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方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定义及测量方法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定义及测量方法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定义及测量方法的文献综述摘要: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主观幸福感的早期研究,引进了大量的国外主观幸福感理论和测评量表,开始评估国外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应用性。

本世纪初至今是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学者们开始全面、深入的研究主观幸福感。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定义及测量方法的研究提出文献述评。

1.主观幸福感内涵界定国内外学者通常认为“主观幸福感”能从心理学角度形象准确地表达“幸福感”的内涵。

Bradburn[1]认为幸福是个体较少体验负性情感、较多体验正性情感,主观幸福感是当前的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的平衡结果,并假设主观幸福感由这两个部分组成。

Andrews和Withey[2]认为主观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组成,他们以Bradburn的主观幸福感结构结论为基础进行研究,并增加了物质生活维度的内容。

Diener[3]指出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按照主观标准描述对生活质量的感受,具有整体性、主观性、相对稳定性的特征,提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总体生活满意感、某方面生活满意感、正向情绪体验及较低频率的负面情绪体验。

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内涵界定的研究大多延续了国外成熟的研究理论,Diener的定义包含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内容,大多国内研究者认同Diener的定义。

刘仁刚[4]等学者都直接或间接引用了Diener对主观幸福感的界定。

有些学者还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方法和假设,对主观幸福感内涵进行了表述。

佟月华[5]认为主观幸福感可反映心理健康状态,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幸福与否的主观感觉;方黎明[6]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其自身生活满意度的认知评价;邢占军等[7]认为个体生成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存在差异,比如知足常乐者若感觉生活稳定、和谐,其就会感到幸福,追求自我价值的人若能充分发挥才能,就会感到幸福。

2.主观幸福感测量方法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最早测评主观幸福感的量表是Bradburn编制的《情感平衡量表》,该量表共10个题目,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状况满意的程度。

它是人类普遍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主观幸福感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综述将介绍主观幸福感的定义、衡量方法、影响因素等内容,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简要概述。

一、定义和衡量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己生命的感觉,包括情感、感知和认知方面。

其中,情感方面主要指人们对生活的感觉,包括快乐、满足、兴奋等;感知方面则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评价,包括健康、财富、年龄等;认知方面则是人们对自身的评价,包括自尊、自信、成就等。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可能受到日常经历和生活事件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的衡量通常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让被试者给自己的幸福感打分,常用的量表有生活满意度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正面情感量表等。

另外,也有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方法,即让被试者自己描述自己的幸福感。

二、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 个体特征: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等方面。

研究表明,女性、年龄较大、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通常更容易体验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2. 生活环境:生活环境包括住房、工作、家庭、邻里关系等方面。

住房面积较大、职业稳定、家庭和邻里关系和睦的人通常更容易感受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3. 经济状况:经济状况包括收入、消费、失业等方面。

收入丰厚、不愁吃穿的人通常体验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4.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亲密关系、友谊、社交等方面。

亲密关系和良好的社交能力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

5. 价值观:价值观包括自我认知、宗教信仰、道德观点等方面。

具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价值观通常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三、研究综述以往的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而且因为个体和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当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 幸福感的测量尺度:不同的测量尺度可能影响到研究结果,因此当前的研究关注于建立更准确的测量尺度。

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

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
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
目录
01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 念
02
二、西方关于主观幸 福感的理论发展
03 三、新趋势和新问题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成 为了西方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主观幸福感是指 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情感体验,它与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密切相 关。本次演示将围绕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展开讨论,阐述其概念、测 量方法以及各个学科领域的理论进展。
2、社会学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 论发展
在社会学领域,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主要涉及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和社会支持理论(Social Support Theory)。社会比较 理论认为,人们会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进行比较,以评估自己的幸福水平。社会 支持理论则认为,个体从社会关系网中获取的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有着发展
在经济学领域,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主要涉及效用理论和需求满足理论。 效用理论认为,个体的幸福感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物品和服务的效用。需求满足 理论则认为,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会感到幸福。经济学家们还提出了“美好生 活指数”(Index of Well-being),该指数包括收入、健康、教育、自由、社 会保障和社会等方面,用于衡量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三、新趋势和新问题
近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和新问题。首先, 跨文化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文化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 响。其次,主观幸福感的时间稳定性成为研究焦点,人们开始如何预测和解释主 观幸福感的长期变化。此外,主观幸福感与社会资本的关系也引起了学者的,研 究显示社会资本对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影响。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是一种情绪体验,是人们对自己整体生活感到满意或高兴的心理状态。

