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翻译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篇一:《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大家好,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黄帝内经》原文和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中医理论的重要依据。

它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全书共81篇。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黄帝内经》的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采用古文体系,有些篇章的句子结构复杂,需要仔细推敲才能读懂。

在阅读原文时,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汉字功底和古文阅读能力。

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原文的注释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黄帝内经》的译文。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汉语对于《黄帝内经》的翻译也在不断进步。

现代的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文字翻译,还要考虑文化背景和学术价值等方面的因素。

因此,现代的译本更加符合当代人的阅读需求,也更能真实地传递原作的思想内涵。

总体来看,无论是原文还是译本,都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学习和阅读《黄帝内经》时,我们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以真正领略其深厚的学术思想和文化内涵。

要点分析:本文侧重介绍《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分别从原文和译文的特点和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比较。

用词正式、知识性强,比较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阅读。

篇二:《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分析大家好,今天我想谈一下《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的一些具体问题。

作为一本古代文献,我们在学习和阅读《黄帝内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到《黄帝内经》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该书写成于几千年前,其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汉字功底。

同时,我们也要了解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书中所呈现的思想和观点。

其次,我们需要注意到《黄帝内经》中的术语和理论体系。

中医学是一门独特的学问,其理论和术语体系与现代医学有很大不同。

在学习和阅读《黄帝内经》时,我们需要了解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术语,以便更好地理解书中所涉及的内容。

黄帝内经冬三月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冬三月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冬三月原文及翻译
原文: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翻译:冬天的三个月,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

当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龟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象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象得到的渴望得到的东西,把他密藏起来一样;要守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

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

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补。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演。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08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08

原文: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

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

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

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

疾虽久,犹可毕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②,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

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翻译:现在来说一说五脏有病的情况。

五脏有病,就好比人的皮肉中扎了刺,物体上有了污点,绳子上打了结扣,河道中发生了淤塞一样。

刺扎得日子虽久,但仍可以拔掉它;沾染的污点日子虽久,但仍可以洗掉它;打上的结扣日子虽久,但仍可以解开它;河道淤塞的日子虽久,但仍可以疏通它。

有些人认为久病是不能治疗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善于用针的医生,其治疗疾病就好像拔刺、洗污点、解绳结、疏通河道一样,无论患病的日子多么久,都是可以治愈的。

说久病不能救治的人,那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好针灸的治疗技术。

针刺治疗各种热病,适宜用浅刺法,手法轻而且捷,就好像用手去试探沸腾的汤水一样,一触即还。

针刺治疗寒性和肢体清冷的病症,适宜用深刺留针法,静待气至,就好像旅人留恋着家乡不愿出行一样。

在内的阴分为阳邪侵入而有热象的,应当取用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进行治疗,要正确地去进行治疗,不要松懈疏忽,直到气至而邪气下退,方可停针;如果邪气不退,则应持续治疗。

如果症候出现在上部,且属于在内的脏病,就可以取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穴进行治疗;如果症候出现在上部,而属于在外的腑病,则应该取用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进行治疗。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一本古代的中医经典,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以下是部分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原文:天风解堵,地风解濡,人风解肌。

人合于四时之大变者,天风解肌,地风解肌……风者,人之所以在天地之间也。

译文:天风能治疗肌肉的疼痛和僵硬,地风能治疗湿气的滞留,人风能治疗肌肤病。

人类与四季轮换相适应,天风可治疗肌肤病,地风可治疗湿气滞留……风,是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因素。

2.《素问·生气通天论》
原文:夫生气之亏,上工于神枢,下系于肌肉,其寿命早衰,肺气先丧。

译文:生命力不足,首先影响人的精神,然后影响到肌肉,导致寿命缩短,肺气先衰。

3.《灵枢·本神》
原文:人有五脏,五脏之合气为阳,阳和盛,则五脏皆受气,血脉和行。

译文:人体有五个脏器,五脏合理的气血流动是阳气,阳气充足时,五脏都能正常接受气血的滋养,血脉流通顺畅。

以上是黄帝内经部分文段原文及译文,这本经典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中医学和人体健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00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00

