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重点
家乡规划布局的建议,区域规划发展条件,三个重点
家乡规划布局的建议,区域规划发展条件,三个重点
关于家乡的规划建议,以下是几点:
1. 城市规划:应该建立现代化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减少交通拥堵,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城市品质。
2. 经济发展:应该加强经济建设,吸引更多的投资,发展当地的产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3. 环境保护: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和绿化工作,营造美丽宜居的居住环境。
关于家乡的区域规划发展条件,以下是几点:
1. 地理位置:考虑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文化底蕴,充分发挥当地的地理优势,发展旅游业或其他特色产业。
2. 基础设施:考虑家乡的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并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3. 人力资源:考虑家乡的人口基数、人才储备及教育资源等,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措施提高当地人才素质,吸引更多的人才发展家乡。
关于家乡规划的三个重点,以下是几点:
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根据城市和人口规模制定合理的城市和乡村规划,建设更加宜居、便利和美观的城乡环境。
2. 发挥家乡的特色资源和文化特色,发展与家乡特点相关的产业,提高经济质量和水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3. 重视环境和生态保护,加强对当地自然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实现生态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重点整理
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1、区域是地球表面某一特定的范围。
所谓特定的,是指人们依照某种需要、目的、标准或功能所划分出来的。
2、在我们中国,普遍认为:区域规划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一是一定的地域范围。
显然是把区域规划作狭义理解,是指区域内部的总体部署。
二是国民经济建设部署。
区域规划着重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规划,而不是一般的区域经济发展计划,或者单纯是土地利用规划,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
编制区域规划,必须描绘区域未来的建设蓝图。
三是总体部署。
区域规划不仅要进行区域生产力的总体布局,还要对所有的建设项目进行统一安排,包括生产性的建设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都要作出规划。
区域规划是综合性的规划,不是某一单项的建设规划。
(PPT上还有区域规划在国际文献上的定义,自己看)3、区域规划的类型(重点看其中的名词解释)1)城市地区和城市群地区区域规划城市地区和城市群地区两者性质相同,在区域里有一个以上的城市为其核心,周围有若干中小城市或城镇,核心城市有发达的工业、商业,具有高度的行政或金融势力影响周围的城镇和郊区继续扩大与发展。
如我国的沪宁杭地区、京津唐地区、珠江三角洲、辽宁中部地区、四川盆地等。
由于城镇聚集,人口稠密,环境污染较重,生活不便,从而对该地区进行统一规划。
2)工业区区域规划在大工业区,如我国的大庆、胜利油田,晋中、鲁西南工业区,工业企业集中,为了保证居民劳动、生活的最佳条件,规划中需要解决工业枢纽、工业点的配置,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系统、城镇和人口分布等一系列问题而进行的规划。
另外,还要注重环境问题。
3)资源区的区域规划为水、水力、土地、森林、矿产、牧草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及保育等多目标而划定的区域进行规划。
如流域规划4)农村发展区的区域规划实质上是属于乡村型的区域规划。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企业和原料加工企业以及居民点的安排是规划的重要任务。
5) 风景游憩区区域规划风景游憩区是指以自然风景为资源,供人们疗养、健身修养和旅游活动为主的区域。
区域规划重点
一、罗斯托(W.W.Rostow):起飞论P351.起飞的三个条件:①较高的积累率,即积累占国民收入的10%以上②要有起飞的主导部门③建立能保证起飞的制度2.罗斯托在《政治与成长阶段》中,将区域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①传统社会阶段②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③起飞阶段④成熟阶段⑤高额消费阶段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二、名词解释1.均质区:是以某种或多种重要因素为标准,强调区域的个性和共性,依其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的区域。
P22.结节区:又称功能区或枢纽区,是按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相关关系划分,由若干异质部分构成的、区域内各部分存在紧密功能联系的地区,是由一些不同规模的异质节点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P43.主导产业:是指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技术条件等而选择的、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
4.关联产业:是指与主导产业有投入产出关系或技术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协作配套的产业。
5.基础产业:是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支撑的产业。
6.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经济总量影响大或所占比重比较高的产业。
P417.国家竞争力:是指在特定的政治、经济体制下,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全球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
P488.区域竞争力:是指区域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人们提供福利的能力。
P499.城市竞争力:是指在特定外部环境条件下,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财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P5110.购买力平价(PPP):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便能够在经济学上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
区域规划重点
第一章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②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5、区域发展的新趋势:①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②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③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6、区域研究的新动向:①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②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③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④确立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7、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的关系: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的。
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以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它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等特点。
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其研究内容也经历了由微观分析到区域结构和宏观区域分析的演变,并不断地向综合化、复杂化过渡,显然这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要探寻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政策的制定、区域规划、区域发展和其他形式的区域分析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2、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辐射、风、海潮、地表径流、地热与温泉等,其供应基本上式往复不断的,即所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如动物、植物资源,为能生长繁殖的有生命的有机体。
其更新速度取决于自身的繁殖能力和外界环境条件,应遵循永续利用的原则,有计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
