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合集下载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特殊的身世经历赋予他独特的文学气质,他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倾诉着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小故事,构建成他独特的湘西世界,而《边城》正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边城》的解读来探讨沈从文小说世界里那种行将凋零的爱与美1边城一片爱与美的世界地处湘川黔交界处的边城茶峒,山清水秀,风光怡人。

《边城》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平添了一件无法言明的心事,朦胧中有着爱的追求与梦想。

然而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美丽纯情的翠翠,二兄弟按当时风俗相约唱山歌比赛定夺。

后天保为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

外公因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盍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翠翠一人,在白塔下静静守候着她的心上人。

那个用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1. 湘西世界的地理背景湘西是指中国湖南省的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多山且多雨,山峦起伏,河流纵横。

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生活艰苦,但同时也孕育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品。

2. 湘西世界中的人物形象沈从文笔下刻画出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生动形象的人物。

比如,在《边城》中,他刻画了乡村女子韦小宝和李秀莲这两个形象鲜明、性格迥异、但又富有感染力的女性角色。

他们以自己独特而坚强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3. 湘西世界中的自然环境湘西地区自然环境独特而美丽,蕴含着浓厚而神秘的文化氛围。

沈从文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气候变化等细致入微地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湘西的大自然之中。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雨水、山水、雾气等自然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仅是背景的描绘,更是作品中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映射。

4. 湘西世界中的人情味湘西地区人民淳朴善良,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传统,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都表现出深厚而真挚的感情。

沈从文通过对人物之间关系和交往方式的描写,展现了湘西地区独特而真实的人情味。

5. 湘西世界中的历史背景沈从文笔下描绘了湘西地区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传统习俗等细致入微地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湘西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事情。

他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历史元素,并通过对历史事件背后人物命运和心理变化等方面进行刻画,使作品更富有厚重感。

6. 湘西世界中的宗教信仰湘西地区有着独特而深入人心的宗教信仰,这种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形式,更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和追求。

沈从文在小说中多次描绘了湘西地区的宗教信仰,通过对人物的心灵世界和内心矛盾的描写,深入探讨了宗教信仰对于人们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7. 湘西世界中的社会问题湘西地区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社会问题较多的地区。

沈从文在小说中通过对社会问题如贫困、文盲、封建迷信等进行揭示和批判,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对于湘西地区人民生活造成了哪些困扰。

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作者:罗娅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5期摘要:在沈从文所描写的小说世界中,总是充满一股浓浓的湘西风味。

在那些湘西世界中,于自然,他保存了湘西景色的原汁原味,以朴实、简单的手法将湘西独特的地域风情、民俗风貌一一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于人物,乡土人民那自然、纯朴的民俗风情和纯真、简单的爱情表达让湘西人民的质朴美丽跃然纸上;于行文风格,自然朴实、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给人以活鲜的美感。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小说;民俗审美作者简介:罗娅雯(1996-),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新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02引言: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中,将世外桃源般的自然风光,纯朴简单的山乡人物,融入到清新质朴的语言文字中,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湘西地域的和谐氛围与自然美景。

沈从文在对自然美的追求及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写作文风。

他以民俗风情为写作的源泉,通过对湘西地域的不同民俗的择取及应用后,创作出了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别具一格的湘西小说,对现代文学在文学形态上的民族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沈从文创作湘西小说的简要背景一些文学作家经过五四时期提倡人性解放与人性自由思想的洗礼后,在写作中写到了熟知的故乡,努力发掘出民俗文化,各种民俗文化在这些作家的笔触下被展现给了广大读者,让读者看到了一种健康向上、自然美丽的人性品德和民族精神。

在这些作家里面,沈从文是突出代表。

沈从文以边地民俗为写作素材,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民俗风情,同时又以现代性的视角透视了民族心理,将萎靡的民族理性及情感点亮,让国民的美好品德和性格再次回归到人们的精神中。

例如在《边城》里展现的信仰、居住、游艺、婚嫁、丧葬等民俗风情,突出了边地环境背景,将其中传达出的民族精神作为唤醒人们民族意识的工具。

这也是沈从文写作湘西小说的最大意义。

2、湘西世界之中的自然景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没有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只有湘西土地的自然神隐。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沈从文作品《边城》讲述了几个人旅行在湘西地区的故事,通过他们的旅行经历,展现了湘西的世界。

沈从文将湘西的景色、民谣、历史文化以细腻的笔触,完美地再现出来,营造丰富多彩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展现了湘西所特有的气候状况。

他描写了湘西乡村时雨时甚,湿清蒸腾的景象:“雨水跳跃,光滑如银,像一只把满满的草碗打翻了一般。

”“雨有歇息,又有重启,淭滚滚,栗栗而至。

”他还描写了湘西那凉爽曲折、空旷明亮的景色:“地面高低的峻峰,一成不变,见着没有鸟儿叫,也没有什么树木摆弄,荒僻漆黑……”这些描写,淋漓尽致地勾勒出湘西的高原气候,也展现了湘西乡村恬静而特有的自然风光。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还给湘西世界带来了民情与文化,他写到:“行人隔着相隔的竹林,偶尔可以听见一窝湍急的距声,大概就是山里的红木簪中穿出声来的……”他还描写了百姓们使用破旧的火把,在深夜里进行勤劳力行活动;他还写到了山里人们欢唱的民谣:“只见他们吟咏起歌,诗意绕指柔,溢满嘹亮歌声,那时歌里歌外,昏暗夜空,满是凄凉滋味。

