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第三章

合集下载

大学化学课件

大学化学课件

3.2.2 弱酸、 弱酸、弱碱解离平衡 1、标准解离平衡常数
活度 :α = γ i b
近似处理: 近似处理:利用浓度来代替活度
13
思考1:相同质量的葡萄糖和甘油分别溶 于相同质量的水中, 于相同质量的水中,所得溶液的凝固 点、沸点变化和渗透压是否相同? 沸点变化和渗透压是否相同? 思考2:相同物质的量的甘油分别溶于相同 质量的水和乙醇中, 质量的水和乙醇中,所得溶液的凝固点、 所得溶液的凝固点、 沸点变化和渗透压是否相同? 沸点变化和渗透压是否相同?
5
∆ f Gm
θ
Sm
θ
P414:3、 2NO + Cl2═2NOCl基元反应 基元反应。 反应。
r = k ⋅ c 2 ( NO ) ⋅ c(Cl2 )
(3)NO浓度增加2倍
c′( NO ) = 3c( NO )
1 dc NO 1 dcCl2 1 dc NOCl = = ( 4) r = −2 dt −1 dt 2 dt
Kθ(1042K)=4.6,Kθ(940K)=0.05。求上述反应的 ΔrHmθ 、ΔrSmθ 、ΔrGmθ (940K)。
θ ϑ T2 − T1 K2 ∆r Hm ln ϑ = K1 R T2T1
θ 4.6 ∆ r H m ln = 0.05 8.314
1042 − 940 1042 × 940
第三章 水溶液中酸碱平衡和沉淀解离平衡 §3.1 溶液
3.1.1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例3-1] 23g乙醇溶于500g水中, 水中,此溶液的密度是 0.992g·mL-1。计算: 计算:(1)乙醇的质量摩尔浓度b; (2) 乙醇的体积摩尔浓度c(物质的量的浓度); (3) 乙醇的质量分数; 乙醇的质量分数; (4) 乙醇的摩尔分数。 乙醇的摩尔分数。 m溶质 溶质B的物质的量( 的物质的量(mol ) wB = bB = m溶液 溶剂的质量( kg )

大学化学 第三章 化学平衡

大学化学 第三章 化学平衡

第二节 平衡常数
一、经验平衡常数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平衡时,各生成物的浓度 (或分压力)以化学计量数为幂的乘积与各反应物的浓度 (或分压力)以化学计量数为幂的乘积之比是一个常数,称 为经验平衡常数(或实验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 1、浓度平衡常数
实 验 编 号 1 2 3 4
H ( gIg ) ( ) 2 H I ( g )( 7 1 8 K ) 2 2
5 M n ( ) p 2 2
K
nO 2 H M H2O
2 4 5
6
平衡常数 2、多重平衡规则 如果一个化学反应是若干个分反应的代数和(差), 在相同温度下,这个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就等于分 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的积(商)。 假设有三个化学方程式①,②和③,它们之间与其平衡 常数之间的关系为: (1)化学方程式③= ①+②,则K3=K1· K2 (2)化学方程式③= ①-②,则K3=K1/K2 (3)化学方程式③= n×①,则K3=K1n
化学反应等温式
S O ( g ) O ( g ) 2 S O ( g ) 例3-3:求化学反应 2 2 2 3 在600K时的平衡常数Kθ。
解:计算600K时的
fHm /kJ.mol-1
0.0079 0.0192 0.0257 0.00205 0 0
0.0400 0.00435 0.00435
平衡常数 大量实验证明,对任一化学反应
A BY Z( 5 . 1 ) A B Y Z
在一定温度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
Y Z [ Y ] [ Z ] K ( 常 数 ) c A B [ A ] [ B ]

( 5 . 2 )

大学无机化学第四版第三章课件

大学无机化学第四版第三章课件
{c(H 2CO3 )}
= 4.2 10-7
第二步:HCO-3 (aq) + H 2O(l)
H
3O
+
(aq)
+
CO
2- 3
(aq)
{ { }{ } } Ka2 (H2CO3 ) =
c(H3O+ )
c(CO
2- 3
)
c(HCO-3 )
= 4.7 10-11
K a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03
K a2
溶液中的H 3 O + 主要来自于第一步解离反应,
平衡浓度
•由于同离子效应的存在,通常用初始浓度 c0(HA) ,c0(A-)代替c(HA) ,c(A-) 。
例1:H2CO3 - NaHCO 3 Ka1 = 4.2 10-7
pH
=
pK a1
-
lg
c(H 2CO3 )
c(HCO
3
)
例 2:H3PO4 - NaH2PO4
H3PO4 (aq) + H 2O(l)
H3O+
(aq)
+
H
2
PO
4
(aq)
ceq /mol L-1 cHA - x
x
cA- + x
x (cA- + cHA - x
x)
=
K a1
=
6.7 10-3
因为 Ka1 较大,x不能忽略,必须解一元 二次方程,
此时,缓冲溶液 pH值公式中的 c(HA),c(A- )应是平衡
浓度,不能用初始浓度 代之。
c(H3O+ )的计算可按一元弱酸的解离平衡

