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中功能性物质的渗透传导系统
化妆品中的皮肤渗透性研究与应用
化妆品中的皮肤渗透性研究与应用化妆品一直是人们日常护肤品的必备选择,而皮肤渗透性是评价化妆品质量和功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探讨化妆品中的皮肤渗透性研究与应用,从分子层面、技术手段、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阐述。
一、皮肤渗透性的重要性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其作为外界与人体内部的界面,具有屏障和防御的作用。
化妆品如果无法渗透到皮肤内部,就无法发挥其功效。
因此,皮肤渗透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帮助开发出更加有效的化妆品产品。
二、皮肤渗透性的研究方法1. 体外实验体外实验是研究化妆品皮肤渗透性的常用手段之一。
通过建立模拟的皮肤屏障,观察化妆品成分在不同条件下的渗透情况。
常用的体外实验方法包括扩散细胞培养、哑光皮肤模型等,这些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真实的皮肤环境,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化妆品成分的渗透性能。
2. 体内实验体内实验是研究皮肤渗透性的更加直接的方法,常用的体内实验方法包括小鼠皮肤渗透性实验、人体皮肤片实验等。
这些方法可以更加真实地模拟人体皮肤的情况,对于化妆品成分的渗透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数据。
三、皮肤渗透性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化妆品皮肤渗透性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展。
通过更加精确的仪器和方法,研究人员可以对化妆品成分的渗透性进行更加准确的测定和评价。
同时,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如纳米技术、微创技术等的应用也为化妆品皮肤渗透性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
四、皮肤渗透性的应用皮肤渗透性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用于评价化妆品质量和功效,还可以为产品开发提供指导。
例如,通过研究化妆品成分的渗透性,可以针对特定皮肤问题开发出更有效的产品。
另外,在药物传递领域,皮肤渗透性的研究也在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中广泛应用。
结论皮肤渗透性的研究与应用在化妆品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化妆品成分在皮肤层的渗透情况进行研究,可以帮助开发出更加有效的化妆品产品,提高其在肌肤上的效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皮肤渗透性研究将在化妆品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促渗透
对于化妆品渗透剂,你了解多少说到如何增强功效型产品的效果,你可能会想到的是增加功效型原料的添加量,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方法,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提高功效型原料的渗透力,那对于化妆品渗透剂你又了解多少呢渗透是水分子经半透膜扩散的现象。
它由高水分子区域(即低浓度溶液)渗入低水分子区域(即高浓度溶液),直到细胞内外浓度平衡(等张)为止,水分子会经由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这样的现象,称为渗透。
那什么是渗透因子渗透因子天然存在于生物细胞内,是参与渗透的有机小分子。
下面就由小编和大家一起了解以下几种常见的渗透剂:月桂氮酮,简称:氮酮化学式:分子式:C18H35NO氮酮其特性:实践证明月桂氮酮可以安全的促进活性物成分在皮肤上的渗透和吸收。
在所有透皮助渗剂中,迄今为止,研究应用最多最有代表性的是月桂氮酮(氮酮、AZONE)。
氮酮为新型高效促透剂,其特点是对许多亲水、亲油合成药物及天然药物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以己内酰胺和溴代十二烷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加热促使反应,过滤后用水洗涤,干燥,最后减压精馏而得。
用作渗透剂,用于化妆品中各类膏霜及发用品;用作外用药物涂抹、按摩的促渗剂;用于农药,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促吸剂及杀菌、杀虫剂的促渗剂;此外,还可用于皮革及印染等领域的着色促进剂。
异山梨醇二甲醚,简称:DMI化学式:分子式:C8H14O4DMI其特性:增强活性成分渗入及靶向输送降低活性成分的浓度及对其对皮肤的刺激改进配方的储藏稳定性,特别适用于易水解或转酯化配方可与大多数有机溶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混溶产品特性可与透明凝胶等多种类型产品相容可将水溶性活性成分输送到皮肤,不会使其产生结晶。
N-正烷基苯并异噻酮唑酮,简称:噻酮化学式:分子式:C11H13O3SN噻酮其特性:具有高效高纯度,使用时加入量少,而主药透过皮肤多,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与制剂中各组分无配伍禁忌,与多种中西药配伍均起促渗作用,它是双亲型促渗剂,适用范围宽。
化妆品中的功能性原料
化妆品中的功能性原料
功能性原料是指能够赋予化妆品特殊功能的 一类原料。 主要包括美容中药、生物制品、天然功能性 成分等,这些原料的添加,使得现代化妆 品具有嫩肤、美白、防晒、祛痘、抗衰老 等多种特殊功能。
4.美白作用 具有此类作用的中药多具有祛风、除湿、补益脾肾、 活血化瘀等作用,这些药物往往含有能够抑制酪氨酸 酶活性的化学成分,通过抑制黑色素生成而起到美白 作用,如当归等。有些酸味药由于含有有机酸,对皮 肤有轻微的剥脱作用,使其也具有美白作用,如乌梅 等。 5.乳化作用 具有乳化作用的中药往往含有皂苷、树胶、蛋白质、 胆固醇、卵磷脂等成分。如绞股蓝中的绞股蓝皂苷即 是优良的天然乳化剂。 6.防腐抗氧作用 许多中药具有仿佛及抗氧化作用。具有防腐作用的中 药多含有有机酸、醇、醛及酚类等化学成分,凡具有 抗菌作用的中药一般均具有防腐作用;具有抗氧化作 用的中药多含有酚、醌及有机酸等化学成分。许多具 有抗菌防腐作用的中药,往往也具有抗氧化作用。
影响化妆品透皮吸收的因素