主观幸福感被认为是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幸福和健康。

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呈现出了其重要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综述,从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和幸福感与健康、人际关系、工作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一、定义主观幸福感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快乐感受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期许等主观感受。

主观幸福感不同于客观指标,比如收入、职业地位等,它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内在心理体验。

主观幸福感通常被测量为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积极情绪的体验和评价。

主观幸福感也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人整体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良好情绪状态的综合表征。

二、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个体的性格特质、自我效能感、内心价值观和认知方式等都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研究发现,积极乐观、善于情绪调节和自我肯定的人更容易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质量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2. 物质条件物质条件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收入水平、财富积累、住房条件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物质条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一定程度上的物质条件提升对主观幸福感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是当物质条件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会递减,甚至消失。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的完善程度、社会文化氛围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社会环境的稳定和安全会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社会紧张、不安全的环境则会抑制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4. 文化因素文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是值得重视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以主观幸福感为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学术界属于热点话题。

通过对国外文献进行梳理和理论的回忆,了解影响民众主观幸福感的诸多因素,对提高我国国民幸福感指数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幸福;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2021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对于基层民众“你幸福吗?〞的调查采访使“幸福〞两个字成为了普通中国人关注的热门词汇。

正如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幸福是一个“每个人都知道其含义,但却无人能够精确定义〞的问题。

从西方国家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评价,这是研究者们一直以来都企图解决的问题。

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人口统计学变量年龄一直被人们视为可以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在研究早期,研究者们并没有获得相关的数据资料来支持这一假设。

直到Blanchflower和他的团队第一次提出U型观点,即年龄和主观幸福感相关关系呈U型分布;这一观点也被韩国研究者Hayo在对东欧地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再次得到证实。

婚姻生活同年龄一样,也被人们视为可以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者们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探索,结果也显得并不一致。

比方,Stutzer的研究发现,那些认为自己比拟幸福的个体更愿意选择和伴侣结婚。

然而在Haring和Hidore看来,婚姻虽然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但影响并不显著。

在他们的实证研究中,二者的相关系数仅为0.14,且只有2%左右的解释率。

社会经济变量在主观幸福感研究早期,学者们认为收入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Bradburn认为,积极情感较多的往往是收入较高的群体,消极情感较多的往往是收入较低的群体;Campbell 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经济开展水平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那些收入较高的个体幸福指数明显高于收入较低的个体。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研究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相关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趋势。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其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由此以来,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心理实验和神经科学技术等。

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通过测量个体对幸福感的主观评价,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从而评估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个体的生理健康、经济收入、社会关系、教育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较好的生理健康状况、更高的经济收入、稳定的婚姻关系以及较高的教育水平等正相关。

人们在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经验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人们往往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关注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个体对于同一事件的评价因人而异,而不仅仅取决于事件本身。

具体而言,个体的价值观、心理特质和认知偏差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事件的评价。

乐观的人更倾向于对事件做出积极评价,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研究还发现主观幸福感对于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决策有重要影响。

具有较高主观幸福感的人更加乐于助人,更有社会责任感。

主观幸福感还对个体的决策和风险倾向产生影响。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更加理性和谨慎的决策倾向相关。

最近的研究还探讨了主观幸福感的神经基础。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脑内多个区域的活动有关,包括前额叶皮层、纹状体、杏仁核和海马等。

这些脑区参与了个体对于情绪状态和奖赏的感受和体验。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目标是帮助人们理解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幸福感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的促进。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幸福感的测量方法和提高幸福感的干预策略等,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幸福需求。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生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家们开始越来越关注人们的积极心理状态。

心理学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状态,研究者们也对幸福感等积极心理状态进行了大量研究。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是作为对心理学过度强调消极状态下的心理反应的修正而发展起来的。