大学化学第三章 总结

大学化学第三章 总结

总结—化学平衡
反应限度的判据 rGm(T) = 0 标准平衡常数K
aA bB gG dD
eq θ g eq θ d eq θ g eq θ d { p / p } { p / p } { c / c } { c / c } eq θ eq G D G D Q eq θ a eq θ b =K Q eq θ a eq θ b K θ {p A /p } {p B /p } {c A /c } {c B /c }
H (298.15 K) S (298.15 K) ln K (T ) RT R
θ θ m θ m
(3) 多重平衡求KӨ
总结—反应速率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质量作用定律)
kc c α β γ kcAcBcC
aA bB yY zZ
a b A B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伦尼乌斯方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θ θ θ rGm (T ) r Hm (298.15K) T r Sm (298.15K)
吉布斯(亥姆霍兹)等温方程
rGm (T ) rG (T ) RT ln Q
θ m
热力学等温方程
总结—反应方向判据
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G < 0 自发过程,反应正向进行 ∆G = 0 平衡状态 ∆G > 0 非自发过程,反应逆向进行
标准平衡常数K与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rGm的 关系
θ G θ r m (T ) ln K Kθ = exp(- △rGθm /RT) RT
总结—化学平衡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范特霍夫等压方程式
θ θ Δ S Δ H lnK θ r m r m R RT θ θ θ K2 r Hm r Hm T2 T1 1 1 ln θ ( ) ( ) K1 R T2 T1 R T1T2

大学有机化学第三章 烯烃和炔烃

大学有机化学第三章   烯烃和炔烃

CH3 → CH=CH2 + HX
CH3CH—CH3 X
马代规则是 不对称试剂与双键发生亲电性加成时, 试剂中正电性部分主要加到能形成较稳定正碳离子 的那个双键碳原子上。 + CH3CHCH3 δ+ δ-
CH3—CH=CH2 + H+
HX分子中的氢以H+ 质子形式发生反应,因此称为亲电试剂
CH3CH2CH2
CH3
顺反异构命名与Z .E命名规则不相同,不能混为一 谈,两者之间没有固定的关系
例如:
Cl Cl C=C CH3 H (Z)-1 , 2-二氯丙烯 顺-1 , 2-二氯丙烯 H C H ‖ C H H 大 Br
Cl
C=C
CH3
Cl 大
Cl C COOH ‖ C Br Cl
(E)-1 , 2-二氯-1-溴丙烯 顺--1 , 2-二氯-1-溴丙烯 CH3 C H ‖ C H H
次产物
因此 1.1.1-三氟-3-氯丙烷是主要产物
2. 加硫酸
R-CH=CH2 + HOSO2OH H3PO4 300℃ 7Mpa R-CHCH3 H2O RCH-CH3 OSO2OH OH (间接水化法制备醇) CH3CH2OH
CH2=CH2 + H2O
3. 加卤素
CH2 = CH2 + X2
CH2 = CH2 + Br2/CCl4 Br2/H2O CH2—CH2 X X CH2-CH2 Br Br
如遇到含多个双键化合物而主链编号有选择时,则编号应从 顺型双键的一端开始 4 1 如 3 2 CH3 H 6 5 CH2 C=C 7 C=C H H H CH3 顺· 反-2.5-庚二烯
四、物理性质 五. 化学性质