原文: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请言其道。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尺侧微,在速迟。

粗守关,上守机。

机之动,不离其空。

空中之机,清静而微。

其来不尺侧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翻译:岐伯答道:让我按次序,从小针开始,直到九针,说说其中的道理。

小针治病,容易掌握,但要达到精妙的地步却很困难。

低劣的医生死守形迹,高明的医生则能根据病情的变化来加以针治。

神奇啊!气血循行于经脉,出入有一定的门户,病邪也可从这些门户侵入体内。

没有认清疾病,怎么能了解产生疾病的原因呢?针刺的奥妙,在于针刺的快慢医生仅仅死守四肢关节附近的固定穴位,而针治高手却能观察经气的动静和气机变化,经气的循行,不离孔穴,孔穴里蕴含的玄机,并且还能了解客居在人体内的外邪往来出入的门户所在。

要知道,没有看出疾病的性质,怎么能知道疾病的来源,而给以适当的治疗呢?至于针刺的微妙作用,关键在于正确使用疾徐的不同手法。

劣医昏昧无知,只有高明的医才能体察它的奥妙。

正气去者叫做逆,正气来复叫做顺,明白道顺之理,就可以大胆直刺而不必犹豫不决了正气已虚,反用泻法,怎么会不更虚呢?邪气正盛,反用补法,怎么会不更实呢?迎其邻而泻,随其去而补,用心体察其中的奥妙,针刺之道也就到此而止了。

黄帝内经白话文翻译

黄帝内经白话文翻译

黄帝内经白话文翻译(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黄帝内经白话文翻译举痛论篇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已。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200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200

原文: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人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

其病小指支,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人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②。

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翻译:手太阳经的经筋,起始于手小指的上部,结聚于手腕沿前臂内侧上行结聚于肘内高骨的后边。

如果用手指弹拨此处的筋,酸麻的感觉能反映到小指上,再上行入结于腋下;其分支,向后行至腋窝的后缘,上绕肩胛,沿颈部行于足太阳经筋的前面,结聚在耳后的完骨;由此又分出一条支筋,进入耳中;它的直行部分,从耳出,上行,又向下结聚于腮部,折上行,联属外眼角。

手太阳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手小指掣引肘内高骨后缘疼痛,沿手臂侧至腋下及腋下后侧的部位,都感到疼痛,环绕肩胛并牵引到颈部也发生疼痛,并出现耳中鸣响疼痛同时牵引颔部、眼部,眼睛闭合后,须经过较长时间,才能看清物体,恢复视力。

颈筋拘急时,可发生筋瘘、颈肿等证;寒热发生于颈部的,应采用燔针,以速刺急出的方法针刺,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穴。

刺后颈肿不消退的,再改用锐利的针刺治。

这种疾病称为仲夏痹。

英语翻译:The meridians of the sun meridian of the hand start from t he upper part of the little finger of the hand and gatherat the wrist to form an ascending knot along the inner s ide of the forearmGather at the back of the high bone in the elbow. If you use your fingers to flick the tendons here, the feeling o f numbness can reflect your little fingersUp and up again into the armpit; its branches, back to the rear edge of the armpit, up around the shoulder blade, al ong the neck in front of the foot sun meridians, gatheredat the end of the ear; and then a branch, into the ear; its straight part, from the ear, up, and down together in the gills, fold up, associated with the outer corner of the ey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small finger of the hand c auses pain at the posterior edge of the high bone in the elbow, along the side of the arm to the armpit and the ba ck of the armpit, it also causes pain around the scapula a nd traction to the neck, and there is pain in the earAt the same time, pull the jaw and eyes. After the eyes are closed, it will take a long time to see the object cle arly and restore vision. When the neck and tendons are tigh t, the syndrome of tendon fistula and neck swelling may occ ur; if the cold and heat occur in the neck, the burnt nee dle should be used, and the method of quick needling and q uick needling should be used. The times of needl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ecovery of the disease and the point of pain. If neck swelling does not subside after acupuncture, s harp acupuncture should be used again. This disease is calle d midsummer Bi.。

