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抑制OCDMA系统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的方法

合集下载

色散补偿方法

色散补偿方法

色散补偿方法一、背景介绍色散是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不同频率光的传播速度不同所引起的现象。

在光纤通信中,色散会导致光脉冲扩展,从而限制了信号传输的速率和距离。

为了克服色散对光纤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人们提出了各种色散补偿方法。

二、色散的分类根据色散现象的产生原理,色散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色散和相位色散。

色散是由于介质导致光在传播过程中速度的频率依赖性而引起的;相位色散则是由于介质对光的频率的相位响应不同而引起的。

在光纤通信中,我们主要关注两种类型的色散:色散和相位色散。

三、色散补偿方法1. 电子色散补偿电子色散补偿是通过使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电子器件来减小或消除色散效应。

常见的电子色散补偿方法包括预计算和数字后处理两种。

1.1 预计算预计算方法通过事先对传输系统的特性建立模型,利用数值计算方法来评估和补偿色散效应。

它需要在系统设计阶段进行复杂的计算和建模工作,预测色散对光信号的影响,并提前进行补偿。

预计算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准确地估计和补偿色散效应,但需要大量的计算和建模工作,并且对系统的实时性要求较高。

1.2 数字后处理数字后处理方法是通过对接收到的光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来补偿色散效应。

这种方法在接收端引入了一些算法和电子器件,对接收到的光信号进行补偿。

数字后处理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对系统进行复杂的计算和建模,且实时性较好。

然而,它需要更高的计算能力和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且对噪声和非线性效应敏感。

2. 光纤色散补偿器光纤色散补偿器是一种被动光学元件,通过引入具有逆色散特性的光纤来补偿传输过程中产生的色散效应。

光纤色散补偿器通常包括光纤光栅和光纤光波导等结构。

它能够在光信号传输过程中引入逆色散效应,可以有效地补偿色散引起的脉冲扩展问题。

光纤色散补偿器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易于集成和应用,并且具有较好的逆色散特性。

但是,光纤色散补偿器的逆色散效应对频率的补偿范围有限。

3. 相位共轭相位共轭是一种通过光学器件来反转光波的相位特性,从而消除色散效应的方法。

色散调控的方法

色散调控的方法

色散调控的方法
色散调控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材料法:通过选择或设计不同的材料来调控色散。

例如,可以采用不同折射率或不同厚度的材料来改变光的传播速度,从而调控色散。

2. 光学元件法:利用各种光学元件来调控色散。

例如,可以采用棱镜、光栅或其他光学元件来改变光的传播路径或方向,从而调控色散。

3. 数字信号处理法: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调控色散。

例如,可以采用数字滤波器、傅里叶变换或其他数字信号处理方法来调整信号的频率成分,从而调控色散。

4. 光学超表面法:利用光学超表面来调控色散。

这种方法可以摆脱传统光学元件的尺寸限制,实现宽频域范围的连续光谱的色散控制。

具体而言,通过选择合适的光线轨迹来实现增强色散或者消除色散,并利用光学超表面来设计色散系统。

5. 结构设计法:通过精心设计光路的物理结构或对光束进行操控实现色散调控。

例如,可以利用特定的光学器件或微纳结构的光波导等手段实现不同波长的光波在空间上分开或者特定波长的光波聚焦,从而达到色散调控的目的。

以上方法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色散调控方法。

色散补偿的原理

色散补偿的原理

色散补偿的原理色散补偿(dispersion compensation)是一种常见的光纤通信技术,它是为了弥补光在光纤内因色散而引起的信号失真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技术。

色散是光在介质中传输时,由于不同频率的光波速度不同而引起的现象,它会导致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时出现信号失真、色散扩展等问题。

因此,为了保持信号品质、提高光纤通信效率,需要对光信号进行色散补偿。

色散补偿的原理是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增加一个补偿器件,使补偿器件能够补偿因色散而引起的信号失真。

如图1所示,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因为时间延迟而出现失真。

色散补偿就是在发送端(transmitter)或者接收端(receiver)添加一些器件,减少这种时间延迟的影响,保证信号能够按照原先的信号速率传输,并且在传输距离较远的时候能够保持高质量的传输。

图1:光信号因色散引起的失真为了实现色散补偿,技术人员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策略。

比如,在传输端,可以使用预失真技术(pre-emphasis)来强化信号的宽带,从而降低信号的失真和色散;或者可以采用限制带宽的技术,减少信号受到色散的影响;或者选择合适的光纤材质,使纤芯的折射率变化能够与色散的变化呈反向变化,从而实现一定程度的补偿。

在接收端,可以采用时间反激励技术(time-reversal),将补偿器件与光接收器组合在一起,保证信号的补偿效果。

时间反激励技术利用了一个非线性反馈回路,来将通过光传输通道的信号进行恢复,并调整信号的相位、幅度等特征,来改善信号传输的质量。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补偿技术,比如项链状补偿和光子晶体补偿等,来实现对光信号的补偿。

这些技术都是基于对光信号相位、幅度等特征进行有效调整,能够降低信号失真、提高光纤通信的效率。

综上所述,色散补偿是一种关键的光纤通信技术,它的实现需要引入一定的器件和技术,以解决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由于色散而引起的失真问题。

通过合理的方案设计,可以为光纤通信系统提供高性能、高效率的信号传输。

浅谈超高速光纤通信的实现方法

浅谈超高速光纤通信的实现方法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孙晓雅(5)),女,山东单县人,工程师。

浅谈超高速光纤通信的实现方法孙晓雅(济南市公安消防分局,山东济南250101)摘要:在光纤传输系统中,光WD M 、OTD M 、光孤子、OCD MA 等多种技术并存并飞速发展,使超高速光纤通信系统的实现成为可能。