”这些描写勾勒出湘西世界温暖老实的民间文化。

小说《边城》中,沈从文还把湘西的历史人文一一细致而丰富的绘制出来:他把湘西的知青们在社会里的表现凸显出来,就像小说中的柯小畅、山花放纵自由;他还写到了湘西古老的革命传统,以及小伙伴们的友情,满怀敬畏的爱国精神;他还将湘西受破坏的道德和优质的人文素养生动的表达出来。

以上各方面的细致描写,形成了湘西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独特世界。

总之,沈从文在《边城》一书中,细腻而生动地描写出了湘西的世界。

从气候、文化、历史等方面来看,他勾勒出湘西乡村平和而又深深扎根在湘西土地之上的气息,更深刻地展现了湘西人淳朴而生机勃勃的特点。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特殊的身世经历赋予他独特的文学气质,而《边城》正是他构架的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希望大家喜欢。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1 边城——一片爱与美的世界地处湘川黔交界处的“边城”——茶峒,山清水秀,风光怡人。

《边城》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平添了一件无法言明的心事,朦胧中有着爱的追求与梦想。

然而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美丽纯情的翠翠,二兄弟按当时风俗相约唱山歌比赛定夺。

后天保为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

外公因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盍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翠翠一人,在白塔下静静守候着她的心上人。

那个用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1](p45)在边城澈纯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众多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出一片爱与美的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代表作之一是以湘西世界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边城》。

本文将以该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表现形式、主题思想和文化价值。

一、湘西世界的表现形式《边城》是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叙述边山故事的形式展示了湘西世界的丰富多彩。

小说中充满了湖南方言和当地风俗,这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湘西文化的内涵。

作者通过刻画湘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物产资源,揭示了湘西的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

小说还通过描写湘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展现出湘西世界的人文特征。

二、湘西世界的主题思想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湘西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的探究。

小说中深刻展现了湘西地区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揭示了湘西世界的独特人文精神。

小说中反映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情感、个性、命运等方面在湖南文学中也是具有独特性的。

小说以优美的语言艺术展示了湘西世界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推进华南文学发展的宝贵财富。

三、湘西世界的文化价值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小说中对湘西风俗和民俗的描写,对湘西地方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小说以湘西世界为背景,通过对湘西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心理描写,展现了湘西人民的勇敢和乐观精神,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最后,小说通过对湘西世界的描写,使得湘西地区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得到展示和传播,具有防止文化消失的作用。

综上所述,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表现形式多样,主题思想卓越,文化价值显著。

通过研究该小说,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湘西地区的文化和历史,也能够对湖南文学的发展做出具有推动意义的贡献。

沈从文反映湘西生活的作品

沈从文反映湘西生活的作品

沈从文反映湘西生活的作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沈从文是湘西一位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广泛反映了湘西独特的生活风貌和文化。

他通过作品描绘了湘西的山川风物、民风民俗、风土人情,为读者展现了湘西的真实面貌。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湘西的山峦叠嶂、翠竹掩映、溪水潺潺成为了常见的景观。

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对湘西山水的描写,展现了湘西的神秘和宁静。

他用文字描绘了湘西的山中村落,山间的云雾缭绕,让读者仿佛置身感受着湘西的山水之美。

除了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沈从文的作品还深入刻画了湘西人民的生活。

他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心灵世界。

在《边城》中,女主人公荷叶的坚韧与柔情、沉静与深情深深地触动着读者。

而在《湘西杂记》中,沈从文以饱满的笔触描绘了湘西人民的坚韧、善良和乡愁。

沈从文的作品中不仅反映了湘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还融入了对湘西文化的深刻理解。

他借助作品揭示了湘西人民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态度,传递了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在《湘西杂记》中,他对湘西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进行了深入挖掘,呈现了湘西独特的文化氛围。

沈从文的作品是湘西的一面镜子,透过他的笔触,读者可以看到湘西的风土人情、生活百态和文化传统。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湘西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和深刻的思考,沈从文让湘西的生活风貌得以永恒,让湘西的文化得以传承。

沈从文通过自己的作品,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湘西的生活和文化。

他的作品广泛受到读者的喜爱和赞誉,成为湘西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沈从文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更是一位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湘西人。

他的作品将湘西的美丽与深情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湘西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喜爱。

愿沈从文的作品继续闪耀湘西的文学之光,让湘西的风土人情永远留存于世。

第二篇示例:沈从文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细腻的笔触闻名于世。

而他的作品中,尤以描写湘西生活的作品最为出色和引人注目。

沈从文小说湘西世界的原始美

沈从文小说湘西世界的原始美

沈从文小说湘西世界的原生态美内容摘要:在沈从文小说中有许多描写湘西这个生养他的地方,还有在这个地方发生的美丽的故事和纯情人物。

在小说里,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湘西的自然风景,被它的原生态的美得到情感享受,在这里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纯情人物的善良美丽,犹如湘西的拟人化一般同样有着原生态美。

对于纯情的人物我们在内心审视,看到人物就像湘西的美丽自然一样,将我们的精神投入其中。

让我们的情绪在湘西世界里散步。

关键字:原生态美、湘西、纯情人物、自然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

她身上流着苗、汉、土家各族的血液,这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带来多彩的幻想和少数民族在长期受压历史中积淀的沉忧隐痛。

