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新文化运动(部编版).
新文化运动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新文化运动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5a74c4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59.png)
DEMOCRACY--民主
SCIENCE--科学
华老栓夫妻俩辛勤操持着一个小茶馆,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的儿 子华小栓患有严重的痨病。听别人说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于是他千方百 计去找人血,拼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他 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以及人血馒头到底能不能治 病?他不用也根本没有去想过这些问题。倾家荡产从刽子手那里买来人 血馒头,儿子的病却没能治好。——鲁迅《药》
事件:该女子(阿毛)年十四岁,未婚夫(吴家孩子)死了。父 母逼女儿饿死殉节。 女儿:“爸爸,我实在饿得忍不住了……你当真忍心看着我饿死 吗?” 爸爸(王举人):“阿毛……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 拿定主意叫你殉节。又叫你娘苦口劝你走这条路,成就你一生名
反应了什么问题君 父 夫?为 为 为臣 子 妻纲纲纲,,,节上在大三 仁 三 妇则则则…,是字、 德纲 从—民子妻义 、::…都成“阿—、 妇君 未于于于添全绝贞毛礼 言为 嫁陈许你粒烈在君父夫、 、臣 从独多。而可第智 妇纲 父为为为光死风、 容、 、七秀附附附信 、父 出…采“天(属属属妇为 嫁……饿1功子 从品 品 品9要…死纲 夫1, , ,6算你了、、年天要夫夫,而 而 而《为死底明县无 无 无妻从青下白官独 独 独纲子第,让年;;立 立 立一这人五四杂自 自 自种样常德送志::主 主 主有的来》体做之 之 之了1面法一卷人 人 人的,面5格 格 格事不号匾矣 矣 矣是,,); ; 。逼祖上迫宗面你的有,面四子实个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陈独秀
早年留学日本
胡适
1910年,赴美留学
李大钊
1913年,赴日本留学
鲁迅
பைடு நூலகம்
1902年,留学日本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f412c0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04.png)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
早……”儿子没看完便说:“这种诗像小孩写的!”
沈从文说:“那时候能写这种小孩子东西已经很了不
得。没人提倡这些,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
会写小说。”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内容联系最紧
密的是(
)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新文化运动——概况
终身以“新青年”自居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获有35个博士学位的“中
国自由主义之父”
“横眉冷对千夫指”
贰
从复苏走向觉醒
新文化运动——内容
材料一
科学,不仅指科学知识,更强调科
民主,不仅指民主政治,更强调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精神。
学精神、科学世界观,反对迷信。
×专制 民主
从蒙昧走向复苏 从复苏走向觉醒 从觉醒走向新生
壹
从蒙昧走向复苏
辛亥革命后的巨大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 黑暗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 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新文化运动——背景
材料一 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在做什么,目的是什么?
1914年,袁世凯为配合复辟 帝制,加紧进行尊孔活动。颁发 了《祭孔令》,恢复前清的祭孔 规定,亲自抵达孔庙,三跪九叩。 要求北洋政府定“孔教”为“国 教”,列入“宪法”。
卷尾语
新文化运动是进步的知识分 子在思想领域里一次反封建的 激烈斗争,它用新思想、新文化 刷新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 ,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 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推动了中 国历史的发展。
当堂达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共46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共4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5fe45decfc789eb162dc8f6.png)
1918年金陵女子大学的排球活动
1920年春,北大 招收了9名女生入 文科旁听,暑假 又正式招收女生 ,开中国国立大 学男女同校之先 河。
(3)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⒈进步性:
(1)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3)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赛先生——Science——科学
—自然科学、科学精神
西方的学和 科学精神。
科学
(德先生)
(赛先生)
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 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敬告青年》
民19主12年制南度京+临民时政 府废 倡主止自思读由想经、拜平孔等提
《文学改良刍议》应该视作白话文向文 言文挑战的发难之作。在那个时代掀起了 巨浪狂风,成为白话文运动的第一炮。
(3) 建设新文学推到旧文学
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新文学就是白话文; 旧文学就是文言文。
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标点符号很重要 大便当饭小便当菜
大便当饭,小便当菜。
大便当:饭,小便当:菜。
亲们:要正确 使用标点符号 哦!不然后果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回顾先进的中国人如何学习西方的: 首先是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睁开眼睛看世界,开始 向西方学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接着,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学习的是西方先进的生产技 术,但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而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进行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但也以失败告终。 接下来,资产阶级民主激进派上升到思想领域,想从思想文化 层面上进一步学习西方,进行了新文化运动。
(部编版)历史八上知识思维导图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部编版)历史八上知识思维导图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4687759f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95.png)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新
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
文化运动的内容
兴起背景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重要阵地
中华民国政局混乱,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
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
立人格,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并
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抨
击旧道德、旧文化
提倡民主与科学
文
学革命
《新青年》发表大量文章抨击以孔子的儒家传统
道德和文化
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
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陈独秀首先提出。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用白话文
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建设新
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新
文化运动的意义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礼教的统治地位。
②使中国人民接收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
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③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 历史 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共21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 历史 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共2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66eb506caaedd3382c4d348.png)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干生,字 仲甫,号实庵,安徽省怀宁县十里铺(今属安庆市)人。思想家、 政治人物、语言学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及首任总书 记。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创办了著名白话文刊物 《新青年》,也是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文章指 出,中国封建文化和制度已经一文不值,急需改弦更张。他号召 青年们“以科学与人权(人权即‘民主’)并重”,“利刃断铁,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含义: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 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
