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 (2)

合集下载

公共行政研究答案

公共行政研究答案

南开大学《公共行政研究》题库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 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简称NGO。

他是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由民间自愿组织起来的,独立于政府和企业驻外的,具有非盈利性、非政治性的社会组织。

它包括:1.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主要包括各种协会。

学会、联合会、研究会、基金会、联谊会、商会。

2. 社会中介组织。

社会中介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介于政府和社会之间,起到服务、协调、监督、公证等作用的各类组织。

3. 民办非企业单位。

是主要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面向人民群众从事社会福利、社区服务、教育文化卫生领域服务的小型组织。

4、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我国的事业单位行政化程度大致可分为三类:高度行政化的事业单位,中度行政化的事业单位,弱行政化的事业单位。

2. 政策监控:政策监控是为了达到政策方案的预期目标,避免政策失误,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执行阶段进行监控,以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包括监督、控制和调整等功能活动环节。

它具有特定的主体、客体,表现为一个活动过程,具有目标指向。

起作用为保证政策的合法化,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实现政策的调整与完善,促使政策终结。

3. 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是罗伯特·S等人开发一种全面、系统、有效考察企业管理成就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出从财务状况、顾客服务、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

设计平衡计分卡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实现战略制导”的绩效管理系统,从而保证企业战略得到有效的执行。

因此,人们通常称平衡计分卡是加强企业战略执行力的最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

对于政府组织而言,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更强调一种均衡理念,如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竞争与协作、公平与效率、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平衡。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七章 政策执行 【圣才出品】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七章 政策执行 【圣才出品】

第七章政策执行一、概念题1.政策执行答:政策执行是指将政策方案付诸实施,即按照政策方案的要求和计划,以实际行动有步骤地实现政策目标。

对于公共政策来说,政策执行的主体就是政府机构。

政策执行是执行主体在众多因素影响制约下,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的组织运作过程,也是执行主体与调适对象的互动过程。

2.史密斯模型(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答:史密斯是最早提出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政策执行成功与否的重大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理想化的政策。

指合理、正确的政策,包括政策的目标、内容、范围、规定等。

二是执行机构。

负责政策执行的政府机关和单位,包括机构和人员、领导方式和技巧、执行者的能力和信心等。

三是目标群体。

政策对象,政策的直接影响者,包括政策对象的组织化和制度化、接受领导的传统、政策经验等。

四是政策环境。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所影响的因素。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这四个因素是互动的,均应给予充分重视。

政策执行的过程就是从紧张状态经过处理而达到协调缓和状态。

处理时,如果发生问题,那么立即“反馈”;如果没有问题出现,则进行“建制”,然后再间接予以“反馈”。

史密斯执行理论模型的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目标群体、执行机构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当然,此理论的主要缺陷是忽视了执行人员的重要性。

3.政策执行的“系统模型”(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系统模型又称“霍恩-米特模型”,是美国学者霍恩和米特提出的一个政策执行模型。

他们认为在政策决定与政策效果这一转变过程之间存在许多影响二者的变量,既有系统本身,也有系统环境的因素。

一个合理有效的政策执行模型须重视对如下五个重要变量的把握:(1)政策的价值诉求,即政策目标与标准;(2)政策资源,即系统本身实现价值的条件;包括人力资源、财物资源、信息资源、权威资源等;(3)执行者属性,包括执行人员的价值取向、行为能力.精神面貌,以及执行机关的特征及其整合程度;(4)执行方式,指的是执行者之间、执行者与目标群体之间采取的互动方式,主要包括沟通、协调与强制;(5)系统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条件等。

试论公共政策执行的阻碍因素及对策

试论公共政策执行的阻碍因素及对策

总26卷 第3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Vol 126No .32005年3月Journal of South west University for Nati onalities 1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Mar 12005试论公共政策执行的阻碍因素及对策张为波 王 莉(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公共政策执行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响着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

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产生偏差,分析这些偏差的具体表现及导致其产生的阻碍因素,并对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探讨,以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关键词:公共政策;偏差;阻碍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5)03—0173—04收稿日期:2004-11-25作者简介:张为波(1958-),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王莉(1979-),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硕士点研究生。

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策一旦被采纳后,将公共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

其本质上是遵循公共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公共行为模式的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国政策学者艾利森曾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1]。

然而,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它常常会遇到种种不确定性,以至于使公共政策执行的结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几种偏差的表现公共政策执行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

然而,公共政策执行的结果往往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具体来讲,公共政策在执行中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机械执行公共政策这种执行或者表现为无视公共政策的精神实质,不考虑客观环境条件,对相关问题不能因时、因事、因地做出具体分析,机械地照搬其他地区、部门或行业的公共政策;或者表现为无视公共管理中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机械照搬陈旧的、过时的公共政策;或者无视公共事务的时效性,在公共政策不到位的情况下,面对亟须解决的公共事务问题无所作为,因坐等上级政策而丧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公共政策执行及其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公共政策执行及其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公共政策执行及其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实施问题探究【绪论】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地途径分析绪论【第一章】公共政策执行及其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二章】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沿革【3.1 3.2】湛江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分析【3.3 3.4】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评估【第四章】上海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及其经验借鉴【第五章】促进湛江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的对策【总结/参考文献】公共就业政策有效执行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第一章公共政策执行及其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公共政策执行有关理论一、公共政策执行的概念公共政策执行一般是在政策制定完成以后,把政策中的规程付诸行动的环节,是为完成政策任务而再次调节的行为方法的动态环节。