关键词:OTD M ;WD M ;光孤子;CD MA 中图分类号:TN914;TP274.2文献标识码:AO n th e app roaches to th e rea liza tion of u ltra-h i gh speed op tica l fiber co mm un i ca ti onSU N X i ao-ya(J i nan C it y Pu blicSec u rit y F ire C o ntro l Detach men t ,Shando ng J i nan 250101Ch in a )Ab stract :In the op tical fiber co mmun i cation syste m,tec hnologies li k e WD M ,OTD M,arcs and OC DMA aredevelop i ng f as,t wh ic h makes it poss i b le f or t h e realiz a -tion of u ltra-h i gh speed op tical fi ber co m m un icatio n .K ey word s :OTD M;WD M;arcs ;OCD MA引言光纤通信自问世以来,因其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长、重量轻、抗电磁干扰能力强,资源丰富、环保等优越性,已日益成为当今通信网络的中坚力量。

在高速公路通讯系统中由于对传输稳定性要求高,传输容量需求大,光纤通信得到广泛应用。

但因为光信号的传输受损耗和色散两个因素的限制,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受到严重制约。

光复用技术

光复用技术

1、复用技术复用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扩容,传统的扩容方法采用ETDM(电时分复用)方式,但由于现代通信网对传输容量要求的急剧提高,利用TDM方式已日益接近硅和砷化镓技术的极限,并且传输设备的价格也很高,光纤色散和极化模色散的影响也日益加重。

因此人们正越来越多地把兴趣从电时分复用转移到光复用。

光复用有3种技术,即光时分复用(OTDM)、光波分复用(OWDM)以及正处于研究阶段的光码分复用(OCDMA)。

1.WDM技术及OTDM技术迄今为止,WDM技术是研究最多、发展最快、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经过数年的发展和应用,已趋于成熟,而且越来越成为现代通信系统中不可替代的传输技术。

目前,WDM系统的传输容量正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直接基于WDM传输的业务也越来越多。

WDM技术正对光通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作为现代超大容量传输规模的复用技术的优越性将体现得越来越为明显。

随着WDM系统单信道速率越来越高、复用的路数越来越多、信道之间的间隔也越来越窄,WDM 系统表现出来的色散(包括偏振模色散)、互相位调制(XPM)和4波混频(FWM)等非线性效应严重地影响了系统的性能,同时对所用光纤的性能、光放大器的带宽范围及增益平坦度、偏振模控制器的性能、分会波器的隔离度等等件的性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OTDM指利用高速光开关把多路光信号复用到1路上传输,利用OTDM技术可以。

获得较高的速率带宽比,可克服EDFA增益不平坦、4波混频(FWM)非线性效应等诸多因素限制,而且可解决复用端口的竞争,增加全光网络的灵活性。

虽然,OTDM有以上的优点,但由于其关键技术(高重复率超短光脉冲源、时分复用技术、超短光脉冲传输技术、时钟提取技术和时分解复用技术)比较复杂,更为重要的是实现这些技术的器件特别昂贵,而且制作和实现均很困难,所以这项技术迟迟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和应用。

但随着系统扩容的需要、技术的不断创新、器件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克服单单依*WDM技术不足以解决的困难,最终OTDM 也将得到很大的发展和应用。

光的非线性效应解析与应用

光的非线性效应解析与应用

光的非线性效应解析与应用光的非线性效应是指当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的性质会发生改变,产生一系列与输入光强度不成比例的响应现象。

这些非线性效应在光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光的非线性效应进行解析,并介绍一些相关的应用。

一、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分类非线性光学效应可根据物质的响应特性进行分类。

常见的非线性光学效应包括自发参量下转换(SPDC)、倍频效应、自聚焦效应以及模式锁等。

1. 自发参量下转换(SPDC)自发参量下转换是一种光子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通过该过程,一个高能量的光子分裂成两个具有较低能量的光子,称为信号光和辐射光。

这一效应在量子通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可用于光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纠缠态的生成。

2. 倍频效应倍频效应是指将输入光的频率提高到其倍数的过程。

其中最常见的倍频效应是二次谐波发生,将红光频率升高到其二倍的绿光。

倍频效应在激光技术中应用广泛,如用于激光打标、激光医疗等领域。

3. 自聚焦效应自聚焦效应指的是光在传播过程中由于非线性效应而导致的光束变窄和集中的现象。

这一效应可应用于超分辨成像、光束整形和光纤通信等领域。

4. 模式锁模式锁是指将连续激光转化为脉冲激光的过程。

通过非线性效应,连续激光的强度和相位会被调整,使得光变为具有高峰值功率和快速时域特征的脉冲激光。

模式锁在激光器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超快激光、光频梳等。

二、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应用非线性光学效应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 光纤通信光纤通信是一种高速、大容量的通信技术,而非线性光学效应在光纤通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利用自聚焦效应可以实现超高速光纤通信系统,提高传输距离和带宽。

2. 激光医疗非线性光学效应可应用于激光医疗,如通过倍频效应获得更短波长的激光用于皮肤去色、痤疮治疗等。

此外,光动力疗法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技术也是基于非线性光学效应的。

3. 光子学器件非线性光学效应在光子学器件中起着关键作用,如光开关、光放大器和光学逻辑门等。

光纤通信中的光学非线性效应研究

光纤通信中的光学非线性效应研究

光纤通信中的光学非线性效应研究光纤通信已经成为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技术,其核心是光学纤维的应用。

在光纤中传输的光信号不仅要经过传输距离较长的光纤,还要经过其他各种光学器件的作用,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光学非线性效应。