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
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2、背景 :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 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促进了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 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 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材料一:“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
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
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
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
小说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 “吃人”的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2、新文化运动提提倡民主与科学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 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 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 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 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 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陈独 秀《新青年·警告青年》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6e0a5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ec.png)
第12课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3.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讲解五四运动后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2.引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和主张。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范围,如“文以载道”、“白话文运动”等;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创新。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1.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冲击,如“民主”、“科学”、“自由”等提出的影响;2.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4. 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1.简要介绍陈独秀等人物的生平和贡献;2.阐述新文化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如“新青年”杂志创办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2.认知导入法:通过视频、图片等媒介的呈现,引入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问答法:通过问答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和深化认知。
五、教学评价1.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理解程度;2.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的认识和理解程度;3.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了解程度。
六、教学参考1.《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新文化运动小百科》;3.《陈独秀传》。
部编版: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部编版: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cd628cf0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b.png)
部编版: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学习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课文解读】知识点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2)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还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背景延伸: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新文化运动的概况:开始时间及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口号:民主和科学知识点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强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代表作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2)提倡民主与科学它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来的。
(3)抨击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代表作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延伸理解: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命。
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
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2、新文化运动的意义: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件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f551319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e9.png)
希望 ——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
1918年,《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1920年,全国各个学校的教科书改用白话文。
作用:开启民智,促进文化平民化,有利于传播新思想。
解释作用,民智是什么
(4)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 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 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
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56—57页完成新文化运动概况表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主要人物 胡适、李大钊、鲁迅、陈独秀
旗帜/口号 民主、科学
阵地
《新青年》、北京大学
民主
科学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 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 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西方的资产阶 级民主思想
反对专制
近代自然科学、科 学态度、科学精神
反对愚昧
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 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 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 晕过去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代表 鲁迅 陈独秀
文学 革命
后期
提倡 白话文 ,反对文言文 宣传 马克思主义 。
胡适 陈独秀
李大钊
二、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 一批受过新思想 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 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 ——《上海妇女志》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件PPT模板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件PPT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78438130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8.png)
原 因: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新旧思潮产生激烈冲突
开 始: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口 号:民主 科学
主阵地:《新青年》 北京大学
新 代 表: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文 化
内容
①抨击旧道德与旧文化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③进行文学革命
④宣传马克思主义
运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一文,主张以白话文
A.《文学改良刍议》 B.《文学革命论》
C.《警世钟》
D.《革命军》
感谢观看
——陈独秀(1916年《青年杂志》1卷5号 )
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核心内容:三纲五常 新道德: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有关人权自由的资产阶级道德思想。
1、新文化运动内容:民主、科学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 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胡适《乐观》
问题:从形式上看是什么文体? 是否通俗易懂? 这里的树指的是什么?