政策执行环节通常包含政策推广、决策分析、物质与组织筹备、决策执行、充分监管和协调及实施等过程。

只要每个过程都做好了,决策执行行为才可以有效运行,决策方式才可以获取预期的成效。

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政策研究学者从不一样的方面来分析影响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产生了六类政策执行的基本模式,下面简单介绍两种理论模式。

第一,过程模式。

史密斯为最早建立影响政策执行条件及其环节模型的学者,他在《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认为,影响政策执行环节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一是合理的政策。

第二是执行部门,指相关政府部门中肩负政策执行的场所。

第三为目标型人群,即政策的主要对象或者影响者。

第四是一些环境要素,主要指在经济与文化及政治等要素中影响政策执行的相关要素。

第二,互动理论模式。

麦克拉夫林于《相互调适的政策实施》中提到了该模式,他以为,政策执行环节的合理与否主要决定于执行组织与受影响人员间互相调适的程度。

该理论一般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政策执行者和受影响人员间的观念与利益不同,基于两者在政策方面的权益,彼此应当调适,变更或者放弃该立场,寻找出使两者可接纳的政策执行方法。

影响公共政策的主要因素

影响公共政策的主要因素

影响公共政策的主要因素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可以把公共政策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影响政策的除决策制度、决策方法外,还有其直接的工作环境,以及更广阔的如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一般环境。

一、政治制度与决策制度政治制度一般指统治阶级用以统治国家的方式和方法,如政体制度、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官吏制度、决策体制与程序等。

而决策制度是指党和国家制定政策法令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涉及到最高决策权是什么,最高决策者是谁、决策需经过什么样的合法程度、需要遵循什么原则等.它们都对政策具有重要影响。

从本质上说,不同的政治制度以及相应的决策制度对政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决定谁是最高决策者、什么是最高决策权体现出来的。

并且,由于决策制度还涉及到决策程序和原则的问题,而决策程序和原则又决定了所采用的决策形式和决策方法,因而政治和决策制度还会通过这一系列的传递作用影响到所制定政策的质量,即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直接决策者直接决策者是指依据法律或传统在决策机关中占有决策职位因而直接参与决策的人,一般包括执政党组织、各级政府中有关的立法、行政、司法人员等.正是由于直接决策者直接参与政策的制定,因而他们对政策具有最为重要和明显的影响。

作为个人,不同的决策者其眼界、主张,以及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必然会对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产生很大影响。

三、人民大众从根本上说,人民大众是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基础.在现代民主国家它表现得更为明显.首先,人民可以通过选择直接决策者而间接地影响政策.其次,人民大众可以通过对政策的接受与否来影响政策。

第三,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向政府反映自己的意见和要求,从而影响政策。

第四,人民可以通过自己的代表间接参与政策的制定。

第五,人民大众有权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估.总之,人民大众作为间接决策者,在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对政策发生着重大影响。

四、利益集团与政党政党作为一种层次更高、组织更严密更正规、肩负的责任更大也更有影响力的政治组织,是最重要、对政策的影响最大的代表一定社会阶级、阶层、集团根本利益的团体.利益集团对政策的影响方式,首要的是通过代表本集团利益的直接参与决策的人员提供政策备选方案、支持或反对某个政策方案等途径直接影响政策;其次是影响公众舆论,利用大众传媒宣传鼓动民众支持自己的主张;第三,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还通过形成"压力集团",通过游说等方式说服直接决策者或对他们施加压力,以影响公共政策。

2011-12-01公共政策学03

2011-12-01公共政策学03

政策执行过程包括哪些环节?有哪些基本因素会影响政策有效执行?政策执行的过程公共政策执行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执行的准备阶段,包括政策认知、制定政策执行计划、进行物质和组织准备等活动环节;二是公共政策的实施阶段,包括公共政策宣传、政策实验和全面推广等活动环节;三是执行的总结阶段,包括公共政策执行的监测、再决策等活动环节。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公共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加强政策认知2.制定公共政策执行计划3.进行物质准备4.做好组织准备5.注意制度配套(二)公共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关键环节。

它包括政策宣传、政策试验和政策全面推广三个层次。

1.政策宣传2.政策试验3.政策全面推广(三)公共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1.政策执行总结是对政策执行信息反馈和执行情况的回顾、检查和监测,为政策评估提供重要资料。

2.政策执行总结包括两个环节:(1)政策执行监测(2)政策执行再决策有哪些基本因素会影响政策有效执行?一、执行主体与政策执行1.所谓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是指负责组织落实公共政策的人员或组织。