本文将对光纤通信中的光学非线性效应进行探讨。

光学非线性效应是指在光学器件中,光在介质中传播时呈现的非线性特性。

光纤中的光学非线性效应主要有光自相位调制(SPM)、非线性色散(NL-DS)和光学Kerr效应。

其中,光自相位调制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效应。

光自相位调制是指光在光纤中传输时,由于介质的非线性特性导致光的相位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是由光强引起的,光强越大,光自相位调制效应越明显。

光自相位调制会导致光脉冲的形状失真,从而降低信号的传输质量。

为了减小这种非线性效应的影响,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如增加纤芯的有效面积、优化光纤的材料特性等。

非线性色散是光在介质中传播时,频率组成发生变化的现象。

在光纤通信中,非线性色散主要表现为信号的频率发生畸变,从而影响信号的传输速率。

为了降低非线性色散效应,可以采用光纤的主动抗色散技术,即通过在光纤中引入一定的色散系数,使光在传输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反射和折射,从而降低色散效应对信号的影响。

光学Kerr效应是指光在光纤中传播时,光强的增大导致光的折射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种变化会导致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发生相位畸变,进而影响信号的质量。

为了减小光学Kerr效应对光信号传输质量的影响,可以采用一些解决方案,如采用非线性光纤等。

光纤通信中的光学非线性效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光信号的特性、光纤的材料特性以及整个通信系统的结构等因素。

通过对光学非线性效应的深入研究,可以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案,提高光纤通信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此外,光纤通信中的光学非线性效应也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光学计算、光学信号处理等领域都可以借鉴光纤通信中对非线性效应的研究成果。

总之,光纤通信中的光学非线性效应对于光信号的传输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群速度色散对二维异步OCDMA系统误码率的影响

群速度色散对二维异步OCDMA系统误码率的影响
RW p 2
p = ・一


, (-) ( R2 1 N 1 , W, ) + 一£ p I



N _I
( ( 2・-- R I 一ZJ W -


。 +
、v( - R2,- r W, 一Z 三] J

一) ” ( 号 2 )
式 中 : 为光地 址码矩 阵 的行数 , 为列 数 ,
, 。
‰ 亍 卜b/ 2b 2 R , IWJ / R W  ̄ (
( L ) 程描 述 : NS 方
a A
+ = 一
, ( , 一_. 一) 】 ( 1 N ̄、W/ b 卜 号 } 3 ) -  ̄/( R , 州 +I R  ̄/ c ・ / )
其中, b为光 纤 的输 出光脉 冲和输 入光 脉 冲 F M 比值 。 WH
统性 能进 行研 究 。
2 理 论分 析 .
O D A系统采用的光地址码序列是~组 ( , ) CM 0 1 序列 , 其主要的设计参数为( , ,。A ) F 码字长 FKA, 为
度 , 0 1 序列的切普总数 ; 即( ,) K为码字重量 , 0 1 码序列中“ ” 即( ,) 1 的总数; 。 自 A 为 相关; A 为互相关。 本文
码分 多址 系统误码 率与传输距 离的关 系曲线和 与 用户数 关 系曲线 。数 值 结果表 明, 群速度 色散会 严重影 响二 维光
码 分 多 址 系统 的 性 能 。
关键词 : 群速度 色散 ; 二维光正交码 ; 维 O D 二 平步 C MA 中图分 类号 :N 5 T 2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8— 7 5 2 1 )6一 1 0 10 3 1 (0 1 0 叭 7— 3

光纤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分析与降噪方法

光纤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分析与降噪方法

光纤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分析与降噪方法光纤通信系统已成为现代通信领域中最重要的传输介质之一,其具有宽带、高速、低损耗等优点,在各种通信应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通信容量的不断增加,光纤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逐渐显现出来,给通信质量和性能带来了严重挑战。

因此,对光纤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降噪方法,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1. 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分析在光纤通信系统中,非线性光学效应主要包括自相位调制(SPM)、交叉相位调制(XPM)、光泵浦效应(FWM)等。

这些效应主要是由于光在传输过程中与纤芯材料的非线性特性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首先,自相位调制(SPM)是由于光在传输过程中的光强非线性效应引起的。

当信号光功率较高时,光波在光纤中传输过程中将受到自身的相位调制作用,导致相位失真和频率扩展现象,进而产生串扰和失真。

其次,交叉相位调制(XPM)是由于光在光纤中与其他光波相互作用而引起的。

在多波长传输系统中,由于不同波长的光波共同传输在同一根光纤中,它们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将导致其他通道的光波受到干扰,使信号的质量受到损害。

光泵浦效应(FWM)是由于非线性介质中的光强非线性导致的。

在光纤通信系统中,不同波长的光波会在光纤中同时存在,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非线性耦合作用,从而导致信号的干扰和失真。

2. 非线性光学效应的降噪方法为了有效降低光纤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所带来的干扰,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降噪方法。

第一,增加系统的带宽。

通过增加系统的带宽,可以提高光纤通信系统的信息传输能力,使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功率密度降低,从而减小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影响。

这一方法通常采用增加激光的发射带宽或者调制信号的带宽。

第二,采用调制格式和编码技术。

通过采用合适的调制格式和编码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影响。

例如,使用相对低复杂度的相干调制格式,如QPSK和16QAM,能够减少非线性效应带来的失真。

光纤通信中应用的新技术

光纤通信中应用的新技术

一﹑光纤通信中应用的新技术1.1光弧子通信1844年,苏格兰海军工程师约翰·斯科特·亚瑟对船在河道中运动而形成水的波峰进行观察,发现当船突然停止时,原来在船前被推起的水波依然维护原来的形状、幅度和速度向前运动,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消失。

这就是著名的孤立波现象。

孤立波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波,它仅有一个波峰,波长为无限,在很长的传输距离内可保持波形不变。