大学无机化学第五版第三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大学无机化学第五版第三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aA(aq) + bB(aq)
yY(aq) + zZ(aq)
r dcA dcB dcY dcZ adt bdt ydt zdt
对于定容的气相反应:
r 1 dpB
B dt
§3.2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速率方程
3.2.1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3.2.2 由实验确定反应速率方程的 简单方法——初始速率法
反应速率—— mol·L-1·s-1等 分类:平均速率( r )、瞬时速率( r )
若以C1、C2代表时间t1、t2时,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 浓度则:
平均速率:化学反应在某一有限时段内浓度的变化量。
_
r= ±
C2 - C1 t2 - t1
△C =±
△t
为使反应速率为正值:若用反应物浓度表示 C2﹤C1,△C为负,则前面加负号;若用生成物浓度表 示 C2﹥C1,△C为正,则前面取正号。
答:各物质的系数不同;各数值除以系数后相等。
对于一般的化学反应: 0 BB
B
定容条件下,定义:r d
Vdt
r——定容条件下的反应速率(mol·L-1·s-1)
d dnB dt Bdt r d dnB 1 dcB Vdt V Bdt Bdt
溶液中的化学反应:
反应 级数
2
1+1
2NOg O2 g 2NO2 g r k[c(NO)]2c(O2) 2+1
2+1 2NOg 2H2 g N2 g H2Og r k[c(NO)]2 c(H2 )
S2O82 aq 3I aq 2SO24 aq I3 aq
t/ s
VSTP O2 /mL cN2O5 / mol L1

(完整版)大学无机化学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完整版)大学无机化学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总章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速度的概念及反应速度的实验测定 2:了解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的概念 3:掌握浓度、温度及催化剂对反应温度的影响4:了解速率方程的实验测定和阿累尼乌斯公式的有关计算 5:初步了解活化能的概念及其于反应速度的关系。

各小节目标:第一节:反应速率的定义1:掌握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的两个概念。

2:学会用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1平均速率:2121c c r tt -=-- ○2瞬时速率:某一时刻的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反应速率与反应浓度的关系○1掌握反应级数的概念,学会建立简单的速率方程。

○2掌握速率常数k 的概念及意义,可以由速率常数的单位来确定反应级数。

第三节:反应机理○1了解什么是基元反应。

○2学会从微观角度角度建立速率方程探讨反应机理。

第四节:反应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1熟练掌握零级、一级、二级、三级反应中反应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2学会计算零级、一级反应的半衰期,了解二级、三级反应的半衰期。

第五节:反应速率理论的简介了解解释基元反应速率方程的碰撞理论和解释阿仑尼乌斯方程的过渡态理论。

第六节: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掌握阿仑尼乌斯公式的三种表达方式及计算○1aE RTk Ae-=○2ln ln Eak A RT =-+○3ln lg 2.303a E k A RT=-+,○2熟悉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学会计算不同温度下的速率常数的关系212112lg ()2.303a E k T T k R TT -=。

第七节:催化剂与催化反应简介简单了解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原理。

Ⅱ 习题一 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速率常数的大小即反应速率的大小B.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是同义词C.反应级数越大,反应速率越大D.从反应的速率常数的单位可以推测该反应的反应级数2.关于催化剂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A 不能改变反应的△G , △H, △S, △UB 不能改变反应的△G ,但能改变△H ,△S, △UC 不能改变反应的△G ,△H ,但能改变△S, △UD 不能改变反应的△G ,△H, △U ,但能改变△S3.对任意化学反应,其含义是( )A.表明它是二级反应B.表明它是双分子反应C.表明反应物与产物间的计量关系D.表明它是基元反应4.二级反应速度常数的量纲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A. s -1B. mol ∙dm -3 C . mol ∙dm -3 ∙ s -1 D . mol -1∙dm 3∙ s -15.某化学反应进行1h ,反应完成50%,进行2h ,反应完成100%,则此反应是( )A.零级反应B.一级反应C.二级反应D.三级反应6.升高同等温度,反应速度增大幅度大的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A.活化能小的反应B.双分子反应C. 多分子反应 D .活化能大的反应7.对于反应2D+E→2F,若反应机理为:(快)(快)(慢)则反应的速度方程为()A.v=kC D2C EB.v=kC D C EC.v=kC D3/2C E D .v=kC D1/2C E8.某一级反应的速率常数为9.5×10-2min-1,则此反应的半衰期为()(《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A.3.65 minB.7.29 minC.0.27 minD.0.55 min9.反应W产物的速度常数为8L2mol-2s-1,若浓度消耗一半时的速度为8L2mol-2s-1,则起始浓度为()A.8mol/LB.4mol/LC.16mol/L D .2mol/L10.温度升高导致反应速率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A .分子碰撞几率增加 B.反应物压力增大C .活化分子数增加D .活化能降低11.有反应X+Y=Z。

大学化学第三章

大学化学第三章

第3章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3.1 本章小结3.1.1. 基本要求(包括重点和难点)第一节氧化数的概念第二节电极反应、电池符号、电极类型电动势、电极电势(平衡电势)、标准电极电势能斯特方程、离子浓度及介质酸碱性改变对电极电势的影响及计算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利用电极电势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计算电动势、比较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判据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并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第三节分解电压(理论分解电压、实际分解电压、超电压)电解产物(盐类水溶液电解产物)第四节金属的腐蚀: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析氢腐蚀、吸氧腐蚀)金属腐蚀的防止3.1.2. 基本概念第一节氧化与还原: 对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得到电子的物质叫做氧化剂,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