2.执行主体掌握着实施政策的资源、手段和方法,是将政策贯彻于政策对象中去的施行者、组织者、管理者和责任者。

3.政策执行组织和政策执行人员影响着政策执行:(1)政策执行组织对政策执行的影响执行组织结构的合理性、权责的明确性直接对政策执行的力度与效度产生重大影响。

(2)政策执行人员对政策执行的影响执行人员是执行组织的主要元素,因而也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

执行人员的利益、心理、知识和能力等因素影响着执行系统的有效运行。

二、政策对象与政策执行1.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政策过程中所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承受者。

2.公共政策对象具有以下特点:(1)政策规定性;(2)受动性;(3)主观差异性;3.政策对象有哪些具体因素对政策执行会产生重要的影响:(1)利益取向。

(2)文化心理因素。

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因素1.政策方案在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诸多因素中,首先一个因素就是政策方案本身。

这是因为,如果政策方案本身存在问题,必然给政策执行带来困难。

政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执行性等都会对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2.政策执行主体作为政策执行的一部分,从执行机构到个体的执行人员,乃至整个政策执行体制,都有可能对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3.政策对象政策最终要作用于一定的政策对象才能发挥其分配价值和调节人们行为的功能。

也就是说,政策的目标能否实现,不是政策制定者一厢情愿的事情,也不是政策执行者所能完全左右的,最终取决于政策对象是否顺从政策。

概括起来说,政策对象顺从政策的原因有:利弊衡量、避免惩罚、政治社会化、政策合法化、顾全大局观念、道德压力、情势变化等;不顺从的原因有: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冲突、利益冲突、同类团体的影响、舆论影响等。

4.政策执行环境所谓政策执行环境是指政策执行过程置身其间的各种自然与社会因素的总和。

自然因素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面积大小、气候条件等,都有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传播方式已成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政治生活以及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发生的与网络舆论相关的一系列事件表明,网络舆论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公民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一个新途径。

但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也存在一些不利影响,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应正确利用网络舆论。

关键词:网络舆论政策制定影响。

近年来,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迅速崛起,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公共政策制定除借助于传统的信息收集外,越来越受网络的影响,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

一、网络舆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些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如:选举、决策听证、公众咨询、政治结社、信访、协商对话等方式,同时,从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看,立法听证会、行政听证会、政策研讨会等,对公民直接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以及扩大政策议题来源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执⾏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我国公共政策执⾏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所谓公共政策,即公共权⼒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案。

它的作⽤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的⾏动。

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规、⾏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头或书⾯的指⽰、政府规划等。

公共政策执⾏在整个⾏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政府调控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及具体⾏政⽬标的重要⼿段之⼀,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共政策越来越发挥着举⾜轻重的作⽤。

然⽽,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在执⾏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偏差,严重影响了政策⽬标的有效实现。

对于我国公共政策执⾏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有关资料我总结了以下三个⽅⾯:(⼀)公共政策内容的偏离。

在公共政策的执⾏过程中,执⾏部门难免会考虑⾃⾝利益⽽偏离执⾏政策的内容。

擅⾃改动部分政策内容,选择性执⾏政策内容抑或延伸莫须有的政策内容,这些⾏为都对公共政策偏离预期效果产⽣不同程度的负⾯影响。

当需要执⾏的政策与负责执⾏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机关就制定与上级机关公共政策表⾯相⼀致,实际上相违背的执⾏措施,妨碍公共政策的全⾯实施。

执⾏对⾃⼰有利的内容,⽽擅⾃变动于⾃⾝不利的内容,严重影响党和围家的形象,极⼤损害了我国社会主义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以及国家和⼈民利益。

当地⽅政府单位注重⾃⾝利益⼤于国家时,执⾏机关便对上级政策指令或命令进⾏筛选,选择对⾃⾝有利的规定执⾏。

合利执⾏,不合利不执⾏,在执⾏中见黄灯便⾛,见红灯便绕道。

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站在⼩团体利益的⽴场上钻政策的空⼦,断章取义,为我所⽤,极⼤程度妨碍了上级部门⽬标的实施。

当然,在公共政策的执⾏中也有执⾏部门为了本地利益采取⼀些⼟政策,或附加⼀些原⽬标所没有的内容,致使政策不能准确执⾏到位⽽出现政策失真。

特别是⼀些地⽅,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本地实际的旗号,另⽴⼀套规定,⾃⾏其是,谋取私利,严重阻碍了政策执⾏的⼒度和效果。

浅析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与对策

浅析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与对策

浅析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与对策引言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政策无法得到有效执行,导致政策目标无法实现或产生负面影响。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非常复杂,涉及政府、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

因此,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对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影响因素分析1. 政策制定层面的因素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制定阶段的因素对后续执行的成效有着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影响因素:•政策目标的不明确或不一致。

如果政策目标没有明确定义,或者存在不一致的目标,将导致执行过程中的混乱和困惑。

•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

政策制定过程中,如果没有考虑到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将增加执行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制度不健全。