黄帝内经准确译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准确译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典籍,涵盖了中医的各个方面,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药物、针灸等等。

下面是我根据已经给出的文段,继续续写下去。

原文:帝曰:愿闻脉之上下,何谓逆?何谓顺?岐伯曰: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是故寸口以应人迎,脉法也。

译文:黄帝问:我想听听脉搏的上下搏动,什么是逆脉?什么是顺脉?岐伯回答说:足部的三阳经,从头走向足部,足部的三阴经,从足走向腹部,因此寸口脉应与人迎脉相应,这是脉法的原理。

注释:这段原文是黄帝问岐伯关于脉搏的上下搏动的问题,岐伯解释了三阳经和三阴经的走向,并指出寸口脉应与人迎脉相应。

这是中医诊脉的基础知识之一。

黄帝内经,又称《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学的鼻祖。

它是由古代中国伟大的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化名人等多学科交叉的杰出代表——黄帝所著。

黄帝内经的内容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预防保健等方面,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的准确译文及译文如下:1. 《黄帝内经素问》:这是一部关于中医基本理论的著作,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断学说、治疗学说等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古代汉语的词义和语法结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将原文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2. 《灵枢经》:这是一部关于中医临床实践的著作,主要包括针灸学、推拿学、方剂学、养生学等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关注原文中的针灸穴位名称、手法描述、药物名称等专业术语的准确性,同时注意保持原文的叙述风格和逻辑结构。

3. 黄帝内经的翻译要求:由于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其语言特点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忠实原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避免随意增删或篡改原文内容。

(2)注重专业性:黄帝内经涉及许多中医专业术语和概念,翻译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医专业知识,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05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05

原文: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

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

故: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

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

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翻译:说到邪气侵犯经脉引起疾病的情况,一般是这样的贼风邪气,常常由头部侵入,所以说邪气在上;由饮食不节所致的浊气,往往滞留在肠胃,所以说浊气在中;清冷寒湿之邪,大多从足部侵入,所以说清气在下。

在针刺的时候,上部取筋骨陷中的各经腧穴,则能使贼风邪气随针而出。

针刺中部的经脉(指足阳明胃经),就可以排除滞留在肠胃中的浊气。

凡是病在浅表的,都不宜深刺;如果刺得过深,邪气反而会随之深入,而加重病情。

所以说皮、肉筋、脉各有自己一定的部位,而每种病也各有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

九针之形状各不相同,各有其适应的病症,要根据病情适当选用。

实证不可以用补法,虚证不可以用泻法。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250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250

原文: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何谓气?
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翻译:黄帝说:我听说人体有精、气、津、液、血脉的说法,我认为这些不过是一种气罢了,现在却把它分为六种,我不懂这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男女交合之后,可以产生新的生命体,在形体出现以前,构成人体:,::
的基本物质,就叫做精。

黄帝问:什么是气?
岐伯说:上焦把饮食精微物质宣发布散到全身,可以温煦皮肤、充实形体、滋润毛发,就像雾露灌溉各种生物一样,这就叫做气。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35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35

原文:黄帝曰:愿闻六腑之病。

岐伯答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①,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

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

胆病者,善太息②,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翻译:黄帝说:希望听你讲讲六腑的病变情况。

岐伯回答说:颜面发热的,是足阳明胃腑发生病变的反映;手鱼际部位之络脉出现淤血的,是手阳明大肠腑发生病变的反映;在两足跗之上(冲阳穴处)的动脉出现坚实而竖或虚软下陷的,也都是足阳明胃腑病变的反映,这一动脉(冲阳脉)还是测候胃气的要脉所在。

