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人民银行

人民银行

人民银行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也是我国的最高货币管理机构。

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货币的稳定,并管理金融市场。

人民银行的设立和发展对于保持国家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银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8年。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为了统一中国的货币管理,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一个中央银行。

1948年12月1日,人民银行正式成立,并开始履行兑现货币、发行货币和贷款等职能。

人民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在金融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后来的金融改革奠定了基础。

人民银行的职能多样,并且具有重要性。

首先,人民银行负责制定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制定是为了保持货币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

人民银行通过调整利率、调控信贷等手段来实施货币政策,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同时避免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其次,人民银行还负责管理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稳定性对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人民银行通过监管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规范金融市场的运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和公平。

同时,人民银行还积极推进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此外,人民银行还承担着金融稳定风险的防范工作。

金融风险是由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可能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产生不利影响。

人民银行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发现金融风险,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并负责组织应对重大金融风险事件。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民银行还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交流。

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一员,人民银行与其他国际金融机构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同时,人民银行还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积极提出中国观点,推动国际金融秩序的改革与完善。

人民银行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

金融科技的出现为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给人民银行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人民银行通过积极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加强金融科技监管,推动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推动金融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知识点

中国人民银行知识点

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或人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于1948年12月1日组成。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位于北京,2005年8月10日在上海设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中国人民银行标志的。

198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

含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统计数据、银行卡、金融规章、反假货币工作、公告栏等。

一、基本资料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或人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组成。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分别位于北京和上海,2005年8月10日在上海设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1998年年末,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对其内部管理架构实施了重大改革,设立了9个具有跨行政区域管辖职责的分行,各省除金融服务类工作组中国人民银行织管理职责由省会城市中心支行承担外,其余金融监管、货币政策类以及内部管理类工作组织管理职责全部由所在区域分行承担,央行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在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因管理环节增加而产生的问题不断暴露,遭受了央行内部人士、业内人士以及各地政府部门的普遍诟病。

2001年起,原由分行承担的各项业务管理工作职责在人民银行总行的统一组织下,陆续划归各省会城市中心支行承担,从业务角度评价,1998年起实施的央行管理体制改革没有获得成功。

目前,各分行仍然掌握着辖区内重要职务的人事任免权力。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从2009年7月开始的试点城市,扩大到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扩大后城市的进出口量占全国的90%。

人民银行 复习资料

人民银行 复习资料

人民银行复习资料人民银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也是中国的金融管理机构。

它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作为国家的货币发行机构,人民银行对于经济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人民银行的相关知识。

一、人民银行的历史沿革人民银行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48年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委员会,而正式成立的时间是1949年12月1日。

人民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货币金融体制的建立,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民银行逐渐扩大了职责范围,成为了现代化金融管理机构。

二、人民银行的职责和权力作为中央银行,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的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民银行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调整利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等。

此外,人民银行还负责金融监管,包括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和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人民银行还负责管理国家外汇储备,维护人民币的汇率稳定。

三、人民银行的组织结构人民银行的组织结构包括总行和分支机构。

总行设在北京,下设多个部门和办公室,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管理国家外汇储备等。

分支机构分布在全国各地,负责实施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

人民银行还设有研究机构,负责研究经济和金融问题,为制定货币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四、人民银行的国际地位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人民银行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人民银行是国际清算银行的成员之一,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建设。

人民银行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增加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和结算中的使用,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五、人民银行的改革与创新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民银行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人民银行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的应用,推动支付体系的现代化。

人民银行还加强了金融监管,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防范。

总结起来,人民银行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职责和权力涵盖了货币政策制定、金融监管、外汇管理等方面。

人行面试重要知识

人行面试重要知识

人行面试重要知识1. 人民银行简介人民银行,全称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人行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管理金融业务、维护金融稳定等职责使其在中国金融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人民银行的核心职责之一。

其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运行。

具体来说,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存贷款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贷款等手段来实施。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持货币的稳定和保持经济增长的合理速度。

3. 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人民银行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过去,中国的存贷款利率由人民银行统一制定,缺乏市场竞争的机制。

为了推进金融市场改革,人行开始逐步引入市场化利率机制,允许利率在一定范围内浮动。

这一改革旨在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性和效率,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4. 金融稳定金融稳定是人民银行的首要任务之一。

金融稳定包括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保护金融机构的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

人民银行通过监管金融机构、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协调金融市场等手段来维护金融稳定。

金融稳定对于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

5. 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责之一。

人行负责监管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运营行为,以保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和投资者的利益。