人们从孤立波现象得到启发,引出了孤子的概念,而以光纤为传输媒介,将信息调制到孤子上进行通信的系统则称作光孤子传输系统。

光脉冲在光纤中传播,当光强密度足够大时会引起光脉冲变窄,脉冲宽度不到1个Ps,这是非线性光学中的一种现象,称为光孤子现象。

若使用光孤子进行通信可使光纤的带宽增加10~100倍,使通信距离与速度大幅度地提高。

于常规的线性光纤通信系统而言,限制其传输容量和距离的主要因素是光纤的损耗和色散。

随着光纤制作工艺的提高,光纤的损耗已接近理论极限,因此光纤色散便成为实现超大容量光纤通信亟待解决的问题。

光纤的色散,使得光脉冲中不同波长的光传播速度不一致,结果导致光脉冲展宽,限制了传输容量和传输距离。

由光纤的非线性所产生的光孤子可抵消光纤色散的作用。

因此,利用光孤子进行通信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光纤的群速度色散和光纤的非线性,二者共同作用使得孤子在光纤中能够稳定存在。

当工作波长大于1.3¨m时,光纤呈现负的群速度色散,即脉冲中的高频分量传播速度快,低频分量传播速度慢。

在强输入光场的作用下,光纤中会产生较强的非线性克尔效应,即光纤的折射率与光场强度成正比,进而使得脉冲相位正比于光场强度,即自相位调制,这造成脉冲前沿频率低,后沿频率高,因此脉冲后沿比脉冲前沿运动得快,引起脉冲压缩效应。

当这种压缩效应与色散单独作用引起的脉冲展宽效应平衡时即产生了束缚光脉冲——光孤子,它可以传播得很远而不改变形状与速度。

光孤子通信的关键技术是产生皮秒数量级的光孤子和工作在微波频率的检测器。

色散补偿技术研究

色散补偿技术研究

色散补偿技术研究色散补偿技术是指在光纤通信系统中消除色散引起的信号传输失真的一种技术。

光纤在传输过程中,不同波长的光信号会以不同速度传播,导致信号在时间上出现错位,影响信号质量和传输距离。

色散补偿技术的目标就是减小或消除这种色散引起的信号失真。

色散补偿技术主要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

主动色散补偿技术是通过检测光信号的色散情况,然后对信号进行实时的补偿。

常见的主动色散补偿技术有:电子色散补偿、预调制补偿、光纤拉伸等。

电子色散补偿是通过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然后再重新转化为光信号,实现对色散的补偿。

预调制补偿是在光源端对信号进行相位预调制,使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的色散失真可以被补偿。

光纤拉伸则是通过拉长光纤以改变光信号传输速度,从而补偿色散。

被动色散补偿技术是通过改变光纤的材料和结构,减小或消除传输中导致色散的因素。

常见的被动色散补偿技术有:离散色散补偿模块、分段光纤、非线性光纤等。

离散色散补偿模块是将离散色散和连续色散的作用相互抵消,从而达到补偿色散的效果。

分段光纤是将传输路径分为若干段,每段都具有不同的色散特性,从而减小信号的传输失真。

非线性光纤则是通过光纤中的非线性效应来抵消色散。

色散补偿技术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提高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距离和传输容量,减小信号的失真和衰减,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色散补偿技术的研究对于今后的光纤通信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色散补偿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长距离光纤通信系统中,色散补偿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小信号的失真和衰减,提高传输距离和传输速率。

在光纤传感、光纤激光器和光纤光谱分析等领域中,色散补偿技术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色散补偿技术是光纤通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光信号的色散进行补偿,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实现更远距离、更高速率的信号传输。

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色散补偿技术也将继续得到改进和完善,为光通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于OptiSystem软件的OCDMA系统仿真

基于OptiSystem软件的OCDMA系统仿真

基于OptiSystem软件的OCDMA系统仿真
张晓燕;杨祎
【期刊名称】《现代电子技术》
【年(卷),期】2010(33)7
【摘要】分析了采用光素数地址码的异步OCDMA系统设计原理,阐述了OptiSystem软件针对光系统的强大仿真功能.在设计原理的基础上,采用光纤延时线编码技术给出了基于OptiSystem的异步OCDMA系统仿真模型,得出仿真结果并进行了分析,验证了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总页数】4页(P99-101,110)
【作者】张晓燕;杨祎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学院,陕西,西安,710121;西安邮电学院,陕西,西安,71012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14.53
【相关文献】
1.基于OptiSystem仿真软件的阵列波导光栅波分复用器设计与分析 [J], 刘莲;毛淑华
2.基于光正交码的多波长OCDMA与WDM+OCDMA系统的性能分析 [J], 吉建华;范戈
3.基于Optisystem的色散补偿光纤通信系统仿真分析 [J], 彭霞;张丽华;姚玲
4.准同步时域相位OCDMA系统仿真研究 [J], 肖峥峰;龚方平;罗昭;吉建华
5.基于OptiSystem的相干光纤通信系统仿真研究 [J], 姜波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光纤通信》试卷题及答案

《光纤通信》试卷题及答案

2007-2008年度教学质量综合评估测验试卷《光纤通信》试题注:1、开课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命题组:通信工程教研组·张延锋2、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3、请考生用黑色或蓝色中性笔作答,考试前提前带好必要物件(含计算器)。