Dodge的幸福理论提出已有70年的历史,关于个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 e well-being)的研究亦是心理学界重视个人生活质量研究的一个明显标志,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国外学者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简单描述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人口统计项目;第二阶段是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并建立了相关的理论;第三阶段则是研究方法的探索。

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虽晚,但近年来关于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的研究已初见成效,这些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很多相关研究中都没有给主观幸福感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只能从其中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来推断。

然而,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可以从该领域的一些研究中获得。

Diener (1984)提出,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即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3]。

尽管这些特点有助于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界定,但它们并不能作为主观幸福感的完整定义。

Veenhoven (1984)将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个体对其整体生活质量的判断[4]。

换而言之,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的喜爱程度。

Andrews和Withey (1 976 )认为主观幸福感不仅包括认知评价,而且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5]。

也就是说,主观幸福感同时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

情感维度是指情绪情感方面的愉悦体验,而认知维度,即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所知觉到的期望与成就之间的差异。

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它专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评述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评述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评述*鲁元平王韬内容提要:主观幸福感已经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引起许多经济学者的广泛兴趣。

近年来,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研究迅猛发展,相关研究文献日益丰富以及富有意义的学术成果大量涌现。

鉴于此,本文将从绝对收入、相对收入、收入不平等、失业、通货膨胀、政府支出、环境污染以及城市化等方面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经济学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公共政策过去十年间,主观幸福感(subjetive w ell-be-ing,SWB)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兴趣。

与以往不同的是,当下不仅心理学、社会学在研究主观幸福感,而且幸福研究已经扩展到了其他的学科领域,最值得一提的要数经济学了。

正如Kahneman&Krue-g er(2006)所言,经济学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无论是规模上还是深度上都呈指数增长。

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一般可以归结为如下幸福函数:H=f(P,E, I,...)。

其中,被解释变量H表示幸福,f(#)表示幸福的决定方程,解释变量主要有P,E,I。

P表示决定个体幸福的人口社会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健康、婚姻、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等;E表示决定幸福的经济因素,它包括绝对收入、相对收入、收入不平等、失业、通货膨胀、政府支出、环境污染以及城市化等;I表示决定幸福的社会制度条件,如直接民主权利、地方自治程度等。

本文主要是对决定幸福的经济因素(E)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收入与幸福:幸福经济学永恒的话题30年前,Easterlin(1974)关于收入与幸福之间关系的先驱性论文引发了经济学家对幸福研究的兴趣。

自此,对收入与幸福之间关系的考察,成为经济学家涉足幸福学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一个研究领域。

在本节,我们将从绝对收入、相对收入和收入不Kandam pully&Suhartanto(2000),/Custo mer lo yalty in the hot el industr y0,Inter nat ional Jo ur nal of Co ntempor ary H ospitality M anag ement12(6):346-352.Kennedy,S.H.(1977),/Nurt ur ing cor po rate imag e0,Eu-ro pean Journal o f M arketing11(3):120-164.M ang old,M iller&Br ockway(1999),/Wor d-o f-mouth communicatio n in the serv ice marketplace0,T he Jo ur nal o f Ser vices M arketing13(1):73-88.Oliva,O liver&M acM illan(1992),/A catastr ophe model for developing serv ice sat isfact ion strateg ies0,Journal of M ar-keting56(3):83-95.Ryu,H an&K im(2008),/T he relat ionships amo ng o ver all quick-casual r estaur ant image,perceived v alue,customer satisfactio n,and behavior al intent ions0,International Jo ur-nal o f Ho spit alit y M anagement27:459-469.Smith&Park(1992),/T he effect s o f br and extensions on mar ket shar e and advert ising efficiency0,Jo urnal of M ar-keting R esear ch29:296-313.Spangenberg,V oss&Cro wley(1997),/M easur ing t he He-donic and ut ilitarian dimensions o f attitude0,A dv 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24:235-241.T ellis,G.J.(1988),/Adver tising exposure,loya lty,and brand pur chase0,Jour nal o f M a rketing Research25:134-144.(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责任编辑:董泰))125)5经济学动态62010年第5期*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主观满意度的农村公共支出结构优化研究0(批准号: 09YJA790078)的阶段性成果。