矿大区域规划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1偏离份额分析: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the nationa1 growth effect),结构偏离分量(the industria1 nix effect)和竞争力偏离分量(the shift share effect),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2 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某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
即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各种资源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
????3 标度推移理论:4 雁行形态说: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
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象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
5 资源两基准:P222 主导产业判定标准1 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1)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2)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3)对区域就业的作用(4)增加价值(5)出口潜力(6)环境影响2竞争能力(1)技术先进程度(2)产品质量水平(3)劳动生产力(4)市场占有率(5)利税效果二大题1.区域规划工作方案过程与技术流程(图)结合实际举例2.核心边缘理论根据核心—边缘理论,试述在区域规划中如何处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核心-边缘理论认为,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发生转化。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是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控制,边缘区域对核心区域的依赖。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核心扩散作用的加强,核心将带动、影响和促进边缘区域的发展。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区域是⼀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占有⼀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地利⽤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定时空范围内所进⾏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的⼀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研究的⼀门应⽤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然及⼈⽂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体化为⽬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我约束、建⽴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实施、⽣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然资源:存在于⾃然界,能被⼈类利⽤并能产⽣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然条件(或者⾃然、环境要素)。
8.⽣态环境补偿是指⽣态环境和⾃然资源利⽤的受益者⽀付代价,向⽣态环境和⾃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类社会经济活动。
它是⼀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段9.⽣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然资源承载⼒:在⼀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的基本⽣存和发展的⽀撑能⼒。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态环境质量:⽣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态环境因⼦的组合体对⼈类的⽣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一、区域分析的重点1.自然环境分析: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特点,为后续的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2.经济社会分析:对人口、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交通、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要素进行分析,了解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3.基础设施分析: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包括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状况、效益等,为后续规划提供依据。
4.生态环境分析: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状况、生物多样性等,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5.风险评估与应对:对区域的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社会问题等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障区域的安全和稳定。
二、区域规划的重点1.发展目标与定位:根据区域分析的结果,明确区域的发展目标和定位,确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2.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对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和规划,确定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功能和空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区位优势的发挥。
3.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根据区域的产业基础和特点,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策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增长。
4.城市与乡村发展: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进行规划,包括城市扩容、城市更新、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5.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区域的交通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制定交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6.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规划,保护和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7.社会事业与民生改善:对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进行规划,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总之,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重点内容包括对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要素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土地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等规划措施。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一、名词解释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的空间、与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结构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地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研究。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科学。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被自然及人文要素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7、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8、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9、区域差异: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各区域由于自然资源和历史基础,人口、技术和资金,市场、组织和管理等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不同,表现出的一定的区域差异性的现象。
