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口腔内的消化》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 食物在口腔中消化实验设计 济南版
“食物在口腔中消化”教学目标设计(一)课标要求: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知道消化的概念和类型。
3.通过探究活动“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得出结论,认同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可能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提高。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这一活动,因此要针对这一重点展开学情分析,明晰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兴趣指向、学习难点、学习期望,从而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和优化教学流程。
本教学设计的学情分析主要采用访谈法进行。
设计的访谈问题如下:(1)你知道鉴定淀粉的方法吗?(2)你知道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吗?你知道哪些可以影响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吗?(3)你知道的科学探究的环节吗?你知道每一环节都有哪些具体的探究方法?(4)你知道在进行探究活动时都有哪些地注意事项?(5)你还有什么学习建议?3.内容标准及教材分析本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探究了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口腔消化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应当让学生建立更全面的观点。
因此对该实验的拓展还可无增加酸碱度、盐、唾液浓度、温度等对淀粉消化的影响。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已经能够概述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了解科学探究六环节,知道“对照实验”这一探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可进行多因素拓展延伸实验,并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
4.学习目标及重难点确立(1)通过亲身体验和联系生活,初步尝试提出问题并准确描述问题。
(2)通过模型构建,选择便于操作和观察的实验装置,了解模拟实验这一探究方法。
(3)通过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所需实验材料,尝试用对照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4)通过实验计划,掌握胶头滴管、玻璃棒、刻度读取等实验技能,初步尝试评价证据、数据的可靠性,认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5)通过结果展示,描述实验现象,初步学会科学表达实验结论。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学习如何进行实验设计,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会使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
实验结果的准确观察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馒头口腔模型显微镜实验记录表格2. 实验工具:刀具培养皿滴管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引入实验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份实验材料和工具。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 结果分析: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2. 学生实验观察结果的准确性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馒头在口腔中消化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结果分析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科学的探究方法。
六、实验原理:1. 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馒头进入口腔后,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与口腔内的唾液混合。
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以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说课稿【推荐下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说课稿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实验前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紧接着设计一个探究实验。
让学生在亲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本实验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隐含着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
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唾液腺分泌唾液。
通过以前的学习,部分学生已领悟了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的
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命的奥秘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利的一面:
1、实验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能力欠缺,体现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5.9 《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教学设计
《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探究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是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人体的消化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基础上开展的探究活动,为第二课时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另外,本课时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学生都有感性认识,对所开展的探究实验参与的热情较高,都愿意积极主动地与小组同学开展合作探究实验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唾液腺分泌唾液;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知道了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在上学期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环节,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命的奥秘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但是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
2.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生物探究的兴趣和自信心。
3.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树立实事求是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难点1.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实验中唾液的收集。
六、教学策略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设问教学法来学习本课。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归纳来突出重点。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重点环节设问来突破教学难点。
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和总结反思法学习本课。
七、课前准备1.把全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确定每2—3个小组对其中一个因素进行探究,每个小组在实验前完成具体探究方案,设计好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全面教案:四年级科学口腔消化完整教案分享
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消化系统中的口腔消化过程。
2.了解口腔消化对整个消化系统的影响。
3.学习保护口腔卫生的方法。
教学重点:1.掌握口腔消化的过程和意义。
2.掌握正确方法刷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整个消化系统,以及口腔消化对整个消化系统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教材,演示模型,口腔消化展示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引入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2.通过对孩子们的问题征询,逐渐引出“口腔消化”,并和同学一起探讨口腔消化的意义。
二、知识学习环节1.通过介绍消化系统的整体构造,让孩子们了解整个人体消化系统。
2.进一步介绍口腔消化的过程和意义,让孩子们理解口腔消化对整个消化系统的影响。
3.通过展示模型、视频等方式,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口腔消化过程中各种消化酵素的作用和意义。
三、实践演练环节1.引导孩子们正确刷牙的方法,让孩子们对口腔卫生有一个概念。
2.通过实际操作等方式,让孩子们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四、总结环节1.引导孩子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口腔消化的过程和意义。
2.针对有争议问题进行解答。
