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评课

合集下载

【最新】红军长征评课-实用word文档 (16页)

【最新】红军长征评课-实用word文档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红军长征评课篇一:七律_长征评课稿《七律长征》评课稿赵诗应《七律长征》这首诗篇幅短,难度较小,全诗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今天,听了龙老师对本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精心导入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办法去亲身体会,学生想像不到长征时的情景,因此龙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长征,初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龙老师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解词句。

1、在首联教师通过让学生讨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中的“远征难”和“只等闲”,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不怕”二字的语气,从而感受诗歌的那种气壮山河的气势。

着重介绍了背景资料。

如:红军的行军路程——二万五千里,突出了“远征”;2、在颔联龙老师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诗句中,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从而体现红军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龙老师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龙老师及时地用幻灯片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飞夺泸定桥片段更加震撼人心,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场面让同学们如同亲临其境。

(4)尾联是全诗的收尾更能够体现红军战士的那种乐观的、积极的精神,在这个环节上,龙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更喜”二字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一个“颜”字突出了红军战士翻越大雪山之后怎样的心情。

《长征》评课稿

《长征》评课稿

《长征》评课稿《长征》是五上年级“走近伟人”毛泽东这组教材的开篇文章。

这首七律诗虽然仅56个字,但却浓缩了红军长征的千难万险,其背后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学生不了解长征,不了解毛泽东,也不了解诗意。

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诗歌,去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本节课上王文文老师用声情并茂的言语给了我们很好的演绎了这节课。

首先,树红军形象,悟英雄主义。

在教学中,王老师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首联作文章,让学生总的感知长征的难,除了万水千山,还有千难万险,千辛万苦,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闲,通过朗读初步树立了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

在接下来的颔联、颈联的学习也是紧扣着“万水千山”这一词展开,遇到再大再多的困难,红军都克服了,丰满了红军的英雄形象。

在学完整诗后,又回读首联,这样的回环更丰满和树立红军的英雄形象,感悟红军战士的英雄主义。

其次,树背景形象,悟乐观精神。

这首诗的年代背景距离学生比较遥远,长征,毛泽东对学生们来说都是很陌生的,因此,背景的树立和了解,对学生来说是理解这首诗的一个关键所在。

王老师在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坡度。

课堂导入时,先请学生看课后的“资料袋”,结合生活实际举例,紧接着又补充了相关资料,让学生对长征的艰难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学习全诗奠定了基础。

同时,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和岷山,对学生来说也都是陌生的,也不太知道红军在这些地方曾经有过的艰辛,树立这些背景的形象,也就是树立了一个学习的靶子,困难越大,而红军克服了,就越突出红军的顽强和乐观精神。

教学中,王老师力求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困难的大,大到让常人难以想象,万分惧怕,再突出红军的不怕和无畏,从而体会到红军将士的乐观。

再通过让学生看注解,画简笔画,看录像和用教学楼、狼牙山作比较,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加上板书的对比,整合了教学资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评课稿今天我参加了XXX老师讲授的《七律·长征》课程,受益匪浅。

在课堂上,老师利用“红军不怕远征难,XXX”这句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的艰难困苦,除了万水千山,还有千难万险、千辛万苦。

红军战士面对这些困难,却毫不畏惧,只是视为平常。

为了让学生体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老师的教学设计别具匠心。

首先,老师通过情感铺垫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引领学生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接着,XXX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征路线,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

通过这种方式,老师成功地创设了一个研究《长征》的情境。

这种“酝酿”情感的方式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的重要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础。

其次,XXX在课堂上两次运用简笔画,直观地呈现实际困难和红军眼中或者说诗人眼中的景象的巨大差距。

这种直观清晰的简笔画呈现,对学生读中悟情起到了有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通过视觉的对比,感受到红军战士那种大无畏的乐观坚强的精神。

最后,这首诗描写的长征距离孩子们所生活的时代较远,而且是以诗词的形式表现,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

其中,理解“暖”和“寒”所蕴含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XXX补充了历史事件,并通过让学生观看影像资料和朗读来让学生感受到红军抢渡大渡河时的惊险悲壮、惊心动魄,最终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也更好地理解了这首诗的意义。

在教学中,XXX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情感,理解课文。

她时常鼓励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让学生在互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且,她还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多背、多感悟,以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4、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红军的无畏精神。

