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关于物质的观点
马哲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1.哲学:是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2.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7.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
8.实践:人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外部世界的物质活动。
9.一元论:承认万物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一个本原。
10.二元论:否认万物的统一性,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1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12.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13.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运动与物质密不可分。
14.发展:从形式和方向上看,发展是前进性运动,是上升性变化;从内容和实质上看,发展是新陈代谢,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5.矛盾:哲学上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所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同一的关系的范畴。
16.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17.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性的、显著的冲突,是飞跃。
18.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9.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
2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材料分析题 1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
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
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
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然导致唯心论。
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
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
(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2)拉美特利说:“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
”(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及实践唯物主义基本辨析

■文史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及实践唯物主义基本辨析文/南亚茹一、引言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系统科学的逻辑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一直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理论思维形式。
(二)历史唯物主义.|l 里面总是不断地听到辩证唯物主义、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在历史唯物主义(h is t or i∞l material· 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说法,那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i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唯物主义到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指涉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着什么?它们相互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后来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
列的一般方法论。
和联系以至于人们总是混淆不清?它们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各自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有什么样的渊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源联系或归属关系?它们在马克思主义物辩证法”等概念。
这些概念的实质完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恩格斯1892年哲学内部各自的地位如何?这些都需要全一致,只是侧重点有不同。
在马克思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进行一番正本清源的梳理和探讨,本文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英文版导言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在此拟就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试图能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列宁给出一番清晰的说明,为以后的学习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辩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研究做好基本工作。
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在开始三者的辨析之前我们首先必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1、概念: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第一节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根据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5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看世界。
6、形而上学:认为世界静止不变,事物孤立存在的。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矛盾。
7、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8、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0、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1、世界物质统一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1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含义不同: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再见
自主学习
1、唯物主义有几种基本形态? 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分别有哪些 方面? 2、区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 心主义的依据是什么? 3、你知道哲学史上的“两个对 子”吗?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尚书· ①“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 洪范》 ② “理生万物”,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宋朝.朱熹
9、题目二:(2010年潍坊高考模拟政治试题)
朱熹说:“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下列观 点与其相同的是( ) A.气者,理之依也 B.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C.子不语怪、力、乱、神 D.绝对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10、题目二:(江苏省常州市2009—2010学
年度高三期末质量调研政治卷)下列选项与 “存在就是被感知”观点相一致的是( ) A.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气者,理之依也 D.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单项选择练习: 1、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是: A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B 客观世界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C 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D 存在即被感知
(D)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 B 物质能否认识意识的问题 C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C)
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题目:(广东省茂名市2010年第一次高考
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三学生要学会在紧 张学习中寻找快乐,在挫折中体会经验,在 细节中感知方向,在进步中品味幸福……紧 张学习需要哲学指引,因为( ) A、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与精神动力 C、哲学是指引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的艺术 D、哲学指导我们的生活并提供具体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概念从开始出现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1、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唯心主义完全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总是将物质规定为某种精神产物。
其中,主观唯心主义将物质说成是某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则将物质归为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唯心主义的物质观是错误的。