湘西的二十多年的生活成长经历为沈从文一生的写作凝练了纯真的美丽自然和人文风光。

在他的很多部小说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湘西世界那情感释放的美丽,深深地迷恋他笔下的纯洁懵懵懂懂的犹如湘西那样的美丽女子,感叹湘西男子尚武、勇敢、热情的汉子。

湘西,是沈从文生命里重要的地方。

在湘西这个独特的地方,那个相对原始的、淳朴、多水的地方,培养了他敏感的审美意识。

在这个水山环绕的地方,让这位伟大的作家思想细腻,犹如水一样的性格,水在他生命中成为不可缺少的因素。

当我们阅读沈从文的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地欣赏到作品中对湘西的描写。

呈现给我们水山交织的湘西,让我们看到了湘西那令人欣羡的自然景观和这里水土所哺育的人的独特。

我们可以发现小说中的湘西原始的美,令人思想欢快,充满了美好的幻想。

在小说《三三》中我们看到了湘西这个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土地的清澈的河流,一切都是让人感到和谐的美妙的自然风光。

在这原始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我们看到了人们淳朴的生活。

有傍水而建的碾坊,有长久以来形成独特风光的堡子。

在这篇小说的开始我们就看到了这里人文生活的原始淳朴之美,和这片美丽可爱的湘西土地相得益彰。

“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论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的湘西世界103文二班邢奥敏《边城》的诗情画意是人们所公认的,这诗情和画意,不知来自于美丽的青山绿水,更来自于边疆僻地那小小山城的淳厚民风。

《边城》,更准确一点说,应该是一幅描绘人性的风俗画,一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

------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内容摘要: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边城》是其精神神韵的集中体现。

他把山水美、风情美,人性美和谐统一起来。

在青山绿水映衬下的优美环境中,人们恬静安适的生活着,从而构成了田园牧歌式的艺术氛围。

在《边城》中,沈从文着力描写翠翠这个勤劳,善良,美丽,心灵纯净得犹如一泓清水的女孩儿。

在《边城》中,看不到邪恶,奸诈,贪欲……以此间接的表达了作者对都市生活中种种丑恶现象的憎恶。

关键词:湘西世界,人生形式一、《边城》中的湘西世界“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建筑,这种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正如沈从文所表达的一样,人性是他的湘西世界的基础。

对湘西世界由衷的赞美和歌颂直接体现在沈从文对于人性的追求,也间接地体现了他对都市生活中种种丑恶现象的憎恶。

《边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纯朴的湘西边城世界。

这个故事发生在湘西边境茶峒的山城里的小溪旁的一户以摆渡为生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以及码头掌管顺顺和他两个儿子天保18岁(豪放豁达,不拘小节),小儿子傩送16岁(眉清目秀、沉静多情)之间发生的恋爱故事。

《边城》世界的美是健康,美好的。

边城人民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这里虽有贫贱之分,富人却乐善好施,这里未经商业文化的浸染,商人亦好义远利。

这就表现了边城的人情美。

在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青山绿水,往来的船只,弯弯的山路,吊脚楼支撑的茶峒小镇,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一)健康、美好人性的人物1、翠翠——勤劳、能干、美丽,心灵纯净得如一泓清水的女孩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

沈从文湘西世界的作品

沈从文湘西世界的作品

沈从文湘西世界的作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级作家,其作品不仅在湘西地区深受人们喜爱,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沈从文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创作了一系列优美动人的文学作品,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是《边城》,这是一部反映湘西风土人情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湖南张家界的边城为背景,通过描绘边城的人们、事物和环境,展现了湘西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生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主人公李铁花是一位勇敢正义的少年,为救母亲和妹妹从军,深受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铁花的冒险经历和爱情故事,展现了湘西女性的独特魅力和湘西男性的勇敢正义。

《湘西故事》是沈从文另一部代表作,该书是由七十多篇小说组成,以湘西地区为背景,反映了湘西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中,被誉为“湘西女神”的“老太君”是小说家塑造的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形象。

她是一位身怀绝技、性格刚强的女子,被人们称为“湘西第一刀客”。

小说中还有王国维、于右任、钱钟书等知名学者在湘西的亲身经历,通过他们的视角和口述,淋漓展现了湘西的神秘和文化。

除此之外,沈从文的代表作还包括《菊花》、《边城儿女》、《南方的风》等。

这些小说不仅描绘了湘西地区的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更展现了湘西人民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民智慧。

他的作品不仅为湘西地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赢得了广泛的阅读群众的喜爱和追捧。

总的来说,沈从文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创作了一系列优美动人的文学作品,有力地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特殊文化和人民风貌,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各种价值取向和情感表达,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珍品。

浅析沈从文两大艺术世界 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的不同

浅析沈从文两大艺术世界 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的不同

浅析沈从文两大艺术世界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的不同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涉及广泛,包括小说、散文、戏剧等多个领域。

他的文学风格独特,主题丰富,其中以他构建的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最为著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沈从文两大艺术世界之间的差异。

一、湘西世界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创的一个文学世界。

湘西是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这里的山水风光、人文风情、方言语言都成为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素材。

他用自己敏锐的笔触描绘了湘西世界的美丽与神秘,同时也生动地表达了湘西人的崇高情操与独特风貌。

在湘西世界中,沈从文展现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思考与反思。

他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湘西世界里的山川奇观、草木芳香、人们的善良与朴实,以及这些元素所蕴含的深邃哲理。