10、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哦更丰富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11、适度人口:是指与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即最高人均收入)相适应的人口。
12、人口容量:就是指以不损害该区域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量。
13、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区域商业发展规划规划范围与重点
区域商业发展规划规划范围与重点区域商业发展规划是指对一个特定区域内商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旨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供支持。
规划范围会涉及城市整体的商业发展方向,包括商业地产用地规划、商业设施布局、商业拓展策略等。
而规划重点则是最需要关注和推动的领域,以便达到规划目标。
首先,在区域商业发展规划的范围内,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定位和发展策略。
这包括城市的功能定位(例如商业中心、产业园区等),以及产业发展方向(例如投资促进、科技创新等),从而为商业发展提供基础。
其次,商业地产用地规划是区域商业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
需要合理规划商业用地的分布和规模,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提高商业活力。
这需要根据人口密度、消费水平等因素,确定商业用地的适宜区域和数量。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交通网络、基础设施等因素,确保商业用地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另外,商业设施布局也是区域商业发展规划的关键内容。
商业设施包括购物中心、零售店、餐饮场所等,这些设施的布局将直接影响到商业区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因此,在规划范围内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商业设施的数量、类型、位置等因素,以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和提供便利的商业环境。
此外,商业拓展策略也是区域商业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拓展策略包括引进品牌商、促进商业创新等,旨在提升商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规划范围内需要考虑到商业拓展的策略和手段,如鼓励外资进入、支持本地创业、培育特色商圈等,以推动商业发展。
最后,区域商业发展规划还需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在规划范围内,需要考虑到商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这包括减少空气和水污染、优化垃圾处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同时,还需要鼓励商业活动与公共设施的结合,如在商业中心建设绿色广场、休闲区等,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总之,区域商业发展规划的范围和重点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定位、商业用地规划、商业设施布局、商业拓展策略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因素。
区域规划概论重点总结
绪论:区域规划的作用:①合理配置生产力,提高布局的经济效益。
②合理配置城镇居民点体系,提高布局的社会效益。
③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态效益。
1956年国家建委制定了《区域规划编制和审批暂行办法》1981年4月中央书记处作出了开展国土整治工作的指示。
同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置国土局。
现代城市规划学的创始人之一霍华德的著名著作《明日的花园城市》(1898年)其后,盖迪斯在他的《演变中的城市》(1915年)一书中,确定了霍华德的理论,强调城市的发展要同周围地区的环境联系起来进行规划(强调规划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师协会在雅典通过的《都市计划大纲》(简称雅典宪章),明确地指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1944年艾伯克龙比参照巴洛的建议主持编制了大伦敦地区的规划,此规划非常有名。
区域规划的理论依据:工业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和聚团原理。
1978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发表的马丘比丘宪章和1981年的华沙宣言,提出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和统一。
“中心地”理论:199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首先使用,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中心地体系可分别根据市场、交通和行政最优原则而形成。
包括:①中心地的数目;②互补区域(即中心地所服务的地区)的数目;③互补区域的半径;④互补区域的面积;⑤提供中心财货种类及其数量;⑥中心地的标准人口数;⑦互补区域的标准人口数。
增长极核理论: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起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两个明确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具有“推动”与“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
60年代起,对增长极核自然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展开,增长极开发模式较适合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
区域规划重点
第一章: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基本属性: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区域是客观存在的3.区域的特性一是整体性,这是由其内部一致性和强烈的联系性决定的。
区域的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例如,大庆油田的发现和生产、近代上海的崛起。
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
如城乡结构、城镇结构、环境结构。
区域的结构性具有层次性(例如城镇体系结构,具有自上而下的递阶控制的特征)、自组织性和稳定性(我国的五级行政体系)。
三、动态性,整体性和结构性两者是紧密相关的:没有稳定的结构就没有一致性和联系性;区域结构源于区域的联系。
由于区域内部的区域功能不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资源与产品不一,从而产生多种联系,形成不同结构。
4.区域研究的发展趋势1.改变区域资源的概念:有形——有形+无形传统的区域资源:指有形的物质资源。
如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
现代的区域资源,还包括无形的信息资源。
2.扩大区域研究的范围:本区域——优化的大区域传统的区域发展研究是以本区域,更多的是以行政区域的条件为依据,以为本区域服务为目的的,这是一种自我经济循环过程,带有某种封闭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依据利润原则向优化区位流动,因此目前的区域发展研究不能就区域论区域,应当扩大研究的范围。
3.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成为区域开发的基本原则,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主要目的。
5.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通过对区域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分析,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地理12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考试类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第一章1、区域分析: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条件及人文因素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②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③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4、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②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③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④基础设施规划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⑥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治⑧区域发展政策。