2、旧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所谓旧唯物主义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世界上的万事都是由这些“原初物质”所构成,这些“原初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认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是其合理之处,其根本缺陷则在于:一是混淆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二是缺乏实证科学的依据,具有自发的、直观的、猜测的性质,故而称其为“朴素的”。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原子,从而认为原子的个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而且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是一个重大进步;但由于科学材料的不足和不懂得辩证法,它没能概括出各种物质形态最一般的共性,从而也不能提供对哲学物质范畴的科学认识。
这决定了它不仅不能解释物质世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而且无力回应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和唯心主义的诘难,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仍然陷入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A、列宁的物质定义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和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
这就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思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根本立场,贯彻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差别

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的本
质差别
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本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物质是现实世界的基础,是
世界存在的根本。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
们的意识和意愿。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斗
争和统一来实现的,从而提出了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辩证
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产物,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它与物质存在有着辩证的关系。
唯心主义则是一种相反的哲学观点,认为意识和精神的存在是超
越物质世界的,是世界存在的根本。
唯心主义强调意识和意愿是决定
和创造现实世界的主导力量,物质世界只是意识的表象。
唯心主义在
认识论上将意识置于首位,主张世界是由意识创造出来的。
旧唯物主义则是一个历史阶段上的思想流派,它认为物质是唯一
真实和基础的存在。
然而,旧唯物主义在方法论上主要采用机械唯物
主义的观点,它过于简单地将事物看作是静止、孤立的和机械的,忽
略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发展的动力。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认识世界的方法
和基本观点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客观存
在和发展,将意识看作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决定世
界的主导力量;而旧唯物主义则是一种历史阶段上的思想流派,方法
论上主要采用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时代的需要本身既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离开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丧失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简述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的作用。
(1)理想是人生航行的灯塔(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理想作为人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它可以构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实践活动的动力,理想在人们现实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是一种极其强大的推动力量。
(3)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人们生活可划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方面。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理想的支撑,就会萎靡空虚乃至崩溃。
一个人有理想这个精神支柱,就会使人生活更充实,能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乐观豁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4.简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1)机械性,他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2)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3)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4)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作者陈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论四个方面。
具体如下:一、辩证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结合第二课已学习的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态的内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 容,引导学生对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 果内容与高中历史、《政治生活》 旧哲学的不同。 教学内容交叉。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 果可以略讲。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逻辑结构
真正的哲学都
是自己时代的
• 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权权, 强调以人为中 用“人性”反对“神性” 提倡个性解放“人智”反对tix 出现了哥白尼、布鲁诺、伽里略等一批反对唯心主义宗教 神学的无畏战士。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
但丁(Dante)(1265- 1321)。文艺复兴的先驱。 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 北部,一般认为第一个代表 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为 《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 含蓄的手法批评和揭露中世 (Dante,1265- 纪宗教统治的腐败和愚蠢, 以意大利方言而不是作为中 -1321) 世纪欧洲正式文学语言的拉 走自己 丁文进行创作,被认为是中 的路, 世纪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 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他认 让别人 为古希腊、罗马时代是人性 去说吧! 最完善的时代,中世纪将人 性压制是违背自然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上有两大发现 居里夫人发现 了镭 汤姆逊发现了电子
第二,是电子的发现,就是说, 发现原子当中还有电子这一更 小的微粒,而且电子的质量可 第一,发现某些元素具有放 以随着自身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射性现象,在放射过程中, 一种元素会转化为另一种元 素,例如镭,经过放射之后, 就生成了另外两种新的物质: 隋性气体氮和氡。
原子: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的。1803年他发表“原子说”, 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
伽森狄和霍尔巴赫是17、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 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关于物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如质量不变、广 延性、不可分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不同 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 置的变化所造成的。简言之:原子就是物质,就是世 界的本原。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以及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以及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哲学史上主要认识论学说之一,也是唯物论的理论基础,是排斥唯心主义的主流学说。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原动论和解释学说,而新的、更现代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始于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亨利·康德。
另外,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种脱离了德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玻拉延的理论,具有独立的哲学性质。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存在明显的对比,其中最重要的不同在于它们研究文化和自然现象的本质方法。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物质(客观的实体)为基础,以它为基础,把客观实体抽象成概念,这些概念本质上是自然的事物,我们的认知只是客观的实体抽象过程的结果,这也是“唯物论”观点的核心。
另一方面,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万物之灵(即理念)为基础,以理念作为基础,运用自身发明的抽象概念,将客观实体抽象为概念,它们本质上只是理念,既不是自然的事物,也不是客观实体,而是心灵发明出来的概念,它们是心灵赋予人类的知识和智慧,这也是“唯心论”的观点。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只是运用普遍的客观实体抽象而得出的认识过程,它认为,认识中应该与客观实体直接接触,并仅仅使用客观实体本身的所有功能,这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观点,也是它与其他认识论的显著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还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受物质和客观世界的限制的,他的认知只是物理客观世界抽象出来的,任何由自身发明的抽象概念都不能影响或超越客观实体的活动。