但是,湘西世界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因素,例如迷信、传统封建礼教等等。

沈从文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通过作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揭示和探讨。

他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回应了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挑战。

二、都市世界相比于湘西世界,都市世界是沈从文另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领域。

他用散文、小说等多种形式,刻画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都市世界里,他抛弃了湘西世界所具有的地域色彩与社会背景,而将目光投向了城市的繁华与现代化进程。

沈从文的都市世界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南京,另一个是他后来在香港的创作。

在这两个时期,他都通过作品带领读者了解不同的城市文化与生活方式,深度揭示了城市中所存在的文化冲突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都市世界中,沈从文把握了现代性的本质特征,以及城市文化对个体生命的影响。

他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心灵呈现出一个个在城市中迷失的人们的孤独、苦闷和无助。

三、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的不同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是沈从文两个不同的艺术创作领域,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其中最主要的差异在于风格的不同。

湘西世界以自然和生命为主题,比较具有叙事性与丰富的意象,另一方面,都市世界则更加注重表现现代都市中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文化冲突,更为现代且注重观念化。

简述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简述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简述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一、 原始健全的人性世界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是飞扬着灵气的圣地,持存着未受现代文明熏染的真诚、朴实、自然、强悍的人生形式。

虚伪、懦弱绝对不属于这个世界,人们要笑就笑,要哭就哭。

这里的人生不是由理性支配的有社会实践意义的生命活动,而是作为肉体的、有感性、有欲望、有自然生命力的人的个体存在方式与状态,就像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一样,在原始、野性中充满了生命的顽强活力,寄寓了沈从文对健康、善良、美丽的人性美的深情赞颂。

天真娇美的少女和饱经风霜的老人是沈从文小说经常表现的人物形象。

前者如《三三》中的三三,《边城》中的翠翠,《长河》中的夭夭,《阿黑小史》中的阿黑;后者如《边城》中的老水手等。

在湘西山明水秀中,受着自然的养育,远离尘嚣。

女孩子浪漫如花,清纯如水,他们的心灵没有沾染半点世俗的纤尘,诚实无邪,聪明伶俐,是人类天性的真正代表;老爷爷忠厚善良,慈爱可亲,生活的磨难并不曾损蚀他们的淳朴。

在这个世界里,不论是家境殷实的富人,还是精明的商人,都未受到商业文化的渲染,均待人以诚;不论是农人还是水手,都仁厚朴实;即便是娼妓,也依然保留着淳朴、善良的人性之光。

作家对这些人物饱含感情,在回避现实生活中民生与社会窘境的同时,寄寓了作者对健康、善良、淳厚的人性美的深情赞颂。

二、 秀丽清新的自然风光自小生活在湘西的青山绿水中,沈从文对这一片美丽的景色有着深深的眷恋。

在小说中,他以饱满的情感,描绘了湘西绮丽动人的风光,这是一种虽被外来文明侵蚀但仍保存着古老原始状态的自然,镌刻着宁静、质朴与美丽,弥漫着古朴、幽静和祥和的情调,令人心动、痴迷。

这里有青山绿水,有弯弯的山路,有往来的船只,有吊脚楼支撑的小镇,还有色彩鲜艳的桃花杏花,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这样秀美淳朴的大自然陶冶着湘西人民,是他们完美人性的外在表现。

草木、小虫、飞鸟都被赋予了原始的生命力和深深的爱与美的情意,充满了山乡远古的生态气息。

茶峒的小溪,沅水中的深潭,清澈透明,鱼儿嬉游,给人清新、舒服的感觉。

沈从文小说文化内蕴中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小说文化内蕴中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小说文化 内蕴中的“ 湘西世界 ’ ’
曾 呜
摘 要 : 从 文对 “ 与 自然 契 合 ” 沈 人 的湘 西的 自然 美 、 物 美 和人 性 美 进 行 了热 情 的歌 颂 , 力创 造 一 种 古 朴 宁静 的 乡村 文 风 极
化景 观 。 构 筑 的 那 个 “ 西世 界 ” 触 及 了 中华 民族 文化 心理 结构 中积 淀 的 “ 人 合 一 ” 想社 会 的 原 型 , 他 湘 , 天 理 满足 了时代 补
偿 性 调 节 的 需要 , 因此 震 撼 了人 们 的 灵 魂 , 其 作 品 获得 了不 朽 的 艺 术 魅 力 。 使
关 键 词 : 从 文 : 西 世 界 : 人 合 一 : 朴 优 美 沈 湘 天 纯
中 图分 类号 : 0 . 5 I 74 2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1 9 (O 0 0 — 17 O 17 — 9 9 2 1 )9 00 一 3
们 在 情爱 上 的热烈 勇 敢 , 以让 那些 “ 明 ” 足 文 的城 里人
塔、 竹篁 , 以及 逢 年过 节 的舞龙 、 狮 、 舟竞赛 , 茶 耍 龙 连 峒 的小街 、 头 的景象 也俨 如 一 幅风俗 画 、 码 墨彩 交 融 。 这些 都是 与都 市污 浊 、 腐烂 的 环境形 成 鲜 明 的对照 。
重庆科 技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1年第9 00 期
Ju a o hnq g U i rt o c nead Tcnl ySc lSi csE i n N . 2 1 or l fC ogi n esy fSi c n eho g(oi e e d i ) n n v i e o ac n t o o9 00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和李劼人的“大河小说”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和李劼人的“大河小说”