在教学中,XXX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红军将士的无畏精神和乐观豁达,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情感,将情感与语言相融合,让语文教学更具生命力。

七律长征教研活动评课(3篇)

七律长征教研活动评课(3篇)

第1篇近日,我校开展了以“七律长征”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旨在提高教师对红色题材诗歌的教学理解和课堂实践能力。

本次活动邀请了多位资深语文教师进行评课,以下是我对本次教研活动的评课总结。

一、活动背景“七律长征”是我国著名诗人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还展现了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红色题材诗歌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内容1. 课堂展示本次教研活动邀请了两位教师分别进行了“七律长征”的课堂展示。

两位教师都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这首诗歌的理解较为深入。

在课堂教学中,他们注重以下方面:(1)诗歌背景介绍:教师详细介绍了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毛泽东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2)诗歌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探讨长征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2. 评课环节在课堂展示结束后,各位评课教师分别对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

以下是对评课内容的总结:(1)教学目标明确:两位教师都明确了“七律长征”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了解长征历史、体会诗歌情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设计合理:教师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

(3)教学方法多样:教师们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情感教育突出:教师们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5)不足之处:部分教师认为,在诗歌背景介绍方面,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长征的历史意义;在诗歌内容分析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个性化的解读。

《缅怀长征,展望未来》主题班会评课稿

《缅怀长征,展望未来》主题班会评课稿

缅怀长征,展望未来》主题班会评课稿前些日子,我和几位老师一起观摩了一节非常精彩,非常成功的主题队会,说它成功体现在多个方面,我印象较深刻的有四点,简单的谈一谈:一、主题的定位富有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老红军战士漫长的风雨人生,各自不同的经历,折射着长征的历史精神内涵,跨越时空,跨越国界,跨越宗教和民族,成为一种永恒的精神。

长征虽然渐渐地离我们远去,但是长征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弘扬。

因此纪念长征70 周年,是一个很好的民族精神教育的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挖掘和运用。

本次主题队会“缅怀长征,展望未来” 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寓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长征、走近长征、回忆长征、纪念长征,继承长征,懂得现在的一切来之不易,让学生不仅仅是要记住伟大的中国人民有这一段光辉历史,更重要的是要用长征精神指引我们的学习生活,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以此告慰革命先烈。

应该说主题的开展非常有现实意义。

二、内容表现富有形式综观这节队活动观摩课,我个人认为内容融时代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为一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表现,有长征知识问答、长征故事交流,长征快板,长征歌曲表演唱、畅谈理想等等,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实效性,体现了寓教于乐三、活动设计富有创新我认为本次主题队会的设计富有创新而又精心,每个节目都是那么的精彩,更独巨匠心的是活动一开始就出示了红军长征路线,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学生课前所做的充分准备,对长征知识的了解详细深刻,而且还像一条主绳贯穿了整个队活动,一个个小节目像是绳子穿起的的颗颗闪耀的珍珠,应该说这样的设计,是很具操作性、创新性的,使各个环节变得过渡自然、紧凑而又不零碎。

四、活动开展非常规范有序不止一次听过中队活动观摩课,但在我印象中最规范,最严谨的要数这次主题队会,队活动的规范性有序性让我惊叹,整队、报数、出棋、唱队歌,都是那么的整齐严肃规范,主持人,队员和辅导员老师都是那么的投入,那种认真也感染了听课的我,仿佛觉得听这节队活动课是种审美的享受,透过这节短短的只有40 分钟的观摩课,我能看到辅导员周老师的智慧,看到队员所付出的不懈努力,真的谢谢你们,给我们呈现了这么一节成功的队活动观摩课,让我们收益多多。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本次福州培训,总共安排了两次访校听课活动,分别在宁化小学和井大小学,充分展示了在希沃白板技术支持下的多媒体应用教学,让我感触颇深。

接下来,我主要就宁化小学张锦老师执教的《七律·长征》一课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教师素养来看,张锦老师无疑是非常优秀的,不只备课充分,教态自然,在课堂上的引导、评价也都非常到位。

整体来看,这节课的前半段非常紧凑,内容也非常丰富,涉及到了长征的背景资料、长征路线图、题目特点、有关七律的常识、小组合作完成选择题(包括数据统计、反馈)、本诗的诗眼、用小标题等形式概括诗中展示的几幅“征难图”等,但教师在教学节奏的把握、适时追问、教学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些方面都做得很好。