主要有皮肤状况、化妆品理化性质以及环境因素方面。 皮肤状况:年龄、性别、生物节律、皮肤部位,角质层状况 及皮肤的温湿度等因素均会影响化妆品的透皮吸收: ①一般情况下,随年龄的增大,皮肤的渗透吸收能力降低或增 加;女性皮肤的透皮强于男性;夜间皮肤吸收比白昼强;角质 层越薄的部位,皮肤渗透性越强; ②病态下的角质层变厚或变薄分别会导致皮肤渗透性降低或增 加;角质层中胞间脂质及含有的“天然保湿因子”的组成发生 变化也会直接影响皮肤的渗透性;皮肤的温度、湿度升高均可 提高皮肤的渗透性。 化妆品:主要与基质、剂型、活性物浓度及pH值等因素有关: ①油性原料中,透皮吸收的顺序为:动物油>植物油>矿物油; 不同剂型的透皮吸收率:乳液>膏霜>溶液或凝胶>悬浮液; ②活性物浓度高,有利于透皮吸收;酸性活性物和碱性活性物 分别在酸性基质和碱性基质中透皮吸收增强。 环境:环境温度、湿度提高,均有利于透皮吸收。
化妆品的透皮吸收研究
化妆品的透皮吸收研究化妆品中的透皮吸收指的是化妆品中的功能性成分按产品的不同效用穿透皮肤组织屏障,作用于靶向位置,并在该部位积聚和发挥作用的过程。
化妆品功效性成分的透皮吸收不同于药品的透皮吸收,不需要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
例如,美白产品中的美白剂需作用于皮肤的基底层,阻断黑色素的生成;抗衰老产品的功效成分则需作用于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使皮肤富有弹性;防晒产品中的防晒剂需滞留在皮肤表面,吸收和反射紫外线;而一些保湿类产品则根据不同作用机理,作用于表皮层或真皮层起到改善皮肤含水量的作用。
一、透皮吸收的途径各种活性成分能够透过皮肤屏障,进入皮肤内部,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角质层、毛囊和汗管,其中透过角质层这个途径吸收是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因而透皮吸收的屏障也主要来自角质层。
而透过角质层吸收也有两种方式:①通过细胞间隙扩散,②通过细胞膜的扩散。
因细胞间隙含有脂质双分子层,因此,脂溶性、非极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间隙扩散;而角质层细胞则是一种致密的交联网状蛋白结构,含有大量的微丝角蛋白和丝蛋白,占角质细胞总容积的70%左右,因此水溶性物质和极性物质则更容易透过角质细胞膜进行扩散。
二、透皮吸收的机理化妆品透皮吸收的机理包括扩散理论、相似相溶理论、水合理论、渗透压理论、结构变化理论等。
1. 扩散理论扩散理论满足Fick定律,增加局部用药浓度,可增加扩散通量、使用表面活性剂等可使角质层厚度变薄,降低活性物在膏体中的亲和力,增加在皮肤中的亲和力,可使活性物在角质层与载体之间的分散系数增加。
2. 相似相溶理论“相似相溶”是众所周知的溶解规律,主要是是物质更易溶于与其极性相似的溶剂中。
在化妆品的透皮吸收研究领域中,相似相溶理论可理解为当外界物质具有与皮肤相似的成分、结构和性质时则易透皮吸收。
非极性成分易通过富含脂质的细胞间隙部位来穿透屏障,极性成分则易通知细胞自身的渗透来跨越屏障。
一般情况下,水包油型体系比油包水型更易被皮肤吸收,是因为水分会使角质层的水合力增加,加速了透皮吸收。
纳米乳透皮传递系统在未来医学美容_省略_衰老系列化妆品中的应用前景_下_丁克祥
产 甲 帕
右
醉 起 效 时 间 ,更 长 的 麻 醉 维 持 时 间 ,更 深 的 麻 醉 浸 润 层 次 、 更 强
粒分泌 和向皮肤表面运输 或转
运 的抑 制 作 用 、 对 已形 成 的 氧
射和损伤 的防护等 , 发挥其共 济 协 同 和联 合 增 效 作 用 ,使 产 品 应 用 的有 效 性 提 高 ②纳 米 乳 体 系对 表 皮 角质 层 屏 障 及 老 化 细 胞 层 具 有 自然 剥 脱 能 力 ,并 使 表 皮 棘 细胞 间的 连 接 作 用减 弱 ,增
中 的天 然 植 物表 面 活 性剂 具 有 作 用于 细 胞 表 面 并 断 裂 细 胞 胞 间 连 丝 的 功 能 ,能 使 沉 积 在 皮 肤 表 面 的黑 素 颗 粒 隐 性 剥 脱 ,
使 皮肤 美 白祛 斑效 果 提 高
③纳 米 乳 作
为 两 种 互 不 相 溶 的 液 体 按 一 定 比例 ,在 表
可 用于 平 时 的皮 肤 护 理 和
和 按 摩 时使 用 。 其 主 要 技 术特
点 ①植 物 花草 提 取 物 及 精 油 在
空 气 中 的挥 发 性很 强 , 不 仅 香
浴 时 全 身 皮肤 的 防 晒 。 其 主要
技 术特点
、
①将 当 前 有 效 防 护
双重 防 晒 功效 成 分
与 纳 米 乳 载 体 结 合 应 用 ,不 仅 防 晒 剂 稳 定 性 提 高 ,致 敏 作 用 降 低 , 且 防 晒 系 数 提 高 ,防 晒 时 间 延 长 , 防 晒 效 果 明显 ②采 用 法 国 从
分快 速 通 过表 面 活 性 剂 分 子 组 成 的界 面 膜 ,并 在 面 部 皮 肤 应 用 时 ,迅 速 形 成 美 白功 效 成 分 储 库 ,使 之 按 梯 度 渗 透 规 则 ,形 成 由 高 到低 、 由外 向 内 的被 动 靶 向 作 用 和缓 释 控释 效应 使皮 肤 美 白效 果得 以发 挥或
皮肤吸收与化妆品渗透技术
皮肤吸收与化妆品渗透技术在追求美丽和肌肤健康的道路上,化妆品成为了我们日常护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要使化妆品真正发挥其功效,关键在于其能否被皮肤有效地吸收和渗透。
这不仅涉及到化妆品的成分和配方,还与皮肤的生理结构以及渗透技术的应用密切相关。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
从外到内,依次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表皮是我们抵御外界环境侵害的第一道防线,主要由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组成。
其中,角质层就像一堵坚固的“城墙”,阻挡着大多数物质的进入。
但也正是这一特性,使得化妆品的渗透成为了一个挑战。
化妆品的成分多种多样,包括水分、油脂、活性成分等。
这些成分的分子大小、极性和溶解性等性质都会影响它们在皮肤中的吸收和渗透。
一般来说,小分子、亲脂性的成分更容易穿过皮肤屏障。
例如,维生素 E 等脂溶性维生素就相对容易被皮肤吸收。
为了提高化妆品的渗透效果,科学家们研发了多种渗透技术。
其中,微乳技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
微乳液是由水、油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其粒径通常在 10 到 100 纳米之间。
由于粒径小,微乳液能够携带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更有效地穿透皮肤屏障,提高吸收效率。
纳米技术在化妆品渗透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将活性成分制备成纳米颗粒,可以增加其与皮肤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渗透性能。