氧化剂从还原剂中获得电子,使自身氧化数降低,这个过程叫做还原;还原剂由于给出电子而使自身氧化数升高,这个过程叫做氧化。

还原剂失去电子后呈现的元素的高价态称为氧化态,氧化剂获得电子后呈现的元素的低价态称为还原态。

氧化数: 指化合物分子中某元素的形式荷电数,可假设把每个键中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较大的原子而求得。

氧化数的计算遵循以下规律:(1)单质氧化数为0(2)简单离子的氧化数等于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3)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在化合物中的氧化数分别为+1、+2(4) 氢在化合物中氧化数一般为+1,在活泼金属氢化物中的氧化数为-1。

(5) 化合物中氧的氧化数一般为-2,但在过氧化物中,其氧化数为-1,在超氧化物中为-21,在氧的氟化物OF 2和O 2F 2中氧化数分别为+2和+1。

(6) 在所有的氟化物中,氟的氧化数为-1(7) 在多原子分子中,各元素氧化数的代数和为0,多原子离子中,各元素的氧化数的代数和等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在配离子中,各元素氧化数的代数和等于该配离子的电荷第二节原电池(电池符号)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_大学化学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_大学化学
衡量化学反应快慢程度的物理量称为化学反应速率
。通常将它定义为:单位体积的反应系统中,反应进度 随时间的变化率,用符号表示。对于反应
aA + fF = gG + dD (3.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式为:
=
1 d V dt
式中V为系统的体积, 按(2.8)式:
L · s 。 v 的单位常用mol·
加快2~4倍。
kT 10 K 24 kT
1.阿仑尼乌斯公式
阿仑尼乌斯根据实验,提出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定量关
系:
k=Ae-Ea/RT
式中的A是指前因子;Ea叫做反应的活化能,单位是 kJ· mol-1。A与Ea都是反应的特性常数,当反应的温度区间 变化不大时,其值不随温度而改变,均可由实验求得。
活化能越高,活化分子数越少,反应速率越慢。活化能的大小取
决于反应物的本性,它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在因素。 活化能小于40kJ· mol-1反应,其反应速率非常大,反应可瞬间完 成;活化能大于400kJ· mol-1的反应,其反应速率非常小。前面提到的 汽车尾气NO治理反应活化能611kJ· mol-1,因此看不到该反应的进行。
Ea和A 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动力学参量。由于Ea在指数
位置,所以它对k 的影响很大。 微分形式:
d ln k Ea 2 dt RT Ea Ea 积分形式 ln k2 ln A ln k1 ln A RT2 RT1 k2 Ea 1 1 ln ( ) k1 R T1 T2
例如的半衰期为8×108年,223Fr(钫)的半衰期为22 分钟,14C的半衰期为5730年等。某些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
可以作为估算古代化石、矿石、陨石以及地球年龄的基
础。如通常用于陨石和矿石年龄的估算,14C用于确定考古 学发现物和化石的年龄。 1947~1949年间美国科学家利比确立用14C确定地球年 代的概念与方法。为此他获得了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

大学化学专业第三章电化学反应动力学

大学化学专业第三章电化学反应动力学

表 2.1 一些电化学反应的标准速率常数
电极反应 Bi3+ + 3eCd2+ + 2eCe4+ + eCr3+ + eCs+ + eFe3+ + eHg+ + eNi2+ + 2ePb2+ + 2eTl+ + eZn2+ + 2eZn2+ + 2eZn2+ + 2e-1
Bi Cd Ce3+ Cr2+ Cs Fe2+ Hg Ni Pb Tl Zn Zn
将以上两式带回到公式
得到: i ic ia nFA k f cOs kbcRs
Butler-Voluner方程
也称为电化学反应的基本方程
这一表达式是首先由Butler和Voluner 推出的,所以这一表达式以及其相关的动力 学表达式都称为Butler-Voluner方程,以纪 念他们在这一领域的杰出贡献。
假定电极电位在0 V时的阴极反应活化能和阳 极反应活化能各为G0,c <G0,a,若电极电位从0 V向正方向移动到+ ,则电极上电子的能量将改 变-nF(能量下降),
O ne R
Ga Go,a 1 nF Gc Go,c nF 1 nF
2. 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表明,溶液中的大多数反应,其速率常数随温度
的变化符合Arrhenius公式。事实上任何形式的电极反应,
其活化焓 式:
与速H率常数之间的关系也符合Arrhenius公
k Aexp H / RT
A是指前因子。在电子转移反应中,离子氛重排是基本步 骤,这步骤包含活化熵ΔS≠(activation entropy)。重新