大肠腑病变的症状,表现为肠中阵阵切痛,并伴有因水气在肠中往来冲激而发响的肠鸣;在冬天寒冷的季节里,如果再感受了寒邪,就会立即引起泄泻,并在脐周发生疼痛,其痛难忍,不能久立。

因大肠的症候与胃密切相关,所以应该取用大肠腑的下合穴,即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穴,来进行治疗。

胃腑病变的症状,表现为腹部胀满,在中焦胃脘部的心窝处发生疼痛,且痛势由此而上,支撑两旁的胸胁作痛,胸膈与咽喉间阻塞不通,使饮食不能下咽,当取用胃腑的下合穴,即本经(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来进行治疗。

小肠腑病变的症状,表现为少腹部作痛,脊牵引睾丸发生疼痛,并时常会见到小便窘急以及里急后重等大小便不利的情况,同时还会在小肠经的循行通路上出现耳前发热,或耳前发冷,或唯独肩部发热,以及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发热,或是络脉虚陷不起等现象。

内经知要文言文翻译

内经知要文言文翻译

原文:“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为也。

必本乎仁,始能尽其道。

故曰:‘医者,仁术也。

’”翻译:医生这个行业,不是仁爱之人无法胜任的。

必须以仁爱为本,才能尽善尽美地践行医道。

因此说:“医生,是仁爱之术。

”原文:“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生民之命,悬于呼吸之间。

医者,生死之司命也。

”翻译:天地是万物之父母。

人民的命运,维系在呼吸之间。

医生,是掌握生死命运的人。

原文:“黄帝曰:‘脉者,血之府也。

血者,脉之主也。

故脉之盛衰,血之盈虚,皆因于脉。

’”翻译:黄帝说:“脉是血液的府库,血液是脉的主宰。

因此,脉的盛衰、血液的盈虚,都取决于脉。

”原文:“岐伯曰:‘阴者,藏精之府也。

阳者,卫外之阳也。

阴阳和调,则精神乃治。

精神不治,则阴阳乖僻,疾病乃生。

’”翻译:岐伯说:“阴是藏精的府库,阳是保卫外邪的阳气。

阴阳和谐,精神才能得到治理。

精神得不到治理,阴阳就会失调,疾病就会产生。

”原文:“黄帝曰:‘夫病者,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脏腑不和,经络不通,故百病生于其中。

’”翻译:黄帝说:“疾病产生的原因,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脏腑不和、经络不通,所以各种疾病都源于这些原因。

”原文:“岐伯曰:‘治病之道,在乎调阴阳,和气血,顺脏腑,通经络。

’”翻译:岐伯说:“治疗疾病的方法,在于调和阴阳、和顺气血、顺应脏腑、疏通经络。

”以上是对《内经知要》部分文言文的翻译,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即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理论。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学,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黄帝内经百病始生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百病始生原文及译文

百病始生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翻译】黄帝问:岐伯道各种疾病的产生,都是由于风、雨、寒、暑、阴冷、潮湿等邪气的侵袭和喜怒哀乐等情志所伤。

喜怒不加节制,会使内脏受损伤。

风雨寒暑之邪,则伤人体外部。

风雨之邪,会损伤人体的上部;阴寒潮湿之邪,会侵害人体的下部。

造成人体上部、内部和下部损害的三种邪气不同,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原文】歧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翻译】岐伯回答说:喜、怒、哀、乐是人的情感,风、雨、寒、暑属于气候变化,阴冷潮湿则为大地环境,从致病的角度,他们是三种不同性质的邪气,所以有的先发生在阴分,有的先发生在阳分,我就此讲讲其中的道理。

凡喜怒不节等情志不调而发病的,则内伤五脏,五脏属阴,所谓病起于阴。

阴冷潮湿这种邪气容易乘虚侵害人体下部,所谓病起于下。

风雨寒暑之邪容易侵袭人体的上部,所谓病起于上。

这是根据邪气的致病特点分为三个方面。

至于邪气侵袭人体而引起的各种变化,就更加复杂,难以计数了。

【原文】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翻译】黄帝说:我对千变万化的病情当然不能讲清楚,所以才请教你,希望彻底明白其中的道理。