此外,纳米载体如脂质体、纳米胶束等还能够保护活性成分不被降解,延长其作用时间。
离子导入技术则是利用微弱的电流将带电荷的化妆品成分导入皮肤。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离子型成分的渗透深度和速度,对于一些难以透过皮肤的大分子药物和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效果。
除了技术手段,化妆品的使用方法和剂型也会影响皮肤的吸收。
例如,使用面膜时,由于皮肤在封闭的环境中,温度和湿度增加,角质层的水合程度提高,有利于化妆品成分的渗透。
而乳液和霜剂相比,乳液的质地更轻薄,更容易在皮肤表面铺开,从而增加与皮肤的接触面积,促进吸收。
化妆品的成分对肌肤的渗透性影响
化妆品的成分对肌肤的渗透性影响化妆品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改善外观和保护肌肤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们可能并不了解化妆品中的成分对肌肤的渗透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并介绍几种常见的化妆品成分,它们对肌肤渗透性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一、化妆品成分的分类及作用1. 调整肌肤PH值的成分:比如水合硫酸镁和某些水溶性维生素等,可以帮助皮肤保持酸碱平衡,抵抗外界环境的刺激。
2. 保湿成分:如透明质酸、甘油等,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并锁住皮肤内部的水分,保持肌肤的湿润。
3. 抗氧化成分: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多酚等,可以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减少皮肤的氧化损伤,并延缓衰老。
4. 抗炎成分:如茶多酚、甘草酸等,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可以缓解肌肤红肿、瘙痒等不适症状。
5. 防晒成分:例如氧化锌、二氧化钛等,能够反射和散射紫外线,防止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二、化妆品成分对肌肤渗透性的影响1. 渗透性较好的成分:某些小分子成分如水、丙二醇等渗透性较好,可以迅速渗透到肌肤深层,发挥其功能和效果。
2. 渗透性较差的成分:某些大分子成分如胶原蛋白、乳液等渗透性较差,主要作用在肌肤表面形成保护膜,起到保湿和滋润的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渗透性较差的成分可能会阻碍其他功能成分的渗透,因此在选择化妆品时要根据自身需求和肤质选择合适的产品。
三、使用化妆品时的注意事项1. 对于有渗透性的成分,要根据自身肤质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产品。
渗透性强的成分能够更好地起到功能和效果,但也可能更容易引起过敏等不适反应。
2. 在使用渗透性较差的成分的产品时,需要做好肌肤清洁和角质层去除工作,以提高其他功能成分的渗透效果。
3. 在选择化妆品时,可以参考产品的成分表,了解其中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以便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4. 如果对某种成分过敏或出现不适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专业医生或皮肤科医生的建议。
结论:化妆品的成分对肌肤的渗透性有一定的影响。
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的渗透性研究
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的渗透性研究化妆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除了起到美化作用外,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也对皮肤起到一定的滋养和保护作用。
然而,这些活性成分要发挥作用,必须要能够良好地渗透到皮肤内部。
本文将研究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的渗透性,并探讨影响其渗透的因素。
1. 活性成分的定义与分类活性成分是指具有特定功能并能够对皮肤产生作用的化学成分。
根据其功能不同,活性成分可分为抗氧化剂、保湿剂、抑制黑色素产生剂、增白剂等多个类别。
这些活性成分在化妆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其渗透性却是一个关键问题。
2. 活性成分的渗透机制活性成分要渗透到皮肤内部,需要克服角质层的屏障作用。
一般来说,活性成分的渗透机制可分为两种,即带电状态下的渗透和非带电状态下的渗透。
带电状态下的渗透主要通过电吸引和电脑动力学效应来实现,而非带电状态下的渗透则主要通过溶解、扩散和渗透压差来完成。
3. 影响渗透性的因素活性成分的渗透性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分子量、脂溶性、溶解度和pH值等。
一般来说,分子量小、脂溶性高、溶解度好且pH值接近皮肤pH值的活性成分更容易渗透到皮肤内部。
此外,还有部分辅助成分如渗透促进剂和给药系统的应用,也能够提高活性成分的渗透性。
4. 渗透性的研究方法为了研究活性成分的渗透性,科研人员通常使用皮肤模型或活体动物模型进行实验,通过测量不同条件下活性成分的渗透程度来评估其渗透性。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体外扩散实验、离体皮肤实验、活体动物实验等。
5. 提高活性成分渗透性的方法为了提高活性成分的渗透性,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方法。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利用纳米技术,将活性成分制备成纳米粒子来增加其渗透性。
另外,也可以通过调节pH值、添加渗透促进剂等方式来改善活性成分的渗透性。
6. 渗透性与活性成分的效果关系活性成分的渗透性直接影响其在皮肤中的作用效果。
只有活性成分能够充分渗透到皮肤内部,才能够发挥其预期的保养和修护作用。
因此,提高活性成分的渗透性对于化妆品的研发至关重要。
化妆品的10个功能性原料
化妆品的10个功能性原料基质原料1、油性原料:化妆品中主要原料。
用于抑制皮肤水分蒸发,滋润和柔滑皮肤。
2、表面活性剂:对水有亲和性的亲水基和对油有亲和性的亲油基。
3、保湿剂:有吸湿性物质的功能,是化妆品的一大重要成分。
4、增黏剂:改变化妆品黏度和为膏体及乳液的增稠,使产品在适用的黏度和稠度状态下有很好的稳定性。