但从小组汇报“正南图”开始,也许是对Hiteach系统操作不太熟练的缘故,张老师开始出现“慌乱”,如忙着拍照上传小组填写的小标题,之后再引导学生修改不恰当或不简洁的小标题(此处我有两处质疑:一是为什么不能请其小组的其他同学或其他组的同学来帮助修改完善小标题;二是为什么“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只随机选择一组来汇报,为什么不能请2—3组进行汇报展示,毕竟有这么多小组都参与了学习讨论。

);交流最欣赏的“征难图”时,张老师状态显然不如之前自如,有些需要追问的没有适时追问,有些需要纠错的没有纠错,甚至忽略了对朗读的指导。

这就导致学生在疏通文意、分享长征故事时还不能够做到正确、流畅的表达。

而在交流感受时,只利用白板快速展示了几组的答案,并没有把好的感悟让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就未免显得有些流于形式了。

紧接着,在梳理总结、明确诗歌主旨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并不全面,可见对于长征的理解及对红军长征精神的感悟并不深刻。

最后的重温诗词,虽有回顾全诗之意,但学生并没有读出这首诗的气势和自己的理解,可见学生在课上读得不够,而教师对朗读指导也不够。

从Hiteach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诗歌教学来看,其技术优势和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不论是当堂检测、数据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参与度,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情、精准定位、及时反馈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
9月21日,在xx市小学语文优质课竞赛活动现场,我有幸聆听了xx市第十一小学李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一课。

教学中,李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声情并茂的朗读指导,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掘古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对仗美。

通过反复吟诵,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层层推进,升华感情。

吟诵,始终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学生在吟诵中理解了词意,悟出了诗情,进入了诗境,令人如痴如醉,充分感受到了古诗词的文化魅力。

听完这节课后,我深有感触,对古诗词教学,我觉得,读好了,即成功了一半,甚至是一大半。

在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吟诵。

古诗词具有强烈的,感情抒发,强烈的韵律和节奏,通过吟诵,把书面文字化为有声语言,使
作品生动,便于记忆和理解,体会诗词意境与感情。

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诵读一为本,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意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吟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吟诵,边表演,增进对古诗词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总之,吟诵是学习古诗词的一种重要方法,也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朗读素养,灵活多样地引导学生去读,去思,去感悟。

五年级语文《长征》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长征》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长征》评课稿听了陈主任激情澎湃的《长征》,感触很深,归结起来有如下几点:一、情感的渲染、铺垫和引领毛主席的《长征》把长征这个宏大的历史事件凝聚在短短的八行诗句中,更凝聚了作为红军领袖的毛主席对长征将士乐观无畏的革命精神的深深赞叹。

在各式文体中,诗词本是特以画面引人、以情感动人的,所以,抓住诗歌的情感,就是抓住了学诗的核心。

上课伊始,老师就用引人入胜的话语把学生带上了红军漫长艰苦的征途,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定下了一个良好的情感基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用富于感染力的导语,从对长征历程的认识,到诗中字词的细细品味,再到迁移写话和毛主席诗词的拓展阅读,让澎湃的豪情如大海的浪涛,一波接一波地把孩子的思维和情感推向高潮。

坐在这样的课堂里,耳边萦绕着师生豪迈的朗读声,我深深感到,情感的激发、情感的投入,对于语文教学是多么的重要。

二、充分扎实的语言训练孩子对长征的历史所知甚少,充沛的感情从何而来?而革命的豪情被激发起来以后,胸中回荡的激情又如何表达?这节课,我看到的是情感激发与语言训练的相辅相成,最终形成了水乳交融的效果。

整体感知阶段,老师引导学生对收集的背景资料进行整理消化,化繁为简,又联系旧知,“温故而知新”,认识“七律”这个文学体裁,并就此把格律诗的几个式样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认识。

品味鉴赏阶段,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根据诗句内容与表达的不同特点,用看图想象、重点词对比品味、想象说话、感情朗读等不同方式入情入境地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和作者夸张的写作方法。