这是 “边城” 端午节的习俗,描写绘声绘色,尽显了湘 西特有风俗人情和自然环境,并丰富地烘托了人物的心灵美 。
2.理想化的人物: 爷爷:善的象征。 翠翠:美的化身。
[例2]

城 (节选) 沈从文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 ,把皮肤变得黑黑的 ,触 目为青 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 山头黄麂一样 ,从不想到残忍事情 ,从不发愁 ,从不动 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 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 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 优美、健康、自然,一个自由、美好的生命。“ 黄麂一 样· · · · · · 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着翠翠这样健康美丽的 精灵,随时面临着“现代文明”的威胁, “深山”是他们 最后的庇护和自由天地。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 和李劼人的“大河 小说”
一、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一)“乡下人” • “京派作家” 沈从文( 1902 —— 1988 ),原名沈岳秋,湖南凤凰 人,有苗、汉、土家族血统。少年从军,在千里沅水流域 看遍多种“人生形式”后进京求学,从事文学创作。1926 年出版作品集《鸭子》,1934年出版代表作《边城》, 1938年出版长篇小说《长河》。尔后辗转多所高等学府任 教,执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为北方京派作家群 体的代表作家和组织者。
白塔,边城文化的见证。一开始它就与翠翠家人的生活 相伴,与边城的山水、自然和谐相随。白塔伴随着老船夫的 死亡而倒塌了。白塔的崩溃,象征着往昔人们记忆中的美好 情景的消逝,一种希望的幻灭。因而传达出与边城美好并不 协调的悲剧的氛围,触发人去思索和寻味。
《边城》便是这样一部杰作。这里是谐和,光与影的 适度配置 。…… 细致 ,然而绝不琐碎;真实,而绝不教训 ;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而决不做作。这不是一个 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在现代大都市病 了的男女 ,我保险这是一副可口的良药 。人物虽然全部善 良,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份。他连读者也放在作品所需要 的空气里,这里的读者不仅用眼睛,而且五官一齐用—灵 魂微微一颤,好象水面粼粼一动,于是读者打进作品,成 为一团无间隔的谐和,或者,随便你,一种吸引作用。 ——李健吾评《边城》 4.一支古老的“牧歌”: A.爱情悲剧:苗汉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 B.缺乏现代理性精神——缺乏时代性和现实感

浅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浅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浅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摘要:沈从文对湘西生活的回忆性书写是他众多作品中较为典型的一部分,他笔下的湘西世界不是一个封闭的乌托邦式的桃花源,而是一个充满烟火气息的人间世界,那里人们的生活在战争与时代变迁的影响下显出颓败与堕落。

本文深刻剖析沈从文在不同时期乡土小说中对湘西世界的描写,并发掘沈从文作品对于人性的关注,对人与自然灵性相通的讴歌。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乡土小说一、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创作背景沈从文创作时期所处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我国社会的动荡时期。

沈从文在生活的都市中见惯了人情冷暖,他成了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的“乡下人”,故乡成了他精神上的净土,但几次回乡却发现物是人非,正如之前谈到对他一次又一次地重视记忆中的故乡,他看到社会变革冲击下湘西的变化与人们的堕落,他基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索,并且将重建乡村世界与湘西自治的愿望倾注到他的作品中。

他不仅让我们读到自然与人给我们的启示,也企图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反思让我们正视我们所处的环境。

二、沈从文不同创作时期的湘西世界1.初期对湘西世界的描写:《从文自传》和《边城》从《从文自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少年时对家乡的记忆,如《我所生长的地方》中是这样写的“凡有机会追随了屈原溯江而行那条常年澄清的沅水,向上游去的旅客和商人,都应当明白‘镇筸’是个可以安顿他的行李的最舒服的地方,那里土匪的名称不习惯于一般人的耳朵,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

农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

商人各负担了花纱同货物,洒脱的向深山村庄走去,同农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一什之利。

地方统治者分数种:最上为天神,其次为官,又其次才为村长同执行武术的神的侍奉者。

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每家皆有兵役……”(沈从文,1992)我们可以看到,湘西普通人的生活大致是这样的,人们守法敬神,遵从古礼,甚至连兵卒都“纯善”如民。

不难看出沈从文记忆中的家乡人事有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是一种和谐尽然有序的状态。

同样沈从文的《边城》留给大家的印象相似,可却又有本质的不同,即沈从文笔下的茶峒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的现实世界,一条河打通了它与外界的联系,人们去附近的城镇赶集,庆祝节日,村民们同样按照古老的遗风生活,可这里不只有美好,仍然有苦难,这里的湘西世界似乎更加有魅力,因为这个地方是存在的,并不是桃花源那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简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人物及人生形式》打印稿

《简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人物及人生形式》打印稿

论文题目简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人物及人生形式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姓名孙娟娟学号041061135学校潍坊电大诸城分校指导教师王红霞论文提交日期2006年5月15日论文答辩日期答辩主持人学位申请级别2006年5月15日简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人物及人生形式诸城市程戈庄初中南校孙娟娟【正文内容】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汉血统,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封建行伍之家,是清王朝提督沈宏富之孙,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是创作数量甚为宏富的现代作家之一。

他的散文集有《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著名小说集《虎雏》《八骏图》,长篇小说代表作《边城》、《长河》、《阿黑小史》。