5、薄膜剂:能形成薄膜的原料。
6、粉体原料:无机粉体原料,有机粉体原料.主要有聚乙烯粉和尼龙粉。
7、其他原料:香精、抗氧化剂和金属离子鳌合剂。
功能性原料1、硫辛酸(Alpha lipoic acid)硫辛酸,有效成份99%,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有抗自由基抗氧化作用,喻为”理想的抗氧化剂”,同时可保存或再生其他种抗氧化剂如维他命C、E,同时它也替代维他命C、E。
具有美白、抗皱、消炎、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
2、硫辛酸-Ⅰ(Alpha lipoic acid-Ⅰ)硫辛酸衍生物,有效成份50%,棕黄色胶状物,具有硫辛酸所有的功效,改善了硫辛酸在水中的溶解性。
与水可以任意比互溶。
3、硫辛酸-Ⅱ(Alpha lipoic acid-Ⅱ)硫辛酸衍生物,有效成份40%,浅黄色液体,具有硫辛酸所有的功效,改善了硫辛酸在水中的溶解性。
与水可以任意比互溶。
用于润肤霜、唇膏、营养型化妆品中有强的保湿性。
4、硫辛酸-Ⅲ(Alpha lipoic acid-Ⅲ)硫辛酸衍生物,有效成份99%,类白色粉末,溶解于有机溶剂,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作用同硫辛酸。
5、硫辛酸-Ⅳ(Alpha lipoic acid-Ⅳ)硫辛酸衍生物,有效成份99%,类白色粉末,溶解于有机溶剂,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具有硫辛酸所具有的功能,还有强的美白消炎抗皱作用。
6、咖啡酸(Caffeic acid)咖啡酸,有效成份99%,具有抗氧化、美白、消炎等功效。
淡黄色结晶粉末,微溶于水,易溶于热水和冷乙醇。
咖啡酸在低浓度(12.5ug/g)即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而减少黑色素的生成;咖啡酸还可以抑制蛋白质激酶和酪氨酸激酶活性。
化妆品工业新型美容产品的皮肤渗透性研究
化妆品工业新型美容产品的皮肤渗透性研究近年来,随着化妆品工业的迅猛发展和消费者对美容产品要求的不断提高,皮肤渗透性成为了美容产品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化妆品工业新型美容产品的皮肤渗透性进行探讨。
一、皮肤渗透性及其重要性皮肤渗透性是指美容产品中的有效成分在应用过程中穿透皮肤并达到目标组织的能力。
对于美容产品来说,皮肤渗透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成分能够有效渗透皮肤,才能发挥其作用,提供理想的美容效果。
因此,对美容产品的皮肤渗透性进行深入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二、皮肤渗透性研究方法与技术1. 离体皮肤试验:该方法通过使用取自人体或动物的皮肤组织,在体外条件下模拟真实使用情况进行测试。
离体皮肤试验能够模拟真实使用情况,并通过测量渗透液中的活性成分浓度来评价其渗透性能。
2. 体外复制模型:这种方法利用仿真皮肤模型,如皮肤等效模型或皮肤模拟小鼠等,在实验室条件下评估美容产品的渗透性能。
3. 仪器测试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现代仪器设备进行皮肤渗透性研究的技术也不断提升。
例如,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对美容产品中的成分进行分析和定量,从而评估其渗透性能。
三、影响美容产品渗透性的因素1. 美容产品成分:不同的成分对皮肤的渗透性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如维生素C和透明质酸等,在美容产品中被广泛使用,因为它们能够更容易地渗透皮肤。
2. 皮肤屏障: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天然的屏障功能,屏障功能对美容产品的渗透性起着重要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较厚的角质层和皮脂层可能会减弱渗透性。
3. 使用方法:美容产品的使用方法也影响着其渗透性能。
例如,适当的按摩或按压可促进成分的渗透,而过度搓揉则有可能破坏皮肤屏障,导致渗透性下降。
四、提高美容产品渗透性的途径1. 优化成分配方:通过选择具有较高渗透性的成分并优化其配方,可以提高美容产品的渗透性。
例如,结合小分子化合物和促进渗透的辅助成分,可以达到更好的渗透效果。
化妆品功效成分传递载体
化妆品功效成分传递载体摘要:随着功效化妆品的出现,活性物质的传输越来越受到关注,各种各样的传输载体应运而生。
载体技术应用于化妆品生产中,赋予了化妆品优异性能。
简要介绍了化妆品:叻效成分传递技术及其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新型乳液、微胶囊、脂质体、纳米微粒、传递体等五种化妆品传递载体。
关键词:化妆品;传递栽体;微胶囊;脂质体;纳米微粒研究表明,护肤品中大量的营养成分,无论什么精华,什么营养,只要皮肤不能吸收,都是一种负担。
皮肤表面化妆品营养成分过剩,正是造成“皮肤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会使皮肤出现过早老化,代谢功能退化,皮肤变得干燥、敏感、皱纹、色斑、暗疮等。
研究表明,约有90%的抗皱霜营养成分过剩,非但不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反而会加速皮肤的衰老。
分析化妆品的成分,其中包括世界著名品牌的产品,发现其中维他命、油脂和氨基酸的含量已严重超标,这会遏制细胞分裂及新细胞的生成,对皮肤的危害极大。
长期使用油脂含量达11%的抗皱霜,就会加速皮肤细胞的老化,而我们通常使用的化妆品油脂含量平均高达15%。
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需要大量维生素、蛋白质和生物细胞营养物,这些正是营养化妆品的主要成分。
如果化妆品的营养成分不能被皮肤完全吸收,那么它就会成为寄生细菌生长繁殖的温床,而大量的细菌还会导致皮肤感染。
种种这些都说明我们应更重视化妆品功效成分“传递技术”的研究,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开发新原料,生产新产品。
只有建立在传递系统的基础上,美白、抗衰老等功效成分的开发与应用才有意义。
1化妆品传递技术研究现状化妆品功效成分的传递,是指化妆品中的有效成分作用于皮肤表面或进入表皮或真皮,并在该部位积聚和发挥作用的过程。
例如,防晒产品中的UV吸收剂应滞留在皮肤表面,起吸收和反射紫外线的作用;美白产品中的美白剂常作用于表皮中的基底层,阻断黑色素的产生;而抗衰老产品的功效成分则常作用于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使皮肤富有弹性。