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

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

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一、本文概述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西方心理学界对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通常包括情感幸福感和认知幸福感两个维度。

情感幸福感涉及个体的情感状态,如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平衡;认知幸福感则关注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和整体评价。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步,主观幸福感已成为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旨在回顾和总结过去三十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

我们将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测量、影响因素、干预与提升策略等方面展开讨论,并重点关注近年来新兴的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

通过梳理这些理论和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和机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逐一介绍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测量方法,包括情感平衡模型、生活满意度量表等经典工具。

随后,我们将探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各种因素,如人格特质、社会关系、生活事件等。

我们还将关注如何通过干预和提升策略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例如通过心理干预、社会支持等方式。

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梳理过去三十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主观幸福感理论的发展历程在过去的三十年中,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的理论发展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逐渐深化的过程。

这一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描述性研究阶段、理论构建阶段和多元整合阶段。

描述性研究阶段主要集中在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测量和描述上。

这一阶段的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个体对自我生活质量的评价,并尝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方法,对主观幸福感进行量化测量。

这些研究不仅为后续的理论构建提供了数据基础,也使得主观幸福感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而主观幸福感作为对个体幸福感的一种感知和评价,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各种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都为我们揭示了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本综述将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影响因素和测量方法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够全面了解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主观感知和评价。

在心理学中,主观幸福感通常被称为幸福感或幸福感受,它是一个根植于个体主观心理状态的概念,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情感状态。

主观幸福感包括情感维度和认知维度两个方面,情感维度主要指个体对自己当下的情感状态的评价,认知维度主要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整体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的评价。

两者共同构成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反映了个体的整体幸福感受。

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受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内部的心理状态和外部环境等。

心理学者根据已有研究,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特质:个体的性格、情感状态、习惯和人格特质都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乐观的人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而情感不稳定的人可能更容易感受到负面情绪。

2. 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对主观幸福感也有重要影响。

包括物质条件、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等。

有研究表明,物质条件的改善可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社会支持和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幸福感也有积极影响。

3. 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东方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认可,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体的实现和自我价值感。

这些文化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和评价都会产生影响。

4. 生活事件:生活中的事件和经历也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婚姻、工作、家庭、健康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幸福感的关注日益增加。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概念,代表着个体对生活满意度和主观感受的评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主观幸福感,并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是从个体层面进行研究,关注个体内心的满意度和感受;二是从社会层面进行研究,探讨社会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三是从文化层面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幸福感差异。

在个体层面的研究中,有很多研究关注个人特征对幸福感的影响。

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个人因素被认为与幸福感存在相关性。

研究发现,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容易感到幸福。

年龄方面的研究表明,年轻人和年长人群在幸福感上存在差异,年轻人更容易感到幸福,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幸福感逐渐下降。

婚姻状况也被认为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已婚人群的幸福感普遍高于未婚人群。

在社会层面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关注社会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

社会支持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研究发现,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幸福感。

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收入水平与幸福感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其对幸福感的影响逐渐减弱。

在文化层面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幸福感差异。

研究发现,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对幸福感有不同的理解和价值观。

东方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和个人实现。

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幸福感差异。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如何准确测量主观幸福感,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和标准的测量方法。

二是幸福感的解释和理解还存在一定的争议,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从个体、社会和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探索,以期更全面地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即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已经成为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国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以期为增进我国民众的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随后,将梳理国外学者在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因素(如性别、年龄、人格特质等)、社会因素(如家庭环境、社会关系、文化背景等)和经济因素(如收入水平、就业状况、经济发展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和路径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

本文还将对国外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不足之处进行讨论,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我国在主观幸福感研究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

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关注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二、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在探索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过程中,研究者们逐渐构建起了一系列的理论框架,用以系统地解析和阐释幸福感产生的机制。

这些理论框架大多基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基础,综合考虑了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其中,较为著名的理论框架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迪纳的主观幸福感模型、以及斯堪的纳维亚模型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个体的需求满足程度是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满足程度越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越强。

