的居住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城市形象。
在城市规划中,涉及到许多专业名词,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进行解释。
1. 地块规划。
地块规划是指城市中的各个用地区域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土地利用的要求,进行细化的规划。
地块规划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区等,通过对不同地块的规划,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功能的分区布局。
2. 交通规划。
交通规划是指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规划,包括道路、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等,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
交通规划要考虑城市的整体交通网络,合理布局道路和交通设施,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
3. 绿地规划。
绿地规划是指对城市中的绿地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包括公园、绿化带、景观绿地等,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
绿地规划要考虑城市的绿地布局、类型选择、植被配置等,实现城市绿地的全面覆盖和合理利用。
4. 城市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规划是指对城市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包括建筑、广场、雕塑、水景等,以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
城市景观规划要注重城市的整体风貌和文化特色,通过景观设计和艺术布局,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景观空间。
5. 城市更新规划。
城市更新规划是指对城市老旧区域进行改造和更新的规划,包括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以提高城市的功能和形象。
城市更新规划要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居民利益,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实现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6. 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是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的规划,包括水资源保护、生态保护区划、环境治理等,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要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利用,通过科学规划和生态修复,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7. 城市空间规划。
城市空间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包括城市用地结构、建筑高度控制、公共空间设置等,以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和有序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c6846ebaa00b52acfc7cad1.png)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性质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一方面,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另一方面,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的特点去认识,明确其职能和发展方向。
2、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条文说明: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等社会因素引起人口增减变化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本年城市迁入人口数-本年城市迁出人口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3、城市功能分区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住宅、工厂、公共设施、道路、绿地等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条文说明:城市功能分区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各功能区既保持相互联系,又避免相互干扰。
60年代以来,城市功能分区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新发展,如英国1970年开始建造的米尔顿·凯恩斯新城,不设置过分集中的工业区,而形成包括工厂、行政、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等布置在居住地段附近的综合居住区,力求做到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
1977年在秘鲁签署的《马丘比丘宪章》,强调要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主张不要过分追求严格的功能分区。
5、竖向规划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6、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条文说明:我国的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城市又分为市和建制镇,县城均设建制镇;乡村分为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7、城市化(书)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汇编)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又称城镇化,其实质是农民从农业劳动转为从事工业,商业及其非农业劳动。
城市规划原理 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52d75b8c77da26925c5b0f4.png)
名词解释1、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实质含义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人口)、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基础设施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众多因素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
2、什么叫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3、什么叫道路红线?A、规划的城市道路布局的路幅宽度,它的组成包括通行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和人行交通的所需的道路宽度。
B、敷设地下及地上工程管线所需的宽度与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
4、什么叫容积率?容积率是反映和衡量建筑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建筑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即: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建筑用地面积。
附属建筑物也计算在内,但应注明不计算面积的附属建筑物除外。
容积率越低,居民的舒适度越高,反之则舒适度越低。
5、什么是居住小区?指城市中由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7000——15000人),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小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类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机构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
6、什么是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
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按城市中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的统称。
7、什么是城市形态?指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
(以下为在网上找的,仅供参考)(指一个城市的全面实体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成。
广义可分为有形形态和无形形态两部分。
前者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等。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33e297858fafab069dc0233.png)
33、 容积率:项目用地
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21、 国土规划:所谓国土规划是从土地、水、矿产、气候、海洋、旅游、劳动力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角度,确定经济布局,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明确资源综合开发的方向、目标、重点和步骤,提出国土开发、利用、整治的战略重大措施和基本构想。
2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12、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13、 城市人口年龄构成:一定时间城市人口按年龄的自然顺序排列的数列所反映的年龄状况,以年龄的基本特征划分的各年龄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
14、 城市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29、 新城市主义: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30、 开敞空间系统:开敞空间系统:是指城市边界内的非建筑用地空间,主体是绿地系统。
31、 霍华德: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
10、 中央商务区: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1、 城市绿地: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5cae6fb9e314332396893cc.png)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一、名词解释1、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修建性详细规划:一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定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城市规模: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4、城市人口规模:指生活在一个城市中的实际人口数量。
5、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化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6、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7、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8、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种绿地。
9、绿地指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城市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10、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
11、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12、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高层次规划,是城市规划综合性、整体性、政策性和法执性的集中体现。
13、道路绿地率: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百分比。
14、永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5、用地面积:指由城市规划行政部门确定的建设用地边界所围合的用地水平投影面积,包括原有建设用地面积及新征建设用地面积,不含代征用地的面积。
16、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和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
17、路幅宽度:指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试题摘取于考试吧:/chengshiguihua/yuanli/201303/00459824.html
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பைடு நூலகம்名词解释 (1)
1. 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 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 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 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 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 通常人口规模 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 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 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 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历史地段 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 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 街区和地段。 6. 历史街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 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7. 文物保护单位
本试题摘取于考试吧:/chengshiguihua/yuanli/201303/00459824.html
是指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综合性战略部署,也是对国土重大 建设活动的综合空间布局。 国土规划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以及规划区的自然、 社会、 经济、 科学技术条件,对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源综合开发、建设总体布局、环境综合整治的指导性计划, 是编制中、长期计划的重要依据。 2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 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 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21. 城镇体系 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 22. 交通量 在指定时间内通过道路某地点或某断面的车辆、行人数量。通常仅指机动车交通量。它 是随时变化的。 常以平均交通量、 高峰小时交通量和设计小时交通量作为有代表性的交通量。 23.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对城市辖区范围内各种不同功能的干道、 支路、 广场以及附属交通设施所组成的交通运 输网的规划。 24. 交通规划 确定公路和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的发展目标,设计达到这些目标的策略、过程和方案。 25. 干道网密度 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在城市用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 通常用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 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表示。 31. 地理信息系统
本试题摘取于考试吧:/chengshiguihua/yuanli/201303/00459824.html
14. 城市规划区 我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指出:本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 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 由城市 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15. 逆城市化 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 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 16. 再城市化 也称“再城镇化”,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一个阶段。 所谓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 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凸现,城市发展开始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 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落。 在此背景下,国家与城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 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所谓再城市化。总言之, 再城市化就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的功能和内涵。 17. 城镇体系规划 一定地域范围内, 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 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 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18. 区域规划 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 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包括 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 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 后者系对 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 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19. 国土规划
本试题摘取于考试吧:/chengshiguihua/yuanli/201303/00459824.html
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 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 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 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32. 遥感技术 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 可见光、 红外线结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 技术。 33. 信息技术 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 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 34. 用地平衡 确定各类用地的合宜面积分配与比例关系, 编制用地平衡表, 从而得出以人为单位的用 地面积数,以资分析和比较。 35. 城市远景规划 城市扩展到稳定阶段对城市总体发展做出的结构、布局、形态的设计与安排。 它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50~60 年)、审视更广的地域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 间。从经济、社会、环境的等方面思考城市化的全过程,预见城市增长到稳定态的进程,从 而进行战略性的空间、环境结构布局,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
本试题摘取于考试吧:/chengshiguihua/yuanli/201303/00459824.html
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8. 七通一平 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 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 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9. 中央商务区 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 城市绿地 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 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11. 城市景观规划 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 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12. 绿地指标(三项)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 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 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 总面积的百分比。 13. 城市用地 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城市用地一 般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 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