【原文】歧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翻译】岐伯道:风雨寒热之邪,若不是遇到身体虚弱,一般是不能侵害人体而致病的。

突然遇到狂风骤雨而不生病,是因为他的身体健壮而不虚弱,邪气一般不能单独伤人致病。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20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20

原文: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知其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针而出入也。

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

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翻译:“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的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能够通过观察患者面色和眼睛的变化,诊察尺脉和寸口脉的小大、缓急、滑涩,来确切地诊断出是哪种病变。

“知其邪正”的意思,是指能够了解疾病是由四时八节的贼风(虚邪),还是由因用力劳累后腠理开泄而遭受的风邪(正邪)所引起的。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的意思,是在描述进针和出针时左右两手的不同姿势和动作。

“气至而去之”的意思,是说针刺施用补泻手法时,下针后必须要使针下得气,使气机平调之后,才可以出针。

“调气在于终始一”的意思,是说运针调气的主要关键在于要始终专心一意。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的意思,是指周身三百六十五穴,都是络脉将经脉之中的气血渗灌注到全身筋骨皮肉各部去的通会之处。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80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80

原文: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

太阳经出血,春无见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前三,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踵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鱼三痏。

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出血。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千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拂拂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

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

大便难,刺足少阴。

少腹满,刺足厥阴。

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举,刺足太阳。

引脊内廉,刺足少阴。

黄帝内经翻译

黄帝内经翻译

黄帝内经翻译《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医学圣典。

它包含了五篇,分别是《素问》、《灵枢》、《针灸甲乙经》、《药性动力篇》和《毒医经》。

下面是《黄帝内经》的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问:刺结而针不入,师言:“人有诸痛,皆先生于络脉,络脉者,皆聚于荥穴。

”黄帝质问师言:“络脉为何?”师言:“络脉者,血之浊气也。

血者,人之精气也。

气为血舍,血舍为气主。

故必须疏泄络脉,以通其气血。

气血通畅,则病可除矣。

”《黄帝内经·灵枢》问:人之道得失同也,病之道得失异也。

治病之法,必先摄其形体,正其饮食,养其精神,调其五脏。

五脏者,人体之象也。

故五脏平衡,则气血和畅,病自愈;五脏不和,则气血阻塞,病加重。

故当治病之时,需先辩证定病因,以施相应的治疗措施。

《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问:依我看来,针灸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人体的经络,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能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治疗效果。

而针灸的操作技巧也非常讲究,需要有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黄帝内经·药性动力篇》问: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性能和作用。

药性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方式,而药力是指药物对病理变化的影响力。

药物应根据病情选择,尽量避免副作用。

对于药物的使用,要谨慎操作,遵循医学原则。

《黄帝内经·毒医经》问:毒性药物是指对人体有害的药物。

在使用毒性药物时,需要格外谨慎。

毒性药物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避免误伤患者。

在使用毒性药物进行治疗时要注意剂量和时机,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

总结:《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宝贵遗产,对于我们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强调了治病需全面辨证施治的原则,提出了“和血舍主”、“辨证论治”等重要理论,为中医学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翻译和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精髓,提高中医学的研究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70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70

原文:黄帝问日: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06也。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千,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人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千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日: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烧吃东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见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不知人,六日死。

米何也?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华气血不行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易正成温翻译: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
奠基之作。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其中《素问》主
要讲述了医学理论和诊断治疗原则,而《灵枢》则涵盖了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分类等内容。

黄帝内经的原文是使用古代汉字书写的,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曰,余闻天地之气,岁运之行也,阴阳之应,藏精之会也,夫子以为奈何?岐伯对曰,气之和者,志意专直,不欲饮食,
不欲言笑,不欲出入,不欲卧起,当是之时,神气自守,邪不能干犯,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的译文是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或其他语言的版本,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地之间存在着气的流动,岁运的循环,阴
阳的相互作用,以及精气的聚合。

