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方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西方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摘要]介绍了西方30年来关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状况。在研究进程中,形成了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探讨影响幸福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生活质量和各种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另一种是从个体的主观内在角度加以解释。

[关键词]幸福感外在客观变量主观内在机制

西方思想者对幸福的探讨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相继出现了自然幸福观、理性幸福观、神性幸福观、人道主义的感性幸福观等多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但这些努力似乎并没有使幸福问题得以澄清。最初,人们将幸福归结为财富、权势、享受等, 但很快便发现这些东西并不总能带来幸福,而有时它们恰恰是痛苦的根源。于是,幸福又被较多地与价值联系在一起,它被归结为美德、自由、信仰,但这样做的后果又往往使幸福越来越远地离开了具体人的体验,以致于人们开始对这种形而上探讨本身的价值产生了疑问。20世纪中期,对幸福的实证研究应运而生。

至今,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者们着眼于测量不同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并根据测量结果描述了不同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平均水平。这类研究以描述性为主,采用的主要是单项目测验,在信效度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不可能揭示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第二阶段,研究者们深入考察了几种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在揭示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出现了人格理论,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发展了多项目测验。近年来,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进入第三阶段,研究者们开始运用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理论来整合各种方法,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跨文化研究。

一、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SWB(Subjective Well-Being)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它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Campbell(1976)等①等认为,人们评价自己的生活时依据的通常是他们主观定义的世界,因此SWB是生活质量的一个显著指标。他们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感是SWB的指标的观点,认为生活满意度反映个体对现实与愿望的差异感觉,快乐感则是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一种情感平衡的结果。这些观点强调了SWB的不同框架: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判断和长期评价,而快乐感则是个体对即时体验的积极和消极情感的反映。

二、两种研究取向

Diener(1984)②区分了影响幸福感的外部与内部因素,在幸福感的研究进程中,逐渐分化成两种研究取向,一种取向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

生活质量和人口统计学变量两类因素,另一种则从个体的人格特质角度加以解释。

(一)外在变量:客观研究取向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生活满意度与婚姻状况、家庭收入、社会支持等密切相关。与幸福感有关系的社会心理学概念有:应激、社会支持、内外控制源以及角色扮演(即对家庭、社会角色扮演的好与不好)。在一个纵向研究中,心理学家发现上述社会心理学概念确实与幸福感存在预期的联系。而主要影响因素有:

1.经济状况

很多研究发现,收入与幸福感呈正相关。其原因在于较高的收入会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权利和地位,伴有更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幸福感较高。经济收入高的老年人生活满意程度高于低收入者。当然,也有研究表明:收入与幸福感无关。例如,1946-1978年间,美国的人均收入增加了很多,但平均快乐水平没有增加。这表明收入的影响是相对的,它依赖于社会比较、分配偏差和相对的剥夺感,是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变量。

2.健康状况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健康与SWB具有较强的相关,但这仅仅在被试自我报告健康测试时表现出来。如果通过医生进行客观的健康评估,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这种相关。自我评估健康会受到消极的情绪和真实的健康状况影响,生活满意度可以通过主观解释自身的健康进行预测。自我评估健康尺度不仅反映一个人真实的身体健康状况,而且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情绪适应水平。因此,健康的主观感知比真实的健康评估对SWB的影响更重大。总之,健康对SWB的影响依赖于个体对所处环境的感知,当处于一种无能为力、压抑的境况时,将会对SWB产生消极影响。

3.婚姻质量

婚姻关系是维系心理健康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婚姻质量不良,家庭不和睦,必然对个体产生不良影响。很多心理学家将不良的家庭气氛视为一种持续性应激性生活事件。Diener e tal(1998)③以40个国家来研究,发现不管一个国家离婚率和个人主义水平如何,结婚的人比离婚的、分居的、单身的人感到幸福。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存在这样的争论:对于男性(或者女性)来说,婚姻对整个幸福感的影响是否更重。Diener et al(1997)④发现,根据积极情感反应,婚姻给男性带来的利益比女性多,已婚的男女在生活满意度上存有差异。

4.社会支持

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关系和工作关系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社会支持可

以提供物质或信息上的帮助,增加人们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人们的自尊感和自信心。当人们面临应激性生活事件时,还可以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从而增加正性情感并抑制负性情感。而一种社会关系是否有建设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如个人控制感、个体在此种关系中的投入。Krause(1992)⑤等研究了提供支持给他人与老年人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提供非正式帮助给他人可能提高控制感,而高控制者的抑郁症状较少。

(二)内在机制:主观研究取向

1.人格特质

尽管属于客观范畴的生活事件对幸福感有影响,但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客观的外界因素往往是通过主观加工而起作用的。人格因素如果说不是幸福感最好的预测指标,至少也是最可靠的预测指标之一。Heady(1989)⑥发现:人格影响生活事件进而影响幸福感。Costa和McCrae(1980)⑦总结了人格与幸福感的关系,认为幸福感主要依赖于人格特质,不同的人格特质会导致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及生活满意感。他们的研究发现,某些特质(如社会性,充满活力等)能产生积极情感;某些特质(如焦虑,担心,对身体的关注等)则产生消极情感。这组特质群均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构成了外向和神经质。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结论:外向(E)与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有关,因而能提高幸福感水平,神经质(N)则与消极情感稳定地相关,从而降低幸福感水平。

2.智慧水平

既往的研究已经表明,客观环境的各种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有限,而人格特征和生活经历则具有较大的作用。Ardelt(1997)⑧认为智慧可以代表这些作用,智慧综合体现了人格特征和生活经历对幸福感的作用。Ardelt采纳三成分说作为智慧的定义,三成分即认知、反射和情感。认知是指追求真理或了解事实的能力包括对自己无知的了解。反射是指当面对事件时能用一定的时间对该事件的各方面进行考察,然后作出反应,而不是对事件作出单纯直线性反应。情感成分指那些有利于与他人相处的情感与行为特质。根据他的研究结果,老年人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预先决定了的,因为智慧是人格和生活经历的结晶,不因一时一地的客观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