迪纳的主观幸福感模型则强调了个人特质、生活事件、情境因素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认为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个体的情感反应和认知评价来影响主观幸福感。

斯堪的纳维亚模型则是一个综合性的模型,它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认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日益增强,其中,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人们的心理满足程度和情感体验。

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涉及众多领域,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梳理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文章首先回顾了主观幸福感概念的演变和定义,明确了研究范围和边界。

接着,从国内外两个维度出发,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

国内研究方面,重点关注了文化、社会支持、经济状况等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国外研究则更加注重个人特质、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等因素的作用。

文章还将对国内外研究的差异和共性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异同。

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将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对象的片面性等,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本文旨在为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

二、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基础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以及他们在情感上的反应。

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

在心理学领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理解主观幸福感提供了基础。

马斯洛认为,人们的需求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呈现出层次性。

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从而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也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强调个体的积极情绪、意义和投入在主观幸福感中的作用。

在社会学领域,社会比较理论指出,人们的幸福感往往来自于与他人的比较。

主观幸福感评估手段的研究述评

主观幸福感评估手段的研究述评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如何使人们感到幸福和快乐并不等同于对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研究,因此有关积极心理,如乐观、快乐、满足、幸福等心理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受到格外的关注。

主观幸福感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考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与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是始终相伴随的。

本文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手段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希望对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尤其是主观幸福感的评估研究提供参考。

一、概述回顾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古代,东西方的许多智人和学者就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诸多方面开始了对主观幸福感的探讨。

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今天。

而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手段的发展也同样表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不仅已经从单一的情感维度发展到加入认知维度的整体评价,同时也勾勒出主观幸福感这一概念的演化过程及其本质。

有学者粗略地把1967年wanner wilson《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一文作为幸福感研究的分水岭。

80年代中期以后主观幸福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

主观幸福感评估研究曾经有过一种重要假定:一个幸福的人首先在于其拥有心理上的健康。

于是形成了一种基于心理健康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评估的倾向。

一些精神疾病诊断量表被广泛运用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其中比较常用的有70年代derogatis等人编订的症状自评量表。

心理健康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往往针对的是个些特殊群体,因而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另一种取向则是生活质量及情感体验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评估。

本世纪60年代,bradburn提出了一个重要发现,他认为,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是两个彼此独立的维度,他假设主观幸福感就是由这两个成分组成。

diener (1985)等人提出,衡量情感应从两方面人手:情感类型的频率和强度,并发现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具有个人评价的主观性,认知评价及情感评价的全面性以及跨时间跨情境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主观幸福感可以是对生活满意感等方面所作的概括性评定或对生活某一方面的特定评定;既涉及人的主观幸福感及主观不适感,又包含从极度绝望等消极状态到幸福完美等积极状态。

1.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概况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最多的为学生群体及教师群体,也有对城乡居民、社区老人及病残群体及医生护士等群体的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或量表等手段收集数据;研究涉及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情感因素、认知方式、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及人口统计学因素、生活行为方式、生活事件、健康状况等因素的研究。

总体来讲国内在该领域研究中调查研究居多,干预研究相对较少;横断研究居多,纵贯研究相对较少,没能注重提出中国化的主观幸福感理论。

2.国外主观幸福感理论发展近五十年来,西方在主观幸福感领域研究较为深入,创建了许多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有些理论也遭到质疑与修正。

幸福感稳定论定值理论、动态平衡理论、适应理论都体现了幸福感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思想。

定值理论认为人的主观幸福感由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或某些生物学因素所决定,个体幸福感水平在成年后基本不会变化,具有恒定的点值;动态平衡理论认为在生活事件发生后,幸福感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最终再恢复到原来的水平;适应理论认为个体适应生活事件后,重新生成新的幸福感或不幸感标准,幸福感处于动态的平衡。

