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徐州市外经贸局开发区处
开发区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开发区产业竞争力是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反映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决定着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也引领着地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明确开发区产业定位、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打造开发区产业优势,是现阶段开发区发展的紧迫课题。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和市动员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省级开发区发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市省级开发区371家工业企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专题调研,并在分析研究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主要特点、制约因素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开发区产业发展的一些设想和建议。
一、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全市共有8个省级开发区,经国家核准的近期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633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81平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投入120多亿元,开发区共设立各类企业4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400多家。2007年,8家省级开发区实现GDP211亿元,同比增长56.11%,占全市的12.57%;业务总收入910亿元,同比增长48.1 %;一般预算收入
17.44亿元, 同比增长66.1 %,占全市17.37 %,;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8 亿美元,占全市的63.88%;自营出口9.6 亿美元,占全市的58%。开发区道路、供排水、供电、通信、热力、绿化、污水处理和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善,项目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开发区主导产业逐显特色,开发区进入了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开发区已成为我市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招商引资最重要的平台和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产业发展呈现出四个显着特点:
一是产业特色初步形成。徐州经济开发区形成了以工程机械和专用车辆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同时积极培育光伏光电、清洁技术、现代服务业等特色比较鲜明的产业板块;丰县经济开发区以食品加工、盐化工和电动自行车为优势产业,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沛县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以煤电铝一体化为龙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新型材铝加工、农产品加工、煤化工三大园区,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铜山经济开发区以工程机械、车辆制造、电子电器为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睢宁经济开发区重点建设棉纺织、白色家电、皮革皮具三大产业板块;邳州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板材家具、纺织服装、煤化工三大产业,特色较为鲜明;新沂经济开发区规划了精细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加工三大产业板块,发展势头迅猛;
徐州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和新型材料产业板块,集聚能力逐步增强。
二是开发区主导产业占第二产业比重较高。2007年8家开发区GDP实现21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42.89亿元,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67.74%。目前,开发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基本定位在工业范围,工业增加值合计为94.32亿元,占第二产业的66%。
三是产业链条逐步形成。部分主导产业的产业链逐渐延伸,产业集群初现端倪。工程机械产业是我市主导产业,为全国四大机械制造基地之一。徐州经济开发区以之作为本区的主导产业,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发展。现有工程机械企业236家,形成了以徐工集团为龙头,产业配套完善,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经济成分共有的企业集群。
四是科技创新加快推进。近几年,我市开发区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后引进了光伏光电、风力发电、环保节能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增强了我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了全市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项目带动、企业需求,我市引进了大批的高科技人才,为我市省级经济开发区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市开发区产业虽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成为全市经济的领跑者,但从全省来看,我市开发区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在苏北5市中,我市经济开发区业务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均居于第二位,实际到帐外资和基础设施投入位列第三。从全省111个省级开发区建设水平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2007年徐州经济开发区列第29位,其他开发区在第三、第四板块,处中下游,与全省平均水平差别较大。以上问题与我市开发区产业发展存在必然联系。调查结果汇总分析表明,我市省级开发区产业存在四个突出问题。
一是开发区产业集聚度较低,综合带动能力不强。据调查,我市开发区企业的经营范围比较广,涉及了20多个行业,包括矿山、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铁合金冶炼、结构性金属制品制造、常用有色金属冶炼、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肥料制造等等。每个园区都确定了3个以上主导产业,体现了产业不够集聚。每个开发区前三位产业中类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仅徐州经济开发区的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共21家,业务总收入达333亿元,初步形成产业集聚规模;邳州经济开发区的胶合板制造产业具有19家企业,但业务收入总量不高,为8.82亿元。其余开发区的产业中类里,企业数量都仅为个位数,只有1家企业的现象普遍存在。整体经济总量和企业规模都较小,
在从业人员和社会贡献率等方面对于园区整体经济带动辐射作用不强。
二是产业同构化严重,集群程度不高。各开发区之间,产业交叉现象比较普遍。徐州经济开发区和丰县经济开发区在“结构性金属制品制造”产业重复,徐州工业园区和新沂经济开发区在“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产业重复,沛县经济开发区和邳州经济开发区在“常用有色金属冶炼”产业重复,同时与丰县经济开发区在“电工器材制造”重合(见附表)。另外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徐州经济开发区和铜山经济开发区在“工程机械”方面,新沂经济开发区与睢宁经济开发区在“纺织服装”类存在相互雷同的情况。开发区内主要产业相互重复,彼此竞争,使得在开发区内无法形成产业集群集聚,达到规模经济效应。布局零散、相互孤立,也阻碍了企业之间进一步的协同配套,生产成本降低,不利于开发区内主导产业的做大做强。
三是产业层次偏低,发展后劲不足。产业结构单一,以邳州人造板制造产业为例,共有企业19家,吸纳就业人数2999人,2007年末业务总收入8.8亿元,工业增加值2.2亿元。产品主要以低端板材为主,虽企业数居于主要产业第2位,但业务收入量却位于12位。主要产业基本为资源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现代服务业、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类产业处于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