对于渗透性不强的活性成分,传递技术研究的是如何打开皮肤通道,让其渗透至作用部位;对于渗透性太强而刺激皮肤的活性成分,传递技术研究的是如何控制其渗透速率,在达到功效的同时减小其刺激性;对于有些与空气接触容易氧化变性的活性成分,传递技术研究的是如何使其包封于体系中,从而隔绝空气,在使用时才发挥功效;对于有些与配方体系不相溶的活性成分,传递技术研究的是如何改善其溶解性质,扩大其使用范围。
新型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及作用原理
新型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及作用原理1.抗氧化剂:抗氧化剂可以帮助保护皮肤免受自由基的伤害,延缓衰老和皮肤损伤。
常见的抗氧化剂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绿茶提取物和辅酶Q10。
这些成分可以中和自由基,减少氧化反应在皮肤上的损害,并增强皮肤的光滑度和弹性。
2.羟基酸衍生物:这类成分在新型化妆品中常用于皮肤护理和修复。
它们具有保湿和柔软肌肤的功效,可以提高皮肤的保水能力,增加皮肤的弹性和紧致度。
常见的羟基酸衍生物有透明质酸、甘油和尿囊素。
3.皮肤屏障修复剂:皮肤屏障是皮肤表面的保护层,可以防止外部环境对皮肤的损害。
一些新型化妆品中的成分可以帮助恢复受损的皮肤屏障,提高皮肤的保湿能力和防御能力。
常见的皮肤屏障修复剂包括尿囊素、神经酰胺和脂质体等。
4.抗菌剂和抗炎剂:抗菌剂和抗炎剂可以有效地减少肌肤的炎症反应和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减少痘痘和粉刺的产生。
常见的抗菌剂包括水杨酸、茶树精油和芦荟提取物;常见的抗炎剂包括绿茶提取物、芦荟提取物和镇定剂等。
5.吸油剂:吸油剂可以吸附和控制皮肤油脂的分泌,减少油光和毛孔阻塞。
常见的吸油剂包括硅胶、粉末状银杏叶和蓖麻油等。
除了上述几类成分,还有许多其他新型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例如维生素A衍生物(例如维甲酸)、光敏剂(例如曲酸)、保湿剂(例如甘油)等,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原理和效果。
总而言之,新型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皮肤内部,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增加皮肤的保湿能力、紧致度和弹性,减少炎症反应和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改善肤质、延缓衰老和提高皮肤的整体健康状况。
这些成分的作用原理不仅与其本身的化学性质有关,还与与其他成分的相互作用有关。
因此,合理选择和使用这些活性成分,并根据皮肤的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护肤方案设计,是实现最佳效果的关键。
新型乳化体系
三、替代传统乳化剂稳定油水界面的固体颗粒
能够替代传统乳化剂稳定油水界面的固体颗粒丰富多样,可分为无机颗粒、有机颗粒和聚合物颗粒。这些颗粒不但要求能同时被体系中的油、水两相部分润 湿且不溶于两相,同时其表面电荷也不能过高,且颗粒尺寸要远远小于乳滴尺寸(制备Pickering乳液的颗粒粒径通常要比乳液粒径至少小一个数量级)
另一方面,对于目前使用的大多数水凝胶剂而言,其参与 制备的水凝胶稳定性通常受添加剂等影响较大,这也是实际应用 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应用范围广的水凝胶剂还有待于进一步开 发。
尽管目前对凝胶剂、两凝胶比例、制备工艺以及添加剂等 对双凝胶体系性质的影响开展了相应研究,但研究工作不够系统, 仍有诸多机理不明确,并且双凝胶体系结构复杂,体系间差异明 显,尚需系统研究。
并缓慢释放。
锁水保湿性能
含有层状液晶结构的乳液保湿性能提高了大约3 倍;油水界面多层液晶结构中含有大量的结合水,起 着贮存器的作用,能够长时间停留在皮肤表面为肌肤 补充水分
肤感
乳液在涂抹过程中极易在皮肤表面铺展,具有良好的 涂抹肤感。同时,乳液的液晶层是由乳化剂双分子层 与结合水周期性层状排列而成,层与层之间由于含大 量结合水而容易相对滑移,使乳更易铺展于皮肤表面, 具有优于普通乳液的清爽、柔滑的肤感。
二、乳化剂方面的不足 ➢ 可制备较完美液晶乳液的乳化剂少; ➢ 一些液晶乳化剂只有在特定配方或工艺下才能形成液晶;
三、功能性方面的不足 ➢ 货架期内大多产品中液晶结构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 目前还不能实现对产品内液晶层的目的性调控。
市面上已涌现多款宣称液晶乳化技术制备的各类 功效不同、性能各异的化妆品 如极润特浓保湿乳液、欧珀莱冻龄霜、TsT潮灵 系列(舒缓乳液)、POLA的极光幻彩精华液、 SK-Ⅱ赋活修护精华霜以及薇诺娜、玉泽、希物 集以及资生堂等品牌产品。对液晶乳化体系在化 妆品领域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保 湿、防晒以及发用等产品。
化妆品透皮吸收及纳米载体技术
大小达500 nm的转运体能够自发地穿透角质层
二. 纳米载体技术
纳米立方液晶
(Cubosomes )
重排发生在六方相和双连续立方相中
由特定的两亲性脂质按精确比例组成的纳米结构液晶颗粒,由圆形的 连续脂质双层组成的,排列在一个三维结构中,粒径在100~500 nm
除去溶剂, 得薄膜状剩余物
白金粒子水溶液 200ppm
二. 纳米载体技术
囊泡 (Niosomes)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代替了磷脂 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无刺激性和非免疫原性 缺点:容易融合到更大的囊泡中,导致活性成分泄漏
醇质体
传递体
立方体
磷脂复合物
二. 纳米载体技术
醇质体 (Ethosomes)
磷脂复合物与脂质体的差异在于前者活性成分的极性官能团与磷脂的 极性头部反应,成为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脂质体中,不会发生这 样的反应,活性成分只是被磷脂包围
活性成分和磷脂之间的强共价键,磷脂复合物比脂质体更稳定
二. 纳米载体技术
纳米乳液
(Nanoemulsions )
同时包含亲油和亲水成分,可以制备为水包油(O/W)和油包水(W/O)乳液
乙醇、有机酸
增加活性成分在皮肤内的溶解度
丙二醇
紊乱细胞间脂质
萜烯、表面活性剂、脂肪酸、脂肪酸酯、氮酮(1-十二烷基 氮杂环庚烷-2-酮)及其衍生物、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和亚砜 (二甲基亚砜)
二. 纳米载体技术
改变活性成分物理特性
纳米技术
1至100 nm
评价参数
纳米载体
实现受控和持续释放
纳米载体的颗粒大小、形状、表面电荷、包封率 ( EE ) 、pH
化妆品中功能性物质的渗透传导系统
细剥 离 皮 下 脂 肪 层 和结 缔 组 织 , 生 理 盐 水 冲 洗 用 干 净 , 于 生 理 盐 水 中, 置 于
 ̄ -g .r t , t/ ̄ r . .