1、新文化运动内容:民主、科学
③文学革命。
《文学改良刍议》
文体形式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胡适
文体内容 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 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陈独秀
1917年2月发表《文学革命论》。
主张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北大红楼:是 1916年至1952年期间,北 京大学的主要校舍所在地
他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 人,但却是这场运动最有力 的支持者。他秉持教育救国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课件第12课新文化运动(共29张PPT)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课件第12课新文化运动(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44dca38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ea.png)
A
D
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锋芒指向孔孟之道?
想一想
“孔家店”指的是什么?
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儒家思想与道德体系
孔子是历代专制的护身符
打倒孔家店
民主、自由、平等
三、文学革命
1.标志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代表
胡适、陈独秀、鲁迅。
《狂人日记》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3.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影响
(1)性质
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新文化运动开启了思想启蒙的闸门,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激发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影响
近代中国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
新文化运动
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倡学术上“兼容并包”,聘请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校执教。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北大的教授们
1917年底,北大文、理、法三科分别成立了研究所。
不同思想流派的知识分子展开学术争鸣。
二、民主与科学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的白话文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还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是二十世纪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思想家。
八项主张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公开打出“文学革命”的旗号,主张变革文学内容,倡导通俗易懂、反映现实、抒发真情的新文学,摆脱八股文只顾。
1.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第12课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42186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17.png)
第12课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2.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3.加深对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冲击及其意义的认识。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2.新文化运动的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冲击及其实现现代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实现现代化的道路;2.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对现代化的推动力量。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图片和引言,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大致背景和动因,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大体的认识。
提出问题(10分钟)通过提问,引出以下问题:1.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2.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是如何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观看视频(15分钟)让学生观看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视频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展开讨论,发掘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力量,然后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知识讲解(20分钟)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进行讲解,重点是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的讲解,以及如何从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思想中得到我们需要的知识。
思考练习(20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考试题目和思考练习,以检测对于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思考能力。
教学总结(5分钟)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力量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对现代化的推动力量进行讲解,这一部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
因此,在分组讨论的环节中,需要加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展现个人思考和理解的能力。
另外,在课前需要做一些资料的准备,以便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和背景。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并对于新文化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力量有更深刻的体会。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件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e6356bf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47.png)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抨击礼教最猛烈:鲁迅
鲁迅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 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 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 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 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 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吃人”!孩子还没吃过人 罢!救救孩子!
——摘自《狂人日记》 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虽彼此
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宗旨:
——蔡元培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实质:
鼓励资产阶级新文化占领
封建旧文化的阵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文学革命
以新文化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 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们起 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2.意义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
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 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 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 和铺垫的作用。
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仍是一次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辜鸿铭:号称 “清末怪杰”。
陈
胡 适
生在南洋,学在 独
民主
科学
(德先生)
(赛先生)
指资产阶级民主 思想和民主制度
指自然科学法 则和科学精神、 科学方法。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 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 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1917年发表《文 学改良刍议》, 主张以白话文代 替文言文,强调 写文章“不作无 病之呻吟”, “须言中有物”
2024版人教部编版第12课新文化运动优质课件
![2024版人教部编版第12课新文化运动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381558f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9f.png)
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2024/1/25
03
注重实践教学
新文化运动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注重实践教学,如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实地考察等。
20
教育目标调整: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公民
2024/1/25
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新文化运动者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具备 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公民。
12
03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及其 思想贡献
2024/1/25
13
陈独秀与《新青年》杂志创办
倡导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大力提倡 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迷 信,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思想基
础。
批判旧文化
他对旧文化、旧道德进行了深刻 的揭露和批判,号召人们追求新
思想、新文化。
推动文学革命
陈独秀积极倡导文学革命,提倡 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推动了新
26
存在历史局限性,如过于激进等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过于激 进
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文化的过程中,有时对 传统文化采取过于激进的态度,忽视了对传统 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够全面
新文化运动在引进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有时对西方文 化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存在盲目崇拜和照搬的现 象。
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不 够成熟
建专制制度。
2024/1/25
科学
推崇科学方法和理性精 神,反对迷信和愚昧。
反对专制
反对迷信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及其 代表人物,呼吁建立民
主共和国。
9
批判迷信思想和行为, 提倡科学知识和理性思
考。
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01
0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653fff026fff705cc170a97.png)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文 言文被白话文所替代,淡出汉语 言的现代舞台。可是,我们真的 要彻底抛弃文言文吗?