金融监管的主要目标是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6. 外汇市场人民银行还负责管理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是指国际货币兑换的市场,兑换的货币包括人民币、美元、欧元等。

人民银行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维护人民币的汇率稳定,保护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安全。

7. 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人民银行的重要任务之一。

金融创新是指通过引入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和技术来推动金融发展。

人民银行鼓励金融机构进行创新,并提供支持和监管。

金融创新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8. 人行数字货币人民银行数字货币是指由人民银行发行和管理的电子形式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金祥 2010052632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于1948年12月组成。

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发展历程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决议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并发行货币。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式成立,1949年2月迁入北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是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国家银行体系。

到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掌握了全国信贷资金。

“统存统贷”这一体制一直维持到1978年。

在这二十几年里,中国人民银行既是管理金融的国家机关,又是全面经营银行业务的国家银行。

从1979年起,国家开始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

以后的5年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组建(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去,单独设立),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城市信用合作社陆续成立,呈现出金融机构多元化和金融业务多样化的局面。

从198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不再办理针对个人和企业的金融业务,而是专门负责稳定人民币币值和管理金融机构。

1995年3月1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首次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标志着中央银行体制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这是我国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2003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国人民银行法》进行了修订,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由此发生变化,监管金融机构的职能转交给新成立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负责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提供金融服务。

调整后的中国人民银行强化了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有关的职能,转换了调控金融业以及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方式,增加了反洗钱和管理信贷征信业两项职能。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考试小抄)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考试小抄)

1.银行:从宏观上说,它是商品和货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是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从微观上看,它是通过存款、贷款、汇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信用机构。

2.货币兑换商:从商人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铸币兑换业的商人。

3.中央银行:是指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负责制定和执行该国货币金融政策,调节国名经济,控制国币发行,并对该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的特殊金融机构。

4.最后贷款人:是指中央银行集中各家银行的一部分现金准备,待某银行发生支付困难时,予以最后的必要支持,使银行免遭破产厄运。

5.中央银行制度:中央银行产生后,政府通过颁发中央银行法形式确立其职能的实现,从法律上确认了中央银行具有超然的地位,即形成中央银行制度。

6.中央银行法:就是按照国家意志,规定有关调整中央银行的组织活动及其关系的法律规范。

中央银行法是确立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法律地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组织体系、管理体制、职责权限,中央银行与政府、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中央银行与银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的法律。

7.复合型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没有设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而由一家大银行集中央银行职能和一般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职能于一身的银行体制。

8.中央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指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规章、制度、条例、业务方针以及人事任免等都有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权威机构。

9.单一制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即只设立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其在全国的分支机构设置实行总分行制。

10.中央银行的职能:是指中央银行应该担负和履行的职责,有什么样的性质就决定要发挥什么样的职能,它是中央银行性质的具体体现。

11.中央银行的性质:是指中央银行究竟是国家机关还是一种特殊的企业。

中央银行实在一国银行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国家赋予其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的货币制度,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实行金融监管的特殊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形考作业1答案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形考作业1答案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形考作业1答案一、名词解释中央银行:以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为其主要职责的国家宏观经济调空部门。

复合中央银行制:是在一个国家内,没有单独设立中央银行,而是把中央银行的业务和职能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和职能集于一家银行来执行。

跨国中央银行制:与一定的货币联盟相联系,是参加货币联盟的所有国家共同的中央银行,而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

一元中央银行制:是一国只设立独家中央银行和众多的分支机构执行其职能,它是由总分行组成的高度集中的中央银行制。

二元中央银行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两级中央银行机构,中央级机构是最高权力或管理机构,地方级机构也有其独立的权力。

中央银行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应商业银行、政府财政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要求,向其发放的,以缓解其暂时性流动资金紧张局面的贷款。

中央银行通过发放或收回贷款可以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调控经济的目的。

备付金:是指商业银行存在中央银行的超过存款准备金率的那部分存款,一般称为超额准备金。

比尔条例:1844年7月29号英国国会由首相比尔主持通过一个银行特许条例,又称“英格兰银行条例”。

这个条例是英格兰银行逐步成为英国唯一货币发行机构进程中的里程碑。

二、判断题1、×2、×3、√4、√5、×6、√7、×8、×9、×10、√三、单项选择题1、B2、C3、A4、C5、D四、多项选择题1、ABD2、ACD3、AE4、BCD5、ABCE6、ABCE五、简答题1、答: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主要有:(1)银行券发行问题。

银行业竞争的激烈和跨地区商品交易的发展要求由一家实力雄厚、信誉卓著的大银行集中发行能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银行券。