五、拓展环节1.激发孩子们对口腔消化的好奇心,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2.教师提供基础参考资料和资源,并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拓展。
六、实用性体现1.本次学习内容涵盖知识点广,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技能,可为学生树立自我保健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命健康素养。
2.本次教学方式新颖生动,富有互动性和趣味性,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
七、评估方案1.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和讲解检查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实践操作情况进行评估。
2.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小测验等方式,进一步检验孩子们对口腔消化知识和刷牙方法的掌握情况。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通过PPT等多媒体工具,呈现生动形象的图片、图表、动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2.展示模型:通过展示人体模型、牙齿模型等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人体结构和口腔消化过程。
消化和吸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消化和吸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二、教材分析《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来看:“消化和吸收”是全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为进一步学习“食物在胃、小肠内的消化”做好铺垫。
从探究活动本身来看:它对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训练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有重要作用。
三、学情分析通过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知道了淀粉检验和水浴加热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1.通过亲身体验,描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口腔中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对淀粉消化的作用。
五、教学重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口腔中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对淀粉消化的作用。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馒头是北方人的最爱,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它,但同学们真正品尝过馒头的味道吗?今天老师请大家品尝馒头,要求同学们慢慢咀嚼,细细品尝。
提问学生:馒头在口腔中细嚼慢咽后,有什么感觉?生1:一开始没有什么味道,后来有点甜味。
生2:有点甜味。
生3:和他们两个一样。
师:我们知道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
为什么细细品尝会感到有甜味?由此引导学生推理: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淀粉发生了改变。
从而提出问题:淀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让学生亲自去咀嚼一块馒头,并且在咀嚼馒头的过程中会感觉到有甜味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1.体验感悟、确定方向回忆刚才的体验过程,馒头变甜可能是口腔中的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该过程?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参与了该过程。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优秀教学设计
第二节一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教学设计------贺玉娇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内容是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主要介绍了口腔的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过程。
在探究竟中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的过程。
通过这两个实验的探究,学生可以掌握食物在口腔中的化学消化——淀粉转化为麦芽糖。
并对口腔中的物理消化过程有一定认识。
“知识链”则讲述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的主要方式,其中化学消化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知识。
因此,在介绍时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课件等。
引入:教师课前准备好馒头,课上分给学生每人一小块,进行咀嚼馒头的实验。
让学生慢慢体会馒头越嚼越甜的现象。
设置疑问,引起学生兴趣。
新课组织:首先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完成“探究竟”的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唾液的作用。
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结合挂图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不同消化方式的概念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2.说出牙齿的结构和龋齿的预防方法。
3.说出消化的类别和过程。
过程与方法1.提高预防龋齿,保护自身健康的能力。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分析推理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难点重点:1.探究实验的设计。
2.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方式。
难点:不同的消化方式及原理。
四、教学媒体小烧杯、试管、稀碘液、滴管、含淀粉物质(如淀粉、馒头等)、温度计、酒精灯、馒头块等五、课时建议2课时六、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学设计 精品
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一、知识目标:1、描述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2、说出口腔内牙齿和舌对食物消化的作用;二、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方案,并完成,初步培养对照实验设计能力;2、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饮食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小组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互相协作意识;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四、学习重点: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2、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3、规范操作滴管和量筒;五、学习难点:1、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2、科学合理的设计实验步骤;六、教学过程:1、由口腔慢慢咀嚼馒头变甜,提出问题:馒头在口腔内为什么会变甜?2、由同学们边咀嚼馒头边讨论,做出假设(1)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有关。
(2)馒头变甜与舌的搅拌有关。
(3)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有关。
(4)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有关。
3、制定计划:提供实验材料,试管编号各试管的实验操作如下表将学生分为牙齿组、舌头组、唾液组,讨论(1)牙齿、舌和唾液分别与上表哪些实验条件有联系?(2)各组需要取哪些试管才能完成本组实验,为什么?(3)实验需过一段时间(约7分钟)再滴加碘液,在此期间如何保证温度恒定在37℃?思考为什么?怎样设计对照实验验证?(4)思考影响唾液消化淀粉的因素还有哪些?如何设计对照实验验证?提示:设计对照实验,保证变量的唯一性。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
4、小组合作,实施计划注意安全,严格实验步骤,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5、得出结论。
据个组实验现象,交流合作结果: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
6、表达交流,巩固提升讨论(3)是模拟人的口腔环境,即提供37℃左右的水浴并保持温度恒定。
因为唾液淀粉酶在37℃时催化活性最强。
再加试管5,除温度在5℃的恒温环境外其它实验因素均与试管1相同。
教学设计方案: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教
学
过
程
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说明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被唾液分解成了麦芽糖。(教师提示:唾液淀粉酶在起作用)
友情提示:取唾液的方法是将口漱干净,将舌尖抵在下门齿的下方或上门齿的上方,让唾液沿下唇流入小烧杯中备用。如唾液分泌不足,可想像吃一些酸东西时的情景,能加速唾液的分泌。
联系实际说说口腔中的一个重要器官—牙齿。从其作用和保护两个方面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说起。
板书设计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一.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二.实验:说明物理性消化所起作用
三.消化方式:
化学性消化
物理性消化
四.牙齿的作用及保护
预习下节内容,初步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馒头会越嚼越甜。可能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可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想不想亲自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呢?