二、
:“新世纪的曙光”
1、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 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如春雷一般……
[万象更新]
惊醒了无数青年……
影响了一代人……
也影响了一个时代……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背景
1. 政治背景: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实行独裁专制统治, 中国人在寻找新的出路。 2. 经济背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 主政治。 3. 思想背景: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 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反动势力, 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 掀起了一股反动的“尊孔复古”文化逆流。
《刀大杀人多》
表示政府虽有“共 和”之名实为猿( 袁)家之天下。
(二)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 青年》)。
《青年杂志》和《新青年》
陈独秀
(三)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 等。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 主要阵地 •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 在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采取“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的方针,邀请了陈独秀、李大钊、 鲁迅、胡适等到北大任教,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 物齐集北大,而他们的新思想又主要通过《新青 年》杂志进行发表,所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 那么,新文化运动又是通过何种方式何种内容来 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启迪国民的呢?
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三纲五常)
• 三纲
新道德: 父为子纲:子女一切得听从长辈的安排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课件(20张PPT)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课件(20张PPT)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c427f31a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07.png)
12.(2022·山东滨州)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 到新文化运动,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了 不懈探索。这些探索的共同作用是( D )
A.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C.实现了国家的富强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
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目标 史料实证:搜集材料,结合史实,探讨新文化运动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家国情怀:了解陈独秀、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
精神和先锋作用,学习他们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新青年
北京大学 思想解放
白话文
白话文 狂人日记
片面性
核心概念梳理
新文化运动中“新”的含义:用资产阶级的文化反 对封建文化,即用资产阶级的新道德观反对封建的旧道 德观;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用“民主”与“科学”反 对封建专制和愚昧。因此,新文化运动中“新”的含义 是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
4.12新文化运动
课程 标准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 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 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唯物史观: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时空观念: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
素养 的地位和作用
陈独秀
新青年
蔡元培 北京大学
易错点梳理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戊 易混点 戌变法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新文化运
动开启了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 易错字 李大钊、鲁迅、刍议
课堂练习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件(18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件(1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a141e952f60ddccda38a0f9.png)
先进知识分子反思
中国贫弱的根源在于 封建传统; 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刷新国民观念。
兴起标志 主要阵地
口号 活动基地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民主”与“科学”
北京大学
代表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二、“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 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 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第一部白 话文小说
揭露了“吃人”的封建礼教,批 判了封建统治和封建伦理道德。
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鲁迅的小说,将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和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 来,为新文学树立了典范,对文学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鲁迅《狂人日记》 (1)材料一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什么?以此为口号,陈独秀等人掀起了什
么运动? “民主” “科学” 新文化运动
(2)材料二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哪一方面的内容?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陈独秀等人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民主科学精神 追求真理的精神 积极进取精神 勇于担当精神
性质 主义
运
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 倾向
动
提倡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所 谓好的就是绝对的好。 ----毛泽东
先进知识分子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 国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 定的偏向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74c2863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e6.png)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思想,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已学知识,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
此外,学生对本课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思想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课堂讲解和资料查询来加深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流派的辨析,以及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3.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思想。
4.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2.参考资料:相关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图片、图表、文献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江省部编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江省部编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aaaf848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d1.png)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
2.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新文化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概念、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状况,民主思想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传入。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文学革命、民主与科学、新道德、新生活等方面的主张。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民众觉醒,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
对于阅读材料,学生需要阅读后撰写读后感,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视频资源需要在课后观看,并结合课文内容,撰写一篇观后感。