5、gis在区域规划中的作用:Gis在城市和区域规划研究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并将在更大程度上改变规划领域传统的空间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方法。
第二章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少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3、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1)生态环境调查:①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②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③生态环境效应分析(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①评价单元的确定②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③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④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①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②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③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4、生态环境补偿: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区域规划重点总结
第一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一、区域的概念区域的定义—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规划—在一定地域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空间布局的未来发展进行的总体战略部署区域规划的目的—发挥区域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的任务—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1、自然区区域规划:如流域规划(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沿海地带规划、海岛开发规划、湖区开发利用规划等。
2、经济区区域规划: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东北经济协作区规划等。
3、行政区区域规划:如省域规划、市域规划、县域规划等。
4、社会区区域规划:如革命老区发展规划、甘南藏区发展规划等。
区域规划的特点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1.目的性:规划是为了未来制定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和建设的安排2.前瞻性:规划都是对未来的事情所做出的筹划3.动态性:人对未来的认识都是有局限的,因此针对未来的规划总是要随着认识的不断完善或情况的不断变化而做出调整•综合性1.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到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2.规划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3.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较的结果4.区域规划的工作队伍一般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人员组成•战略性1.规划时间跨度长,20—30年2.规划关注的是宏观的、全局性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的重大问题。
3.规划的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
4.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各方面发生深远影响•地域性(1)规划具有地方特色。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重点
第一章绪论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1)区域的概念划分:①均质区:区域内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好相似性,且有别于其他区域,如山区与平原区、农区与牧区)②结节区:又称功能区、枢纽区,区域内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联系,如城市经济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3)区域的尺度、目的不同划分:大区域、中区域、小区域3、区域发展: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2)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5、三大地带: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内陆地带、西部边远地带八大区域:大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地区、大西北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自然资源的划分:(1)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地下资源、地上资源(2)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3)根据其利用方式: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4)根据其能否再生划分: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3、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4、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1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3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的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规划重点一、背景介绍区域规划是指对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进行综合性的规划和布局,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区域规划的重点是确定该区域的发展方向、产业布局、土地利用、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等方面的重点和优先发展项目。
二、发展目标1. 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
2. 社会发展目标: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环境保护目标:保护自然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减少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重点内容1. 发展产业:确定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鼓励投资和创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 示例数据: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预计吸引投资额达到10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0000个。
2. 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 示例数据: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农业用地占比不低于50%,保留适量的工业用地和生态用地。
3. 交通网络建设: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交通运输效率。
- 示例数据:修建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港,改善交通流动性,缩短通勤时间。
4. 公共设施建设: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和体育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 示例数据:新建多所学校、医院和文化活动中心,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5. 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 示例数据: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中心,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四、实施措施1. 政策支持: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投资和创业,提供税收和财政支持。
2. 资金投入:增加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区域发展项目。