拓展延伸阶段,又顺理成章地进行了长征诗歌的迁移写作和毛主席诗词的延伸阅读,让孩子的思维情感得以深化和升华。

这一系列紧凑有序、语文味儿十足的学习活动,无疑为孩子资料收集与整理、概括、归纳、思维、想象、朗读、表达等语文能力的培育提升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一项项语言训练帮助孩子逐渐加深对长征的感知认识,从而推动情感的勃发,而活跃的思维和感情又推动孩子投入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更为丰富的表达。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评课稿

《长征》语文活动课说课稿——《长征》语文活动听课评课稿用课程改革的眼光审视当今的教育,可以知道,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会学、乐学;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应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需要;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过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

本着以上指导思想,徐老师选择苏教版语文第十册《长征》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活动课教学尝试,具体设计思路如下:一、活动流程1:创设情境,蓄积感情:播放《长征组歌》音频片段,学生欣赏,分组诵读《长征》,感受长征的伟大精神。

2:网络阅读,主动探究:学生根据自身需求,确定探究任务,自主选择探究目标,可以在"诗文解读"栏目进一步学习《长征》一诗;可以在"长征百战"栏目有重点地阅读,了解长征经历的生死攸关的战斗;可以在"长征图展"栏目欣赏颂扬长征的美术作品,观看红军长征中使用的物品。

推荐一两个介绍给同学。

3:欣赏片段,铭记精神:学生自由选择一两个片段观看,谈谈自己的感受。

4:诵读诗文,拓展学习:学生自由诵读"长征诗文"栏目的诗文。

要能够读流利、读出感情,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试着背诵。

5:在线测试,适时检测:学生在"在线测试" 栏目人机交互回答问题。

6:畅所欲言,真情表露:学生利用"留言板"发表内心独特的感受。

7:回归中心,总结提炼:播放《长征》组歌视频片段,熏陶感染,结束活动。

二、设计特色1、提供资源,自主学习运用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理念,本着学习是以学生为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能满足个体需求的思想,为学生提供《长征》网络学习资源,搭建学习平台,创设学习的氛围。

《长 征》评课记录

《长 征》评课记录

《长征》评课记录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评课记录王老师说:制作课件时,尽量不要出现花哨、跳动的图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重点句段的出示不宜过多。

郭老师在指导难读难懂的句子时就做得非常好。

郭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读,读通读顺,再指名读,检验自学效果,然后指导读好停顿,最后读出理解,读出体会,读出感悟。

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法,使读层层递近,情感也层层深华,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也层层深化。

齐老师说:引导思维,问题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郭老师用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启示。

白老师说: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课堂语言温雅理性,与课文的语言风格很契合,同时也极好地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理解文本,表达感悟创设了很好的情境。

张老师说: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悟理.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那就会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

老师又提出相应的更高层次的朗读要求,由浅及深,一步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共鸣,加深内化。

老师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申老师说: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对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

老师在教学中对读的引导,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

高老师说: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杜老师说:作业的布置十分灵活。

学完了这篇课文,张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也充分体现自主学习。

不但给学生留一个学习的空间,更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发展与提高。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七律·长征》这堂课,真是让我眼前一亮!老师一开始就巧妙地用一段红军长征的视频导入,那惊心动魄的画面瞬间就把同学们拉进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情境中。

同学们的眼睛都直勾勾地盯着屏幕,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漫漫征途中。

在讲解诗歌内容时,老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句入手,让同学们去体会红军战士那种大无畏的精神。

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一句就像是红军战士的宣言,告诉所有人他们不怕困难。

”老师笑着点点头,然后引导大家思考“万水千山”到底指的是什么。

这时候,教室里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金沙江,有的说大渡河,还有的说雪山草地。

老师一一给予肯定,并在黑板上画出了简单的路线图,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长征的艰难。

在分析诗歌的韵律和对仗时,老师更是别出心裁。

她让同学们两两一组,互相朗读,感受诗句的节奏。

我看到旁边的两个小男生读得特别起劲,一个读得大声响亮,一个读得抑扬顿挫,还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老师在旁边听着,不时露出欣慰的笑容。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讲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句时,给大家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她说当年红军战士在渡过金沙江的时候,江水湍急,但是战士们毫不畏惧,奋勇向前。

有一个小战士因为年纪小,差点被江水冲走,幸好被旁边的战友一把拉住。

讲到这里,老师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了,同学们也都安静下来,仿佛能感受到当时的紧张和危险。