4、所有答案请写于相应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与答题一、 选择题(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表示光纤色散程度的物理量是A.时延B.相位差C.时延差D.速度差2、随着激光器使用时间的增长,其阈值电流会A.逐渐减少B.保持不变C.逐渐增大D.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少3、当平面波的入射角变化时,在薄膜波导中可产生的三种不同的波型是A.TEM 波、TE 波和TMB.导波、TE 波和TM 波C.导波、衬底辐射模和敷层辐射模D.TEM 波、导波和TM 波4、平方律型折射指数分布光纤中总的模数量等于A. 121n n n -B. ∆21nC. 22VD. 42V 5、光接收机中将升余弦频谱脉冲信号恢复为“0”和“1”码信号的模块为A. 均衡器B. 判决器和时钟恢复电路C. 放大器D. 光电检测器6、在光纤通信系统中,EDFA 以何种应用形式可以显著提高光接收机的灵敏度A.作前置放大器使用B.作后置放大器使用C.作功率放大器使用D.作光中继器使用7、EDFA 中用于降低放大器噪声的器件是A.光耦合器B.波分复用器C.光滤波器D.光衰减器8、关于PIN 和APD 的偏置电压表述,正确的是A.均为正向偏置B.均为反向偏置C.前者正偏,后者反偏D.前者反偏,后者正偏9、下列哪项技术是提高每个信道上传输信息容量的一个有效的途径?A.光纤孤子(Soliton)通信B. DWDMC. OTDMD. OFDM10、光纤数字通信系统中不能传输HDB3码的原因是A.光源不能产生负信号光B.将出现长连“1”或长连“0”C.编码器太复杂D.码率冗余度太大二、 填空题(本题共三部分,每部分6分,共18分)(一)、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填空(每空1分,共4小题6小空,共6分)11、以色散为基,对于单模光纤来说,主要是材料色散和,而对于多模光纤来说,占主要地位。

降低色散的措施和色散补偿

降低色散的措施和色散补偿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
降低色散的措施和色散补偿
1.1降低色散影响的措施
1. 减小光源的谱宽:首先要减小激光器固有线宽(即相位噪 声),其次要减小调制谱宽。
2. 为了减小FWM引起的信道间串扰,光纤色散系数不能太小, 可以采用非零色散位移光纤(NZ―DSF)。此种光纤的 色散系数不为零,仍然存在色散问题。而色散补偿和色散 管理方案可以用于各种色散系数不为零的光纤
4.电域补偿 如电域的预啁啾技术,即光纤色散是使高频分量传输快,而我
们在生成脉冲时把高频分量调在后沿,这样虽然传输快,但 要超前也要行进一段距离,该法适用于低速系统。
近年来由于硅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器件的处理速度越来 越高,采样和信号处理速度已经达到10-40Gb/s。由此发展 起来的电均衡技术可以在电域补偿色散引起的系统损伤。相 对于光色散补偿技术,电均衡技术使用方便,成本低,已经 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D 16 ps / km/ nm。例如,设比特率 B 2.5Gb/ s ,则 L 42km。
若采用外调制器,则啁啾很小,设啁啾可以忽略,
则激光器谱宽即强度调制信号谱宽,近似有 B ,则
L (16 B2 )1
(3.63c)
对于 2.5Gb/s 的通信系统 在 1.55m 处的典型值约为
光脉冲在光纤中的传输方程可近似为(不考虑非线性效 应):
A i
z 2
2 A 1
t 2 6
3A t 3
0
(3.64)
其中 A(z,t) 是脉冲包络的振幅, , 分别为一阶群色散,
二阶群色散,z 和 t 分别为传输距离和时间。若 足够大(例如
超过1ps2 / km),则 可忽略,这时方程的解为:
A(z,t) 1 A~(0,) exp( i z 2 i t)d

一种抑制OCDMA系统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的方法

一种抑制OCDMA系统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的方法

光码分多址( C MA 技术 以其宽带、高速、抗 OD ) 干扰和保密等优势 ,已成功地在无线通信领域得到 广泛的应用 。随着光通信系统 比特速率由2 b . G/ 5 s 发展 ̄ O b : 至更高, UO / l G s  ̄ 色散和非线性效应已成为 普通单模光纤传输系统的重要限制因素l 1 l 。为降低 一 系统信道 的色散和非线性效应带来 的码 间干扰 ,本 文在引入色散和非线性因素的前提下 ,通过对非线 性薛定锷方程求解来分析基 于严格最佳 ( ,, 光 F k1 ) 正交码 的单极性光C MA D 系统的误码率性能,并通 过系统仿真, 提出采用非零色散位移光纤( oe e N n r Z o
A e h d o t o f s e so n n・ n a f c M t o f Co r l p r i n a d No - o Di Li e rEfe t i n OCDM A y t m S se
L eh i, AN a -in I Yu -u 。 Xioq a g
(. col f te tsadC mp t c neXh a i rt Chn d 60 3; 2 SuhWetntue f el cl h s s C egu 6 05 ) 1Sho Mahmai o ue S i c, iu v sy o c n r e Un e i e gu 109 . ot- sIsi to Tc aP yi hnd 104 t mi c
( DVA s s m ae ns i pi lF,, o t a oto o a c d s r ay e . meia rslso a C I ) yt bs do r t t ( k 1 pi l r g n l o e e l zd Nu r leut h wsh t L e tc o ma ) c h a a n c t

光通信 光纤通信

光通信 光纤通信

光通信光传输、通信理论TN9112007054727差分相移键控色散管理孤子多扰动系统的相位抖动= Phase jit ter of multi per tur bat ions in differential phase shift keying dispersion managed soliton system[刊,中]/徐铭(深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新技术研究中心.广东,深圳(518060)),吉建华//光学学报.―2007,27(5).―781 786采用变分法分析了多波长信道的放大自发辐射(ASE)噪声和信号间的非线性串扰(ISI)等多种扰动因素引起差分相移键控色散管理孤子系统的均方根相位抖动,给出了扰动的作用区域以及各扰动的大小。