大学化学-第3章-溶液

大学化学-第3章-溶液
纯物质的固、液两相蒸气压相等时的 温度( Tf )。
第 章 溶液
3
3.1 溶液的通性
(3) 稀溶液的沸点上升
p/kPa
p外,pA*
101.325 p 水
A
C 溶液 B
Tb
p溶
Tb*=100 Tb T/℃
水和溶液的蒸气压温度曲线
第 章 溶液
3
3.1 溶液的通性
(4) 稀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p/kPa
3
3.1 溶液的通性
如果在溶液一方所加的额外压力超过 溶液的渗透压,会有什么现象?
第 章 溶液
3
3.1 溶液的通性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 )
在溶液浓度高的一侧所加额外压力超过 渗透压时,溶液中的溶剂分子反向渗透到浓 度低的一侧。
应用: 果汁浓缩 污水处理 海水淡化
第 章 溶液
3
3.1 溶液的通性
“渗透压”的作用
第 章 溶液
3
3.1 溶液的通性
3.1.3 溶液的渗透压
渗透定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到溶液中 的扩散过程。 渗透原因:溶剂分子能通过半透膜,而溶质分 子不能。 产生条件:① 半透膜 ② 膜两侧相同体积的溶液浓度不等。 渗透方向:溶剂分子从纯溶剂→溶液,或是从 稀溶液→浓溶液。
第 章 溶液
凝固点下降和渗透压等性质,且浓度越大,影响越
大。
稀溶液定律所表达 的这些依数性与溶 原因:对浓溶液:溶液中溶质微粒较多,溶质微粒 液浓度的定量关系 不适用于浓溶液或 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溶质微粒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 电解质溶液。
互影响增强。对电解质溶液:电解质发生解离。
以上复杂因素使稀溶 液定律的定量关系产 生了偏差,所以无法 严格遵守。

大学 无机化学 第三章 酸碱平衡

大学 无机化学 第三章 酸碱平衡


Ka = 1.3 10 5
HCl HAc = H 2 Ac Cl
Ka = 2.8 10 9
二、酸碱质子理论 4.酸碱的强弱 由此可见:为了定量地表示质子论中的各种酸碱的相对强弱, 我们必须用一两性物质作为基准物-- H2O HAc + H2O Ac+ H2 O Ac- + H3 O+
+ pOH =pKw= 14
=1.08%
影响电离度a的因素 内因 影响因素 外因 a. 溶剂的性质 b.温度 c. 浓度 电解质的结构
提示:今后提及电离度时,必须同时指出溶液的浓度。
二、强电解质溶液 根据现代结构理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从理论上
来说,电离度应该是100%,但实验测得的结果却表明小于100%。
实验值
二、酸碱质子理论
1.将不同强度的酸碱均化到相同强度水平,这种效应称为拉平效应。
HClO4 H 2O H 3O ClO4

HCl H 2O H 3O Cl
区分性试 剂
2.能区分酸、碱强弱的效应称为区分效应。
HClO4 HAc = H 2 Ac ClO4
-
一、酸碱电离理论 局 限 性: 1.仅限于水溶液,无法说明物质在非水溶液中的酸碱问题。 如:在液氨中,NH4+与NaNH2的反应。 NH4+ + NH22 NH3
非水滴定
2.把碱限制为氢氧化物,对Na2CO3、Na3PO4等本质上具有碱性
无法说明。
二、酸碱质子理论
1923年布朗斯特(J.N.Bronsted)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 酸: 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即质子的给体。 如:HCl → H+ + Cl碱: 能与质子结合的物质,即质子的受体。

大学基础化学第三章沉淀溶解平衡_思维导图

大学基础化学第三章沉淀溶解平衡_思维导图

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于溶度积规则
溶解沉淀与平衡,饱和溶液的理解
溶度积常数
表达式
与什么有关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
溶解度
理解
单位(其他表示方法)
关系式
运用条件
比较溶解度类体规则
同类型难溶强电解质
不同类型难容强电解质
例题
溶度积规则
区分离子积与溶度积(Ip(Q)与Ksp)
方法步骤
注意事项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同离子效应
理解
例题
盐效应理解
沉淀的溶解(Q<Ksp)
生成弱电解质使沉淀溶解
金属氢氧化物沉淀的溶解
金属硫化物沉淀的溶解
PbSO4沉淀的溶解
生成配合物使沉淀溶解
氧化还原反应使沉淀溶解
三个或多个使沉淀溶解
例题
补充
沉淀的生成与转化
沉淀生成
条件
例题
分级沉淀
理解
例题
沉淀转化
Ksp大变小容易
Ksp小变大条件。