研究问题一:根据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1.问题:唾液在馒头消化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2.提出假设:根据生活常识,针对问题让学生做出自己的假设。
3.设计实验: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参照课本中的小辞典和友情提示,分小组自行设计实验。别忘记设计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
总结交流:食物的消化方式有两种: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前者是通过消化道的机械作用肥食物由大
学生根据课本提示独立完成本次实验,但要求明白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最终分析出实验说明的问题。
教
学
过
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块变成小块,与消化液混合,并不断地把食物向消化道的下端推送;后者是由消化腺分泌消化液,通过消化液中各种酶的作用将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结构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结构简单能够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在消化过程中这两种方式相互配合,同时进行。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既有物理性消化也有化学性消化。
教学设计1: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探究了食物在胃肠道内的消化过程,其重点是小肠对消化的适应,同时进一步巩固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的概念。
本节内容知识含量大,知识较复杂,在课本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建议教学过程分2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完成“探究竟”和“大家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知识链”和“实际用”部分,以及“想一想”等内容。
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自观察图片总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各器官的功能”,并亲自做“观察胰酶消化蛋花液”的实验得出胰酶性质的结论。
然后,组织课堂讨论,通过讨论得出“(人造)胰液中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胰酶(胰淀粉酶、以脂肪酶、胰蛋白酶等的混合物),能消化蛋白质”的结论。
第二课时主要由教师讲授为主,可以结合视频资源进行。
“实际用”部分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剩余一部分时间可以请学生朗读“开眼界”等部分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
2.列举淀粉、蛋白质、脂肪消化的起始部位。
3.说出各消化器官的主要消化酶和功能。
4.说出淀粉、脂肪、蛋白质的分解产物。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图1-11认识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提高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学习“胰酶消化蛋花液”的实验,提高实验设计、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消化器官对消化功能的适应,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重点:1.消化系统的组成;2.各消化器官内有哪些物质被消化;3.大分子营养物质被分解为哪些物质;4.一日三餐的生理依据及胃肠的生理保健。
难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可以通过对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消化作用的适应性的介绍来体现。
四、教学媒体胰酶片,研钵,1%碳酸钠溶液,鸡蛋,烧杯,食盐,沸水,试管(2支),酒精灯,计时工具,视频资料五、课时建议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案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
2. 掌握牙齿、舌头和唾液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变化。
2. 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描述和表达实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注重口腔卫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
2. 牙齿、舌头和唾液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难点:1. 牙齿的咀嚼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2. 唾液中的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PPT。
2. 实验材料:面包、水、牙刷、放大镜等。
学生准备:1. 预习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相关知识。
2. 准备好实验材料。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1. 利用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PPT,引导学生思考食物在口腔内是如何消化的。
环节二:探究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面包在口腔里的变化。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环节三:分析实验结果2.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牙齿、舌头和唾液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环节四:小结与拓展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提出疑问。
3. 布置课后作业:探究食物在其他消化器官里的变化。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掌握了牙齿、舌头和唾液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实验操作、讨论发言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七、教学策略:1. 直观演示:通过PPT和实验材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2. 问题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翼少儿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教案
1.2.1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教学目标1、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2、阐明消化的概念。