研究发现,放大自发辐射引起的抖动与传输距离成三次方的关系,而交叉相位调制(XP M)引起的抖动与距离近似成线性关系。

通过优化选择色散管理图强度范围1.5~3.5,各种扰动得到了抑制,而以放大自发辐射扰动抑制为最大,此时要远低于交叉相位调制引起的抖动,然后分别是交叉相位调制放大自发辐射扰动和交叉相位调制,从而波分复用系统主要来自于增加信道数这一客观限制。

图5参15(严寒)TN9112007054728高阶色散和高阶非线性效应对准光孤子传输的影响=In fluence of high or der effect on quasi soliton propagation [刊,中]/卢洵(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赵朝锋//量子电子学报.―2007,24(2).―236240为了研究高阶色散和高阶非线性效应对其在普通光纤上传输的影响,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三阶色散、自陡效应和脉冲内喇曼散射效应对准光孤子传输的影响。

结果表明,准光孤子在实际的普通光纤中传输时,三阶色散、自陡效应和脉冲内喇曼散射效应中,冲内喇曼效应对其传输产生的影响比较大。

图13参8(于晓光)光纤通信TN914.532007054729一种基于素数码和单重合序列的二维光正交码=A new family of2D optical orthogonal codes based on pr ime code and one coincidence sequence[刊,中]/吉建华(深圳大学新技术研究中心.广东,深圳(518060)),田晶晶//光电子激光.―2007,18(4).―436438以素数码(P C)作为时间扩频伪随机序列,以单重合序列(OCS)作为波长跳频伪随机序列,构造了一种新的二维光正交码(OOC)PC/OCS,并分析了码字的互相关性能。

OCDMA接入网

OCDMA接入网

现有电子通信网络基本构架
机器 A 链路 AB 网络 X
节点 B
机器E
网络 Y
节点 C
节点F
链路 CD
网络 Z 机器 D
图1.1 电通信网络示意图
第7层 第6层 第5层 第4层 第3层 第2层 第1层
应用层 表示层 会晤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图1.2 OSI参考模型
现有电子通信网络对于带宽的根本性局限
WDM的优势与面临的问题(2)
基于WDM的光波长交换技术和光波长路由技术得到较快的发展:因为采用光学滤 波技术便可以在众多的复用波长中选择出所需信号,因此波长可以作为光信号上 下路的标志。过去几年,基于WDM技术的光分插复用(OADM)技术,其分立与 集成(如AWG)器件均已实现产业化,并已在传统电通信网络的光纤化改造方面 得到广泛应用;波长还可以被用作光学路由和光包交换的标签,WDM技术与波长 变换、光交叉互连(OXC)、光交换等技术配合可构成多波长光网络,提高了网络可 重组性和生存性,已成为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技术相比较低,因而系统简单、成本较低。 OCDMA编码可直接作为光信息交换的标志,也可以与光波长路由、光时分缓存以及现有IP技
术结合,取长补短,构造更加灵活、高效和低成本的全光网络。
OCDMA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多址干扰问题是OCDMA的独特问题。作为一种干扰受限系统,OMAI问 题 对 于 OCDMA 系 统 的 意 义 是 不 言 而 喻 的 。 作 为 系 统 的 主 要 干 扰 源 , OMAI直接影响系统的信干比指标,它的量值成为衡量OCDMA系统性能 的一种主要标志,抑制OMAI成为OCDMA技术的主要目标之一。
从原理上看,基于波长交换技术的WDM全光网络在本质上属于线路交换,该交换 方式容易实现对于信号的透明传输,但是难以实现与业务层(如IP等)在7层模型 底层的融合。

OCDMAPON

OCDMAPON

• 时间、光学频率编码
• 可利用具有不同中心波长的光纤光栅 和光线延迟线组配合,取得对于时间 和多个光学频率自由度空间的利用。
波长 1 波长 2 ……, 波长 K
• 时间、空间编码
• 可利用传像光纤束和光线延迟线组配 合,取得对于时间和空间自由度的利 用
• 2.2 OCDMA系统地址编解码技术 一维编码系统主要有基于光纤延时线 的时域编码系统和基于衍射光栅和透镜的 系统。而二维编码系统可以提高系统容量, 目前编/解码器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二维 OCDMA系统。
• 4.3 色散问题与OMAI问题的作用相形益彰。在一般光通
信系统中,色散效应造成编码光脉冲波包的宽度展宽和 幅度降低,容易引起相邻脉冲的辨识困难,而造成信号 误判。由于OCDMA系统编码所需的码片宽度及其间距均 较窄,色散问题较突出。色散问题与OMAI问题的作用相 形益彰,造成系统的信干比指标降低。
• 2.4 超短脉冲光源技术 光源发出的光脉冲宽度直接影响到系统 所能达到的通信速率和误码率。 一般来讲,OCDMA系统要求光源发出 的光脉冲尽可能窄,占空比很小,单位脉 冲能量尽可能大。对于数据速率和扩频系 数之积大于10GHz的系统,需研制超短脉 冲光源。
三、OCDMA-PON的优点
• 3.1 异步接入 传统的接入网(如IP局域网等),同一时刻 只能在公用信道上传输一个用户的信息,才可以 将自己的信息发送到公用信道上,进行通信。因 此,传统的接入网,信息在接入到网络之前,都 有一个时延,不适合连续媒体(如实时图像)的 传输。基于OCDMA技术组建的接入网,因允许 用户异步接入网络,允许同一时刻有多个用户同 时在公用信道上进行通信,所以,非常适合快速 实时接入。
• 4.2 低功率信号问题是OCDMA技术的一个伴随 问题。作为一种扩频技术,OCDMA技术必然造 成信号谱密度降低,这是能量在Fourier变换过程 中保持守恒的自然结果。考虑到光信号的传输和 处理损耗,情况会更糟。更有甚者,对于采用单 极性强度编码的系统,由于地址码的长度至少是 采用双极性码的相应系统的两倍以上,编码后的 信号功率更弱。因此,低功率光信号问题是 OCDMA编码固有的伴随问题,其根源在于扩频 编码原理。类似于噪声的低功率信号,有利于保 密,不利于提高信噪比,OMAI问题因此突出。