大学化学第三章

大学化学第三章

渗透压的作用
1.半透膜
只允许小分子通过,不允许大分子通过 的膜。
2.渗透
定义
a b
B室(H2O)
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方向移动的现象。
d c
半透膜
H2O
A室(糖水)
H2O
产生渗透的条件
存在半透膜 半透膜两侧浓度不同
(高、低、等)渗溶液
渗透现象会无止境地进行下去吗?
溶液体积逐渐增大,液面不断上升,产生的液体压 力逐渐增大,使溶液中的溶剂分子在单位时间内透 过半透膜的数目增多。当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增 加的液体压力就会抵消由于单位体积内溶剂分子数 目不等而造成的渗透现象。此时单位时间内从半透 膜两侧透过的溶剂分子数目相等,溶液液面不再上 升,体系达到渗透平衡。
nB mB T f K f bB K f Kf mA M B mA
MB K f mB T f mA
1.86o C kg / mol 0.2 g 0.180kg / mol o 0.207 C 10.0 g
四 溶液的渗透压
夏天腌黄瓜为什么“出汤”?
在一密闭罩内,放有浓度不同的两半杯糖水, 长时间放臵两杯溶液浓度各有何变化?为什 么?
解释: 稀的变浓,浓的变稀。因为溶液的蒸气压对稀 溶液饱和,但对浓溶液即为过饱和,所以水蒸 气将在浓度大的一杯水的表面凝结成水,使水 量增加,溶液浓度变小,相反原来稀的溶液溶 剂不断蒸发,溶剂量减少,浓度变大,直到两 杯糖水浓度相同。
农作物施肥后不浇水可使作物脱水枯死。
海水鱼和淡水鱼不能交换生活环境,否则 会导致死亡。 人生病时,应输入等渗溶液(临床上常用 的有9.0g/L的NaCl溶液和50g/L葡萄糖溶 液等),否则血细胞会遭破坏。 当人们所吃的食物过咸时,会感到口渴。 在淡水中游泳时,眼球容易“红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 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本章小结3.1.1. 基本要求(包括重点和难点)第一节氧化数的概念第二节电极反应、电池符号、电极类型电动势、电极电势(平衡电势)、标准电极电势能斯特方程、离子浓度及介质酸碱性改变对电极电势的影响及计算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利用电极电势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计算电动势、比较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判据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并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第三节分解电压(理论分解电压、实际分解电压、超电压)电解产物(盐类水溶液电解产物)第四节金属的腐蚀: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析氢腐蚀、吸氧腐蚀)金属腐蚀的防止3.1.2. 基本概念第一节氧化与还原: 对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得到电子的物质叫做氧化剂,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

氧化剂从还原剂中获得电子,使自身氧化数降低,这个过程叫做还原;还原剂由于给出电子而使自身氧化数升高,这个过程叫做氧化。

还原剂失去电子后呈现的元素的高价态称为氧化态,氧化剂获得电子后呈现的元素的低价态称为还原态。

氧化数: 指化合物分子中某元素的形式荷电数,可假设把每个键中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较大的原子而求得。

氧化数的计算遵循以下规律:(1) 单质氧化数为0(2) 简单离子的氧化数等于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3)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在化合物中的氧化数分别为+1、+2(4) 氢在化合物中氧化数一般为+1,在活泼金属氢化物中的氧化数为-1。

(5) 化合物中氧的氧化数一般为-2,但在过氧化物中,其氧化数为-1,在超氧化物中为-21,在氧的氟化物OF 2和O 2F 2中氧化数分别为+2和+1。

(6) 在所有的氟化物中,氟的氧化数为-1(7) 在多原子分子中,各元素氧化数的代数和为0,多原子离子中,各元素的氧化数的代数和等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在配离子中,各元素氧化数的代数和等于该配离子的电荷第二节原电池(电池符号)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原电池由两个电极组成,发生氧化反应的部分称为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部分称为正极。

书写电池符号时,负极写在左边,正极写在右边;以单垂线“|”表示两相界面,同相内不同物质之间用“,”隔开;参与电极反应的气体、液体分别注明压力与浓度;以双虚线“¦¦”表示盐桥,盐桥两边是两个电极所处的溶液。