该理论因不能解释生活事件引起的幸福感长期性改变及某些类型人幸福感水平的易变性等问题而受到质疑与批评。

认知比较论目标取向论、社会比较论都包含通过现实状况与自定标准间的认知判断与比较,产生幸福或不幸感,笔者都将其归于判断比较论。

目标取向理论认为人有不同的目标与价值取向,痛苦与幸福源自目标达成程度与设定目标间的比较:若向着实现自己期望、符合自己价值取向的方向进展,人们会有幸福感,否则痛苦;当外界提供的支持与帮助利于人的自我实现时,人会幸福;当问题或困难阻止目标实现时,人会痛苦。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以及对未来的乐观程度的评价。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者逐渐意识到主观幸福感对于个体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涉及到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综述。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是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基础。

一些经典的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包括满意度生活面试(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测量量表等。

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基于大数据和社交媒体的主观幸福感测量方法,例如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的文本数据或使用移动设备的感知数据等。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

个体特征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包括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经济收入等。

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和更高的幸福感;年龄在幸福感中起着非线性的作用,中年人的幸福感相对较低,而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幸福感相对较高;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与幸福感正相关。

除了个体特征,社会环境也对主观幸福感起着重要影响。

社会支持、社会关系质量等都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文化背景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有些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个人成就,而有些文化则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关系,这些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者还开始探索主观幸福感背后的生物基础。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中某些区域的激活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和颞叶前部(anterior temporal lobe)的激活与幸福感呈正相关。

遗传学研究也发现,主观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基因的调节。

主观幸福感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主观幸福感往往是个体主观评价的结果,因此结果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由于幸福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会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跨文化研究和长期研究对于全面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非常重要。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及环境等变化,人们对于生活的幸福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评价,是一个涵盖身体、心理、社会、经济及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概念。

近年来,主观幸福感被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

本文旨在综述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影响因素、测量工具以及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定义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总体评价,包括对于生活满足、幸福感、自我满足感及生活质量等的主观体验。

主观幸福感受到外界物质、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是一种具有多维性的概念。

主观幸福感的构成因素包括生活的物质水平、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工作状态、文化素养等。

二、影响因素1.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态、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健康状况等。

在个体因素的影响下,女性、老年人、已婚人士、受过高等教育、收入较高、身体健康的人群更容易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很显著,社会支持、社会资本、社会比较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因素中的社会支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支持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安全感,从而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3.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化因素包括国家、民族、宗教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在西方文化中,金钱往往是衡量幸福感的关键因素,而在东方文化中,亲密关系、家庭、信仰等因素更容易关联到幸福感。

三、测量工具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有很多,包括常用的生命满意度问卷(Life Satisfaction Scale)、主观幸福感量表(Subjective Happiness Scale)、正向情感量表(Positive Affect Scale)和负向情感量表(Negative Affect Scale)等。

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概述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人们对自身生活的情感评价和认知评估。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生活质量研究的深入,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热点。

国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主观幸福感本质和机制的理解,也为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国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三大类别。

个人因素包括人格特质、自尊、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变量,以及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人口学变量。

社会因素则涵盖了婚姻关系、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经济状况、工作环境等。

文化因素则强调了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采用了多种手段来探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量化研究方面,他们设计了各种问卷和量表来测量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变量,通过统计分析揭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质性研究方面,他们采用了深度访谈、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挖掘个体的内心体验和生活故事,以揭示主观幸福感的深层结构和动态变化过程。

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方法的不断创新,我们有望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将为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提供更加有效的策略和措施。

1. 研究背景:简要介绍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意义及其在心理学领域的地位。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作为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一直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

它指的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涵盖了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两个主要方面。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幸福感的追求日益增强,使得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中英居民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

中英居民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

中英居民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比较中英两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两国居民在生活质量、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感受,揭示两国居民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异同。

本文将首先介绍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及其重要性,然后概述中英两国在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异,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背景。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问卷调查、文献综述和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两国居民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数据,并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式进行分析。

问卷调查将涵盖个人基本信息、生活满意度、情感状态、社会支持等多个方面,以全面了解两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状况。

本文期望通过比较中英两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为两国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促进两国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增进中英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推动两国在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合作。

二、文献综述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人们对自身生活的情感与认知评价。

自从20世纪50年代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它已成为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中英两国居民在主观幸福感方面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

在中国的文献中,主观幸福感多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家庭观念、社会地位等因素紧密相连。