(2)票据交换问题。

银行之间债权债务关系日益复杂,结算效率降低,信用纠纷增多,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银行间票据交换和资金清算中心。

(3)最后贷款人问题。

银行的头寸管理越来越困难,流动性风险日益增加,客观上要求有人为发生支付困难的银行提供资金支持。

人行考试的名词解释

人行考试的名词解释

人行考试的名词解释在现代社会中,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行考试成为了金融从业人员必须参加的重要考试。

在这场考试中,不仅需要对金融行业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考试技巧和策略。

下面,我们将对人行考试中的一些常见名词进行解释。

1. 人行:人行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

作为国家的金融管理机构,人行承担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管理金融体系等重要职责。

参加人行考试的人员,通常是希望从事与金融相关的职业,或者是希望加深自己对金融领域的了解和认识。

2. 考试科目:人行考试包含多个科目,包括货币银行学、经济法规、金融市场学、统计与计量经济学、金融数学、金融机构管理、公司金融、国际金融、金融会计等等。

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科目进行报名。

3. 考试内容:人行考试的内容与金融相关的理论和实务密切相关。

考生需要了解和掌握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金融市场的运作、金融机构的管理、国际金融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也需要熟悉金融法律法规以及金融数据的分析和运用等方面的内容。

4. 考试形式:人行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

笔试是考生理论知识的考核,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简答题等。

面试则是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察,包括口头答辩、案例分析等。

5. 考试准备:参加人行考试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备考资料的收集、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总结、模拟试题的练习等。

此外,考生还可以参加培训班或寻求一对一辅导,以提升自己的考试技巧和策略。

6. 考试评分:人行考试的评分一般按照考生在笔试和面试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相应的满分和及格线由考试机构根据考试的实际情况确定,并在考试之前公布。

7. 考试证书:通过人行考试的考生,可以获得由考试机构颁发的相关证书。

这些证书通常被用作证明考生在金融领域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依据,对于求职和职业发展非常有帮助。

人行考试作为金融从业人员必备的考试,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中 央银行名词解释

中 央银行名词解释

中央银行名词解释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中央银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就像是金融领域的“定海神针”,对货币供应、利率水平、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央银行呢?简单来说,中央银行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中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监管金融体系、维护金融稳定以及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机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央银行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发展逐渐演变而来的。

在早期,金融市场相对简单,货币的发行和流通主要由私人银行或政府机构分散管理。

然而,随着经济的增长和金融活动的日益复杂,这种分散的管理方式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金融恐慌引发银行挤兑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央银行应运而生。

中央银行的首要职责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央银行会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比如调整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等。

以调整利率为例,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时,中央银行会提高利率,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从而抑制投资和消费,给经济降温;相反,当经济面临衰退、通货紧缩风险时,中央银行会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复苏。

控制货币供应量也是中央银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货币供应量过多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而过少则可能抑制经济增长。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方式,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从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规模。

公开市场操作则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如国债,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除了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还承担着金融监管的重要职责。

它要监督和管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运营,确保它们合规经营,防范金融风险。

这包括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审查和监管。

维护金融稳定是中央银行的核心任务之一。

当金融市场出现异常波动,如股市暴跌、银行危机等,中央银行会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以防止危机的扩散和蔓延,保障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简介: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或人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于1948年12月1日组成。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位于北京,2005年8月10日在上海设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职责作用:法律责任中央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业务进行监督、管理和给予指导。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要管理流通中的货币总量,维护支付、清算和结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为了满足对货币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被赋予独家发行货币的权利,负责生产、供应、定期更新纸币、替换硬币、回收旧币和防止伪币。

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着自己的印钞造币厂。

中国人民银行为了其维护支付、清算和结算系统的正常运行,除了履行一般监督作用以外,还为广大银行机构提供资金转帐网络,即全国2000多家同城票据交换所、全国手工联行系统和全国电子联行系统。

这些支付系统对银行机构之间的竞争起着中立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对于各商业银行提供的支付服务通过业务条款、处理程序、借记和贷记条款以及收费政策施加一定影响。

除了为银行机构提供支付结算服务以外,中国人民银行还作为政府的银行,独家管理国库帐户,负责经理国库。

制定法规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的金融界密切合作,协调支付交易的组织和技术问题。

它主持全国金融标准化委员会,积极制定和推行银行业务、技术标准,在制定管理现行跨行支付系统的规章制度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中国人民银行对于各商业银行的电子汇兑系统的影响是有限的,尽管这些系统在许多方面都类似西方国家的跨行资金转帐系统。