先生对此有何看法?岐伯回答道,当气和畅的时候,人的心志专一,不贪食,不妄言笑,不频繁出入,不随意卧起。

在这个时候,神气自然守护身体,邪气无法侵袭,疾
病也就不易发生。

当然,黄帝内经的原文和译文有很多版本和不同的翻译者,每
个版本和翻译者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差异。

因此,如果你对黄帝
内经感兴趣,建议你查阅多个版本的原文和译文,以便全面理解其
内容和含义。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10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10

原文: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腧;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人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

手少阴也。

翻译:心脏的脉气,开始
于心包络经的中冲穴,中冲穴的部位在手中指的尖端(距指甲的距离如韭叶宽),它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木脉气从井穴出发后,流于劳宫穴,劳宫穴的部位在掌中央中指本节的后方中间(即第三四掌骨之间),它被称为荥穴。

脉气由此灌注于大陵穴,大陵穴的部位在掌后腕关节第一横纹的中央部,桡骨、尺骨之间,桡侧腕屈肌腱的尺侧凹陷中,它被称为腧穴。

脉气由此行于间使穴,间使穴的部位在掌后三寸,两筋之间的凹陷中,当本经有病时,在这一部位上就会出现一定的反应,无病时则没有异常表现,它被称为经穴。

脉气由此进入于曲泽穴,曲泽穴的部位在肘横纹处肱头肌腱内侧,当肘窝横纹中央(稍偏于尺侧)的凹陷中,取穴时要求前臂稍屈而取之,它被称为合穴。

这就是手少阴心经(心包络经)所属的五输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通假字、古今字的辨析与翻译
《素问》不仅文辞古奥,而且同音古今字、假借字很多。

为此,除了要有一定的古汉语基础外,还必须借助于字典、校勘、训诂学知识以及一些文字学常识,才能避免穿凿字形、妄说字义、错解经旨。

1.1 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阳应象大论)
英译:Clear yang fills the four limbs, whereas turbid yin passes through the six yang organs.(注:英译是作者理解后的重译,下同)
说明:“支—肢”、“府—腑”为古今字。

Veith将“四支”[冬气者病在四支(金匮真言论)]、
“六府”[浊阴归六府(阴阳应象大论)]分别误译为“four members of the body”, “six treasuries of nature” (1972: 110, 116),应分别译为“the four limbs (or extremities)”,“the six yang organs (or six fu organs)。

1.2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生气通天论)
英译:Overeating the fat meat and fine grain can cause the occurrence of abscesses.
说明:高,通“膏”;梁,通“粱”。

“膏粱”就是肥肉精米。

“足”有“能”意。

“丁”似为“且”(与疽同)之讹字。

“丁”“且”古文形近致误。

(丁古作*,见《金文编》引《 * 桐盂》。

且古作* ,见《说文校议》。

)膏粱之害,所以能生大疽,是因厚味郁为内热,发于肌肉,毒深则为痈为疽。

《扁鹊心书》卷上引“丁”作“疽”。

其书虽伪,此点却甚可取(郭霭春,1999:17)。

无论从文理还是医理来看,膏粱之变所生均应为“痈疽”,而非“疔疮”。

Ni Maoshing将“大丁”译为 ding chuang, larger lesions with pus (1995: 9),失之。

1. 3 经言盛者写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

(至真要大论)
英译:Medical classics stated that excessive pattern should be reduced, and deficient pattern should be supplemented. I have instructed the physicians with these principles but they cannot obtain a satisfactory result.
说明:“写—泻”为古今字;锡,通“赐”。

1. 4 四支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

(示从容论)
英译: Slackness and weakness of the extremities is caused by the inability of the spleen to spread the essence.
说明:“解—懈”为古今字。

脾精之不行,即脾不散精。

(供稿:《中国翻译》杂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