湘西: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中的湘西,是他所生长的沅水流域,地处湖南西部,属湖南、四川、贵州三省交界处,是苗族、侗族和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在历史上,这里被中原文化鄙夷为“披发左狂”的荆蛮之地。

沈从文的《湘西散记》中的《桃源与沅州》中提到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也在这里。

此地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文明开化程度比较低。

沈从文创作宏富,作品结集80多部,可以说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在景象万千的中国现代文坛上,沈从文算得上是一个相当独特的文人。

他的独特形象首先来自于他的生命所赖以生存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

他所生长的沅水流域地处湖南西部,属湖南、四川、贵州三省交界处,是苗族、侗族和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历史上被中原文化鄙夷为“披发左狂”的荆蛮之地。

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文化落后,正是在这里,他不仅获得了与众多现代作家迥然相异的身世背景,并且拥有了极其丰富的人生感悟,并由此而形成了他日后文学生涯中不同寻常的情感内蕴和持久的精神特质。

同时,他的独特经历也造成了他在文学上的独特性,1917年8月,沈从文以预备兵的名义入伍。

此后5年多的时间里,沈从文随军辗转流徙于湖南、四川、贵州省边境与长达千里的沅水流域,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了中国乡村世界的野蛮与残酷,破败凋敝和中国农民困顿悲惨的生活,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同时也对封建势力压迫下的苦苦挣扎的底层人民抱有深切地同情。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以《边城为例》[整理]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以《边城为例》[整理]

00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00——以《边城》为例00摘要00《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本文将试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00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00目录00一、引言 (100)二、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 (100)三、沈从文的湘西民间社会 (300)四、沈从文的湘西精神世界 (500)五、结论 (700)参考文献 (800)一、引言00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

沈从文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其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00小说《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本文将试从小说《边城》分析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00沈从文研究从其创作伊始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可谓几经曲折变化。

从徐志摩、苏雪林、刘西渭的赞叹激赏到郭沫若、巴人、冯乃超等人的批判;从京派重镇、文学天才的肯定与褒扬,到建国后文学史上一个有代表性的反动文艺思想家的否定与批判;从海外研究的悄然兴起,到新时期以来国内研究的蓬勃发展。

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罗娅雯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摘 要:在沈从文所描写的小说世界中,总是充满一股浓浓的湘西风味。

在那些湘西世界中,于自然,他保存了湘西景色的原汁原味,以朴实、简单的手法将湘西独特的地域风情、民俗风貌一一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于人物,乡土人民那自然、纯朴的民俗风情和纯真、简单的爱情表达让湘西人民的质朴美丽跃然纸上;于行文风格,自然朴实、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给人以活鲜的美感。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小说;民俗审美作者简介:罗娅雯(1996-),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新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32-02引言: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中,将世外桃源般的自然风光,纯朴简单的山乡人物,融入到清新质朴的语言文字中,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湘西地域的和谐氛围与自然美景。

沈从文在对自然美的追求及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写作文风。

他以民俗风情为写作的源泉,通过对湘西地域的不同民俗的择取及应用后,创作出了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别具一格的湘西小说,对现代文学在文学形态上的民族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沈从文创作湘西小说的简要背景一些文学作家经过五四时期提倡人性解放与人性自由思想的洗礼后,在写作中写到了熟知的故乡,努力发掘出民俗文化,各种民俗文化在这些作家的笔触下被展现给了广大读者,让读者看到了一种健康向上、自然美丽的人性品德和民族精神。

在这些作家里面,沈从文是突出代表。

沈从文以边地民俗为写作素材,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民俗风情,同时又以现代性的视角透视了民族心理,将萎靡的民族理性及情感点亮,让国民的美好品德和性格再次回归到人们的精神中。

例如在《边城》里展现的信仰、居住、游艺、婚嫁、丧葬等民俗风情,突出了边地环境背景,将其中传达出的民族精神作为唤醒人们民族意识的工具。

这也是沈从文写作湘西小说的最大意义。

浅析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

浅析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

浅析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沈从文作为中国乃至世界20世纪初颇具影响力的乡土作家,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是他生命的起点。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篇1:《浅析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关键词】沈从文文学“湘西世界”【论文摘要】在对沈从文进行深入的阐释与研究中,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重心。

与整个沈从文研究的发展相应,人们对“湘西”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也呈现出一个不断深入与丰富,多元与复杂的状态。

沈从文研究从其创作伊始到21世纪的今天,可谓几经曲折变化。

时至今日,沈从文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日渐成为了一门显学。

沈从文研究呈现出日渐完备成熟,多元丰富,不断推进的良性状态……而在对沈从文进行深入的阐释与研究中,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重心。

具体而言,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认识呈现出几种这样的态势。

建国前,人们多注重肯定其湘西世界所特有的朴质自然、和谐优美的人生情趣与牧歌风味。

同时,也注意到湘西世界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建国后到新时期,其湘西世界与沈从文整个创作一块归于另类而湮没无闻。

新时期以来,随着沈从文热的悄然而起,人们对“湘西”的认识与理解、阐释与发掘则呈现出多元丰富,不断深入的状态。

首先,是沈从文创作中“湘西”与都市相对而在的意义与价值的发现。

凌宇的《从边城走向世界》作为国内第一部对沈从文创作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就将湘西作为与“沉落的都市”而对立存在的“生命多方的乡村世界”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对沈从文创作的总体框架和基本特点做了整体性的把握,并充分认识到了“湘西”世界构成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他认为,那里不仅“跃动着的原始生命活力”,而且呈现了“与世沉浮的乡村灵魂”;不仅悲悯着“巨压下的性格变异”的苦难,而且也在积极地“向生命的神性凝目”。