政策执行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将导致执行困难和效果不佳。

2. 行政执行层面的因素政府部门在实施公共政策时是关键的执行者。

以下是一些影响因素:•行政机构的能力和资源。

如果政府部门缺乏足够的能力和资源来执行政策,将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

•制度腐败和行政官僚主义。

制度腐败和行政官僚主义会阻碍政策的顺利执行,增加执行的成本和延误。

•决策的透明度和参与度。

缺乏决策的透明度和广泛的参与度,会导致政策缺乏合法性和执行的困难。

3. 社会层面的因素社会因素对于公共政策的执行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影响因素:•社会认可和支持度。

如果公众对政府的政策缺乏认可和支持,将对政策的执行产生负面影响。

•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利益相关者对政策的执行产生影响,如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将阻碍政策的执行。

•社会信任和合作度。

社会的信任和合作度对政策的执行至关重要,缺乏信任和合作将影响政策的落地和执行效果。

对策建议为了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我们需要针对以上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1. 政策制定层面的对策•明确和统一政策目标。

政策制定者应该明确和统一政策目标,以避免执行过程中的混乱和困惑。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原因分析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原因分析

谓政策执行,就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为,将政策观念形态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动态过程。

”从定义中不难看出,政策执行是将政策方案付诸实施,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最直接、最重要、最经常的行动,从根本上决定了公共政策问题能否解决、方案能否实现以及解决和实现的程度和范围。

因此,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

政策执行是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的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使得政策执行出现偏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一、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现象:1、政策敷衍。

公共政策执行者在执行中只做表面应付,并未采取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在组织、人员、资金等方面没有真正到位。

只制订象征性的执行措施,或执行起来虎头蛇尾、前紧后松、敷衍塞责,使严肃的政令在形形色色的花架子下变成一纸空文。

2、政策附加。

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加进原来政策所没有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目标、力度超出了原来的要求,从而使原政策不能到位,导致政策扩大化。

3、政策损缺。

“断章取义”。

公共政策执行部门对上级或中央的政策选择性执行,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使一个完整的政策在执行中没有完全贯彻落实,使政策内容残缺不全,从而政策的整体功能得不到发挥。

4、政策歪曲。

公共政策执行者在传达和执行中对政策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有意曲解,利用政策的某些抽象性,借口本地区或部门的特殊性做出不同的解释。

5、政策抵制。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实际上是钻政策的空子。

公共政策执行者有意不执行或变相不执行上级或中央政策,这是执行者主观上、行动上反对政策的一种表现,损害公共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分析公共政策执行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因而政策实施中的失控原因也较复杂。

在假定政策规定正确的条件下,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利益关系上政策调控对象对利益分配的不满和抵制,在体制上主要是政策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在客观情势上主要是执行者素质缺。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作者:上杭英子从政策执行理论模型可知,一项政策的执行会涉及四个层面的因素:(1)政策本身层面;(2)政治层面;(3)行政层面;(4)沟通层面。

如果这四个层面的因素能够互相配合、互相沟通,政策的执行就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1)政策本身因素政策本身是政策执行中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项可以有效执行的政策依赖于政策的质量。

政策的质量主要通过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来衡量。

政策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符合政策影响相关主体的利益博弃。

当然,合理的政策必须是合法的,即符合现有的法律法规。

政策的可行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需要充分考虑相关的政策条件和资源,使政策执行可以在现实资源提供的限度之内;二是政策方案需要具体明确,给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以更好的目标指引,并形成更为切实的行为计划。

政策本身的特性也会影响政策的执行。

政策的特性一方面反映在政策要解决的问题的复杂性上,越复杂的问题执行难度越大。

复杂性表现在敏感性强、综合性强、创造性强、调整幅度大、经济利益调整大等方面。

另一方面反映在政策的合法性上。

合法性表现在程序合法和内容合法上,政策的合法性影响着政策执行的力度。

(2)政治因素·政策的制定就其实质而言解决的是社会资源或价值的分配问题,因此,必然受政治因素的制约。

第一,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执行。

政治体制主要表现为权力分配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方面。

第二,社会利益格局也会影响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要涉及不同群体的利益,如果政策的内容能够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政策就会容易执行。

但有时政策所调整的利益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因而政策的调节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类型。

(3)行政因素行政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政策执行所需的各种资源等。

第一,政策执行机构。

政策的执行是组织的必要行为,因而组织的设置必须得力。

从领导科学看来,当一项政策决定作出之前,就应当考虑由哪些机构来执行政策。

公共政策学第七章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第七章知识点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第一节公共政策执行的意义、特点与模型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和作用(一)公共政策执行: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1、目标的导向性;2、内容的务实性;3、行为的能动性(公共政策执行是构筑公共政策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和纽带);4、手段的权威性。

(三)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1、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2、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

3、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

二、政策执行研究的发展路径政策执行研究经历了三代发展路径。

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路径被称为“向前推进策略”,即所谓的“自上而下”政策执行研究路径,又被称为“以政策为中心的途径”或“政策制定者透视”。

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的最早主要代表人物是艾伦·维尔达夫斯基和杰弗里·普瑞斯曼。

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途径被称为“向后推进策略”,即所谓的“自下而上”政策执行研究路径。