监督和稽核银行法是进行银行监管的法律基础。

银行监管的目的在于确保银行体系的活力,通过监视各银行机构的信用和流动性,保护存款人利益。

另外,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国的金融改革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自考金融法笔记

自考金融法笔记

金融法串讲笔记第一章中央银行与银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第一编金融机构与监管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央银行法概述[单选]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主管金融市场的政府部门。

[单选]《中国人民银行法》于1995年3月18日审议通过。

[单选]我国金融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内的金融交易关系和金融管理关系。

[单选]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行长由国务院总理提名。

[单选]中国人民银行的全部开支来源于财政,其从事公开市场业务的收入全部上缴国库。

[单选]如果中国人民银行出现亏损,则由中央财政拨款弥补。

[单选]人民币的发行主体是中国人民银行。

[名词解释]中国人民银行:它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主管金融事业的行政机关,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同时也是金融市场的监管者。

[简答]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有哪些?(1)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2)发行货币,管理货币流通;(3)依法审批和监管金融机构;(4)依法监管金融市场;(5)发布有关金融监督管理和业务的命令和规章;(6)持有、管理和经营国家的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7)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8)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工作。

第二节中国人民银行的组织机构[单选]属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当然委员的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第三节中国人民银行业务[单选]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最直接的调节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

[单选]中国人民银行贷款的主要用途是解决商业银行临时性资金不足。

[单选]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不能透支,主要目的是阻止通货膨胀。

[单选]在我国决定商业银行票据再贴现利率的机构是中国人民银行。

[单选]我国国库的存款货币以人民币计算。

[名词解释]存款准备金制度:指商业银行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比例,将其吸收的存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款额,缴存中央银行指定账户的制度。

[名词解释]基准利率:指中央银行贷款给商业银行的利率。

[名词解释]再贴现:指当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在到期前,需要资金周转时,可以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取得贷款,这种贴现就叫再贴现。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或人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于1948年12月1日组成。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位于北京,2005年8月10日在上海设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基本资料: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的。

198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

含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统计数据、银行卡、金融规章、反假货币工作、公告栏等。

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或人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组成。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分别位于北京和上海,2005年8月10日在上海设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1998年年末,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对其内部管理架构实施了重大改革,设立了9个具有跨行政区域管辖职责的分行,各省除金融服务类工作组织管理职责由省会城市中心支行承担外,其余金融监管、货币政策类以及内部管理类工作组织管理职责全部由所在区域分行承担,央行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在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因管理环节增加而产生的问题不断暴露,遭受了央行内部人士、业内人士以及各地政府部门的普遍诟病。

2001年起,原由分行承担的各项业务管理工作职责在人民银行总行的统一组织下,陆续划归各省会城市中心支行承担,从业务角度评价,1998年起实施的央行管理体制改革没有获得成功。

目前,各分行仍然掌握着辖区内重要职务的人事任免权力。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从2009年7月开始的试点城市,扩大到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扩大后城市的进出口量占全国的90%。

中 国 人 民 银 行

中 国 人 民 银 行

太原中支呼和浩特中支长春中支哈尔滨中支杭州中支
福州中支合肥中支郑州中支长沙中支南昌中支南宁中支
海口中支昆明中支贵阳中支拉萨中支兰州中支西宁中支
银川中支乌鲁木齐中支
OVER~
中国人民银行的体制
我国实行一元中央银行 体制,由中国人民银行 执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 责。
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
行长办公会议
货币政策委员会
分支机构
内部职能部门
直属机构
驻外机构
上海总部
具体组织结构
内设部门
中国人民银行设13个职能司(厅):办公厅(党委办公室) 、条法司、货币政策司、金融市场司 、金融稳定局、调查统计
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
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为: (一)拟订金融业改革和发展战略规划,承担综合研究并协调解决金融运行中的重大问题、促进金融业
协调健康发展的责任,参与评估重大金融并购活动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促进金融业有序 开放。
(二)起草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草案,完善有关金融机构运行规则,发布与履行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 (三)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宏观信贷指导政策。 (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负责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与安全。 (五)负责制定和实施人民币汇率政策,不断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实施外汇管理, 负责对国际金融市场的跟踪监测和风险预警,监测和管理跨境资本流动,持有、管理和经营国家外汇储备和 黄金储备。 (六)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票据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 及上述市场的有关衍生产品交易。 (七)负责会同金融监管部门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规则和交叉性金融业务的标准、规范,负责金融 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测。 (八)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责任,负责对因化解金融风险而使用中央银行资金机构的行为进行检查监督。 (九)制定和组织实施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负责数据汇总和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统一编制全国金融 统计数据、报表,并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十)组织制定金融业信息化发展规划,负责金融标准化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指导金融业信息安全工 作。 (十一)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十二)制定全国支付体系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全国支付体系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支付结算规则, 负责全国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十三)经理国库。 (十四)承担全国反洗钱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责任,负责涉嫌洗钱及恐怖活动的资金监测。 (十五)管理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十六)从事与中国人民银行业务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 (十七)按照有关规定从事金融业务活动。 (十八)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人行简介