3. 技术支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产业竞争力。
4. 人才引进: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
5. 宣传推广:加强对外宣传,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五、评估与监测定期评估和监测区域规划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规划措施。
1. 经济指标:监测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就业率等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
区域与规划考试重点必考
第一章1.区域区域是地球表层的一部分,是按某种需要、目的、标准或功能划分出来的一个空间系统,它以一种或多种标志区别于邻近部分。
2. 区域分析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因素(区内、区外)进行分析并探讨区域发展规律。
3. 区域规划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国土上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即对一定地区的国土进行综合开发,对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商业、文教卫生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在规划地域范围内进行综合布局。
4. 区域规划设计区域规划设计是在工程项目定位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较具体的规划及总体上的设计,使其功能、风格符合其定位。
具体包含了区域各功能系统的合理调整、区域形态与景观环境的塑造、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区域特定领域问题的技术性解决等方面内容。
5. 区域规划的特征(1) .综合性a. 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
b. 规划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和专项论证的不足。
c. 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选的结果d. 区域规划工作队伍,一般都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成员综合而成( 2).地域性a. 地方特色。
b. 保持完整的规划范围。
(3) .战略性a. 规划时间跨度长。
b. 规划关注的问题是宏观的、全局性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重大问题还很多。
c. 规划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
d. 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诸方面发生深远的影响。
(4) .动态性a. 规划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不断对未来进行选择并不断反馈的循环过程。
b. 区域的情况时刻在发生改变,大量不确定因素要求区域规划必须是一个动态的、弹性的规划,能够根据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反馈信息,适时作出应对。
(5) .政策性因区域规划中会遇到许多复杂关系和问题,需要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手段来加以协调和解决。
6. 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1、区域分类(1)自然区(2)经济区1)聚类经济区,国外文献有称之为均质区2)经济协作区,也称协作区或协作经济区3)经济特区——5 个4)部门经济区5)综合经济区(3)行政区(4)社会区7. 区域总体规划与区域专项规划(1)区域总体规划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有如下重点内容:一是抓住关系区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性问题,突出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措施和重大政策。
个区域发展规划
个区域发展规划1.经济发展区:该区域旨在吸引外商投资和发展当地企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重点领域包括制造业、金融服务、信息技术和创新等。
2.旅游发展区:该区域致力于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和设施。
重点发展旅游景点、度假村、酒店业和旅行社等。
3.农业发展区:该区域旨在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合作社等。
4.教育发展区:该区域致力于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重点发展学校、大学和培训机构等。
5.城市改造区:该区域旨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
重点改造城市道路、公园和建筑物等。
6.环境保护区:该区域致力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
重点开展环境监测、污水处理和垃圾回收等。
7.文化艺术区:该区域旨在促进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和传承。
重点发展博物馆、剧院和艺术家工作室等。
8.健康养老区:该区域致力于提供健康和养老服务。
重点发展医院、养老院和健身中心等。
9.交通发展区:该区域旨在发展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
重点发展公交、地铁和高速公路等。
10.妇女儿童发展区:该区域致力于改善妇女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条件。
重点发展妇女儿童医院、儿童福利机构和学校等。
11.科技创新区:该区域旨在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企业和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
重点发展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器和科技研究机构等。
这些区域发展规划旨在提高各个领域的发展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通过有针对性地发展不同的区域,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同时,这些规划也为外来投资提供了发展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区域规划的内容初一地理知识点整理
区域规划的内容初一地理知识点整理区域规划的内容初一地理知识点整理区域规划是描绘区域发展的远景蓝图,是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包括战略依据、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内容。
区域发展战略既有经济发展战略,也有空间的开发战略。
制定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战略通常把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远景目标和分阶段的目标,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人口控制指标,一、二、三产业大体的就业结构,实施战略的措施或对策作为研究的重点。
区域规划规划工作中有三个重点:(1)确定区域开发方式。
如采用核心开发方式、梯度开发方式、点-轴开发模式、圈层开发方式等。
开发方式要符合各区的地理特点,从实际出发。
(2)确定重点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有多种类型,有的呈点状(如一个小工业区),有的呈轴状(如沿交通干线两侧狭长形开发区)或带状(如沿河岸分布或山谷地带中的开发区),有的呈片状(如几个城镇连成一块的开发区)等等。
有的开发区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有的开发区则跨行政区分布。
重点开发区的选择与开发方式密切相关,互相衔接。
(3)制定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
着重研究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步骤、对策、措施。
综合评价区域发展条件,正确认识区域的战略地位,明确区域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
区域内部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和区域外部的环境都对区域的发展和建设产生影响,发生作用。
区域发展条件有着十分广泛的内容。
对于影响区域未来发展的各种条件,应尽可能在定性论述的基础上,进行量化分析,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便比较准确地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为制定战略目标提供依据。
2、工农业生产的布局规划区域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区域产业布局规划的重点习惯上放在工农业产业布局规划上。
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地域经济空间结构,科学布局生产力,是区域规划的核心内容。
区域规划要对规划区域的产业结构、工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区分布状况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
区域规划重点完整版