是在对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进行批评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强调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互动,认为政策制定者的核心任务不是设定政策执行的架构,而是提供一个充分自主的空间,给予基层官僚或地方执行机关更多的自由裁量权,使其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建立起一个适应政策执行环境的政策执行过程。

我国台湾学者林永波(代表人物)将其称为“草根路径”。

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的整合路径,试图建立能够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整合性概念架构。

其目的是界定解释政策执行为何会随着时空、政策、执行机关之不同而有所差异,因而可预测未来出现的政策执行类型。

三、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执行“上下来去”模型政策执行研究路径认为,在当代中国的政策实践中,政策主体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并采用先做政策试点,即将政策进行局部实验,然后再全面推广的政策实验方式。

省委党校《公共政策分析》思考题和答案

省委党校《公共政策分析》思考题和答案

省委党校《公共政策分析》思考题和答案《公共政策分析》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根据课件内容整理,请同学们结合⾃⼰的学习体会作进⼀步的丰富完善)⼀、政策系统的⼦系统现代化、科学化的政策系统是由信息、咨询(参谋)、决断、执⾏和监控等⼦系统所构成的⼤系统。

政策过程及其各项功能活动是由这些⼦系统共同完成的,这些⼦系统各有分⼯、相对独⽴,⼜密切配合、协同⼀致,促使政策⼤系统的运⾏得以顺利地展开。

信息⼦系统从环境中获取客观、准确的信息,经分析、整理后及时传递到决策者⼿中;政策实施后,将政策实施的效果反馈回来。

信息⼦系统为政策过程服务,保证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并加以有效的执⾏,以取得预期⽬标。

咨询⼦系统是公共决策系统的另⼀个基础部分,它参与决策活动,主要是根据客观实际,综合运⽤各种分析⽅法进⾏政策问题分析、⽅案设计、政策结果预测和政策评估。

决断⼦系统是政策系统的核⼼,主导公共政策活动的全过程,享有拍板定案的权⼒,具有权威性和主导性的特点。

执⾏⼦系统是政策系统运⾏的实践环节,其主要职责是将政策⽅案(理想)转变为政策效果(现实)。

监控⼦系统主要是负责监督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控制政策失误,确保围绕政策⽬标执⾏政策,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它还要灵敏地反映出执⾏结果与⽬标之间的差异,并及时向信息系统提供信息,以使决断⼦系统能及时对政策进⾏修订、完善或终结。

政策系统运⾏的各个环节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以及政策系统的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使得政策系统呈现为⼀个动态的运⾏过程。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政策系统的运⾏表现为⼀个系统的不断输⼊、转换和输出的过程。

政策系统的运⾏⼤致包括下列五个环节(1)政策制定——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案的出台的⼀系列的功能活动过程,包括建⽴议程、界定问题、设计⽅案、预测结果、⽐较和抉择⽅案以及⽅案的合法化等环节。

(2)政策执⾏——政策⽅案付诸实践、解决实际政策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将政策理想变为政策现实的过程,包括组织和物质准备、政策分解、政策宣传、政策实验以及指挥、沟通、协调等功能环节。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有哪些
一、公共政策是基于公共选择基础上的政策。

公共选择是和私人选择相对应的选择,它基于财产不能靠私人竞争在自愿的双边契约中来配置的成本和收益不能内部化的决策。

由于公共选择不涉及双向的付出和收益,只涉及非相互性的收益,因此容易导致塔便车、败德、公地灾难和代理人机会主义。

因此,公共选择需要有强制。

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制定者、执行者、实施对象、既得利益集团等,也包括下面所指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1、自然环境是指与政策执行系统发生密切联系并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外部自然条件。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环境、生物环境和宇宙环境。

自然环境与一定的政策执行系统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影响着政策执行的过程及其结果,
2、社会环境通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道德和风俗习惯等表现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

1。

7——第七讲 公共政策的执行与有效性

7——第七讲 公共政策的执行与有效性
该理论侧重分析政策执行要素的重复影响力,并强调环境 因素对政策执行过程的影响。
4、霍恩和米特系统模型
霍恩(C.E.Van Horn)和米特(D.S.Van Meter)认 为,一个合理有效的政策执行模型至少包括八个方面的相关的 变数:政策标准、政策资源、组织沟通、强制力、执行机构的 特性、执行人员的特性、政治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
3、系统性原则
政策执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涉及内外各项因素,具有 时间上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空间上的协调性和同步性的特点。 在政策执行中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
坚持系统的整体观念,运用系统方法,全面推行政策,发 挥政策的整体功效;
强调政策执行中的沟通与协调,实现执行机构与执行人员 思想认识与行动的协调一致; 综合考虑政策执行的社会环境因素,使政策执行的工作服 务并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
它有着过程的客观性、动态性、整体性、时效性、阶段性、 权威性等特点。政策运行不同于政策执行,实际上政策执行仅 是政策运行的一个阶段。
(二)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政策执行研究的兴起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上的原因。 从理论上看,在美国,60年代末70年代初政策科学研究的 视野拓宽,要求对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的各种因素和环节作全 面深入的研究。过去人们忽视了对政策执行、评估和终结的研 究,这制约着政策分析学科的发展。
4、时效性原则 政策方案一经采纳就要及时果断地付诸执行,超过必要的 时限或错过相应的时机,政策问题和政策环境就可能产生变化, 使政策及其执行失去意义,甚至使政策问题恶化或激化,给国 家、社会、人民带来损失;
同时,要及时监督控制,反馈信息,以随时掌握执行情况, 果断地做出政策调整或执行策略、技术的改进;
第七讲
公共政策的执行与有效性