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并完成,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情境导入身边事你吃馒头的时候,又没有感觉到过馒头的甜味?探究竟问题:唾液在馒头消化过程中起什么作用?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参照“小辞典”和“技能卡”设计实验。
注意对照实验。
完成实验得出结论探究竟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食物消化的作用。
1、唾液2ml+馒头块→37oC水浴10min →冷却→搅碎→滴加碘酒2、唾液2ml+馒头渣→37oC水浴10min →冷却→滴加碘酒知识链消化有两种方式: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
在口腔中:唾液分解淀粉麦芽糖是化学消化。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是物理消化过程。
口腔中的消化使消化食物的开始,可以初步消化少量淀粉。
实际用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与牙齿的作用有重要关系,被嚼碎的食物容易被消化酶分解。
在进食的时候要充分咀嚼细嚼慢咽,以免影响消化系统的健康。
牙齿是重要的消化器官,平时应注意牙齿的保健。
要注意牙齿的卫生防止龋齿的发生,不要用牙咬过硬的东西。
龋齿的形成过程龋齿俗称虫牙、蛀牙牙齿的作用牙齿是口腔内的重要器官,它对食物的消化有重要的作用。
食物被嚼碎,易与消化液接触,被消化酶分解。
如果“囫囵吞枣,食而不化”,食物咀嚼不充分,就会直接影响消化的进行。
所以,吃东西要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青少年容易患龋齿,牙齿有病会影响咀嚼,加重胃肠负担,引起消化不良。
有人常用牙咬过硬的东西,把牙当成钳子和起子使用,这样容易损坏牙釉质,而牙釉质损伤后不能再生,所以要注意保护牙齿。
预防龋齿1、龋齿发生的原因2、龋齿的形成过程3、预防龋齿龋齿发生的原因牙齿包括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
如果口腔不洁,食物碎屑在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生的酸性物质就会破坏牙釉质,导致龋齿。
《探究口腔内的消化》教学设计
《探究口腔内的消化》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本实验教学中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所要探究的课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并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亲身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同时学生们也享受到了相互交流和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情感。
在实验教学中,以课本知识为核心,增设一些有关实验,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来说明问题等方法,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发散性。
2、理论依据依据《2011年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索究性学习”的课程基本理念,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特色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参考课本上已有的方案,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进行新的实验方案设计和实施,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实验教学分析:1、内容分析:“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是苏科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第五章第四节《消化和吸收》的探究实验,是第五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难点。
教材中是以“唾液对淀粉的分解作用”为例设计的,一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了解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并了解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条件;二是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三是让学生在实验设计与操作的过程中,遵循实验的对照、单一变量的实验原则进行规范实验。
该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为进一步学习“食物在胃、小肠内的消化”做好铺垫,最终帮助学生形成对消化过程的正确认识,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学情分析:就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而言,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想象力丰富、探究兴趣深厚,且极富创造力,也乐于动手、热衷实验,学生在前面鉴定食物的成分中已经知道用碘液鉴定淀粉的方法,同时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有一定的认识,但有些实验并没有真正实施,实践经验缺乏,逻辑思维不够缜密,在设计实验、、表述及归纳小结等环节上有一定困难。
八年级冀少版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教案
八年级冀少版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教案学习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已有的体验对人体的消化器官做出推测。
2、能用图画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进行交流。
(二)科学知识:1、知道并能指认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
2、知道保护消化器官的保健常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饮食消化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2、意识到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有责任;3、能与同学共同讨论研究并合作学习;4、能大胆想象。
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2、难点:了解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方式。
教法学法1、教法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己意义建构而获得的。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对本课时的教法有: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创设情境导入法。
本节课导入的情境主要是:让学生来品尝小馒头,咬一口小馒头,慢慢地咀嚼,仔细体会它在嘴里发生的变化;然后,再"跟踪"小馒头,推测小馒头在我们人体内是怎样"旅行" 的。