1、名词解释:P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的形式。
P106强制性制度创新:由政府推动和实施的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制度创新主体为获得潜在收益而进行的制度安排。
P288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指一国采取以新的产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的政策。
P341空间管治:是区域管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它是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各类型区的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要求,其中包括城镇建设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建设、土地资源利用等内容,以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实施区域的统一规划,以协调区域内各级政府、各团体、企业、居民等不同主题的利益。
2、简述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P14(一)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包括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背景条件两个方面,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和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二)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复合系统,对区域的发展状况评价也要从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这三个方面入手。
(三)区域发展方向及政策研究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是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策略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简述技术扩散形式P126技术扩散可以分为空间梯度式、跳跃式和双向式等三种形式。
空间梯度扩散是指以发源地为核心呈现放射状向周围地区渐次转移的技术扩散过程,空间距离远近是影响技术扩散强度的主要因子。
跳跃式技术扩散是指从一地呈跳跃式传播到另一距离较远的地点。
双向对流式是指技术从甲地转移到乙地经改造发展后又传回甲地的扩散过程。
简述区域规划的特点P2361.综合性区域规划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
金新街道区域规划要点
金新街道区域规划要点
一、加快推进环境提升拆迁工程。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管理导向,直面城市环境提升工作难点,加快工作节奏,主动出击,迎难而上,力争取得进一步突破。
集中精力做好XXX新区民非居拆迁。
倒排时间节点,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剩余XX家非居的签约,加快收房拆除速度,全面推进民居的签约拆除,确保拆迁不影响建设进度。
加快攻坚扫尾步伐。
落实责任到人,实现责任层层传导。
实行挂图作战,形成全员攻坚的氛围,形成竞争比赛机制。
指挥部迁移,落实快速决策机制。
力争在年底前全面完成XXX范围内扫尾任务,确保年度完成率XX以上。
做好新的地块拆迁。
根据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适时启动新的地块拆迁。
二、加大信访矛盾源头化解工作推进力度,进一步压减重点信访事项数量,进一步加大包案力度,紧紧抓住重点案件、重点人员、重点群体、重点领域,认真落实领导包案责任,确保百日攻坚活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加强应急联动,做到信息联通、工作联动、矛盾联调、问题联处,重点防止全国两会之后的进京访反弹,对上级交办现尚未化解的信访突出问题和重点信访案件,建立稳控责任机制,确保把信访重点人员吸附在当地、坚决杜绝群体性事件和个人极端事件的发生。
完善扫黑除恶、处非、反走私各项工作,迎接国家对江苏扫黑除恶工作回头看检查。
确保各项工作在全区位列第一方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罗斯托(W.W.Rostow):起飞论P351.起飞的三个条件:①较高的积累率,即积累占国民收入的10%以上②要有起飞的主导部门③建立能保证起飞的制度2.罗斯托在《政治与成长阶段》中,将区域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①传统社会阶段②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③起飞阶段④成熟阶段⑤高额消费阶段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二、名词解释1.均质区:是以某种或多种重要因素为标准,强调区域的个性和共性,依其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的区域。
P22.结节区:又称功能区或枢纽区,是按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相关关系划分,由若干异质部分构成的、区域内各部分存在紧密功能联系的地区,是由一些不同规模的异质节点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P43.主导产业:是指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技术条件等而选择的、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
4.关联产业:是指与主导产业有投入产出关系或技术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协作配套的产业。
5.基础产业:是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支撑的产业。
6.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经济总量影响大或所占比重比较高的产业。
P417.国家竞争力:是指在特定的政治、经济体制下,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全球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
P488.区域竞争力:是指区域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人们提供福利的能力。
P499.城市竞争力:是指在特定外部环境条件下,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财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P5110.购买力平价(PPP):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便能够在经济学上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
P10611.区域空间结构:(广义)是区域系统内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物质实体的空间关系的总称,反映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组织形态,包括区域自然空间结构和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结构。
(狭义)是人类经济活动作用于一定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组织形式P17312.公路网:是指以网络形式存在的运输节点和公路线路构成的有机整体。
P20413.网性选线:是指区域经济选线,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客货运输的要求和铁路等交通运输网布局现状,提出铁路选线方案。
14.线性选线:是在线路基本方向和接轨区域已确定的情况下,着重解决线路走向方案,接轨点及建设规模等重大原则问题,并根据铁路选线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选线方案。
P209 15.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是介于乡村与城镇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
16.中心村:由若干行政村组成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较为齐全的公共设施的农村社区,它介于乡镇与行政村之间,是城乡居民点最基层的完整的规划单元。
17.城镇体系(urban system):一定区域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P23718.城镇体系规划(urban system planning):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P238 19.生态敏感性分析:是指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的情况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外界干扰适应的能力。
P28320.适龄就业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它占据人力资源的大部分。
21.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22.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