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公共政策对象,使公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程1美国学者艾得森曾指出“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功能只占10%,而其余90%取决于行。

”〔2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中心环节,是检验政策质量的重标准,是后继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因此,加强对政策执行问题的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认为,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主要有:1.公共政策本身。

一项政策的成败与,首先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

国公共政策学家史密斯认为,理想的或者好的政策方案是政策执行的前提条件,政策方案有缺陷,如目标与手段之间、新旧政策之间不配套或相互冲突,政策的超前滞后等等,都会导致政策执行的失败或者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3〕(1)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

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主要体现在政策目标的可行性和政策目标的弹性。

首先,政策目标必须是可行的。

假如政策目标不可行,不但实现不了政策目标,而且还浪费人财物力。

其次,政策目标的弹性。

公共政策目标缺乏弹性,执行过程就会失去灵活性变通性,那么就很容易出现“一刀切”现象。

而弹性空间过大,就会造成公共政策目标缺乏明确性、稳定性,使执行者无所适从,往往只能从“原则上”执行政策,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执行的偏差。

(2)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影响政策的执行成本和公正公平。

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紧密相联,政策一经制定,就应该保持稳定。

如果朝令夕改,变动频繁,则会给执行带来诸多不便。

首先,它会导致政策执行成本的增加。

频繁的政策改动会使政策执行的前期投入造成浪费,同时也浪费时间,影响政策的执行进程。

其次,政策的稳定性也影响政策的公平公正。

政策的不稳定会使政策执行的标准前后不一,影响政策的公平公正,同时也会使民众对政策产生不安全感,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民众对政策的支持也会大大降低。

(3)政策的配套措施。

一个政策方案的出台不是单一地影响着一个群体,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它需要许多相应的其他政策措施与之相配套,否则政策将很难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力

公共政策执行力

公共政策执行力一、怎样界定执行力:公共政策执行力是指公共权力机关通过一定的行为和技术,整合各种资源,有效地贯彻实施既定的公共政策,将政策方案转化为现实结果,已解决公共问题,到到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能力和效力。

公共政策执行力的特点:(1)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公共性。

因为公共政策执行力的主体是公共权力机关,执行的是公共政策,解决的是公共问题,实现的是公共利益,所以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执行力突出特性。

(2)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权威性与强制性。

公共政策执行力是一种执行的权力,它的主体是公共权力机关,因此这种权力必然具有强制性和普遍的约束力。

(3)公共政策执行力的组织性。

公共政策执行力的主体是公共权力机关,是一个有着严密的科层制的组织架构以及完整的权责体系的庞大组织系统。

(4)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多样性。

公共政策执行力的行为方式,不仅包括行政方式,还包括经济方式、法律方式以及思想教育方式。

(5)公共政策执行力的价值性。

公共政策执行力的运用不仅包括公共权力机关是否有足够的力量贯彻既定的政策方案,还包括这种力量是否符合公平、正义、合理的价值取向。

二、为什么要提高执行力:1、从理论上看,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政策执行的成败直接决定着政策效益和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执行可以检验政策的产出质量,可以根据政策实际的发展修正和完善政策,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从实践上看,政策执行力的提高有助于改善政策质量和提升执政能力。

一方面,政策执行力的提高有助于增进社会福利、破解政策执行的困境;另一方面,提升政策执行力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3、从政治学视角看,公共政策执行力的高低关乎着执政者的合法性。

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强弱从合法律性、合利益性、合道德性三个方面直接影响着政府自身的合法性基础,高度的政策执行力会不断增强其合法性,使政府获得社会公众源源不断的支持与信任,而低下的政策执行力则会严重削弱政府的合法性,使其失去社会成员的忠诚,从根本上影响政府的稳定与存在,导致社会的混乱与矛盾。

课后题解-公共政策学(第二版)-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

课后题解-公共政策学(第二版)-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1、试述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含义: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的本质是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所有行动的总和。

特点:目标的导向性、内容的务实性、行为的能动性、手段的权威性。

作用:(1)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公共政策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政策执行才得以实现。

(2)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

(3)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

2、试分别论述第一代、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路径的优缺点?试述执行研究整合路径的主要模型的变量关系以及施柏丽划分的府际运作关系类型。

第一代:这种政策执行研究的优点在于正确地指出了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存在的鸿沟,强调了政策制定者所处的核心地位,要求政策执行者必须秉承上级的意志,忠实地实现上级的意图和目的,拓宽了政策研究的视野,提高了行政效率;并指认出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多元参与者联合行动的复杂性,因而也为后来所谓的府际间关系研究视角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②但自上而下政策执行研究也存在着很多缺点:(1)自上而下研究路径过多地关注与中央或高层决策者的目标设定和方案规划,容易忽视其他基层组织、地方执行机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自上而下研究路径要求完美的、天衣无缝的政策方案,这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3)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的区分是不必要的、无意义的,且政策实践过程中也难以实现。