此外,学生还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遗址或纪念馆,亲身体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氛围。在实地考察后,学生需要撰写一篇考察报告,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最后,学生可以进行小组研究项目,选择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一个重要事件或一个重要思潮进行深入研究。研究项目需要包括文献调研、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面,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
部编版历史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部编版历史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9dec3052d380eb63946d1f.png)
【预习提纲】部编历史·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经济:中国发展(根本原因);2.政治:北洋政府统治下政局混乱,社会动荡;北洋军阀掀起“”逆流(直接原因);3.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1915标志: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鲁迅等阵地:《新青年》、口号:、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抨击。
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鲁迅《狂人日记》2.提倡。
陈独秀“德先生”“”3.也是一场。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倡白话文,新文学。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意义①是一场伟大的、空前的运动②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③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④为随后爆发的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⑤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⑥后期传播了思想2.局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部编历史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知识点背景: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混乱的局面。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是不能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以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时间:1915年标志: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警告青年》一文。
新文化运动发展:由上海发展到北京。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近代化探索事件代表人物口号、思想学习西方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洋务运动李鸿章自强、求富技术/器物戊戌变法康有为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民主共和——制度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民主、科学思想文化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口号:民主、科学。
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针对北洋政府的尊孔复古,《新青年》发表大量文章,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 题 思 考
孔子学说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封建正统思想, 你对新文化运动中猛烈抨击以孔子为 是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文化一直是封建 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这件事怎么看? 社会的主流文化。 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 智、信)。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 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孔教是维护 专制制度的,与民权、平等思想背道而驰。 新文化运动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束缚、 力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新文化运动向 封建主义和传统文化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兴起: 时间:1915年《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主要阵地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
倡导文学革命
意义: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辜鸿铭:号称 “清末怪杰”。 陈 生在南洋,学在 独 秀 西洋,婚在东洋, 仕在北洋。获13 个博士学位。 他固守中国的 传统儒家伦理思 想,认为中国传 统的儒家思想是 最好的。 胡 适 李 蔡 大 元 钊 培 鲁 迅
辜鸿铭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新文化运动“新”的声音
1.内容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2.新文化运动意义
材料一:《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 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二:“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 虽然存在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 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鲁迅《祝福》
抨击旧道德,旧文化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抨击礼教最猛烈:鲁迅
提倡民主与科学
“ 西洋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 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 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 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 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敬告青年》
袁世凯穿起祭祀服在北京天坛祭天(1914.12.23)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兴起的时间和标志
时间: 1915年 标志: 《青年杂志》
(后改名为《新青年》)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1915年在《青年
杂志》创刊号上发
表《敬告青年》一 文,正式吹响了新
文化运动的号角。
陈独秀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青年杂志》从第二 卷改名为《新青年》。
从第四卷起改用白 话文,采用新式标点 符号,刊登新体诗。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重要基地
北京大学
蔡元培
北京大学红楼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
认识青年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终身以“新 铁肩担道义 中国自由 青年”自居 妙手著文章 主义之父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文学革命
以新文化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 人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 人社会。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新文化运动内容
她本来是遵照封建礼教的规矩:“好
女不嫁二男”,可是偏偏有个婆婆不让她守 礼节,又偏有个嘲笑她,歧视她,说她“不 干净” 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祥林 嫂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死去了 。
民主
科学
(德先生)
(赛先生)
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 和民主制度 学精神、科学方法。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提倡文学革命
1917年发表 《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以白话文代替 文言文,强调写文 章“不作无病之呻 吟”,“须言中有 物”。
胡 适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远。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胡适
人 物 扫 描
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 没有北大,蔡元培也不成其为蔡元培。
“对于学说,信世界各大学通例,循 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虽彼此 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蔡元培 宗旨: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实质: 鼓励资产阶级新文化占领封建旧文 化的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 混乱,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 不能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 的伦理道德意识,进行思想文 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袁世凯复古 尊孔,就要恢复 封建时代的礼仪 和制度,而这些 礼仪和制度,和 封建君主制是紧 密相连的,所以, 复古尊孔实质就 是复辟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