人行简介

基本简介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或人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于1948年12月1日组成。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位于北京,2005年8月10日在上海设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法律地位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律地位通常要通过中央银行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中央银行与政府及其部门的关系、中央银行与普通银行的关系三个方面加以体现。

《中国人民银行法》对我国中央银行的性质及法律地位作了明确规定:1、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2、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有关货币政策情况和金融监管情况的工作报告。

3、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作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中国人民银行就其他有关货币政策事项作出决定后,即予执行,并报国务院备案。

4、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5、中国人民银行实行行长负责制。

行长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免;副行长由国务院总理任免。

6、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但应当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并接受国务院审计机关和财政部门依法分别进行的审计和监督。

经营范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根据2003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为:(一)起草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完善有关金融机构运行规则;发布与履行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_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1-4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_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1-4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作业1答案作业1一、名词解释中央银行:以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为其主要职责的国家宏观经济调空部门。

复合中央银行制:是在一个国家内,没有单独设立中央银行,而是把中央银行的业务和职能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和职能集于一家银行来执行。

跨国中央银行制:与一定的货币联盟相联系,是参加货币联盟的所有国家共同的中央银行,而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

一元中央银行制:是一国只设立独家中央银行和众多的分支机构执行其职能,它是由总分行组成的高度集中的中央银行制。

二元中央银行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两级中央银行机构,中央级机构是最高权力或管理机构,地方级机构也有其独立的权力。

中央银行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应商业银行、政府财政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要求,向其发放的,以缓解其暂时性流动资金紧张局面的贷款。

中央银行通过发放或收回贷款可以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调控经济的目的。

再贴现:也叫“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为弥补营运资金的不足,将其持有的通过贴现取得的商业票据提交中央银行,请求中央银行以一定的贴现率对商业票据进行二次买进的经济行为。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来发放和回笼货币,以此来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从而调节宏观经济的行为。

二、判断题1、×2、×3、√4、√5、×6、√7、×8、×9、× 10、√三、单项选择题1、B2、C3、A4、C5、D四、多项选择题1、ABD2、ACD3、AE4、BCD5、ABCE6、ABCE五、简答题1、答: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主要有:(1)银行券发行问题。

银行业竞争的激烈和跨地区商品交易的发展要求由一家实力雄厚、信誉卓著的大银行集中发行能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银行券。

(2)票据交换问题。

银行之间债权债务关系日益复杂,结算效率降低,信用纠纷增多,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银行间票据交换和资金清算中心。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权威的金融术语名词解释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权威的金融术语名词解释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权威的金融术语名词解释(新版)编辑、整理: 施耀指导:陈作章一、基础概念1、利率interest rate亦称“利息率”。

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本金额的比率。

利率是计算利息额的依据,是调解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其高低对资金借出者来说,意味着收益的多少,对资金使用者来说,则意味着成本的高低。

利率一般有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三种表现形式。

年利率按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在中国称为“分”;月利率按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在中国称为“厘”;日利率按本金的万分之几表示,在中国称为“毫”。

利率公式为:利率=利息额/本金额2、浮动利率floating rate银行等金融机构规定的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在一定幅度内上下浮动的利率。

有利率上浮和利率下浮两种情况。

高于基准利率而低于最高幅度(含最高幅度)为利率上浮,低于基准利率而高于最低幅度(含最低幅度)为利率下浮。

在中国,中国人民银行授权某一级行、处或专业银行在法定利率水平上和规定的幅度内根据不同情况上下浮动,以充分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并与“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信贷原则结合起来考虑。

浮动利率已成为中国利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存款货币银行depository banks亦称“存款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接受活期存款并可以创造存款货币的金融机构的统称。

存款货币银行是唯一被允许开办多种存款业务的银行(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故称“存款银行”。

它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结算而创造存款货币,这是区别于其他银行的主要特征。

4、风险投资venture investment对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的项目进行投资的行为过程。