(4)自上而下研究路径偏重于个案研究,存在着局限性。

(5)自上而下研究路径强调层层节制的科层制,不易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也容易引起基层组织的反弹。

(6)该研究路径忽略政策执行者的内在世界与价值观都是值得检讨的缺失。

第二代:优点在于:一方面它纠正了自上而下路径忽视其他行动者重要性的问题,强调了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互动性,要求政策执行者参与到政策制定当中去,有利于调动政策执行者的积极性,使公共政策更符合实际;而另一方面,自下而上路径要求给予基层组织和官员自由裁量权,有利于使其应对复杂的政策情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一、政策问题、政策质量与政策执行一项公共政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除本章已经述及的那些因素之外,还取决于如下因素:①政策问题的性质;②政策的质量;③执行机关的效能;④政策对象的情况;⑤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等等.这里着重分析一下前面两个因素对政策有效执行的影响。

公共政策执行的成功与否,与政策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本身密不可分,这是由社会问题本身的基本特性决定的。

政策问题的性质影响有效执行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问题本身所涉及的范围。

从现实情况来看,有的政策问题性质比较单一,所涉及的范围较小,那么针对此类问题所制定的政策,执行起来就比较容易,反之难度就会增加;②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

一般而论,政策问题的复杂程度取决于问题的成因、问题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其他社会问题的关联性这三个方面。

由于政策问题本身的纷繁复杂,即使拿出了较好的政策方案,在执行之中仍然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和困难。

③随着问题的产生需要调节的行为量的大小。

不同的社会问题涉及的人口会有相当大的差别。

随着人员的增多,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的难度也就加大,所需政府调节的行为量显然也会增大,这就增加了政策执行的难度,必将消耗更多的政策资源。

政策本身的质量优劣是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可以说,质量好的政策是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政策质量的高低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来衡量:(1)政策的可行性程度。

政策的可行性,是指既定的政策具备了执行所需要的客观条件,经过政策执行者的主观努力,可以实现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效力,圆满地实现政策目标。

因此,政策目标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效果。

(2) 政策的合理性程度。

一般来说,一项合理的政策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这个理论基础为政策规定提供了令人信服的逻辑前提。

例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分别在不同的层面构成了我国许多公共政策的逻辑前提。

逻辑前提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政策在一定条件下的合理性。

另外,政策的合理性意味着决策者是理性的;政策制定是经过一番周密思考的,而非情绪性的、武断的。

(3) 政策的合法化程度.合法化是指公共政策经法定权力机构按照正规的程序予以认可.公共政策一旦合法化,便意味着它取得了政治系统的承认,获得了正式的公共性和权威性,从而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能以法律为后盾,减少干扰,排除阻力,确保有效实施。

二、执行主体与政策执行所谓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是指负责组织落实公共政策的人和组织。

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被赋予执行权的其他公共机关以及供职于这些机关的公职人员。

在我国,除上述机关和人员之外,还包括中共各级领导机关、领导者和其他享有执行权的党的干部。

(一)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中的地位与作用任何公共政策的执行活动最终都要依靠各级执行机关和执行人员来进行.执行机关掌握着实施政策的方法、技术和资源,是将政策贯彻于政策对象中去的施动者;政策执行人员的自身素质、政策水平、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策任务的完成。

他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执行政策,使政策得以顺利实施;也可能由于软弱无能、效率低下或抵制政策、钻政策空子而造成政策失败.由此可见,执行组织与人员自身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二)执行者的素质要求什么样的政策执行者才是合格的、高素质的呢?1.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2 .积极的意向和工作态度3 .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4 .较高的管理水平(三)政策执行组织的合理结构政策的顺利执行,还需要有一个精干、合理、高效的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合理,其功能会大于所有执行人员个人作用的简单相加;组织机构不合理,因内耗而造成的组织功能损失就会大大增加。

为使组织机构的配置合理,就要充分考虑执行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乃至性格志趣方面的协调与互补.三、政策对象与政策执行政策执行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还与政策对象有着直接关系。

政策对象认同、接受政策,政策执行就有可能成功;反之,政策执行就会有可能失败。

可见,政策对象对政策认同和接受的程度,是对政策能否有效执行影响甚大的一个要素.什么是公共政策对象?公共政策的目标是多种多样的,但这种目标总要表现为对一部分个人、群体或组织的利益进行分配或调整,表现为对一部分个人、群体或组织行为的指导、制约或改变。

这些个体、群体和组织就是政策对象,即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政策过程中所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承受者。

(一)政策对象的特点公共政策对象具有以下特点:1.政策规定性; 2.一定的能动性; 3 .受动性; 4 .主观差异性(二)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政策对象的数量上。