总之,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以及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间存在显著的不同,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前者重视客观世界,认为认识过程基于客观实体而进行,而后者认为理念为基础,认识过程是人类心灵发明出来的。
最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客观实体为基础,仅使用客观实体本身的功能建立认知概念,而不受理念的影响。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认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
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宝典]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宝典]](https://img.taocdn.com/s3/m/b7b14f52a76e58fafab00390.png)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宝典]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最佳答案:(1)从总体上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
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从而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区别开来。
唯物主义本身对“物质”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原则彻底贯穿到“物质”问题的解决上,创立了现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同唯心主义相对立,同时也与旧唯物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
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上的具体物质形态一方面千差万别,纷繁多样,各有各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共同本质、共同特性,就是它们都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无论它们的具体结构如何,形态怎样,一切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
物质是人的感觉可以反映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
因此,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高二政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知识点

高二政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知识点一、唯物主义知识点1.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是指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精神现象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存在和运动决定了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表现形式,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
•物质的永恒性和运动性: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永恒不灭的,它以永恒的方式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客观实在性:唯物主义强调外界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主张人们的观念和思维都是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2.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观点,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包括:•事物的矛盾运动: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在发展过程中,事物的本质和现象经过矛盾运动的斗争而发展变化。
•否定之否定: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否定之否定”。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否定和推翻旧的东西,产生新的东西,从而实现了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
3. 唯物主义观点在政治中的应用唯物主义观点在政治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把社会历史的起源和发展看作是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矛盾斗争的结果的观点。
它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进行了科学的解释,为政治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政治经济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唯物主义是指通过对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分析,揭示出政治现象的经济根源和内在联系。
它对于揭示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非常重要。
二、唯心主义知识点1.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是与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哲学观点,认为思维、意识、观念等精神现象是实在的基础。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精神决定物质: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思维是物质存在的起源和决定因素。
物质世界只是意识的产物和反映。
•意识的优先性: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先于物质存在,是现实世界的根本。
物质只是对意识的表现和存在形式。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相同点:都是唯物主义,都肯定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不同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是一个抽象概念,旧唯物主义则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否定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以静止孤立的方式认识世界,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但辩证唯物主义则做到唯物辩证的世界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它有严重的缺陷:一是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直观反映论,认识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摄影、反映”,是机械的复制;二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三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利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承继了旧有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消除了它的轻微瑕疵。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课堂教学的观点导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重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指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就是一种改建与被改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充分反映与被充分反映的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实地考察重新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阐明了重新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因而,它全面地阐明了重新认识过程的实事求是性质,把重新认识看作一个由无人知晓至言、由深人浅的充满著矛盾的无声的重新认识过程。
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的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方法论。
方法论是关于认识改造世界根本方法的理论。
哲学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凡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都属于唯物主义派别。
凡断言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则属于唯心主义派别。
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有统一性的即主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可知论。
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没有统一性的,即主张思维完全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是不可知论。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于:(1)它是任何哲学和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2)它的第一方面,即是思维与存在之间何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中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3)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根本原则和理论依据。
(4)它是社会实践中的基本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在建立和证明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决定性作用,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其中的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旧唯物主义哲学

旧唯物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是指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一种哲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费尔巴哈、马克思等。
它在社会历史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认识论基础。