式 中 :Kz为 功 能 物 质 在 角 质 层 的
分 散 系 数 Dz 扩 散 系 数 :Hz 角 质 层 为 为
维普资讯
l
丽 融丽
化 妆 品 中功 能性 物 质 的 渗 透 传 导 系 统 影连 ■朱 摄广 文杰 /丰 /
近 年 来 ,随 着 化 妆 品 科 技 和 生 物 科 技 的 ・ 发 展 ,大 量 的 特 殊 功 能 性 物 质 及 I 央速
大 分 子 制 剂 进 入 了化 妆 品 领 域 , 化 妆 品 的 使 用 功 能 得 到 进 一 步 的 提 升 和 拓 展 , 使 形 成 了 不 同使 用 方 向 的 功 能 型 护 理 用 品 。
维普资讯
5 表面 活 性剂或 透皮 促进 剂 的作 用。 . 其 中 :△C 为 皮 肤 两 侧 的浓 度 差 .P z z 为渗透 系数 : 如 膏 药 中 所 含 铅 皂 是 一 种 表 面 活 性 剂 ,可 促 使 被 动 扩 散 的 吸 收 ,增 加 表 皮 类 脂 膜 对
在 功 能 化 妆 品 研 究 中 , 能 性 物 质 的 功
・
Hale Waihona Puke 、功 能 物 质 任 皮 肤 I的 :
理 化 性 质 有 严 格 的 要 求 ,如 适 宜 的 溶 解
性 . 子 量 、 低 的熔 点 、适 宜 的 油 一 分 分 较 水
渗 透 传 导 机 理
在 功 能 物 质 的 渗 透 传 输 系 统 中 .物 质 运 转是 一个 不 可 逆 非 平衡 态热 力 学 过程 其 渗 透 速 度和 渗 透 率 与物 质 的理 化 性质 、
化妆品中的功能性载体材料研究
化妆品中的功能性载体材料研究化妆品是现代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其中的功能性载体材料更是化妆品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功能性载体材料是指一种能够承载并释放有效成分的物质,它们在化妆品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功能性载体材料在化妆品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其在化妆品领域的重要性。
一、功能性载体材料的定义和分类功能性载体材料是指能够稳定并释放活性成分的物质,它们在化妆品中可以用来保护活性成分、延长其释放时间、提高吸收率等。
根据其特性和用途,功能性载体材料可分为以下几类:1.乳化剂:乳化剂是一种能够稳定和混合油水两相的物质。
在化妆品中,乳化剂常用于制作乳液、霜类产品等。
常见的乳化剂有蜡酸酯类、磷脂类、硅油类等。
2.微胶囊:微胶囊是一种将活性成分包裹在胶囊中,以延缓释放的载体材料。
它可以控制活性成分的释放速度和时间,确保其在皮肤上的持续效果。
微胶囊主要由壳和核两部分组成,常用的壳材料有明胶、壳聚糖等。
3.纳米粒子:纳米粒子是一种具有纳米级尺寸的固体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好的负载能力。
在化妆品中,纳米粒子可以用来稳定活性成分、提高溶解性和吸附性。
常见的纳米粒子有二氧化钛、氧化锌等。
4.透明质酸:透明质酸是一种具有保湿和保护作用的天然多糖,常见于化妆品中的保湿产品。
它可以形成一层水分保护膜,防止水分的蒸发,保持肌肤水润。
二、功能性载体材料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功能性载体材料在化妆品中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其中的几个典型例子:1.抗氧化剂的稳定:抗氧化剂在化妆品中常用于抗衰老产品。
然而,一些抗氧化剂在制剂过程中容易受到氧气和光线的影响而失效。
因此,通过将抗氧化剂包裹在微胶囊或纳米粒子中,可以保护其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延长其稳定性和活性。
2.保湿成分的释放:保湿成分在化妆品中起到保持皮肤水分的作用。
通过使用乳化剂和透明质酸等功能性载体材料,可以提高保湿成分在皮肤上的停留时间,增加水分的吸收和保持效果。
(中文)普之恋渗透技术详解
提升&弹力
以皮肤涂抹感柔和,滋润度饱满的剂型, 增进皮肤健康
高效保湿
PII-SKIN™独有的技术,传递保湿 成分,让皮肤更加舒适
水凝霜
PII-SKIN™ 技术
以核心技术将有效成分渗透到皮肤深层,是吸收最大化的普之恋皮肤渗透技术。
高效补水
超低分子透明质酸
皮肤测试结束
[专利号] 第 10-1393397号
2800% 增加
MTD 原创技术
专利
荣获皮肤渗透原创技术优秀专利大奖(2016)
Patent (No. 10-1393397)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 of biologically active molecules in skin using MTD(Macromolecule Transduction Domain)
PC-BOLCA PC-AP PC-AH PC-HP
PC-PDGF-BB PC-KGF PC-SCF PC-FGF2 PC-EGF
PC-PDGF-AA PC-IGF2 PC-FGF1 PC-VEGF PC-Trx PC-SOD1
PC-Thymosin β4
PC-KGF2 PC-IGF1
HA Transome, 3% Red ginseng Transome
低分子化合物
(Small Molecule Hydrophobic)
治疗用肽/ 蛋白质
(Therapeutic Peptide
不易被细胞吸收的物Pro质tein)
治疗用抗体
(Therapeutic Antibody)
MITT
siRNA
MITT : 通过细胞内药物传递技术增加创新新药的开发的有效性。
新型渗透作用实验装置的制作和应用
新型渗透作用实验装置的制作和应用1. 引言1.1 背景概述新型渗透作用实验装置是一种用于研究物质在不同介质中传导和扩散的装置。
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渗透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现象,它在土壤水分运移、植物根系吸收养分、药物在体内传输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目前市面上已有一些渗透作用实验装置,但大多存在着实验复杂、操作不便、数据精确度低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设计并制作了一种新型渗透作用实验装置。
该装置采用了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对实验环境的精确控制和数据采集。
通过该装置,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研究物质在不同介质中的传输特性,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介绍新型渗透作用实验装置的制作和应用,分析实验结果并探讨该装置的优势和局限性。
通过对该装置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渗透作用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新型渗透作用实验装置的研究意义非常重要。
通过研究新型渗透作用实验装置,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质在多孔介质中的传输规律,从而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地下水、土壤等介质中污染物传输行为的认识,为环境修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新型渗透作用实验装置的研究还可以为地质勘探和石油勘探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该装置,可以模拟地下油气运移过程,帮助地质勘探人员更好地定位油气资源,提高勘探效率,降低勘探风险。