例如,中国文化强调“家”的重要性,家庭和睦、子女孝顺等往往是评价个人幸福感的重要指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即使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满足同样重要。

相较之下,英国的文献则更多地从个人主义、自由平等的社会价值观出发,探讨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在英国,个体的自由、独立和选择被认为是幸福的关键。

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较为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质条件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近年来西方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近年来西方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近年来西方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摘要]介绍了西方30年来关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状况。

在研究进程中,形成了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探讨影响幸福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生活质量和各种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另一种是从个体的主观内在角度加以解释。

[关键词]幸福感外在客观变量主观内在机制西方思想者对幸福的探讨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相继出现了自然幸福观、理性幸福观、神性幸福观、人道主义的感性幸福观等多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但这些努力似乎并没有使幸福问题得以澄清。

最初,人们将幸福归结为财富、权势、享受等, 但很快便发现这些东西并不总能带来幸福,而有时它们恰恰是痛苦的根源。

于是,幸福又被较多地与价值联系在一起,它被归结为美德、自由、信仰,但这样做的后果又往往使幸福越来越远地离开了具体人的体验,以致于人们开始对这种形而上探讨本身的价值产生了疑问。

20世纪中期,对幸福的实证研究应运而生。

至今,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者们着眼于测量不同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并根据测量结果描述了不同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平均水平。

这类研究以描述性为主,采用的主要是单项目测验,在信效度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不可能揭示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

第二阶段,研究者们深入考察了几种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

在揭示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出现了人格理论,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发展了多项目测验。

近年来,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进入第三阶段,研究者们开始运用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理论来整合各种方法,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跨文化研究。

一、主观幸福感的定义SWB(Subjective Well-Being)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它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Campbell(1976)等①等认为,人们评价自己的生活时依据的通常是他们主观定义的世界,因此SWB是生活质量的一个显著指标。

他们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感是SWB的指标的观点,认为生活满意度反映个体对现实与愿望的差异感觉,快乐感则是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一种情感平衡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西方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摘要]介绍了西方30年来关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状况。

在研究进程中,形成了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探讨影响幸福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生活质量和各种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另一种是从个体的主观内在角度加以解释。

[关键词]幸福感外在客观变量主观内在机制
西方思想者对幸福的探讨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相继出现了自然幸福观、理性幸福观、神性幸福观、人道主义的感性幸福观等多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但这些努力似乎并没有使幸福问题得以澄清。

最初,人们将幸福归结为财富、权势、享受等, 但很快便发现这些东西并不总能带来幸福,而有时它们恰恰是痛苦的根源。

于是,幸福又被较多地与价值联系在一起,它被归结为美德、自由、信仰,但这样做的后果又往往使幸福越来越远地离开了具体人的体验,以致于人们开始对这种形而上探讨本身的价值产生了疑问。

20世纪中期,对幸福的实证研究应运而生。

至今,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者们着眼于测量不同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并根据测量结果描述了不同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平均水平。

这类研究以描述性为主,采用的主要是单项目测验,在信效度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不可能揭示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

第二阶段,研究者们深入考察了几种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

在揭示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出现了人格理论,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发展了多项目测验。

近年来,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进入第三阶段,研究者们开始运用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理论来整合各种方法,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跨文化研究。

一、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SWB(Subjective Well-Being)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它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Campbell(1976)等①等认为,人们评价自己的生活时依据的通常是他们主观定义的世界,因此SWB是生活质量的一个显著指标。

他们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感是SWB的指标的观点,认为生活满意度反映个体对现实与愿望的差异感觉,快乐感则是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一种情感平衡的结果。

这些观点强调了SWB的不同框架: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判断和长期评价,而快乐感则是个体对即时体验的积极和消极情感的反映。

二、两种研究取向
Diener(1984)②区分了影响幸福感的外部与内部因素,在幸福感的研究进程中,逐渐分化成两种研究取向,一种取向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
生活质量和人口统计学变量两类因素,另一种则从个体的人格特质角度加以解释。

(一)外在变量:客观研究取向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生活满意度与婚姻状况、家庭收入、社会支持等密切相关。