在课堂的最后,老师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她配乐朗诵这首诗。

那深情的朗诵,仿佛带着大家重走了一遍长征路。

当音乐停止,同学们睁开眼睛,眼神中都多了一份坚定和敬佩。

总的来说,这堂课不仅让同学们理解了《七律·长征》这首诗的深刻内涵,更让大家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

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引导同学们自主思考和体会,让原本枯燥的诗歌课变得生动有趣。

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我觉得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可以给同学们多一点时间,让他们能更充分地交流自己的想法。

八年级上册红军长征评课意见

八年级上册红军长征评课意见

红军的长征评课意见本校于近期开展了各科优质课评比活动,我有幸观摩到一些有经验、有想法的教师所带的历史课堂,自觉获益匪浅。

现将个人收获盘点如下:一、更新理念,与时俱进新课程已全面展开,与时俱进,接受、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是衡量一堂课的重要标准。

如果仍一味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必然会被淘汰。

课改潮流,浩浩荡荡。

此次活动,无论是说课还是上课,老师们都较好的贯彻了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很强的课改意识,目中有人(学生),手中有法,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例如,江苏宜兴中学的何平老师在讲授《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时,精心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搭建一个舞台”,一部分同学模拟原告中国,一部分同学扮演被告日本,其他同学作为陪审法官,采用模拟国际审判法庭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

二、精妙设计,创造亮点参加比赛的都是学校有经验有想法的骨干教师,每一节课都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和心血。

回味听的每一节课,都不乏亮点。

亮点来自教学设计的精妙,亮点来自精心预设的美妙,亮点来自教材讲解的声情并茂等等。

例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他们创造性的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

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

有的老师从导入到各知识点的讲解,一环扣一环可以说衔接得非常自然,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和跟进,思维没有断点。

比如:福建林晶老师所讲授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一课,就通过“忆文化——说文化——赏文化——论文化”四个环节,先对整节课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再通过展馆的三个展区,1、交流之条件——兼收并蓄铸盛唐;2、交流之途径——陆海二路传文明;3、交流之典型——争做使者创辉煌;层层展开使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读懂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

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思路新颖,内容清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

随后,她又连续问了3个问题:1、今天我们使用了哪些方式和手段来学习历史?得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史料探究、讨论法……2、你还知道哪些学习历史的方式和手段?3、当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来开展学习时,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取?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非常巧妙的将学习历史的方法融入到了本课的教学当中,给我很大的启发。

《长征》评课稿

《长征》评课稿

《长征》评课稿《长征》评课稿1《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听了沈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后,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值得学习:1、课前准备充分,图片资料丰富。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沈老师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诗歌内容。

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

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

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从课始到课终,王老师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始终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读出层次、读出韵味。

同时,我认为还有地方值得商榷。

本首诗的背景资料丰富,沈老师对诗中出现的五个事件并没有详细进行介绍,我认为可以把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故事穿插在课堂当中进行补充教学,这样能够较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以上是我的一些浅见,不当之处,敬请谅《长征》评课稿2《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在“走进毛泽东”的专题中,无论是毛泽东,还是红军长征,对于现在的小学生而言都比较遥远和陌生,这是教学难点所在。

对于这一课,我们研究过好多种讲法,但都脱离不了老一套,最近在《小学语文》上发现一个教学设计,感觉设计很独特,让人眼前一亮,所以尹老师选择了讲这一课,经过反复试讲后,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思路:先通过了解毛泽东、了解长征、了解律诗,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数说长征数学评课

数说长征数学评课

数说长征数学评课数学评课是对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进行评估和反馈的一种方式。

数学评课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一步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

长征数学评课是一种基于长征数学教材的评课方式。

长征数学是一套新编的数学教材,以“强化基本功、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为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长征数学评课以长征数学教材为教学依托,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数学评课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果。

数学评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估和反馈:1. 教学设计:评估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教学方法:评估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灵活性强,是否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

3. 教学过程:评估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流畅、清晰,是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教学效果: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否明显,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有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否增加。

长征数学评课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长征数学教材采用了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如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实践等,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实际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征数学评课还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

评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互动,了解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借鉴其他教师的优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长征数学评课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教师提交教学案例或教学设计。