投资的主要对象包括高科技领域的公司、项目等,经营状况不良的企业、项目等,高风险债券、股票等。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风险投资,是指各种具有潜在高收益但同时又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可能遭受损失的资本投资,包括高科技项目、高负债企业、严重亏损的公司、高风险证券等等;狭义风险投资,是指投资于开发高新技术项目的行为,包括对高科技产业的研究投资、开发投资、项目建设投资、产品生产投资、市场建设投资等等。

中国人民银行名词解释

中国人民银行名词解释

银行校园招聘考试专项辅导——名词解释1.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它的形式主要有商业票据,银行券和存款货币2.存款货币——是指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3.准货币——本身是潜在的货币而非现实的货币,一般由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等构成4.货币存量——一国在某一时点上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总量.货币增量——一国在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总量5.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6.国家货币制度——一国政府以法律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资本主义产生以来,国家货币制度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7.国际货币制度——也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包括1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2汇率制度的安排3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8.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否则视为违法9.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虽然金银之间规定了法定比价,但市场价格高于法定价格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来进入贮藏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金属货币则继续留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统称“格雷欣法则”10在特里芬难题;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若大量对外输出美元,会导致美元自身的危机,若限制输出美元,国际货币体系就会面临国际货币的数量短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内在缺陷后来被称为在特里芬难题11.牙买加体系——它是在1976年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它对维持国际经济运转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2.外汇——国际汇兑的简称.外币和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具有动态和静态两方面的含义:外汇的动态含义是指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国际汇兑行为和过程,即藉以清偿国际债权和债务关系的一种专门性经营活动.外汇的静态含义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对外支付的金融资产13.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付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14.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收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15.铸币平价——金本位条件下两种货币的含金量的之比.铸币平价市决定两种货币汇率的基础16.国际信用——是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或借贷活动,其具体形式包括:一)出口信贷二)国际商业银行贷款三)政府贷款四)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五)国际资本市场业务六)国际租赁直接投资17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是根据融资活动中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地位划分的.是指当事人之间通过建立债权债务关系进行融资活动,债务人的法律责任是要按照融资合同规定按时向债权人支付利息,偿还本金18.股权融资——是指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的融资活动19.企业信用——是指企业作为资金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20.泡沫经济——是指某种资产或商品的价格大大地偏离其基本价值,主要表现为某种资产或商品地价格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上涨后大幅度地下跌,先暴涨然后是暴跌,暴跌后这种资产和商品的价格回复到基本价值21.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22.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23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24.利息——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利息伴随着信用关系发展而产生,并构成信用基础25.收益资本化——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为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为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金融基础-名词解释论述题

金融基础-名词解释论述题

四、简答题1、简述国家开发银行的主要任务。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政策银行业务的掌握,要对三大政策银行都有所了解(P44)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筹集和引导境内外资金,重点向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项目以及重大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发放贷款:从资金运用上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结构进行控制和调节。

2、简述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中国人民银行性质的把握,要进一步对其地位和职责了解(P6)(1)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2)中国人民银行享有货币发行垄断权,是发行的银行;(3)中国人民银行代表政府管理全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经理国库,通常又把它称为政府的银行;(4)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在商业银行资金不足时,向其发放贷款,是银行的银行。

3、“商业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商业银行地位的了解。

先作出判断,然后说明理由。

(P15)这种说法正确因为:1. 商业银行具有信用货币创造功能,是一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发挥效用的关键环节。

一国的金融体系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机构和金融资金组成,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的管理机关和货币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政策的效用发挥一般通过商业银行的业务运作来实现。

商业银行是一国金融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最大需求者,又是国内存款市场最大的吸纳者。

商业银行的资金形成后,通过大量的贷款发放又形成新的存款来源。

这种循环造就了商业银行创造信用货币创造功能。

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根据市场上银根的松紧程度进行调节,而调节的主体则是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能力。

2. 商业银行是一国国民经济运行中资金供给的主体,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变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点,资金的供给渠道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对企业来说,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得以顺利进行的第一生产力。

银行从业知识点:中国人民银行

银行从业知识点:中国人民银行

银行从业知识点: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从业知识点: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为: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其中,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作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其他有关货币政策事项在作出决定后即予执行,并报国务院备案。

下面yjbys考试网店铺为大家分享了银行从业知识点: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有关货币政策情况和金融业运行情况的工作报告。

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PBC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依照《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章的有关规定从事金融业务活动。