与幸福感有关系的社会心理学概念有:应激、社会支持、内外控制源以及角色扮演(即对家庭、社会角色扮演的好与不好)。

在一个纵向研究中,心理学家发现上述社会心理学概念确实与幸福感存在预期的联系。

而主要影响因素有:
1.经济状况
很多研究发现,收入与幸福感呈正相关。

其原因在于较高的收入会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权利和地位,伴有更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幸福感较高。

经济收入高的老年人生活满意程度高于低收入者。

当然,也有研究表明:收入与幸福感无关。

例如,1946-1978年间,美国的人均收入增加了很多,但平均快乐水平没有增加。

这表明收入的影响是相对的,它依赖于社会比较、分配偏差和相对的剥夺感,是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变量。

2.健康状况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健康与SWB具有较强的相关,但这仅仅在被试自我报告健康测试时表现出来。

如果通过医生进行客观的健康评估,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这种相关。

自我评估健康会受到消极的情绪和真实的健康状况影响,生活满意度可以通过主观解释自身的健康进行预测。

自我评估健康尺度不仅反映一个人真实的身体健康状况,而且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情绪适应水平。

因此,健康的主观感知比真实的健康评估对SWB的影响更重大。

总之,健康对SWB的影响依赖于个体对所处环境的感知,当处于一种无能为力、压抑的境况时,将会对SWB产生消极影响。

3.婚姻质量
婚姻关系是维系心理健康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

婚姻质量不良,家庭不和睦,必然对个体产生不良影响。

很多心理学家将不良的家庭气氛视为一种持续性应激性生活事件。

Diener e tal(1998)③以40个国家来研究,发现不管一个国家离婚率和个人主义水平如何,结婚的人比离婚的、分居的、单身的人感到幸福。

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存在这样的争论:对于男性(或者女性)来说,婚姻对整个幸福感的影响是否更重。

Diener et al(1997)④发现,根据积极情感反应,婚姻给男性带来的利益比女性多,已婚的男女在生活满意度上存有差异。

4.社会支持
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

社会关系和工作关系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

社会支持可
以提供物质或信息上的帮助,增加人们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人们的自尊感和自信心。

当人们面临应激性生活事件时,还可以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从而增加正性情感并抑制负性情感。

而一种社会关系是否有建设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如个人控制感、个体在此种关系中的投入。

Krause(1992)⑤等研究了提供支持给他人与老年人幸福感的关系。

结果表明,提供非正式帮助给他人可能提高控制感,而高控制者的抑郁症状较少。

(二)内在机制:主观研究取向
1.人格特质
尽管属于客观范畴的生活事件对幸福感有影响,但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客观的外界因素往往是通过主观加工而起作用的。

人格因素如果说不是幸福感最好的预测指标,至少也是最可靠的预测指标之一。

Heady(1989)⑥发现:人格影响生活事件进而影响幸福感。

Costa和McCrae(1980)⑦总结了人格与幸福感的关系,认为幸福感主要依赖于人格特质,不同的人格特质会导致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及生活满意感。

他们的研究发现,某些特质(如社会性,充满活力等)能产生积极情感;某些特质(如焦虑,担心,对身体的关注等)则产生消极情感。

这组特质群均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构成了外向和神经质。

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结论:外向(E)与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有关,因而能提高幸福感水平,神经质(N)则与消极情感稳定地相关,从而降低幸福感水平。

2.智慧水平
既往的研究已经表明,客观环境的各种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有限,而人格特征和生活经历则具有较大的作用。

Ardelt(1997)⑧认为智慧可以代表这些作用,智慧综合体现了人格特征和生活经历对幸福感的作用。

Ardelt采纳三成分说作为智慧的定义,三成分即认知、反射和情感。

认知是指追求真理或了解事实的能力包括对自己无知的了解。

反射是指当面对事件时能用一定的时间对该事件的各方面进行考察,然后作出反应,而不是对事件作出单纯直线性反应。

情感成分指那些有利于与他人相处的情感与行为特质。

根据他的研究结果,老年人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预先决定了的,因为智慧是人格和生活经历的结晶,不因一时一地的客观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