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评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评课稿

第三实验小学周美言

记得有一位教学界的前辈曾跟我说过一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她说:“如果你没有细细地研读文本,你怎么好意思在别人执教的课堂后品头论足,大话长短。”

所以为了评姜老师的课,我抽空翻阅了课本和参考书,即便这样此时此刻我还是惴惴不安,因为我真的没有深入细致地研读这篇这两篇文章。所以若有不当之处,敬请姜老师和各位同仁见谅!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颔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气象万千。颈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纵观全诗,气势磅礴,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又要理解诗歌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然而红军长征毕竟距离现在的学生生活实际久远,难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我估计姜老师在备课时一定也考虑到了这几大难点,所以她的设计别具匠心:

一、借助背景资料,初步了解长征。

在了解长征的的背景资料时,利用课后的资料袋,让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介绍长征,既把握了资料的重点内容,又训练学生快速处理资料的能力。接着出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图,让学生对长征的行程之远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成功突破重难点。

理解第三联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

的“暖”和“寒”所蕴含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在理解“暖”字时,我听得不太专注,不过在理解“寒”字时,姜老师通过让学生观看《飞夺泸定桥》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对这个“寒”字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学生理解“寒”字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然后用对“寒”的理解渐趋深入,最后在学生充分感悟、大胆表达之后,接着又引导学生进行了反复品读,此时,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红军抢渡大渡河时的惊险悲壮、惊心动魄,对“寒”字的理解水到渠成。文本通过如此解读,“暖”“寒”这两个字变得丰满而厚重,教学的难点也成功突破。

三、扎扎实实读文,平凡中凸显魅力。

我们说,在课堂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崔峦先生说过“使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几遍书,有时间能够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的看法。”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心阅读,潜心阅读。而今天的课堂上,姜老师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读。这节课中,“读”贯穿始终,“读”落到了实处。引导学生在读中进入课文的情境,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在读中熟练了文中的内容。可以这样说,老师引导学生读得扎实,课堂环节虽然平凡,但不乏魅力,读出了精彩和价值。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在学习了《七律长征》后,姜老师还让学生应用自己掌握的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卜算子咏梅》,结合学生的理解适时补充资料,让学生明确作者创作本诗的意图。让学生真正做到了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总而言之,姜老师的课堂让我看到:介绍背景、借助恰当的视频音像、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深情的诵读、确实为我以后上同类的课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我感觉姜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感受精神气概体会心情这两方面设计执教得都很好,在领悟作者表达方法上稍有欠缺。这一块没达到预设的效果。因为高年级的学生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写了什么,还要让他们明白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写,今天姜老师着重解决好了写了什么和为什

么要写,而对怎样写的让学生感悟得不深,诗中除了押韵和对仗的写法外,比喻夸张的手法也是很简单地提了一下,没有把问题引向深入,而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很有必要带领学生细细地品味的。毛泽东在这运用了这个手法,作用非常大,一是体现了他的革命乐观主义,二是体现了他高超的写作技巧。如果能带领学生体验一下如果毛泽东没有用这样的写法,而是实事求是地描写遇到的困难,两者带给我们的体验有什么不同,我想学生就会对这样写的好处有深刻的印象,为他以后的写作会带来帮助。

教学确实是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记得有位专家曾提出了三条好课的标准:动听、动情、动心。我想,在今天的教学中,姜老师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这三个标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来努力践行这三条标准:精心打磨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动听。以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以自己的智慧点拨学生,达到动情。努力钻研教材,科学设计教法,努力追求有效课堂,达到动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