其中,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1)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2)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3)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4)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5)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6)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上述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可以决定对商业银行贷款的数额、期限、利率和方式,但贷款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还从事以下业务和工作:(1)可以代理国务院财政部门向各金融机构组织发行、兑付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2)可以根据需要,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开立账户;(3)中国人民银行应当组织或者协助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清算系统,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清算事项,提供清算服务,并制定具体办法;(4)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监会制定支付结算规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校园招聘考试专项辅导——名词解释1.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它的形式主要有商业票据,银行券和存款货币2.存款货币——是指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3.准货币——本身是潜在的货币而非现实的货币,一般由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等构成4.货币存量——一国在某一时点上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总量.货币增量——一国在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总量5.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6.国家货币制度——一国政府以法律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资本主义产生以来,国家货币制度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7.国际货币制度——也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包括1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2汇率制度的安排3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8.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否则视为违法9.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虽然金银之间规定了法定比价,但市场价格高于法定价格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来进入贮藏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金属货币则继续留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统称“格雷欣法则”10在特里芬难题;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若大量对外输出美元,会导致美元自身的危机,若限制输出美元,国际货币体系就会面临国际货币的数量短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内在缺陷后来被称为在特里芬难题11.牙买加体系——它是在1976年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它对维持国际经济运转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2.外汇——国际汇兑的简称.外币和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具有动态和静态两方面的含义:外汇的动态含义是指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国际汇兑行为和过程,即藉以清偿国际债权和债务关系的一种专门性经营活动.外汇的静态含义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对外支付的金融资产13.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付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14.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收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15.铸币平价——金本位条件下两种货币的含金量的之比.铸币平价市决定两种货币汇率的基础16.国际信用——是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或借贷活动,其具体形式包括:一)出口信贷二)国际商业银行贷款三)政府贷款四)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五)国际资本市场业务六)国际租赁直接投资17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是根据融资活动中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地位划分的.是指当事人之间通过建立债权债务关系进行融资活动,债务人的法律责任是要按照融资合同规定按时向债权人支付利息,偿还本金18.股权融资——是指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的融资活动19.企业信用——是指企业作为资金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20.泡沫经济——是指某种资产或商品的价格大大地偏离其基本价值,主要表现为某种资产或商品地价格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上涨后大幅度地下跌,先暴涨然后是暴跌,暴跌后这种资产和商品的价格回复到基本价值21.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22.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23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24.利息——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利息伴随着信用关系发展而产生,并构成信用基础25.收益资本化——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为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为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26.利率市场化——是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27金融风险——经济中不确定因素给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汇兑风险,政治风险,创新风险等,经济发展的内在复杂性使这些风险相互关联28.四行二局一库——旧中国官僚买办金融体系的核心.指”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29货币经营业——早期的银行萌芽.由从事贸易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货币兑换的商人,在接受货币兑换业务的同时代管货币及代理由交易引起的有关货币支付,成为货币经营业30.商业银行——办理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业务的银行.是唯一能接受活期存款的银行. 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将部分负债作为货币流通,同时可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31.中间业务——是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收取佣金,手续费,管理费等费用的一种业务32.银行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表以外,还开展了一些提供服务,旨在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因这类业务既不属于负债业务也不属于资产业务,所以称为中间业务33.再保险——是保险公司对承担的来自于投保人风险进行再次分散的一种方法34.证券公司——是为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证券提供服务的投资机构.35财务公司——是由大型企业集团内部成员单位出资组建并为各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支持国家重点集团或重点行业发展.36.金融市场——是实现金融资产交易和服务交易的市场。