新型渗透作用实验装置的研究还对建筑材料、医药领域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在建筑材料方面,可以研究材料的渗透性能,为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在医药领域,可以用于研究药物的渗透性及传输规律,提高药物的疗效。
新型渗透作用实验装置的研究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还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一领域的研究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前景。
1.3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新型渗透作用实验装置的效果和性能,通过实验得出数据和结果,进一步分析实验装置的优劣之处,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化妆品中的渗透剂的研究与应用
化妆品中的渗透剂的研究与应用化妆品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使用化妆品追求美丽和保养肌肤。
然而,要让化妆品发挥最佳效果,渗透剂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化妆品中的渗透剂的研究与应用,并介绍一些常见的渗透剂类型及其作用机制。
一、渗透剂的定义与作用渗透剂是一种能够增强化妆品成分渗入皮肤的物质。
在化妆品中,渗透剂可以提高活性成分的吸收效果,使其更好地滋养和修护肌肤。
具体来说,渗透剂能够打破皮肤屏障,增加化妆品成分在皮肤上的分布,从而提高产品的渗透性和功效。
二、常见的化妆品渗透剂及其作用机制1. 乙醇乙醇是一种常见的化妆品渗透剂,其主要通过溶解皮肤的脂质层,降低皮肤的表面张力,促进化妆品成分的快速渗透。
乙醇还具有抗菌作用,能够有效保护皮肤免受外界的侵害。
2. 硫酸镁硫酸镁也是一种常用的渗透剂,它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加皮肤角质层的含水量,使皮肤变得更加柔软,从而有利于化妆品成分的渗透。
此外,硫酸镁还能够促进角质层的更新,使皮肤保持健康状态。
3. 辅醇辅醇是一种具有高渗透性的渗透剂,它能够通过改变角质层的结构,增加角质细胞间隙,提高皮肤对化妆品成分的吸收率。
辅醇还能够提高角质层的含水量,促进皮肤的保湿效果。
4. 糖基脂质糖基脂质是一种常见的天然渗透剂,它主要通过与皮肤中的脂质层相互作用,增强化妆品成分的渗透。
糖基脂质还具有良好的保湿效果,能够有效改善干燥皮肤问题。
三、渗透剂在化妆品中的应用1. 护肤领域在护肤产品中,渗透剂可以增强活性成分的渗透性,使其更好地滋养肌肤。
例如,某某品牌的护肤霜中添加了乙醇作为渗透剂,能够使营养成分更深层次地渗入皮肤,增强产品的修复和滋养效果。
2. 化妆领域在化妆产品中,渗透剂可以提高彩妆成分的附着性和持久性。
例如,某某品牌的粉底液中添加了糖基脂质作为渗透剂,能够使粉底成分更好地与皮肤融合,提高妆效的持久性和自然度。
3. 口红和唇膏在口红和唇膏中,渗透剂不仅可以提高色素的附着性,还能够促进滋润成分的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妆品中功能性物质的渗透传导系统(综述)广州捷诚化妆品技术研究所 朱杰连近年来,随着化妆品科技和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特殊功能性物质及大分子制剂进入了化妆品领域,使化妆品的使用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拓展,形成了不同使用方向的功能型护理用品。
然而,这些功能性物质和大分子在化妆品中大多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原因是大多数功能物质和生物大分子制剂在皮肤角质层屏障作用下难以渗入皮下,而无法与皮肤受体发生作用,这是目前大多数功能型化妆品功效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功能化妆品研究中,功能性物质的理化性质有严格的要求,如适宜的溶解性、分子量、较低的熔点、适宜的油-水分配系数及pH等。
而皮肤的屏障作用是决定药物渗透速度的关键。
皮肤的渗透速度存在着个体差异及身体不同部位之间的差异。
人体各部位渗透速度按下列顺序依次增加:足底、前臀、脚背、头皮、腹股沟、阴囊、耳后。
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使大多数功能物质.即使剂量低、功效高的物质,透皮渗透速度也难以满足功效需要。
因此克服皮肤屏障作用,促进功能物质在一定时间内透皮渗透达到作用量,是功能型化妆品开发研究的关键课题之一。
一、功能物质在皮肤上的渗透传导机理在功能物质的渗透传输系统中,物质运转是一个不可逆非平衡态热力学过程,其渗透速度和渗透率与物质的理化性质、皮肤特性及外力场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一般情况下,渗透传导速率满足Fick’s的第一扩散定律:J Z =P Z⊿C Z (1)其中:⊿C Z为皮肤两侧的浓度差,P Z为渗透系数:P Z=K Z.D Z/H Z (2)式中:K Z为功能物质在角质层的分散系数;D Z为扩散系数;H Z为角质层厚度。
由(1)式和(2)式可见,功能物质在皮肤上的渗透率与该物质的性质(K Z)有关,还与物质的浓度(C Z)和皮肤角质层厚度(H Z)有关。
借鉴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功能物质在皮肤上的渗透传导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的:1 物质通过皮肤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细胞间质扩散)和表皮深层、真皮转运而被皮肤乳头层吸收,从而进入肌体组织。
2 皮肤穴位处的物质吸收。
与别处皮肤相比,穴位处皮肤阻抗低、电容大、电位高,有利于物质的透皮吸收。
3 粘膜处物质的吸收。
如口腔的舌下粘膜、鼻粘膜、直肠粘膜等均为医药外用的常见给药部位,粘膜没有角质层,活性物透入较容易、速度快。
现在有些品牌的保健品已经研制成舌下喷剂的给药方式。
但此处皮肤较为娇嫩,不耐刺激,这是需要注意的。
4 水合作用。
角质层的含水量为环境相对湿度的函数。
皮外贴膜,可以在局部形成一种水份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含水量由5~15%增至50%。
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成多孔状态,易于物质穿透,实践证明,功能物质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
5 表面活性剂或透皮促进剂的作用。
如产品中含表面活性剂,可促进物质被动扩散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物质的透过率;月桂氮卓酮(Azone)、二甲基亚砜等均有显著的促进大多数亲水性和疏水性化合物的透皮吸收作用。
它们可能是通过增加类脂骨架无序性而增加角质的非均匀性来打开新的渗透途径,从而促进物质的渗透。
有报道说Azone可增加角质松动性,使角质层的类脂质产生不规则排列,且可使毛囊口拓宽,有利于药物通过角质层吸收。
据周金煦等人用2%Azone水溶液对小鼠皮肤表面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中,发现部分表皮出现小裂隙,有的孔穴长达2~4um。
6 芳香性药物的促进作用。
现代离体皮肤试验表明:芳香性物质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这也是现代香熏理疗保健的理论基础。
二、物质渗透传导的动力学因素由Fick’s的物质扩散定律可知,影响物质渗透传导的主要因素有物质的性质、浓度和角质层厚度。