光纤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效应与抑制

光纤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效应与抑制

光纤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效应与抑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光纤通信系统已经成为了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纤通信系统具有传输速度快、容量大、抗干扰性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光纤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效应成为了制约其性能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对光纤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效应进行介绍,并探讨一些有效的抑制方法。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光纤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效应。

在光纤中,由于光的强度较高,光波会与介质之间的非线性特性相互作用,导致光波的波形发生改变,从而造成信号失真和衰减。

光纤通信中最常见的非线性效应包括自相位调制(Self-Phase Modulation,简称SPM)、互相位调制(Cross-Phase Modulation,简称XPM)、光纤色散(Fiber Dispersion)以及光纤非线性色散(Fiber Nonlinear Dispersion,简称FND)等。

首先我们来讨论自相位调制(SPM)。

自相位调制是指光波的频率与相位随着信号强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现象。

自相位调制会使得光信号波形变得不规则,从而导致信号失真。

为了抑制自相位调制,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增加系统中的线性补偿元件,如预调制技术、光纤光栅补偿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调整信号的相位和振幅来抑制自相位调制效应,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

接下来,我们来关注互相位调制(XPM)。

互相位调制是指当两个或更多的光信号同时传输在同一条光纤中时,其中一个光信号的强度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光信号的相位。

这会导致光信号之间的干扰,从而导致信号失真和交叉耦合。

为了抑制互相位调制效应,常用的解决方法是使用光纤分波器或调制器等设备对光信号进行分离或调制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互相位调制效应的影响。

除了自相位调制和互相位调制外,光纤色散也是光纤通信系统中的重要非线性效应。

光纤色散是指光信号在光纤中传播时,由于光波频率的不同而导致的传输速度的差异。

这会使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发生时间扩展和波形失真。

色散补偿技术研究

色散补偿技术研究

色散补偿技术研究
色散补偿技术是一种用于光纤通信系统的重要技术,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光纤传输中产生的色散效应所带来的损失和失真问题。

色散效应是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过程中由于不同波长成分信号的群速度不同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它会导致光脉冲的扩展和时间延迟现象,从而降低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质量。

为了解决色散效应所带来的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色散补偿技术。

一种常用的技术是使用光纤中添加色散补偿材料来抵消光纤本身的色散效应。

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控制其添加的位置和长度,可以有效地消除光纤中的色散效应,从而提高传输系统的性能。

还有一种常用的色散补偿技术是使用光纤光栅。

光纤光栅是一种具有周期性折射率改变的光纤结构,它可以通过调节其周期和长度来实现对不同波长光信号的色散补偿。

光纤光栅的产生和调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可以广泛应用于光纤通信系统中。

研究人员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频率转换技术,称为光学频率梳。

光学频率梳利用光纤中的非线性效应,将光信号的频谱扩展以实现对色散效应的补偿。

该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调性,可以根据不同的色散效应进行相应的补偿,从而提高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质量。

色散补偿技术是光纤通信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它可以有效地解决光纤传输中产生的色散效应所带来的问题。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多种色散补偿技术,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色散补偿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为光纤通信系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西华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成都 610039; 2. 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成都 610041)
【摘要】色散和非线性效应对光CDMA系统性能会产生严重影响。针对此类问题,该文通过对采用严格最佳 (F,k,1) 光正
交码的单极性光CDMA系统进行理论分析,得到了色散和非线性效应对光CDMA系统性能的影响的量化表达式。数值结果表
−λ λ)
)
⎥ ⎥⎦
可得此时系统最大活动用户数N=50,光码片速率为
90.15 Gb/s,脉冲宽度T0=11.1 ps。
为减小传输信道的群速度色散对OCDMA系统
BER性能的影响,可采用DCF在线补偿技术[7],利用
基模色散补偿光纤是较理想的色散及色散斜率补偿
办法,但同时也会带来较大的非线性效应,其中一
明:光纤信道的色散和非线性效应会导致系统性能明显下降,因此,色散补偿技术必不可少。不同于传统的色散补偿方案,
该文提出采用非零色散位移光纤(NZ-DSF)搭配色散补偿光纤(DCF)的新方案,在进行色散补偿的同时,尽可能弱化非线性效
应的影响,从而有效地改善系统性能。
关 键 词 色散补偿光纤; 色散; 非线性效应; 非零色散位移光纤; 光码分多址
法,根据系统传输信道的具体色散特性与发射机和
接收机间的通信距离,确定色散补偿光纤的长度,
实现信道色散的在线补偿。具体色散补偿方案如图1
所示。
902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第 36 卷
...
...
光学
CDMA 编码器 i
NZ-DSF DCF
/SMF ...
N×N 星型 耦合器
其他用户
NZ-DSF DCF /SMF
光纤信道色散和非线性效应影响下的系统误码率公
式。此时单个用户产生的多址干扰的概率相应增大
为原来的 TFWHM 倍。其中, Q( x) 表达式同前。
2 数值分析
以下的分析和仿真均采用以无源星型耦合器为
中心的非相干单极性OCDMA系统[6],光学编/解码
器采用并行光纤延迟线结构,用户地址码采用严格
最 佳 (601, 4,1) 光 正 交 码 , 接 收 机 为 雪 崩 探 测 器
TFWHM F
K
2
⎞N −3 ⎟ ⎠
×
∫ ∑ ∞ th
F (I1)
dI1
+
N −1 ⎛ ⎜
i=3 ⎝
N
− i
1⎞ ⎟ ⎠
⎛ ⎜ ⎝
TFWHM F
K
2
⎞i ⎟ ⎠
×
⎛⎜⎝1 −
TFWHM F
K
2
⎞N −1−i ⎟⎠
Q
⎛ ⎜⎝
th
−i/2 i /12
⎞ ⎟⎠
(6)
式(6)为系统采用严格最佳 (F, k,1) 光正交码时,
1 单极性光CDMA系统性能分析
在使用普通单模光纤(SMF)的单极性光CDMA 系统中,基于对单模光纤中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的理
论分析[4],考虑到单极性编码系统中光脉冲工作在 皮秒甚至以上量级,此时高阶色散效应不可忽略。 因此,在对非线性薛定锷方程分析时引入高阶色散
参量:
∂A ∂z
+ β1
∂A ∂t
+ i β2 2
1.471Dzλ0 2C p T02
⎞2 ⎟⎟⎠
+
1
⎛ ⎜ ⎝
1.471Dzλ0 T02
2
⎞2 ⎟ ⎠
⎤2 ⎥ ⎥⎦
(5)
式中 T0表示光脉冲的初始宽度,单位为ps,通常 定义为半强度最大值(Full Width of Half Maximum, FWHM)的带宽;D表示单模光纤的色散系数,Dz的
单位为ps/nm;λ0为光脉冲的峰值波长,单位为μm; Cp表示光源的啁啾效应大小。
些非线性效应在零色散波长处尤为严重。G.655光纤
为非零色散位移光纤,在1 550 nm波长具有最小衰
减系数和合适的低色散(非零色散),不仅克服了SMF
在1 550 nm波长的高色散值对传输系统的限制,也
克服了G.653光纤因在1 550 nm波长零色散造成的非
线性效应的缺点。因此本文采用NZ-DSF搭配DCF方
∂2 A ∂t 2
+αA 2
= iγ
|
A |2
A+
β3 6
∂3A + ∂t 3
i β4 24
∂4 A ∂t 4