教师可以提交自己的教学案例或教学设计,评委根据教学案例或教学设计进行评估。

2. 评委评估和提供反馈。

评委根据教学案例或教学设计,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3. 教师反思和改进。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评课材料
左桂英
一、充分展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
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当讲授红军长征路线及过程时,我播放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如讲到红军飞夺泸定桥时,播放了视频,讲到红军过雪山和草地时,展示白雪皑皑的雪山和荒无人烟的草地的图片,使学生耳闻目睹红军在长征中的艰难险阻,为学生创造了较直观、生动的情景,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使学生思想受到感染,从而很好的完成了本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设计有效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语言水平,才能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享受到“用中学,学中用”的愉悦。

这种课堂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习惯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引用诗歌有利于加强情感教育
本节课利用毛主席诗词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给予学生们思想上的震撼,加强了历史情感教育,效果很好。

总之,本节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增加直观印象,强化对长征路线的记忆。

使学生了解、感受红军长征所经历的万水千山,进一步感受长征精神,培养爱党、爱国、爱军的情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评课稿
第三实验小学周美言
记得有一位教学界的前辈曾跟我说过一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她说:“如果你没有细细地研读文本,你怎么好意思在别人执教的课堂后品头论足,大话长短。


所以为了评姜老师的课,我抽空翻阅了课本和参考书,即便这样此时此刻我还是惴惴不安,因为我真的没有深入细致地研读这篇这两篇文章。

所以若有不当之处,敬请姜老师和各位同仁见谅!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颔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气象万千。

颈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又要理解诗歌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然而红军长征毕竟距离现在的学生生活实际久远,难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我估计姜老师在备课时一定也考虑到了这几大难点,所以她的设计别具匠心:
一、借助背景资料,初步了解长征。

在了解长征的的背景资料时,利用课后的资料袋,让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介绍长征,既把握了资料的重点内容,又训练学生快速处理资料的能力。

接着出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图,让学生对长征的行程之远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成功突破重难点。

理解第三联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中
的“暖”和“寒”所蕴含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在理解“暖”字时,我听得不太专注,不过在理解“寒”字时,姜老师通过让学生观看《飞夺泸定桥》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对这个“寒”字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学生理解“寒”字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然后用对“寒”的理解渐趋深入,最后在学生充分感悟、大胆表达之后,接着又引导学生进行了反复品读,此时,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红军抢渡大渡河时的惊险悲壮、惊心动魄,对“寒”字的理解水到渠成。

文本通过如此解读,“暖”“寒”这两个字变得丰满而厚重,教学的难点也成功突破。

三、扎扎实实读文,平凡中凸显魅力。

我们说,在课堂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

崔峦先生说过“使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几遍书,有时间能够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的看法。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心阅读,潜心阅读。

而今天的课堂上,姜老师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读。

这节课中,“读”贯穿始终,“读”落到了实处。

引导学生在读中进入课文的情境,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在读中熟练了文中的内容。

可以这样说,老师引导学生读得扎实,课堂环节虽然平凡,但不乏魅力,读出了精彩和价值。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在学习了《七律长征》后,姜老师还让学生应用自己掌握的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卜算子咏梅》,结合学生的理解适时补充资料,让学生明确作者创作本诗的意图。

让学生真正做到了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总而言之,姜老师的课堂让我看到:介绍背景、借助恰当的视频音像、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深情的诵读、确实为我以后上同类的课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我感觉姜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感受精神气概体会心情这两方面设计执教得都很好,在领悟作者表达方法上稍有欠缺。

这一块没达到预设的效果。

因为高年级的学生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写了什么,还要让他们明白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写,今天姜老师着重解决好了写了什么和为什
么要写,而对怎样写的让学生感悟得不深,诗中除了押韵和对仗的写法外,比喻夸张的手法也是很简单地提了一下,没有把问题引向深入,而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很有必要带领学生细细地品味的。

毛泽东在这运用了这个手法,作用非常大,一是体现了他的革命乐观主义,二是体现了他高超的写作技巧。

如果能带领学生体验一下如果毛泽东没有用这样的写法,而是实事求是地描写遇到的困难,两者带给我们的体验有什么不同,我想学生就会对这样写的好处有深刻的印象,为他以后的写作会带来帮助。

教学确实是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记得有位专家曾提出了三条好课的标准:动听、动情、动心。

我想,在今天的教学中,姜老师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这三个标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来努力践行这三条标准:精心打磨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动听。

以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以自己的智慧点拨学生,达到动情。

努力钻研教材,科学设计教法,努力追求有效课堂,达到动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