23.都市工业:是指以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加工制造为主体,以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为基本载体,能够在市中心区域生存和发展并与城市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有就业、有税收、有环保、有形象的现代绿色公业。
三、简答题1.区域规划的特点。
P7①综合性②地域性③战略性④动态性⑤政策性2.钱纳里经济发展的6个时期:1。
传统社会阶段2.工业化初期阶段3.工业化中期阶段4.工业化后期阶段5.后工业化社会阶段6.现代化社会阶段3.区域产业结构配置的标准。
P43①区域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的适应性②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③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④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⑤区域产业结构的经济效益4.进行关联产业配套,需要考虑的内容。
①以选定的主导产业为核心,根据经济技术联系确定关联产业②以主导产业为起点,尽量延长产业链③引导关联产业以适度的规模发展④与主导产业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结构⑤避免关联产业之间的重复建设与过度竞争⑥没有条件发展的关联产业可通过区际合作繁荣方式发展(反对“大而全”,“小而全”)5.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和依据。
该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该理论的主要依据是如下两点:1.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2、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6.区域发展中技术引进的优点。
1.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2.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3.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性4.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7.当今世界区域产业发展的趋势。
P150①产业融合化②产业集群化③产业生态化8.影响区域产业布局的因素。
P156①技术创新环境②信息资源条件③政策法规与行政绩效④高素质的人才供给⑤地方文化亲和力⑥优美的生态环境9.空间结构规划的主要内容。
P187①选择空间开发模式②确定区域增长中心和发展轴(带)③划分次一级经济区④空间管制区与主体功能区的划分10.发展轴的结构和类型。
基本类型:海岸带发展轴线,大河沿岸发展轴线,铁路干线发展轴线,高速公路与国道发展轴线,边界发展轴线11.区域基础设施的特点。
P200①先导性②基础性③公用性12.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
P240①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②制订区域城镇发展战略③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④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⑤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⑥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⑦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⑧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13.城镇体系规划中空间结构规划的整体框架思路。
P24714.城市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P251①依托中心城市②确定适宜的经济腹地范围③确定区域经济专业化发展方向④兼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⑤城市经济区的规划与组织15.生态环境规划的任务。
P270①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确定适宜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布局②确定生态环境规划的目标与重点③提出解决区域重大生态问题以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规划方案④制定区域生态区划、资源利用规划及自然生态保护的规划等⑤提出实施生态环境规划的对策和措施16.生态环境预测的内容。
P271①社会经济发展预测②资源、能源消耗,土地利用等的规模、速度对环境影响分析③环境污染状况及环境容量的预测④区域开发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⑤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达到不同环境目标所需环保投资及其效益分析17.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的内容。
P274①工业污染防治规划②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③噪声污染控制规划④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⑤乡镇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18.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9.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
20.我国区域规划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1.规划间冲突严重2.规划间层次不清晰3.规划理论滞后4.规划管理落后21.城镇体系空间布局阶段上的差异。
22.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1.知识经济的资源基础主要是智力资源2.知识经济的资本基础主要是智慧资本3.知识经济劳动者的劳动以智力型劳动为主4.知识经济的分配以按知识分配为主5.知识经济的产品科技含量高23.区域应急设施规划的内容。
四、论述题1.区域规划方法论的演变历程。
区域规划的方法论与区域规划本身的作业和性质关系密切,是与时代发展需求和科技进步相适应的。
传统的早期的区域规划,区域的发展主要依赖区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现存条件的开发,形成相关的产业,一方面满足本区域的需要,另一方面参与社会大分工。
随着区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区域问题也不短暴露出来,区域规划逐渐演变为以协调区域发展的矛盾、解决区域发展的突出问题为规划的重点。
2.“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在区域发展中的优势劣势。
优势:1、地理和交通区位优势突出。
两大城市圈位于中部地区的经济腹地,处于我国东西和南北的结合部和我国“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的交汇处,是长江流域经济带和京广铁路经济带的交汇中心,铁路、水运、公路、空运优势均十分明显,是名副其实的综合交通枢纽。
2、显著的综合实力和较强的增长潜力。
3、密集的科教和智力资源武汉城市圈有科研院所59所,在校大学生92万人,在全国位居第二;拥有院士48名,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4个,科研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三。
长株潭城市群两院院士达45人,有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9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4、产业基础雄厚,具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优势武钢、湘钢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钢铁企业。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也是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武汉城市圈是中部地区最大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地,并日渐成为以光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5、是我国重要农业基地“两湖熟,天下足”。
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基地,是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油料生产区域之一,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粮食、烟草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中心。
雄厚的农业根基为经济腾飞提供了良好条件。
6、市场发达,具有推进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良好基础武汉、长沙市均为我国的商务重镇,长株潭城市群拥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89家;武汉城市圈不仅拥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69家,还拥有一批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专业和综合商品交易市场。
2006年前后,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先后出台。
3.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