a1
∂ (|
∂t
A |2
A)

a2
A

|A ∂t
|2
(1)
式中 A是沿光纤传播方向的慢变振幅,本文采用高
斯模式:
A(0,T
)
=
A0
exp
⎡ ⎢−
1
+
iC
⎢⎣ 2
⎛ ⎜ ⎝
t T0
⎞2 ⎟ ⎠
中图分类号 TN 929.11
文献标识码 A
A Method of Cotrol of Dispersion and Non-Linear Effect in OCDMA System
LI Yue-hui1,AN Xiao-qiang2
(1.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9; 2. South-West Institute of Technical Physics Chengdu 610054)
则 I1 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PI
(1) n
(
I
(1) n
)
=
q N −1δ (I1)
+
(M
− 1) pqN −2
⎡⎢I1 ⎤⎥
+
⎛ ⎜ ⎝
N− 2
1⎞ ⎟ ⎠
×
∑ p2qN −3F (I1)
+
N −1 ⎛ ⎜
i=3 ⎝
N
− i
1⎞ ⎟ ⎠
pi
q
N
−1−i
G
⎛ ⎜⎝
i 2
,i 12
⎞ ⎟⎠
(3)
式中 碰撞概率 p = K 2 , q = 1 − K 2 ,且p+q=1;
第5期
李月卉 等: 一种抑制 OCDMA 系统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的方法
901
假设系统采用严格最佳 (F, k,1) 光正交码[5]作为 地址码,系统为码片异步,接收端收到的光子数为
条件泊松变量 Y1 (1代表期望用户)。定义干扰模式矢
量 K = (k1, k2 ,", kk ) , ki 为第i个脉冲位置上被干扰 用户脉冲所击中。当系统有N个同时用户时,定义 I1 为N−1个用户对期望用户(用户1)的多址干扰总和,
第 36 卷 第 5 期 2007 年 10 月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Vol.36 No.5 Oct. 2007
一种抑制OCDMA系统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的方法
李月卉1,安晓强2
100
10−5 10−10
SMF NZ−DSF+DCF
BER
Abstract The dispersion and non-linear effect on performance of optical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 system based on strict optimal (F, k,1) optical orthogonal codes are analyzed. Numerical result shows that the dispersion and non-linear effect can deteriorate the system performance, so the technology of dispersion compensation is necessary.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schemes, a new scheme of using None Zero Dispersion Shift Fibre (NZ-DSF) and Dispersion Compensate Fibre (DCF) is proposed to weak the non-linear effect when compensating the dispersion. Therefore the performance of system can be enhanced by the NZ-DSF.
∫ Pe
=
1 2
⎛ ⎜1 ⎝

TFWHM K 2 F
⎞N −1 ⎟ ⎠

δ (I1) dI1 +
th
∫ (N
− 1) TFWHM K 2 2F
⎛ ⎜1


TFWHM K 2 F
⎞N −2 ⎟ ⎠

⎡⎢I1 ⎤⎥ dI1 +
th
⎛ ⎜ ⎝
N −1⎞⎛
2
⎟⎜ ⎠⎝
TFWHM K F
2
⎞2 ⎟ ⎠
⎛ ⎜1 − ⎝
∫ Pe
=
1 2
⎛ ⎜1 ⎝

K2 F
⎞N −1 ⎟ ⎠

δ (I1)dI1 + (N −1) ×
th
∫ K 2
2F
⎛ ⎜1


K2 F
⎞N −2 ⎟ ⎠
∞ t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