37.货币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是指交易资产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市场38.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是指交易资产在一年以上或没有到期期限的金融市场39.衍生金融工具——在原生金融工具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各种金融合约及其组合形式的总称,主要包括期货,期权和互换及其组合.通常以双边合约的形式出现,其价值取决或衍生于原生金融工具.合约规定了持有人的权利或义务,并据此进行交易,可发挥套期保值的作用40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出资者作为投资入股的证书和索取股息红利的凭证.股票代表的是所有权而非债权41.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务凭证42.证券行市——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实际交易价格.有价证券的行市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有价证券的收益;二是当时的市场利率43.股票价格指数——反映股票行市变动的价格平均数.是以计算期样本股市价总值除以基期市价总值再乘上基期指数而得到的44.票据贴现——是商业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现款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的利息所作的票据转让45.票据承兑——是指商业票据(主要是汇票)到期前,票据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记明事项,在票面上做出承诺付款并签章的一种行为46.再贴现——是指贴现银行持未到期的已贴现汇票向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贴现,通过转让汇票取得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的行为47.回购协议市场——是指通过回购协议进行短期资金融通交易的场所,市场活动有回购与逆回购组成.由于我国货币市场其他子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政府的金融宏观调控主要在这一市场进行48.证券交易所——是二级市场的组织方式之一.是专门的,有组织的证券集中交易的场所49.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实体的居民同非居民之间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纪录.他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段内对外收付的累计结果,是一种流量概念50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把一国的国际收支,按某种适合于经济分析的需要编制出来的报表.是反映一个经济实体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一种统计表.它实际上是国际收支的外在表现形式51.国际结算——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并借助于相应的结算工具,实际资金跨国转移,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也属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其实质均表现为通过银行结算体系及结算工具的运用,实现客户委托的资金清算与货币收付52.信用证——是由开证行根据申请人(进口商)的要求和指示,向出口商开出的在特定期限内,凭信用证规定单据取得确定金额的书面承诺53.国际金融市场——是指进行国际间资金借贷或融通的场所.广义是指国际间集中进行各种金融活动的场所.狭义是指从事国际资金借贷和融通的市场,即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54套汇——利用同一时刻不同外汇市场的汇率差异,通过贱买贵卖某种外汇赚取利润的行为55中央银行——一个国家的金融管理机构.”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策的银行”56超额准备金——指商业银行实际保有的准备金总额减去法定准备金所得的余额57超额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占全部存款的比率58清算业务——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管理者和参与者,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使金融机构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维护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从而保证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59货币需求——指人们通过对各种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综合衡量后所确定的最优资产组合中所愿意且能够持有的货币量,它必须同时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愿望,二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能力60.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降到一个低点时,人们的货币需求会变得无穷大得一种极端形式,此时央行无任增加多少货币供应给,都对利率不起作用.61.外生变量——内生变量的对称.是指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由于这种变量通常可为政策控制,被用来作为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变量,因而被称为政策变量62内生变量——又叫非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体系内部由诸多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变量.这种变量通常不为政策所左右,如市场经济种的价格,利率,汇率等变量63派生存款——又称衍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业务等引申而来的存款.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的一个范畴.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实质,是以非现金形式为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64.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由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通货)构成65.货币乘数——指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的扩张倍数66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若以Md表示货币需求量,以Ms表示货币供给量,货币均衡则可表示为:Md= MsG q67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68通货紧缩要素论——:国内外学者较普遍把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下降.双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包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三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是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物价水平下降是其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69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衡量一国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它等于以当年价格(现价)计算的本期国内生产总值和以基期不变价格(基期价)计算的本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70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实施调节和控制的具体措施.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对整个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最重要手段之一7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次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市场货币供给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而将货币投放出去,否则反之72.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即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73.金融监管——狭义的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在金融市场上所有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是指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74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75.金融深化——是指放松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使利率和汇率能够充分反映资金和外汇的实际供求情况,并能够抑制通货膨胀76金融压制——若政府对金融业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底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就会陷入一种相互擎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就称作金融压制77二元金融体系结构——是指现代化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现代化金融机构是指以现代化管理方式经营的大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传统金融机构是指以传统方式经营的钱庄,放债机构,当铺之类的小金融机构78金融创新——泛指金融领域内出现的,有别于既往的新业务,新技术,新工具,新机构,新市场与新制度安排的总称.从经济学意义说.指通过引进新的金融要素或者将已有的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在最大化原则基础上构造新的金融生产函数79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80金融中介比率——所有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在全部金融资产中所占的份额81.融资比率——各融资方式占全部资金来源的份额82表征货币——是指由足值货币的代表物,包括银行券,辅币等执行货币基本职能的货币形态. 83本位币——亦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84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提供小额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85双本位制——是典型的金银复本位制,是指国家和法律规定金,两种铸币的固定比价,两种铸币按国家比价流通,而不是随着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86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主要特点是: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的是纸币—银行券;中央银行将黄金和外汇存入另一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中央银行,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兑换比率;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政府或中央银行通过按固定比价买卖外汇的办法来稳定本国币值和汇率87金块本位制——亦称生金本位制,主要特点是: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的是纸币─银行券;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只能在规定的数额以上兑换金块;黄金集中由政府保管,作为银行券流通的保证金_88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能及时转变为现实购买力并不蒙受损失的能力89价值尺度——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指货币在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时所发挥的职能 90流通手段——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C/`*q-ZR M91支付手段——当货币不是用作交换的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92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93有限法偿——无限法偿的对称.是指辅币具有有限支付能力,即每次支付超过一定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收受94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95再贷款——它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96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97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