那么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有学者采用Franz扩散池,以离体兔皮为透皮屏障,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透皮促进剂对Gli(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的透皮速率、透皮时滞和渗透系数等透皮吸收动力学参数。
实验方法及结果1. 离体皮肤的制备将新西兰家兔(雌性) 的腹部毛用电动剃须刀剃干净,处死。
立即剪取腹部皮肤,仔细剥离皮下脂肪层和结缔组织,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置于生理盐水中,于低温冰箱保存备用。
实验前自然解冻,并用生理盐水浸泡0.15 h.2 渗透扩散装置和实验方法采用改良Franz双室渗透扩散装置,离体兔皮固定在扩散池和样品池之间,使角质层面向扩散池。
扩散池中加入 Gli和不同组分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乙醇溶液;接受池内放置接受液;透皮实验开始稳定20 min 后,于1 ,2 ,3 ,4 ,5 ,6 ,8 ,10 ,24 h 从接受池取样2 ml ,同时补充等体积同温的空白接受液。
样品液进行预处理,自动进样10μl 作HPLC 分析。
测得的样品峰面积,用标准曲线方程换算成药物浓度,按以下公式计算累积渗透量Q 。
其中, c n :为第n 个取样点浓度(μg/ ml) , c i 为第i 个取样点浓度, A 为扩散渗透面积(cm 2) 。
以Q 值为纵坐标,时间t 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其斜率即为透皮速率常数J (μg ·cm - 2·h - 1) 。
增透倍数Er = J / J 0 ( J 0 :未加透皮吸收促进剂的渗透速率) ,渗透系数Kr (cm ·h - 1)= J / c 0 ( c 0 :扩散池中的药物初始浓度,μg/ ml) 。
3. 单一促进剂对Gli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取6 份浓度为5 mg/ ml 的Gli乙醇溶液,其中5 份按体积比分别加入3 %的氮酮(Azone) 、丙二醇(PG) 、油酸(OA) 、卡必醇(Carbitol) 和N 2甲基222吡咯烷酮(NMP) 5 种透皮促进剂,一份不加促进剂作为空白。
将混合好的溶液加入夹有兔皮的扩散池中,研究上述5 种促进剂对Gli透过作用的影响。
计算不同透皮促进剂的透皮速率常数J ,增透倍数Er 和渗透系数Kr 。
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比较,单独使用油酸, N 2甲基222吡咯烷酮和氮酮可使Gli的透皮吸收速率依次增加,对药物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依次增大,其中氮酮还具有较短的透皮时滞。
相反,丙二醇和卡必醇则使Gli的透皮速率减小,阻滞活性物的渗透。
这5 种透皮吸收促进剂对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如图14. 复合促进剂合用对Gli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i=1取11 份浓度为5 mg/ ml 的Gli乙醇溶液,其中10 份按体积比(3 %∶3 %) 分别加入下列10 种不同组成的复合透皮促进剂:氮酮和油酸(组成1) ;氮酮和丙二醇(组成2) ;氮酮和卡必醇(组成3) ;氮酮和N2甲基222吡咯烷酮(组成4) ;油酸和N2甲基222吡咯烷酮(组成5) ;油酸和丙二醇(组成6) ;油酸和卡必醇(组成7) ;卡必醇和N2甲基222吡咯烷酮(组成8) ;卡必醇和丙二醇(组成9) ;丙二醇和N2甲基222吡咯烷酮(组成10) 。
另一份按体积比(3 %∶6 %) 加入复合透皮促进剂氮酮和油酸(组成11) 。
将混合好的溶液加入夹有兔皮的扩散池中,研究上述11 种不同组成的透皮促进剂对Gli透过作用的影响。
并计算不同组成透皮促进剂的透皮速率常数J ,增透倍数Er 和渗透系数Kr 。
结果发现,当透皮促进剂合用时对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明显表现出两种效果:组成1~6 具有促进效果(增透倍数大于1 ,见图2) ,组成7~10 则具有阻滞效果(增透倍数小于1 ,见图3) 。
其中,氮酮和油酸在体积比1∶1 (组成1) 时,对Gli的透皮促进效果最为显著,增透倍数Er ,同时透皮时滞较短;但当两者体积比为1∶2 (组成11) 时,尽管透皮时滞几乎没变,活性物的透皮吸收速率却下降了许多倍。
氮酮和油酸单独使用以及合用(1∶1) 时, Gli在第10 小时取样点的样品HPLC 色谱比较图如图4 所示。
5. 不同促进剂促渗效果考察结果显示,在单独使用时,卡必醇和丙二醇对Gli的透皮吸收具有阻滞作用,油酸、N2甲基222吡咯烷酮和氮酮则具有促进作用,增渗强度依次增大。
氮酮对Gli表现出了优良的促渗作用。
一般认为,促进剂的作用效果与它们的作用机理直接相关。
氮酮对亲水亲油性的许多物质均具有透皮吸收促进作用,它作用于细胞间类脂膜双分子层,使其致密性改变,流动性增加。
N2甲基222吡咯烷酮属于角质保湿剂类促进剂,能增强角质层与水的结合能力,增加透皮量;还能够插入和破坏脂质分子中间部位碳链排列的有序性。
油酸与皮肤中的脂肪酸有相似的结构,其双键不对称性能使脂质分子层产生扭转效应,形成微孔, 增加物质通过角质层的渗透性。
实验表明改变皮肤角质层的分子排列有序性,增加类脂流动性是促进经皮渗透的重要途径。
三、在功效型化妆品中如何建立渗透传导系统通过对化妆品在皮肤上行为的研究,发现采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均可促进活性物的透皮吸收。
物理法主要包括:离子导入法、超声促透法、电致孔法、生物驻极体技术和激光微乳技术。
在此不作论述。
化学法更多的偏重于透皮吸收剂的研究和应用。
对渗透传导系统和透皮吸收剂的研究,目前在医药领域开展得比较多。
在化妆品领域,目前可以借鉴医药研究的方法和成果,研究不同透皮吸收促进剂化对妆品用各种功能物质的促渗作用。
透皮吸收促进剂(简称促透剂)系指可以加快物质穿透皮肤的速度而不对皮肤形成严重刺激和损害的物质。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可逆性改变皮肤角质层结构来渗透进入皮肤,并降低物质经过皮肤所受阻力,达到促进活性物渗透吸收的目的。
在进行新产品开发选择透皮吸收剂时,应同时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身体部位及皮肤状况1.应用部位、表皮各层的厚薄、毛孔的多少等与物质的渗透吸收有关。
如儿童、妇女的皮肤对刺激性物质的耐受性较成年男子为差,颜面皮肤也不宜采用刺激性强的物质。
2.皮肤经过洗涤清洁后,角质层上粘附的皮脂和污垢以及毛囊、皮脂腺出口堵塞物被洗掉,会增加物质透入的机会。
3.皮肤的温度与湿度,湿度高时使皮脂粘度降低,局部血液循环加快,都有利于物质的吸收;皮肤在潮湿情况下,也有利于物质的渗透吸收。
因此化妆品中所含的水对活性物吸收有一定的作用。
4.病变皮肤,有时能加快药物的吸收。
如有糜烂的皮肤,湿疹、脂溢性皮炎、受损的皮肤等,因为没有角质层,可加快活性物物的渗透吸收。
(二)功能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溶解性,亦即在油与水中的分配系数对透皮吸收是很重要的。
有人应用收缩血管检定法研究了β-地塞米松及其23种酯类药的局部活性。
结果与这些酯类在油水中的分配系数有关。
分配系数越大(油溶性越大)越有利于活性物的吸收。
皮肤具有类脂膜的性质,因此脂溶性药物比较易于吸收,如水杨酸、酚类药物,维生素A、D、K以及激素药物都是较易吸收的。
也有人认为皮肤细胞是类脂性的(非极性强),而组织液则又是极性的,因此活性物需要既具有脂溶性又要具有水溶性(同时具有非极性及极性基团),才容易穿透皮肤而被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