(2)利用课堂提问,结合学生亲自动手画图、观看实景录像等方法自主探索是本课中的主要教法。
(3)注重课堂上师生的交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交流时间和空间。
2、学法(1)大胆猜测,小心求证,亲身体验相结合。
学生凭借已有生活经验猜测,借助录像、模型亲自摸索体验,从而获得知识体系。
(2)注意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学习同伴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教学思路我认为在教学中:1、教师的指导思想要着眼于让学生自己更好地去探究;2、学生的探究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并为教师如何更好的指导提供新的启示。
因此,我在本课中的教学思路是:先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再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然后通过观看录像、模拟实验,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和人体是怎样吸收营养的;最后,讨论、认识到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口腔内的消化教案
口腔内的消化教案教案标题:口腔内的消化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口腔内消化的过程和重要性。
2. 掌握口腔内消化的主要器官和功能。
3. 理解口腔内消化与整体消化系统的关系。
4. 培养学生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促进消化健康。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教学板书。
2. 模型或图示,用于展示口腔内消化的过程和器官。
3. 活动材料,如海报、绘图纸和彩色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幻灯片或教学板书,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口腔内的消化”。
2. 引发学生思考,提问:“你们知道在我们吃东西时,消化过程是如何开始的吗?”主体:1. 口腔内消化的过程:a. 解释食物在口腔内消化的过程,包括咀嚼、混合唾液和食物、酵素的作用等。
b. 使用模型或图示,生动地展示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
c. 强调咀嚼的重要性,解释咀嚼对食物消化的作用。
2. 口腔内消化的主要器官和功能:a. 介绍口腔内主要器官,如牙齿、舌头和唾液腺。
b. 解释各器官的功能,如牙齿咀嚼食物、舌头推动食物和唾液腺分泌消化酶。
3. 口腔内消化与整体消化系统的关系:a. 引导学生思考口腔内消化与整体消化系统的联系。
b. 解释食物在口腔内消化后,通过咽喉进入食管,最终进入胃进行进一步消化。
4. 口腔卫生习惯的培养:a. 强调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消化健康的重要性。
b. 讨论正确刷牙、使用牙线和定期看牙医的重要性。
c. 分发海报或绘图纸,让学生绘制口腔卫生习惯的图示,以加深理解。
总结:1. 复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口腔内消化的过程和器官的功能。
2. 提醒学生重视口腔卫生,保持良好的口腔健康习惯。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位牙医或口腔卫生专家来班级进行口腔健康讲座。
2. 组织口腔卫生宣传活动,如制作海报、口号等,提高学生对口腔卫生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对口腔内消化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完成口腔卫生习惯图示的质量和准确性评估。
3. 口腔卫生宣传活动的参与程度和效果评估。
2.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消化的过程。
◆牙齿、舌头与唾液有各自的特点与功能,它们共同、协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
◆保护好口腔里的各个部分,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观察、描述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能进行简单的记录,推测口腔里牙齿、舌头、唾液的功能。
◆能进一步探究牙齿、舌头、唾液的功能,思考食物在口腔里经历的过程,感受牙齿、舌头、唾液的协同工作。
科学态度目标◆实事求是地观察与描述牙齿的结构和食物的变化。
◆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口腔对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有健康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描述食物在口腔内的变化,推测牙齿、舌头与唾液的功能。
通过专家学习法,深入研究口腔里各个部分的结构、功能,并感受分工与配合的系统思想。
三、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板贴、IPAD等。
学生材料:镜子、饼干、任务单、牙齿模型、盛放样本的容器等四、学习过程设计(一)聚焦1.视频:噎住了他怎么了?怎么噎住了?预设:食物太干了、太大、太硬了……因为食物在口腔里没有处理好,影响了健康!食物变成什么样子,我们才能把它吞下去呢?(二)探究活动一:观察、描述饼干在口腔中的变化,推测口腔里各部分的作用1.出示饼干,用它一起研究《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怎么研究呢?出示任务单一,边吃边用镜子观察。
2.学生开展观察活动3.交流研讨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1)在口腔里,饼干变成了什么样子?(2)你觉得是什么让它变成这样的?(3)你觉得它们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活动二:“专家”学习活动1.问题:牙齿各种各样,它们的作用一样吗?舌头、唾液又具体承担了哪些工作?2.“专家”学习法介绍(1)拿出信封,选取专家身份。
(2)到专家组开始活动。
(3)返回小组,开展专家汇报。
3.学生开展专家学习4.组内专家分享会小专家轮流发表观察,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与体验。
形成小组整理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口腔内的消化》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本实验教学中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所要探究的课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并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亲身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同时学生们也享受到了相互交流和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情感。
在实验教学中,以课本知识为核心,增设一些有关实验,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来说明问题等方法,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发散性。
2、理论依据