一般而言,政策涉及的政策对象的数量越多,执行的难度就越大.其次是政策对象的类型。

类型越多,就越难以约束政策对象。

最后是政策对象的行为调节和变化的幅度。

如果对政策对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调整与他们原来的习惯差距较大,政策执行的难度就大。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缩小"对政策对象行为的调节量,或采取“渐进”的政策执行方式。

四、外部环境与政策执行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自然环境公共政策执行系统的自然环境是指与政策执行系统发生密切联系和交互作用的自然条件.这些自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1)地理因素,即山川、河流、湖泊、海洋、土壤等自然条件。

( 2)生物因素,即植物和动物等自然条件。

( 3 )宇宙因素,主要指靠近地球表层的大气和空间。

一定的自然环境与一定的政策执行系统发生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影响着政策执行过程及其结果。

因此,政策执行者应该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展开执行活动,实现政策目标。

(二)社会环境政策执行系统的社会环境是指由人以及人的活动形成的,并对政策执行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社会因素。

这些因素通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精神、道德风尚、风俗习惯等表现为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等。

1 .政策环境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所面临的政治环境,不仅可能影响政策对象对政策的接受程度,而且还会影响到政策执行者所采取的行动。

通常,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政治环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文化.( 2)民众的支持与大众传播媒介.( 3)国内政局与国际社会。

2 .经济环境政策执行自然要受到经济环境的制约和影响.通常,经济环境的变化很可能会影响政策对象、一般民众乃至执行者对政策目标的支持,也会影响执行者的执行效率和政策目标的实现。

在一般情况下,某一社会的经济越是富有活力,就越有助于各项政策的有效执行;反之,不良的经济环境则会引起人们的认知上、情感上以及评价上的改变。

就有些政策本身而言,其作用的发挥也取决于它所处的经济环境,例如,在经济萧条时期,就业政策就很难发挥作用。

3.社会心理环境一定的社会心理态势是政策能否有效地得以执行的重要条件。

对政策的有效执行具有决定作用的社会心理因素,就是广大民众特别是政策对象对所实施政策的心理承受力.所谓心理承受力。

就是一系列变革对社会造成的心理震荡幅度,以及民众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程度。

政策能否有效地执行,与社会心理承受力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当民众的心理承受不了某项政策时,即使政策本身设计得再好,也是难以实施的,反之,如果某项政策符合民众的心理,那么它就会得到民众的拥护,就能够为民众所热心接受。

第六节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一、什么是政策执行偏差(一)政策执行偏差的含义所谓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政策目标的偏离和不良后果的出现是统一不可分的。

政策是否偏离了政策目标,是根据政策执行当中出现的不良后果来确定的。

也就是说,政策目标的偏离是执行偏差的本质属性,不良后果是执行偏差的表象特征。

(二)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下列几种:1 .象征式政策执行。

主要指在实施政策过程中,执行主体仅做表面文章,或只做政策宣传而不务实际,或“阳奉阴违”,或前紧后松,或敷衍塞责。

其总的特点是政策最终成了一纸空文,根本谈不上解决什么具体的政策问题。

2.附加式政策执行。

主要是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整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了政策原定的要求,特别是执行者在现行政策的目标的基础上再自行增添了若干个新目标.“土政策”往往是附加式政策执行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

“土政策"是指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实际的旗号而自行附加额外目标的政策,它另搞一套,使政策执行复杂化,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3 .残缺式政策执行。

主要是指一项完整的政策在执行中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被弃置不顾,使政策内容残损不全,不能有效地、完全地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其典型表现就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4.替代式政策执行。

主要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被换上与现行政策表面上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

这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执行偏差,其政策内容、目标、性质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它的特点是执行者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挂羊头,卖狗肉”。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政策与执行主体之间出现极为激烈的利益差异和冲突的时候。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一种典型的替代式政策执行.“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形”.这就严重地损害了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共利益。

5.观望式政策执行。

主要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总是被动观望:观上面的招数,等新政策出台,观上面的态度,看是否来硬的;观左右行动,看是否动真的。

它的特点是执行者采取一种“软拖"的手法,能拖的就拖,实在不能拖的只得勉强执行。

6 .照搬式政策执行。

主要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机械地照搬照抄,“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落实”。

这样呆板地执行政策往往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实现政策目标。

它的特点是执行者把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严重地分离。

二、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1、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政策实施的成功与失败,与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复杂程度密切相关.就一般的情况来看,敏感的政治性政策、直接涉及人们利益分配和调整的经济政策、竞争性和敌对性的外交政策及军事政策、涉及领域众多的综合性政策(如环境保护政策),创新性较强的政策等,大部分都属于比较复杂的政策。

如果执行者对相关政策问题的复杂性没有充分认识,对相关政策的执行难度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有可能产生各种形式的政策偏差。

2 、政策质量低劣。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政策目标错误或者模糊不清。

政策目标的正确与否是衡量政策实施好坏的标准,进而成为政策实施效率的标准。

政策目标错误,实施效率越高则失误越大。

政策目标模糊不清是指:目标不切实际、难以达到;目标难以比较和衡量;目标没有所期望的明确结果;目标的完成超出政策执行者的职权范围;目标没有规定完成的期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