一、旧唯物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旧唯物主义哲学源于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哲学家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提出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物质的运动变化,这为后来的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在中世纪,基督宗教盛行,哲学思想受到了严重压抑,唯心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直到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人们开始借助于实证科学的发展,重新关注物质世界的研究。
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旧唯物主义哲学,致力于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和本质,推动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物质决定意识:旧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存在于意识之外,并且物质的运动变化决定了人的意识活动。
意识只是物质运动的产物和反映。
2. 自然界的规律性:旧唯物主义强调自然界存在着客观规律,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揭示这些规律。
科学方法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
3. 人与自然的关系:旧唯物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认识活动是在物质基础上进行的。
人类通过实践和科学研究,不断改造自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旧唯物主义哲学对现代思想的影响旧唯物主义哲学对现代思想和科学的影响深远:1. 科学方法的倡导者:旧唯物主义哲学鼓励人们运用科学方法去观察、实验和验证,从而建立真理的社会基础。
这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2. 社会历史的解释:旧唯物主义哲学提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解释,通过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变革。
3. 阶级斗争的理论:旧唯物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对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斗争,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1、心外无物(存在就是就感知)。
答:这句话不对。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它都存在。
心外无物将客观世界当作人类意识的产物,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2、理在事先。
答:这句话不对。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理在事先的观点,认为在客观物质存在之前,还存在着某种客观精神,犯了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3、割下来的手不再是人手。
答:这句话符合辩证法原理。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手是人劳动的器官。
手离开了人体,徒具人手的形态,却失去了劳动器官的功能,从这一角度来看,离开了人体的手不再是人手。
4、有人脑就会产生意识。
答:这句话不对。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而不是意识的源泉。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还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
仅有人脑,离开了人类社会,也不会产生意识。
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与社会存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
答:这句话不对。
社会意识作为相对独立的精神领域和过程而存在发展,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且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就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表现在: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诸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但它依赖并反映社会存在,离开了社会存在,谈不上社会意识。
6、人对世界的认识就像镜子映照他物,这句话对不对?答:不对。
人对世界的认识并不像镜子映照他物,而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它一方面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创造性,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答:这句话不对。
农作物的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产量的增长有一定限度,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规律。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提法,过分强调了人的意志的力量,认为意识可以决定存在,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 心 主 义
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1)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不正确: 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不正确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于一种或几种 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混同 于哲学中的物质概念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①机械性,缺乏辩证法思想 机械性, 机械性 ②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条件和理论来源 、 (1)产生条件: )产生条件: ①19世纪中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 19世纪中叶,政治、经济、 世纪中叶 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马克思、恩格斯主观努力、辛勤劳动。 ②马克思、恩格斯主观努力、辛勤劳动。 (2)理论来源: )理论来源: 批判地吸收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 批判地吸收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 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 如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 创立了崭新的唯物主义哲学, 法,创立了崭新的唯物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 创立了崭新的唯物主义哲学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思想和观点: 唯心主义思想和观点: 思想和观点
(1)王守仁:“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 (2)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 存在即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物是观念的集合” (3)《坛经》: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 《 时有风吹幡动, 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4)宗教:神灵创造了世界,决定着自然的 神灵创造了世界,
2、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的基本派别 、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哲学的基本派别: 哲学的基本派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一,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唯心主义完全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总是将物质规定为谋,精神的产物,其中主观唯心主义将物质说成是某种住关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则将物质归结为某中客观精神的产物。
唯心主义的物质观是错误的。
二旧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所谓旧唯物主义,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世界上的万事都是由这些援助物质所构成,这些原初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认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是其合理之处,其根本缺陷则在于,一是混肴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二是缺乏实证科学的根据,具有自发的,直观的,猜测的性质,故而称其为朴素的。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原子从而认为原子的个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而且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是一个重大进步,但由于科学材料的不足和不懂的辩证法,它没有概括出各种物质形态最一般的共性,从而也不能提供对哲学物质范畴的科学认识,这决定了它不仅不能解释物质世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
而且无力回天,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和唯心主义的诘难,从而
在社会历史领域仍然陷于唯心主义。
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哲学对物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深刻的解释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和根源线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这就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根本立场,贯彻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与唯心主义的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应的客观实在。
这就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从而同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列宁的物质定义明确的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是普遍的,绝对的,这就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