半电池(电极) 原电池由氧化和还原两个半电池(两个电极)组成,每个半电池(电极)一般由同一种元素不同氧化数的两种物质组成,宏观上表现由电极导体和电极溶液组成,进行氧化态和还原态相互转化的反应。

半反应(电极反应) 半电池中发生的,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氧化态物质与还原态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反应。

氧化半反应是元素由还原态变为氧化态的过程,而还原半反应是元素由氧化态变为还原态的过程。

半电池中进行的氧化态和还原态相互转化的反应也称做电极反应。

氧化还原电对 构成电极相应的同一元素的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称做氧化还原电对。

电极类型大致分为四类:金属—金属离子电极;非金属—非金属离子电极(气体—阴离子电极);氧化还原电极;金属—金属难溶盐电极(氧化物—离子电极)。

电极类型与电极反应 电极符号 电对示例Zn 2++2e Zn Zn ∣Zn 2+ Zn 2+/ZnO 2+H 2O+4e 4OH - Pt ∣O 2∣OH - O 2/OH -Fe 3++e - Fe 2+ Fe 3+,Fe 2+∣Pt Fe 3+/Fe 2+ Pt ∣ Fe 3+,Fe 2+Hg 2Cl 2(s)+2e - Hg ∣Hg 2Cl 2∣Cl - Hg 2Cl 2/Hg电极电势 是电极的平衡电势。

对于金属电极而言,即指金属表面与附近含该金属离子溶液形成的类似电容器一样的双电层所产生的电势差,其绝对数值目前是无法得到的;对某一电极来说,其电极电势的相对数值等于在一定温度下,与标准氢电极之间的电势差。

标准电极电势 当构成电极的各物质均处于标准态(纯净气体的分压为100Kpa /或溶液中离子浓度为•kg -1/或纯固体/或纯液体)时,与标准氢电极之间的电势差称为标准电极电势。

标准电极电势的物理意义 国际上规定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势为零,其他标准态的待测电极与标准氢电极一起构成原电池,所测得的原电池电动势就是待测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

而标准氢电极是将100Kpa 的纯氢气流通入镀有蓬松铂黑的铂片,并插入到H +浓度为•kg -1的酸溶液中,这时,氢气被铂黑吸附,被氢气饱和了的铂电极就是标准氢气电极,其电极符号是H +(•kg -1) |H 2(100Kpa )|Pt 。

能斯特方程式 用于表示当电极处于非标准态时,氧化还原电对的电极电势与溶液中相关离子浓度、气体压力、温度等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式:()θθθb b b b zF RT E E //(ln 还原态氧化态)+=电极电势在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中的应用(1)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和计算电动势。

在原电池中,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因此电极电势代数值大的为正极,电极电势代数值小的为负极。

正极和负极的电势差就是原电池的电动势,即-+-=E E E 。

(2)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水溶液中,θE (氧化态/还原态)值越大,电对中氧化态物质氧化性越强,还原态物质的还原性越弱;θE (氧化态/还原态)值越小,电对中还原态物质还原性越强,氧化态物质的氧化性越弱。

(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自发方向电极电势代数值大的电对中的氧化态物质与电极电势代数值小的电对中的还原态物质的反应是可以自发进行的,即E>0,反应能正向自发进行;E<0,反应不可能正向自发进行;E=0,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4)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一定温度下,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主要由正、负两个电极标准电极电势的差值决定,差值越大,反应完成的程度越高。

可根据公式θθK z E lg 059.0= 进行定量计算。

第三节电解池的结构 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电解池。

电解池由阴极和阳极以及电解液构成。

电解池中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阳极、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阴极。

电子从电源负极沿导线进入电解池的阴极;另一方面又从电解池的阳极离去,沿导线流回电源正极。

这样在阴极上电子过剩,在阳极上电子缺少,电解液(或熔融液)中的正离子移向阴极,在阴极上得到电子,进行还原反应;负离子移向阳极,在阳极上给出电子,进行氧化反应。

放电反应 在电解池的两极反应中,氧化态物质在阴极得到电子或还原态物质在阳极给出电子的过程叫做放电反应。

通过电极反应这一特殊形式,使金属导线中电子导电与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导电联系起来。