同时,凌宇还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与生存视阈中,对湘西世界中所独有的苗族文化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特殊语境中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发掘与精辟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摘要:在沈从文所构筑起来的湘西世界中,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边城》在人物的塑造及审美艺术特色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沈从文所营造的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他用深沉厚重的文字,传达出了一份可贵的对于整个民族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通过对翠翠、爷爷、天保两兄弟的健康、美好人性的描写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性美,又对湘西百姓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情美,及其与人合一的自然之景的描绘了一片自然美。

下面我们就从这三方面来进一步分析他作品中的“湘西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T正文:一、湘西世界的概述本文以《边城》为主体的“湘西世界”几个层面上的接受变迁,分析其成因和蕴涵.沈从文在1926年至1928年的早期创作中,主要结集有《鸭子》、《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合集》,《蜜柑》、《好管闲事的人》、《老实人》、《雨后及其它》、《呆官日记》、《阿丽思中国游记》等,是其稚嫩的习作阶段。

30、40年代是其创作成熟丰收的阶段,先后出版中短篇小说《神巫之爱》、《旅店及其它》、《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等。

其中《柏子》(1928)是他成名的第一篇小说。

这些湘西题材的小说中,人物遍及社会多个层面,有船夫、水手、妓女、军人、老板、杂役等等。

他对小说独特的设计与追求,他的对湘西边地这个“蛮荒世界”的展示,当时就影响了很多读者,作者本人也成为进京文学青年拜访的首选。

其中的优秀之作,还被国外的译者翻译介绍。

鲁迅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中,称其为最好的中国小说家之一。

他所构建的“湘西世界”里,统治一切的是自然,不是道德也不是法律。

湘西人民所具有的“神性”响彻着嘹亮的呼声,这个世界人性的完美(包括商人、吊脚楼的妓女及泊船的水手)、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忠贞和至死不喻、生命的健康和自由,纯纯跃然于纸上。

而这些精彩感人的人性描写,有很多是通过性爱这一内容来呈现的。

这类以《边城》为代表。

沈从文曾说过“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建筑,这种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人性是他的“湘西世界”的基础。

他的关于人的改造的思想,是最基本、最富于积极意义的思想。

他在“湘西世界”中寄寓的,经由城市世界与湘西世界的反复对照而显示的改造民族性格的思想,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

对湘西世界由衷的赞美和歌颂直接体现了沈从文对于人性理想的追求,也间接体现了他的迫切的重造民族的愿望;对湘西世界的文化批判直接体现了他的迫切的重造民族的愿望,间接体现了他对于人性理想的追求,即人性的返朴归真;对湘西世界深重灾难的展示体现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统一于重造民族的愿望。

他的湘西题材的小说所取得的成就使其饮誉中外,其独特的创作艺术和文学思想以及他那传奇般的鲜有的人生经历和淳朴执着的独立人格和自强不息精神,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内心世界。

湘西世界在作品中的体现代表作《边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纯朴的湘西边城世界。

《边城》,写于1934年,长篇小说代表作。

这个故事发生在湘西边境茶峒的山城里的小溪旁的一户以摆渡为生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以及码头掌管顺顺和他两个儿子天保18岁(豪放豁达,不拘小节),小儿子傩送16岁(眉清目秀、沉静多情)之间发生的恋爱故事。

《边城》这本书是通过对“边城”世界人们的风土民情进行健康、美好人性化描绘了一个充满“爱”与“美”的世界。

“边城》”世界的美是健康、美好的美,边城人民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这里虽有贫贱之分,富人却乐善好施,这里未经商业文化的浸染,商人亦好义远利。

这就表现了边城的人情美。

在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青山绿水,往来的船只,弯弯的山路,吊脚楼支撑的茶峒小镇,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一)健康、美好人性的人物1、人物形象分析(1)翠翠: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

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1]老船夫心中的一个“太阳”。

翠翠是一个自然之子。

代表着天地自然之精华,是青山绿水养出来的,没有一点杂质、邪念。

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

她是在这片灵秀山水和淳朴民俗的呵护下渐渐长大的。

“在风日里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2]谓的大自然的女儿。

翠翠的身世是个悲剧,这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

是沈从文心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健康、美好人性美的化身。

翠翠她有着水晶一样清澈透明的性情。

从小与祖父相依为命的她有着对祖父很深切的爱与依恋。

常伴着月光偎依在祖父的身边唱歌、吹曲。

从翠翠性格的另一方面看她有着对爱情朦胧的向往与憧憬。

沈老以细腻的笔墨描写了她隐秘的内心世界和复杂多变的心理过程。

“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祖父总会找来的’。

”[3]的笔调叙述了翠翠的爱情悲剧。

她的爱情世界是那样的纯净、美好超越了世俗的厉害关系,同时又有一点朦胧,若隐若现那样诱人却又难以把握。

她对二老的感情一直处于少女期的梦境状态。

随着翠翠的长大这种情感也悄悄滋长,后来傩送接老船工指出的“马路”夜里为翠翠唱歌时。

这个少女的心便完全被俘获了:“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仿佛轻轻地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飞穿过悬崖半腰……”[4]迎来了人生的风暴,外祖父去世,二老的出走,她依然痴情的等着,这是何等的善良、动人。