依据《20XX年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索究性学习”的课程基本理念,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特色
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参考课本上已有的方案,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进行新的实验方案设计和实施,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实验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是苏科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第五章第四节《消化和吸收》的探究实验,是第五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难点。
教材中是以“唾液对淀粉的分解作用”为例设计的,一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了解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并了解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条件;二是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三是让学生在实验设计与操作的过程中,遵循实验的对照、单一变量的实验原则进行规范实验。
该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为进一步学习“食物在胃、小肠内的消化”做好铺垫,最终帮助学生形成对消化过程的正确认识,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学情分析:就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而言,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想象力丰富、探究兴趣深厚,且极富创造力,也乐于动手、热衷实验,学生在前面鉴定食物的成分中已经知道用碘液鉴定淀粉的方法,同时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有一定的认识,但有些实验并没有真正实施,实践经验缺乏,逻辑思维不够缜密,在设计实验、、表述及归纳小结等环节上有一定困难。
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围绕实验结果,构建核心概念“消化”,使抽象概念通过实验现象具体化。
3、教学条件分析:我校实验室设备完善,仪器齐全,实验室里也配备有多媒体,能保
证探究实验顺利完成。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的重点:
(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实验方案的设计 (3)实验过程的指导
解决的具体策略:先通过自学设计实验方案,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方案,实现“兵教兵”“组带组”, 教师在每一步骤的实施中要有适度的指导作用,既要点拨到位,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2、教学的难点: (1)实验方案的设计 (2)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突破的具体办法:引导学生自学,实验报告中的实验步骤部分给出降低设计难度,给定实验材料,学生根据所给定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设计。
四、实验目标: 1. 知识目标
说明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2.能力目标
(1)尝试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尝试设计实验方案,逐渐提高合作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悟探究活动中体现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五、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
1、实验器材:试管、碘液、事前准备好晒干的镘头块(大小一样)、镘头碎屑(大小一样的干镘头块研碎而成的)、清水、量筒、小烧杯1个、温度计1个。
课前教师向学生介绍收集唾液的方法,并要求学生课前收集好唾液。
2、课件制作,设计实验报告。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本上的实验,尝试完成实验报告中的设计方案。
六、教学流程图:
八、教学反思:
1. 联系生活经验引出实验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和探究欲望。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参照书本上的实验设计,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设计自己有创意的探究实验。
本节将重点放在方案设计和实践体验过程及交流过程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使知识得到内化,在交流中展示学习的收获。
3.在探究中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帮助学生规范语言、理清思路、完善表述,逐步培养学生用生物术语表述生物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其他学生勇于质疑,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存在的问题:
本节课内容多,需要强调的也多,一节课时间紧,学生活动还不够充分,要让学生大胆质疑,合作讨论,实验探究,表达交流,还需要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另外,本课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实验组,分别探究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这主要是受到时间的限制,其实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很多,最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值的探究,也许他们的设计也是很有创新的,如果能用两节课,组织多组实验同时开展,效果可能会更好,更能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探究口腔内的消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标:
1、通过探索究活动知道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2、尝试设计实验方案,逐渐提高合作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3、运用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参与实验,养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通过探究活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实验仪器:已编号的试管2支,碘液1瓶,温度计1支,镘头块和镘头碎屑,清水,量筒1个, 37℃的热水,小烧杯1个
3、设计实验方案:
4、实施实验方案:按上述设计进行实验,并在上述表格中填写实验现象。
5、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