分解电压 分为实际分解电压和理论分解电压。

能使电解顺利进行的最低电压称为实际分解电压,简称分解电压。

电解池的理论分解电压等于阴阳两极产生的电解产物形成的原电池的反向电动势。

超电压 实际分解电压总是高于理论分解电压。

二者的差值称超电压。

超电势 超电势r ir ϕϕη-=,式中ir ϕ——有电流通过时的不可逆电极电势;r ϕ——可逆电极电势。

电极极化 凡是电极电势偏离可逆电极电势的现象都称为电极极化。

电极极化规律是:阳极极化后,电极电势升高,即ηϕϕ+=r ir ;阴极极化后,电极电势降低,即ηϕϕ-=r ir 。

其影响因素与电极材料、电极表面状况、电流密度等有关。

电解产物的分析从热力学角度考虑,在阳极上进行氧化反应首先得到的是,实际析出电势(考虑超电势因素后的实际电极电势)代数值较小的还原态物质;在阴极上进行还原反应首先是析出实际电极电势代数值较大的氧化态物质。

简单盐类水溶液电解产物的一般情况如下:阴极析出的物质:H+只比电动序中Al以前的金属离子(K+,Ca2+,Na+,Mg2+,Al3+)易放电。

电解这些金属的盐溶液时,阴极析出氢气;而电解其它金属的盐溶液时,阴极则析出相应的金属。

阳极析出的物质:OH-只比含氧酸根离子易放电。

电解含氧酸盐溶液时,阳极析出氧气;而电解卤化物或硫化物时,阳极则分别析出卤素或硫。

但是,如果阳极导体是可溶性金属,则阳极金属首先放电(阳极溶解)。

第四节金属腐蚀当金属与周围环境接触时,由于发生化学作用或电化学作用而引起材料性能的退化和破坏,叫做金属腐蚀。

金属腐蚀的过程可以按化学反应和电化学反应两种不同机理进行,因此可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化学腐蚀金属表面直接与介质中的某些氧化性组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引起的腐蚀称为化学腐蚀,其特点是腐蚀介质为非电解质溶液或干燥气体,腐蚀过程无电流产生。

电化学腐蚀指金属表面由于局部电池形成而引起的腐蚀。

所谓局部电池是指在电解质溶液存在下,金属本体与金属中的微量杂质构成的一个短路小电池。

析氢腐蚀在酸性较强的介质中,金属及其表面杂质形成微型原电池,活泼金属做负极(称做腐蚀电池的阳极)失去电子,而介质中的氢离子在正极(称做腐蚀电池的阴极)得到电子而析出氢气,从而发生析氢腐蚀。

吸氧腐蚀在弱酸性或中性的介质中,金属及其表面杂质形成微型原电池,活泼金属做负极(称做腐蚀电池的阳极)失去电子,而在正极(称做腐蚀电池的阴极)氧气得到电子,生成OH -阴离子,从而发生吸氧腐蚀。

浓差腐蚀(差异充气腐蚀)是吸氧腐蚀的一种形式,它是由于金属表面的氧气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

溶解氧气浓度较小处的金属做腐蚀电池的阳极,发生金属的溶解反应;溶解氧气浓度较大处的金属做腐蚀电池的阴极,发生氧气获得电子,生成OH-阴离子的反应。

腐蚀的防治方法正确选材、覆盖保护层(金属保护层及非金属保护层)、缓释剂法、电化学保护法(阴极保护法及阳极保护法)、改善环境等。

阴极保护法防腐将被保护金属作为腐蚀电池的阴极,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牺牲阳极保护法。

即将较活泼的金属或合金连接在被保护金属上,构成原电池。

这时较活泼的金属作为腐蚀电池的阳极而被腐蚀,被保护的金属作为阴极而获得保护。

一般常用的牺牲阳极材料有铝合金、镁合金与锌合金等;二是外加电流保护法。

即将被保护金属件与另一不溶性辅助件组成宏观电池,被保护金属件连接直流电源负极,通以阴极电流,实现阴极保护。

阳极保护法防腐利用外加电源,给被保护金属通以阳极电流,使其表面产生耐蚀的钝化膜以达到保护目的。

此法只适于易钝化金属的保护,在强腐蚀的酸性介质中应用较多。

缓蚀剂用来阻止或降低金属腐蚀速率的添加剂称为缓蚀剂。

根据其化学组成,可分为无机和有机两类:(1)无机缓蚀剂 在中性和碱性介质中主要采用无机缓蚀剂,如铬酸盐、重铬酸盐、磷酸盐、碳酸氢盐等,它们主要是在金属的表面形成氧化膜或沉淀物。

(2)有机缓蚀剂 在酸性介质中采用,常见的有乌洛托品(六亚甲基四胺)、若丁(主要成分是二邻苯甲基硫脲)等。

其缓蚀作用是由于金属刚开始溶解时,表面带负电,能将缓蚀剂的离子或分子吸附在表面上,形成一层难溶的而且腐蚀介质又很难透过的保护膜,阻碍H +放电,从而起到保护金属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