翠翠的形象不仅提供给读者一种典型的湘西生活样式,更是作者一向所崇尚的那种美丽的让人忧愁的境界的营造。

同时,翠翠是作者美的理想的化身:从外表到内心皆美好无比,她恬静、温柔、纯净、忠贞,简单而执着,充满古朴之美。

女性形象的柔美无比,映照了湘西边城的恬淡自守的生命样式。

(2).爷爷:颇具象征意义的老船夫的形象简直就是边城人民美德的化身。

他淳朴忠厚、勤劳善良、仁爱慈祥、古道热肠、忠于职守,以渡口为家几十年为一日,“五十年来不知把渡船来去渡了若干人”。

[5]老船夫“凡事求个心安理得”,把坐船人给的零钱托到茶峒里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腰间或是放在搭船人的包袱上供人抽。

爷爷。

敦厚朴实,恪尽本分,为了让过渡人能赶回家吃晚饭,在渡船上忙个不停。

疼爱翠翠,感情上尽力体谅,在她烦心的时候为她讲故事、唱歌;操心她的亲事,想促成她的爱情,引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

生活上无比关心,不让坐热石头。

“翠翠,莫坐热石头,免得生坐板疮”[6]父母从翠翠满心的温和和悲悯。

女儿女婿的悲剧,在他的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担心翠翠走她母亲的老路,就不告诉翠翠晚上唱歌的事实,也不告诉她天保兄弟的选择。

翠翠是这个老船夫生活的精神依托。

他担忧着翠翠在自己离开人世后的生活,想把她的生活安排的更好一些,有一个好的归宿。

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孙女的深厚的爱,同时也感觉到他的身上有一份摆不脱的沉重、孤独和寂寞。

他十分珍视祖孙俩在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默契关系,而又为翠翠的将来担忧,这种担忧中夹杂着太多的小心,以至于原来好端端的一件事搞得异常复杂。

对于翠翠的婚事又要走车路(媒妁之言),又要走马路(唱情歌求爱)。

人家走了车路之后,他又觉得这样不好,又要去征求孙女的意见,甚至从来不把话说清楚,他明明知道大老走的是车路,并要城里的杨马兵做保山可爷爷又不给他一个明确的结果。

这样弄得大老根本不知道爷爷的用意是什么?爷爷人性中“善”的一面始终隐含在他的一切言行中,他有庇护他孙女的一面,但这种庇护显得格外的小心,以至对大老天保怀有一份戒心,傩送为了表达对翠翠的爱慕之情,有一天晚上在对溪高崖上唱了半夜的情歌,可爷爷认为是天保所唱,第二天在河街碰到大老,就一把拉住小伙子,很快乐地说:“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并且拍了大老一下轻轻地说:“你唱得很好,别人在梦里听着你那个歌,为那个歌带得很远,走了不少的路!你是第一号,是我们地方唱歌第一号。

”大老望着弄渡船的老船夫涎皮的老脸,轻轻地说:“算了吧,你把宝贝孙女送给会唱歌的竹雀吧!”[7]中明显的有一种对老船夫的鄙视和厌恶。

这相依为命的祖孙俩使我们看到了人世间至纯至美的祖孙之爱。

(3)天保:天保个性豪爽、慷慨。

如他爸爸一样,豪放豁达,不拘小节。

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

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

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

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大老为人处事象顺顺,他说:“翠翠太娇了,我担心她只宜于听点茶峒人的歌声,不能作茶峒女子做媳妇的一切正经事。

我要个能听我唱歌的情人,却更不能缺少个料理家务的媳妇。

”[8]对于娶了翠翠以后的生活,大老是这样设想的:“若事情弄好了,我应当接那个老的手划渡船了。

我喜欢这个事情,我还想把碧溪咀两个山头买过来,在界线上种大南竹,围着这条小溪作为我的砦子!”[9](4)傩送:又称二老,是船码头主顺顺的二儿子,和翠翠相爱,却因哥哥的死远走他乡,他不爱说话,秀拔出群,英俊强壮。

二老的形象是沈从文自己的隐喻。

沈从文在他的许多自传性的作品中都以“二哥”的名字出现。

沈从文和二老的性格在许多方面相似:“我的气度得于父亲影响的较少,得于妈妈的似较多”。

“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一望而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

[10]两人气质,擅唱情歌。

在二老看来,翠翠、白塔、渡船是密不可分的,得到翠翠就必须继承爷爷传下来的古老的渡船,换句话说,爱上翠翠的唯一方法和结果就是继承渡船。

离开了白塔、渡船,翠翠将不成其为翠翠;与翠翠所代表的湘西苗族文化完全异质的都市文明将吞噬这“半原始的生物肉体和灵魂”。

傩送——富贵家族的叛逆者被当地人称为小“岳云”的傩送是一任其性,酷爱自由的小伙子。

他是一个漂亮、精明,富于想象力的苗族唱歌人。

傩送身上所具有的种种美德表现了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乡村小镇所特有的淳厚风情,他与翠翠的爱情是纯真健康的,他也不会去争取幸福的勇气和力量。

但在传统观念的无形束缚下,他只能以逃避现实的方式曲折的表达他对翠翠的真挚的爱,他的爱情悲剧说明了在那田园诗般美的乡村佳境背后,腐朽的封建观念是多么的顽固,因而这也是顽固的悲剧,是千千万万生活在那个社会里的年青人共同的悲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